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工程报告(共8篇)
调水工程报告 篇1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1班 袁炜
我国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简介
一.南水北调工程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1班 袁炜
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二.引滦入津工程
水源短缺制约天津城市的建设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国务院于1981年9月决定兴建引滦入津输水工程,跨流域从300多公里以外引滦河水。工程起点为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水库,穿燕山余脉,使滦河水西流,循黎河入于桥水库,经州河、蓟运河,转输水明渠,引入天津市区。整个引水工程途经河北省迁西县、遵化县及天津市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1班 袁炜
蓟县、宝坻县、武清县、北辰区,全长234公里。沿线筑有隧洞、泵站、水库、暗渠、管道、倒虹、桥闸等215项工程。
三.引滦入唐工程
引滦人唐工程是由引滦人还输水工程、邱庄水库、引还人陡输水工程和陡河水库四大工程组成。引滦人唐工程每年可给唐山市和还乡 河陡河中下游输水5亿~8亿立方米,从滦河大黑汀水库引水,跨流域输入蓟运河支流还乡河邱庄水库,再从邱庄水库穿过还乡河与陡河分 水岭,经陡河西支将水调入陡河水库,然后再从陡河水库将水输入下游和唐山市市,供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工程由明渠、渡槽、隧洞、埋管、水电站、公路桥和天然河道疏浚开卡组成。上段12.5km为打通滦河与还乡河分水岭的新开渠线,工程复杂艰巨;下段13.3km为天然河道疏浚开卡,工程简单。投入运用后,全线运行良好,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四.北水南调工程
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洽区沿调水线地区部分用水的工程规划。统筹考虑松、辽两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促进中国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调水设想的主要依据:
(1)中国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三盟一市,总土地面积124万
。境内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化程度高,铁路密度大,陆路交通发达;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松花江与辽河是其中的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共77.58万,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61.7%。有沈阳、哈尔滨、长春、鞍山、抚顺等5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和其他中等城市,又有广阔的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为中国北部粮仓。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东北全区的3/4。协调开发松辽两流域各项资源将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1班 袁炜
对整个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2)辽河中、下游地区面积7.12万大辽河的河川径流量共计仅109亿,其中辽河干流、浑河、太子河和,人均、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均为全国人均、亩均数的1/5,是中国主要的缺水地区之一。估计在现有工程条件下,遇中等干旱年份,地表水利用率达85%,平原地下水开采约39亿接近45%,尚缺水10多亿30万t,已形成面积约250,利用率
。沈阳、辽阳与鞍山的地下水源地,每天超采20~、深25~30m的下降漏斗,问题十分严重。与辽河比较,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相对较丰,人均和耕地亩均的水资源量均为辽河的2~3倍。松花江流域除第二松花江上游修建了丰满、白山等大型水库外,嫩江和松花江干流上还没有大型蓄水工程,水资源利用率尚不高。进一步开发后,在一定期间内有可能在不影响本流域用水需要的前提下调出一部分水量接济辽河地区。
(3)松花江流域有条件通过新增蓄水工程,提高调蓄径流能力。计划在第二松花江修建哈达山水库,在嫩江上修建的布西水库,初步按2000年发展水平预测考虑了流域本身需水和松花江干流的航运和环境用水后,遇中等干旱年大体有余水约70亿
水量可供外调。2000年后松花江流域各业用水增加时,可从节约用水和逐步渠化松花江航道减少航运用水来解决。必要时还可考虑从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引水济嫩(江)。
工程规划北水南调主要工程除上述哈达山水库和布西水库外,还包括辽河上的石佛寺反调节水库以及长400km的引水渠道。引水渠自哈达山水库与嫩江上的大资渠首取水,两条输水渠道于后八方汇合后,在太平川附近穿越格辽分水岭,在双辽附近注入江河。为尽量引调松花江洪水期水量,最大调水流量拟定为400~500。渠道全部为土方工程,穿越分水岭处最大开挖深度约26m。设想在实现调水后,再建成松辽运河。为使黑龙江、松花江、松辽运河和辽河成为南北贯通的内河航线并可与海运相连接,远景还可考虑从双辽起大体平行辽河开挖运河到营口,全长约264km(见图)。
北水南调工程实施后,每年可调送约70亿
水量。在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前提下,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问题可得到解决。并可改善调水沿线地下水高含氟地区的饮用水条件。由于布西、哈达山和石佛寺等水库的兴建,可使嫩江、松花江干流和辽河干流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并可提高沿线除涝标准,增加发电装机60万kW。
五.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是为解决兰州市永登县秦王川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由甘肃省水利部门自1976年至1995年,勘测设计并建造的将流经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调入100公里以外,跨流域调至兰州市以北60公里处秦王川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1班 袁炜
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简称为“引大入秦工程”。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程渠线长,费用殊巨,被赞颂为当代的都江堰,在诸多方面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中的先进水平。可谓亘古未有,堪称今古之奇观。
引大入秦工程西起天祝县天堂寺西侧的大通水旁,东至永登县秦王川,地跨甘青两省的四地市县区。工程由总干渠、干渠和支渠组成,全长884.3公里,相当于京航大运河的49.29%。沿途以隧洞群为主要特点,有隧洞77座,渡槽38座,倒虹吸3座,隧洞总长达110公里,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地下运河”。总干渠从天堂寺到永登县的香炉山。全长87公里,其中隧道33座,总长75.14公里,渡槽9座,倒虹吸两座。总干渠在香炉山设总分闸,将水分流至东一干渠、东二干渠及45条支渠流入灌区。
干渠以上工程中,1公里以上的隧洞31座,是中外罕见的;人工地下长河。全长15.723公里的总干渠盘道岭隧洞,是世界第七、我国第一的长隧洞,在引水隧洞目前仍居世界第一,并在施工中解决了一些世界性的难题。
总干渠从天祝县境内的天堂寺渠首引水,全长87公里,设计引水量32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量36立方米每秒。总干渠有隧洞33座,总长75公里,另有干渠两条,东一干渠全长50公里,东二干全长54公里,还有45条支渠,总长约为675公里。引大入秦工程总工程量2740万立方米,全部工程于1997年完成。
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规划灌溉面积86万亩。可以解决秦王川地区28.3万农民脱贫致富,并安排其他贫困地区自愿移民8万人,年均农林牧业总产值可达3.84亿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永登、皋兰两县22个乡(镇)28.3万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对改善灌溉渠的气候,建设兰州的卫星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引江济太
为改善太湖水体水质和流域河网地区水环境,保障流域供水安全,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别是为缓解太湖地区水污染问题,2002年1月以来,太湖流域实施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利用已建成的望虞河工程和沿长江其它闸站,将长江水引入河网和太湖,再通过东导流、太浦河、环太湖口门等工程将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1班 袁炜
太湖水送到黄浦江上、下游、浙江杭嘉湖地区、沿太湖周边地区。
钱塘江太湖流域引水及航运综合工程的具体方案,本方案的路径计划,利用富春江东洲至周浦的叉河,从富阳市富春江大桥下游处引水,利用周浦到午潮山之间的河流,开挖午潮山隧道至闲林,利用闲林至余杭镇的航道,经余杭镇东北沟通东苕溪,通过自然径流,设计流速为1.5-2米/秒,提高东苕溪的常年水位到3.5-4.0米,其中一部分水源可以直接通过沿山河、余杭塘河进入京杭运河,从节约能源方面考虑,计划建设双向共2通道,每通道各设船闸一座,即河道中间隔离,从钱塘江驶向东苕溪方向(本文称下行)的船舶,使用自然径流航道,从东苕溪驶向钱塘江方向(本文称上行)的船舶,使用平流或回流航道,河道设计最小水深3.0米,每通道宽12米,利用电气化轻轨控制牵引船舶,最大通行实际载重1000吨的船舶。该路径基本上是利用现有河道,总宽25-30米,占用土地极少。关键工程是午潮山隧道,关键技术是电气化轻轨
七.东深供水工程
深供水工程,引东江水南流至深圳市,需将其中一条原本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支流──石马河变成一条人工运河,河水由下游抽回上游,逆流而上,工程因而相当艰巨。1963年,工程展开,经八级提水,将水位提高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库,再由库尾开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至深圳水库,再由深圳水库直接供应香港。东深工程运河起自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县,流经司马、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及深圳等地,全长83公里,主要建设包括6座拦河闸坝和八级抽水站。工程于1965年1月完成,3月1日开始向港供水。除供港外,还灌溉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000亩,每年向深圳沿线城乡提供3,00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1班 袁炜
东江水抵深圳水库后,经两条横跨深圳河的水管,输入位于边境木湖的接收水池,然后再输往木湖抽水站。第一条自边境铺设之水管,1960年是在达成深圳供水协议后装置,水管直径48吋,全长约十哩,起自文锦渡附近,经石陂头、粉岭至距石冈一哩入大榄涌引水道止。1964年增设的第二条直径54吋水管,起自新界文锦渡经梧桐河抽水站至大埔头输水隧道,与船湾淡水湖系统连接。该输水管自梧桐河泵房经上水、粉岭抵达大埔头后,可经过泵房注入大埔头,至下城门水塘输水隧道转沙田滤水厂,供应市区。一期工程
东深工程曾扩建三次,第一期扩建工程于1974年开始动工,1978年11月26日完工,主要是按原规划加建7台抽水机及增建中小型水库,工程费用达人民币1,483万元。港府为配合东深工程第一期扩建计划,于1978年再斥资1.17亿元改善东江供水计划,第一部份在木湖兴建一个新蓄水池及抽水站,加强输入广东省原水设备,第二部份是由梧桐河抽水站至船湾淡水湖兴建输水管,增加梧桐河抽水站抽水量。二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于1979年8月签订《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第二期扩建规划报告》协议后进行,主要是再扩大原工程在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及雁田的抽水站,加高深圳水库主坝1米,新建的工程则包括于新开河口兴建东江抽水站,提高供水数量。1981年下半年,香港亦耗资1.5亿,在木湖、大埔头及粉锦公路兴建三座抽水站,在木湖兴建接收输水设施,开凿5.2公里长隧道及铺设5,000米的水管,将接收广东省供水工程列为十二年计划的一部份。三期工程
1989年11月,开展的第三期扩建工程,维持二期工程的水位不变,扩建东江、司马、马滩、竹塘、沙岭等抽水站及加建塘厦抽水站,将供水量增至17.43亿立方米,最大提水能力约每秒69立方米,其中11亿立方米原水供港,向深圳供水达4.93亿立方米,沿线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
1998年,广东省政府建议兴建一条全长83公里封闭管道,自东莞桥头镇直达深圳水库,避免食水沿途受污染,短期内改善水质,预计工程需费47亿元人民币,当中有24亿元由港府免息贷款,分20年摊还。该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开始动工,第一期管道长50公里,由东莞太源至深圳雁田水库,工程已于2003年6月正式启用。
调水工程报告 篇2
引大济湟工程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 调出区为大通河流域, 调入区为湟水干流地区。调水总干渠工程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两部分组成。引水枢纽位于大通河尕大滩水文站附近, 隧洞出口位于湟水干流的二级支流宝库河上游 (黑泉水库上游) 。
1 技术路线
(1) 首先拟定调入区、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范围和分区。
(2) 分别进行调入区、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调入区应在节水、治污并合理利用当地水源的基础上, 分析需调水量;调出区应在考虑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分析水源点的可调水量。
(3) 根据调入区、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结果, 进行调水配置方案组合, 对需调入水量和可能调出水量进行拟合, 提出可能的调水组合方案及调水量。
2 调入区供需分析
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范围为湟水干流流域, 依据河流水系、行政区域和供水系统进行分区。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保持流域支沟的完整并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已建、规划水利工程的控制作用等, 将调入区划分为湟水干流、北岸、南岸3个2级区, 29个3级区。
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包括调入区用水需求分析、调入区可供水量预测、需调水量分析。
调入区用水需求分析的重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及合理性分析、需水定额及合理性分析、需水量及合理性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从总人口及城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农业灌溉面积等指标进行合理性分析。需水定额合理性分析主要考虑各行业的节水水平,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城镇自来水管网漏失率, 用水定额在本行业、本流域、类似地区所处的位置等。需水量合理性分析主要考虑需水增长率, 需水结构、用水水平等。
调入区可供水量预测应在现状实际供水量的基础上, 考虑当地水资源挖潜, 结合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可能的增减变化和规划拟新建、配套、扩建工程项目可能增供的水量进行预测, 同时应考虑非常规水的可供水量。对地表水、地下水联系密切的调入区, 应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湟水干流及支流河谷平原呈葫芦状分布, 在河谷宽阔地区, 砂卵石层厚度较大, 一般在10~50 m, 富水性极强。河流流过峡谷段, 进入宽阔河谷潜水富集带, 河水补给潜水;随着河流不断补给地下水, 潜水埋深越来越小;到达某一断面, 地下水溢出成泉或补给地表水。河谷地下水与地表水互相转化, 实为一体, 开采地下水必然引起河水的减少。
进行各水平年湟水干流流域当地水源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提出各分区不同行业的缺水量及过程, 综合分析确定需调水量。
3 调出区供需分析
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范围为大通河流域, 按照取水断面上、下游进行分区。上游应考虑现有供水工程的位置、水文站等因素进行分区, 下游应考虑调水可能影响的对象进行分区。按照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大通河流域分为3段, 即河源—尕大滩水文站为上游, 其中河源—武松塔拉为克克赛盆地, 武松塔拉—尕大滩为峡谷区;尕大滩—天堂寺水文站为中游, 其上段为门源盆地, 下段为峡谷区;天堂寺—大通河口为下游, 其上段为连成盆地, 下段为享堂峡谷。
调出区需水量预测, 应充分考虑调出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大通河流域需水量包括生态需水与国民经济需水量。生态需水主要包括水环境容量需水和生态基流, 各时期生态基流按Tennant法计算,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取上述两项需水量的外包线。国民经济需水 (包括河道外生态需水) 由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需水定额确定,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应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在缺乏上述规划资料时, 可以根据现状和近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需水定额应在现状用水定额的基础上, 分析各行业未来用水水平确定。
进行调出区长系列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提出水源点的可调水量及过程。必要时可分析有补偿措施条件下的可调水量, 应考虑调水影响及相关的补偿方式。考虑大通河流域内国民经济需水、河道内生态需水, 选择尕大滩断面, 分析可调水量。
4 调水量及调水影响分析
结合可能调水工程方案, 进行调入区当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出不同供水目标的受水区范围、供水对象、需调水量及过程。对各方案需调入水量和可能调出水量进行拟合, 提出可能的调水组合方案及调水量。
在大通河不建调节水库的情况下, 即“一库 (黑泉水库) 一洞 (调水总干渠隧洞) ”条件下进行长系列调节计算, 确定设计保证率下的总干渠工程规模考虑流域内国民经济需水、河道内生态需水、外调水, 选择尕大滩、天堂寺、享堂3个断面, 分析调水对大通河的影响。
(1) 2015年水平:多年平均、90%保证率条件下, 尕大滩、天堂寺、享堂3个断面各月下泄的流量远大于该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说明引大济湟工程调水不会对大通河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 2030年水平:多年平均、90%保证率条件下, 引大调水对尕大滩断面没有影响;天堂寺断面多年平均情况下4月份下泄水量, 特枯年4月、6月份下泄的水量, 不能完全满足该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但特枯年枯水月也没有断流现象发生;享堂断面多年平均情况下4月份下泄水量, 特枯年3月、4月和6月份下泄的水量, 不能完全满足该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但也没有发生断流现象。
5 结语
水资源供需分析是确定调水工程规模的基础工作, 除搜集以往有关水资源规划和科研成果外, 应重视对有关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情况调查, 重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用水需求。综合考虑调入区需求和对调出区的影响确定调水量。
摘要:以引大济湟调水工程为例, 介绍调水工程供需分析重点工作内容和主要技术方法, 研究调入区、调出区供需平衡分析, 初步确定可调水量。
“天河工程”有望跨区域空中调水 篇3
“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缓解黄河和部分内陆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河工程一旦成功,有望实现跨区域空中调水,构建南水北调‘空中走廊。”“天河工程”领衔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在“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上说。据报道,“天河工程”这种天基跨流域调水新模式,或将有效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组会议9月9日至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十位“两院”院士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参加。该科研项目由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联合团队主持,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王光谦介绍,观测结果显示,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这种天基跨流域调水新模式被称为“天河工程”。
“我们首先将通过对大气中水汽含量及‘迁徙路线的监测,掌握水汽‘迁徙规律,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干预,解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王光谦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庄国京引述的权威监测报告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河流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2025年将有可能面临物理性缺水。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缺水问题,但西线工程由于海拔较高、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等原因,尚处于论证阶段。“因此,寻找和探索新的水资源调控理论和方法势在必行。”王光谦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认为,“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的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经济社会发展。
他说,“这种新方案,对于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开拓黄河流域水资源来源,对于保护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及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腾飞具有重大作用。这项工程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缓解黄河和部分内陆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河工程”团队成员、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常务副院长魏加华介绍,“天河工程”团队现在已经开展了云监测卫星及星座初步论证、地面实施系统初步构想,针对云水资源监测需求完成了有效载荷需求分析及卫星初步方案,开展了采用火箭、导弹实现中远程人工降雨实施方案的研究。
调水工程报告 篇4
1 山东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概述
在山东地区,跨流域工程以引黄济青工程为主,其中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项目中东线工程的关键环节,其中占据了引黄济青的部分线路,占用的输水线路长度为 160 公里,设计的城市有滨州、东营、威海、青岛等 6 个重要城市,从滨州分散开来。对于山东地区来说,引黄调水工程是一项重大的项目,在烟台市所存在线路长度为 278 公里,调水工程途中要经过当地的 9 个市、县,相当于总线路长的 86. 3%[1],可见烟台地区在引黄调水工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竣工后,应充分结合山东地区其他调水工程,强强联合,进而形成“T”字形的调水系统,会大大提高调水效率和质量,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整个山东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现象,能够起到解决燃眉之急的效果。
2 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机制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山东地区跨流域引黄调水工程的分析,了解到工程调度运行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复杂性、模糊性等特点,是对调水工程运行机制现状的充分体现。
2. 1 复杂性
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的过程中,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运行机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与历史背景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再加之运行管理机制的适应性,内容相对繁琐,需考虑的问题相对冗杂。另外,调水工程在公共利益的分配上也存在着复杂性,调水系统各个分支系统的操作、指令分配以及经营的相关资产等,是复杂性的充分体现。
2. 2 模糊性
双调水仙子寻梅赏析 篇5
【原文】
双调·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释】
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植梅养鹤,“孤山梅”因此而名传遐迩。
缟袂绡裳:缟袂(gao3mei4),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这里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酒醒寒惊梦:寒气融着梅香袭来,酒也醒了,梦也醒了。
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这是对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所创造的意境的化用。
【赏析】
小令头三句所形象地描绘的百折不挠地寻觅梅花的过程,也就更多地喻示了作者对于梅花玉洁冰清、傲世独立的精神魂魄的倾心向往和执着追求。“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则给人一个踏破铁鞋以后终获至宝的惊喜,曲作的结构也立即从平实朴拙跃入错落跌宕的`佳境之中。然而作者的情绪向着反方向急转直下:冷风彻骨,骤然梦醒,凄婉的笛声在料峭的春寒中幽幽传来,如泣如诉,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融吞没于一派昏黄之中。这种低调的旋律和浓重的感伤色彩,是否是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生态环境的艰难乃至时时有可能横遭摧残的一种暗示和象征,从而流露出来的一种忧伤迷惘的意绪?
在仅仅四五十字的短章中,情感回环起伏,情节一波三折,说明作者艺术技巧的圆熟。
【题解】
《寻梅》描写寻梅的意趣和梅花的风韵,抒发了作者失意的心绪。
黄河是怎样调水调沙的论文 篇6
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
截至6月28日10时,来自黄河防汛指挥部的消息称,已经进行了9天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由于高科技的娴熟应用,没有再像前两次一样,在个别地段发生串沟漫滩现象,桀骜不驯的黄河水只冲河底泥沙,不淹滩上庄稼,表明我国在科技治黄方面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其具体设想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
随着小浪底工程的截流蓄水,治黄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找到了理论上的实现黄河下游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小浪底工程全面竣工,次年便进行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从而使“通过原型试验,进行调水调沙试验”的设想最终变为现实。
调水调沙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
“三条黄河”互为验证补充
从7月4日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实验室里的“模型黄河”和计算机上的“数字黄河”就与“原型黄河”一样同步进行。
所谓“原型黄河”,就是自然界中真实的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虚拟平台,被称为“装在计算机里的黄河”;而“模型黄河”则是以相似性原理为依据,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黄河模型,也就是“实验室中的黄河”。
“模型黄河”比“原型黄河”小600倍,河道模型长585米,宽36米,直观地反映了小浪底水库以下近350多公里游荡河段在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河势变化。与“原型黄河”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当调水调沙还处于论证阶段的时候,“模型黄河”就已进行了数十次模拟试验,为找到利用最小水量、最短泄水时间、对下游河道形成最佳减淤效果的方法,提供了大量参考数据。
“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后,“模型黄河”又与“原型黄河”进行同步试验,一方面复验“模型黄河”的可靠性,一方面为“原型黄河”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数字黄河”则利用遥测、遥感、卫星技术和数字模型等科技手段,在调水调沙试验期间进行降雨预报、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同时收集水量分配、冲淤变化、洪水演变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并运用数学模型即时分析研究。在首次试验前夕建成的黄河流域第一个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一次调水调沙试验结束后,专家们就对“三条黄河”分别取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合成分析,互为验证补充,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科学性。
第三次调水调沙不同于前两次
含沙量、水量及其历时,是确保调水调沙试验成功的三个关键数据。既要把这三个指标确定下来,又要确保这三个指标能顺利实现,其中饱含着专家们的大量劳动和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
今年6月19日开始的第三次试验,预计于7月14日结束,历时约25天。其显著特点是,基于人工扰动方式,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调水调沙。将充分借助自然力量,加之中游水库联合调度塑造人工异重流,形成连续的泄流动力对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泥沙进行冲刷,同时在下游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人工扰动加沙,增加入海洪水的挟沙含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减淤冲沙的目的。
今年的试验不同于20、的地方是:科学调控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泄流时间和流量,在小浪底库区塑造人工异重流,并实现异重流的接力运行,从而保证对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形成连续的冲刷能量,不同于小浪底水库的单库运用,也不同于单纯依靠自然异重流的联合调度;二是充分利用小浪底出库洪水的富余能量,在下游“二级悬河”最严重和平滩流量最小的河段进行人工扰动,结合小浪底水库可能下泄的含沙量在下游河道实施人工加沙,从而增加“卡口段”平滩流量,扩大主河槽行洪能力。通过科学调度,控制小浪底水库出库流量和含沙量,使花园口站流量控制在2700立方米/秒左右、平均含沙量控制在25千克/立方米左右。
塑造人工异重流
异重流本来是挟沙水流进入库区遭遇清水后,由于密度差而潜入清水底部运行的一种现象。异重流使泥沙运行到大坝前淤积,增强大坝的防渗能力,但对调水调沙试验来说,如果不及时对异重流进行调控,则会大大影响人造洪峰中含沙量的试验指标。
一般来说,每立方米的水量最多只能运送20千克的泥沙,超过了这个量就可能淤积。首次试验就是按这个一般规律进行。但此后,科研人员发现了异重流,并变异重流这个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加大泥沙的运送能力。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试验,在中下游长达2100公里的河道上,充分借助自然力量和黄河中游干流水库的联合调度,尝试塑造人工异重流,提高一定流量的水运送泥沙的能力,形成连续的泄流动力,对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泥沙进行冲刷。具体措施就是科学调控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泄流时间和流量,在小浪底库区塑造人工异重流,并实现异重流的接力运行,从而保证对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形成连续的冲刷能量,减少库区淤积或调整其淤积形态。 采用人工扰沙技术
所谓“人工扰沙”,即借助河水已有的势能,辅以人工扰动河床土质,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实现河床下切、输沙入海。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搅动让河底淤沙上浮,使其与自然水流一起下泄,从而达到清淤输沙的目的。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共设3个扰沙点,分别位于小浪底库尾、河南范县李桥河段、山东梁山县小路口河段。
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这在世界其他江河上是没有过的。”通过实施人工扰沙,可实现小浪底水库减淤或调整库区泥沙淤积形态。同时利用下泄水流的富余挟沙力,扩大黄河下游高村和孙口之间的徐码头、雷口两个“卡口”处的行洪能力,而且加大下游“悬河”河道的排沙量,扩大主河槽的过洪能力。
河南范县吴老家是人工扰沙实验的一个现场。6月23日下午,记者乘江河09号船顺流而下,距离5号作业船还有50米的距离,一股带有新鲜泥土腥味夹杂着细微泥浆的空气扑面而来。但见3道暗褐色的高含沙泥浆流从作业平台喷涌而出,在宽阔的黄河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抛物线后融入大河。放眼眺望,在上下五六公里的河段上,8艘作业船只依次排开,一道道泥浆流似一条条黄龙翻腾、跳跃。据技术人员介绍,此次安装的QL两相流渣浆泵可在水下12米处作业,泵前端叶轮可将河底沉积的泥沙搅起,并将搅起的高含沙泥浆通过泵抽吸上来,生产出的泥浆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可达900公斤,高含沙泥浆流顺着高压管道再喷射到黄河主流区,从而达到降低河底高程、减少河道淤积的目的。各类指令随着50余部报话机高速运转,确保了这项具有开创意义实验的顺利进行。
高新技术总动员
调水调沙试验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试验。每次试验,黄委会都约有15000多名工作人员参加方案制定、工程调度、水文测验、预报、河道形态和河势监测、模型验证及工程维护等项工作。同时,也是高科技技术在黄河上的一次全面应用,使用了天气雷达、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水下雷达、远程监控、图像数据网络实时传输等技术,为科学分析调水调沙效果提供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每一次调水调沙,都是高新技术的总动员,并且采用的高新技术越来越多,比如此次采用的塑造人工异重流技术和人工扰沙技术,就是前两次所没有的。
除了上述重点介绍的高新技术外,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异地会商系统的显示终端,不仅是记者们首次接近调水调沙高新技术的窗口,也是调水调沙的总指挥部。它于年一启用,就与数百公里试验河段上的多个前线指挥部保持着面对面的交流。每次试验开始的命令,就是总指挥长、黄委会主任李国英从这里发出的,而不是在130公里外的小浪底水库。
为确保试验的顺利实施,在小浪底水库的水文检测船上,还配备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在试验期间,小浪底水库大坝内部安装的多个检测探头,时刻把大坝因水流冲击而发生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被称为大坝安全的“心电图仪”。
按照“数字黄河”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黄委会建成的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引黄涵闸远程自动化监控监视系统等,也在调水调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至今已经进行了3次,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充满悬念的试验,蕴涵着很高的科技含量,是传统治黄走向现代治黄、科技治黄的一个里程碑。”
调水调沙
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水价实例研究 篇7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 但与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 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浙江省来说,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将通过修建近20项水利工程以确保水资源供给安全, 其中涉及到6项跨流域调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需要协调处理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工程投资分摊、受水区对调水区的经济补偿等往往成为制约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水价是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水价能确保调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但是, 影响水价制定的因素较多, 常规的水价测算方法已不能适应跨流域调水工程水价制定的需要, 必须结合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点, 深入研究供水价格形成机制, 提出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价格制定原则和计算方法, 为类似工程水价制定提供参考。
2 供水水价组成
合理的水价必须反映出水的全部机会成本, 应该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3个部分。资源水价是水资源的“稀缺性”, 是水权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工程水价是指供水经营者通过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设施销售给用户的天然水价格, 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环境水价是排污处理费用。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和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 资源水价要不断提高, 以充分反映其稀缺程度;随着开发难度逐步提高, 开发成本逐步上升, 工程水价要提高;由于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以及治污费用的增加, 环境水价也要提高。这些都是合理制定水价的客观依据
水价制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体现水资源“稀缺性”的原则。除了国家征收的水资源费外,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 受水区应向调水区支付一定的水资源价值补偿费。
(2) 成本回收及合理收益原则。利用贷款等建设的水利供水工程, 供水价格应使工程投资者在经营期内具备补偿成本、费用和偿还贷款的能力, 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获得合理的利润。
(3) 体现水资源环境价值的原则。用户排污影响了水环境, 为减少这一影响而产生的污水处理费用应在水价中体现。
(4) 不能超出用户承受能力的原则。以考虑工程建设成本而制定的水价还需要被用户所接受, 供水水价不能超过用户的承受能力。
3 资源水价分析
水资源是一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 具有经济价值。合理确定水资源价值, 不仅能够体现水资源的真正价值, 更能为跨流域调水工程资源水价的确定奠定基础, 这对于促进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价值计算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地租论等。就目前的研究而言, 有关资源水价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支付意愿法、需求定价法、边际机会成本法、模糊数学法、影子价格法、收益现值法、效益分摊系数法等。
(1) 效益分摊系数法。我国资源属国家所有, 资源所有权益 (资源地租) 是国家通过税收方式来反映, 通过分析水资源对国家税收的贡献额度, 从而可以间接地计算出水资源的价值。从工业用水的角度出发, 通过估算工业用水对税收的贡献额, 计量出水资源资产价值。这是反映工业用水的水资源资产价值, 与生活用水水资源资产价值有一定出入, 但差别不会太大。
效益分摊系数法计算水资源价值的公式如下:
式中:T为水资源价值;B为受水区万元产值纳税额;q为受水区万元产值耗水量;c1为受水区供水工程的效益分摊系数;c2为供水工程中源水工程的效益分摊系数。
(2) 支付意愿法。该方法以亚行和世行建议的方法估算消费者的水费支付意愿, 它是采用间接计算的方法来获得水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假设消费者的水费支付意愿为P, 供水系统的边际成本为C, 则水资源经济价值的间接估算值即为:
式中:T为水资源价值;P为消费者的水费支付意愿;C为供水系统的边际成本。
(3) 影子工程法。影子工程法又称替代工程法。影子工程法是指如果不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通过其他工程 (如河网水深度处理、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 来代替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其服务功能, 用替代工程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可比费用差额来估计水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替代工程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可比费用必须能正好体现调水区水资源的价值。影子工程法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T为水资源价值;Xi为第i类替代工程的可比费用;X0为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可比费用;n为替代工程个数。
考虑到水资源价值的体现有赖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去体现, 水资源价值的大小与其服务的对象有关, 因此, 在具体确定资源水价时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4 工程水价测算
4.1 投资分摊
投资分摊是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水价测算的基础。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渠首一般有3种形式:一种是渠首有库, 水库服务于多种目标;另一种是渠首无库的自流引水形式;第3种是渠首无库的提水方式。对于第1种有库取水方式, 往往涉及到工程的投资分摊, 投资分摊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公平性原则。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关于“综合利用水利项目建设费用分摊暂行规定”精神, 各功能和各受益对象分摊的费用应公平合理。
(2) 专用工程投资各自承担的原则。调水区所属的专用工程 (如防洪、发电等) 投资应由调水区自行承担;受水区所属的专用设施 (输水隧洞及管道等) 投资应由受水区内的各用水户共同分担。
(3) 主要功能分摊比例高于次要功能的原则。水库各功能的主次关系较为明显, 其主要功能可获得的效益占工程总效益的比例较大, 因此, 主要功能承担大部分费用, 次要功能只承担其可分离费用或其专用工程费用。
(4) 受水区分摊比例高于调水区的原则。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以牺牲调水区利益为代价, 利用了调水区宝贵的水资源为受水区服务, 因此, 受水区应承担大部分费用, 调水区只承担其可分离费用或其专用工程费用。
(5) 受水区承担的供水投资 (包括供水功能分摊的源水工程投资和输水工程投资) 在受益县市区之间分摊, 按照分配给各地区供水量的比例计算
以上述原则为基础, 投资分摊方法应有可操作性, 并力求简单、合理、正确。
4.2 水价测算
根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利用贷款、债券建设的水利供水工程, 供水价格应使供水经营者在经营期内具备补偿成本、费用和偿还贷款、债券本息的能力, 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因此, 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水价测算公式如下:
式中:P为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的供水水价;KC为受水区应分摊的供水总成本;KS为每年应纳税总额;KR为供水企业的合理利润;W为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的多年平均供水量。
5 实例研究
5.1 工程简介
浙江省某沿海城市 (A区) 水资源十分紧缺, 域内已无良好的建库场址, 规划至2020水平年, 即使实施了小型水库、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挖潜工程, 生活及重要工业需水的缺口仍然较大。为此, 必须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外流域 (B区) 实施调水工程, 以解决A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该跨流域调水工程由渠首工程、输水堰及输水隧洞 (埋管) 、配套电站等组成, 渠首工程是一座大 (二) 型水库, 兼有供水、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 渠首水库总库容10 087万m3, 供水调节库容9 555万m3, 渠首水库至A区调节水库的输水隧洞全长16.894 km, 设计引水流量4 m3/s, 多年平均调水量9 033万m3。渠首水库除向外流域调水外, 还承担本流域的防洪任务和水库下游4个乡镇的灌溉供水任务, 多年平均灌溉和生活供水量分别为1 575万m3和875万m3。
5.2 资源水价的确定
(1) 效益分摊系数法。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受水区万元产值耗水量为15 m3/万元, 万元工业产值纳税额为342元/万元, 因此, 单方水对税额的贡献为22.8元/m3, 工业总投资320亿元, 供水工程投资25亿元, 计算得供水工程分摊系数为8%, 城镇供水建设包括水源建设和水厂、管网建设, 污水处理等, 其供水效益应按相应工程设施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进行分摊, 源水工程暂按0.5的系数进行分摊, 因此, 源水工程对税额的贡献为0.91元/m3, 该值反映了源水工程水资源的价值。
(2) 支付意愿法。根据受水区居民人均收入和工业企业总产值, 按照2.5%的水费支出意愿可以计算得到受水区综合的水价支出意愿值为4.82元/m3, 根据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源水工程、水厂和输水工程) 的边际成本2.97元/m3, 可以得出水资源价值为1.85元/m3。
(3) 影子工程法。如果不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解决受水区的缺水问题可以采用河网水深度处理、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替代工程予以解决。替代工程投资和制水成本见表1。工程部分属一次性投资, 涉及多方面的比较因素, 不具备可比性, 主要对制水成本进行比较。新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后, 由于原水水质好, 处理工艺相对简单, 制水成本仅0.2元/t, 较河网水和中水制水成本低元较海水淡化处理成本低元t, 优势十分明显。制水成本上的节省是由于调水区优质水资源带来的, 因此, 制水成本减少费用正好体现B区水资源的价值。综合上述3类替代工程的制水成本和优缺点, 推荐根据各方案制水成本域值下限按同等权重计算得到水资源价值, 即:
注:制水成本是指经营成本, 不包括折旧、推销和利息支出等。
3种方法计算的水资源价值平均值为1.37元/m3, 调水区水资源价值需要受水区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来体现, 且供水工程属公益性事业, 因此, 考虑到用户承受能力, 受水区向调水区支付的资源水价应在水资源价值计算值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折算。
5.3 工程水价测算
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分摊步骤如下:首先对不同功能进行投资分摊;其次进行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投资分摊;最后进行受水区内各受益县市区之间的投资分摊。遵循5.1中的原则, 投资分摊成果见表2。考虑到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水价分析的需要, 受水区内各受益县市区之间的投资分摊成果暂不在本文中体现, 另作考虑。
万元
水价测算时考虑了资本金比例为30%和40%2种情况, 供水量增长快、中、慢3种情况, 财务内部收益率7%和8%2种情况。按照上述组合, 共计12个方案。各方案工程水价测算的有关评价指标汇总于表3。
由表3可知, 若按投资内部收益率7%要求, 测算水价为1.81~2.12元/m3;若按投资内部收益率8%要求, 测算水价为2.07~2.48元/m3。因此,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 建议该跨流域调水工程源水水价为2.1元/m3。
6 结语
(1) 合理的供水水价是确保跨流域调水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点提出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水价组成、测算原则及方法, 为类似工程水价制定提供参考。
(2) 采用效益分摊系数法、支付意愿法和影子工程法计算了水资源价值, 成果虽然有所差别, 但都将区域经济效益、水资源紧缺程度体现在水资源价值的计算成果中。调水区平均水资源价值为1.37元/m3, 它是调水区与受水区就水资源转让利益补偿进行政治协商的基础, 是合理确定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水价中资源水价的基础。
(3) 水价测算充分考虑了资源稀缺性、工程运行成本费用、投资者的合理利润, 这是维持调水工程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但是, 考虑到用水户承受能力以及供水工程的公益性, 具体制定水价时需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
(4) 水资源的特殊性导致水资源价值和资源水价的计算十分困难, 但这又是关系到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因此, 下阶段必须深入研究水资源价值和资源水价的定量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水利厅,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R].2005.
[2]姜国辉.基于博弈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价及项目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8-03.
[3]孙静, 阮本清, 张春玲.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与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 5 (2) :121-124.
[4]刘春生.南水北调工程水价的合理确定[J].水科学进展, 2004, 15 (6) :808-812.
[5]李云成, 李五勤.跨流域调水工程水价方案设计实例分析[J].北京水利, 2002, (6) :16-17.
[6]沈佩君, 郭元裕, 张志明.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水价研究[J].水利经济, 1999, (3) :38-42.
[7]雷宏军, 李道西, 赵红飞, 等.新密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测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8) :31-33.
调水工程报告 篇8
改善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
研究课题择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采取公开发布指南,以评审方式择优选择课题的承担单位。
此次发布的课题申请指南为根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之主题一《湖泊》的项目三《巢湖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编写。
1、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发展中地区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中面临的问题,选择巢湖为研究示范区,以控源为主,同时兼顾流域磷背景值较高的特征,强化污染物监管,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从湖泊流域整体考虑,开发与集成适用于发展中地区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的适用技术,建立污染源监管体系、以及流域管理机制与体制。通过示范工程检验其可行性。为我国同类地区大中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积累经验,提供实用技术。
2、总体研究内容
在对危及巢湖东湖区的水源地供水安全的主要污染源调查 1
和控制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适合于巢湖流域的工业点源、农业以及自然本底营养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技术,开发与集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并应用在与研究课题紧密联系的示范工程和依托工程中,达到削减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的目的,实施饮用水源区的生态工程,并提出巢湖生态调水方案,同时开展重污染河流入湖区域的综合治理,确保巢湖的水质安全。
3、课题分解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分解为7个课题,分别为《受工业污染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受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自然本底营养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湖泊直立堤岸基底改善与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湖泊水源保护区物理-生态净化与水质保障技术及工程示范》、《改善湖泊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研究》、《流域面源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管理技术方案》,二、指南内容
(一)课题名称
择优课题的名称是《改善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研究课题》,为水专项湖泊主题《巢湖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第六个课题(课题编号2008ZX07103-006)。
(二)研究目标
在巢湖半封闭水域,针对巢湖现状江湖水量交换不足、湖泊水体更新周期缓慢、湖体富营养化严重和饮用水源地水质长期恶化的现实,以抑制蓝藻暴发、保障巢湖市饮水安全和湖泊功能持续综合利用为主要目标,研究江湖水量交换规律与生态调水条件,开展湖泊生态调水现场试验并进行观测试验,研发巢湖生态补水调控关键技术,论证兼顾多目标要求的生态调水总体技术方案,评估生态调水对水源地水质改善的环境效益与生态风险的控制对策,为巢湖水质、水量、生态与防洪、排涝、供水综合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示范,并为我国同类大中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积累生态调水经验并提供实用技术。
(三)研究内容
选择作为巢湖市唯一水源保护区、巢湖东部典型重污染的集中式水源功能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作为巢湖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容量扩大、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示范区,开展巢湖江湖水量交换规律研究、示范工程现场调水观测试验、湖泊多目标生态水位调控技术、生态调水环境效益与风险控制综合评估技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研究论证巢湖生态调水总体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有:
研究内容1:江湖水量交换规律与巢湖生态调水条件论证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开展巢湖通江水系变迁历史调查,研究巢湖通江河道演变、过流能力、特征水位;分析人工控湖前、后巢湖江湖水量交换量、交换过程,以及水旱灾害、水生生态系统
变化情况;研究江、湖、河同步水位相互关系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基于长江干流、输水河道、巢湖水文条件与防洪排涝要求,研究巢湖与不同引水口门、不同引江线路组合的江湖水量交换条件,提出泥沙淤积控制方案。
研究内容2:示范工程现场调水观测试验与多目标生态水位调控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凤凰颈调水线路为示范工程,开展引水前水环境(水质、生物、底泥)背景评价和现场调水试验。客观评价巢湖水体交换前后总磷、总氮、藻类、泥沙、钉螺扩散等指标时空变化与防洪、排涝、供水、航运、运行费用等方面影响情况,评价和检验示范工程调水效果,提出适合于巢湖生态环境改善及饮用水源地水质保障的优化调水方案。研究兼顾湖泊蓄洪、灌溉供水、水产航运与水质改善、水生植物等综合利用功能的湖泊生态水位要求,发展兼顾湖泊各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湖泊多目标生态水位的比较方法与调控技术,提出巢湖生态水位综合调控方案的建议。
研究内容3:巢湖生态调水方案构建与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巢湖引江方式和引江时机,分析现状和规划条件下河道输水能力与安全引江水量,论证巢湖生态调水引江规模与线路布局,研究兼顾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巢湖水环境改善、江湖生命通道重建、全省水资源配置、通江航道建设等
为一体的生态调水总体方案。基于防洪、排涝、供水、航运安全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调水线路方案,研究巢湖流场、水位、水质、营养盐及生物量等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构建生态调水调控方案与仿真演示系统,建立河湖一体的动态耦合水量水质模型,对巢湖水质改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适合于巢湖生态环境改善及饮用水源地水质保障的优化调水方案。
研究内容4:生态调水环境效益与风险控制综合评估技术及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引水区和排泄区的长江干流河段、受水区的巢湖水域和防洪保护区及供水区的巢湖及调水线路沿线状况,建立湖泊调水效益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发生态调水对湖泊及长江水环境、营养盐、生物量变化影响的评估体系,研发引水水源地江滩钉螺安全控制技术和引江水源水及输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在气象、水情预报条件下生态调水对巢湖及调水沿线的防洪与排涝风险控制与综合管理体系和巢湖生态调水长效监控评估与管理系统。
(四)考核指标与预期成果
(1)考核指标
(1)人工控湖前后的巢湖与长江江湖水量交换规律;
(2)每年开展1~2次现场调水试验,实现年均调水至少为2亿m3,最大达到6~8亿m3;
(3)兼顾湖泊各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湖泊多目标生态水位的分析方法与调控关键技术;
(4)反映水位、水量、水质、营养盐及生物量等参数时空变化的河湖一体动态耦合水量水质模型;
(5)兼顾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生态调水总体方案论证技术;
(6)生态调水对湖泊及长江水资源、水环境、营养盐、生物量变化影响的评估体系;
(7)气象、水情预报条件下生态调水对巢湖及调水沿线的防洪与排涝风险控制与综合调度管理体系。
(2)预期成果
(1)《人工控湖前后江湖水量交换规律与引江条件研究报告》;
(2)《现场调水试验水质水量同步观测报告》;
(3)《巢湖多目标生态水位与调控研究报告》;
(4)《河湖一体的动态耦合水量水质系统模型》;
(5)《巢湖生态调水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6)《巢湖生态调水效果与生态风险评估报告》;
(7)《巢湖生态调水防洪风险评估及综合调度管理报告》。
(五)课题实施年限
2008年至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