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2024-10-05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共12篇)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1

全镇召开精准扶贫专题工作会后,各单位积极行动,落实镇会议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迅速成立工作机构。各村(社区)、联村干部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各村(社区)成立了以村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全镇组建了12个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其中长沙市市直机关驻村工作队1个,浏阳市市直单位驻村工作队2个,镇属单位驻村工作队9个。

2.认真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截止5月11日,全体镇村干部进村入户,认真核对贫困户信息,对全家外出、在家无劳力、在家有劳力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共完成了12个村、262户、1009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信息核实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统一。少数干部对实施精准扶贫工作认识不高,对精准扶贫政策理解不透,对扶贫对象掌握不准,对脱贫项目谋划不到位。

2.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入户宣传口径不一,导致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扶贫内容不够理解,扶贫政策在群众中知晓率不高。

3.贫困户信息不全面。由于出门打工的多,留守老人、小孩无法说清楚情况,掌握的信息难以摸准。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1、深入学习扶贫政策,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帮助措施。

2、每月不少于一次上户,帮助做好帮扶工作。

xxxx

年月日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2

打好扶贫攻坚战,核心是精准, 关键是落实。

(一)在扶贫对象上要做到一个不落。强卫书记指出,精准识别是前提。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识别,选准真正的贫困对象。长期以来,贫困人口是统计调查部门根据住户调查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这个数据对于掌握研究贫困人口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状况进行帮扶、帮扶的效果如何”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扶贫政策实施存在“大水漫灌”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 贫困户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去冬今春,鹰潭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初步完成了全市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为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还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逐一核实,准确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切实把贫困对象摸清、 把贫困底数摸清、把贫困状况摸清、 把贫困成因摸清。

(二)在扶贫措施上要做到量身定制。围绕省里打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三大攻坚战,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要帮助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解决最迫切、最现实的困难,更要帮助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要强化“造血”功能,注重产业扶贫。强卫书记指出,要真正实现脱贫,关键还是要加强产业扶贫,而扶贫产业一定要“对路子”,而不是 “花架子”。二要发挥“兜底”功能, 注重保障扶贫。要重视社会保障政策 “兜底”作用,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特困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实施精准保障扶贫。三要改善居住条件,注重安居扶贫。 要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村庄整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用“精准反腐”为精准扶贫护航 篇3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扶贫力度的强力增加,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党委政府凝神聚力,社会各界众志成城,也离不开反腐利剑的强力保障,切实加强扶贫开发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严查扶贫领域腐败,以确保惠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

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行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公报中列举的正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是在执纪监督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发生在扶贫领域的各种腐败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扶贫开发工作的正常運转,而且使党的扶贫政策打了折扣,直接侵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跃迁之时,当有智勇之策;攻坚之际,最需反腐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面对扶贫过程中滋生的腐败问题,我们必须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坚持“扶贫”与“反腐”两手抓,用“精准反腐”为精准扶贫护航。一方面,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强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的打击力度,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减少扶贫领域腐败存量。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健全监督网络,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增强问题意识,扎紧制度篱笆,真正使扶贫开发到哪里,强农惠农支农资金发放到哪里,相关的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实现全覆盖、无盲区的精准监督,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增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只要我们有“精准反腐”的强力护航,就一定能补齐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这块短板,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读者 袁 浩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4

4月18日,王村镇召开“三讲话一通报”学习会,各包片领导、包村同志、驻村工作队、镇精准办同志和各村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县委扩大会议精神,集中学习了《在中央政治局会会议审议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考核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省委副书记毛万春来咸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时的讲话》、《副省长冯新柱在来咸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时的讲话》和《关于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放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通报》,结合王村镇精准脱贫工作实际,进行详细讲解。

会议要求:一是各村召开党员及驻村工作队成员会议,迅速传达“三讲话一通报”精神,县镇村三级干部吃透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标尺;二是把握政策,严格程序,精准识别,扎实开展精准脱贫“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活动,入户核实结束后,召开两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大会,逐户评议、审核;三是查清致贫原因,补齐短板,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四是加强督查,镇纪委联合镇精准办采取不打招呼逐村检查督促精准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5

?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督查情况汇报 1 ? ?

一、督查村的基本情况 ? ?

乡村地处公路通铁公路段 60 公里处,东与接壤,西与相邻,北与接壤。全村幅员面积 9.8平方公里,耕地 650 亩,田 302 余亩,地 348 亩。平均海拔 700—1160 米,森林覆盖率为 40%,年平均降雨量 1050 毫米,年平均气温 16℃,无霜期 270 天。

? ?

共有 4 个农业合作社 208 户,804 人,其中在外务工 267人。全村享受低保 24 户,2014 年精准识别扶贫户 48 户,154人,留守儿童 35 人,在校大学生 3 人。该村经济发展滞后,系全市出名的贫困村。全村年均总收入 300 万元,人均年收入 3340 元,2000 元以下贫困户 150 余人,90%收入靠劳务输出,产业特色不明显,种养殖业发展规模不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一处水利设施,相当一部分农户人畜饮水困难,全村没有卫生站,没有村小学,没有幼儿园。住居条件极差,大部分农户散居在高山上,加之 90%的村民隔河而居,交通极不便利,一部分务工挣到钱的农民到城区、街道、农家乐等地购买了房屋,仍居住在高山上,没有搬出来的则确属贫困农户,无力改变住居条件。

? ?

二、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 ?

(一)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到村的调查反映,县委、政府、乡党委、政府能认真自觉贯彻中央、省、市委关于精准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自觉把上级要求不折不扣地传达到村、组和农户。尤其是市委去年 12 月上旬精准脱贫电视电话会后,能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1”、“五个一批”和市委“六个不纳入”的要求,开好三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认真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

? ?

(二)督查的贫困村脱贫思路清晰,脱贫攻坚目标明确。

? ?

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村按县委政府的统一要求,再次细化整村脱贫规划,细化贫困户脱贫规划和帮扶规划,为脱贫攻坚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子。

? ?

(三)部门用心帮扶,脱贫攻坚有了良好开端。

? ?

1、加强村“两委”阵地建设。

? ?

按上级要求对该村党员活动阵地进行改建,村党组织活动场所面积不低于 120平方米。达到“八有”标准,即:有

办公、会议、培训桌椅,有规范的党旗悬挂和“两委”牌子,有档案、资料柜,有党务村务公开栏,有各类规章制度,有远程教育设备,有宣传学习资料,有室外活动场地。建好群众文化和健身广场,面积达到 590平方米,配齐娱乐器材,共需资金 21 万元。

? ?

2、交通建设 ? ?

一是远期维修猪钻洞漫水桥 1 座,长 70 米,预算投资20 万元。

? ?

二是维修加宽从猪钻洞至村党组织阵地的村道路 5 公里,在原路的基础上加宽 1 米,预算投资 50 万元。

? ?

三是硬化村中心到 3 社产业园的公路 3 公里,预算投资135 万元。

? ?

四是新建并硬化从黄梁嘴到村党组织阵地的公路 3.8公里,预算投资 270 万元。

? ?

3、水利设施建设 ? ?

提前启动水务局规划的全村 5 处大堰 8200 米和维修堰塘 1 座,新建微水池 2 口,预算投资 180 万元。

? ?

4、土地整理项目 ? ?

对全村 1200 亩猕猴桃产业园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包括作业道和产业园的拉杆立线),预算投资 600 万元。

? ?

5、民生工程建设 ? ?

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土坯房﹚80 户,异地移民搬迁 46 户,预算投资 160.8 万元。

? ?

6、广播电视项目工程 ? ?

对全村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预算投资 50 万元。

? ?

7、产业发展项目 ? ?

新建三社猕猴桃产业园 500 亩,在猕猴桃产业园内配套种植中药材(折耳根)200 亩,改造核桃园 300 亩,新建核桃园 500 亩,培育养羊大户 10 户,养牛大户 5 户,预算投资 300 万元。

? ?

9、电网建设项目 ?

?

在全村实施低压变电器和农网升级改造,预算投资 180万元。

? ?

10、医疗卫生 ? ?

新建 100平方米甲级卫生站 1 座,培训 1 名以上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免费疾病筛查,预算投资 70 万元。

? ?

全村 2015 年—2020 年,共计预算投入 1980.8 万元。

?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一)产业发展滞后。村贫困的主要原因还是无支柱产业,贫困户无稳定增收来源。

? ?

(二)基础建设落后。全村三社、四社无公路,无自来水。

? ?

(三)公用服务入户率低。村无村卫生站,无村文化室,通过中心医院援建才建成。全村所有村民饮水不达标,全村无宽带网络覆盖。

? ?

(四)村集体经济无收入,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

? ?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 ?

(一)认识需再深化。脱贫攻坚应充分发挥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主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激发贫困户脱贫奔康内生动力;要把扶贫攻坚的利好政策交给群众,特别是要变过去财政资金无偿扶持变成有偿使用的基金,变资金为资本,变输血为造血。

? ?

(二)规划需再完善。贫困村的整村脱贫规划要与所在县(区)、乡镇的产业规划、基础建设、公用服务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与地方相关配套政策相对应,避免各自为政。

? ?

(三)措施再具体。如对贫困户再按“五个一批”要求,细化入户到人,把生产自救、产业发展放在县(区)统筹来抓,移民搬迁、新居建设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选择,不搞大包大揽。

? ?

(四)工作再强化。各级要把脱贫奔康作为我们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对建卡贫困户要宣讲到位、关心到位、帮扶到位,重点要突出。

? ?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督查情况汇报 2 ?

一、基本情况

? ?

1.领导重视,结对帮扶成效明显。全区脱贫攻坚推进会后,各街道(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召开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区直各单位主动落实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填写表册、宣传政策、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特别是区委宣传部帮助 3 户结对对象解决就业问题,区政协办组织捐款 10 万元帮助帮扶对象进行危房改造,区教育局组织机关及学校干部职工开展爱心捐赠活动。

? ?

2.台账规范,帮扶政策落实主动。各街道(乡)、区直相关部门严格扶贫工作要求,做到帮扶方案一户一策,扶贫资料一户一册。同时,主动落实行业扶贫政策。区农林局组织磨刀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合作社,在建中村、磨刀村、麻布村实施农村饮水提质改造工程。区人社局组织开展就业扶贫、职业教育扶贫等项目,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补助项目落实成效明显。区卫计局全力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面启动贫困户一站式就医,已为 14 名因病致贫对象实行医疗救助。区工信局全面落实 4G 覆盖率、光纤通达等工作,科技人员联系贫困村开展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 ?

3.政策宣传,脱贫退出意愿强烈。各街道(乡)结合《湖南省脱贫攻坚到户政策口袋书》、《湖南省脱贫攻坚工作手册》,以社区(村)主要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带的公示栏为载

体,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发放口袋书、工作手册、设立政策咨询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 ?

二、存在的问题 ? ?

虽然各部门单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工作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1.结对帮扶成效不均衡。抽查发现,部分帮扶干部走访存在敷衍现象,未深入了解扶贫对象基本情况。如区安监局黄慧琴、区司法局谢细元等结对帮扶责任人已上门入户 2 次,对其帮扶对象基本情况仍不了解。

? ?

2.行业扶贫落实不均衡。督查发现,区交建局负责的危房改造工作未在规定时间内启动验收,小额信贷完成额仍不足 2%,磨刀村扶贫项目麻磨路拓宽工程进展缓慢。

? ?

3.资料规范程度不均衡。督查发现,枣树村、滨湖村、胥家桥社区均缺少村支两委研究工作记录、村党员组长会选举村贫困户评议小组会议记录及参会人员签到册、村贫困户评议小组人员名单公示照片、村民主评议票决贫困户会议记录及评议人员签到册、村贫困户评议名单公示照片、村贫困户花名册等相关资料。区工商联在督查时未见任何台账资料。

? ?

三、后段工作要求 ? ?

1.要进一步完善资料台账。各街道(乡)及社区(村)要对照《关于进一步规范精准扶贫档案内容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查漏补缺,着力解决台账不完善、欠真实的问题。

? ?

2.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区扶贫办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 ?

3.要进一步强化行业扶贫。各负有行业扶贫责任的区直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 ?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督查情况汇报 3 ?

一、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 ?

根据砖窑湾镇政府出台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和县人大制定的各项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上半年来,中心领导多次进村召开精准扶贫专门会议,并多次带领单位包扶干部入户走访,将整村困难和各贫困户实际致贫原因收集汇总,全体领导干部对所有汇总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集体商讨研究,制定出包扶村和每户的帮扶措施:

? ?

1、根据本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中心购买 6 吨果树专用肥,总价为14000 元,给予本村 51 户贫困户每户发放苹果专用肥 3 袋。解决了他们在苹果产业发展中肥料短缺问题。同时也激励他们自觉、自愿投身于产业发展的信心。

? ?

2、街砭村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苹果种植业的方面,本村几乎每户村民都有 4—30 亩不等面积的苹果园,在我们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村虽然是一个苹果产业发展集中典型村,但真正懂的苹果树种植和管理的人员很少,为了能让广大农户进一步提高苹果园种植和管理水平,我中心专门诚邀县果业局多名技术人员为该村苹果种植户举行了一期苹果种植和管理方面的培训班,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苹果种植技术和管理不到位的实际困难。

? ?

3、通过苹果种植技术培训的深入,我中心专门为本村贫困户每户购买苹果树修剪专用剪刀一把。

? ?

4、在对关路峁村组走访中,村领导和村民反映苹果园缺水问题,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带领包扶干部实地考察和外围调研,发现制约关路峁村民脱贫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苹果园灌溉问题,为了打通这一瓶颈,我中心高主任从本已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拿出 5 万元,用于实施关路峁村组的苹

果园灌溉工程,该项工程于今年 4 月底开始建设,现已完成工程量的 50%。

? ?

5、协调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工程队,拓宽街砭村所有苹果园生产道路。

? ?

6、积极协调县水利部门,修建王台村组跨河桥,解决该村组生产道路不畅问题。

? ?

7、根据贫困户王生满的要求,给予其成年母猪一头。予以解决该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 ?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

因我中心工作职能范围小,性质单一,在帮扶过程中一是因该村地处偏远,发展一直缓慢,整村存在的困难比较多,一时无法全部解决;二是村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更有一部分村民故意刁难,挑事闹事,使我们的帮扶工作难以开展;三是协调能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重大困难无法解决,如该村村委会办公驻地因多雨失修,于 2016 年塌陷,因重新修建费用过大,现一直处于搁置状态。

? ?

三、下半年打算 ?

?

1、积极与商场用工企业联系,解决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需求,增加他们的收入。

? ?

2、积极引导贫困户创业,并给予创业贷款的扶持,解决脱贫致富的长效办法。

扶贫工作通报表扬 篇6

在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刘兆麟同志总结发言时,点名肯定湖北公司前期扶贫摸底工作扎实有效。同时下发的《关于全省第六轮“三万”活动第一阶段检查督办情况通报》(鄂组通〔〕19号)中指出:“省电力公司工作组通过深入调查摸底,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电子档案,针对每位贫困户都制订了详实的帮扶方案,为开展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湖北公司扶贫工作队自去年十月进驻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以来,狠下功夫,摸情况、建档案、宣政策、推网改、送温暖、做规划,受到当地农户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下一步,工作队将按照规划发展光伏产业,积极推进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并落实精准,将全部收益用于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电力公司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7

眼前的一切, 来源于文县精准扶贫开发带来的新变化。2014年以来, 文县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 带领全县人民谱写扶贫攻坚新篇章。通过精准扶贫, 全县2.2万名农民实现脱贫。同时,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精准识别:甄选“真贫”

文县是甘肃省58个扶贫重点县之一, 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 扶贫攻坚任务极其繁重是摆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的严峻现实。

在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 全县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扶贫不能“大水漫灌”, 而是“精准滴灌”。“精准扶贫首先要挑出‘真贫’, 搞清楚到底谁是扶贫对象, 他具备怎样的发展条件, 有哪些发展需求。”中共文县县委书记苏彦君在全县精准扶贫政策及业务知识培训会上强调。

在这样的认识下, 文县召开全县精准扶贫政策及业务知识培训会, 就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进行了扎实细致的安排部署。各乡镇及时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会, 把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作为最重要、最具体、最基础的工作, 精心组织实施, 扎实推进。

培训会后, 县乡村各级干部蹲下身子进村入户调查摸底, 摸清贫困户的真实数量和贫困度, 运用“两议一监督”民主议事机制确定精准贫困户并向村民张榜公示, 确保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规范管理贫困户、贫困人口, 分村分组挂牌管理、动态指挥、落实进退机制, 并将其基本情况录入台账系统进行动态管理, 实现户有卡、村有册, 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干部人人身上有职责、个个肩上有担子。

精准识别、精准管理, 让扶贫开发工作运行得更阳光、更透明。贫困对象识别后, 通过入户登记, 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 而后组织各乡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 建立电子档案, 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档案、县里有底子, 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准帮扶:“对症下药”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 要深入分析其致贫原因, 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人, 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 集中力量扶持, 才能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文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立新在政府工作会上就精准扶贫做出安排部署。

去年以来, 文县将128个贫困村作为重点扶持区域, 细分出临江片、碧口片、铁楼乡少数民族聚居区三个特困片带, 提出了“抓两翼带中间”的扶贫开发战略,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 文县整合扶贫、财政、发改、交通、水务、农牧、林业、教育、卫生等部门项目资金4.5亿元, 集中解决贫困村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 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和危房改造, 努力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不断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文县舍书乡板石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产业单一, 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 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且基础设施落后, 交通闭塞。该村被列入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后, 当地扶贫部门针对该村条件、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村里土地资源优势, 栽植冬枣1000多亩, 并在冬枣基地套种板蓝根等中药材, 既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长远利益, 又让贫困群众有了短期经济收入,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翻了一番。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 文县把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结合起来, 下派3205名双联干部, 对点帮扶13430户5.5万贫困人口, 同时抽调20名县级领导和100名科级干部, 成立20个驻乡帮扶工作组和100个驻村帮扶工作队, 促进精准扶贫扎实深入开展。

同时, 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庄, 把扶贫开发与易地搬迁结合起来, 按照“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要求, 将86村6728户群众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范围, 并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目前, 共新建易地扶贫搬迁点7个, 完成搬迁1159户4209人, 完成投资1.03亿元。

鱼渔并授:变“输血”为“造血”

扶贫不能只是“输血”, 让贫困村自己会“造血”, 这才算是真正“拔穷根”。

在大力促进贫困村户摆脱贫困的过程中, 文县变“输血”为“造血”, 从扶贫开发人才建设、贫困村劳动力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着手, 提升群众自身致富能力。

文县范坝乡关子村地处高半山, 是全县贫困村。近年来, 该村被列为全县整村推进项目村, 硬化了通村道路和村内巷道, 进行了危旧房改造, 接通了自来水。并依托当地资源禀赋, 发展茶叶300多亩, 同时, 在县乡帮扶支持下,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为村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后劲。

近年来, 文县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帮助群众增收。目前, 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99.4万亩, 总产值达到3.56亿元,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5%。认真落实电商扶贫措施, 2014年全县累计开设网店607家, 交易金额达到6500多万元。

授人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文县以县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业中专为依托, 积极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 全县共完成农民适用技术培训4.83万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 培训“两后生”1756人, 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5485人。2014年劳务输转6.8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

从“漫灌”到“滴灌”,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 文县这一曾经被贫困锁住的国列贫困县, 必将挣脱桎梏, 全县7.7万贫困群众将彻底走出“青山绿水下的贫困”, 实现山窝窝里的“小康梦”。

甘肃省计划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14万户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 全面深化农村危房改造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度融合, 甘肃省决定在今年的农村危房改造中, 贫困户住房问题优先解决, 其中58个特困县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将占全省计划的90%, 安排贫困农户占全部危房改造计划的90%。

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是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三个保障”任务之一。自2009年甘肃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开展以来, 到2014年底已完成122.3万户改造任务, 占2008年调查统计全省农村贫困户危房总数的66%。按照住建部的计划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 今年将改造农村贫困农户危房14万户, 总数将达到136.3万户。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8

面对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扶贫成就,离不开甘肃省在扶贫机制的一直探索与创新。在先后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基础上,甘肃省去年制定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这一方案紧扣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精准扶贫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着力在找准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和掌握脱贫需求上出实招、下功夫。去年6月开始,甘肃省集中利用2个多月时间,组织6万多名干部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和完善建档立卡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甘肃省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

紧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甘肃省整合全省优势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瓶颈得以突破,2015年,甘肃省共解决了180.56万农村居民和26.08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达80%;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1025公里,全省82%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争取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21.8万户,是年度目标14万户的1.56倍;安排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超出年度目标任务0.4万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工建设2400所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939所行政村幼儿园,从2015年秋季开始,甘肃省还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农村低保一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二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8元,共使136.9万人实现了“政策性脱贫”。

实施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甘肃省专门制定了培育主导产业、加强技能培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方面,甘肃省启动实施总规模达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财政与金融部门联手创新,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省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74.2亿元,惠及38.4万户、165.1万贫困人口。

不仅仅是在金融扶贫上锐意探索,省委省政府始终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除了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力度外,甘肃省去年还深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力量,全省6220个贫困村有6860个省市县三级单位联系,共派驻27815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两个全覆盖”。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9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10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向县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作进展情况

经过建档立卡动态调整,XX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34692户,115076人,省定经济薄弱村58个。XX年,经过一系列精准举措,全县脱贫6326户、27774人,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两年累计实现10972户、47387人脱贫,32个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

1.全力推进低收入人口脱贫。开展动态调整推动识别更精准。对审计反馈、阳光扶贫等发现的存疑数据进行逐条核实,全县移除不符合条件农户2675户8131人;同时按法定程序,将新增纳入范围农户1147户,确定27户因困返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实施“菜单”项目促增收。优化扶贫“菜单”,投入资金3803.58万元,实施特色种养、光伏扶贫、“股份+”等七大类项目1.01万个,实现一般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实施“家门口”项目促增收。整合各类帮扶资源,推动“三来一加”项目建设,方便农户就近就业,全年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59个,带动 245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月定期组织“扶贫走访”,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常态开展“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的“四送”活动,以及“聊家常、送温暖、促脱贫”走访慰问。

2.聚力攻坚经济薄弱村增收。引导村集体创业。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新模式,围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对26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扶持,投入资金2512万元,实施扶持项目26个。其中省扶持资金1472万元,县配套资金1040万元。深化“联村共建”活动。58家县直机关、58个民营企业,与58个经济薄弱村结对,进行“联村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其中产业类增收项目77个,增加经济薄弱村收入190余万元。策应“五方挂钩”帮扶。积极策应省“五方挂钩”帮扶和“南北共建”帮扶,不断争取省后方单位和苏南对口帮扶镇村加大扶持投入力度,XX-XX年累计争取帮扶资金3657.97万元,实施项目104个;其中XX年到账2313万元,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120余万元。

3.不断加大重点片区帮扶力度。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省道267、成子湖旅游扶贫项目等关键性工程,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新改建村级公路280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100%。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成子湖片区大力发展 乡村旅游和特色水产,涟沭结合部片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生态稻米产业,产业带动增收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40%以上。聚焦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按照先配套、再建设以及“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完善村居“8+2”公共服务配套,推动镇村公交、站点优化、污水处置等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垃圾、河道淤塞、零星坟墓等“三清”整治,不断提升村庄配套服务能力。

4.深入落实各类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产业引领脱贫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19个单品连片XX亩高效农业基地;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在经济薄弱村新建一批300-500亩左右的示范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增收。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出台《XX县创业引导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扶持385名低收入农户创业资金201.8万元。全年免费培训4832人次,其中专项技能培训1086人次,补贴237.05万元。落实教育助力脱贫政策。出台《XX县贫困家庭子女扶贫助学实施方案》,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882人次,投入资金3746.96万元。开展“群”众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261.2万元,帮助1508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落实健康援助脱贫政策。出台《XX县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发放健康扶贫卡1.27万张,签约服务8.33万人,设立扶贫床位350张,落实“四免两减”政策,11267名低收入病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累计减免费用95.81 万元。

5.扎实推动改革创新迈向深入。明确改革试验的具体内容、进度安排和责任部门,所有项目常态有序推进:“三项制度”落实方面,扶贫助学活动募集资金359.87万元;新建11个残疾人之家;大病补充保险赔付692人,114.69万元。扶贫资产管理方面,出台《XX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县“三资”管理系统中增加扶贫资产管理模块,正在进行资产盘点、清理和录入工作。电商扶贫方面,58个经济薄弱村已建成38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达标率达65%;涌现出一批月销量数十万元的电商带头人。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收益扶贫试点方面,通过省市交易平台成功交易增减挂钩节余指标405亩,收益资金重点投向两大片区和经济薄弱村,用于扶贫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方面,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提标扩面”试点,加快推动各类产权入市交易,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8398万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艰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不容忽视,还需要在各项工作的精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一是对象识别方面还留有死角。习总书记要求精准扶贫脱贫必须做到“不落一户”,但从目前看,新发生的因病、因灾、因残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很难立即进入帮扶系统; 扶贫开发和低保救助两项制度衔接方面还有死角,少数“夹心层”人员未能享受扶持政策。

二是低收入农户增收内生动力不足。由于“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很重,加之文明乡风尚未形成,赌博风气较重,部分低收入农户对政府介绍的培训和工作岗位以各种理由推脱,有的因伤残体弱等原因,无法适应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要求,自我发展又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无门路,自主脱贫难度大。

三是大部分村集体欠缺自主经营能力。大多数村组干部缺项目、缺资金、缺知识,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减。大部分村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技术类人才,即使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和进行资产运作,也因欠缺自主经营能力而影响效果。

四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成熟。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方式主要是土地租金收益、就业薪金收益,能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致富的项目很少,产业示范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经营主体存在“怕费事”心理,以及农户无法共担风险,导致农业项目带动发展效果不佳。

三、下一步打算

2018年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将按照总书记四川调研扶贫时指出的“六个坚持”和“八条要求”,始终保持“两个清醒认识”,扎实提高脱贫质量,年内1.5 万低收入人口、12个经济薄弱村脱贫。为此,我们将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低收入农户脱贫的精准性问题。一是实现识别更精准。探索建立贫困申报制度,严格按照省条例规定的程序,做好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通过村组评议,精准找到支出型贫困农户,切实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二是实现增收更精准。围绕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项目招引和主体培育,实现产业带动增收。进一步调优扶贫“菜单”项目,建设60个“家门口”就业项目,设置公益性岗位项目,促进XX名低收入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实现保障更精准。全面落实“产业引领、就业创业、教育助力、健康援助、金融助力、基础支撑、国土支持、企业帮村”八项精准扶贫政策,着力化解低收入农户支出型贫困问题。四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对想干事创业或者就业的低收入农户,优先安排“家门口”就业和公益性岗位,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2.经济薄弱村增收的路径问题。一是加强农业招商,把产业发展起来。、加大桃果、蔬菜、水产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大力招引集团型农业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培育XX本地特色优势品牌,逐步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跨越发 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把项目建设起来。积极策应省级“五方挂钩”后方单位帮扶,确保更多资金和项目投向经济薄弱村。同时强化社会化“联村共建”帮扶,主要是调动挂钩民营企业积极性,协调资金投入厂房、高炮、机库等物业资产建设,实现资产收益。三是加强土地股份合作,把农户组织起来。扩大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范围,通过土地入股,释放农村劳动力空间,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鼓励财务、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村集体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能力。2018年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覆盖面不低于40%。四是强化政策激励,让村支两委动起来。探索对村集体和村干部的政策激励,在税收返还到村方面进行尝试,特别是将一部分税收用于村组干部的工作奖励,使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同时,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村级集体发展的资金难题。

3.两个片区整体帮扶的落实问题。今年将继续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求突破,不断提升帮扶效果,并通过任务落实,放大帮扶效果。一是落实到乡镇需求上。县挂钩帮扶和责任牵头部门强化与片区乡镇的对接,由乡镇提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项目需求清单;帮扶单位提供政策清单,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分散实施的局面,实现资源要素的深度整合。二是落实到村居发展上。围绕县乡特色农业产业布局,财政支持基础设施 和产业发展项目向经济薄弱村的经营主体倾斜,叠加投入到项目区,增加村集体土地租金、入股分红资金和土地流转服务收入。三是落实到农户增收上。完善涉农财政扶持项目竞争性立项试点,明确享受中央、省财政扶持的片区内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务工、返租等方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对带动效果显著的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四是落实到民生实事上。相关责任部门要统筹完善“十三五”帮扶计划,做到科学安排、分步推进,确保片区乡镇、经济薄弱村在医疗、教育、养老、助残、住房、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民生事业水平有显著提升。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洪泽湖和淮沭河周边生态治理和修复,推进片区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 篇11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地区;贫困对象;基础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75-02

扶贫就是反贫困,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准确深入地了解扶贫的内容和意义,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失衡发展是影响农村地区富裕的主要原因。精准扶贫能够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的生存发展能力,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应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贫困特点,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开展精准扶贫,全面促进农村繁荣发展。

1 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

1.1 测量和认定贫困程度及对象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准确测量和认定贫困程度及对象。只有准确识别出“真贫”,才能对相关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在进行贫困程度测量的过程中,应参照当地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线,按照国家最低扶贫标准,采用多元指标来全面测定农村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然后通过数据计算贫困户是否达到扶贫标准,判定其是否为扶贫对象。部分地区财力不足,应限定扶贫规模,对贫困户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有序明确扶贫对象。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牵扯到大量且分散的贫困农户,工作难度极大,仅仅依靠政府很难完成帮扶任务。因此,要加强与不同扶贫主体的联系,使之共同参与扶贫。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积极让企业、民间组织等参与进来,以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方式提高扶贫力度,为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1.2 科学管理扶贫对象、项目及资源

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方向所在。要达到扶贫目标,就必须对贫困农户、扶贫项目、扶贫资源实施分类化科学管理,使各方面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不少地区非常重视精准扶贫的分类管理工作,把不同情况的贫困对象分配给不同的帮扶主体。扶贫项目与资源配置需要有针对性,例如,民政部门负责监测管理困难户,直接进行物资或资金救助;扶贫部门联合企业、机构等管理生活困难户,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产业或者转移劳动力;地方政府、医疗教育及相关社会组织监测管理并帮扶因生病、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造成的暂时贫困户。科学的分类管理既能发挥帮扶主体的参与热情,也可使扶贫项目、资源与对象间的对接更加有序。

2 新时期农村精准扶贫的工作对策

2.1 树立脱贫信心

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是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逐渐淡化贫困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那样:“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当前,农村贫困户的扶贫难度大,农民富裕不起来的部分原因是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缺乏勤劳实干、人穷志不穷的坚定信念。在很多农村地区,等、靠、要的错误脱贫思想依然存在。所以,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重点是先扶志,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脱贫信心,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村地区的群众形成勤劳致富的思维,利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开展脱贫行动。唯有如此,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民才会在国家及社会的帮助下实现脱贫富裕。

2.2 提高帮扶效果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策略,找到贫困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消灭贫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只有实行精准扶贫,才能提高帮扶效果。

有的贫困户有一定谋生技能,需要政府合理引导他们就业,增加其经济收入。老弱病残等贫困群体的帮扶则需改变方法,以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其生活、看病等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正常生活。而对于好吃懒做、思想陈旧的贫困户,政府则应该通过思想宣传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先从思想上脱贫,再进行专门的就业培训,使之掌握就业技能,在就业中脱贫致富。

2.3 整合社会力量

精准扶贫不能只靠政府资助,必须合理整合整个社会的力量。脱贫攻坚目标极大,再大的投入也无法真正满足,所以应利用社会扶贫资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具体来说,政府要不断完善扶贫协作机制,实施对口帮扶,引导富裕地区视财政情况支援贫困地区,完成共同富裕目标。国家还要做好定点扶贫工作,通过健全考评机制让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明确扶贫责任。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是扶贫的重要力量,体现了我国的政治与制度优势。另外,国家还应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提高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扶贫热情,让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工作完美衔接。

2.4 端正基层民主作风

少数农村基层政府领导没有严格遵守“三严三实”的规定,甚至乱用职权贪污腐败,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改进基层政府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发扬基层民主精神。国家必须对扶贫工作进行严格的考核监督与问责,奖励那些工作能力强、廉洁自律的基层领导干部,严厉惩处违法乱纪且有贪污腐败问题的官员。

基层领导干部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多吸收群体的好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坚决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以民主精神精准识别贫困户,将贫困识别的权利交给群众,并公开识别结果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让群众监督,做到阳光扶贫。

2.5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一定要选好配强,让他们带领农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强化基层党组建设,使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贫困乡镇要选派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对“三农”工作熟悉的干部任村委书记,改革涣散软弱的党组织机构,不断提高其战斗力、创造力与凝聚力。要将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规范基层党组织的生活,强化党员教育工作,将基层党员的思想统一到精准扶贫工作上来,切实保障精准扶贫工作贯彻下去。党组织领导下的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应通过加强引导,促进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对驻村党员干部进行全面考核,以稳定脱贫致富队伍。

3 结语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力争在2020年彻底完成扶贫任务,使贫困县都能摆脱贫困的困扰,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然而,扶贫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做实做细做好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加强实践、探索与创新,多做惠及众多贫困人群的实事。

精准扶贫工作通报 篇12

1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依照该《规划》, 到2017年, 我市将力争完成4个市级重点区县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基本脱贫的任务, 全市现有农村贫困人口48.2万户, 169.5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改革开发以来, 按照国家2 300元的新贫困标准, 全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降低到2014年底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为8.5%。目前, 重庆市贫困发生率为7.1%;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五县” 黔江、石柱、秀山、彭水、酉阳、武隆均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一二三产业占比为13.5:45.7:40.8, 现有贫困人口11.9万户, 44.2万人。其中因病致贫占17.1%、因上学致贫占24.9%、因缺资致贫占15.2%、因缺技术致贫占15%、因灾害致贫占4.2%、因残致贫占3.1%、因缺劳动能力致贫占7.9%、因缺土地匮乏致贫占2.1%、因缺水致贫占0.95%、因交通致贫占3.5%、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占1.6%, 贫困发生率为13.6%, 60%以上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 贫困程度深。

2 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扶贫工作缺乏责任考核、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

一是缺乏有效的扶贫责任落实、监督和考核机制。因国家缺少对省以下贫困人口的分布统计, 县乡的贫困人口都是由各级政府自己上报的, 导致地方统计减贫效果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扶贫工作的开展效果。二是对扶贫资金的管理, 缺乏对扶贫对象的激励机制。在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行动中, 较大程度上存在着把扶贫开发与救济相混淆的现象, 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 而是助长懒惰依赖的思想。同时, 因政府补助建设项目的产权不明晰、缺乏项目建设后期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也滋长了部分贫困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上缺乏与效果挂钩的机制。在政府扶贫资金分配上, 没有与各扶贫区县的扶贫任务完成的好坏、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贫困群众得到实惠的多少挂钩,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开展脱贫工作效果好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2.2 扶贫开发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扶贫工作人员不足。重庆市169.5万贫困人口, 分布在18个重点区县和15个非重点区县, 1919个贫困村, 县乡两级扶贫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特别是非重点区县, 县级扶贫机构往往只有几个工作人员, 在乡镇也未配备扶贫专干, 不能很好地适应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二是扶贫机构统筹能力不够。相关主管部门职能分工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 导致扶持重点难以突出, 各部门安排到贫困地区各种资源形不成合力, 资源分散、项目重复、多头申报、各行其是等问题时有影响扶贫资源的整体效益, 难以形成系统整体合力, 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三是部分扶贫干部开放创新意识不够。个别扶贫干部还局限于就扶贫抓扶贫, 缺乏用市场思维、改革创新、科技转化、产业发展等办法破解扶贫开发难题的能力。

2.3 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制定落实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存在部门政策有效衔接不够。尽管部门之间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制定了相应政策, 但仍存在各自为政、政策重复、衔接不到位的现象。二是缺乏持续稳定的开发性工作措施。贫困人口与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利益链接机制还不够完善, 农民资产性生产要素稳定收益发展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缺乏一套完善的开发式扶贫工作模式。三是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还不足。激励贫困人口脱贫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识不强, 参与项目决策的积极性不够高。

2.4 统筹城乡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现行扶贫开发体制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影响, 原来的城乡分割扶贫政策不能很好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新常态。二是相对扶贫机制研究滞后。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 各级干部还存在完成短期任务的思想, 对扶贫工作未来发展方向不清、任务不明, 缺乏扶贫攻坚的前瞻性。三是扶贫法制建设滞后。至今全国尚无统一的扶贫法律法规, 大多依照部门规章开展工作, 缺乏建立依法扶贫的长效机制和法制建设。

3 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扶贫攻坚制度建设, 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渝鄂湘黔省 (市) 政府联合争取国家设立和增加武陵山区产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基金、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及扩大信贷规模等扶持, 重点支持武陵山区生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工、民俗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争取国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争取中央财政对武陵山生态保护发展区、长防林、天然林、石漠化治理区抚育等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 逐年提高补偿额度;争取国家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专项, 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对武陵山贫困地区生态旅游产生的税收全部留存地方使用, 逐步取消专项资金项目地方配套要求。争取国家支持在武陵山片区各区县 (自治县) 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一定年限全免政策, 在国家政策没有下达之前, 可先由省 (市) 级财政进行补贴, 在武陵山片区形成招商引资洼地,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产业发展, 提高地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效果。三是整合扶贫项目资源,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树立点上开发, 面上保护的思想, 将市级财政、发改、交通、扶贫、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民族等部门出资金集中设立“渝东南产业发展基金”, 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粘合计”和杠杆作用, 专门用于该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企业银行贷款贴息、改政府项目投入资金为扶贫项目所在贫困村 (户) 入股分红, 企业和贫困村 (户) 分别占51%和49%的股权, 调动企业和贫困村双边的积极性, 撬动社会资金的投资, 促进旅游、种植、养殖、加工四大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 做到产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建设产业化。四是建立贫困村返贫监测、考核机制, 确保扶贫工作实效。建立和完善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农村贫困温饱监测制度和相关机构, 以保证贫困监测统计信息客观、公正性。

3.2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有效转移和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是结合扶贫攻坚实际, 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土地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差等实际, 建议各级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市、小城镇改造, 完善城市功能, 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 特别是要提高区县、乡镇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的前瞻性, 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效率。二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障碍, 保障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法律法规政策, 修改并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取消农业和非农户口在我国城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待遇上的差距和歧视规定, 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门槛, 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三是优化产业布局,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二三产业, 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在自然条件较好农村, 从国家供给侧改革入手, 通过流转农村土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适度规模化经营, 降低土地、劳动力及物化成本, 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在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一技之长, 逐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非农岗位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加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 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管理体系, 包括因缺少劳动力和收入造成的生活困难家庭, 因病灾及残疾致贫的家庭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和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 通过对这部分人实施社会保障, 使之逐步脱离贫困, 同时, 对在一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下极易返贫的贫困户, 政府要加大对他们的社会保障扶持力度, 防止他们再度陷入贫困。

3.3 创新扶贫长效措施, 促进贫困村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保障机制。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准确把握城乡适龄人口及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变化情况, 规划留足城乡教育用地, 在大、中、小城镇建设中, 按照城乡发展规划,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推进城乡教育“捆绑发展”, 确保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享受当地城市学生同等教育, 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二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灾害救援、社会保障等权利是他们生存中最基本的需求, 从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 他们一方面需要有稳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则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物质之外需求的社会环境, 政府组织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因此, 只有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农村贫困人口的需要, 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 政府通过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其他转户居民的自主创业, 并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兴业指导、跟踪服务等扶持, 确保户籍制度改革获实效。三是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 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对企业新招用的农民工, 开展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 以区县 (自治县) 为单位, 政府为其建立农民工创业园, 提供免费培训、基础设施、厂房建设等前期投入, 拓宽转户人员就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相关高校、农科院及相关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优势, 整合农业科技队伍, 加强种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政府投入资金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加大山地农机研发力度, 完善逐年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加强现代农业中机耕、机插、机播、机收等技能培训,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为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4 完善特色效益农业保障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及市委四届三次会议提出“五大功能区”划分的核心内容, 对渝东南的发展定好位。根据重庆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渝东南各区县“十三五”发展规划、武陵山片区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等, 抓住渝东南地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突出依托企业、产品研发、深度加工、循环利用等方面内容, 研究编制提升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同时, 也包括整村移民搬迁后生态恢复及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发展机遇, 根据武陵山旅游产业开发规划, 联合渝鄂湘黔四省 (市) 政府给国家提供武陵山片区交通发展规划建议, 增加交通建设投入, 在加快区域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投资的同时, 打通旅游环线的断头路、过境路、旅游景点连接公路, 提升公路等级, 提高运输能力;整治乌江航道, 提高武隆、彭水、龚滩等港口的通航能力, 完善黔江机场功能配套, 构建渝东南交通枢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整治工作, 解决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三是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乡镇现有农技、林业、水利、畜牧等公益性职能, 充分发挥其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现有农产品流通企业, 拓展农超对接方式, 支持特色农产品批发、储运龙头企业向农村延伸, 推进电商物流业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土地流转、劳动力、物流、生产的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农村综合信息发布服务, 创新政府为特色农作物及养殖牲畜保险提供保费资金补贴服务和农产品供求信息, 实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对接服务等,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降低农产品生产、销售风险, 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3.5 拓宽融资渠道, 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上一篇:小学语文一等奖说课下一篇:毕业寄语小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