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父亲母亲说说话

2024-07-09

和我的父亲母亲说说话(共13篇)

和我的父亲母亲说说话 篇1

和我的父亲母亲说说话

父、娘:

今年我们来扫墓比去年晚了六天,让你们在地下久等了。我知道,当你们看到左右邻居的后人都络绎不绝地来扫墓,你们心里肯定纳闷:我们家的人呢?他们去哪儿了?这种等待和期盼,就像我们小时候数着指头盼过年。每年的清明节,其实也是我们阴阳相隔之人的团圆日,怎能忘了,又哪能不来?

父亲,昨天我又梦见娘了,这个梦我很清晰。我们还住在老家,你不咳嗽,嘴唇也不再发紫,你悠然自得地在绕着你的草绳,准备编织草网给房子再铺一层稻草。娘在锅台下添着柴火,锅里冒着水汽,烟雾仿佛很大。她隔着灶台从我背后的裤袋里掏出三百元,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们花花”。“娘,拿去花吧!”。你们开心得像俩小孩儿,屋里翻滚着笑浪,从草屋的北头滚到南头。我也跟着你们的笑声翻滚,碰到妻子挽着孙子睡觉的手臂,醒了。这是在梦里。

娘,今天我带着妻子和姐姐妹妹来看你们了,带来好多的钱,还有你和父亲爱喝一口的酒。说到酒,我有好多的话要和你们聊聊。自从你们离开乡下的那间草屋,缝年过节,我们再也没能喝过自家酿的酒。每次回到乡下,我都向老屋张望,娘,你怎不叫儿进屋坐坐,喝上一碗从床头那口用油纸布扎了几层的大缸里舀出来的酒呀!你们走了,老屋空空,现在我们虽然都儿孙满堂,但还是少了你们,我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人世间情为何物,这是你儿子写文章常用的一句话。但我一直找不到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我是你们的儿子,你们用生命哺育了我,教会了我做人的.品格和直面生活的勇气,这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不是用情能表达的。你们是我,我是你们,我又在把你们的品格和意志在往下传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父亲、娘,今天清明节就和你们在墓前暂聊至此,我还要到城里准备祭典你们的午餐,跟我走吧,到城市看看,阳春三月天,山河多美丽。

和我的父亲母亲说说话 篇2

我名字中的“石”,是母亲的姓。虽然后来有人说,这个名字隐喻了我未来要爬山的命运,其实非也。我的名字来得简单却郑重,将父姓和母姓集于一身,是一种由衷的宠爱,更是一种无言的期待。

我父亲生在安徽大别山地区,后来在那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他不善交际,沉默寡言,热爱劳动。解放初期,父亲已是处级干部,但他低调处事,不事张扬。工作之外,父亲最热衷的事情就是料理家里的小院子。一般家庭都喜欢把院子侍弄成一个小花园什么的,但父亲对花花草草没有兴趣,从农村出来的他对五谷、蔬菜最有感情,所以他把家里的小院彻底改造成了庄稼地、蔬菜地。我现在还记得父亲在院子里锄地时,用手抓着泥土的那种幸福和喜悦。

现在想想,我爱劳动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喜爱,都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我母亲是辽宁义县人,锡伯族人。锡伯族属于满族外八旗的镶蓝旗,是一个著名的铁血民族。也许是因为民族血统,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身为八个子女的母亲,她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管教起儿女来,向来咄咄逼人,叫人敬畏。

我母亲是当时新女性的典范。她生长在辽宁的大户人家,后来家境不济,母亲高中毕业后,在县城非常时髦的电话局工作。

就在我母亲工作的第一年,母亲抱着不做亡国奴、保卫国家的想法,参加了共产党的军队,而我父亲正好在部队里负责招兵。就这样,两人相识了,后来组成了一个纯粹的军人家庭。

正是出生在这样阳刚气十足的家庭里,特别是有一个刚强的母亲,才造就了我今天刚强的性格。

母亲对儿女的管教向来很有气魄。我读小学时,就被母亲委派带着弟弟、妹妹,千里迢迢从郑州到东北去看姥姥。我对此至今印象深刻:在郑州火车站,父母把三个孩子送上火车,拜托了一下列车员,告诉他们这些孩子在哪儿下,转身就走了。我当时也就13岁,带着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摇摇晃晃就踏上了去姥姥家的旅途。摇到锦州后,要转一趟慢车,到下面的一个小站,等三个孩子一路晃到小站,两天时间过去了。可旅途还没有结束,小站距离姥姥家还有十几公里的野路。于是我领着弟弟妹妹,背着自己的行李,往姥姥家所在的旧林村走。

这真是艰难的行程,我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仅仅凭着上一次来过的记忆,还要一路赶时间,因为天如果黑了就麻烦了。当时没有电话之类的通信工具,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奋勇赶路!本来应该下午三四点就到姥姥家的,结果三个孩子一直走到深夜12点。我姥姥在家急得不行,唯恐村外的豺狼把外孙们给劫了去。这次行程实在要命,我一到姥姥家,就说困了,并且一口气睡了整整两天。

这次以后,母亲每个暑假还是放心地让我们自己回姥姥家,每次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

后来我登珠峰,家里人都很担心,唯独我母亲表现得非同一般。老太太泰然回答:“不担心,有什么好担心的!”

其实,这正是锡伯族女性的独特之处。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因为生活不安定,无论何种情分都不会用矫情的方式表达,粗粝的气候、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刚强的性格。

长大后,我当了兵,这很符合她的想法。但我在服役五年后不愿意留下,坚决要离开。父亲对我的决定没有表示反对,但母亲急了,她拿出自己雷厉风行的做派,从郑州一口气赶到我部队的所在地新疆,坚持要我留在部队。

但这一次,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母亲没能制止得了我。这以后,我读大学、开公司、登珠峰,这其中每一个阶段都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我从来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过,更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母亲以她一贯的坚强告诉我,人只要不被困难打倒,就一定能打倒困难。

我和我的父亲母亲 篇3

我生于1954年4月7日,父母是抗战爆发后从山东逃难到香港时相识的,为纪念他们逃难平安以及我是在香港出生的,便给我取名为陈港生。

如果要我选择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那一定是我的母亲。因为母亲怀了我12个月都不能生下来,唯有动手术剖腹取出,而我出生时足足有12斤重。由于家庭拮据,父母根本付不起五百多港币的手术费。接生的美国医生开出丰厚的条件,希望领养我。但是父母觉得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便拒绝了那位医生的建议。父亲向朋友东拼西凑借到五百多元,付清手术费和住院费,把母亲和我接回家。

当时父母都在法国领事馆工作,父亲是厨师。领事夫人不怎么喜欢小孩儿,更不喜欢听见小孩儿的哭声,于是每当我因房间热而大哭时,母亲就抱我到寓所后面的花园凉亭,扇扇子让我在凉意中入睡。

父亲虽因家贫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性格开朗,头脑机敏,爱好广泛。年轻时受老家习武风气的影响,拜师学过武功。他也喜爱文艺,对京剧尤有心得,和母亲都是京剧票友。父亲虽然是厨师,但对培养我有他自己的一番心得。他认为做人关键要有一副好胃口和一身好筋骨,并且按这个原则去调理年幼的我。

父亲从不在吃喝上吝惜钱财,在他的鼓励和教育下,我也养成了从不挑食的好习惯,从小到大长得敦实健壮,很像山东大汉的后代。父亲很注重锻炼,从我会走路起,就每天早上都叫我跟着去跑步、练武术。我也很有灵性,五岁就能把父亲教的那套小洪拳打得像模像样。我年龄大一点儿后,父亲又在家中给我挂了个沙袋。我一有空闲,便模仿着电影上的配音效果,“嗨!嗨!嗨!”一阵猛击。在父亲的影响下,幼年时我在武术方面的潜质就逐渐显露出来。

1961年的一天,父亲带着我来到尖沙咀的戏剧学校,拜访京剧武生于占元师傅,他正是我崇拜的武侠女星于素秋的父亲。我看到学生们在勤奋地练功,非常羡慕,便和父亲说我想在这练武。当父亲问我想在学校待多久时,我不加思索地说:“10年。”就这样,父亲与师傅签下了10年合同,把我留在这所戏剧学校。

我长大后明白了父亲那时送我去学武,不全是因为我读书不好,家里穷也是一个原因。父亲为了多赚点钱,通过朋友找到一份在澳洲的工作,为美国大使馆掌厨。因此他打算在赴澳洲之前,用他认为最妥善的方法把我安顿好。在这十年间,父亲曾回港探望过我好几次,为了于师傅能更好地照顾我,父亲要我拜于占元师傅为干爹。干爹非但没让我讨到便宜,反而对我管束得比别人加倍严厉。

师傅为我起了一个艺名叫元楼。其他的师兄弟也是以元字为名。每天操练包括脚上功夫、打斗方式、特技动作等。另外还有如拉筋、劈腿、翻斗等动作。每天5点便起床练功,晚上12点才上床睡觉。除了练功外,我们还要读书,做清洁、洗碗等杂活。由于那时生活的大环境很不好,我们要靠红十字救济中心的帮助。每月等派救济品时,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几十个孩子聚在一起。救济品中有白米、奶粉等食品,我们要排半天队等待分配给自己的食物。平常我们吃的是大锅饭,烧饭就由女孩子轮流负责。饭是够吃,至于配菜就得靠抢才能吃到。

在我小时候,就常听人说起,母亲是怀我12个月才把我生下来的。我因此就牢记一条:母亲为了我曾受苦多时,对我有大恩大德,我一定要疼爱母亲,尊敬母亲!还在戏剧学校时,学校里虽然能洗澡,但是却没有热水供应。母亲怕我冬天用冷水洗澡难受,便每星期两次,用两个大塑胶袋把热水灌进去扎紧,放在一个铁桶里,提到学校让我洗澡。我洗完澡母亲替我换上干净衣服,给我留下一些零用钱和食物,把我的脏衣服放在铁桶里,又提着步行回去。因此在学校里,我算是最干净的一个学生。

父母生前在澳洲居住,两三年才回到香港一次。虽然我有能力让二老在香港住得舒舒服服的,但母亲仍比较喜欢留在澳洲,做烫洗工作。父亲退休后每年到香港两三次,她都没有同行。并不是母亲不喜欢见我,或者不喜欢跟我一起生活。其实她是不愿意看到我的工作情形,尤其是心疼我拍戏拼命的样子。母亲一生俭朴,我虽然对母亲非常孝敬,但她仍不肯穿金戴银,更不愿养尊处优,还把我送的贵重礼物当成压箱之物。

2002年,母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亲人和来宾依次抛花撒土渐渐离去后,我一个人静立在母亲的墓前,久久不愿离去……

母亲走后,我更加关心父亲。2004年,我率领一百多人的贺寿团前往马来西亚为父亲庆祝90岁大寿。在生日宴会上,我与父亲、我的妻子林凤娇和我儿子房祖名三代同堂,在台上切蛋糕,招呼宾客。为了再给老父惊喜,我还特别邀请父亲数十年的偶像尤雅任嘉宾,与父亲合唱《往事只能回味》,让他老人家开心不已。

2008年2月,父亲在香港病逝,享年93岁。我专程送父亲遗体到澳大利亚堪培拉,和母亲一块安葬。2003年,我曾制作过一部关于我和父母的纪录片,片名叫做《龙的足迹:成龙和他失落的家庭》。现在,这部片子也成为了我送给父母的最好的纪念礼物。

我和我的父亲周记 篇4

到了父亲母亲身边后,我也是一直比较粘着母亲,父亲在我眼里就好像邻居叔叔。我知道父亲也很关心我,可是我一直都不在意。直到去年发生一件事让我感觉到了父亲的爱。

有一天晚上母亲让我泡泡脚,我一边泡脚一边看课外书,而母亲就一边给我加热水一边看电视。过了一会儿母亲问:“水是不是凉了”,我点了点头,妈就说:“那你脚拿开我再加一点热水”。我可能看书看得太入神了没听见,而母亲可能也是看电视看得入神了,就以为我脚已经拿开了,就把热水往里倒了,谁知我的脚还没来得及移开就被开水给烫到了,当时疼得我大哭起来,脚上马上就起了几个大水泡。母亲一看也慌了神,一边自责一边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父亲。父亲知道后赶紧请了假到药店买了药。到了家看见我和母亲直哭,父亲赶紧把药给抹上,可是我还是很疼,父亲想起了冰敷的法子,赶紧从冰箱里取出冰块用塑料袋包起来放在我的脚上。哦!我才感觉好多了。不怎么疼了,可是父亲拿冰块的手冰的受不了了,就想把冰块放下一会儿,可我脚一离开冰块就疼得受不了,我大叫:“父亲冰块不能拿掉,啊、疼、”父亲赶紧把冰块又放在我脚上。母亲一边抱着我一边给我看手机上的《倒霉熊》转移我的注意力。一会儿那包冰块化完了,我又叫了起来。父亲赶忙又从冰箱里拿了好多冰块包起来放在我的脚上,我又感觉好多了。就这样反复好几次,终于我困了,累了,我睡着了,脚也终于不疼了,父亲的手就不用再拿着冰块了。

第二天醒来就看见父亲正在给我的脚上药。我一边看着父亲的脸一边想:“这是我的父亲,我亲爱的父亲呀!他是多么的爱我呀!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父亲很认真仔细的给我上药,上好了后问我:“宝贝,还疼不疼了?”我哽咽着回答:“父亲不疼了,谢谢您!”父亲亲了亲我:“嗯,我的女儿最勇敢最坚强了!”

我和我的父亲作文 篇5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 可我看来,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却并非完全如山般严峻,有时却似水的温柔。

尽管常常天公不作美,可父亲的接送却永不会缺席。父亲不会因为生病或刮风下雨就不来接我,相反,父亲比报时器还要准时。一上车,就会听见父亲一如既往的问候:今天学校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啊?老师讲的内容都听懂了没有?如果觉察到我有一丝闷闷不乐,也不会再继续问下去,只是点开我最喜欢的音乐,然后单曲循环。父亲的爱就如这流水音乐,汇成一条潺潺的小溪,带走我的忧愁。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记忆中,我总是理直气壮的享受父亲的关怀,回馈父亲温暖的地方却屈指可数。父亲把我看成他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嘴里又怕化的宝。父亲因为早年当过武警,所以特别重视培养我的安全意识,经常抽时间教我防身术,而我却天真的以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坏人,便一直敷衍了事。直到父亲给我看了一个短视频,讲的是一个女生,没有什么安全意识,被一名男子尾随都没有发现,最终发生悲剧的事件,我才心服口服的练习。父亲还经常让我拿他练手,即使打疼了他,也不会怪我,而是惊喜的对我说:闺女,这次不错,如果遇到坏人,就要像这样反抗!

父亲一直都很尊重我,尊重我的生活,尊重我的选择,更尊重我的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去医院看病人,我所一直梦寐以求的第四军医大学恰巧就在附近,但是回程的路一个在东面,四医大却在西面,父亲知道我那个小小的梦想,便毫不犹豫的往西边开车,让我一睹四医大的风采。我知道,父亲让我一饱眼福,却多走了近40分钟的路程。回程的路上,我不禁问父亲:您累吗?要不休息会儿吧。父亲笑着说:不累不累,让我女儿对四医大多几分向往,值得!即使父亲嘴上说着不累,可还是不住地揉着脖子。我记得,那天风很轻,云很柔,阳光洒下缕缕温暖,为父亲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薄辉。

我和我的父亲记叙文 篇6

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凌晨,一个县城的一个小学对面住着一家平凡的人。这天大约是在凌晨的五点左右,从这个屋子左边的小房间里传出一个新生命的第一声哭声,紧跟着一位老人光着脚拿着爆竹从屋子里跑出来,将爆竹点燃后又马上跑回屋里。爆竹的爆炸声和那个孩子哭声融合在一起。那位老人是我父亲的父亲,现在正和我的父亲看着我。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页。

在以后的二十年内我和我的父亲就象一对路人,并不象是父子,从来没有交流过,而我心中好象也没有过被父亲爱过的感觉面队我的总是骂声巴掌,皮带和木棒。我一点也不了解我的父亲,就象他一样的不了解我。几年前我离开家,来到部队,可以说是我第二个家,两年后我退伍了。就在我离开部队的.前一夜,我哭了,已经有五六年没有流过泪水的眼睛在那一刻,完全被泪水打湿了。而我在离开父亲的时候却没有流下一滴眼泪,连一丝不舍的感觉都没有,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可能我真的一点也不爱我的父亲。

父亲的裸捐和我的未来X 篇7

当父亲这些年累计捐款13.8亿元时,许多人向我投出羡慕、钦佩的目光。他们羡慕我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钦佩我的父亲是“中国首善”。然而,当2010年9月5日父亲宣布将“裸捐”后,许多人又向我投出疑问、同情的目光。因为他们想知道:父亲这么做,我这个儿子是怎么想的?他们同情我这个“富二代”今后可能一无所有。

作为“中国首善”之子,我是如何看待父亲?如何看待父亲裸捐?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呢?我今天写这封给未来的信,诉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首先,我感激上苍让我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一个人是沒有办法选择自己父母的。如果说,父亲事业的成功让我自豪,那么,父亲那颗大爱之心,更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最大的财富。

一般人了解父亲主要是做慈善——第一个到汶川地震灾区救人。而作为儿子,我知道父亲最主要是做4件事:一是做慈善,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父亲的身影;二是做企业,父亲说:如果没有财富,就没有做慈善基础了;三是做环保,父亲到任何地方都倡导环保低碳。他还给我和弟弟改了名:一个叫陈环保,一个叫陈环境。弟弟觉得陈环保叫起来更好听,就把这个名字“抢”了过去;四是关心家人和邻里乡亲,父亲非常爱妈妈和我们,非常爱爷爷、奶奶和他们老家。我经常听父亲在家议论:怎样帮老家村子里多做一些事?我听爷爷奶奶说,老家过去那条泥泞的小路,就是爸爸在外面赚了第一笔钱后修的。

父亲常年劳累奔波,无论多么辛苦,一回到家总是把欢笑带给我们。有时他太累了,陪我们说话时,说着说着一扭头就在沙发上睡着了,此时此刻我和妈妈是多么心痛呀。每次离家时间长一点,父亲都会给妈妈和我们带一些礼物,一件衣服,一件文具或一本书。有时特别忙来不及买,父亲会内疚半天,解释半天。

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是平庸而渺小的,一个人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而活着,无疑是高尚而伟大的。我非常自豪的是,父亲做到了这一点,他是社会上许多人心目中的光辉路标,更是儿子人生路上的光辉路标。

我经常遇到有人问:你对父亲“裸捐”是什么态度?你支持他这么做吗?当父亲与妈妈和我们孩子商量裸捐这件事时,我几乎想都没想就投出支持的一票。其实,父亲是非常爱我们的,他一开始想捐95%财产,给我和弟弟留5%。最后是我们家人的态度,特别是我和弟弟的良好表现让父亲下定决心:捐出全部财产。

妈妈一直在背后无声地支持着父亲,她自己很少买昂贵衣服,有时到北京还去秀水街买许多便宜货,但她从来没有因为捐款和父亲红过一次脸。我记得,许多次当父亲给妈妈讲自己在地震和灾区经历时,妈妈都哭了。

当父亲宣布“裸捐”后,我将告别“富二代”身份了。对此,我没有一点悲伤和遗憾,相反还有一些轻松和自豪,因为父亲也没有从爷爷手里继承什么物质财富。听爷爷、奶奶说,父亲9岁起就自己挑水到集市卖,不仅给自己交了学费,还为邻居上不起学的孩子交了学费。他放学后就到村庄捡破烂到供销社卖,10岁后家里的油盐酱醋、弟弟妹妹书学费及全家人穿衣布料,都靠父亲卖水和捡破烂承担了。再后来,父亲靠自己打拼,成为亿万富翁。与父亲相比,我是幸运的,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又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么多精神财富,我相信靠自己打拼,也一样能成为对社会有用,有所成就的人,所以我不愿躺在父亲留下的财富上做寄生虫。

事实上,作为“首善”之子,注定了我这一生都会追随父亲做慈善了。3岁时,父亲带我到家乡贫苦地区。那时农村的贫苦落后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理解为什么那里的路尽是泥泞?为什么老家的孩子会因为弄丢一只小雏鸡受到严厉训斥?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因为贫困,因为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像我一样丰衣足食。在父亲引导下,我在5岁时第一次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钱,帮助其他孩子。此后,每当过年、考试成绩突出得到压岁钱和零花钱,我都小心翼翼地收着,期待着下一次捐款。

随着年龄增长,父亲带我参加慈善活动越来越多。2009年春节期间,我随父亲到新疆阿勒泰地区进行慈善慰问,当时气温达零下近40度,有的地方积雪达2米之高,那么寒冷那么高的雪是我从未遇见过的,冻得我心里想哭,然而想想长年在这里生活的贫困人们,想想父亲这么多年来为了慈善晕倒过很多次,我咬牙坚持到最后。2010年9月30日,在万众瞩目下,父亲带我参加了“巴比”晚宴,巴菲特在回答了我关于年轻人如何做慈善问题后,握着我的手说:“你表现得很好,我十分看好你!”我知道这句赞扬是对父亲多年努力的肯定,是对我未来的期望。

仰望天空,也许未来我会和父亲一样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也许我会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父亲已经在我面前树立了做人做事的光辉路标。如果我成为一个富翁,我会和父亲一样从事慈善事业,做一个“善二代”;如果我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我也会做力所能及的善事,让自己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爱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阳光灿烂。(2010年12月)

《我和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 篇8

一个不能说话的父亲,承受了多少的嘲笑、侮辱;一个又当爸又当妈的父亲,经历了多少人生的坎坎坷坷;一个任劳任怨的父亲,承担了这一切的一切,付出了这一切的一切,又得到了什么呢?是别人的敬佩?是儿女的感恩?然而当女儿理解哑巴父亲的一切付出,父亲已经老了,年迈的父亲马上要享受清福,灾难再次降临在老父亲的身上:女儿出了车祸。人们都说:这孩子没救了,可老父亲不断的祈求,祈求医生,祈求上苍,为了女儿,就算倾家荡产,失去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犹豫・・・・・・

伟大的父爱,支撑着女儿的生命!是哑巴父亲把女儿从死神那里抢了回来・・・・・・

父亲的爱深沉而永久,如同春雨滋润大地般无声无息,宛如古井深处那用不枯竭的泉眼,无论春夏秋冬,总会渗出甘露。父爱是无声的,是深沉的,是要用心去默默体会的。哑巴父亲虽然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他的爱,但他整天为生活奔波,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撑起孩子的天空!给予了女儿生的天空!一个年迈的父亲,面对死神,是那样坚强而有力量,毫不气馁,毫不放弃!整整20多年,20多年的嘲笑,20多年的侮辱,20多年的坚强,20多年的爱!是需要多大的一股力量去支撑,去承担!然而这股巨大的力量是什么?是父爱!

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漫长的河流,那么时间则是组成机器的零件,支撑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那么时间则是一盒多彩的颜料,为生命洒下色彩,描绘着人生・・・・・・

我却说生命是父亲,那么时间则是父亲为我们撑起的一片天空,感动着人生!

和我的父亲母亲说说话 篇9

三年前,父亲从厂里辞职回来。进门的一瞬间,我看到他的皮肤又黑了好几个度,他对我微笑着,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

记忆中,因为父亲厂子离家远,他极少回来,就算回来也只是吃个晚饭,第二天我没醒来他就又走了,那天是我记事起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他。我端详了好一会儿,看不出他脸上的悲喜。

父亲会的并不多,在厂里做电焊工。即使有护目镜,但长时间地干这行,眼睛是真的受不了。每次回家,我递给他的是毛巾、冰块,他给我的是特意买的小零食和饮料。我俩的性格都较内向,加上见面待的时间不多,所以我们待在一起总很尴尬,聊的`话题很少。不过,自从他辞职后,我们的距离近了,关系自然也亲近多了。他从妈妈那里接过家里的大权,每天早上起来给我做饭,送我上学;晚上买菜,接我回家,准备晚饭。

学习上,父亲从不批评我,也不会夸赞我。他小时候成绩并不是很好,却不妨碍他对我的教育。我总能从他的口中听到很多道理,虽然朴实却倾注了他对我的期望。每次成绩出来后,考得好,他就会提醒我,别骄傲,骄兵必败。考得不好,就鼓励我,不要灰心,下次一定可以。

父亲性格很温和,从来不会发脾气。迄今为止,他唯一一次对我大声的责备还是在前不久。那天,我走在前面,父亲跟在后面,正横穿马路,突然一只有力的手猛地将我拽了回去,与此同时,一辆电瓶车在我面前飞驰而过。我没反应过来,一下子呆在了原地,等回过神来,吓出了一身冷汗,还好虚惊一场。而父亲的脸却变得严肃起来:过马路总要看着点,路上车这么多,怎么能顾自己走?父亲涨红了脸,我知道他这是急的,也没怪他。父亲的话不多,但总能让我记在心里。

父亲很节俭,平时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但为我,却常常大手笔。上中学后,为了我方便掌握时间,家里人给我买了一只手表。因为买的是便宜货,质量不大好,没多久就不转了,就又买了一只新的,没想过了一段时间又坏了。父亲知道后,一下班立即去了商场,在卡西欧专卖店里买了一只七百多的表,这是我拥有的最贵的私有财产。我感觉我戴在手上的不单单是一块表,更是父亲沉甸甸的爱!

我的父亲母亲 篇10

影片拍摄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而女主人公执着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几乎是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故事放在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美,为影片的爱情增添了色彩。无论从场景、故事还是表演甚至配乐,张艺谋作为导演,技术上也更为成熟。

影片中历史和现实的故事都围绕着“读书、识字”这样的情节展开,这又是张艺谋一贯的处理手法。文明与蒙昧的交织纠缠。只是这部影片淡化了蒙昧的野蛮和暴烈,单纯的表现了一位乡村姑娘对未知文明的向往和神秘,从而成为爱情的催化剂。同《秋菊打官司》一样,女性的执着又一次取得胜利,乡村姑娘守到了她的爱情。这种美好只是通过年迈的母亲讲诉出来的,而此时父亲已经过世。在美妙的记忆里,还是可以感到几丝寒意,外面的世界是个未知的恐怖世界,随时可以剥夺去乡村少女的爱情。但这点被处理的极其淡化和隐蔽。

影片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过去时间,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相识再到被打为右派的父亲重回三合屯,另外一个是现在时间,远在他乡的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并将父亲下葬。两个阶段都各有一个主干故事作为支撑。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张艺谋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镜头非常冷静和克制。常常是固定机位,构图,画面都不求工整。而且大量选取了非职业演员,但与深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不同,张的非职业演员选用更多的处于影片风格的考虑。在现在的故事时段里,讲得是现实,而现实是冰冷的,所以张采用了低饱和度摄影,画面黑白,与过去时间画面鲜艳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母亲固执的要求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我”试图说服母亲,看到了桌子上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因此引出影片最主要的故事——年轻时候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画面非常漂亮,高饱和度使得影片像一幅浓郁的油画。好的导演总是用画面来说话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因此,童话一般画面表现了张艺谋对待这一部分影片的态度,这属于过去,而过去是美好的。

第五代是以前所未有的造型艺术震惊影坛的,而张艺谋对造型的偏爱尤甚。他非常喜欢红色,从《菊豆》里高高悬挂的红布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小金宝的红唇及登台演出时的一袭红装,红色也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性格。执拗,热烈,一根筋到底。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就是母亲鲜艳的头巾,父亲最喜欢的那件棉袄,也是不顾几天的连续高烧顶着大雪想要去县城看一眼父亲,看一眼,一定要看一眼,最后昏倒在半路。其实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多少投射了他自己的性格。阿伦雷乃曾经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到了张艺谋这,则变成了,他只拍一个女人。不管是民国初年,还是文化大革命,还是九十年代,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僻的小山沟,讲来讲去,都只是这个女的故事。

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在过去时间段落里的拍摄手法很容易使人进入到父亲母亲的故事中去,而在母亲穿着红棉袄终于在路口等到被打成右派而几年不能回来的父亲后,影片重新进入到现在的时间段落。过去的温暖鲜艳与现在的黑暗,冰冷对比,格外触目惊心。

在张的电影里,他常常刻意的忽略时间,他的故事总是几乎可以挪移到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如《菊豆》里杨天青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初年,也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阶级严明的年代。但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里,他明确的在电影里表明了故事的时间,一次是母亲揭下一九五八年的日历,另外一次则是现在时间段里墙上的《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海报。但这仍然是一个和时间无关的故事,五十年代的故事只是给父亲被打成右派赋予了一个适合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右派身份给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右派”唯一的作用就是给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带来阻碍。而墙上的海报仅仅是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起到一个表明时间的作用。没有明确时间的故事,就是通用的故事,张艺谋从历史的坐标中凌空为我们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无论是哪个时间段的观众,都可以轻易的被其打动。

影片好像大半场景都是冬天,北方的冬天经常是大学纷飞,一片白茫茫的雪景,配上女主角昭蒂的红颜色棉袄,无疑是一种意境,有几个画面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真的十分深刻,昭蒂在雪地里行走,人物构图在画面的右边,背对着镜头,然后叠画开始,面对着镜头走来构图在右边,很美的对称,很美的已经,雪地中的昭蒂,不用看清楚她的面庞,但是我们明白她的心意,那是对爱人的想念,好一幅美到极致的画面啊。关于这部影片的叠画,待会还需要细细品尝,先说完老谋子的画面。

影片大致是两种色调,既黑白的真实生活,彩色的回忆片段,总体上两边是黑白的画面,中间讲述的那段过去的故事使用彩色,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也就是影片中的那个“我”在临行前,走进了父亲(洛先生)曾经教授课程的教室,为学生们讲授父亲在年轻时曾为那时的学生们讲授的第一堂课时,母亲听到了读书声,课文是当年的那一段,走下床,跑到村头的小学,出神的听着,这是画面又是叠画,老谋子的确是个倔强的家伙,现时的记录全部采用黑白,不愿意改变,但是叠画到了年轻的母亲第一次跑去观看父亲上课的情形,自然而然的那一段是鲜活的彩色画面,的确很美,郎朗的读书声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光阴,随着镜头的调度,不断的转场依旧采用叠画,音乐的音量也是越来越大,整部电影的感情不由分说的被带到了最后的高潮。画面最终定格在那个年轻的过去的时代里,母亲当然依旧是穿着红色棉袄的昭蒂,跑着,影片便到此结束。这是老谋子的意境,不用说出来,感受需要用心,不可言传。

而现时选用黑白的色彩,过去却选用彩色,这无疑有点违背了常规的思路。但是从另一方面,即可理解为,失去了老伴的母亲,生活很灰暗,而曾经的记忆,却鲜活的烙印在脑海之中,虽然整个影片的旁白部分是以儿子的身份去展现的,老谋子的真正用意,我想这些故事应该是母亲所独有的美好的记忆,和美好的怀念。因为故事里真正的主角,是母亲,深爱着自己丈夫的母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深爱着。细致的分,本部影片其实还有别的色调,因为彩色部分除了主要拍摄了冬季,秋季也是一个主要场景环境。秋天,当然色调是金黄金黄的,那大片大片的我不知名的植物,大概高到膝盖,黄灿灿,还有荒野上的黄土地,一整片的暖色调,最后,太阳的光晕也是暖暖的黄,昭蒂(影片中年轻时候的母亲)对爱情的追求,便在这片暖当中慢慢绽放。不过,昭蒂的红色棉袄依旧跳跃在视觉里,她的爱情是炽热的。

老谋子摄影出身,他的光很美,我不知道外国人看到了是否会明白其中这种唯美的意境,不过那光一圈一圈的晕开在每一帧的胶片上,黑白的部分仿佛是沉思,彩色的部分更加清澈剔透。可以看出来屋内的光应该是人工布的光,能感觉到一切都在按照老谋子一步一步的计算当中。室外的光,则大部分是自然光,当然也有很多人工补光的地方。其中还有一处蜡烛的火光,是昭蒂对着镜子带上发卡想念洛先生的一节,柔和的光线,暖调的色彩,把人物的内心情感一下子表达了出来,对洛先生的思念,是少女的温柔情怀。

中国电影的特点之一是镜头调度很少,自然没有欧美电影的华丽视觉观感,不过老谋子这部电影没少运用镜头调度,比较不错的部分我感觉算是昭蒂跑动姿态的展现。在大概第十三十四分钟处的那段,昭蒂第一次见到洛先生,而在洛先生看到自己以后又羞涩的掉头跑掉,下面的镜头虽然调度上有点略微单调,不过是从侧面拍摄跑的姿态,不过昭蒂一边跑动,一边笑着回头的动作又带来了另一种感受,就是小姑娘情窦初开的那种羞涩,最后镜头随着昭蒂跑远的背影慢慢上摇,红色的棉袄依旧在我们的视觉神经中跳动,黄土地上一个穿着红色棉袄的女孩,跑动着,跳动着。

我的父亲母亲 篇11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爸爸,第一个闪现出来的词是:可爱。而我的妈妈,我就想到了一个身份:交通警察,因为她总是很严肃,要求完美。所以,在我心里,她就是我家的家庭警察!她让孩子们多了一份敬畏!

我认为,可爱一词对人的赞誉是极高的,可爱意味着他是善良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而且还是幽默的,有趣的人。

从小,我和爸爸关系就特别好,不仅我,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都和爸爸关系特别好,以致于妈妈经常吃醋!但当着他们两的面,我们都会说更亲妈妈!但当他俩吵嘴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帮爸爸,一旦发现妈妈吃醋的苗头,我们又立刻回来帮妈妈!小时候,即便爸妈拌拌嘴,也是充满了乐趣!我从来没有和爸爸吵过架,即便是吵嘴脸红都没有过。他的性格好到没有机会和他吵!在别人眼里,父亲是严肃的!我的爸爸却是可爱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我印象中,他只象征性的打过哥哥,那时候我上小学,因为奶奶的介入,孝顺的爸爸才动了手!我从来不知道家庭暴力是什么样的!妈妈也从来没对我们动过手,其因有二:其一是妈妈的绝对权威,只要她发出“嗯哼”一声,我们立刻停止一切动作自动察觉错误并立刻改正!那简直比军令还管用!我相信现在没有一个父母可以做到,我妈妈不用说话,一个表情或一声“嗯哼”就做到了!这点我是想法佩服她的!她常常说:“让父母亲多说一句话就是不孝了”。这罪名扣的这么大,我们可不敢随便领了去! 其二,我们小时候是全村出了名的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轮不到机会给他们揍!上的了学,下的了地,煮的了饭,干的了活!这样的好孩子,全村屈指可数!

妈妈作为家庭警察虽然权威,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几乎都是她做的,爸爸受得了唠叨,所以也就拥有了一辈子的幸福,他一辈子几乎没洗过衣服煮过饭,妈妈也只会吩咐他泡泡茶,煮煮开水!他两分开都不行的,记得姐姐生淼淼的时候,妈妈去照顾姐姐,爸爸在深圳照顾阳阳,结果每天脸不好好洗,中午饭也都叫外卖,突然好像生活不能自理的刚离开父母上中学的青少年!

妈妈一般不苟言笑,但却经常被爸爸逗得哈哈大笑,从小,我就听妈妈在爸爸的挑逗下哈哈大笑!有时全家也会被他逗乐!爸爸,总会在生活的语言中,说出让人开怀大笑的话,通俗而不低俗!

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骂人,这也和爸爸妈妈有关系,第一是我们从来没见过他们打吵架,顶多拌拌嘴!也从没听过他们说离婚,日子不过了这样的话。所以我的世界观里,夫妻就是一辈子的,这个思想对现在社会的我来说,不知道是好是坏!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和别人破口大骂说过脏话,所以我们四个孩子都不会骂人更不会说脏话,哥哥小时候骂人是对着人说:七七八八九九十十。这是我听过最有意思的骂人方式。我从来没有骂过人,一和人吵架我就词穷,说不出一个脏词!所以从小吵架吵不过别人,现在想想真亏!小时候没机会说几句骂人的脏话,长大了懂事了就没机会说了!

爸爸的性格过分老实本分,所以这辈子也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因为,他总是被别人欺负,总是吃亏,但却从来没想过占别人便宜,老实人吃亏是常事,因为不欺负老实人欺负谁呢? 所以小时候,没少见爸妈被别人占便宜,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未怀恨在心,他们会记着,甚至经常咬牙切齿的谈论,但从未去做过任何有损他人利益的事!他们本分的做事,没有挑战过任何机遇,所以注定是平平淡淡的。 但她们有眼光,当时所有和哥哥同龄的人都放弃继续上学外出打工,家里最最艰苦,没有办法缴纳学费的时候,连当时的农业税都交不上。但爸妈说,只要孩子想上学,就让他上! 当时欠着学校了学费,也要让孩子们上学。他们从来没有重男轻女,在我们小时候,女孩子初中毕业就去学做裁缝然后外出打工,但妈妈当时为了我哪怕能考上个普通高中,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照顾我(当时的我上初三,身体很差),我也是四个孩子中,唯一享受过此等待遇的,现在想想,真得太幸运!

在这场家庭教育中,妈妈充当了教官,而爸爸更像是个哑巴政委,他关心我们,但从来不说话!他从来不参与妈妈的教育中来,无论妈妈怎么教育我们,他都不插嘴!但我却觉得,无声胜有声!

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依然像家庭警察,维持着家里的秩序,规范着我们的道德操守。而爸爸,更像个老顽童,他有时候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幼稚的让人无语,哭笑不得!但回头想想,那不就是那个老爸嘛,他一直都这样,充满着童真!甚至不可理喻!但却常常给人带来欢笑!

我的父亲母亲 篇12

当你犯了错误时,是谁用爱的教育在教育着你?当你在家不会做一道难题时,是谁在一旁细心的辅导着你?当你被人欺负了,又是谁,为你主持公道?……对,没错!是你那坚强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学教师。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守护者。当我考试考差了的时候,他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用那温馨的语言对我说:“不要放弃,人生总会有挫折下次努力就行了!”啊!假如没有了父亲,就等一没有了双手,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变得孤零零的,无依无靠,人生图的是什么?是快乐、幸福、健康,如果没有了它们,就等于是草丛中一棵最不斜眼的小草,最终还是会在这个时间消失。

当你从学校放学回来时,是谁为你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当你睡觉把被子踢开了,是谁一次又一次的为你盖上?当你冬天在学校很冷的时候,又是谁雪中送炭?……对,是你那伟大的母亲。我的母亲已经四十岁了,头上长了很多白发,这些我知道,是被她忙出来的。母亲就像我成长的“保姆”,一直默默的抚养着我这个幼小的生命,假如我没有了母亲,我将永远都长不大,不会有今天,更不会有未来了。

父亲、母亲是那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用他们的一生抚育着我这个“地球”。啊!父亲,母亲——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怀。

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篇13

——观《我的父亲母亲》有感

一部简单平淡的电影,只有黑白的现实和彩色的回忆。张艺谋采用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被电影本身的魅力所触动。

一部1999年推出的剧情电影,章子怡把那个对心爱的人倾心倾力羞答答的昭娣演绎的异常生动,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还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执着爱情。

张艺谋就是有这样一种才能,可以让书本上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不是用高超的拍摄技巧,缜密的叙事情节,而是用心将观众感受到的一丝丝情感无限放大。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获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9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章子怡也因此一炮而红,变身为第一代“谋女郎”。

初恋,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事,而当电影中盛子的父亲为给村里的学校借钱修房子而在冰雪天中奔走意外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那令人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盛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正是我所体会到的。

母亲乳名为昭娣,年轻时是三河屯里远近闻名的美人,经常有村里的男人上门提亲。昭娣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了三河屯里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在盛子的父亲第一次来到村里任教书先生的那天便暗恋上了他。在村里的男人们忙着建学校的时候,昭娣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心上人的教室;为了听到他教学生的朗朗念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昭娣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终于,昭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男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却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昭娣特意为他做的蘑菇蒸饺没吃上,就被县里的人带走了。昭娣知道后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然而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碎了,就连心上人送的信物红色发卡也掉在路上。但昭娣却坚信,洛老师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自己,一定会回来。昭娣找回了红色发卡,请技艺精湛的锔碗匠补好了青瓷碗后,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家里年迈的瞎妈妈阻止不了昭娣的决心。她蹒跚着上路了,却昏死在途中,幸好被路人及时送回,执拗的昭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回来了,昭娣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

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从此,一对璧人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安逸的小山村里,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直到教书先生意外过世,也就是影片开头的部分。昭娣仍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每天在小学门口看着,她期望能再看一他眼,哪怕一眼也好,没日没夜地为去世的老头亲生织盖棺布,就像当初为他织“房梁红”一样用心。盛子知道母亲的心意,知道母亲绝不会放弃将父亲的遗体从医院太平间抬回来的心愿,只为让父亲记住回家的路。记住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沟渠,记住每一条自己曾经为他奔跑的山路,记住他们两个人的爱和回忆。在影片的最后,盛子在回县里之前,请求来到父亲曾经教书的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一堂课。他站在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上,念着父亲第一次来教书时做的一首“识字歌”,而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当初一样,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的栅栏边,凝望着,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青年时代,偷偷撇着自己的心上人。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一部缓慢宁静的爱情电影。影片的色调好似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印象中,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坚定,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拧劲。

十八岁的美丽少女,一双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

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对他好,悄悄注视他,给他做好吃的。

穿上新的漂亮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的情节,干净的故事,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而眼泪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第一眼,只凭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就好像有个声音在心中告诉自己:“是他,就是他”;又好像是有一双手轻

轻拂过你的心,痒痒的,酥酥的。至此之后,所有的人都是将就,唯有他,是心中最初的爱恋。凭着爱情的冲动,可以为他做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想再他身边,哪怕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便满足了。

在这些年来的日子中,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也许在以后,这个人不会属于自己,但只要曾经爱过,喜欢过,便足够了。毕竟,有些人,有些事,是记忆中无法拥有,却深深怀念的。而昭娣应该庆幸,因为在自己生命中的40年中,都有过心爱的人陪着走过,虽然年华已逝,岁月不再,但爱情始终不曾老过。

上一篇:五无家庭教育工作汇报下一篇:讲方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