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分析

2024-06-23

我的父亲母亲分析(通用12篇)

我的父亲母亲分析 篇1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

分析

一件艺术作品能让人感动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作品,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则给了我更深一层次的心灵撞击。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那真挚美好的感情,震撼、感动着我。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由张艺谋在1999年执导拍摄完成。曾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0年金鸡奖,华表优秀故事片。电影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运用了时空交叉的叙述方法,使得现实与回忆互相交错,现实用黑白画面表现,回忆用彩色画面表现,说明了现在的冰冷现实与过去的美好回忆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还有用儿子的画外音做依托,讲述了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故事。影片中表现爱情的场景都好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表达出一种唯美、浪漫的气息,给我一种心里上的艺术美感。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些简单的人物,一曲简单的音乐。影片透过这些简单,表达的却是不简单的感情。

《我的父亲母亲》运用了唯美的背景音乐,用音乐来烘托出气氛,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电影开头,儿子开始叙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伴随着音乐,父亲进入村子,母亲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和村民们一起在村口迎接这位从县城来的教书先生。母亲的目光始终追随着父亲,父亲进村后,母亲从村口那条道,带着欣喜的心情一路跑回了家。音乐一直都是悠长而连绵不绝的,逐渐加强,有时还混杂着羊叫声和人声。后来校舍盖好,母亲第一次跑着去听父亲讲课,父亲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母亲,一种平静悠长的音乐响起,加上钢琴的叮咚声,好像是母亲的心弦在随着父亲的读书声起伏跳跃。

随着故事的发展,后来父亲因为右派的原因被强行送回县城,母亲追着父亲的马车给父亲送蒸饺,可却在山上摔倒,碗也摔破。伴随着母亲的哭声、马声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散落在地上的饺子和青花瓷碗碎片。音乐中那二胡凄凉的声音让凄凉显得更加凄凉,二胡演绎出了那悠长的,拨人心弦的曲调。缓缓地主题音乐,在不经意间将哀伤流露到极致,母亲的哭声与音乐交相呼应,成为影片中最为哀伤的一幕。这一次的离别,带来的是多长时间的等待,没有人知道。父亲和母亲约定他在腊月初八回来,那天母亲一直在雪地里等待父亲的归来,一种平静的音乐伴随着母亲焦急期盼的眼神,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后来父亲知道母亲的情况以后,赶回村里看她,母亲终于看到了父亲,唢呐的声音随之响起,表现出母亲再次见到父亲的欣喜之情。最后影片又由彩色转为黑白,回到现实中,父亲病逝,他曾经教过的许多学生都冒着风雪抬着躺在棺材里的父亲回家,走在路上踩雪的“吱吱,吱吱”声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那种包含着浓浓情意的音乐让我流泪、感动。

在影片的最后,主题音乐响起,读书声的出现,所有的等待最后都是幸福的,音乐渐渐加入了女声,镜头定格在母亲穿着的那件红袄子上,在那条路上一路奔去,影片结束。在悠扬的笛声中结束了这场充满了忧伤,却也幸福的等待。

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插曲来衬托和抒发人物的感情。比如当母亲打水偷看父亲时,音乐表现出了母亲内心的期待和羞涩。在母亲焦急等待父亲的插曲又让人感到母亲心中那种淡淡的失望。影片还大量运用了父亲教书的读书声,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很喜欢父亲的读书声,正是这些读书声使母亲有那种父亲一直陪伴着她的感觉,没有离开她。电影音乐的效果直接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内心感情,也让我们了解到父亲母亲之间简单纯朴却又深沉的爱情。

不管是现实还是回忆,影片都没有过多的音乐,但每一次音乐响起都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当时的场景和主人公的心里,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整个电影音乐运用了一个主旋律,采用不同的乐器配合不同的场景进行变换,烘托出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纯真爱情。音乐对画面诠释、渲染,两者的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产生强烈的感受。两个人的爱情在音乐的映衬下得到了升华,同时也让平淡的细节变得唯美动人。

《我的父亲母亲》以优美抒情的画面语言,在平静悠长的主题音乐衬托下,创造出中国式的浪漫爱情故事。

我的父亲母亲分析 篇2

我名字中的“石”,是母亲的姓。虽然后来有人说,这个名字隐喻了我未来要爬山的命运,其实非也。我的名字来得简单却郑重,将父姓和母姓集于一身,是一种由衷的宠爱,更是一种无言的期待。

我父亲生在安徽大别山地区,后来在那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他不善交际,沉默寡言,热爱劳动。解放初期,父亲已是处级干部,但他低调处事,不事张扬。工作之外,父亲最热衷的事情就是料理家里的小院子。一般家庭都喜欢把院子侍弄成一个小花园什么的,但父亲对花花草草没有兴趣,从农村出来的他对五谷、蔬菜最有感情,所以他把家里的小院彻底改造成了庄稼地、蔬菜地。我现在还记得父亲在院子里锄地时,用手抓着泥土的那种幸福和喜悦。

现在想想,我爱劳动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喜爱,都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我母亲是辽宁义县人,锡伯族人。锡伯族属于满族外八旗的镶蓝旗,是一个著名的铁血民族。也许是因为民族血统,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身为八个子女的母亲,她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管教起儿女来,向来咄咄逼人,叫人敬畏。

我母亲是当时新女性的典范。她生长在辽宁的大户人家,后来家境不济,母亲高中毕业后,在县城非常时髦的电话局工作。

就在我母亲工作的第一年,母亲抱着不做亡国奴、保卫国家的想法,参加了共产党的军队,而我父亲正好在部队里负责招兵。就这样,两人相识了,后来组成了一个纯粹的军人家庭。

正是出生在这样阳刚气十足的家庭里,特别是有一个刚强的母亲,才造就了我今天刚强的性格。

母亲对儿女的管教向来很有气魄。我读小学时,就被母亲委派带着弟弟、妹妹,千里迢迢从郑州到东北去看姥姥。我对此至今印象深刻:在郑州火车站,父母把三个孩子送上火车,拜托了一下列车员,告诉他们这些孩子在哪儿下,转身就走了。我当时也就13岁,带着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摇摇晃晃就踏上了去姥姥家的旅途。摇到锦州后,要转一趟慢车,到下面的一个小站,等三个孩子一路晃到小站,两天时间过去了。可旅途还没有结束,小站距离姥姥家还有十几公里的野路。于是我领着弟弟妹妹,背着自己的行李,往姥姥家所在的旧林村走。

这真是艰难的行程,我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仅仅凭着上一次来过的记忆,还要一路赶时间,因为天如果黑了就麻烦了。当时没有电话之类的通信工具,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奋勇赶路!本来应该下午三四点就到姥姥家的,结果三个孩子一直走到深夜12点。我姥姥在家急得不行,唯恐村外的豺狼把外孙们给劫了去。这次行程实在要命,我一到姥姥家,就说困了,并且一口气睡了整整两天。

这次以后,母亲每个暑假还是放心地让我们自己回姥姥家,每次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

后来我登珠峰,家里人都很担心,唯独我母亲表现得非同一般。老太太泰然回答:“不担心,有什么好担心的!”

其实,这正是锡伯族女性的独特之处。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因为生活不安定,无论何种情分都不会用矫情的方式表达,粗粝的气候、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刚强的性格。

长大后,我当了兵,这很符合她的想法。但我在服役五年后不愿意留下,坚决要离开。父亲对我的决定没有表示反对,但母亲急了,她拿出自己雷厉风行的做派,从郑州一口气赶到我部队的所在地新疆,坚持要我留在部队。

但这一次,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母亲没能制止得了我。这以后,我读大学、开公司、登珠峰,这其中每一个阶段都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我从来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过,更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母亲以她一贯的坚强告诉我,人只要不被困难打倒,就一定能打倒困难。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美术分析 篇3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美术;分析

1.电影的美术色彩基调

在这部影片当中,黑白色彩反映的是现实中的那一部分,以此来为基调更能显示出现实的凄凉冷清的感情。而采用这种黑白基调的色彩,主要还是缘于父亲死亡的这个现实,为引起悲伤的感觉,而张艺谋为了更好地突出这种感情,在回忆部分就大量采用黑白基调的色彩,这便形成了一种特色,由于现实背景是亲人的去世和寒冷的冬季,这种黑白色彩的运用是再好不过的了。色彩最能体现表达观影者的感情,当现实的部分转入到回忆的部分之后,影片当中的色彩也发生了改变,那种视觉上的冲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张艺谋把回忆部分的色彩改为了彩色,这就很好的表现了在回忆里面的爱情故事,同时还生动形象地把回忆里的美景美色、乡土风情都体现了出来,更好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怀念。张艺谋采用这样的色彩对比是想让我们屏蔽现实生活中的繁杂去享受童话般的乡村爱情,更能反映在故事当中的人物情感出现的反差。通过这种影片当中的美术色彩的运用,使得观影者对影片进行深刻的思考。

2.“路”在影片中的美术内涵

观影者能够在一副静态的画面当中看出它所要表达想要说出的话,这就是“路”在影片当中的美术内涵。路在影片中反映的就是父亲和母亲的爱情,路便是这爱情的一路走来。路在影片中频繁出现,这就预示着父亲和母亲之间即将要发生一些故事。有一个情节就是母亲为了多看一眼父亲,很多次都是在路上跟随着父亲,这段路的美术效果就是表现父亲和母亲追逐自由的爱情。后来,由于文化革命的事情,父亲被带走,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自己包的饺子,一路追随跌跌撞撞,母亲摔倒了,父亲的身影也不见了,这条路也慢慢的消失了,而这段路的美术效果则是表现这条爱情之路的艰辛。最后,漫无长日的等待终于等到了父亲的回来,还是在这一条路上,爱情有了圆满的结果,路的画面也就此结束。所以,“路”实质就隐喻了父亲和母亲美好的爱情道路。影片的最后,母亲执意要将父亲的遗体抬回家,还是走的这段路,路的巧妙运用,使人感动不已。

3.影片中人物的造型美术

为了更好地能反映影片故事的发生背景,人物造型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年轻时的父亲身材笔挺,身着中山装,短发,又干净的笑容,这便是当时典型的知识分子青年形象,这个形象便为后来因受文化大革命的事件埋下伏笔,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我们也更能体会得到母亲对父亲的爱慕之情。而母亲年轻时身着红棉袄和花棉裤,头扎小辫子,清澈明亮的眼眸,清纯的笑容,俊秀的面庞,这些特点就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淳朴乡村女孩。通过人物的造型,观影者便可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农村,不是城市;也可知道故事大致发生的年代,不是现代;还可以区分影片当中人物的身份形象,父亲是知识分子,而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姑娘。所以说通过人物造型的影视美术,就会帮助观影者们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影片故事发生的内容。

4.影片中母亲与景的美术

这部影片,恰当巧妙地将影片中的母亲和景运用了艺术的结合,这种结合更能增强影片中的没敢,起到了影视美术的效果。如在回忆的部分,母亲在路口等待父亲的到来,镜头便由远及近,一次次地综合运用了全景、中景和近景这就反映出了母亲当时的心理状态,加之镜头的不断切换,影片剧情进入高潮,这样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母亲在父亲经过的路上等待着父亲的出现,出现的是一片金黄色的温馨场面,这是一幅唯美的画面,这便将母亲的情感又更好的表达了出来。影片的最后,母亲在奔跑,这唯美的画面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彩色的回忆,还带给了我们一场刻骨铭心、感人肺腑的唯美乡村爱情,这就是人物和景结合所产生的影视美术效果。

结语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以一段唯美的乡村爱情故事给观影者带来很多感动的情感,在观影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关注该影片的影视美术效果,张艺谋导演做足了一切准备就是为了给我们带来一场感官上的盛宴,通过色彩、人物的造型、场景的选取应运,为该影片的感情基调和情感教育带来重大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毛丽伟.电影音乐语言的运用技巧简析——从电影《紫日》与《我的父亲母亲》谈起[J].电影文学.2011(07)

[2]王丽君.银幕空间造型设计的智慧和理性——屠居华电影美术创作访谈[J].电影艺术.2009(04)

[3]韩东茹.奔跑的单纯——浅谈《我的父亲母亲》配乐与画面的结合[J].电影文学.2008(18)

《我的父亲母亲》 篇4

可惜我毕竟不是学电影艺术,也不是研究人物文化的,我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始终所知甚少,我只能凭借自己所知的视角做既定的理解。

没有查看其它多余的解释,在第一时间写下这篇观后感。回来的路上,终于没有习惯性地带上耳机,而只是专注地走路。我觉得人应该习惯于一次只思考一件事。

脑海中始终放映着电影中的画面。我觉得电影背景实是很单纯的颜色,一如电影本身的纯粹。有人说《我的父亲母亲》像《山楂树之恋》,而我觉得最多也只能说《山楂树之恋》像《我的父亲母亲》。相比之下,我喜欢《我的父亲母亲》远甚于《山楂树之恋》。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涵盖了太多元素——爱情、亲情、师生情„„而《山楂树之恋》或许主要是爱情吧。记得自己当初看《山楂树之恋》时,该片被诩为“最唯美的爱情”,可看了《我的父亲母亲》之后,我觉得后者远比前者来得唯美。或许不应该这么定义前者后者,毕竟《我的父亲母亲》拍得远早于《山楂树之恋》,可我知道,很多人看《山楂树之恋》远早于《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是因着《我的父亲母亲》而出的名,而多数人却慕着他的名去看《山楂树之恋》,可能是名人效应吧,这似乎让我们的选择性更小了些,觉得大导演拍的就是好片。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但是也不完全是,至少我们不能完全这么想。

但我始终相信,历史会为我们筛选最佳影片,那些留在人们记忆深处,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只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能真正知道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的价值所在,只有被时间铭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的事物,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上作。我想《我的父亲母亲》不失为这样一部上作,因为它保留了一段历史的记忆,当我们看到它时,它不单单是一幅幅画面,一阵阵声响,而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的情感。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话想说。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被一部电影深深地打动过,甚至想要为它留下点什么,就当为自己留下点什么。在这个超常发展的信息时代,充斥着太多太多的选择,很多时候太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无从选择,太多的选择导致了没有选择。

前些年看过《初恋这件小事》,那时候播得风风火火的,大有泰剧进军中国电影市场的感觉。看的时候哦也确实感动了一把,觉得一个女生能为自己心爱的男生改变这么多真不容易;前段时间又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主要是因为网络上好评如潮,也就顺带去看了,觉得也就这样,有点潮,有点欧美范儿;前些天又去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听这名字就比《我的父亲母亲》来得吸引,且身在青春谁不思青春啊?看过之后,除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概,也没有其他太多的感触„„

看《我的父亲母亲》,看到她的羞涩样,我们都笑了;看到她的执着,我们也都忍不住落泪了。或许这是我哭得最多也笑得最多的一部电影了。发现自己看过很多影视,对很多电影电视都麻木了,没有应该有的感觉,或者他们说过的感觉。可是看《我的父亲母亲》,我却有了很多他们没有说过的感觉。

看电影的时候,摸黑记下了很多自己的感觉。因为我知道,这些感觉就像梦一样,当初感觉很深,过一会儿就再也想不起那时的感觉。

看之初,我写下“或许爱情就是彼此看对眼吧”,由于自己没有什么情感经历,所以每每想要探求爱情的真谛。关于爱情的解释实在太多也太杂,我倒希望解释得浅些——只是因为在人群中,我看见了你,而你也恰巧看见了我,而那一瞥变印在了我心上。我始终喜欢王菲的歌,尤其是那曲《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或许它能解释很多的后来吧。我看到少女时代的章子怡,真的是清纯如一湾潭水。他们都说章子怡以前多美,我觉得她一直都很美,只是美得不一样。演《我的父亲母亲》时,是一种清纯的美,没有浓妆淡抹,如出水芙蓉般。她的娇羞,她的甜美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来的《卧虎藏龙》、《夜宴》、《艺

妓回忆录》乃至自导自演的《非常完美》,或许展现得更多的是她的成熟的魅力吧。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人一辈子都饰演一个角色,都保持一个形象,除非她是林黛玉——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在世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定格的画面。因为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连她自己也分不清。

不得不佩服章子怡的演技,她真可谓是演什么像什么,演村姑像村姑,演皇后像皇后。可能是个人比较喜欢她吧,看过她大多数电影,欣赏她的一颦一笑。但我不得不承认,她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形象确实的打动了我——那种少女的娇羞,那种真实的表达。

一种初恋的感觉,很甜蜜也很唯美。她悄悄地喜欢他,躲在林间偷偷看他;静静地喜欢他,看着他的动作,听着他的声音。终于他们还是遇见了,我知道,从一开始他们就认定了彼此。相遇是一种概率,相爱是一种缘分。于人潮涌动之中,于人来人往之间,却偏偏是你,偏偏为你,我赔上了一生的情动。我想她是勇敢的,勇敢到用一生去等待,去守候。

我看到羞涩内敛的她因着他要离开,甚至不吃她做的饺子时,她的坚决;他没有解释就离开了,她用那只青花碗盛了一碗饺子便抱着追了出去。本以为她能追到,两个人能相遇,能有一段缠绵的告别。可是她没有追到,她摔碎了她最心爱的青花碗——那个有着他的气息的不一般的碗。世间有很多东西本是很普通,只是因为你对它的情感决定了它对你的重要性。我看到她哭了,哭得那么委屈。她,只是想要见他一面,只是想要他吃上一口自己精心准备的饺子而已啊!她丢了他送的发夹,她找了好几天,我知道她一定可以找到的。

母亲后来把碎了的碗拿去焗了,她说“只想给闺女留个好念想”,那一刻,我深深地被打动了。原来母亲把所有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她反对女儿喜欢城里来的先生,但是她却默默地守护着女儿的情感。母爱,原来也是这么无声无息„„

他离开了,她留在他呆过的教室,精心布置教室。她傻傻地等待,明知道不可能也一如既往地等下去。等待,不为别的,只为许你一个微笑,只为圆我一个心愿。

她记得他说过腊月初八一定会回来,所以她一直等,从天未亮等到下一个天亮。寒冬腊月,冷的是天,暖的是心。直到手脚冰冷,直到再也撑不住,她病倒了;可她醒来第一件事确实要继续找他,去县上找他。她毅然决然地寻他而去,只是再一次地累倒了„„我在想,会不会也有这么一个人,让你孤注一掷,只为了片刻温柔。

他为了她偷偷回来了,她笑了,眼角流下一串晶莹的泪珠。是一种极致的欣喜,抑或是一种心底的感动。什么都不重要,因为他还是回来了。我在想,她为什么对他没有一丝怨念,没有一丝情倦。或许只有在那个纯真年代,才能拥有持久的爱恋吧。想起一段话“问奶奶,是什么让他们维护一份感情长达60年?奶奶说,那个年代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想要修,现在什么坏了都要换”,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连爱情都浸没在浮躁之中。所以感叹影片中的爱情可以那么淡,那么清,却又那么深,那么纯。不过那却是我所渴望的初恋,一种极静极淡的情感,一种深深浅浅的回忆。

母亲执意要自己织布,要把父亲从县里抬回来,儿子理解了母亲,也便不再阻挠,交给村长五千块钱雇佣三十二个人力。那天来了一百多人,多是父亲的学生,有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有被困在路上的。风雪途中,他们面容坚定。村长最后硬是把钱还给了生子,说来的人不肯收钱。那一刻,我深味教师的伟大,师生情的浓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不知道在当下,是否还坚持着这样的理念。我感动并感慨着。要怎样做一位老师,才能让学生念念不忘,恋恋不舍?

母亲和生子后来把所有的积蓄都交给村长拿去盖学校了。我觉得,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对父亲毕生梦想的守护,也或是对知识的爱惜,对文化的渴求。一如四十年前,她爱上了城里来的他,文质彬彬的先生„„

母亲希望生子做一名老师,哪怕一天也好,因为这是父亲的心愿。他热爱的讲台,他希望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在母亲看来,没有人的声音比父亲好听,“听了四十年,最好听的声音。

四十年我都没听够。好听啊,他读书„„”我甚至觉得这已经超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而是一种信仰,或许是对知识、对文化的信仰吧!

儿子为了母亲,也为了母亲,终于在父亲泼洒毕生心血的教室讲了一堂课,讲的是父亲第一天上课的内容。母亲大老远地便听到了,她冲了出来,脚步健得一如少女时期的她。画面对比,我看到四十多年过去了,她的心情、她的爱慕始终不曾改变——对他的爱慕,对那读书声的热爱,对知识的向往。

电影结束了,我觉得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电影。以前总是觉得电影太短、太无力,很难拍出观众想要的完整,很难表达一个人完整的情感。而我觉得,一个多小时的《我的父亲母亲》,却将爱情、亲情、师生情等人间情感演绎得如此完善,有如无声中听天籁。

老师说,男生如果能遇见一个这么爱自己的女生,那定时极幸福的事;女生若是能遇上一个那么值得她爱的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我觉得,倘若我们都能那么认真、那么用力地去爱一个人,那便是最刻骨铭心的青春。

我的父亲母亲 篇5

我必须非常喜欢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那唯美的意境感动我每一处的细胞。喜欢他们之间简单的爱,喜欢纯朴的乡情,喜欢忧伤的景色…

相信看完这样一部电影的人,不会激动的簇拥在一起述说着尤似好莱坞般的火爆场面,他们应该是会对朋友、亲人说声“对不起,我要一个人静静,慢慢舒缓颤抖的心脏,震撼的感受。”

我的父亲母亲 篇6

父亲的爱如天,母爱如地”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在我的父母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无比的伟大的父亲的爱和母爱。

我的妈妈,她是一位善良,和蔼可亲的人,一个人和对我无比的宽容的人,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她对我的爱是无法计量的,在我小时候,不管我做错什么事情或摔坏了家里的东西,她都不会去打我,最多只会去骂我两下,教我以后不要乱动家里摆放好的物件,尤其是玉器,玻璃之类的,特别容易碎。到我长大之后,我也渐渐地懂事,起来啦!看见父母天天劳作疲惫的`样子,我心如刀绞,特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他们却不让我做,叫我一心读书,他们情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为他们担心,他们无私的爱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我的父亲,他是一位严肃而慈祥的人,他对我严肃时,那都是我不听话的时候,教导我,叫我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讲礼貌的,但他在严肃的情况下,他是不会轻易地打骂我,从这方面,他又是一位慈祥的一个人,他对儿女们是百般关心,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他是一个不爱随便发脾气的人。当我犯了一些错误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心平气和地跟我讲道理,教我以后要懂事,不要随便地犯错误,在他们的精心教养之下,我变得更懂事了,他们每天为我们这些子女们夜出晚归,奔波劳累,于是我会去反省自己,自己都长这么大了,还怎么能让父母去为我们操心呢?

我的父亲母亲分析 篇7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算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影片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也推出了国际巨星章子怡等电影明星。最为巧妙的是,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吸收了中国画留白一般的艺术形式, 将一个最为普通乡土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讲出了诗意。

本片在叙事上有别具一格的取舍考量。艺术家面对众多的素材故事, 取舍往往是对其讲故事能力的巨大考验。电影讲述了父亲洛先生和母亲招娣之间初恋的故事, 从《假如爱有天意》到《情书》, 在中外电影史上初恋题材数量大, 不乏经典。想在其中出新出奇并不容易, 太容易落入俗套之中。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仍然独辟蹊径。影片舍弃了父亲母亲在一起生活数十年的细节, 只选取了两点:其一, 母亲初次见父亲便心生萌动;其二, 父亲去世, 母亲执拗要求抬棺。这样的取舍看似像是一幅寥寥几笔的国画, 一笔画天, 一笔画地, 中间是大幅的留白。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讲述母亲对父亲深藏于心的爱恋, 用了少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故事表现母亲的感情的萌动——送饭、吃饭、等待回归。细节虽简单, 但却将其孕育于反复出现的形式中,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仅仅就送饭来说, 盖房子时反复出现了招娣三次送饭与期待。三次送饭, 心情一次次起落, 失望和期待交织, 一次比一次强烈, 温暖而饱满的画面伴随着婉转美妙的笛声, 美不胜收。当房子盖好后, 趁着洛先生吃派饭的当口, 招娣终于和洛先生搭上话, 然而奶奶的反对再次给期待的招娣以重击。当洛先生因事回城, 母亲奔跑送饭却打碎了青花碗, 丢掉了发卡。期待再次变成失望。然而, 这些期待与失望并非来自相处的矛盾, 爱情的纠缠, 而是来的更单纯, 来自对青春萌动的羞涩, 外界偶然事件的阴差阳错和阻隔。

本片采取了插叙的叙事结构。本片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漫长, 甚至显得有些沉闷的黑白片段, 所讲述的是老年母亲在父亲死后要求抬棺的事儿。老年的母亲早已不再拥有当初美丽的面容。影片中内心独白的“我”以回忆的口吻插叙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现实是死灰一样没有生气的农村场景, 用的是黑白颜色, 镜头更为固定, 安静。而插叙则带着一些梦幻般的亮丽色泽, 大量母亲年轻时单纯美貌的脸部特写, 镜头运动充满动感。到影片最后, 过去和现实交织, 速走中的老年母亲和奔跑中微笑的年轻招娣交叉剪辑, 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于爱情的永恒, 将父亲母亲单纯的爱情熔铸地干净、动人。

尽管影片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在镜头运动, 色彩运用, 演员人选, 影片节奏感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但有些小细节却紧密地把两部分捏合在一起。首先便是关于老年母亲执拗的谜团:执拗要求抬棺, 要自己织布。两个谜团像悬念一样, 在彩色部分得到了解答。其次, 影片以“我”为故事讲述者, 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旁白的叙事手法, 讲述了母亲与父亲一生中爱情的前前后后。“我”的独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因而也更为亲切, 巧妙化解了影片两部分可能不相融合的阻隔。

影片的主题简单, 讲述的是父亲母亲之间至纯的爱情;情节简单, 送饭, 等待, 死亡;人物线索简单, 音乐也简单明快。但正是这看似简单的故事, 却能给观众深刻的震撼, 其背后的力量来源, 自然是其巧妙的形式。来自形式背后情境的营造, 同一场景反复出现后的情感强调。

在《我的父亲母亲》之后, 张艺谋又拍摄过一部同样根据小说改编的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 都是发生在文革的背景中, 都是男女之年简单的爱情萌动。但与《我的父亲母亲》不同, 《山楂树之恋》不得已仍然使用线性叙事, 回到了原始的故事套路, 讲述男女之间由萌动到恋爱, 相助, 相知。同样真诚的题材, 因为形式不同, 《山楂树之恋》反响与评价自然逊《我的父亲母亲》一筹。两相比较, 更凸显了《我的父亲母亲》在叙事策略上的成功。

我的父亲母亲 篇8

今又清明,想起我就心疼,悲痛,流泪无法做事。每年清明我都心如坠铅般坐在他们在海淀西山的墓前,默默叙说对他们的思念,痛苦地望着他们已离开。我下定决心,关掉所有的灯,在黑暗中,在泪水中盲写此文。

我的父亲在我童年时就去世了。那时文革刚开始,作为运动中被批判的干部,他在混乱中患病,他的疾病在批判和混乱中患上并加重了,到北京治疗时,混乱的医院给了混乱的治疗,无奈他又回到家中。一天,我领妹妹从街上回来,父亲已去世。

初始,我对父亲的去世感受还是不强烈的,只是清晰的记着他在世的一些事:一次去他的单位,看见通讯员在擦手枪,就好奇的问了许多问题,并一再用手摸枪。父亲当时没说我,回来后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让我要懂礼貌,守纪律。还有一次,我因上课不认真听讲常常被老师留下不准回家,到我忍无可忍时,我把教室的钥匙藏起来。老师放我回家后到处找钥匙也找不到,只好小心小心翼翼地到我家同我父亲说明,在父亲得逼迫下,老师知道了藏钥匙的地方,走后留给我的是父亲的严厉批评。后来生活的艰辛,使我常常在梦中梦见父亲是出远差,又回来了。他回来了,压在我家的艰辛就没了,我也可无忧无虑地玩了。但每次梦后醒来,都很失望,都要残忍地面对父亲的去世。可每次的梦中,我都盼望着父亲回来,重新回到我的身边,讲述他打日本,打土匪的真实经历,恢复我无忧的生活。

父亲很早就加入共产党,打过日本侵略者,参加过国共四平争夺战,打过土匪。他在1958年被划为党内右倾,仅仅因为他的真言,仅仅因为他尊重现实,从此他的境遇可想而知。但他从不同我们说起这些,从不抱怨,积极工作,为百姓排忧解难。他的行为是活生生的教育,他传递的文化至今是我心中不倒的丰碑。中国古代武将讲“忠”,文官讲“节”,在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忠”和“节”。我上大学时,父亲平反了,看到他档案中错误的处分和撤销的处分,我的心五味俱全,无话可说,因为他已不在了。一个集团,用国家的名义,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体的剥夺是否太多了。以至于太多的人含冤而去。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自己无可避免地承担责任。一个集团,如果犯了错误,如何不可避免的承担责任,还人类公平,是人类社会需付学费学习的。走过了不同的国家,我理解到:我们“忠”的对象应是人类,我们的“节”也应为人类,而不是一个集团,或打着集团幌子的个人。

父亲走了,沉重的负担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最大的哥哥也刚刚上初中。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六人,每月领着政府给干部遗属的四十九元的抚养金艰难地生活着。每人每月无钱,买粮需近三十五元,再买油盐酱醋,所剩无几,我们兄妹的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我现在也以穿补丁的衣服为荣。我有次同女儿说:“我从未交过学费,中小学时交不起,只好免费,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都是拿的奖学金。”

在那艰难的岁月,我们有时是吃不饱的,母亲看着饥饿的我们,四处奔波,求朋借友,使我们能够生存下来,

在艰难中,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她的话至今仍在规范着我,我至今仍在理解其中的深意。认为这句话是经济学规律的最深刻最经典的总结。

记得我上山下乡时,每次我回农村,母亲都送我送得很远,一直到望不到我的身影才回去。

母亲知道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读书速度要比别人快几倍,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两三个小时就读完,书中的重点和关键处能背诵出来。而且拿到任何书,都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前绝不吃饭和睡觉。她常常告诉我只读书会读傻,当她知道18岁的我管理着一个村庄,每天为上千的人口吃饭,生活,劳动,婚丧嫁娶,计划生育等事情操心时,对我的心疼,和对我没法继续学习的遗憾时时回荡在她的心中。她常常抱怨说:“我儿子这么小,他们为什么让你操那么多心。”她的潜台词是一个中学生毕业为什么不能正常上大学,要被送到农村去。

记得我出国时,母亲执意要送我到北京机场,母亲的不舍都凝聚在她的脸上,当时国内的不实宣传也让她对我的异国之行有许多的担忧。我无法割断母亲的不舍,无法释放母亲的担忧,不敢回头登上了飞机,留给母亲更多的惦念。

在德国时,我让8岁的女儿给奶奶买块手表,她回国时送给了奶奶。母亲从手表的质量和孙女的描述中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真实,惦念少了一些。她去世时仍带着该表,之前,我几次想给她换一个,她都不肯。

母亲病重时,恰逢公司创业时,创业艰难百战多,工作繁重可想而知,不能终日守在母亲床前,为的是公司的发展,员工的生活。每当有人提起“剩余价值理论”,我都认为该理论不符事实,因为我办公司就没有为剩余价值奋斗。可现在回想起来,管那么多无聊的人终日纠缠的事干吗?反使不能终日护理母亲成为我的终生遗憾。

事业上,成也好,败也好,都无遗憾。

遗憾的是对父母的回报太少,厮守的太少,令他们操心的太多,惦念的太多。

每次我呆立在父母的墓前,我都心痛,神痛,身痛。为自己的漂泊不能守在母亲的身旁。为自己为父母做得太少太少。我都在想:您们能否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从新孝敬您。您们是否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照看您。您们是我酣睡的温床,您们是我成长的阳光,您们是我飞翔的天堂。您们的离去,让我心中的泪水流淌。

和天下为子女呕心沥血的所有逝去的父母一样,您们是永远耸立,永难超越的丰碑。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9

——浅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又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各地学习新民主,新文化。“文化大革命”“知青下乡”的轰轰开展,使得这个刚获得新生的国家,在迸发活力的同时,也再曲折蜿蜒的道路上前行着。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人们对于知识,对于新生的渴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三合屯来的第一位教课先生“骆长余”,无疑受到了全村人的欢迎。而与村中最漂亮的“招娣”淡淡的情感,却是最真挚的感动。在那个被禁锢,封闭的年代下,自由恋爱是不易但却深刻。影片采用插叙的叙事结构,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母亲的相爱故事。影片开头从“父亲”死后开始讲起,而母亲却坚持要把“父亲”从医院抬回来,由于村中劳动力的缺少,再加上风雪雨天的天气,使得这个想法,遭到些困难。而当“生儿”拿起挂在墙上,父亲母亲年轻是照片时,镜头推近,逐渐谈出了“父母亲”年轻时的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往事了。

画面之美—构图,镜头

由于父亲别叫到县城,能不能再次回来,还是个未知数。而母亲却一直坚守着相信父亲。母亲来到父亲授课的教室。此时,教室寂静的出奇,空无一人的教室,越发显得母亲的孤独与想念。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望着前方还零星写了几个字的黑板,仿佛父亲就站在前方,一种凄凉,空旷的沧桑感油然而生。静态的构图,垂直的线条,在镜头前的这个画面,用无声表达出了母亲对于父亲最真挚,深沉的爱意,更烘托出母亲对于父亲一种无私的伟大情怀,就犹如一幅简单却又不失冲击力的图像,给人以一种幸福,质朴的感觉。而在长焦镜头的运用,也是镜头每中得一大亮点,穿着红棉袄的母亲,在小路旁的草地上跑着,此时,镜头平行移动,而背后景物模糊,主体清晰,虚化背景,突出主体的长焦镜头,可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而奔跑前行的激进精神,更容易迅速感染到观众,从而,吸引观众的视线。

符号之美—象征

画面中,那条曲折蜿蜒的乡间小路,是唯一一条通往县城的小路,在广阔,荒芜的黄土地上,显得多么的亮眼和坚定。母亲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此时被派到三合屯授课的父亲,就被他俊朗的笑容,丰富的学识所吸引了。而当父亲回到县城后,母亲又在这条“路”上默默等待着。望着前方看不到尽头的那端,是相信,是期盼在支撑着她。路,一直都在,一直都在等待着行人的过往。也代表着母亲对于父亲的坚定与执着。而那个被摔碎,又重新锯上的“青花瓷碗”,也是片中一大视觉符号。它是父母亲难以忘怀的情感见证,是父母亲之间传递温情爱意的重要载体。由于村中学校的建造,是村中的一大重要事情,所以,每家每户每天都要给建造房屋的劳动人员送公饭。母亲自然希望父亲能够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于是,特意选了这个青花瓷碗,并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同时,青花瓷碗是母亲对于父亲浓厚感情的容器,赋予了它一种信念,一种寄托,一种母亲在精神上的安慰和依靠。

独特之美—表达,色彩

作为第三视角的故事讲述,整个影片回忆性的画外音,一直充斥着,贯穿整个影片。“生儿”将父母亲的故事回忆,为影片最后决定按照母亲的意愿将父亲沿路抬回来做了铺垫。而其中回忆性的话语,为影片中父母亲相遇,相知,相爱的场景,起到了很好的承接作用,同时丰富了情节,扩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起到了解释,转折的作用。而解说词的部分与回忆中的温暖场景的对立,二者相互反差,声话分立,更加凸显了解说人此时心理的情绪特点。作为一部怀旧电影,运用其纪实电影的独特元素,也体现本影片的特别之处。而另一大亮点,就是在色彩方面的巧妙运用。在父亲死后,悲凉的现实中用黑白的色彩表现,暗下来的影调与回忆中的温暖色彩相对比,颠倒交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也更加贴近于导演所要表

现得情感,冰冷的现实,温暖的回忆,其独特之处,让人倍感深刻难忘。

一部充满着幸福回忆的影片,将普通人的情感故事记录下来,一部蕴含着丰富艺术特色的影片,更好的诠释在主题与视听的双重享受。那些感动你我的幸福时光,温情岁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流光溢彩。《我的父亲母亲》让这种回忆的温暖更好的绽放出了它的光芒与谈谈的平凡质朴。

2011.12.14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10

学号:201010303120姓名:张丽指导老师:唐柱

摘要:现实的黑白与回忆的绚烂交织,现在的沧桑与过去的美好结合,淳朴的民风,宁静而又祥和的山村美景,憨厚可爱的人们,真挚含蓄的爱情,孝顺体贴的儿子,一群群热爱学习、渴望知识、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感染着我,令久居繁华都市的人心驰神往。

关键字:三合屯 “公饭” “青瓷碗” “派饭” 发夹 挑水 饺子 读书声 捐钱合葬

电影总体采用插叙的手法,开头以黑白的画面呈现出现在的生活情景,以儿子的身份叙述自己母亲和父亲的感人故事。黑白的画面给人一种苍凉的感受,一种悲伤的氛围萦绕在茫茫的大雪中。儿子听说父亲去世了,急忙赶回,年迈却仍步履坚实的母亲,倔强的要把自己老伴儿的安葬在学校的对面,并且不顾劳累、熬夜也要把那块洁白的布织好,无论儿子怎样劝诫。这一切都体现着父亲与母亲爱情的真挚与伟大,传达出母亲的无比伤痛与深深地思恋。

然后影片通过儿子这个角色,来展示母亲与父亲恋爱的全过程。以彩色画面来呈现,洁白的积雪为村子小道铺上了白色的地毯,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山坡上树木丛林显得熠熠闪烁,浅浅草地看起来也是那么舒适与可爱。城市青年骆长余从师范学院毕业后自愿到三合屯当教师,三合屯村从此终于有了第一个教书先生,善良敦厚的村民们在教书先生到来的那天都到村口迎接,各个都洋溢着喜悦、期待的面容。教书先生一到,人们都表示热烈的欢迎。骆长余一直挥舞着手臂,洁白的牙齿裸露着,向村民们打招呼。这是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秀气、娇小动人、明艳的小姑娘,身穿鲜艳的红色棉袄,手挎着竹篮,整个画面定格在这一形象上,红色的棉袄与整个画面相比既是那么特别又是那么协调、融合。姑娘即招弟那一刻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影片中招弟与骆长余目光微微的触碰了一下,两人相视一笑。而招弟却满心欢喜的奔跑回家,换上漂亮的新衣服,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她的母亲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明显感觉孩子慌慌张张的跑回来的,还说她不就是看教书先生吗,还换什么衣服。坐在织布机认真地织起布来,这是一块鲜艳的红布。根据当地的习俗,新修建的屋子要在房梁上裹一层红布,并且这块红布必须由全村最漂亮的姑娘织,招弟当时在村里是远近闻 1

名的美人而且心灵手巧,这任务自然就有她完成了。当招弟看了骆长余回来织的更认真了,任何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

学校还在修建,招弟为了看骆长余,跑来老井打水,每次都是一边打水一边不停的向学校那边张望,有时看着骆长余一个人傻傻的笑着,当时建学校的大伙们都吃“公饭”,每家轮流送饭,招弟每天都变着法儿的给他做好吃的,用自己家特有的青花瓷碗装着,每天都希望他能吃到自己给她做的好吃的。她有时忍不住想看他吃放的样子,还特意问其他人他是怎么吃饭的。后来怕他吃不到自己弄的饭菜,向他们打听骆长余一般端哪里的来吃,以后她就每次把饭菜放在头一个。

学校建好了,第一天上课,招弟听着骆长余的教书声,仿佛听见了天籁一般,说这是她这辈子听过的最好听的声音,虽然她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她每天挑水都绕远路挑水,为的就是听听他的声音。在骆长余去世后,招弟说:“听了四十多年的声音但还是没听够”。这句话使我内心深受感动。

招弟无意间知道了骆长余每天都要送那几个家远的孩子回家,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都在他经过的那条路上等着,眼睛不停地向四周张望。刚开始看见他来了,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唱着动听的歌儿,在草原上一蹦一跳的。不知是由于害羞还是什么?她总是往树林里跑,远远地看着他,还不惜绕很远的山路,跟着他,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坡上。轮到骆长余该到自己家吃“派饭”了,这一天她同样挎着篮子同往常一样在山坡上等着,同样悄悄地跟着他,直到他把孩子送回家在返回的路上,她有点羞涩的满心欢喜的走近他,说:“明天你该轮到我家吃饭了”,骆长余满脸笑容的回答说:“我知道”。招弟听了高兴地奔跑着回家,那脚步轻盈着简直如飞起来了一般,还不时的回头张望,骆长余也高兴地返回家中。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她就起床准备着好吃的饭菜。然后就站在门口等着骆长余来,看见骆长余到了,这是影片以一个特写的镜头把招弟的形象拍下了,鲜艳的棉袄,既欢喜又有点羞涩的笑,两手由于有点害羞和紧张不停的扯拉着自己衣服的下端。这个画面是那么的美,美得令人怜惜,美得令人喜欢。骆长余进屋后,坐上炕头吃起起来,看着他吃饭的样子,招弟心里是说不出的欢喜。等他吃完饭时,招弟故意问他是否记得这个青花碗,他比较模糊的回答到,招弟此时变得不高兴了。这时她的母亲说:“在送‘公饭’时,招弟是变着法儿的做好吃的,连我也不许动一下„„”骆长余听了不好意思的连身说这碗我见过。招弟赌气似的问他第一天吃的什么,第二天有吃的什么„„,骆长余支支吾吾的回答不出来。招弟一口气把每天所有的菜一口气说的极流顺极清楚。骆长余此时慢慢地知道了招弟的心意。临走时招弟叫他明天过来吃饺子,刚开始他拒绝,但在招弟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第二天招弟一大早就忙着准备好吃的饺子,就在她等他吃饺子时,村里的人说教书先生走了,说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招弟转身冲回家,麻利的把饺子用青花瓷碗装好,用布包好,冲出家门,一直竭尽全力的奔跑着、追着骆长余坐的马车。此时在画面中呈现出的是一抹鲜艳的红,在洁白的地毯上跳跃着、闪烁着。不幸的是在慌忙跑的途中把碗摔碎了,饺子也洒的到处都是,这一摔连同她的心也摔碎了,她坐下来伤心地哭起来。更糟糕的是把骆长余送给她的发卡弄掉了,急的她满处找,以后天她每天都早出晚归,把那几十里山路彻底找完了。但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无意间发现这一枚万分珍贵的发卡,她高兴的急忙跑进屋里在镜子面前把它戴在头上。

因为骆长余给她说过他什么时候回来,她那天早早的跑到他来时的那条路上等着他回来,此时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冰冷刺骨的风雪中,她硬是站在那里足足的等了一天,直到傍晚还没看见他的身影,失魂落魄的回家。最后回家就病倒了。有一天她仿佛听到了教室里传来了朗朗读书声,以为是骆长余回来了。她飞奔到学校,去空无一人。看着破旧的窗户,她第二天就带来自己的宣纸和剪得画到学校,打扫卫生,把学校装扮的焕然一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里面,思恋着他„„。由于门没关,村长无意间发现了,知道了她的心思。村长知道了,整个村子就都知道了。那时自由恋爱在那个村里还是十分新鲜的事,招弟算是第一个。但招弟的母亲却反对她们两个在一起,说她们根本就不合适。但招弟的母亲还是很疼爱自己的女儿的,从她为女儿把“青花碗”修好这一点就能鲜明的体现出。即使这样招弟还是没有放弃,依然是那么的爱着他„„

后来骆长余回来了,就一起和招弟过了四十个年头,直到他离开人世。电影结尾处当招弟听到学校那边再一次传来读书声时,她迈着依然是那么坚定地步伐向学校走去,当看到自己的儿子像他的父亲一样教孩子读书识字,念着当年骆长余自己写的识字诗。此时的招弟脸上自然的流露出欣慰的神情。这一幕感人至深!最后在招弟的要求下,把她这一辈子的积蓄都捐给了学校。末尾儿子说:“后来母亲一直呆在家里,直到去世,最后与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也是母亲生前要求的)。这也体现出她们真挚浓浓的爱情,使人不由自主的想他俩又可以在天堂欢聚了吧,招弟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世上最好听、永远也听不够的声音了吧!

另外整个电影的曲子也非常的优美,宛如一场诗歌,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把这么美的曲子融入进整个画面中,更增添了几分美的神韵!音乐的纯净之美、山村的祥和之美、村民的朴实之美、孩子的求知之美、孝子的爱母之美、爱情的真挚之美„„,总之真是一场评美的盛宴!

我的父亲母亲 篇11

陶子是他们的女儿。她成长的每一天,看到的都是母亲疲惫却执着的身影。她曾经不理解母亲的这种守候,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她渐渐明白,母亲这种不离不弃的守护,展现的正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爱。

棉毯暖犹在,岁月起风寒

爸爸妈妈的爱情起于一床棉毯。1984年9月,爸爸和妈妈双双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大学里,爸爸一直是女生们眼中的“王子”,而妈妈则是班里的“丑小鸭”,默默无闻。

1988年初秋的一天中午,爸爸忽然跑到妈妈面前说:“我希望你做我的女朋友。”妈妈傻了,瞪大了眼睛问:“你为什么会喜欢我?”爸爸说:“我喜欢你的善良和诚实。”面对突入其来的爱情,妈妈始终不相信爸爸会真的爱上她。直到一天下午,爸爸捧着一条棉毯敲开了妈妈的寝室,说:“天这么冷,你盖在身上吧。”这条厚实的棉毯子,温暖了妈妈的身体,更温暖了妈妈的心。

毕业后,妈妈回到扬州的中学任教,爸爸则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一对恋人就此分离,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只能通过书信表达相思之情。研究生毕业后,爸爸来到南京大学任教。1991年,妈妈也调到了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那一年,他们结为伉俪。转年,我出生了。

我们一家3口过着平淡却温馨的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2002年10月初,爸爸觉得右半身发麻。妈妈心里不踏实,于是陪爸爸到医院做检查。一周后,妈妈去拿检查报告,上面写着爸爸患了脑癌,那一刻,她觉得天都塌了,跌跌撞撞下了楼,最后坐在花坛边,痛哭流涕。黄昏时分,妈妈擦干眼泪,回到家,并给外公打电话。年幼的我不知发生了什么,紧张地问:“妈妈,你怎么了?”“你爸爸得癌症了。”妈妈哽咽地说。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嘱托我:“你可要记住,等爸爸回来,你不能说癌症什么的”我茫然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妈妈就把爸爸送到了医院。爸爸纳闷地问:“我得的是什么病啊。”妈妈搪塞道:“你经常熬夜,腦子里有点儿小血块,要手术治疗。”接着,妈妈请外公外婆来照顾我,自己去医院照顾爸爸。

相偎相依,一路走过

前期治疗阶段,妈妈到处寻访名医。手术前几天,妈妈冒着大雪深夜坐火车去上海拜访脑外科专家徐教授。

看着CT片,徐教授说:“手术风险非常大。”妈妈回答:“手术一定要做,不做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做了才有希望。”但是带爸爸到上海手术,要等半个月,可爸爸的病情不能拖。妈妈向徐教授哀求道:“他才36岁啊,求求您去趟南京吧。”看着泪流满面的妈妈,徐教授点头答应了。

手术那天,爸爸被推进手术室之前,紧紧握着我和妈妈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近9个小时之后,爸爸的生命保住了,但因为肿瘤的位置靠近中枢神经,摘除肿瘤同时不可避免损伤了神经系统,爸爸瘫痪了,而且丧失了语言能力。

半年后,爸爸出院了。每天24小时,妈妈的生活全被照料爸爸的琐碎细节填满。早上,妈妈给爸爸喂早餐。随后,妈妈先将我送到学校,再匆匆赶去给学生上课。下课后,妈妈总要匆匆赶回家给爸爸换尿布,再给爸爸四肢做按摩。每天,妈妈都疲惫不堪。

爸爸病后,药费、营养费和全家的生活费,都压在了妈妈的肩上。她开始忙碌起来,一个月要上36节课,嗓子经常被累哑。由于劳累过度,医生劝她调养一个月,但她仍每天忙里忙外照顾全家。

已经开始懂事的我尽力帮妈妈照料爸爸。2003年暑假的一天,妈妈外出,午饭时还没回来,我就想给爸爸做饭。我够不着灶台,就搬来一个小板凳,站在上面做蛋炒饭。正做着,妈妈推门进来了,看见我的样子,欣慰地说:“我的孩子懂事了。”然后,一把将我抱下来,泪水一滴滴落在我的脸上晚上,天气还是非常闷热,妈妈给爸爸按摩时汗流浃背,我就拿起蒲扇为妈妈扇着

6年过去了,爸爸的神经系统渐渐恢复,右腿也能慢慢活动了。妈妈高兴极了,她仿佛看到暮年的夕阳下,爸爸牵着她的手,在公园里散步她觉得那是最幸福的画面。

爸爸一直朝着妈妈希望的方向在努力,一天天康复起来,但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好,别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时,他就显得很暴躁。

200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在写论文。不一会儿,爸爸就开始嘟囔起来,妈妈急忙起身为爸爸倒了杯热水,嘱咐他放凉点儿再喝。哪知爸爸抓起茶杯就朝妈妈砸去,热水溅在妈妈身上,她眼眶里全是泪水,却全然不顾自己的烫伤,急忙来到爸爸身边,哄着他说:“是不是想和我聊天?来,我陪你”那天,我半夜醒来,看见妈妈在偷偷地流泪。

转天,我给妈妈写了张字条:你和爸爸离婚吧。然后塞进了她的包里。当晚回到家,妈妈拉着我的手说:“傻孩子,我怎么能和你爸爸离婚呢,他有时候脾气是不好,但他是病人,我们是夫妻,是夫妻就得相互理解互相照顾。若生病的是妈妈,我相信你爸爸也一样会尽心竭力地照顾我。”听了妈妈的话,我点了点头。

后来,外婆也来我家帮助照顾爸爸。一天,她到市场去买菜。那天,妈妈知道外婆去买菜,就带着我骑车去接她。年近八旬的外婆吃力地提着菜篮,妈妈急忙迎了上去。外婆看到妈妈来接她,加快了脚步,结果,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她努力想站起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妈妈扔下自行车就过去抱着外婆,哭了起来。秋风中,满城的梧桐叶散落在街道上,外婆的白发和妈妈的哭声让我心酸不已。

有爱就有奇迹

2009年底,爸爸可以在妈妈的搀扶下走路了。他的右手和右腿也慢慢有了知觉。

2010年8月,爸爸的意识开始恢复,他知道妈妈是他的妻子,我是他的女儿。他的语言也不仅仅是以前的嘟嘟囔囔,他有时会指着妈妈,说一句“爱她”,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也会指着妈妈兴奋地告诉客人“爱她”。有一次爸爸竟然指着妈妈说出了“支柱”,我想爸爸要表达的一定是:他爱妈妈,妈妈是他生命的支柱。回想爸爸妈妈当年的爱情,妈妈总是感念爸爸将爱情给了她,或许爸爸早已想到,他日无论贫穷疾病,母亲是唯一可以生死相伴的依靠。

nlc202309022349

病中的爸爸记忆都在,但性格就如同一个孩子,我和妈妈都开始把他当孩子哄。妈妈在家叫爸爸大宝、爱宝、宝贝,还特别发明了一个词叫“爱公”,妈妈说:“爱妻是人家发明的,我就发明爱公。”

爸爸每天都静静地等着妈妈下班,听到门铃声,他喜欢亲自开门迎接妈妈,开门之后,妈妈就会对爸爸说:“哦,爱公,大宝,真能干,会开门了。”爸爸就欢喜地笑着。有时,妈妈在择菜,就对爸爸说:“爱公,来帮我择菜。”爸爸摇头,妈妈又说:“爱公择的菜炒出来最好吃。”爸爸听到后非常高兴。

为了让爸爸生活能逐渐自理,妈妈和他比赛脱衣服,而且每次都脱得很慢,而爸爸也有了很大进步,慢慢地他不需要妈妈的帮助,也能够独立地脱衣穿衣。

爸爸喜欢吃荔枝,妈妈就经常买给他吃。每次妈妈把荔枝剥好,爸爸接过去,就想藏起来。为了逗他,我和妈妈每次看到他一个人躲着我们“偷偷”吃荔枝的时候,都会装出哀求的口吻说:“大宝,给我们也吃一点儿啊。”爸爸急忙抓出一把剥掉的荔枝皮摊在我们面前说:“没了。”我和妈妈就装出很失望的样子不理他,不一会儿,就见爸爸调皮地拿出一颗荔枝,露出炫耀的神情。

我家住一楼,妈妈特意在小院子里种了一些蔬菜,尤其是爸爸最爱吃的菊花脑。爸爸吃饭时常懒洋洋的,他的意思是让妈妈喂他。为了锻炼他的手指活动能力,我和妈妈故意装出要把饭菜吃光的样子,爸爸急忙用手臂将饭菜圈起来,呼啦啦地吃完。

爸爸有时在家很寂寞,就常常打电话玩。他想谁了,就找出家里的电话本开始拨打,可是因为不能清楚地说话,每次拨通之后,就把话筒递给妈妈。妈妈故意装着惊慌的样子说:“不得了,这个月的电话费又多了。”爸爸一听紧张地急忙把电话挂掉,然后一脸讨好地望着妈妈,乐不可支的妈妈每次都夸赞道:“我的爱公真好,知道心疼钱呢。”爸爸顿时笑容满面。

爸爸喜欢看电视,我怕他总看电视太累,就教他玩一些简单的电脑游戏,既是为了锻炼他的脑力,也是为了活动他的手臂。但爸爸只能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比如纸牌接龙。每次看着我熟练地操控游戏,爸爸就很着急。为了不让他生气,我就躲着偷偷地玩,但后来爸爸每次都会悄悄地跑到我身边偷看,所以我就每次打开两个游戏界面,他不来的时候,我就玩我的游戏,他一来,我就打开另外一个纸牌游戏的界面,而且故意装着玩不下去的样子,将鼠标递给爸爸求救。这时候,爸爸脸上满是骄傲的神情。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妈妈:“这么多年,你对爸爸这样付出,值得吗?”妈妈说:“值得。因为以前你太小,我不能让你失去爸爸。现在,尽管你爸爸像个孩子,但是我仍然感谢上苍的眷顾,让他一直陪在我身边。他只不过是重新长大一次,我现在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直照顾下去,永远也不会抛弃他。”我回头看着正在酣睡的爸爸,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是啊,病中的爸爸那么坚强、那么努力地一天天康复,他何尝不是拼尽所有的力量,守护在我和妈妈的身边。

我的父亲母亲,用他们面对命运风寒相伴相暖的岁月,让我懂得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爱的本质亘古不变,那就是相濡以沫,白首不離。(得耳布尔摘自《知音》)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12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回家哀悼。在葬礼期间,儿子完全感觉简单的国家感觉他母亲对父亲的记忆深处,这让他想起了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的母亲是美丽的村庄,他爱上了他的父亲,在村里年轻的老师来教。母亲用家里的“青花瓷碗”做标记,把最美味的“派饭”送给心上人,整夜为他织“红”。每天,她听着他的朗诵,偷偷地看着他送学生去学校的爸爸和妈妈坠入爱河。然而,我的父亲作为一个“右派”被殴打,并被带走。我母亲总是在回村子的路上等着我父亲回来

影片采用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和过去。黑色、白色和彩色被用来代表现在。人们在彩色的过去中回忆画面,在黑白的瞬间感伤画面。第一段主要讲述了父亲去世40多年来,母亲对父亲的感情。第二部分是对孩子和父母的亲情,以及村民对父亲的崇敬。中间那一大段丰富多彩的文字是对我小时候父母纯洁而伟大的爱情故事的赞颂。这一大段可以分为四个章节,关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过程:首先,见面,然后去爱,然后等待。四章就像四首歌颂感情的乐曲。影片处处透露着“爱”这个词,并被“爱”所包围。

上一篇:工作中勇争先的文章下一篇:高中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