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许愿的童话故事

2024-07-27

关于许愿的童话故事(共12篇)

关于许愿的童话故事 篇1

帕丁和小奥拉偷偷潜入了哈鲁达的基地,他们看见安吉尔被哈鲁达绑在神柱上面,神柱下面点着火。

小奥拉用亚比球召唤出了自己的亚比露西亚,这时帕丁阻止了小奥拉,小奥拉问:“帕丁,为什么阻止我?我是想让露西亚扑灭火呀。”帕丁说:“小奥拉,你的露西亚已经85级了,它使得绝招都是对付敌人用的大水,难道你想伤着安吉尔么?”小奥拉这才反应过来,用亚比球把露西亚换成了小雨滴,他让小雨滴使出了喷水绝招,小雨滴把大火扑灭了。帕丁和小奥拉成功地救出了安吉尔,他们就去问真正的长老“关于许愿星的下落”,长老告诉他们:“关于许愿星的下落我真的不清楚,或许你们应该去找藤蔓森林的隐形变色龙问问,他曾经见过许愿星,不过他会隐形,你们最好带上透视眼镜去找他。”说完,长老送给每一个人一副透视眼镜,众人戴上眼镜就去了藤蔓森林。

到了藤蔓森林后,他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树木,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每个人各挑一棵树,用透视眼镜看看变色龙是不是在大树里?安吉尔幸运地找到了隐形变色龙,问道:“尊敬的变色龙先生,您知道关于许愿星的下落吗?”变色龙说:“这个我也不清楚,你们去问旁边晨光大路的毛毛球吧,他应该知道,因为她以前没有翅膀,是许愿星给了她一对翅膀。”安吉尔又问:“可我听说您见过许愿星呀,为什么您会不清楚许愿星的下落呢?”变色龙回答道:“因为看见许愿星的是我的孪生兄弟,他现在出门旅行去了,叫我来帮他看家,所以我不知道许愿星的下落。”

众人又来到晨光大路找到毛毛球,小奥拉问:“亲爱的毛毛球先生,我听说许愿星给了您一对翅膀,您一定知道许愿星的下落,您能告诉我们许愿星现在在哪儿吗?”毛毛球回答说:“在月圆之夜的晚上7点至8点,许愿星就会出现,你们要打败它的守护者才能许愿,它的守护者就是浮云尊者,他很强大,除非使用道具将他变成浮云娃娃才会好大一点。”

月圆之夜晚七点,安吉尔、小奥拉和帕丁再次来到藤蔓森林,许愿星降临了,此时浮云尊者从许愿星里出现了,小奥拉和帕丁放出了自己的亚比,小奥拉还放出了自己的道具,终于打败了浮云尊者,并把他变成了浮云娃娃。帕丁和安吉尔对许愿星许下了自己的愿望:“愿天空、大地氏族永远和睦相处。”

许完愿后两个氏族停止了战争,哈鲁达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终生不能在海文花园出现。

关于许愿的童话故事 篇2

再如脍炙人口的《白雪公主》, 它在西方社会已受到到了现代父母的排斥。在故事中:皇后下令杀死白雪公主, 部下不肯, 皇后便说:“不肯就砍下你的头来!”部下不得已, 只好对白雪说:“你逃吧, 我会杀死一只鹿, 把它的心脏冒充是公主的, 交给皇后。”在很多的童话故事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人与动物都是不平等的, 人是高于动物的, 在任何时候, 只要我们人类有需要, 就可以随时杀死任何动物, 这就会给儿童产生错误的导向, 也是有悖于我们现在提倡的保持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的。皇后发现白雪公主公主没有死, 就化成老妇人进了公主的门, “老婆婆一进门, 就拿着丝带, 很快地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 越勒越紧, 她看到白雪公主躺下去, 一动也不动了, 才放手逃出森林。”白雪仍旧没有死, 皇后就把毒药涂在梳子上, 然后把毒梳子插进公主的头发。公主仍旧不死, 于是皇后就给公主吃毒苹果……

短短的情节中, 有各种各样的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 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 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 用毒药给人吞下……我们怎么能向两三岁的儿童讲这样的故事呢?他们在往后的成长的岁月中, 自然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 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 何其珍贵!

在这短暂的儿童时代, 儿童应该是快乐的, 应该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 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创造条件, 因为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 房价如此一路高飚的时代, 过了童年, 这样美好的生活就一去不复返了。

还有很多的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最后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样的童话故事无非是在告诉两三岁的小女孩、小男孩:女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 所谓的王子, 就是一个漂亮的男生, 有钱, 有国王爸爸, 大家都要向他行礼, 故事的高潮永远都是——她终于嫁给了王子, 但是却没有介绍嫁给王子以后她们生活得幸福吗?可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 人人都是王子。或许“现代王子”是商贾巨室的后代, 在财富中积累财富, 有个富可敌国的爸爸, 大家也都要向他敬礼。现代的王子甚至长得更漂亮, 因为从小营养充分, 生来一嘴乱七八糟的牙也可以请牙医矫正, 如果脸上的那个部位长得不好看还可以去整容。但是现代的姑娘有不嫁给王子的权利, 即使是灰姑娘, 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取得幸福。现在的娱乐圈中不断的上演着灰姑娘的故事, 可是当灰姑娘费尽千辛万苦, 终于跟现代王子在一起了以后呢, 等待她们的并不是幸福的婚后生活, 而是一系列的烦恼和纠纷:有人为传宗接代使自己沦为生育的机器, 有人上演夺子大战……之所以会有大量的女明星选择嫁入豪门, 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从小给她们灌输的“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从而使她们产生这样的信念, 只要嫁给了王子就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殊不知那真的仅仅是童话故事而已。

我想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像这种可能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的故事虽然有其教育性的一面, 但启蒙阶段的儿童是没有判断力的, 甚至是目不识丁的, 需要成人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而且儿童的思维是活跃的, 看事情的角度也是多样化的, 有些角度是非常独特的, 是有别于成人的, 我们无法保证孩子朝着我们所期望的角度去理解童话故事, 因此我们要尽量做到减少童话故事中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的情节, 对某些以前的童话经典要再次进行审查, 以确定他们是否还适合作为儿童读物, 像上文中提到的《小红帽》《白雪公主》、《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类童话故事肯定是不适合再作为儿童读物了。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正如朱自强老师所说的:“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与给这个世界再一次带来信仰和希望。”[2]童话故事也因如此。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我们的文学作品也因做到与时俱进, 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及生活现实, 而不再是盲目的信奉经典与传统, 要敢于挑战经典和传统。在挑战经典和传统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 那就是创作适合现代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儿童读物, 但是我们不必急着创造新的经典, 因为经典不是当代自封的, 而是随着时间之流慢慢进行的沙里淘金。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是保持儿童文学的童真童趣, 是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频频发生惊讶和快乐的感受, “对良知、榜样、家庭、友谊、自由、怀念、想象、幸福与幽默……的价值有所了解”。[3]

摘要:很多传统的童话故事对儿童的成长具有负面影响, 已经没有了可读性。为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创作新的童话故事来承担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童话故事,负面影响,时代性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5.8。

[2]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许愿的童话 篇3

欧阳来北京正是人间四月天,没有看见想像中盖地铺天的沙尘暴,看见的只是杨花飘雪,以及一片白茫茫之中的林志伟。

她不信他会去火车站接她,一个人下了火车打了个的就到了他的学校。站在校门口打他的手机,传出了喧闹与拥挤,是车站的气息,她这才相信,他说会去接她是真的。半个钟头,她终于在白茫茫一片中等到他从出租车里出来的身影。

他笑说:“看起来好像是你在等着接我。”

她也笑,目光落到他闪亮的眸子里,又很快跳开。她读高三,会画画,来北京参加他所在的大学的艺术招生考试。他大三,是她在同一座小城里生活了近二十年的表哥,不是亲表哥,她母亲和他母亲是同事,一直以姐妹相称。然而不是青梅竹马的故事,他是她的大哥哥,她是他的小妹妹。这就是他和她近二十年的曾经。

他的爱情叫晓琳,他的大学同学。那天他在电话里告诉她的时候,她乱七八糟地说一些曾经,最后,她突突地问一句:“你会给晓琳念童话听吗?”

他比她识字早,她于是拿着漫画书缠他念,他却总是不肯。惟一一次没有逃脱,他念的是《白雪公主》。后来和院子里的小孩玩白雪公主的游戏,她是惟一的女孩,理所当然的公主,却总是跑三条街拉他过来当王子。他不在,她才勉强同意别的小孩当她的王子。

后来,她便说要考他的学校。他问了她来的时间,说要去接。她说好好好,但并不相信。5点火车到站,她不信他能起那么早。

他带她去雍和宫,说是求佛保佑她一次就能考上。

她狠狠地瞪他,说不用求也会考上,不过还是随了他。无数的佛像,她忙乱得不知该向谁拜。他牵了她的手拉她到一座塔前,里面的石刻似龙似龟。他掏了个硬币给她,让她许了愿砸它。她这才注意到它的脚下已是亮亮的一层。她双手合十,把硬币夹在掌心,默默地许了愿,轻轻抛入。硬币落在它的背上,缓缓地滑,最后终于停住,没有跌落在地。

他摸她的头说她的愿望看来肯定能实现。她问为什么,他说它都把愿望留住了,还不能吗。他却没有问她的愿望,他只是想当然地以为,是她要考上他的大学。

考完的那天晚上,他请她吃饭,一起去的还有他宿舍的兄弟。热热闹闹的一桌,有三个还带了“家属”。她偷偷地问他晓琳,他满脸的温柔:“晓琳去实习了,一个月后回来。”

看着他满脸的幸福,她的心竟莫名地痛。

点菜,一个人一个菜,从他开始,逆时针转,最后到她,她把菜单给服务员,玩游戏一般地说:“第五页第三个菜。”

服务员翻了便笑:“红烧排骨,你们第一个菜就点的这个,要两份不?”

于是一桌的人起哄说心有灵犀,还说晓琳要知道了肯定吃醋。他慌慌地叫他们不要乱讲。

她偷偷地看他,他竟红了脸。

她终于成为他的校友,他母亲、她母亲不住地对他嘱咐要照顾好她。

开学后第三天是她的生日,逃了课去逛学校门口的精品店,却见他正在里面,旁边陪着一个高高的女生。刚要逃,却被他叫住:“你来了啊,这是我女朋友晓琳。”

她看高了他半个头的晓琳,不知该如何说话。想坏坏地开玩笑说他们身高不配,却讷讷地说不出口。晓琳递给她一条手链,说生日快乐。

然后一起去逛公园,三个人站在小桥上合影,她站在他的左边,不经意地碰到他的臂,很凉。于是她想,他的温暖该是全部交给了右手吧,他的右手紧握着的,是晓琳。

回校的路上,晓琳开玩笑说志伟只记得她一个女生的生日。

他脸红,用手挠着头争辩:“每年她生日都跑到我家闹着要礼物,我已经成了条件反射了。”

三个人都笑,她想,即便他只记得她的生日,又有何用,他只当她是妹妹,他的爱情,是叫晓琳的女子。

公园的照片洗出来,她盯着上面的志伟看,痴痴的样,惹一宿舍的脑袋都凑过来:“你男朋友旁边的那个灯泡是谁?”

都是刚刚认识,不知道他其实只是她的表哥,好奇地问,她却不说,在一边笑红了脸,甜甜的。后来她翻星座书,他是金牛,她是天蝎,而晓琳是巨蟹。关于爱情,金牛和巨蟹的交会处标注着四颗星,而金牛和天蝎只有两颗。

上铺的女孩在这时候唱:“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她就听得恍恍惚惚,有一种如同隔世的痛。晓琳高出他半个头,却肯和他走在一起,晓琳该有多么爱他。

这样想,泪便硬生生地被扯出。

她出水痘,一个人躺在学校的医院,静静地想她和志伟的那些过往。

她记得他也牵过她的手,在小学每一次她过马路时,完了就立即松开,简简单单,没有爱情;她记得他也抱过她的肩,在初中那次她考试没有考好,和家里吵架后赌气出走,他在雨里紧紧地抱着她的肩,却只是给她一个倚着哭泣的肩膀,没有爱情。

病房外吵吵闹闹的:“让我进去,我出过水痘,不会被传染的。”

房门被人打开,是她想见的他,她却用枕头把脸捂着。长满水痘的脸,她不想让他见她的丑陋。但最后还是拿下,毕竟她想看他。

说一些话,他叫她好好地待在医院,别跑出去吓人。这时他的手机响,是晓琳。他匆匆地往外走,说不能陪她了。她叹气,心想他和晓琳的感情到底叫做爱情,却不知道,手机里晓琳对他说的,竟是分手。

天地小,她和同宿舍的人去颐和园正遇见晓琳把手挂在一个高个男生的臂弯。她不知他和晓琳已经结束,还以为认错了人,晓琳却叫住了她:“没想到遇见你,志伟呢?”

她来不及问,宿舍的姐妹在远处叫她,她慌乱地告别晓琳,一头雾水。

回学校已是夕阳西沉,她打电话约晓琳晚上出来吃夜宵。

几串羊肉,一盘凉拌的海带,晓琳也不多说分手的理由,只是说其实你和志伟,是一对的。慌慌的,是那天宿舍的声音:“你男朋友旁边的那个灯泡是谁?”

和晓琳不欢而散,她有些恨晓琳的无情,但想到晓琳说的她和志伟是一对,又暗暗地高兴。

只是他,知不知道和她是一对?

她见他,他颓废地坐在她的面前啃鸡腿。

满身都是失恋后的伤。他终于说话,关于晓琳,关于曾经的那些雪月风花。她想晓琳在他心目中终是一枝玫瑰,刺得他伤痕累累,他也只会记得玫瑰花的娇艳。

他笑,说小孩子一般的她不会懂失恋的痛。她喃喃地说:“我懂,那天你告诉我晓琳的时候,我就懂了。”

他摇头,说小孩子小孩子,然后起身就走。出门时他被台阶绊了个趔趄,她想,不懂的其实是他。

她难过,为他也为自己。

隔天,又在一起吃饭,他是寂寞的人,没了晓琳在一边,她竟然有小小的快乐。

她问他,你可好些?他轻笑,说都过去了,我想我们本不合适。然后两个人便无话。

上菜的时候,上了一个排骨,他们不约而同地笑。想起了那日的巧合,但这巧合却又在如今转成了另一种情绪,她看他,眼睛发亮。

他看过来时,她却将头又低下去,问,你还记得小时候的事吗?

他爽朗地笑,总有些东西能让人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快乐。他说,那个时候,你跑三条街也要过来拉我当你的王子。是呀是呀,那个时候,你就是我的王子嘛。

话说到这儿,却戛然止住,她忽然红了脸,不敢再看他,彼此都心知肚明的一些事情,偏偏经不起那一层纸的隔阂。而手指伸出,想捅开却没有勇气。

他忽然想到,自己跑去接她,自己为她做的一切,原来竟然是十分在意她,只是这感觉没有加到爱情上,像是自己的左手碰一碰右手,同时的触觉,反而会没有感觉。而现在,就因了一个王子回忆,他忽然发现,自己竟然十分愿意做她的王子。

从饭店回校园,路上,她想,或许这就是情侣?她宁愿相信。

只是不知道他会怎么想。她想知道。

期末考试来临,她没时间找他。他也只打了一次电话,说是帮她订车票一起回家。

拥挤的列车,她坐在他的旁边想问一些什么,却生生地开不了口。在闷闷的空气里睡去,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她的唾液湿了他的棉衣一肩,是她枕了他一夜,她微微地脸红,回答不出他问的睡得是否还好。

车到站,他把行李架上的行李取下来问她:“还记得你妈在我们小时候最喜欢问我的问题吗?”

她点点头。小时候,她妈总是问他:“伟儿,你长大了娶欧阳做媳妇好不好?”那时的他总是很响亮地回答“好”,让一屋的人都笑。

他猛地把她抱在怀里,贴着她的耳朵轻轻地说:“我现在的答案还是好。”原来他一直不说,原来他一直在心里藏着。她有时会以为他会将她当妹妹,永远的妹妹,但这句回答却令她无比欢喜。

她把头埋在他的怀里,想起他曾经给她读过的那个童话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将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关于清晨许愿的美文 篇4

I wish that this day could bring me a few friends, who understand me, and yet remain my friends;I also wish that this day could bring me a work to do which has real value.我希望这一天能够带给我一些惺惺相惜的朋友,希望我们友谊长存;我也希望这一天能够给我带来一份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I wish that this day could bring me a mind unafraid to travel, even though the trail be not blazed, and I wish that this day could bring me an understanding heart.我希望这一天能够带给我无畏远行的胸怀,即使旅途没有光亮的照耀;我还希望这一天能够带给我善解人意的心。

I wish that this day could bring me a sight of the eternal hills, and the blue sea stretching to the horizon, and of something beautiful which the hands of men have made.我希望这一天能够让我看到永恒的山冈,看到辽阔无边的蓝色海洋,看到人类的双手造就的美丽事物。

I wish that this day could bring me a sense of humor, and the power to laugh, a little leisure with nothing to do.我希望这一天能够带给我幽默感,笑的力量和无事可做的片刻悠闲。

许愿好运的句子简短 篇5

2、希望我给别人带来的好运,也能降落到自己身上。

3、感谢上天保佑,希望如愿所想,财运大开,好运相伴。

4、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不期待突如其来的好运,只希望所有的努力终有回报。

5、希望好运能常伴,同时也希望自己继续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

6、坚守梦想的女孩,都会很幸运!在未来路上希望自己好运。

7、希望自己快点好起来,变得稳重一点,好运就会upupup的。

8、明天希望自己带着脑子,保持清醒,完成考试,加油加油加油,希望自己好运好运好运。

9、已经天时地利了,就是不知道今天下午会不会出洋相,祝自己好运,放松。

10、给自己加油,挺过周五,希望好运不辜负我的努力。

11、从今天面朝阳光,接受生活,重新开始!祝自己好运!

12、每年的生日都是那样,今天安安静静地过完然后祝自己明天好运。

13、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好运都许给你,希望你可以一直做你喜欢的自己。

14、嗯!感觉今天很欧!一定能出斯卡哈!我去了!祝自己好运!

15、面试我一定会是小组第一,明天一定会上岸!祝自己好运,好运,好运!

16、不能说是被人吼了而是自己错看轻了某件事。希望好运。

17、今天科二过了,希望星期一的科三一次过,祝自己好运。

18、明天就要地理生物中考了!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考试呢!祝自己好运!

19、给自己加油,挺过周四,希望好运不辜负我的努力。

20、今天是个好日子,祝自己快乐,从今以后,各种好运砸向我吧。

21、祝自己今天好运,会的全对,不会的全蒙对。

樱花树下的许愿作文1000字 篇6

小杰你在哪里?一个女孩双手合十在祈祷着,小优是和小杰失去了联系,她多么期盼小杰能回来,她在门前种下了一棵樱花树,这在日本也很常见。她和小杰是中国的留学生,在大一时相识了,他们是好朋友可是在大二时,小杰为了给小优堆雪人,血液堵塞而晕倒了。他的妈妈把他送到了美国去治疗,可是就在这以后他们再也没见过面了。

小优心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要不是自己的任性,非要小杰给自己堆雪人,小杰也不会……。小优在此后也非常消极,她的好朋友们也劝她,可是小优仍旧……。

小优也有几次去找小杰的妈妈,可是都被赶出来了,小杰的妈妈连看都不看小优一眼,也不告诉小优小杰在哪里。小优去求他妈妈原谅,可是都吃了闭门羹。

小优每天无时无刻不想着小杰……以至于暑假时自己打工赚钱去美国,小优孤身一人在美国,她找了无数家医院,可是都没有小杰的音讯,对啊!美国那么大自己也找不完。小优孤独的回到日本继续学习。小优每天都惦记着小杰直到有一天……

小优在食堂里吃着饭,闺蜜杨怡拍拍她说:小优你看,那不是小杰吗?小优乍一看,真的`是他。她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小杰啊!

小优苦苦找了一年的小杰如今就隔自己一点远,吃完饭走出食堂小优决定去找小杰。

她看到小杰在学校的竹林里漫步,小优跑了过去,拍拍他的肩。小杰一脸疑惑的看着小优说:我们认识吗?小优看着他,着还是以前开朗的小杰吗?如今满脸的冰冷,仿若一个孤独患者,小优缓缓说:小杰不认识我了吗?小杰冰冰的说:sorry小姐,我不认识你。说完小杰就走了。小优看着小杰孤独的背影,眼泪夺眶而出。

她不敢相信这是以前的小杰,现在她看到的只是一个空壳罢了。她无助的蹲着,眼泪在也藏不住了,在这一年里,小优没有哭过,因为小杰告诉过他不论遇到多大的痛苦都不要哭。这时,小优的精神支柱仿佛被抽空了,她苦等、苦找的小杰竟然是这样的,小优完全崩溃了……。

她有气无力的回家里,闺蜜杨怡说:这样?见到小杰了吗?小优说:他不是小杰。杨怡没在问了,知道小优心情不好。

小优漫步走到樱花树下,想:小杰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殊不知有人在悄悄的看着她……

那人走到小优声旁,看着她。小优乍一看是小杰,小杰望着小优说:小优我回来了。原来小杰回到家中,找到自己的日记本才知道原来真的他认识小优,小杰望着小优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珍贵的友谊,他会好好的珍视这段友谊的。

关于许愿的童话故事 篇7

一、思考“童”味的消失

1. 故事支离破碎

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地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把文本肢解得只剩几根“筋”,使学生觉得学语文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喜欢拎出某一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辐射全文,让学生通读全文,找找有几处地方写出了这一意思。学生东找找西找找,找到一处学一处,找完也就学完整个故事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新颖,从故事的某个段落入手,绕来绕去、反而把简单的故事绕得极其复杂,使学生如坠云雾,不知所措;还有的老师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几个片段,对自己认为重要的、适合进行训练的段落反复打磨,直到学生失去了兴趣还意犹未尽。这些所谓的训练关注了点的获得,却忽略了篇的重要性,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哪里还有丝毫童话的情趣呢?

2. 过多理性分析

童话是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它往往把自然界“社会化”,把社会生活“童话化”。它采用拟人的方法,给所有的东西赋予了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性化。因此,童话是感性的,童话教学需要教师多一点感性,少一些理性,甚至杜绝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喜欢追问“为什么”,喜欢探究“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这些关于什么的思考马上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理性解析的状态下,任何一个美的事物在人的审视解析下都会变得生硬而无趣。童话也是这样。

3. 教学模式单一

仔细观察一些老师的课堂,发现有些老师教学课文都是一个模式。“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两三句话说一说。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分成几个大段?这个词什么意思?去掉和加上有什么不同……”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孩子们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全然忘记了童话的神秘性,忘记了自己在阅读一个有趣的故事。

导致童话学得无味的原因应该出在教师的“教”上。在一些老师的眼中,所有文章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编者编入童话的另一种意图——唤起孩子们阅读童话的欲望。这一关键性的忽略导致了学生对童话爱“读”不爱“学”。童话教学要求我们老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真正把童话当做童话去教,而不是硬拉着学生的手把他们拖进所谓的童话世界。

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这样,学生们才会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

二、打开童话的情趣之门

1. 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阅读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先不要急着去分析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怎样组织教学等等,而是要暂时以一个儿童的身份,用儿童的眼光,用儿童的心理,反复地去朗读和体味:故事中最吸引学生的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体现童话所具有的独特味道的?也许这正是我们教学这篇童话重难点的突破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或许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值得一看,但它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要靠教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2. 整体把握,感受情趣

我们常将“童话”与“故事”连在一起说成“童话故事”,故事本身有着一定的趣味性。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应该从整体入手,只有整体感知,才不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如《小鹿的玫瑰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文中含有两条主线:一是玫瑰的成长,二是小鹿的心情。小鹿的心情是伴随玫瑰的成长由惊喜到失望再到高兴,逐步发生变化,故事也随之跌宕起伏。教学时先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玫瑰变化的四个句子,然后从栽花—长叶—长出花骨朵—快要开花—花凋谢,步步引导,把它串联成完整的童话故事。学生们置身于童话情景中,一边感受玫瑰的变化,一边体会小鹿的不同心情,在故事中经历一次完整的心路历程。这时候的学生,一定会陶醉其中,被故事深深地吸引。

3. 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学习童话的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进入角色,披上红色的斗篷,手拿魔法石,做童话故事中的哈利波特,或者做那个可爱的白雪公主。”这是儿童学习童话的真实心声。我们知道孩子有模仿和想象的天性,很多时候孩子是通过想象来体验成长的。比如小孩子玩过家家、打仗、探险等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对大人来说是幼稚甚至没有意义的,但是孩子们却都是全心投入的,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童话也是这样,孩子们跟童话是平等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全身心投入的,在投入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对童话里的角色、情节、感情等进行充分的理解、支配、体验和吸收,并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而这个过程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学习童话的情趣是能够在童话中发现自己,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童话角色的体验。

(1)角色对话

《从现在开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的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并明白这一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戴上课前准备好的动物头饰,互相认识新的身份。然后教师扮演猫头鹰宣布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得白天休息,晚上做事。对于这个命令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底下的“小动物们”议论纷纷:我们以前是白天做事,夜里休息,现在我们的生活颠倒了。猫头鹰打乱了我们生活的规律。猫头鹰,你有“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的生活习惯,我们可没有……当“小动物们”都叫苦连天的时候,教师又扮演起狮子:小动物们,这个星期,猫头鹰当了大王,你们感觉怎么样啊?此时只见“小动物们”纷纷哭诉:狮子大王,我过得非常苦。狮子大王,猫头鹰让我们天天熬夜,我熬不住了;我看不见,找不到家了;我被石头绊倒了;我会被大灰狼吃掉的;上次我去做事,被一条大蛇咬了一口,现在还疼呢……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动物的立场去感受,教师无需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2)角色模拟

《象鼻桥》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故事中两头热心的大象为小河两边的动物们架起了一座“象鼻桥”,使动物们既感动又惭愧。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大象的默默奉献,毫无怨言?有位教师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

无论是角色对话还是角色模拟,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时转换角色。有时需要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有时又要让他们走出角色。这都需要教师灵活地引领,学生才能自然地转换角色,顺应正确的体验,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

《许愿树巷的叶子》读后感 篇8

她叫袁佳,她和妈妈相依为命,也曾几次搬家,在她的生活中,没有爸爸,她不会因为单亲家庭自感羞辱,责怪妈妈。直到有一天,她生命中的爸爸出现了,16岁的她在妈妈的日记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其实我们都是小小的一片树叶,平凡却又演绎着自己不同的人生与梦想。我们随着四季变化着自己的心情,也在时间的缓缓挪移中不断成长。有长大,春季我们会长出新芽;有欢乐,夏季我们与花朵、鸟雀一同舞姿,无比生机;有悲伤,秋季树叶由绿变黄,渐渐漂落于地面;有失败,冬天枯枝无叶,这是孤零寂寞的无声诉说。

当我们投入这个故事中,我们自然能深切感受到体会到它的人情世故,微妙的情感波澜。在这个异常彷徨的季节里,在这个充满生机色彩有许愿树巷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热烈与精彩。

基础学段关于三国故事的有效处理 篇9

一.紧密联系原著, 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语文教材中每个三国小故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包含着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 但因为是改编或节选, 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会显得比较单一, 缺少人物发展的轨迹, 模糊人物形象的分析, 因此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原著, 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鲁肃也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 如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 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 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经过讨论, 一些学生认为, 鲁肃为人忠厚老实, 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一些学生认为他比较守信用, 因为他答应了诸葛亮不告诉周瑜真相, 他不能言而无信。一些学生说, 鲁肃不赞同周瑜这种做法, 而比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一些学生认为, 鲁肃和诸葛亮是私底下的好朋友。

这些观点体现学生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可否认, 《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的确是忠厚老实、慷慨大方、有“长者风范”。那么是否认为这个问题就可以到此为止, 下结论了呢?

仔细一想, 似乎还有发掘的空间。比如鲁肃是否一贯都是忠厚老实呢?《单刀赴会》不是他为除去关羽而亲手导演的吗?只不过最后失败了, 反而成全了关羽的美名。鲁肃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的朋友呢?是否就仅仅是以上原因, 才让他选择了帮助诸葛亮?

要解开这个结, 要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 要从《三国演义》原著中找答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 不战而降荆州, 一时气势极盛。在刘备奔逃于江陵之际, 曹操的“会猎于荆襄”的檄文也传到了孙权手中。江东人心浮动, 孙权害怕曹操消灭了刘备后, 又跨江而来, 毁了自己三世基业。却又不敢现在就翻脸, 公开对抗曹操。紧要关头, 主战的鲁肃请命出使荆州, 游说刘备, 带回诸葛亮, 制定了“联刘抗曹”的战略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 诸葛亮到了周瑜军中担任军师, 诸葛亮也就成了刘备的全权代表。试想, 如果让周瑜定了诸葛亮的罪, 乃至军法从事, 杀害了诸葛亮, 那么“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 先前定下的国家战略也就落空, 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对东吴极为不利。鲁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屡次劝谏周瑜不要对诸葛亮动手。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鲁肃还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又如, 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 学生提出曹操是个多疑的人, 为什么这么相信黄盖的话, 还欢喜得了不得。他难道就不怀疑吗?是啊, 这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回读课文, 学生讲到黄盖在信中投曹操所好, 用自不量力, 用鸡蛋碰石头来比喻两军的形势, 使曹操心花怒放。其次, 这也正击中了曹操的弱点, 用兵士和粮草做诱饵, 引曹操上当。至此, 学生能充分挖掘文本信息, 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但是, 仅仅是这些远远不够的, 不能打消曹操的疑心的。因而, 引进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故事情节是必要的。此时, 引入苦肉计,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以及学生谈到曹操派蒋干到周营刺探军情, 周瑜将计就计的故事, 不但拓展了故事的内容, 完善了情节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也对曹操周瑜以及黄盖这些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要让学生准确认识三国人物形象, 应该说, 离不开对原著的分析。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1. 音乐导入, 创设情境。

教学三国故事, 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用音乐方式来导入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由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也是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导入, 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感受三国豪情。

2.观看视频, 如临其境。

在教学中, 适时地插入视频剪辑来教学,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真切感受战争场面, 把握人物形象。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来体会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 诸葛亮谈笑自若”的场面, 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镇静自若”;曹操的“疑心重重”“追悔莫及”;周瑜的“嫉贤妒能”“自叹弗如”。学习《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 可以视频播放“空城计”片断, 感受“智者”形象。教《火烧赤壁》一文, 可以播放“火烧赤壁”片断。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 对火烧赤壁的宏大场面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 火光通天, 浓烟滚滚, 喊杀声连成一片, 曹操的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其惨烈、壮观的场面震撼人心, 加上音乐的渲染, 使学生如临其境。

三.优化朗读教学方法, 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叶圣陶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 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 就是好好地读, 读得好, 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 实际上就是读与想结合得好, 吟咏与推敲结合得好。要理解三国小故事, 分析三国人物形象, 悟出深刻的道理, 就必须好好地读。

1.感知人物形象, 读出角色。

三国故事的文本中, 往往会出现较多的人物对话, 充分抓住这些对话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 对感知人物形象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草船借箭》一文, 对话段落比较多,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教学第二段时, 执教者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 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与交流过程中, 感知了人物形象。

2. 分析人物心理, 读出语气。

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 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 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⑴.诸葛亮和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 他们的心情会不会一样?为什么?⑵“假如你是鲁肃, 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 吃惊的语气。) ⑶“假如你是诸葛亮, 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 得意的语气。) 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赤壁之战》一文中, 我在引导学生如何读出“周瑜自不量力, 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哪有不失败的!”这句话的语气时, 分析了此时曹操的心理。赤壁之战的关键之处, 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 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 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读此句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3. 珍视学生体验, 读出多元。

以读为本, 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多读书, 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体验。由于孩子个体知识、生活经历不同, 对课文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 所以朗读的技巧也不同。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 在学生朗读“黄盖没有失信, 果然来投降”这句话时, 有学生将“果然”一词读得高昂, 还在后面加上“哈哈哈”。他说曹操在笑自己非常强大, 没有出兵就吓得黄盖前来投降了, 可以不战而胜了。有一个学生在读这句前加了“呵呵呵”, 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读。他说曹操这时在笑周瑜, 连跟了他这么久的良将都投降了, 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战斗的胜利……又如:学到“火光冲天, 烟雾锁住了江面……曹军死伤不计其数”那种悲壮的场面时,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看待这个场面, 你会怎么读?学生纷纷练读, 随后的个别朗读中, 有的自豪, 得意, 那是取得胜利的周瑜部队, 有的唉声叹气, 精神萎靡, 那是吃了败仗的曹军, 有的读出了慷慨激昂, 那是为战斗悲壮的感慨, 有的出于对死难者同情而读出了低沉。精彩朗读的出现, 正是因为执教者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体验, 才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多元解读的结果。

四.开展《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中的三国小故事有着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 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 因此, 在开放性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教师要以《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内阅读教学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性的课外阅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习惯, 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和拓展, 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空间。

曾有教师对《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它们分别是:三国词语竞猜、精彩录像回放、研究成果汇报、生成激烈辩论、开放课外阅读。三国词语竞猜:通过词语竞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推动学生的阅读积累, 既是对学生研读《三国演义》情况的检查, 也是对《三国演义》阅读兴趣的激发。精彩录像回放:播放《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精彩录像, 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 激发学生《走进三国》汇报交流的兴趣。研究成果汇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问题, 采用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选取重点处、精彩处进行汇报, 丰富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 进行学习方法的提升、指导, 使汇报交流成为牵动学生深入研读《三国演义》的一个点。生成激烈辩论:曹操、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谁更堪称英雄历来见仁见智, 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论辩, 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积累, 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开放课外阅读:将研读《三国演义》的方法、经验迁移到对其他名著的阅读中, 使学生在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中积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 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样的教学, 把听说与读写, 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更大的纵横驰骋的天地, 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多篇文章出自《三国演义》,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是教学此类文章的重点。本文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进行“三国故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质疑,多媒体,朗读,综合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于永正, 《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2]金介梅,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http://courses.teacher.com.cn, 2011年6月。

[3]《走进三国》, http://bbs.jxjyzy.com/showtopic-229477.aspx, 2009年5月。

[4]谢新敏,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http://blog.szsslxx.com, 2010年12月。

许愿沙主持词 篇10

婚礼彩砂,庆典彩沙,观赏专用砂,装饰彩砂 0531-88702133婚庆仪式的新亮点~!彩沙仪式是在二次进场后进行的。彩砂仪式1: 两位新人将两种的彩砂放进一个大的玻璃瓶子,将彩色细沙混合在一起,寓意着二人像彩砂一样相依相伴,永远无法分离。沙子只有在双手小心的捧起的时候可以安静的留在手里,手抓的越紧就越容易流失。。所以要新人亲手将混合好的彩沙捧起,感受爱情和婚姻的真谛!婚礼结束后装满彩砂的玻璃瓶将作为爱的见证,永远放在新人的床头~!彩沙仪式2 婚礼主席台上,摆放着玲珑剔透的玻璃瓶。分别盛着红沙、白沙和蓝沙,新人的父母在空水晶瓶内倒入红色细沙,象征着父母的爱,新人则倒入白色和蓝色的细沙,两种颜色交织成的条状图案象征着纯洁的爱,相依相伴。彩沙仪式自首推后,得到不少新人青睐。

倒彩沙 : 天为证,地为证,我们所有来宾为他们所见证,让他们自由呼吸这份爱的空气,在一双双真情眼光下接受这份爱的洗礼。有请新娘轻轻捧起你面前这瓶白色的沙子,象征新娘对新郎一颗纯洁的爱心。有请新郎轻轻捧起你面前这瓶蓝色的沙子,象征新郎象天空一样宽广的胸怀,请你们把这两瓶彩沙融和在一起,预示着你们今生就象这沙子一样永远也无法分离。请你们轻轻捧起融和好的彩沙,沙子只有在轻轻捧起的时候才不会流失,握的越紧越容易失去,新郎新娘一起感受这份爱的真谛吧。

婚庆彩砂,婚礼:很久很久以前,在寂静的海底躺着两粒沙。他们相距很近,一粒沙爱上了另外一粒。水下风平浪静,他凝视着意中沙,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他知道有自己爱的沙可以让自己凝视,不用理会水面的台榭焦土,沧海桑田。但是在这一刻他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要到自己所爱的沙粒面前对她说他爱她。于是沙粒开始了漫长的旅途。他一点一点地移动,不管是细如发丝的暗流还是鱼儿搅起的微弱旋涡。每当有这种力量时他总是很感激上苍。海底的一粒沙,希望在自己所爱的沙身边待上一辈子,因为它们仅仅是为了两粒沙之间简单的爱情。婚姻真正的融合,就想着海底沙一样,是新人之间,家族之间,乃至相互缺点,习惯,性格的包容和理解,融合在一起的沙粒,永远不会分开,也没有什么力量会让他们分开,它们的一生将会不离不弃,相伴相依!

婚礼彩砂,济南婚礼彩沙婚礼倒沙婚礼许愿沙婚礼婚礼沙幔,婚礼上倒沙婚礼堆沙堡婚礼用品彩花拉花婚礼七彩沙婚礼沙

许愿树作文 篇11

——题记

又路过这棵大树,看着它,突然就笑了,记忆随着风飘到了童年时期。

那时候正是《灰姑娘》热播的时期,在我们孩子圈里,每个人都希望有灰姑娘的许愿树,实现我们的每个愿望(灰姑娘的版本不同,我们那个时候是许愿树),我更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我家门前大树下祈祷,希望大树给我一个棒棒糖,试了多遍都没有实现,我懊恼而归,妈妈看着我难过的样子,若有所思,然后说:“说不定大树只是不想在你面前施展法术呢,你晚点再过去一趟,说不定就有了。”我虽半信半疑,但现在也别无他法。傍晚,我再出去,看见大树下有一个好大的棒棒糖,是我一直想要的款式,我马上跑回家,对妈妈说真的有许愿树,妈妈看着我高兴的神色,她笑着,笑里满载着得意。我想告诉小伙伴们,可妈妈说许愿树是我一个人的,要是告诉别人就不灵验了,灰姑娘就没有告诉别人,我相信了妈妈的话,开心地保守着这个小秘密。

许愿树也有不灵的时候,而我发现每一次它的不灵验,妈妈都不在家,是巧合吗?还是……我不愿想那么多,更不愿把妈妈和许愿树想到一起,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因为我想要的是无所不能的许愿树,而不是“冒充”许愿树的妈妈。

如今我发现,我错了,其实我一直都应该知道,那个当了我幼年时期许愿树的就是妈妈,她会在我蛀牙时期对我要棒棒糖的愿望置之不理,也会在我低谷时期在树上贴上鼓励的留言条,更会在趁没人的时候把我的愿望实现然后匆忙跑回屋子……也只有她会因为自己的每一次差点说漏嘴而匆忙逃走,只有她会每天晚上借散步之由溜出去,只有她会在我得到礼物时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得意……

思绪飘回现在,我站在树下,看着这棵充满我童年快乐的大树,苦笑自己的愚笨,那个当了自己近“许愿树”的,就是那个自己从出生就开始不断索取的妈妈,也是那个只要看到你笑,就满脸欣慰的妈妈,更是那个即使拼尽一切也要给你最好的的妈妈……

站在树下,仰望树梢,许愿道:许愿树啊,若你真的能许愿,那便许妈妈不再苍老,不再操劳,身体安康,可好?

关于许愿的童话故事 篇12

学者因传播历史经典而成为明星人物, 始于电视讲座类节目的兴起。印刷时代, 学者受学术规范的影响, 大多遵循严谨、严肃、严格的风格, 即使以讲座形式解读历史, 也与大众有一定的距离。可从2004年起, 《百家讲坛》节目让观众像读小说一样, 兴致盎然地出入于经典里的历史场景, 经典、专家、观众三者的关系, 开始为之改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因讲史而大红大紫, 人们惊讶于电视叙述历史时, 竟然发挥出“探照灯”功能, 让文化传统与普通观众的内在联系变得特别醒目。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里, 易中天与王志纲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王:人生就像一个舞台, 聚光灯只有一束, 成千上万的人都在里面跳舞, 但是99.999%的都是黑暗的舞者, 所以很多人都渴望能成为被聚光灯锁定的明星。突然这束聚光灯一下子打到了易中天先生的身上, 他其实一直在跳舞, 没想到他跳这个舞姿一下成了流行色, 被全社会所广泛接受, 那么由此很多议论就出来了, 因此就产生了易中天现象。他带有必然性, 也有偶然性, 可能跟他跳得很好的还有四、五个, 但是偏偏那个灯移过来的时候打到他了, 而且打到他的时候, 他那个精彩的探戈正好是表现得最好, 最华彩的片断大家看到了, 灯不走了, 要走的话下面的粉丝一片骂声, 不准走, 不准走, 最后就逼得易中天不断地跳下去, 这是一个社会学上非常有趣的现象。但是我希望易先生的回答是啥呢?就是说, 所谓的暴得大名, 有没有思想准备?

易:那肯定的, 没有。其实志纲兄刚才说的有一条是深得我心, 一个舞会, 大家都在跳舞, 突然有一个聚光灯打到我身上, 我真的真实的感觉就是这样。当时《百家讲坛》邀请我的时候, 我的想法非常简单, 是头脑简单, 不就是换个地方上课吗, 就是这样。那么平时我在学校上课就这么上的, 只不过换了个地方……

换个地方讲授历史, 显然不是将学术讲座搬上屏幕, 而是按市场需求对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本体”进行重构, 变成当代“历史文本”。原生态的历史本体是错综杂陈的, 电视上进行学术活动的学者, 要以独特视角赋予专业知识以新鲜感 (这是他赢得尊重的筹码) , 还要以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将专业知识导入大众视野 (这是他引起轰动的技艺) 。易中天的课堂原本就富有人气, 他说自己特别看重用人性反思历史, 表明他对现代眼光和传播技巧的关注程度, 已超出了单靠同行的评价来印证其学问的文化惯例。人性成分, 类似于食物中的维他命, 美食家、素食者都需要。讲故事的好手, 尤如烹饪技巧娴熟的大厨, 总能把营养混杂在色香味俱佳的食品里, 让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观众也为之着迷, 因此他在电视上亮相后, 能迅速引起轰动, 并使经典与现实间的微妙关系也成了社会话题。

与易中天一起出风头的“明星学者”早期还有于丹、阎崇年、纪连海等。回看这一现象, 精英、大众、媒体围绕经典达成了“三赢”局面, 以前还不曾出现过。长期以来, 学者们太看重专业陈述, 这多少妨碍了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化合到当下社会。而《百家讲坛》的主讲者, 以历史上的人和事作为传播对象时, 遵循的是大众文化的叙事原则:一是不像孔乙已那样用“之乎者也”与大众刻意保持距离, 以显示特殊的文化身份, 相反, 它适当迁就大众的感知方式和趣味模式, 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原有状态的经典解读方式;二是不从怀旧需要出发, 而是立足当代, 提取与现代人的精神面貌相关联的部分, 实现历史的在场性。

经典是文化秩序的象征物, 而且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 但以经典所对应的古典世界作为逻辑起点, 通达不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四书五经里的精神资源, 固然在用难以察觉的形式浸润我们的身心, 左右我们的行为, 可时过境迁, 古今生活习性、文化氛围、社会制度的差异大, 经典与现代大众已很隔膜, “在思想观念上, 人们不再把儒家经典当作必读的教科书, 绝大多数中国人已说不清楚‘四书’‘五经’为何物;在行为方式上, 儒家的礼制不再是必须遵循的准则, 少年儿童更多的是把大众传媒 (尤其是电视) 中宣扬的行为方式视为社会认同的方式;在语言传递上, 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 字、词蕴积的儒学情怀已很少得以传递了”。[1]避免历史理性衰退下去, 必须适应大众传播机制。

历史文化经典要服务于现时需要, 变换为一看就懂的形式似乎必不可少。于丹的“论语”版本, 观点未必都正确, 也确有一些明显的解读谬误———知名论坛天涯网2007年3月2日有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一度被广泛转载———但她使儒学从古典世界走出来, 变成现代风行的“心灵鸡汤”, 变成大众无恐惧感的消费狂欢, [2]因此一直有一大批支持者、崇拜者。好节目是需要受众认同的。孔孟老庄、三坟五典, 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和无限商机, 只要有大众为作品掏钱买单, 它当然会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而在反复加工、重新包装、批量生产过程中, 经典难免走样、变味, 甚至面目全非, 某些沿袭传统治学方法的精英因此不满、质疑、争议, 可是, 不同凡响的争议不也是一种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吗?

二、古代经典文本要重新集聚庞大的观众群、回头客, 讲述者必须善于讲故事

打通历史与当代的联结点是有技巧的。成为文化明星的学者们, 叙事上通常舍弃古板枯燥的学术语言, 避开艰深抽象的文化结构, 突出那些引人人胜的细节、情节、故事。本来, “叙事性具有将其题材‘戏剧化’和‘小说化’的天性”。[3]从陈寿的《三国志》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我们能感受到史实的故事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人物性格也越来越生动。没有后者, 三国历史很难说能从殿堂、经院走向市井、瓦舍。电视讲述经典, 不可能采取研究机构以及大学院墙里的学术套路, 而要顾及视听节目的种种观赏习性。用拗口的术语和令人头疼的概念, 可以爬上高高的学科殿堂, 可向下张望时, 会发现追随者寥寥, 因为普通人早已望而却步。既然故事化能为“诸子百家”培养出可观的观众群、回头客, 这个叙事杀手锏自然要被广泛运用。

讲故事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上的人和事的选择性叙述, 在讲述者那时, 历史规律、证据链条当然重要, 问题是, 历史事实或文化现象从来不服从简单的因果链, 往往由“多因--多果”的逻辑所主导。恰是后者, 好看而有趣的历史叙事才“有机可乘”。比如, 帝王心术、宦海浮沉、旧朝掌故、风流韵事等, 在学院派眼里, 这属于历史长河所携带的碎片, 在公众那里, 绝大多数人恰恰以这些“碎片”建构其历史知识系统。“生活并不在历史之外, 历史也不是在生活之外”, 中国文化对历史“近乎宗教的”崇尚和迷恋, 使得历史作为我们民族智慧和生命意义的表征, 渗透于各个时代的艺术形式里。[4]像四大文学名著, 曾被正史贬斥, 但无法否认, 它们后来也成了华夏文化集体记忆乃至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当下影视作品的“戏说”风气有的确实太不靠谱, 但“正说”对“戏说”也有过度反应之处。无视电视故事化地处理历史的合理性, 等于也废黜了传统文化价值融合于当下、通达于未来的路径。

《百家讲坛》于2001年7月9日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但2004年以前, 栏目定位放在“文化品位, 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精英化诉求上, 一度弄得连精英也不屑一看。调查显示, 它的收视率为0.1%, 这个不起眼的数量级在中国也意味着有100多万电视观众, 但就节目生态而言, 仍有“孤家寡人”的窘迫感。他们后来怎么发现百姓原来特喜欢“历史”体裁节目的呢?《百家讲坛》栏目组2004年请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 观众反应强烈, 收视率一路飙升, 最高时达0.57%, 一举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于是豁然开朗, 从此, 栏目定位、选题策划自觉地转到传统文化和历史领域, 至今十年, 没有再改弦更张, 收视调查也有波动, 但它的综合评价排名在科教频道各栏目中始终名列前茅。一个栏目从生死边缘走出来后, 经受了十年考验, 给人的启示是, 节目收视状态如何, 不是大众文化修养出了问题, 而是当初栏目的叙事策略有偏差。

一个电视栏目理想的受众群, 是能涵盖到男女老少。受众群是否合理地面向各个年龄段的人分布, 事关其社会影响、市场影响及发展前景。2004年年底, 《百家讲坛》栏目观众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是这样分布的, 按性别划分:男性占60.28%, 女性占39.72%;按年龄划分:14岁以下占6.54%, 15~24岁占8.62%, 25~34岁占14.6%, 35~44岁占11.57%, 45~54岁占32.91%, 55~64岁占13.85%, 64岁以上占11.91%;按教育程度划分:未受教育的观众占3.37%,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观众占15.03%,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44.27%,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27.94%,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观众占9.39%。[5]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到观众总数的73%, 这就决定了类似的电视栏目不要高估了目标观众的解读能力。这一事实, 对致力于让大众共享一种信息系统的叙事者, 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说到讲座类节目, 人们会想到凤凰卫视那个以剖析学理见长的《世纪大讲堂》, 它属于较为典型的精英话语, 主流观众是学历较高的人群。因为目标观众不同, 同样是讲座类节目, 其栏目定位和风格诉求也不相同。但试图最大限度地诱发大众相同、相近的视听体验, 讲好每个故事是其基本策略, 因为故事“既能使读者保持悬念, 又能够勾起他们的好奇心”。[6]当代叙事理论也提示我们, 讲故事, 叙述者最重要, “他决定着讲什么和让人怎么看”, [7]他个人的相貌、动作、声音、修辞和叙事角度, 将影响到传播主题与广大受众的关系。同时, 节目结尾那一长串的制作者名单, 也从各层面为放大这一关系做贡献。《百家讲坛》栏目的可贵之处在于, 选择什么类型的学者上电视时, 不给纯虚构的话语以传播空间 (这会转移大众审视真实文化处境的目光) , 也不给只会按学术规范表达观点的人留位置 (这会造成媒介场景的冷清) 。

三、经典研习与传播并重, 我们的精神家园将因为历史延续性而彰显文化自信

电视传播经验反复证明, 生硬的意义要有坚强的胃口来消化, 大众似乎缺乏这种胃口;电视节目里的历史内容, 不是学者在书斋里独自玩赏或在圈子内交换文化趣味的东西, 而是雅俗共赏的。如前所述, 经典文本与现代受众的隔膜已经很深, 要扩大其传播效果, 最好是采用故事形式。电视的家庭收视环境是散漫的, 传播的内容理当以若干个小巧而单纯的节目单元出现为宜;小巧即把复杂事物简单化;单纯可降低收视疲劳;三四十分钟里有不间断的精彩故事, 才能锁定趣味多变的普通大众。而学养深厚且善于表达的主讲人一旦获得千家万户认同, 就有了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他原先的著作, 印数不过区区数千册, 可讲稿出版时, 销量竟达几十万册。他原来的影响只限于小圈子里, 经电视放大后, 便成了公众人物。电视成就了一批学者, 自身也实现了品牌化运作, 还推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此时, 电视媒介也跟上了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 改善了文化身份。

电视通过传播经典, 改善其文化身份, 其实是个很重要的事件。仅凭人多势众, 还不能说明电视在大众文化里的地位有多高———将历史事实也纳入文化工业范畴, 参与到当代主流价值的创造过程, 才算居于文化价值的制高点, 进而完成其文化权威身份的塑造。我们常说, 经典里的历史智慧是我们向未来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可电视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找到传承经典的最佳形式。《百家讲坛》通过创新传播话态, 让经典以非精英方式回到社会, 这不仅在引导现代人到历史的纵深之处去体验文化共同体的丰富多彩, 发“思古”之幽情, 也在引导因现实问题而萌生价值迷茫的现代人, 到历史典籍里寻找正确的历史理性, 重建文化自信。当媒介让那些有益于提升大众精神品质的传统, 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现代社会, 并使众人对之深信不疑, 电视媒体即在发挥着建构文化软实力的功能。

阐释经典有多种方式, 故事形式有助于强化民族寻根意识、增进文化认同。只要故事化叙述所呈现的史实和知识没有“硬伤”, 也不把文化的源头和脉络弄得面目全非, 重构行动就还是可容忍的。俗话说, 水至清则无鱼, 电视节目传播经典时如果完全遵守了科学主义态度, 经典可能与大众就真的疏远了。绝大多数人对万有引力定律往往一知半解, 但对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从而启发其科学灵感的故事, 却信以为真。英国皇家学会在纪念学会成立350周年之际, 公布7份历史文献手稿, 有一份记录了“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 证实了那个世人皆知的版本不过是个误传。这份《牛顿一生回忆录》由牛顿的好友、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撰写, 于1752年出版, [8]可信度高, 而人们仍然乐于相信这个虚构故事, 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个伟大科学家对神秘宇宙的超凡感悟。后人凭故事察古论今, 适度地将历史故事化, 仍在理性可接受的范围里。

文化经典里, 精华与糟粕向来是共存的, 传承工作该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可取的姿态是, 媒体和学人要善于从中甄别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文化要义, 然后使其间的合理元素被集体所记忆, 被共同地实践。大变革时代也是价值信念大动荡的时代, 理论上, 大家都同意, 作为国家民族行为规则系统、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的经典序列, 不会是一个包袱, 但要在现实层面将传统变换为大众心灵安然栖息的处所, 远比想象的复杂。像儒学经典, 一般老百姓是通过“日常仪式和调解活动”将儒家礼仁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这种“肌肉的记忆”表明它不全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们的“清玩清供”。[9]经典传承, 目的是让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化作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这离不开一大批有识之士, 从地理环境、居住条件、饮食结构等生产生活环境, 从文字、礼俗、传说、民间艺术等文化载体, 反复地梳理和传播其中的合理的历史理性。

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往往关注了“典籍中的思想”, 但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的是“社会思想”而非“典籍思想”。[10]历史进程出现“社会思想”和“典籍思想”脱节时, 其间的文化问题, 深入研究很重要, 有效传播同样重要。此时, 因为上电视而名满天下的学者, 拥有更多机会穿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 大众特别期待他们既是历史经典的生动阐释者, 还是现实文化议题的有力引导者。令人欣慰的是, 在近年的《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益智节目里, 蒙曼、郦波、于丹、钱文忠、王立群、纪连海、康震等明星学者, 依托传媒, 动员更多人一起传习我们祖辈所留存的精致的文化成就, 一起寻觅穿越思想迷雾的路径, 一起从事真善美的敏感性、辨别力的普及与提高, 他们身上显示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而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和学者, 历史理性中的合理部分, 将会有效地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过程, 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摘要:学者因为亮相《百家讲坛》节目而名满天下, 学者所诠释的文化经典也成了社会话题, 这背后的理论信息是, 电视有其独特的叙事法则。《百家讲坛》的实践表明, 历史上的经典文本要服务于当下和未来, 故事形式有其正当性。本文认为, 电视讲座类节目不同于一般个体的学术活动, 集体性的运作过程已把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传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它未必导致传统文化的虚无化, 相反, 文化精英借助电视媒体, 可扩大社会影响, 推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电视借助文化精英, 可实现栏目的品牌化运作, 完成文化权威身份的塑造;将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精彩, 历史理性中的合理部分必然更广泛地作用于国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

关键词:电视故事,文化经典,历史,理性

注释

1[1]陈卫平.儒学能否成为“活水”[J].文史哲, 2003 (2) .

2[2]石勇.儒学遭遇的当代挑战[J].读书, 2007 (12) .

3[3]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董立河, 译.北京: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 2005:46.

4[4]蒲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5.

5[5]郭巧红.论电视讲坛栏目的定位与错位[EB/O L].央视国际网站, http://www.cctv.com.cn/20050423.

6[6]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 译.北京:花城出版社, 1984:60.

7[7]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3.

8[8]牛顿没被苹果砸脑袋[N].解放日报, 2010-01-22.

9[9]张鸣.历史的底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140—142.

上一篇:最新公司行政部主管年终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吃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