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我想说的

2024-10-11

平安夜,我想说的(通用11篇)

平安夜,我想说的 篇1

美文:我想说的情感

作者:金晓胜

我也是去年大概中旬感觉到伶莉的,感觉她挺喜欢我的,但是实际上到底是怎样的,我无法肯定,当然,我也很喜欢她,感觉我们是同口味,所以我就爱上她了。

本来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姓什么现在还不知道,后来遇见一个叫“Lingli的博客”,虽然我不认识这个女人,我把这个女人当我妹夫那边的那个伶莉了,这个女人有些像,但还不是,但记忆起我爱的女人就叫伶莉,想起有次志品叫过她的名字,就是我妹夫那边的那个伶莉,因为一直就是她住在我心里一样,我不知道她谁家的。我问啊群,恶劣的拒绝态度就挂了,打电话给巧珠大姐,没接电话,我去年过完孩子周岁酒后,还发过短信给巧珠大姐,说喜欢她的一个女儿,脸蛋圆圆的那个,脸色很难看,叫她上美文亭看我写得文章,因为她看上去心理压力很大,我说我写得还可以的。

结果回复2条信息,“神经病。说我精神病,叫我去新桥医院里去”,我估计伶莉是没看到,不是她回复的`,她给我感觉是很聪明的,不至于会是这样的态度来回复;也可能伶莉不是巧珠的女儿,但也不应该这样回答,所以,我就不好说什么了。

今年巧胜家吃分岁酒那天,我家人应该是瞒着我,那天晚上,我妈叫我煮饭,我煮好了就一个人吃,我想他们应该是去巧胜家吃分岁酒了。

第二天,我妈对我说,巧胜家晚上有一桌,叫我去吃。

我说,几桌?

她说,一桌,自家人吃;昨天,是他几个姊妹家的人吃。

我说,分岁酒还分那边和这边,分两次两边吃啊?(正月酒好像没摆)

我想,毕竟是妹妹家,总得去一下,那天我去一下,就走了

走到楼下,巧胜与一般人在聊天,问我,怎么了?

我说,不想吃!

去年,我说喜欢伶莉,他家人知道的,我家人其实也都知道的,就是不提话题,家人还安排我去“相亲”,说哪里有个“老娘客”有个小孩几岁之类的,我妈老是这幅丑德性的,我回答:你喜欢“老娘客”你去娶吧,我喜欢“媛子儿”的,“老娘客娶过来当妈啊”“你想叫我去死是不?”之类的言语。

我想说说,她家的家人可能都被植入“人体芯片”了,所以,伶莉干了什么事,她妈应该都基本清楚,我做的梦显示伶莉被家人监视着;伶莉可能也有感觉,但是找不到任何证据。

我也是这样,我知道我被人害了,好像家人都知道,但我就是没证据,有几次,我在塘下的街上站在哪里,回来时,我妈都知道,我感到奇怪,我马上查看我妈的通话记录,发现没有来电记录也没有短信来往,我很纠结,不止一次呢。有一次,我奶奶给我一千元(还清了),我回到家就被我老妈说了:

奶奶那里的钱拿过来不用还吗?

我问她怎么知道的?

她说少叔说的。

我问怎么说的?打电话吗?

她说少叔打电话跟她说的。

我就查看了她的通话记录,发现没有记录,我妈不会玩那些删除之类的。

我又问,少叔怎么知道的?我刚刚拿过来,他就知道了?

她说奶奶跟少叔说的。

我马上跑到塘下问奶奶。

我还没说完,我奶奶就说“你真傻,我钱给你,你不要跟他们说”。

我就知道了,我妈妈在撒谎。那时,我还是很纠结,怎么这么神奇,差点把我想晕。现在才知道,她身体内有“人体芯片”。当初,大概在左右吧,阿群也是这样想疯了,把两个手机都撬了,看看里面有没有软件,结果还被我老妈骂、羞辱,这个世代真是当末的世代,现在我估计,我妹也装上了,如果是真的,那也太可怜了。

我已经猜想了10几年了,从到现在,没有一个人透漏一点信息给我,他们可能还是想瞒着我被人搞死最好,不过,我迟早会知道的,因为耶稣说过“没有任何隐藏的事,将来不被知道的”,我知道可能是“人体芯片”,但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折磨我的。

难怪有时看到家人他们站在那里不说话,我总觉得他们还是在沟通一样的,因为脸上还是有微小的表情变化,所以,我内心始终对他们不信任,我感觉他们就在骗我。

我妈信天主信到这个份上,我说不出什么了,“人体芯片”有可能就是“兽印”,要下地狱的。《圣经》启示过,被“兽印”,灵魂不能得救;但我不知道目前被植入的“人体芯片”到底算不算“兽印”,我没看过他们被植入的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人体芯片”植入后,可能是有控制操作“发信息、通话”机理的,但他们自己又被魔鬼控制了。

我想说的…… 篇2

我与孙老师相识于一九八八年。其时,我正在思考有关中国民主的问题。偶然看到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颇受启发。此书初版于一九四八年,仅印三千五百本。它所批判的是包括蒋家王朝在内的中国官僚政治,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具有不应忽视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书却被束之高阁,几乎为人遗忘达三十余年之久。是孙老师在十年浩劫后不久(1979年)即撰文介绍此书,并于一九八○年主持再版此书,还专门写了《再版序言》。此序与此书的真知灼见交相辉映,在时间与事实的检验中,日显其真理的价值和光芒。

孙老师是王亚南的弟子。他不仅继承了其师桀骜不驯的野马精神,更继承并推进了他的未竟之业。他在一九八○年写道:“当旧形式的官僚主义尚未消灭殆尽时,新形式的官僚主义已经出现,例如,在西方谈得很多的‘技术统治论’和‘技术官僚’,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在研究各国官僚政治史,特别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史的基础上,结合新资料,建立广义官僚政治学的研究。它的任务有:其一是研究官僚政治因素的发生、发展(官僚政治)、灭亡的规律,以便于同官僚主义在一切国家、一切领域的一切表现作长期有效的斗争和防止官僚政治的复活。其二是研究王者的限度,即研究和预测王者或领导人的权力的限界,帮助他们尽可能成为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而不是单纯地期待他们效忠人民……”从孙老师的文字中,我感到一种少见的真诚、如实与平和,一种超越、切实与清晰。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去结识他。第一次见面的询问就是:对于官僚政治的研究,您是否有新的创见和推进?

也就是在一九八八年,在我们相识后不久,他就将这部《官僚主义的起源和元模式》的书稿郑重地让我看。看后,我的承诺是:收入一套正在出版的民主研究丛书,一字不改地尽快出版。孙老师是信任我的。可是,我却说了不算,此书稿最后因故未能出版。一九八九年,在孙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我很不情愿地将书稿送还他。这使我既惋惜又歉疚:承诺之事,终成空言;真品问世,不知何时。

再与孙老师相见,已是一九九七年的事了。八九年过去了,我们却毫无生疏之感,仍然是一见如故,仍然是坦诚相谈,而且似乎更心领神会了。最先询问的,还是那本专著的命运如何。得知它仍旧尘封,令我真是无话可说。所幸已有孙老师《历史的踌躇》和《干校心踪》出版,真让我为他高兴。读后,不仅使我对孙老师由信仰支持的独立人格和独立的思考精神更为钦佩,也对他思想的价值更加看重。我感到,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孙老师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于是建议先对《干校心踪》(诗配画)有所介绍,并答应负责在杂志上刊出。现在想来,我真不该一谈再谈,又作出这样毫无兑现能力的承诺。由于这本书是孙老师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用水彩风景画和诗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记录痛苦心灵和美丽自然的对话,反映出他作为一个纯正知识分子逃避现实和反抗现实的特殊心态和方式,若非既了解和理解孙老师的为人和思想,又懂得美术、诗歌的人,是难以写出一篇如实的介绍文字的。

万般无奈中,我向孙老师提出一个不情之请,由他自己撰文将《干校心踪》一书介绍给读者。初稿很快写就,这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孙老师拿给我看,征求意见,最后成为现在收入其文集的那篇文章——《心灵和自然的对话》,署名:韦弦。记得当时我曾问他为什么用这样一个笔名,后来,话岔过去,竟没有机会再问。谁又能想到,此文竟成了孙老师最后的绝笔之作,也成了阻碍我在他病中探望他的缘由。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从他家取走此稿的那天。他一个人在家,准备了一席饭。一条大鱼是他早上特意去买来的。直到他端锅炒菜时,看见他手直发抖,我才忽然感到,孙老师的身体竟是那样的虚弱。我一下子自责起来,为什么只是聊纸上的东西,却很少关心过老人家的身体,而这次又让他如此劳神辛苦……然而,孙老师对我的抱歉却不以为然,连说没有关系。席间,他还颇有兴致地与我对饮了一点葡萄酒。突然,孙老师离席坐到沙发上,感到很不舒服。我真的慌了,情急中,施展出所谓的气功本事。所幸,孙老师渐渐恢复了常态。回家后,我整夜无法安眠。想打电话询问,又怕打扰老师休息;不打,又担心不测之事发生。好不容易挨到早晨,打过去电话,听孙老师说没事,我才放了心。

然而,谁能想到,此后,老师就住了院。我去看过他一次,当时尚未确诊。谁又能想到,这竟是我与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一次永久的分别。就在这时候,我得知,我约他写的,已经发排的那篇《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又因故未能刊出。此刻心中的歉疚之情,甚至是负罪之感难以言表。我几次打电话给孙老师的夫人,希望能去再看望孙老师。然而,得到的答复是,孙老师在病中数次询问那篇文章登出来没有。她不愿我再见到孙老师,怕我为难,更怕孙老师失望……对此,我还能再说什么呢?我只能默默地为老师祈祷,为他祝愿……最后看到孙老师,是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上,一个人就这样心愿未了地离开了人间,而我们,想为他做些什么,却如此地无能为力……每忆至此,我的泪水总是不禁而下,一种无法言说的人间悲苦充满心中,永难释怀。

后来,广东的《同舟共进》杂志在一九九八年第四期上,刊出了《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其时,我写了如下的文字:我还能再说什么?除了感谢《同舟共进》的同行们。孙老师的主张和思想不应埋没,因为这一切是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更新的。他思想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启迪和激励我们,去推进对官僚政治的研究,去消除社会中相关的弊端。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对孙老师最好的纪念就在于确立自主的信仰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度人度己不二的人生态度去做应做之事。

作文至此,想说又该说的,似乎也都说了。其实,我也很想对孙老师的官僚政治的学术思想议论几句,因为我确认其价值。不过,就我的学识而言,我还难以对其作出更如实的评价,再说,此书是孙老师的文集,并非是对书的评论集。就此而言,我想,以上关于其专著和文章难以问世的叙述还是需要和适宜的。

不过,我知道,对于是否应指明《心灵与自然的对话》的作者,就是孙老师自己,是有不同看法的。我理解,提出者是为孙老师好。我几次要撰文写明此事,也是怕有损孙老师而作罢。既然如此,此文为何又直言点破,我想就此作些说明。一则,此文是我心声的自然流露,如我隐去此事不说,就很难自圆其说与孙老师永别前的来往。我是一个追求如实的人,我相信孙老师也是一个追求如实的人。我不知道孙老师是否愿意我指明“韦弦”是他的笔名,但是,我相信,他决不忌讳别人知道。正所谓,好汉做事好汉当。他同意撰文介绍自己的作品,自有他自己的考虑,此文采用“韦弦”的笔名,更是他的权利。然而,说明此事,我却认为是我自己的责任。孙老师在时,说不说明,与我无关,孙老师已经走了,我就不能不说。不说明,我总觉得是对孙老师的不尊重,是对他曾让我发表此文的不负责。是谁写的,就是谁的。文章的署名不是装饰,而是要表明作品属于谁,否则,说一句既是玩笑又不是玩笑的话,此篇文章的稿费,谁来拿?

二则,孙老师的绝笔之作竟是以“韦弦”署名,自己评介自己的作品。此事或许纯属偶然,我却以为其中亦含有某种必然性,是值得思考的。

我以为《孙越生文集》的主要内容和重心就是对官僚政治的论述。除去诗集《干校心踪》不论,按时间顺序排,大约第一篇应是《〈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再版序言》(写于1980年7月)到最后一篇《心灵和自然的对话》(写于1997年8月),大部分文字,或者是对官僚政治的直接论述,或者是多少有所涉及。

所谓官僚就是古代国家的官儿,就是现代组成各级政府的大小官员。纵观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民的存在是自然的,官的出现是必然的。就人而言,官是国家组成的主要部分,运作的基本因素。在古代,除了官,还有皇帝,其余就是民。在现代,除了官,就是民。就此而言,我以为,一个社会,如果官当好他的官,民作好他的民,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是很不错的。事实表明,官要当好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地研究、改进,其中当然也需要斗争。关于民的问题,此处顾不上说。如果说,我们对官僚政治的研究还很不够,那么,我们对民的研究就更谈不上。作为民,对官提出种种的要求和意见是权利之所在,是理所当然;然而,作为民,同样也需要认真研究一下自己怎样当好这个民。有关怎样当好民的专著,是否有,我还真是一时想不起来。对于怎样当好这个官儿,在古代,研究的首先是皇帝,还有正当着官的。官儿当的好不好的标准,在皇上。皇上说好,就好,皇上说不好,就不好。百姓当然也有他们的标准,不过,有也白搭。古代的官儿是为皇帝做的,为自己做的,不是为百姓做的。有没有为百姓的,不敢说一个没有,若有,恐怕,也是为皇上时,兼顾百姓一下而已,否则他这个官也做不长,即使真的为百姓做,也就只能做那么一两下子。到了现代,绝大部分国家的官儿,至少他得说他是为民作官。他要敢公开说,他不是为民作官,这官儿,他一定做不成。当然,民也知道,许多官儿也是为他自己。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要有界限,不能因此损害民的利益。如果只为自己,不好好为民服务,还加以损害,那就不行。既然现代的官是为民作官,那么作得好不好的标准就在民,至少,民对此应享有一个相当的发言权(当然,也不能把民的权利的标准绝对化,民的许多看法也未必合情合理。而且民的有些意见,也只能通过官儿来表达)。无论如何,研究如何当好这个官的事,既是当官的,也应是作民的。如此说来,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对官僚问题的研究,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责任,更是社会正常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于这种研究,应该得到社会的保障和支持,重视和关注,因为这涉及到社会每一个人的利益,涉及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福祉。

费了以上似乎太多余的笔墨,我要说到正题了。那就是,孙越生先生,还有他的老师王亚南先生,做的就是这件事。他们对中国官僚政治的研究,对官僚主义的起源和元模式的探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更没有什么项庄舞剑之意。我以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有助于官为民作好他的官。他们清楚地看到,民的存在是自然的,官的出现是必然的。官民二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然而,有官,就有有官的弊端。要想官为民做好官,就要想办法消除这些弊端。进行研究是首先应该做的,而且是真正有效和稳妥地消除弊端的前提。

王亚南先生、孙越生老师,当然还有其他的人,他们从事着一件社会十分需要而又做得很不够的研究工作,并且拿出了成果,但是,结果又是如何呢?我又要重复前面的话了。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被束之高阁达三十年之久。孙越生先生的《官僚主义的起源和元模式》完稿后十年,至今仍未问世。乃至最后,孙先生还不得不自己撰文来评价自己的作品(不,他不是在一般地评价自己的作品,他至少是希望通过自己尽可能的努力,唤起人们对官僚政治研究的关注!),这其中的症结何在?难道不需要深长思之,并加以解决吗?当然,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人们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也是自然的。有些人甚至可能认为其中有不妥当、不正确,甚至很不正确的地方,那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因此就不能出版,那就不合适了。理由还是如上说的,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就要讨论。之所以要讨论就是因为,几乎对任何问题,都可能存在不同意见,有各自认为的正确和错误。而要讨论,首先就应该让人家把看法说出来,否则,连人家的看法是什么,都不清楚,还讨论个什么。讨论并不一定就能改变各自对正确和错误的看法,但是平等的讨论,一定能有助于更多人更如实地面对事实、思考问题。

三则,对于孙老师自己撰文评价自己的作品是否有王婆卖瓜之嫌,我也想说几句。

如果有人这样看,我以为,也没有与其辩论的必要。我只想对此表明一下自己的看法,孙老师的此举,说明他具有如实的精神、超越的精神、负责的精神。我以为,至少在客观上,《心灵和自然的对话》一文,对于孙老师而言,有对自己一生作出总结和评定的含义。文中的三个小标题——“特殊而又一般的人格”、“传统而又创新的艺术样式”、“个人而又社会的含义”,就很能说明问题。而他的总结和评定是十分如实的,他只是想告诉读者,他做过什么,想过什么,说过什么。我说,孙老师是超越的,因为他在叙述自己时,已经超越了自己,仿佛又有了另外一个他,在审视他自己做过、想过、说过的一切。他如实地对待自己,就像对待别人那样如实。这种如实、超越的态度,显示出他的自尊,他的精神的高贵。

为什么我说孙老师是负责的?我以为,一个思考者努力把自己思考到的问题让社会了解,是他的责任所在。当然,我主要是指那些与社会的存在和进步有关的问题。否则,你思考这些问题有什么用呢?当然,不排除有人思考这些问题只是觉得有趣,喜欢,就像想发明永动机。但是社会问题毕竟不同于永动机。在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时,不可能不遇到社会存在的种种苦难、弊端、不公正、甚至罪恶。一个具有良知以至慈悲之心的学者,终究不会将自己置身事外的。他自然会认识到社会问题的解决,没有思想不成,仅仅有思想也不成。除了自己思想,还需要思想的交流,以及思想后的行动。这样,他就会将自己的思想负责地公诸于世。而且,一个负责的思考者,他决不是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的思想,虽然客观上有这种可能(正如孙老师引用王亚南先生所说:“只有像马克思那样不愿在别人脑子里跑马的人,才不会让别人在自己脑子里跑马。”)。他声称要走自己的路,当然不会去想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妨碍以至左右人家走自己的路。一个负责的思考者,决不是确信并保证自己的思想一定所谓正确,更不是企图让别人一定要确认并接受自己的思想,他只是负责地给需要的人准备下某种思考的材料而已;一个负责的思考者,他只是在说出自己的思想,同时希望别人了解他的思想,正像他同样希望了解别人的思想。人类真正的进步不正是在这样相互了解中取得的吗?没有这样的了解以及通过了解形成某种共识后的行动,社会是很难有真正的进步的。即使表面上有了,终究一天会露出所谓进步的真相。我以为孙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负责的思考者,而他的绝笔之作,就是这样一个负责之举。

行文到此,真该打住了。然而,我又想起两个人。这两个人,在我心中的位置和孙老师是一样的。我十分痛惜孙老师这么快就离我而去,然而,我们毕竟还见过若干次面,倾心交谈过,但是,那两个人,我却是从未谋面,只是神交。

一位是常燕生先生,他去世于一九四七年,那年我正好出生。一位是李长之先生,死于“文革”中。

我与李长之先生的神交开始于我读到他所著的《孔子的故事》一书,那是七十年代末。我喜欢此书的文字,以为作者一定比我还年轻,就到处打听,竟无人知晓。直到后来,他的《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再版,我才知道,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五十年代初,他还正值壮年,就已有二百多种著作和译著,可谓“等身”。于是,我自然地到北京图书馆查阅他的作品。作者名录中还真有李长之三字,然而,其名下的著作,仅仅只剩下三种,一本是《孔子的故事》,一本是《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还有一本记不清了。二百多种著作和译作,在堂堂中国大陆最大的图书馆的目录中仅仅剩下三种,这个事实对我的刺激是太大了。真是痛心疾首,真想仰天长啸,这是为什么?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贡献给社会的精神和智慧,为什么就这样轻轻易易地被抹杀掉了?没有人的精神,没有人的智慧,没有人将自己的精神和智慧贡献给社会,仅仅靠体力劳动,这个社会能够存在吗?能够进步吗?我以为,对于这个问题,就全社会而言,现在比过去明白了不少,采取的态度也进步了不少,但是做得还很不够。孙老师的命运也可算是一个例证。

再说到常燕生先生。我大约是一九九四年知道他的。那是在苏州的一家旧书店,看到常先生的一套文集,十来本。是海外出版的。开始似乎是因为同姓,而且都是山西人,更要往下看。再往下看,就只有将此套书买下。因为其中的论述决不寻常,决不下于许多西方论著。我并无时时将东西方学者相比的爱好,更不想通过比较,把西方学者比下去,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我只是奇怪,至少同样是讲相关的问题,谈论的同样精妙,为什么西方的东西就被纷纷引进,甚至是畅通无阻,而中国人自家的东西反而被埋没和冷落?后来,有人提到常燕生是青年党,恐怕是原因之一。可我还是不明白。青年党是什么样的党,我不大清楚,至少他不是法西斯党,顶多也只是资产阶级或是别的什么阶级的党。可是那些在中国通行无阻的西方学术专著也大多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的。这样一来,难道不有些崇洋媚外之嫌吗?我以为,对于学术思想,应该一视同仁。现在人们介绍和了解西方的思想,目的不同。对于有的思想,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但是在需要了解这一点上已经有了某种共识。我以为对于中国的各种学术思想,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需要了解。了解后,尽可赞成,也可反对。那么,了解的前提,就是使其思想的成果依法发表。不发表,又从何了解?

想说的,终于说完了。总之,希望孙老师的文集与他的思想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希望有更多的人,也来研究官僚政治问题,其中包括对孙先生的著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其更加如实、周全,以帮助官能为民当好他们的官,用孙老师的话说,就是“帮助他们尽可能成为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这话可能不顺耳,在有人看来甚至很不正确,我却以为至少是如实的,有益于民的。

面对疫情我想说的小学生作文 篇3

我想象今年的春节过得很热闹,可是因为一场在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肺炎,超市,商店,马路上,都像放假了一样,一个人都没有,只能在家做作业和看书,除了做这两件事,无聊的时候就是陪没没有玩游戏。

我看见一个视频上面说:“一个人感染了肺炎,医生每天争分夺秒的为他治病,”医生从隔离病房里出来她们累得虚弱无力,医生累得在走廊上的椅子上睡着了,她们真辛苦,为了我们自己都没有睡觉,我们要想他们学习。我们也要在家做好防护,勤洗手,多清扫房间,少串门,就不会被病毒感染,医生就能多睡一觉了,

这让我很难忘,因为没有医生和护士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想说的话作文 篇4

“成功是属于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这句话是我无论碰到任何事,都会暗自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坚持到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实现,却没几个人能做到。我曾经也是那个经不起挫折,每每面对困顿就想要轻言放弃的人,但因为了这句话,让我彻底的改变。

游泳,是多少运动好手大展身手的“龙宫”,但却素来是我最害怕的一项运动。那个暑假,我鼓足勇气尝试学习自由式,原本以为很简单,心想只要闭着眼也闭着气,就能轻轻松松当个“游”侠,但没想到学起来却是十分的困难,我得克服对水的恐惧,划水、换气……,每当我换气时,身体总会不听使唤的沉到水底,而且还喝了好几口水,呛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完全没办法像其它一样轻松的飘在水面游起来,使我不得不放弃,甚至对水望之却步。经过了一段时间,我想起出现在课本的一句话:成功是属于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于是我重新来过,又再度尝试了很多次,总算抓到了诀窍,成功克服对水的恐惧,抓到诀窍后游起来就简单了许多!

我真正的了解到,放弃和坚持的差异。这时的我回想起来,幸好我当时没有轻言放弃,假如我放弃了,或许一辈子都学不好游泳。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经验,但你并不知道,让你成功的幕后主使就是”坚持到最后”。

、绳锯木断,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说穿了,就是坚持啊!一滴水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然而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冲穿。同样道理,绳子才能把木头锯断。现实生活中,不管人、事、物,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往往都是因为一个“坚持”。

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但就在于你有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很多人就差那一小步,就放弃了。“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箦,进,吾往也。”这句话正说明了这个真理,也使我了解坚持的重要。即使遇到了挫折,就当作是一个挑战、一个试炼。这句话给我走下去的动力,我会铭记在心,即使碰到最大的风浪,我相信我会朝那最高的浪头冲去。

毕业季想说的话 篇5

2) 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涌上心头。我们匆匆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言语,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3) 与你同行,回想起我们曾拥有过的共同理想;与你分手,憧憬着我们重逢时的狂欢。我们即将步入新的生活,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青春和友谊,用真情去浇灌友谊的花蕾。

4) 毕业在即,新的征程也即将开始,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够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5) 高尚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了它,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它,内心就感到充实。迈开坚定的步伐,走向既定的目标吧!

6) 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

7) 假如生活是一条河流,愿你是一叶执著向前的小舟;假如生活是一叶小舟,愿你是个风雨无阻的水手。

8) 亲爱的,你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年龄,你的面前条条道路金光灿灿,愿你快快成长起来,去获取你光明的未来。

9) 你是泊于青春的港口的一叶小舟,愿你扬起信念的帆,载着希望的梦幻,驶向辽阔的海洋。

10) 今日同窗分手,说一声:珍重!明朝校友相逢,贺一句:成功!

11) 今天的欢声笑语,今夜的清风明月。愿这温馨的威风给你捎去我的祝福。

12) 终于你要走了,说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去读一本关于很远很远的书。我并不惊讶,因为你本该如此。

13) 轻轻地,我们走了,正如我们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作别青青的校园。我们在这里留下灿烂的笑容,我们从这里帯走纯真的友情。祝福你未来的日子更精彩。

14) 一句问候,一世牵挂,一个心愿,一切顺利,一份真诚,一生情深,毕业来临,唯有祝福,顺心顺意,鸿图大展,前程似锦,送句叮嘱,常常联系。

15) 校园的树郁郁葱葱,每一间教室都洒满清澈的阳光。从熟悉的地方走过,与熟悉的人道别,心中难免惆怅。然而,相信青春不老,你我会重逢在美好的未来。

16) 岁月的车轮即将驶出青春的校园,甚至来不及去想一想,我们就要走向生活的前方。这样匆匆,说些什么? ―― 让我们的心间加固童年时架设起来的桥梁。

17) 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你那善良热诚无私的品性,永远铭刻在我心怀。

18) 你珍惜今天,又以百倍的热情去拥抱明天,那未,未来就一定属于你!

19) 毕业之际,对宋门师姐师兄们有道不完的美好祝愿,愿当下,愿未来,常思母校恩,常怀同门情。

20) 大学的生活即将结束,无论你今后身在何处,湖工永远是你们最好的家,计信的小伙伴们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千言万语只用一句话“常回学校看看”。

21) 各位学长学姐,在这年里,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是用热情和激情描绘着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马上要毕业了,作为一个学妹,祝福杰出的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双手造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22) 光阴荏苒,再美的年华终究会逝去,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永葆青春的心,感谢一路有你,让我的青春不再孤寂。

23) 回首往日勤学本领为理想,展望未来放飞青春报祖国。有人在自拍,有人在打哈欠。毕业快乐!

24) 毕业后不论从事哪种职业,要走向成功,首先应对职业感兴趣。

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篇6

那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穷人》一课的第一自然段。一个学生有感情地读完课文,我微笑着引导学生质疑:“你读得很好,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我允许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可不举手站起来就说)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这里的‘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这是个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于是我顺势引导:“很好!老师也非常想听听你的意见,能具体地说说吗?”在我亲切地鼓励下,学生很有自信地回答:“渔家的小屋只有一个没有熄火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在里面听得清清楚楚,说明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再有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和床挤在一起,这样的小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呢?”

听了学生这富有个性化的发言,我不由得为之一震。“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你已经掌握了这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你说得很好,老师佩服你。”我发自内心地赞扬着学生。“不过,这个问题,老师认为……”由于这不是本课的主要问题,所以我就想以“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几句,一些“明智”的学生看到我要进行所谓的“解释”马上拿起笔来准备记录。

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学生的话打断了:“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让我说说行吗?”、“老师,我也不同意!”、“老师,让我来说吧,要不一会也许就忘了!”……今天学生们都怎么了,似乎都胆大起来,他们就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小鸟一样喊着。

看着学生争先恐后的样子,我迟疑了一下,忽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过:忘了?如果把想到的写下来,不就忘不了吗?对,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岂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于是,我马上实践:“同学们,老师为你们今天的积极表现而感到高兴。刚才有同学说怕忘了,那你们就把各自的想法和感受写在有关的语旁边,我们把它叫做写旁注,写完后再说,那样既不会忘,又说得很清楚,你们说好不好?”

“好!”这一次的叫好声是我听到的最响亮的一次。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笔,有的读,有的画,有的写,还有的在互相讨论。看着学生们如此高涨的学习兴趣,我为我的旁注感动了。

片刻,学生们又纷纷举起了手。这回更让我欣慰的是那些以往很少“出场”的差生们也把手举得高高的。接下来的学生发言,个个声音响亮,语言流畅:

生A: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肯定也不会有多大,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所以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来说还是温暖的。

生B:桑娜的丈夫一大早就驾着小船出海,到晚上还没有回来,他这时还在大海里跟风浪搏斗呢!而桑娜坐在家里,靠着火炉在补帆。跟丈夫相比,她应该说是舒适的了。

生C: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因为那样一个在我们看来简陋无比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了,可见他们对“温暖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了渔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地艰难。

……

这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这就是个性化的阅读,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我又一次被旁注感动了:“同学们,你们从‘温暖而舒适’这两个词中居然能看出渔家生活的艰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火的掌声,这掌声几乎掩盖了下课的铃声。

这节语文课,我虽然没能如期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它却让我发现并实践了写“旁注”这一符合时代要求而且实效的教学方法,它使我的语文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摘记到旁注的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从摘记到旁注”的转变还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

首先,从摘记到旁注,是从旧到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教育观支撑下的语文教学,是应试教育、分数教育,追求准确完美统一的答案,一篇课文,有标准的课文中心;一个句子,有标准的含义;甚至一人物,也有标准的人物特点。因此,课堂上学生倾听、摘记老师的讲授,一律“无条件接受”,阅读成了无生趣的行为。而今天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育,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阅读中的理解、感悟、体验、想像必然会有所不同,甚至可以完全不同。旁注这一方法,水到渠成地做到了这一点。要加旁注,需要学生深入地读书,自己去感悟、体会,极积思维,投入自身的情感。加之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更能闪现出心灵的火花,迸发出创新的激情。

其次,从摘记到旁注,是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体的转变。以往讲授、摘记式教学中,教师成了主角,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而满堂灌输,学生则被动地一概不能拒,被剥夺了阅读思维、自我感悟的机会。而旁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精心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阅读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操作的良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积极探索,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从摘记到旁注,是从标准统一的摘记答案到精彩旁注、张扬学生个性的转变。摘记,无非是在教师的分析解说、统一指挥下,记中心,记词义,记句意,记段意等,毫无独特的个性而言。而旁注则不一样。旁注,从形式看,可圈点、可勾画,也可尽情抒写;从内容看,从浅近的注音注义、标画小节到概括段意、品味含义,更有那褒贬评说,质疑问难,给了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旁注,既使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思索感悟的机会与时间,更使学生有了充分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爆发思维灵感的契机,语文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旁注--交流--评议与听说读写中得到综合提高。

人生感悟经典作文:最想说的 篇7

一辆公交车停到路边。

排好队伍的人们正准备上车时,只听见“等一等,让让……”出现了几个背着书包的学生模样的人,蜂拥而至,插队往车上挤。

这是听见“哎呦”一声,一位上了年纪的爷爷被他们挤到了。我以为他们会扶起爷爷说声道歉的话语的。出乎我的意料,其中一个人开了口说:“你这一个埋一半黄土的人,还出来乱走什么?快回家去啊”“哈哈……”其他几个人也跟着大笑。

此刻,我想说的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传颂着的“尊老爱幼”,难道却成了泡影,成为“学生们”的笑声?古人有孔融让梨,有李黄香尊老爱幼的故事,为何到了当下却丝毫看不见这样的社会风气呢?

(二)

一个小学生回到家里跟妈妈说:“妈,老师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让我们帮助和关爱他们,让我捐款,你给我50块钱吧。”

而在班上,这个小学生只捐了10元钱。“老板,把这些钱都换成游戏币。”这个小学生把剩下的40元钱递到老板的面前。

这个时候,我想说的是,难道我们一直在传承的“诚实守信”却变成了一个小孩满口的谎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为人之本”等名人教诲我们的名言依然耳熟能详,为何现在却出现这种现象呢?

(三)

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端午节”这个炎黄子孙过的节日却被韩国申请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他们国家合法的节日并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

在看到这里,我开始感到气愤,后来再仔细想想,难道这件事情我们该埋怨韩国吗?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在端午节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

此时我想说的是,为何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成为其他国家的节日,难道我们这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吗?难道民族情感只有在被伤害的当时才会被唤醒吗?

最想说的话一年级小学作文 篇8

自从上了初中之后,我能放松心情坐下来好好和爸爸、妈妈聊聊天的时间和机会也日渐变少了!因此,我更格外把握能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放学回到家时,我坐在沙发上并说:“妈妈我今天…”我话都还没说完,他们就打了岔并说:“今天有考试吗?考几分?”要不就是“功课做完了没?还没的话就赶快上去写!”“不要拖拖拉拉的!赶快上去写数学。”每天每天不断的重复这个画面。我在车上告诉你们:“我今天在学校被音乐老师骂了!因为我………”因为很难过,所以我流下了眼泪,但我的眼泪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坚强而流,而是因为我很自责自己没有把琴练好而流下的,而你们却骂我不够坚强,太过于软弱。为什么总是这样?不让我把话说完,要不就是断章取义。你们知道吗?有时候我不过是想告诉你们:“爸爸、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很快乐。”而已啊!

有人曾经说过:“说话是一种智慧。”但我发现:“专注的聆听别人说的话,也是一种智慧。”有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告诉家人我今天过得很快乐,但却不被注意,无法把自己的话说完却还要挨骂,就像你们从小就教我们:“当别人在说话时就不要插话进去;那是一种尊重。”所以,请尊重我们的发言权好吗?

我最想说的话三年级作文400字 篇9

在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默默付出的人,真心的对待我们。而这些人都值得我对他们说声:“谢谢”。但是,我都说不出口。

妈妈每天照顾着我和弟弟。煮着好吃的饭菜,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动;洗干净又香的衣服,给我们穿;我和弟弟想要什么,妈妈都会给我们...等,还有好多事情。妈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有你真好!”。爸爸每天上班赚钱,满足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买东西,吃着蔬果、鱼、肉,喂饱我们的肚子。爸爸,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有你真好!”每一位老师的谆谆教诲,都让我明记在心;老师的人生哲学,都让我更上一层楼。老师,“谢谢你,你人真好!”。有了同学和朋友的.支持与鼓励,让我更有勇气,做完每一件事情,“谢谢你们!”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就像一位清洁工人也值得感谢,他们每天在扫街;农夫种出好吃的米,让我们吃;工人铺出平坦的路,让我们行走,......等。

新学期 我想说 篇10

当日历一张张地撕去,9月1日缓缓向我们走来。告别了夏季的放纵与自由,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新的开始,新的目标,新的希望。新学期将我们领进知识的殿堂.在过去的学年里,我们也许得到了些什么,也许失去了什么,但是,在新的学期中,我们不会为了那次考场上的失误而沮丧,也不会为了那日的那张成绩单上的优而骄傲。一切将要展开新的一页,我们忘了痛苦,忘了喜悦,在知识的沙滩上求寻那一个个灿烂绚丽的贝壳,当我们在得到贝壳时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

新学期开始了,我也长大了,更成熟,更稳重了,不再是以前那个稚嫩的小孩子了。发下新书了,发下的不仅仅是书,还有更多的期望,未来。包上的不仅仅是书皮,是更多希望的翅膀,是崭新的未来。

新学期,我要对自己说:新学期了,我应该好好地和同学相处,不闹别扭。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长辈和老师的期望。还有要遵守纪律,班规,不能再调皮让长辈和老师担心了!

新学期,我要对老师说:老师,您放心,我知道,我们的责任是学习,所以,我打算在新的学期里,做一个新的自己,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满的期望!

新学期,我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要团结友爱,好好学习,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对我们的希望!

我想说…… 篇11

踏入中学的大门,习习金风吹开了崭新的一页,那个饱含着笑声与幸福的童年随着暑假的结束而被永久地封存。日子过的真快,儿时的快乐还记忆犹新,我们还在那一幕幕“童年趣事”中温存,殊不知,我们已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

中学的六年,是成长的六年。日子将过的更加充实,更加精彩,也将更加复杂与烦恼。青春年少的我们将在这六年的韶华中沐浴着青春的阳光成长,成熟,在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秋天收获。六年,既遥不可及,又如白驹过隙,我们只有努力地汲取青春的阳光,奋力地向着蓝天成长,才能开出绚美的花,结下累累的果。

当然,只靠自己一意孤行地成长是不行的,还要有师长的呵护与指正。只有剪除节外的枝,只留下美好、健康的干,才会有喜悦的收获。我们现在还小,不懂得社会的复杂险恶,只有靠老师和家长的“剪枝修理”,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以免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中学的六年,是最值得回忆的六年。我们都以从蒙昧的世界走出,来到一片新的天空下。在这里,我们将收获最纯美的友情、最唯美的亲情与最谐美的师生情。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我们,与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构画出了世界一最优美动人的画面。那时,天空一片明媚,阳光一片明朗,明洁的白云与明丽的春光,点缀着同样诗情画意的我们,那就是在说,中学生们沐浴着阳光成长!

中学的六年,也是最为忙碌的六年。高手云集的文轩中学,更成了硝烟弥漫的沙场前线。为中考备战,为高考备战,为前途备战,为人生备战!大家都拿出了悬梁刺股的精神为那决定命运的战争做准备。一步落,步步落,你少做一道题,那别人就比你多做了一道题。别小看这一道题所占的那点微乎其微的分值,它有可能就决定了你的命运。青春年少的我们就应该拿出豆蔻年华应有的韧劲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多下功夫,勤学苦练,争取在每一场战争中都大获全胜!

成长,交织着回忆与忙碌。在青春的阳光下成长民,健康、纯净、勤劳的我们,会为祖国的未来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朋友,我想说,不要让我们再相互起外号了,那会破坏我们美好的友谊。

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给我起了一个外号“蝴蝶”,(我的名字叫胡迪)我是小小男子汉,当然讨厌这花粉外号,我生气反驳他:“蝴蝶?不错,蝴蝶这种昆虫可漂亮了,还好不是飞蛾。”“真臭美!”“谁臭美?谁像你,全身雪白的大肥羊!”“肥才好看呢!”------于是,我们俩的感情越来越恶劣,再后绝交了。

还有个不幸的同学被称为“小耗子”,而我当时的外号叫“二胡”(二胡,一种乐器)。一天,不知为啥,他偶然叫了声二胡,这是我最讨厌的外号。正想发作,想一想,算了,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大人不计小人过。假做没听见。可他见我无动于衷,又叫了一声,而且声音提高了十分贝我忍了又忍,干脆不去理他。“二胡”声音到了一百分贝,我忍无可忍,便破口大骂:“你烦不烦呀?有事就说呀!到底哪根筋搭错哦,你得了鼠疫啦------”

这样,我可怜巴巴地失去了俩个要好的朋友,还有一个伙伴也是因为这个该死的外号给破坏了感情。

那时大概是三年级,我的外号成了“生迪爱”,我当时是副班长,所以得了这个外号,在少数“百姓”嘴里流传。有位朋友很不知趣,经常当着我的面叫我“生迪爱”,我本想骂他,但我已经失去了两个好朋友,就好声好气地劝他别叫人家不喜欢的外号,也别起人家不喜欢的外号。他却眼一挑,嘴一撇:“你说教谁呢,你算老几?我偏要叫,生爱迪,生爱迪,生爱迪!”我再也忍不住,一把拉住他吼道:“可没有生爱迪,只有爱迪生,要是他还在世,知道你侮辱了他,你死定了。还有下次骂我的话,再让我听到,你去死吧!”

上一篇:愿有个人爱你如生命下一篇:致单亲留守儿童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