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2024-08-27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精选12篇)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1

山东省《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鲁人社办发〔2013〕54号

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旅游局、文明办,各大企业:

休息休假权是劳动者应当平等享有的重要权利。随着《劳动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建立。《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对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提出要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带薪年休假是政府依法推动的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实事,社会关注度高,职工热切期盼。为进一步落实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力争提前实现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的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落实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重要意义

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是国家确立的一项重要社会福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职工身心健康、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享受带薪年休假是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安排职工年休假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各部门、用人单位要充分认识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重要意义,增强执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自觉性,将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作为贯彻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重要内容,切实关爱职工,妥善处理生产经营与职工休假的关系,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保障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到位。

二、加强企业劳动管理,妥善安排职工年休假

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等规定,加强企业劳动管理,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通过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制订本单位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计划,保障职工带薪年休假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鼓励职工个人依法安排个人带薪年休假,支持职工与法定节假日相结合,实行弹性休假安排。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的,职工依法享受相应的工资报酬。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执行带薪年休假情况纳入企业劳动保障年检内容,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年休假制度的监督检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力度,依法处理违法行为,确保年休假制度的贯彻落实。

用人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规定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对拒不执行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行政处理决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四、切实加强对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部门、用人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把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规定,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休假意识和促进职工年休假制度落实的社会氛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送法律、送政策、送服务到企业活动”,对企业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强政策指导和管理服务,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带薪年休假制度,处理好正常工作和依法休假的关系,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贯彻落实。发展改革和旅游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贯彻施行。要将落实职工年休假制度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文明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旅游局 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4月28日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2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贯彻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办法》;要重点针对电子废物产生单位和拆解利用处置单位进行宣传和培训,推动企业知法守法。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对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应当通过政府网站等方式予以公告,定期调整,同时分送上一级和下一级环保部门,并向列入目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签发有关列入名录的通知单。

2008年2月1日起,禁止任何个人和未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活动。

2008年2月1日前已经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老企业"),根据本《办法》可安排120天过渡期。在《办法》施行120日后仍未申请或经申请但不符合列入上述名录(包括临时名录)条件的老企业,不得继续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活动。

二、加强电子废物处置项目的环境管理

凡新建、改建、扩建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本《办法》所要求的有关工艺和废物处置方案等内容。

对需要进行试运行的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保部门,可同意该项目在设备调试和试运行期间拆解利用处置一定数量的电子废物,调试和试运行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对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项目的建设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进行环境保护措施验收或对老企业申请列入临时目录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

环境保护措施验收应当包括本《办法》所要求的有关人员、经营情况记录簿、环境监测、废物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临时名录和名录内的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监督检查,监督性抽查和监测一年不得少于一次。要突出重点,加强对工业电子废物产生单位的管理,从源头遏制电子废物无序流动的局面。要开展专项执法活动,打击非法拆解处置利用电子废物的行为。要进一步依法强化对电子类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本地区上一年度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管理情况(包括临时名录和名录发布情况)报上一级环保部门。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3

带薪年休假制度执行的情况及问题

“带薪休假”早在多年前已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此后数年,国务院一直未制定出台具体办法,直到2008年1月1日,《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出台施行,对职工带薪年休假应享权利作出详细规定,但由于相关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刚性约束不够,使得带薪年休假成为很多人眼中“写在纸上的权利”,部分企业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奖惩手段,与立法初衷不符。

2012年4月,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发布的“职场人休闲满意度”调查显示,只有3成人每年享受带薪休假;该调查表明,带薪休假的软肋在私企。2012年10月,文汇报联合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就带薪休假问题对212位上海市民进行电话随机调查,其中,49.53%的市民“每年都能足额享受”带薪休假,12.26%的市民“每年只能享受一半天数左右”的带薪休假,另外38.21%的市民“没有休过带薪假”。带薪年休假制度在一些企业执行差、实施难,不仅影响到职工个体的基本权益,造成职工缺乏休息调整而过劳工作,同时、还会带来劳动效率下降、劳动安全生产事故易发等社会问题,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在《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施行近5年的情况下,《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把基本落实带薪休假的目标设置在2020年,引发众多讨论,不少人提出:希望带薪休假的落实能够提速,为此,笔者建议从完善政策法规层面对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进行推动。

建议将“带薪年休假”视同为职工应享受的“法定节假日”。应当通过完善立法的形式,在性质上将其视同为职工可享受的“法定节假日”。“带薪年休假”与“法定节假日”同样属于法律明文规定的休假权利,同样在不能实现休假时,应支付三倍日工资;两者的区别在于:带薪年休假是满足条件的部分职工享受,并且不是固定时点,而是由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休息时间。以“法定节假日”性质来定位“带薪年休假”,一方面,可以促使用工单位认识到这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职工视其为理应享有的权利,如此可有效摆脱用人单位推诿、职工压抑诉求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从保护职工健康权、生命权的角度出发,可以缓解职工“过劳”状态,避免产生职业压力症,甚至“过劳死”。

建议更多地赋予劳动者安排带薪年休假的主动权。职工感到“有假难休”的主要症结是在需要假期时无法得到假期,所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带薪休假安排制度,是解决带薪年休假难以落实的核心,其突破点应该是尽可能赋予劳动者更多的假期安排主动权,努力平衡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职工的休假支配权。建议可通过完善政策法规的方式从多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完全将安排带薪年休假的主动权交给职工,授权职工提前半个月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一般应予准许;二是用人单位于年初提出框架式的带薪年休假安排方案,由车间、班组等层面负责调度落实;三是用人单位制订较为详细的职工带薪年休假计划,或者实行提前一个月预告制,使职工可以根据休假计划对个人事务预先做出合理安排。

建议加重不执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违法责任。一是加重经济责任。在用人单位折算“休假”时间的“计薪”方式上,应形成就高原则的导向,利用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用人单位履行义务。比如,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折算日工资,而不是以“基本工资”为基数;对于实行计件工资的,以“平均每小时工资”乘以“正常工作月的平均日工作时间”为日工资基数。二是加重社会舆论成本。可建立“网上网下”多渠道举报监督机制,对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中涉及“带薪年休假”的案件,予以媒体曝光。

建议更大程度上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工会在维护职工最基本的劳动经济和生活保障权利时,有必要更为重视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在维护职工带薪年休假权利上更好地体现作为。一是推动带薪年休假制度从原则性的“法定权利”转化为具体的“约定权利”,将如何实现职工的休假权写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二是广泛征求民意,适时组织发动职工为更好地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开展合理化建议。三是将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劳动法律监督、职代会审议、职工代表巡视的重要内容。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4

2014-02-20 | 来源:规划司 | 【大中小】【打印】【关闭】

国土资发〔2014〕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就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现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耕地保护红线

(一)充分认识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体现了对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战略定力,体现了深化改革创新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鲜明态度。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精神,切实提高对保护耕地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充分认识到,尽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粮食生产的实有耕地面积并未增长,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耕地保护工作绝不能放松;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在发展中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时期,粗放扩张、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严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偏高,建设用地存量大、利用效率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控建设占用耕地不仅十分必要,也已具备条件。

(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将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全面强化规划统筹、用途管制、用地节约和执法监管,加快建立共同责任、经济激励和社会监督机制,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实有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

二、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全面落实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战略任务

(三)加大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控力度。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地用地,严禁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制度,严格限定条件,规范修改程序,扩大公众参与,禁止随意修改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规划硬约束;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避让优质耕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选择部分市、县,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合一”,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加强用地计划与规划的衔接,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控制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对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相应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四)进一步严格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强化建设项目预审,严格项目选址把关。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用地标准、产业和供地政策的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对线性工程占用耕地100公顷以上、块状工程70公顷以上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组织实地踏勘论证,部组织抽查核实;确需占用的,按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的要求,提出补充耕地安排,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并作为通过预审的必备条件。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时,要严格审查补充耕地落实情况,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得通过审查。严格审核城市建设用地,除生活用地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目标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的地方相应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处理好简政放权、改革审批与保护耕地、严格监管的关系,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以上要求的建设项目,要提高土地审批效率,搞好供地服务。

(五)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各地要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规定,引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壤地质调查测评分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成果,完善现有和后备耕地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制度,作为调整完善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审批和补充耕地审查的依据。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要先评定等级再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不得验收。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坚决纠正占优补劣问题。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耕作层应当予以剥离,用于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超过合理运距、不宜直接用于补充耕地的,应用于现有耕地的整治。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损毁土地的复垦力度,探索开展受污染严重耕地的修复工作。加强补充耕地立项管理,提高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审查,严格项目验收。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建后管护,严防边整治边撂荒,严禁土地整治后又被非农业建设占用,多措并举提高整治土地的质量等级。除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原因外,严禁将耕地等农用地通过人为撂荒、破坏质量等方式变为未利用地。对因生态退化等原因导致耕地等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的,不得纳入土地整治项目并用于占补平衡。

(六)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各地应以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从城市人口500万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周边开始,由大到小、由近及远,加快全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切实做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网上公布,接受监督。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的显著位置增设永久保护标志牌。按照耕地质量等别从高到低的顺序,城镇、村庄周边和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等生产基地内的耕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等,必须划定为基本农田。不得借基本农田划定或者建立数据库之机,擅自改变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布局,降低基本农田的质量标准。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严格管理、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负面清单,符合法定条件和供地政策,确需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并优先将同等面积的优质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七)严防集体土地流转“非农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严格依据经中央批准的改革方案、在批准的试点范围内进行,坚持以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为前提,严防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乱占滥用耕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抵押、担保等,必须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进行,坚持农地农用,不得借农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业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农家乐、私人会所等。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不改变耕地用途,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造湖、种植林果、建绿色通道及其他毁坏基本农田种植条件的行为。设施农业项目要尽可能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和非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生态退耕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分步骤、有计划进行,基本农田和土地整治形成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范围,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审核退耕范围和退耕结果,严防弄虚作假和随意扩大退耕范围。

(八)引导和促进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综合运用规划调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执法监管等手段,全面推进城镇、工矿、农村、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严防侵占优质耕地。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要与节约集约用地绩效相挂钩,促进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三、加强土地执法督察,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行为

(九)强化耕地保护执法监察。加强对违反规划计划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大量损坏基本农田等影响面大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检查。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动态巡查、网络信息、群众举报等手段,健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违法行为发现机制,对耕地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监测。在每年一次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在有条件地区推广应用无人机航拍、基本农田视频监控网等,对重点城市群郊区、耕地集中连片区域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高发地区,加大执法查处频度。认真落实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对非法占用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非法批准征占基本农田10亩以上或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以及其他造成耕地大量毁坏行为的,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在核定上述违法行为后3个工作日内向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坚持重大典型违法违规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占用耕地重大典型案件及时进行公开查处、公开曝光。加强与法院、检察、公安、监察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查处合力。

(十)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要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规划计划执行、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占补平衡和农地流转等为重点,加强对省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关工作向国务院报告。2014年,要将耕地数量质量保护、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农地流转“非农化”、地方违规出台相关政策造成耕地大量流失等作为督察工作的重点。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及时向督察区域内相关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不力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依照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被责令限期整改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受理和审查报批。

(十一)严格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部令第15号),积极配合监察机关追究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应当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而不划入,且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存在徇私舞弊、压案不查、隐瞒不报等行为的,要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落实共同责任,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十二)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完善省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充耕地质量等纳入考核内容,健全评价标准,实行耕地数量与质量考核并重。积极推动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指标权重,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参考依据。推动地方政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落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建立奖惩机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与用地指标分配、整治项目安排相挂钩。

(十三)完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支持地方提高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加大对耕地保护的补贴力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探索实行“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积极促进土地税费制度改革,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建立按本地区开垦同等质量耕地成本缴纳耕地开垦费的制度。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少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的,核减相应中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预算分配数。

(十四)推进耕地保护调查监测和信息化监管。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监测及调查,及时预警、发布变化情况。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加快完善土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等数据库,建立数据实时更新机制,实现与建设用地审批、在线土地督察等系统的关联应用和全国、省、市、县四级系统的互联互通,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强化耕地保护全流程动态监管。

(十五)加强耕地保护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加强耕地保护立法研究工作,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土地督察等法制化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健全耕地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后评估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听证制度。抓紧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建设标准,完善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管好用好耕地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增强保护耕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政令畅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于2013员工年休假补休通知 篇5

公司员工:

2013即将结束,公司内部分员工因工作原因,未能及时调休年假。为保障员工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积极、高效的工作氛围,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务必做好部门员工年休假补休工作。现为做好2013员工年休假补休工作,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是符合年休假条件的员工,都应安排年休假。

二、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员工个人工作、具体岗位,本着员工本人意愿的原则,统筹安排未休年假的员工补休年假,但不能因补休年假而影响实际工作。

三、年休假原则上不能跨年使用。确因有特殊工作原因,未能及时调休年休假,须向各部门总监及分管领导报告审批,经核查批准之后,允许在2014年1月1日-2月9日期间内补休年假

综合部 2013-12-26

关于民警年休假制度 篇6

临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严格按照《职工带薪休假条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规定,对符合《条令》、《办法》规定条件享受休假。

1.休假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分段进行,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时间,2.全队民警符合条件的可根据工作实际,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3.每个民警的休假时间原则上按照大队的总体安排执行,也可以根据民警个人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提交大队办公室研究,确定休假时间。

4.民警在休假期间要严格遵守“五条禁令”及大队的各项规章制度,违者按大队的相关规定严肃查处。

5.民警休假期间必须保持通信畅通,原则上不出本市,出市区休假的必须向大队主管领导请示。如单位有紧急任务时马上归队,完成任务后可补剩余休假。

6.民警休假时应填写休假审批表,经大队领导审批后方可休假。休假结束后,到办公室销假备案。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7

为加快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实现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向总量核查、非现场核查和主体监管转变,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0年4月2日发布了《关于实施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14号),对自2010年5月1日开始在天津、江苏、山东、湖北、内蒙古、福建以及青岛等七个试点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作出了规定和指引。在此基础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进口核销改革,在2010年10月20日发布了《关于实施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57号,以下简称“57号文”)。

本次改革侧重于实现货物贸易进口付汇管理由逐笔核销向总量核查、由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查、由行为审查向主体监管的转变,简化了企业进口付汇核销的程序。新办法从201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新办法适用范围

新办法适用于货物贸易的进口付汇,主要包括:

(一)向境外支付进口货款;

(二)向境内保税监管区域、离岸账户以及境外机构境内账户支付进口货款或深加工结转项下境内付款;

(三)其他具有对外付汇性质的货物贸易项下付款。

◎新办法对进口单位实行分类管理

外汇局对进口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在非现场总量核查及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核查情况和进口单位遵守外汇管理规定等情况,将进口单位分为“A类进口单位”、“B类进口单位”和“C类进口单位”。分类管理内容包括进口付汇审核、进口付汇登记以及逐笔报告等业务环节。

A类进口单位无需事后报告或事前登记正常办理;

B类进口单位应在进口或收付汇日后30日内逐笔报告;

C类进口单位应在付汇或开立信用证前作事前登记;

外汇主管部门对新列入“进口单位付汇名录”的进口企业进行三个月的辅导管理,期间管理方式参照B类进口单位。

◎核查方式分为非现场核查与监测预警、现场核查

(一)非现场核查与监测预警

非现场核查:外汇局将对进口付汇和货物或收汇数据进行总量比对,实施非现场核查;

监测预警:外汇局以进口单位为主体,参考地区、行业、经济类型等特点,设置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对进口付汇和货物进口及进口项下收汇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实施风险预警,识别异常交易和主体。

(二)下述情况下进行现场监督核查

进口货物金额与进口付汇金额差额在等值100万美元且相差比率在20%以上;

转口贸易与境外承包工程收汇金额和相应付汇金额差额在等值100万美元且相差比率在10%以上;

单月进口退汇频次大于5次或单笔退汇金额大于等值50美元。

◎57号文对企业的影响

57号文宣布实施的改革是对于现行外汇进口付汇核销制度的重要变革,其将对商业银行以及进口企业付汇业务带来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我国的进口贸易发展,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应注意57号文对其日常经营所产生的影响。

进口付汇核销制度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A类进口单位会更加便捷,因此企业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后应及时办理“进口单位付汇名录”登记手续,并按照外汇管理规定,尽快符合A类进口单位的要求。

关于落实“三统一”制度的通知 篇8

关于贯彻落实规范性文件“三统一”

制度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工业新区、福山新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规定》已于2011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章规定了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为贯彻落实“三统一”制度,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三统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是指政府法制机构对政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公布前进行前置审查,并统一登记、统一编制登记号,适时集中统一公布的法律服务制度。政府法制机构代表政府所进行的“三统一”,是对部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肯定,有利于提高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不是削弱或替代制定部门的职能,而是对制定部门履行职能的支持和辅助。

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1 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的具体要求

(一)统一登记

各部门(含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下同)制定规范性文件,首先由本部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进行合法性初审,再经部门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或者经主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决定后,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报送时提交前置审查申请书(附件1)。

市政府法制机构经合法性审查后,出具前置审查意见书(附件2),对内容合法的,予以统一登记,编制登记号;对部分内容需要取消、修改、完善的,部门应当按照意见修改,经市政府法制机构核对无误后进行统一登记,编制登记号;对认为应不予制定或暂缓制定的,市政府法制机构不予登记,制定部门不得印发执行。

(二)统一编号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市政府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代字的汉语拼音缩写;第二部分为年份;第三部分为制定部门代号和登记流水号。三个部分之间用占一个西文字符位的短横杠连接。

市政府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代字的汉语拼音缩写应大写。例如,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合法性审查代字为“三法审”,汉语拼音缩写为“SFS”。年份为登记当年的公元年份,以阿拉伯数字标识,标全称。制定部门代号为两位阿拉伯数字,全市各部门的代号,参照廊坊市政府部门代号执行(附件5);登记流水号为三位阿拉伯数字,每个制定部门编一组,按登记顺序,每年从“001”起,末尾不用“号”字;制定部门代号与登记流水号连续,中间不用连接符分隔。例如:三河市发展改革局2011年第1件规范性文件,登记号应为:“SFS—2011—03001”。

制定部门印发规范性文件,应在首页版心右上角第1行用3号黑体字标登记号(附件3)。

(三)统一公布

各部门应及时将印发后的规范性文件纸质文本(一式三份)和电子文本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并由市政府法制机构按照廊坊市政府《关于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的通知》(廊政办„2010‟71号)的要求向廊坊市政府备案。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联系协调在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公布工作,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刊登规范性文件,应在文号后右空一字标注登记号,并在登记号前冠以“登记号”字样(附件4)。

市政府法制机构要建立规范性文件登记簿,及时准确地进 3 行登记,并每半年公布一次已登记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未经登记、编号、公布的部门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拒绝执行。

三、几点要求

(一)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特别是部门法制机构要做好与相关科室的协调配合工作,建立制度,制定措施,细化程序,切实把“三统一”制度落到实处。

(二)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各部门要及时将载有登记号的规范性文件送档案馆、图书馆或其他公共服务机构,供公众免费查阅。有条件的部门应建立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和网上检索系统,及时公布经登记的规范性文件和废止、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方便公众查阅、下载。

(三)市政府法制机构可以通过调阅、抽查制定机关的发文登记薄和有关文件的方式,加大对乡镇政府和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机关要予以配合。

(四)市政府法制机构要按照上级要求切实履行好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职责。对未实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未按规定报送备案的,由市政府法制机构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提请市政府纠正或者撤销该规范性文件,并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公告。

各部门要对本部门自2011年1月1日以来贯彻落实规范性 4 文件前置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于5月25日前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联系电话:3212243 电子邮箱sanhefazhi@126.com

附件:

1、部门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申请书

2、政府法制机构前置审查意见书

3、规范性文件印发时登记号的标注格式

4、规范性文件刊登时登记号的标注格式

5、政府部门代号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5 附件1:部门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申请书

三河市××局(委、办)

关于《 ×× ×× 》前置审查的申请书

×前审字„××‟×号

××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现将我局(委、办)拟发布的《 ×× 》报请前置审查,请审核后函复。

附:

1、行政规范性文件(草案);

2、起草说明;

3、相关依据;

4、部门法制机构初审意见和部门意见;

5、涉及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报告。

××局(委、办)印章

××年×月×日

附件2:政府法制机构前置审查意见书

SFS—20**—*****

三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前置审查意见书

×法前审„××‟×号

××局(委、办):

你单位报送的《 ×× 》收悉,经审查,提出如下审查意见:

一、……

二、……

三、……

请在收到审查意见书10日内将修改稿报送我办。(经核对无误,准予印发部门文件,并按规定对外公布。)

××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年 × 月 × 日

附件3:规范性文件印发时登记号的标注格式

SFS—20**—*****

三河市××局(委、办)文件

三×ׄ20××‟××号

三河市××局(委、办)关于印发《××××》的通知 附件4:规范性文件刊登时登记号的标注格式

三河市××局(委、办)关于印发《××××》的通知

三×ׄ20××‟××号 登记号:SFS—20**—*****

附件5:廊坊市政府部门代号

廊坊市政府部门代号

监察局 01 发改委 03 国税局 05 统计局 07 科技局 09 人社局 11 编 办 13 安监局 15 廊坊海关 17 贸促会 19 交通运输局农业局 23 水务局 25 民宗局 27 建设局 29 国土局 31 环保局 33

审计局 02 财政局 04 地税局 06 教育局 08 卫生局 10 外专局 12 商务局 14 检验局 16 旅游局 18 国资委 20 质监局 22 林业局 24 民政局 26 规划局 28 执法局 30 行审中心公安局 34 21 32 司法局 35 安监局 36 信访局 37 工信局 38 计生委 39 物价局 40 文广新局供销社 43 房管局 45 公积金 47 人防办 49 药监局 51 粮食局 53 外事办 55 农科院 57 工 会 59 邮政局 61 人 行 63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9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

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

——五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本报评论员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8600多万党员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净化了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留下19项治根本管长远的制度结晶。这些制度,成为扫除“四风”的关键、作风建设的动力。民意代言制、问题台账制、挂牌销号制„„承接中央出台的制度,各地创新遍地开花。群众点赞,机关大厅变成群众客厅、百姓民事变成干部家事,“共产党都能这样,铁了心地跟着走”。在制度刚性约束下,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定了制度、有了规章,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后,压力小了,刚性的制度是否会渐渐有了“弹性”?关注少了,管用的制度是否还能被善用?最近,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抓作风不放松”征文,就有读者反映一些地方把中央文件套上自己单位的文件头、文件号,再加几句引言,就成了“新制度”;还有读者反映,制度定出来了但变通太多,“领导一句话,制度算个啥”,制度权威在“法不责众、下不为例、情有可原”中消解。凡此种种都说明,制度虽好还要落实。

毋庸讳言,无论是公车公房的管理,还是个人待遇的规定,很多制度在根本上触动的是利益,所以制定不易、执行更难。还有人抱怨,现在制度定得太严太细、管得太僵太死,手脚被捆住了、自主性没有了。但活动的成功、作风的改善,正充分说明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的重要性。仔细看看,很多制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正是要以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以制度来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这才是活动结束后作风建设应有的新常态。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关键还是要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让制度起到作用、达到效果。在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从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认同、制度权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中,一方面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加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强调研、跟踪问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务实管用、指导性强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干部的权力和责任、义务牢牢绑在一起,对踩“红线”、闯“雷区”零容忍,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持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度认同、涵养制度文化,让遵守制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三国时代,曹操为严明纪律,尚且“割发代首”,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方能发之为“春华”、收之以“秋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清风常在、清气长存。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10

为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确保完成2013年目标任务, 并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奠定基础, 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确保完成2013年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目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能源资源需求刚性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2012年,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4.52%、3.05%、2.62%、2.77%, 实现了全年目标。但是, 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 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更加艰巨。一是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滞后, 要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 后三年年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需降低3.84%, 比前两年平均降幅高1.03个百分点, 氮氧化物平均降幅需达到4%以上。二是今年以来, 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加快, 能耗强度下降速度放缓, 污染物排放增量压力加大。三是随着节能减排工作深入, 政策机制不完善、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 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下更大决心, 用更大气力,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确保2013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以上,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2%、2.5%、3%, 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公告2012年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和各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核算结果, 并在主流媒体上发布, 接受社会监督;将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地区, 由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或授权约见提醒, 督促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地区限期整改, 并将各地整改情况汇总整理报国务院;做好节能减排形势分析, 定期发布《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各地区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兑现奖惩措施, 着力解决节能工作的薄弱环节, 及时对节能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整改情况纳入2013年节能考核范围;节能减排进度滞后、存在“前松后紧”趋势的地区, 要重新调整今后3年的年度目标并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各地要定期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各地 (市) 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晴雨表, 加强预警和政策调控。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 对新上项目能源消费量增长过快的地区, 暂缓高耗能项目能评审查。提高“两高”项目准入门槛, 新上“两高”项目的能效、环保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领先水平。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 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 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 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加工贸易。加强项目管理, 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负责)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做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 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为重点, 尽快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并公告企业名单, 加强监督检查, 列入公告的落后设备 (生产线) 力争2013年9月底前全部关停, 12月底前彻底拆除, 不得转移。全年淘汰落后产能火电200万千瓦以上、炼铁263万吨、炼钢781万吨、水泥7345万吨、电解铝27.3万吨、煤炭4500万吨、焦炭1405万吨, 做好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现场检查验收和发布任务完成公告工作。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三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做好保护生态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开工建设水电2000万千瓦以上,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开工建设核电335万千瓦, 风电、太阳能电站装机规模分别达到8000万千瓦、1600万千瓦。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 大力推进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勘探开发利用。支持工商企业、工业园区和大型公共建筑发展光伏发电系统, 推进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开展以智能电网、物联网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微电网示范工程。促进煤炭清洁利用, 推广使用天然气、煤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继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电。 (能源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负责)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高效锅炉、高效内燃机、半导体照明、绿色建材、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高效净化等节能环保产品和装备发展, 建设一批国家节能环保重大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在企业集聚区实施分布式能源供应、环保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运营。抓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的贯彻落实, 明确任务分工, 落实工作责任, 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务求尽快取得实效。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负责)

四、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能力建设等节能重点工程, 形成节能能力6000万吨标准煤。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脱硫脱硝等减排重点工程, 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800万吨, 形成化学需氧量、氨氮年削减能力60万吨、6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装机容量700万千瓦、脱硝装机容量1.5亿千瓦, 对77条水泥生产线安装烟气脱硝设施, 形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削减能力24万吨、160万吨。加强节能环保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行监管, 切实发挥工程措施作用。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能源局、质检总局、科技部负责)

五、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开展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督促各地制定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 全年新建绿色建筑500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创建。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200万平方米。加强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管理, 扩大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范围。开展第三批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实施绿色照明工程, 落实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加强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尽快公告2012年度考核结果, 加大奖惩问责力度, 对未完成目标的企业强制开展能源审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汇总分析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 提出改进措施;在北京市、河南省和陕西省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试点。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评价工作, 健全标准规范。研究推进能源管理师制度建设。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和电机能效提高计划, 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降耗。推进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统计局、质检总局、能源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稳步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 抓好两批26个城市试点工作。开展19个绿色低碳交通城市、7条绿色低碳公路、3个绿色低碳港口创建等示范活动。深入推进981家交通运输企业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 强化目标考核,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清洁能源车船应用。发展城市步行、自行车出行系统。组织实施第三批12家运输企业甩挂运输试点, 推进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 (ETC) 联网工程。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 推广内河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 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应用。强化铁路企业节能环保指标控制, 继续提高电气化铁路及电力机车承担运输工作量比重, 加快淘汰老旧机车。在15座机场推进桥载设备替代飞机辅助动力装置专项工作;继续优化航路航线, 在开展缩短飞机地面滑行时间前期可行性研究基础上, 选择1-3座机场进行试点。 (交通运输部、铁路局、民航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

推进100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加强节水型单位建设, 在中央国家机关16个部门开展节约型办公区建设。在商业领域深入推进“百城千店”示范工程和绿色饭店创建活动。支持军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推进省柴节煤炉灶炕升级换代, 建设节能减排示范村。 (国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总后勤部负责)

六、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出台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办法, 逐步推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制度。加大细颗粒物 (PM2.5) 治理力度, 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工作协调机制和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城市群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 加快燃煤锅炉、窑炉、自备燃煤电站的天然气改造。在19个省 (区、市) 的47个地级以上城市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推进火电、钢铁、有色、炼油、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 对火电、钢铁、水泥、燃煤锅炉实施高效除尘改造, 开展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快淘汰运营类黄标车, 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燃油, 加强扬尘污染防治。以制浆造纸、印染、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 继续加大水污染深度治理和工艺技术改造。深入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无主尾矿隐患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产健康养殖, 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着力抓好污水处理厂、造纸厂、畜禽养殖场、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和机动车等“六厂 (场) 一车”减排措施落实, 确保1545个重点减排项目按期保质建成投运。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资委、能源局负责)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做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宣传贯彻, 编制循环经济年度推进计划。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指导意见》。深化循环经济统计试点, 发布国家层面资源产出率指标。继续开展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 2013年启动2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1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7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试点和28个再制造试点, 以及20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建设分拣加工示范基地。开展消费者交回旧件并以置换价购买再制造产品的工作。完善老旧汽车淘汰和回收拆解体系, 支持和培育回收拆解骨干企业, 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区域性破碎示范中心。推进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深入推进清洁生产, 编制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 发布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加快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建设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 选择汽车、电子等产品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开展铅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百个示范基地和百家骨干企业建设, 新增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1.6亿吨。编制实施赤泥、磷石膏等专项方案, 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 修订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完成183个城市限制粘土制品、397个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任务。大力推进建筑废物和废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继续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加快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建设, 严格农作物秸秆焚烧监管。启动第三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 推动首批40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水利部、农业部负责)

八、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

发布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 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示范, 推动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 重点推动洁净煤利用、绿色建筑、电动汽车、太阳能工业热利用、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研发推广。出台节能技术推广管理办法, 建立节能技术遴选、评定和推广机制。发布第六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及第二批循环经济技术、工艺设备名录, 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2011年版) 》, 制定“十二五”期间国家鼓励的重大节水技术工艺装备目录、高用水行业淘汰技术目录。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3亿只、节能汽车100万辆、高效电动机500万千瓦, 推动超高效节能产品市场消费。调整鼓励进口目录, 支持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开展节能减排重大技术装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开展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活动。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 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在采购中的比重。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国管局负责)

九、完善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调整和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脱硫电价和脱硝电价政策, 建立动态甄别和监管机制。落实居民用电阶梯价格, 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 提高污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排污费标准, 推进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 研究制定排污权交易价格管理规定。适当调整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落实超计划超定额累进收取水资源费制度。清理规范资源类收费。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提高使用效率, 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促进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建立有利于促进地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财政支持机制。扩大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范围, 结合绿色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部署, 进一步加大政策集成力度。提高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产品补贴标准, 对能效“领跑者”产品推广给予更高标准的补贴。梳理节能减排有关税收政策, 推动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 研究将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研究制定水泥、石化等非电行业脱硫脱硝激励政策。继续推行涉重金属等高环境风险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绿色信贷统计制度, 加强绿色信贷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融资能力。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法制办、银监会、保监会、能源局负责)

十、推行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积极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政策, 加强政策培训, 规范项目管理。深入推进“百项能效标准工程”, 出台约50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产品能效标准。加快制定《乘用车企业产品平均油耗管理办法》。发布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目录。扩大能效标识产品目录, 对配电变压器、抽油烟机等产品实施能效标识。拓宽节能产品认证范围, 规范节能认证管理, 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改进发电调度方式, 在坚持优先调度节能环保高效机组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经济调度因素;鼓励余热余压发电及上网;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力度, 推行促进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在4个城市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研究推行节能量交易。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制订排污权交易方案。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质检总局、能源局负责)

十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监督

出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施方案, 建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协调机制, 确定各地区总量控制目标, 提出具体的考核实施办法、部门分工意见。严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 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根据中央转变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总体安排, 做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进度滞后、淘汰落后产能不力、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地区, 暂缓办理该地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适时开展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 重点查处并纠正骗取、套取以及截留、挤占、挪用节能减排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电力调度交易监管, 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继续加强对脱硫脱硝电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实施更高水平的标准。开展民用建筑供热计量收费监督检查。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 (电耗) 限额标准执行情况检查、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在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完善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 推动企业自行监测, 规范监督性监测, 加大污染源监测信息发布力度。推进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 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监测和减排管理能力。支持地方节能减排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提高节能减排执法能力。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监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负责)

十二、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组织开展政府绿色办公、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企业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少年行动、巾帼环境友好使者行动、节约型军营行动等, 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 抑制商品过度包装, 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 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加强日常宣传报道,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支持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反对食品浪费, 研究出台关于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的通知, 推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公务接待用餐、家庭用餐、粮食收储运等各方面、各环节节约粮食。继续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展览教育活动, 在重点行业职工中开展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活动, 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国管局、新华社、总后勤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履行职责, 强化协调配合,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 确保完成2013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发展改革委要认真履行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 组织推动节能工作, 及时向国务院报告进展情况, 提出意见和建议;环境保护部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11

工作目标责任的通知

各区(市、县)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金阳新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9年,我市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来,各区(市、县)和各成员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扎实开展工作,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10年底,国家将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评估验收。对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创业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意见的通知》,我市创建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任务还十分繁重,距离检查评估验收又只有半年左右时间,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使我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取得成功,根据市领导意见和市督办督查局的督查通报,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创建工作目标分解表,对各区(市、县)和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责任进一步作了明确,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检查。目标责任已经落实的,要整理相关资料,建立并报送规范的基础台账;目标责任尚未落实的,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落实。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会同市督办督查局于6月中旬开展专项督查,8月上旬组织检查评估预验收,督查和预验收情况将向全市通报,工作不力或因工作不负责任,影响检查验收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

1.贵阳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成员单位)

2.贵阳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区、市、县)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落实创业目标责任通知

抄报:李军书记、袁周市长、翟彦副市长

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就业局

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3月29日印

关于落实国家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通知 篇12

访

记者:今年7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职业健康工作的通知》,请您谈谈下发这个通知的意义是什么?

赵铁锤:搞好煤矿职业健康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期望,是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总局党组在今年工作会议上确定的“三个压下来”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职业健康工作的通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进一步明确了煤矿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地位。做好煤矿职业健康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广大煤矿职工渴望健康的企盼;是有效遏制职业病高发,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根本好转的内在要求。其次,《通知》首次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原则和“源头治理、科学防治、严格管理、依法监督”的基本要求。第三,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09〕43号)精神,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在《通知》中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这些措施必将对下一步煤矿职业健康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煤矿职业健康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 赵铁锤: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举措。近年来,我国的煤矿职业健康工作总体上不断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煤矿职业健康工作监管职责进一步明确。按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行为的职责,煤矿职业健康工作已纳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执法计划,开展定期监察、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作为煤矿职业健康监管的责任主体,也加强了对煤矿职业健康的日常监管工作。

二是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和监察相关法规标准陆续出台。国家相继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程、标准,在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用人单位责任、政府监管、扶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及违法行为处罚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是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监督检查工作有序开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已成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安全生产许可、现场监察执法及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监察机构已重点对煤矿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粉尘和有毒有害物质监测、综合防尘措施落实情况、职业危害劳动合同告知、职业健康监护及个体防护用品配备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逐步加强。近年来,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煤矿企业围绕职业危害防治,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着手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培训,强化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研究和职业病诊治等工作,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五是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煤矿企业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企业,认真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逐步健全完善相关机构与制度,落实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着力加强现场管理,积极主动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煤矿职业健康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表现为企业负责人对职业危害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职业危害防治机构不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制度不完善;防治措施不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等。二是煤矿从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对职业危害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够,防护用品使用率低,自我防护意识、维权意识较差。三是煤矿职业危害监管监察工作还有待加强和改进。职业危害防治监管监察的法律和规章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还有待加强和改进。

记者:请问近年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煤矿职业健康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赵铁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为做好煤矿职业危害监察工作,专门在事故调查司成立了职业健康处,具体负责煤矿职业危害监察工作。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加强了法规规章建设。

为有效开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职业危害事故及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2004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监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转变观念,提高对做好煤矿职业危害监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的监察工作;严格执法监察,严肃查处职业危害防治方面的违法行为和职业危害事故;及时总结情况,做好职业危害防治的统计分析工作等四项要求。2005年又印发了《关于做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察八项主要内容及具体要求。2006-2007年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十余个重点产煤省(区、市)开展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此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并于2009年 1月1日起实施。2007年开始着手制定《煤矿作业场所粉尘危害防治规定》,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二是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职业危害监察和防治工作,明确了工作思路。近年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多次召开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人员、职业危害防治专家、煤矿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和座谈会,就如何做好煤矿职业危害监察工作和落实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等进行了研讨和座谈,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工作思路,促进了煤矿职业危害监察工作的开展。2009年5月在宁夏银川召开了全国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座谈会,总结了一段时期以来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并对下一步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了职业危害专项监察。

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和矿用自救器专项监察、煤矿作业场所粉尘危害和粉尘监测工作专项监察,对3572个煤矿进行了专项监察,下发执法文书5190份,罚款1050万元。形成了《煤矿作业场所粉尘危害和粉尘监测工作专项监察情况总结报告》、《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和矿用自救器专项监察情况总结报告》。通过专项监察,基本掌握了各地煤矿企业危害防治工作情况,促进了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是积极开展职业危害调研工作。

近年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先后组织了煤炭行业职业危害调研、高温矿井摸底调查和典型调研、煤矿个体防护用品情况调研等,分别形成了《贵州煤矿职业危害典型调研报告》、《煤矿高温矿井调研报告》、《煤矿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使用情况调研报告》,掌握了煤矿企业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煤矿职业危害相关法规和规章奠定了基础。

五是组织职业危害培训和教材编写工作。

为提高各级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和煤矿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组织了两期职业危害监察和防治工作培训班。为加强对监察人员和煤矿企业从事职业危害防治人员的指导,组织专家编写了《煤矿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指南》和《煤矿粉尘监测必读》等培训教材。

记者:您认为贯彻《通知》,目前抓好煤矿职业健康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赵铁锤:按照今年5月份召开的全国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座谈会精神和《通知》要求,目前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气力抓好煤矿职业健康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落实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

煤矿企业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是职业危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狠抓源头治理。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根本在于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源头。新建和改扩建煤矿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可能对职工安全健康造成伤害和目前难以有效预防职业伤害的设备与材料;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必须采取综合防护措施,使作业场所职业健康防护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要组织好职业健康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加强对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危害的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煤矿企业要认真履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告知义务,并在劳动合同中载明,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危害相关信息。其次,要实行科学防治。积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布局以及科学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预防职业危害。研制、开发、应用有利于职业危害防治和保护煤矿职工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要坚决限制、逐步淘汰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和产品;要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和工艺流程,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尽可能减

少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煤矿职工数量;要强化劳动保护观念,按照《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规定,为接触职业危害的煤矿职工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动态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监测促防治;同时,要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好煤矿职工岗前、在岗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第三,要坚持严格管理。各类煤矿企业都要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具备条件的煤矿企业应建立职业危害防治机构,不具备条件的煤矿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教育引导煤矿职工遵守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及时报告发现的职业危害事故隐患;要加大职业危害防治的投入,定期对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对于具有有效期规定的用品、材料等,应当按期更换。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日常监管主体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煤矿职业健康监管的责任主体,地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煤矿职业健康日常监管工作。地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煤矿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完善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煤矿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卫生设施、职业危害防护用品配备使用、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职业卫生告知及职业危害报告、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工作的监督检查,并督促煤矿企业落实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三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依法履行国家监察职责。

上一篇:小学生室内游戏活动下一篇:房地产法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