读世界名著心得体会

2024-07-12

读世界名著心得体会(精选14篇)

读世界名著心得体会 篇1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的故事:

鲁滨逊在1632年出生于英国约克布,他有一个不错的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在法律行业中出人头地。然而他却不听父亲的教诲执意出海,最后他十分悲惨地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不过,比起其他水手他却幸运了许多,至少他还活着而且那条船也在,上面有许多货物,可以帮他度过一段时间。他开始寻找住的地方,把一些横生的树枝做为房子,并且找到了淡水。之后,他开始了正式的孤岛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建造房子,制作陶器(虽不雅观但很耐用),铲子和开垦田地。在播种下去的第四年终于有了收获,他还捉些羊回来圈养,时不时还可以喝点羊奶,吃点奶酪。他还独自抵抗过病魔。他已经习惯了孤岛生活,直到他发现了野人脚印以及大把人骨头之后,他就更注重防御,在安全前提下他又过得快乐起来。到后来,他还收留了一个食人族的人取名星期五,并教他说英语,做事······而且做得非常好,最后他帮助一个船长夺回了船,就搭他的船回到了英国。

鲁滨逊荒岛的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但他无比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还有那百折不挠的精神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在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放弃,要努力拼搏思考,答案也许就出来了,正是那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鲁滨逊的故事中也能看出,为了见到“彩虹”,让我们努力拼搏。

读世界名著心得体会 篇2

1.指导学生读一整本书。导读课, 不仅要导读一篇篇文章, 而且要逐步导读整本书。根据建构主义思想, 本课例着力建立一种导读整本书的“支架”式导读模式。

2.指导学生读书的思想方法。导读课, 不仅要导读文章的内容情节, 而且要加强读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 本课例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和方法。

【导读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读整本书的一般模式。

2.在阅读中学会交流、分享、思考与摘记 (笔记) , 培养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师生阅读《海蒂》。

【导读流程】

一、聊读:导入读书课堂

(课件出示:读一本完整的书)

1. 读者。今天有几位读者? (板书:读者。师指出:学生是读者, 老师也是读者)

2. 书。 (课件出示:《海蒂》一书)

3. 读书的要求。我们一起读吧, 一起交流读书的体会。

(点评:简洁明快的师生对话既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 又传递着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二、翻阅:引发阅读期待

(课件出示:拿到一本书后, 你是怎样读的?)

1. 读封面。

师:拿到一本书, 先仔细看看, 封面带给我们哪些信息? (书名:海蒂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师:你还读到什么, 猜猜她是谁? (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海蒂)

(1) 书名。书名就是以海蒂的名字命名的。从封面看, 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2) 类别。这是文学类或是非文学类的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3) 版本。简略说明《海蒂》的多种版本、出版社。 (注音彩绘本、青少版……)

(4) 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 (见书脊)

原著:【瑞士】约翰娜·斯必丽改写:巍然

师 (补充) :外国作品, 需要翻译还注上译者, 这本书是巍然改写的。

(1) 读作者姓名。 (2) 听老师简介作者:瑞士女作家 (1829—1901) , 她很喜欢给孩子们写故事, 《海蒂》是她的一部经典之作。书出版至今已过百年, 以35种语言在五十多个国家印刷发行了五千多万册, 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制作成动画片。

(5) 封面2—插页:介绍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有的书介绍作者。插页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可以起到书签的作用。

2. 读封底 (含封3—插页) 。

师:看看, 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推荐世界文学名著109本书目, 《海蒂》是其中的一本。如果你读完了《海蒂》, 想读其他的一本, 就可以从书目里挑选, 可方便了。)

小结:当我们信手捧起一本好书的时候, 先不要急于打开它, 应该先美美地翻阅书的封面与封底上的内容, 获得一些相关信息, 再打开书的时候, 你的阅读心情和期待就不同了。 (出示:读一本书应先读封面和封底)

(点评:指导读一本书, 先不要急于打开书, 而应先翻阅封面与封底, 一是了解一本完整书的构成, 二是了解封面与封底呈现的与书的内容有关的信息。这是阅读一本完整的书所必不可少的。当然, 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书籍以及不同年龄的学生有所侧重。指导的方法可以灵活、生动, 有趣味些。)

三、浏览:了解书的相关体例

1. 浏览扉页。

师:打开封面, 印着书名、作者等内容的这一页叫扉页。

2. 浏览前言。

师:前言 (序) , 一般是编者的话。有的是编者或作者写的, 有的是编者请人写的。猜猜看, 编者一般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书的主要内容和推荐给读者阅读的话)

3. 浏览目录。 (了解编排体系和思路)

师:你曾浏览过书的目录吗?目录有什么用? (出示:《海蒂》一书的目录, 略)

……

师:从目录中你可以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先读为快。

小结:浏览前言和目录, 小朋友可以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故事的排列等等, 这对读整本书很有好处。 (出示:读一本书要读前言和目录)

(点评:前言和目录是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前言是一本书主要内容的概述, 目录是一本书的章节标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进行阅读, 能迅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书的内容梗概, 对学生阅读主体内容有帮助, 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速读:与文本对话

(课件出示:读一本书要有方法:速读和笔记)

1. 选读。

(快速阅读, 内容推荐:第123~125页, 海蒂从埃斯曼先生家重返阿尔姆爷爷身边的情景。)

速读要领提示:要用眼睛读, 不要用声音读;要读整句话整段文字, 不要一个字一个词读;眼停的次数要少, 注意力不要分散。时间:3分钟。

(点评: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 选取师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内容,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特别是速读训练时提示“三要三不要”的方法要领, 并保证速读的时间, 这样的指导朴素有效。)

2. 读后交流。

师:你感受到海蒂的开心吗? (回到爷爷身边、回到美丽的牧场、回到热爱着的大自然, 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乡情)

3. 摘记卡交流。

师:老师还要求小朋友们边读边做摘记卡, 你是怎么做笔记的? (指名介绍笔记方法)

点击课件:读书卡的制作。 (结合学生制作的摘片, 展示交流)

(点评:导读课重在方法指导。适时安排读书摘记卡的展示交流, 重在欣赏同伴的优秀做法,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这里, 教师传递给学生一个重要的信息:读书不仅要眼读、耳读, 还要笔读。动笔是“素课”的基本要求。)

五、赏读:促进阅读感悟

师:一个人读书和很多人在一起读书, 味道是不一样的。这异样的味道就在于读书之后, 有与人分享交流的快乐。这就是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们的——— (出示:读一本书要学会与人分享)

1. 竞猜游戏:老师说书中人物的特点, 请学生猜猜他是谁。

(1) 阿尔姆大叔 (爷爷) (2) 彼得 (3) 克拉拉 (4) 女管家罗丹梅尔 (5) 埃斯曼奶奶 (6) 海蒂

2. 印象点击:我最感动的事件———

师:《海蒂》是一个与阿尔卑斯山同样美丽的故事。一个自幼失去父母的小女孩被姨妈送到了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她的纯真善良柔化了爷爷孤僻冷漠的心, 她的热情开朗温暖了彼得家破旧寒冷的小屋……一个个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书中闪现, 在我们心中激荡。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 (略)

3. 精彩回放:我喜欢的片段———

(1) 有趣 (有意思) 的描写。

(2) 感动的描写。

(点评:交流与分享读书乐趣、心得、困惑以及相关联的信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也是符合小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的。教师善于创设平台,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展示,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4. 教师展示:

老师朗读最喜欢的一段描写 (配乐) ———选自第三章“在牧场上”第21~22页, 描写阿尔卑斯山上花草的美丽, 展现海蒂热情、活泼、热爱生活的性情。

(点评:教师既是导师也是读者。教师参与其中, 给学生作了朗读示范,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师:书中这样的笔触、这样的描写很多, 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也是《海蒂》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

师:海蒂的感染力实在太强了, 如果你没有读完这本书, 希望课外继续美美地阅读它、感受它。

5. 总结方法:

让学生总结回顾读一本书的方法———

(1) 读一本书要读封面和封底。

(2) 读一本书要读前言和目录。

(3) 读一本书要有方法:速读和笔记。

(4) 读一本书要学会与人分享。

(点评:结课时,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读书方法进行回顾强化, 让学生在课后的自主阅读中加以运用,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读一本完整的书。此课例为导读课提供了很好的“素课”范例。

1.这是一堂学生自己读书的课。读书课要把学生投入到“读书”的海洋之中。本课例中, 从课前布置自主阅读《海蒂》并作摘记 (笔记) , 课始的翻阅猜读相关信息, 课中浏览、速读印象深刻的内容片段, 生生、师生讨论、分享、交流书中有趣的情节、语言和人物等, 学生书在手中、爱不释手, 认书、猜书、读书、想书、聊书、听书贯穿始终, 尽情地展现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程。

2.这是一堂指导读书方法的课。本课的设计采用“支架式”结构, 用读书的方法提示读一本完整的书“应先读封面与封底”“要读前言与目录”“要有方法:速读与笔记”“要学会与人分享”, 很好地构建了导读课的整体框架, 呈现了导读课的基本轨迹, 凸显了读书思想方法的指导。

读世界名著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名著阅读;尝试;反思

一、背景

福建省07年考纲明确规定把中外十二部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分值为2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省内外语文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考纲》引导中学生及全社会崇尚阅读,把我们的社会朝一个阅读型社会的方向引导,这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有着重大意义。这一考查方向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2006年全国两会朱永新代表提出要设立全国性的阅读节,引导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同时“百家讲坛”在全国热播,再次掀起了“三国热”和“《论语》热”。这些都为开展中学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二、尝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去适应,顺水推舟,去营造一个读名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去读去讲去写。2007年初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从“四大名著”中规定《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为每人必读,每人每学期选一本作为课外必读名著,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名著人物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用周记的形式让学生写读名著的心得体会。每月利用作文讲评课开展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并利用期中期末自行命题的时机,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选取10个人物,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以此来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反思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读、讲、写相结合的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一)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了解学生整体的阅读状况,笔者先发了一份课外阅读调查表,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平时读了哪些课外书?请写出书刊名。2.你读过哪些文学名著?请写出书名。3.你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是哪些名著?请写出书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时读的书多为期刊杂志类,读过的名著多为初中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书籍,诸如《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等,而高中语文所要求阅读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只有21%的同学和6%的同学读过。在第3个问题的回答中,50%以上的同学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问卷调查发现的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作为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读者》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教师近几年一直强力推荐;另一个是作为课外阅读,它具有用时少、收效大的优点,学生写作时可以活学活用,作文中每每获取高分。所以《读者》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快餐文化的流行是时代浮躁的一个缩影。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而应在保护其看《读者》的热情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著。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同时用好高考指挥棒,2007年福建省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这对高中开展名著阅读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教师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改变学生的阅读结构,将学生引到名著的阅读上来,向学生阐明名著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名著的线索结构,从情节入手,由浅入深进行阅读,激发兴趣,因势利导,这样学生就会由内心浮躁变为宁静,就会由喜欢快餐文化到喜欢经典名著。

(二)构建平台,一石三鸟。

名著阅读开始后,为及时检查阅读成果,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把阅读成果写出来,讲出来。这次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读了《三国演义》或《红楼梦》后,把其中的一个人物作为故事作课前演讲,这就必须对人物故事进行整理概括,然后写出来,而上台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读讲写三结合,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只有课前短短的五六分钟,但展示给大家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式各样人物有一百多名,可谓形象丰富,妙趣横生。这些人物不管是背信弃义、有勇无谋的吕布,还是不事二主、从容就义的陈宫;不论是“机关算尽反误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是清高孤傲、病弱多心的林黛玉,都对丰富课外知识,提供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营养大餐。与此同时,课堂演讲成为交流的平台,名著的学习成果在三尺讲台前得到了交流共享。

此外,以说促写,把名著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学习心得,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要把阅读成果转化为人物故事,这不仅要读,同时要学会整理概述,名著中的人物大多一生经历坎坷,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怎样进行概括,突出哪些事件,着重表现人物的什么思想性格,给人们怎样的人生启示,作文中如何让观点与材料做到完美统一,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书写成文,这些检阅的是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这也是一次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好机会。

(三)认识意义,引领人生。

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荡,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表现为能用那些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思想来衡量自我。从自我与作品的对话中找到人生的榜样,从榜样中吸取人生的滋养,以此涵养人生,达到生活与思想的崇高境界。用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如走进《三国演义》,迎面是刘关张的“义气”。

针对《三国演义》中的义气,学生们在读书心得和作文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人要讲义气,但不能因个人的义气损害集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因此损害集体的名誉,更不能因义气损害国家的利益。同时学生们在作文中更多地赞叹诸葛亮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儒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中学生读名著《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4

看完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可以用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来概括,孙少平兄弟俩为理想不断奋斗的历程,为我解说了什么是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在书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主人公孙少平。

他是一个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人之外,同时,他也是个平凡的人,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这从他写给妹妹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我想,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和阳光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孙少平生活哲理也指点了我迷津: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平凡而不去生活,我们要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勇敢地接受挑战,努力地向上攀登,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从而给自己美好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凡的世界,让我感悟到了不平凡的人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多么需要像孙少平这样能够忍受孤独甘于平凡的人啊。我愿成为这样的人。作为一名在电信实训的学生,我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奋发学习,掌握技能,将来,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读名著心得体会 篇5

读名著心得体会1

书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书是攀登学问顶峰的阶梯,书是通向胜利此岸的桥梁……古人说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知耻,尤其是现在,书更是我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局部。

对于名著信任大家了解的不比我少,我也信任在每一本书里都有你们喜爱的仆人公,例如《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他们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的英雄;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在孔明面前装的一无是处,可在他人面前却是机灵过人,不比孔明逊色三分;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更是一个无畏的探险家,他的英勇、坚韧等等,诸如此类的有许多许多。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关于名著的书我读的极少,不过四大名著我每一本都读过,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西游记》。信任你们对它也并不生疏,不管是大人、小孩、以及老人,没有一个不说《西游记》不是本好书,至少我认为是,《西游记》里的人物鲜亮,各有各的本事,他们师徒四人一心只为求取真经,孙悟空惩恶扬善、机灵英勇、本事高强;猪八戒虽然爱贪小廉价,好吃懒做,取经的心不定,一心只想回高老庄娶亲,可最终也保得唐僧取得真经,成了净坛使者;而沙和尚,它任劳任怨,没有埋怨,对师傅也是忠贞不二;对于唐僧,他脆弱无能,但从不贪恋美色,最终成佛,师徒四人不为千辛万苦,求取真经,只为芸芸众生,令人敬佩。

言归正传,我们读书最终是从中懂得道理,吸取书中的精华。现今社会,我们不能像伟人一样干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来,流传千古,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怎样为人处事,对得起良心,你们看他们师徒四人,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也获得了回报,修得了正果。而我们呢?现在有许多同学,都不惦念书,想早一点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放弃了学业,有的沉迷于网络,最终误入歧途,假如我们也能有像他们一样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刻苦读书,莫非将来的一切还会比现在差吗?对于中学生而言,假如现在放弃学业,出去打工谋生路,只能说是个文盲,不,你说我有文化,可你又不想想你这一点点文化有什么用,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有志青年,而你们呢?却过早的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我读书,我欢乐,读名著不仅可以增长学问,而且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也诚心祝福名著能伴你欢乐成长。

读名著心得体会2

以前,我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做事缺乏毅力,经常中途打退堂鼓。比方刚学英语时,觉得挺新奇的,还能每天早起拼读英语单词。不久,觉得记单词既枯燥又乏味,渐渐地就没劲儿了。爸爸见我像小猫钓鱼似的对待学习,就特意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介绍给我看,并说这本书写的是的亲身经受,期望我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仆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苦痛等等考验,使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险阻,把自我铸成一块“钢铁”。是什么力气支配着他?是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决不移的信念。

读完书之后,我觉得保尔这个人非常坚韧和坚韧,他面临的困难,不是常人能感受的,他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全部的困难;他在我的生命中就像英雄耸立在我的`心灵深处,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保尔是如何战胜困难的,以此推动我战胜困难,永不放弃。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让我们背书,同学们一个个胸有成竹的举手起来背书,当同学们都背完坐下时,教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轮到我了,突然站起来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背起,我看教师的脸上有了不悦的神情,我不禁大方地低下了头。突然,保尔在书中那些坚韧拼搏的画面,浮此刻我的眼前,我下定决心像保尔学习,感觉有股力气鼓舞着我。刹那间,我以最快的语速、最协调的声音背完了课文,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书虽然看完了。然而,书上一幕幕使人感慨、催人奋进的情景仍时时出此刻眼前。想到自我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条件如此优越,却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地发愤学习,真是太不应当了······我要感谢保尔·柯察金,他使我懂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真正意义,鼓励我奋勉向上,并不断攀登学习上的顶峰。

读名著心得体会 篇6

我呢,就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人,强到什么地步呢,有些关乎自己的被提到不能够展现出强大一面的时候或者被人诟病批评贬斥的时候内心就会不舒服,这就是自尊心作祟,所以有时候不如把这些看淡,言语上的.冲击并不能改变或带来什么,自己想的太多,反而包袱太多,不如放下。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接触到一些故事,便有一些改变,最终的目的,我们都想变成最好的自己。

走走停停,兜兜转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读名著 篇7

一.“逼”导法

向学生推荐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须读或应该读的中外名著, 强调读名著的种种好处, 并硬性规定每人每两周必须读1本名著, 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每两周一检查, 一评比。并讲清学期末开展读名著交流活动, 每人都要发言。这样一来学生争先恐后掀起了读名著热。

二.实“教”法

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原因是不会读书, 所以我常常采用多种办法教他们读书。最常用的是四种:

1. 品味性的精读法。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要求学生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就像人吃东西那样, 经过细嚼慢咽, 然后再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 甚至熟读成诵。

2. 圈点式的阅读法。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3. 作点评的阅读法。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其谴词造句的精妙, 也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还可以指正原文的不到之处等。文字不须太多, 能表达自己看法即可。

4. 整理笔记的阅读法。

一是摘录笔记,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二是写心得体会, 也就是读后感, 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课外阅读的笔记不统一格式, 让学生自主确定读书笔记的项目。一是书的内容本身具不确定性, 二是学生个体有差异性, 对读物的感受有差异,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避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使笔记流于形式。

三.“诱”导法

遇到有逆反心理的同学, 还得尝试“诱惑”法吸引他们去读书。我常用的方法有两招:

1.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赏析活动。先由老师带头读或说一段,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鉴赏, 最后老师总结归纳。比如, 先欣赏《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繁笔描写, 再诱惑学生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中的简笔描写, 使学生对名著作者产生崇拜心理, 接着读下去也就成了可能。

2.在对课本进行拓展延伸的时候, 有意的在课堂上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名著内容或精彩片段, 在学生听得入神时突然打住, 说是时间关系暂时不说了, 下次分解, 若你们着急, 先抽时间读一下过过眼瘾。也许有些学生兴趣大发, 课后立马找此书读之。

四.“夸”引法

这是大家常常忽视的一个环节, 但恰恰又很重要。无论学生读书有没有进步, 或进步与否, 老师都要学会夸, 而且要夸得热情, 夸得诚恳, 要让学生心里热乎乎的, 甚至热血沸腾。他的心都热了, 还用担心他们不拼命去读书么?这就是大拇指教学的甜味。

总之, 开卷必有益。对学生读名著问题, 我的原则是, 无论“逼”“教”, 还是“诱”“夸”, 只要能见奇效就成。

摘要:当今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这事说说容易, 真要落实下去, 就难了。尤其对农村学生难度就更大了, 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

与学生一起读名著 篇8

一、 切入主题

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名著。名著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深远的意义,所以,小学生一定要阅读文学名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事情。于是,我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走进名著的教学活动,一学期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 兴趣牵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读名著也好,读其他的课外书籍也罢,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想要读、愿意读。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故事:有一位中国学生在瑞典上学,班里的角落有个图书橱可供同学借书看,一次只能借两本,借书要在老师那里做记录。一学期后,老师赠给了这个中国学生一张画着小虫的小书签,上面写着:本学期你已经读完了26本书,祝贺你成为第一个小书虫!其实,那时候他读这些书很简单。比如第一本书共有五页,第1页只画了一个红色气球,第2页上是蓝色气球,第3页是绿气球,第4页是黄气球,最后一页是一个字“乓”,气球全炸了。这本书读完学会了五个单词,生动而又有趣。就这样的书,他在第一学期读了26本,到第二学期读了20多本稍难的,一学期一学期这样读下去,几年后他就能阅读原文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名著了。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长久的阅读兴趣,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二是要及时鼓励,多加表扬,多让学生在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好多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爱读、多读名著,都各有各的好办法,这跟“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导语激趣”,通过几句精炼贴切并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有的教师则“故事激趣”,通过讲解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还有的教师则“畅谈激趣”,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读的名著畅谈故事

情节、趣事或一些写法,把自己体会到的阅读乐趣与大家共同来分享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关键在坚持。

三、 注重引导

光有了兴趣还不够,教师还需要注重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小学生不但乐读,还要会读、读好。其实这里所说的读,主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与泛读。我们提供给小学生的应读之书,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要慢慢“煮,”慢慢被学生所内化,应当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或模棱两可的地方还要停下来做个记号,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直到弄清楚为止,这就是精读。

另有一些名著呢,它们有的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有的是个人兴趣所在的课外名篇,像一些童话故事书、小说、文化传承书目等,就可以略读甚至于泛讀了。所不同的是,略读的速度比较快,可以一目几行,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而泛读呢,相当于浏览,速度也就更快了。相同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不言而喻,学生有了方法的指导,就会有选择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条理地读。我们辛苦推荐给学生的好书也就不会让学生“硬”得难以咀嚼,多得难以“消化”了。

四、 培养能力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读一千本书,不等于会读书;但是不阅读群书,那就肯定不会读书。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前能思能疑,在阅读过程中能圈能点,在阅读完成后能说能写,那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逐渐提高。悦读、会读、能读、泛读的最终,还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 读中成长

最后,我想引用顾炎武的这副对联来表达我的思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我们把读书作为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个重点活动,让古典名著走进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蕴含丰富的名著,使学生在读书中快乐地学习,理性地继承,在阅读古典名著中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沟墩实验小学)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9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须有一池水,我们不仅要用心的向老教师请教学经验,更要学习理论知识,多多阅读教育名著。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品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此书是本经典的教育专著,书中呈现出一个事实:根本不存在那种天生就学不会的孩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爱心地教育,每个孩子都将成为有用的人才!书中有提到一个被人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痴呆生”因为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从此她总是接受着别人对她投来的异样的眼光,接受着自己就是个“痴呆生”的“事实”,自暴自弃。其实,当初只要老师们肯用心的与她沟通,多关心多观察她,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班上有个智力较低的学生,她叫***,曾经她跟我说过:“老师,别人都说我比较笨,因为我吃饭很慢,走路很慢,做作业也很慢!”听了她的话,猛然内心一震,多么残忍的话,怎么可以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了,随后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脑袋说:“你怎么会比别人笨了,老师就觉得你比别人都聪明,但就是懒了些,要是你努力了,肯定进步很快的,不信!那就试试看吧!”她听了,笑了。也因此,她开始学习最基本的计算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决不能把任何同学当做“差生”,更从不把“差生”这个信号输送到他们头脑当中,我想我应该尽我所能去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读了这本书,结合实际教学,让我感悟了很多,懂得了应该多关注“另类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骨干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 篇10

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

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

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

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

读名著,品经典,论英雄 篇11

通过对名著《水浒传》的阅读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通过对人物相关故事情节的了解分析人物性格。

训练和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主要人物相关故事情节的解读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教学设想:小说采用章回体结构,这堂课就借用其章回体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回:读名著,人物故事记心间;论英雄,翰墨书香常思考

通过幻灯片播放水浒英雄的图像,同时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曲,在雄浑激昂的歌声中进入情境。

假期大家读了《水浒传》,请学生简要概括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随机请学生回答,注意随时点拨)。

幻灯上出现四个英雄人物的图像,分四个小组,对每个人物进行简要的介绍,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水浒》有一百单八将,其性格、形象迥异,我们该如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呢,进入第二回。

第二回:怒与悲,众学子同论豹子头;褒和贬,各小组共议呼保义

以林冲和宋江为例进行分析,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

(1)小组内讲述有关林冲的故事并分析形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教师总结,明确:

林冲(豹子头)相关的故事: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

人物形象: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忍辱负重,最终被逼上梁山。

(3)小组内讲述有关宋江的故事并分析形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教师总结,明确:

宋江(及时雨)相关故事:义释晁天王、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攻打曾头市。

人物形象:仗义疏财、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5)水浒英雄的形象各不相同,个人经历也不同,为了个“义”字,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让我们再次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彩故事,请看第三回。

第三回:渭州城,拳打镇关西,同说提辖之粗细;黄泥冈,正中七星计,共论计策之玄妙

1.请学生打开课本,对照幻灯片的要求阅读课文

(1)速读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片段,品读其描写精妙之处。

引导学生读原著精彩情节“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引导学生分析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原著中精彩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多角度的描写。

(2)在“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鲁提辖性格中的粗与细表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在去找郑屠复仇之前先在客栈坐等了两个时辰,估计金氏父女走远了,方才起身;打郑屠之前故意借买肉激怒他,让郑屠先动手;打死郑屠后,大骂镇关西诈死等。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鲁提辖临危不乱、遇险不惊、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的形象。

(3)有同学说“我已经看过《水浒传》电视剧了,所以无需再看原著了”,请以“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片段为例,对照影视,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比较文学名著和影视作品的优劣,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师总结,指出影视作品的长处和短处,强调看影视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阅读文学名著的必要性。

(4)请学生根据“智取生辰纲”片段回答: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他们使用的“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一是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正是天气酷热,一行十五人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天热加上一路的疲惫使杨志的随从们丧失了戒备和警惕。而吴用、晁盖等人却早已在此等候。

二是智用地利。吴用、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的地点选在黄泥冈和树林里,自然有其道理。“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茂密的松林既可引诱杨志一行人休息避暑,又可迷惑对方,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前两“智”充分说明吴用、晁盖等人已经对杨志一行人的行踪了如指掌,已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伏击圈”,只待他们自投罗网。

三是智用人和。吴用、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巧妙加以利用。杨志此人非常精明,他担心生辰纲出事,每天推迟动身,士兵们担着百余斤的重担,在烈日下行走本就苦不堪言,稍有懈怠就会遭杨志用藤条鞭打,这激起了士兵们的共愤。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强烈不满,他们的内部矛盾使吴用、晁盖等人有机可乘。

四是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实现关键靠的是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众目睽睽之下,吴用、晁盖等人喝酒若无其事,杨志等一行人却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这都得益于刘唐与白胜精湛的表演,可谓天衣无缝,吴用的计谋之巧妙也令人叹服。

2.老师寄语:读名著长精神,扬我中华威;品经典增见识,铸我民族魂

教师总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从《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和人物的精彩故事中一起感受到了水浒英雄们独特的个性风采,也一起领略了名著经典的独特魅力。希望同学们多读经典名著,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世界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最近,我又看了一本书,他叫《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利柯,他升入了四年级后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正直高尚的卡隆、真诚热情的可莱蒂、刻苦顽强的泼来可西、品学兼优的代洛西、不幸的耐利、虚荣的华悌尼、坏孩子勿兰谛……安利柯他是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他帮助了泼来可西等人。最后,安利柯因父母的原因,不得不转学到外地,但他会记得丘林的所有一切,包括他的朋友、老师。在这一切中,他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友情,他的心中充满了爱。

只有心中有爱,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回想我的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不都是这样吗?有和我们团结有爱的同学、朋友,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给我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有关心我,照顾我的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我的健康成长。有视我们如掌上明珠的父母,无微不至地照管着我们的一切,生怕我们饿着、冷着。父母的爱是最细的,最暖的。当我们背上书包跨上车时,耳畔就会传来妈妈那亲切的话语:“路上小心,慢慢骑。”虽然每天如此,但我却无比喜欢听,以前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真正明白,那里蕴含着母亲深深的爱。如果父母是阳光,那我们就是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如果父母是泥土,那我们就是美丽的小花。

读名著读书心得 篇13

张爱玲小说是女性文学的代表,而《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是她所有女性文学中的典型。《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收录《年轻的时候》《花雕》等几十部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可以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不但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地位,更是20世纪初上海人民生活的纪实录。

《红玫瑰与白玫瑰》清楚地描写了20世纪初中西方女性的生活地位之低下,没有自由可言。书中《年轻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女主角沁西亚是一位美丽的俄国女人,自小便随着父母来到了中国,她有自己的工作,按理说,这样的女人,应该有安排自己的生活的能力,但是却未能如身为读者的我所愿,她依然是被“父母之命”逼迫,嫁给一个在上海警察所当差的青梅竹马。她结婚当日,嫁衣是租来的,在一个阴暗有气味的教堂里举行,新郎似乎一点儿也不重视这场婚礼,“他草草地只穿了一套家常半旧白色西装”,整场婚礼中,只有穿着租来的礼服的新娘是美的。结婚后的她情况更糟,因钱不够用,让汝良帮忙找外教。不久得了伤寒症,整个人瘦得可怜。小说到这里也没有再写下去,不知后续故事如何。而《花凋》中的郑川嫦相比之下,可怜之感更甚。姐姐们出嫁前,穿的衣服是改了又改的,已经没有了样式,外面那些流行时装,她根本想都不敢想,好不容易等到姐姐们出嫁了,她才算是变漂亮了;她的愿望是上女子学校,但是她知道,父亲是不会把钱投在学校里的,父亲觉得只有花在_里,钱才有价值;她也不能为婚姻做主,因为她们这样人家的女孩子是要进“婚姻学校”的,好不容易喜欢上妈妈给她挑的未婚夫,却因得了肺病,在得知自己心爱之人跟他人在一起之后,不久便香消玉殒。我自认为她是书中最可怜的女性,她性格柔弱,一直被姐姐们欺负,长大后原以为可以嫁给自己心爱的人,可不曾想得了重病,而自己的父母居然不可能花钱给她治病,还把治病的责任交给了她已经有了女朋友的心爱的人。得知事情真相的她想自己悄悄了结生命,可又发现自己身上多有的钱还不够买一瓶安眠药,这样的人物令读者落泪。这是20世纪初女性的悲哀。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20世纪初上海人民的生活纪实录。书中多处描写的景物,皆是当时上海社会的生活场景,比如街道的描写,人物住处的环境描写,如《花凋》中写到的郑公馆:“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住了一栋洋房,床只有两只,小姐们每晚抱了铺盖到客室里打地铺,客室里稀稀拉拉几件家具也是借来的,只有一家无线电视自己置的,留声机屉子里有最新的流行唱片。”不但写出了人物居住环境的不堪,更是反映了人物的性格,隐隐约约地为下文请未来女婿到家做客时,郑夫人和郑先生吵架的场面做了铺垫,也为人物的命运增添了悲剧的色彩。这样的作品读来令人心酸,更是为人物的命运感到悲哀,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似乎是有种魔力,读起来不但能产生电视剧般场景历历在目的效果,更是能够为女性读者开创一条未来之路。身边有太多因婚姻而葬送青春的女性,但也有不少女性因事业让婚姻生活增光添彩。不管世人眼光如何,好好生活,人生总不会被辜负。

世界经典名著开场白 篇14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20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1801年。我刚刚拜访过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个将要给我惹麻烦的孤独的邻居。”

海明威《老人与海》:“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他们走着,不停地走,一面唱着《永志不忘》,歌声休止的时候,人们的脚步、马蹄和微风仿佛接替着唱起这支哀悼的歌。”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列夫·托尔斯泰《復活》:“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高行健《灵山》:“你坐的是长途公共汽车。那破旧的车子,城市里淘汰下来的,在保养得极差的山区公路上,路面到处坑坑洼洼,从早起颠簸了12个小时,来到这座南方山区的小县城。”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卡夫卡《审判》:“一定是有人诬陷了约瑟夫·K,因为一天早上,他没有犯什么错,就被捕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小仲马《茶花女》:“我认为只有深刻地研究过人才能创造出人物,如同只有认真地学习了一种语言才能讲它一样。”

伊夫林·沃《旧地重游》:“当我到达小山头上C连的边界时,我停下来回头眺望那片营房,在灰蒙蒙的晨雾中,下面的兵营清清楚楚映入眼帘。我们在那天就要离开。三个月前我们进驻时,这里还覆盖着白雪,而现在,春天初生的嫩叶正在萌芽。当时我就思忖,不管我们将面临多么荒凉的景色,恐怕再也不会害怕那儿的天气比这里更令人难受的了。现在我回想一下,这里没有给我留下丝毫愉快的记忆。”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1916年。10月。夜。风和雨。林木繁茂的低地。一片丛生着赤杨的沼泽边上是战壕。前面是一层一层的铁丝网。战壕里是冰冷的稀泥。监视哨的湿漉漉的铁护板闪着黯光。从处处的土屋里透出稀疏的光亮。一个矮小健壮的军官在一间军官住的土屋门口站了一会儿;他的湿淋淋的手指在衣扣上滑着,匆匆地解开军大衣,抖落领子上的水珠,很快在踏烂的干草上擦了擦长筒靴,这才推开门,弯腰走进土屋。”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查密莉雅》:“这会儿我又一次站在这幅镶着简单画框的小画前面。明天一早我就要动身回家乡去,因此我久久地,出神地望着这幅小画,好像它能够对我说些吉祥的临别赠言似的。”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曼查有个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着一位贵族。他那类贵族,矛架上有一支长矛,还有一面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锅里牛肉比羊肉多,晚餐常吃凉拌肉丁,星期六吃脂油煎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加一只野雏鸽,这就用去了他四分之三的收入,其余的钱买了节日穿的黑呢外套、长毛绒袜子和平底鞋,而平时,他总是得意洋洋地穿着上好的棕色粗呢衣。家里有一个40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20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种地、能采购的小伙子,为他备马、修剪树枝。”

格雷厄姆·格林《布莱顿·诺克》:“黑尔抵达布莱顿还不到三个小时,就知道他们要谋杀他。”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她脸上有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来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混在一起显得不太协调,但这张脸上尖尖的下巴和四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意的。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配上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角,显得韵味十足。上面是两条墨黑的浓眉斜在那里,给她木兰花般白皙的肌肤划上十分分明的斜线,这样白皙的皮肤对南方妇女是极其珍贵的。她们常常用帽子、面纱和手套把皮肤保护起来,以防受到佐治亚炎热太阳的暴晒。”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戴·赫·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自扰。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的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生活。”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甚至老斯特拉德莱塔和阿克莱,比方说。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账毛里斯哩。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上一篇:人生哲理书下一篇:八中学校工会致全体教职工的倡议书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