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与商人寓言故事

2024-06-10

名士与商人寓言故事(通用7篇)

名士与商人寓言故事 篇1

有个希腊商人外出做生意,雇了个士耳其籍的名士保护他,商人不是付给他一般的工工资,而是付给他名士的费用,真是雇了一个贵保镖!因为要付的费用如此多,以至于希腊商人也有了怨言。后来有三个普通的士耳其人,向商人提出要共同保护他。他们三个报酬的总价只相当于付给名士一个人的价格的一半,商人仔细戡酌后,和他们把事谈妥了。名士得到这一消息,并不以为然。商人家里参加宴会,名士和往常一样去赴宴。尽管他已清楚商人的打算,但外表却没有丝毫的表露。“朋友,”他对商人说,“我听说你要和我分手,理由竟然中介我的酬劳太高了!我现在只对你讲一个故事。”有个牧羊人养了条牧羊狗看管羊群,有人不解地问他,养一只食量如此之大的狗究竟能做什么用,还不如把它送给村里的财主老爷。牧羊人听信了这话,为了节省开支,觉得养三条小狗开支要省得多,在看守羊群方面还可能比单独一条狗要更好些。此时的牧羊人没有考虑到和狼搏斗时牧羊狗能以一抵仨。此时的牧羊人终于把牧羊狗送了人,换回了三条狗却开溜了。羊群对这一点深有感受。“我不喜欢你也会做出如那个牧羊人一般愚蠢的决定,我的朋友!”希腊商人觉得名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继续留用了他。

管理寓言:在招聘员工时,与其招到一堆才能平庸却花费不高的人,不如聘请一个能力强、但是薪资要求高的人。到处理实际问题时,二者的作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企业的资本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实力,在这方面是值得投入很多的。

探险家、商人与巧克力的故事 篇2

1519年,以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特斯为首的探险队进入墨西哥腹地,到达目的地时队员们个个累得腰酸背疼、精疲力竭,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想动弹。

正在这时,从山下走来一队印第安人。友善的印第安人见队员们无精打采,立刻打开行囊,从中取出几粒可可豆,将其碾成粉末状,然后加水煮沸,之后又在沸腾的可可水中放入树汁和胡椒粉,顿时一股浓郁的芳香在空中弥漫开来。

科尔特斯尝了一口,“哎呀,又苦又辣,真难喝!”但是,考虑到要尊重印第安人的礼节,科尔特斯和队员们还是勉强喝了两口。

没想到,才过了一会儿工夫,探险队员们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又感到浑身是劲儿了!惊讶万分的科尔特斯连忙向印第安人打听可可水的配方,印第安人得意地说:“这可是神仙饮料啊!”

1528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向国王敬献了这种由可可粉做成的神仙饮料。考虑到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聪明的科尔特斯用蜂蜜代替了树汁和胡椒粉。

“这饮料真不错!”国王喝了后连声叫好,并因此封科尔特斯为爵士。

从那以后,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一位名叫拉思科的商人,因为经营可可饮料而发了大财。

一天,拉思科在煮饮料时突发奇想:调制这种饮料,每次都要煮,实在太麻烦了!要是能将它做成固体,吃的时候取一小块,用水一冲就能吃,或者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

于是,拉思科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最终,他采用浓缩、烘干等办法,成功地生产出了固体状的可可食品。拉思科将这种食品叫作“巧克力特”。

拉思科发明的巧克力特,是巧克力的第一代。

西班牙人严格保密巧克力特的配方。直到200多年以后的1763年,一位英国商人才成功地获得了这个配方,将巧克力特引进到英国。英国生产商根据本国人的口味,在原料里增加了牛奶和奶酪,于是,“奶油巧克力”就这样诞生了。

成功商人创业故事 篇3

他叫李守望,内蒙古自治区温州商会副会长,内蒙古亚西亚眼镜公司与内蒙古金色年华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高中毕业就去内蒙古大草原创业。第一年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他已成了千万富翁,分别经营着眼镜、服装、休闲娱乐等不同的行业。在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内蒙古亚西亚眼镜公司、内蒙古金色年华娱乐有限公司以及意大利“阿玛尼”、日本“伊发”等许多世界眼镜名牌的全国总代理。现在,事业有成的他,将回笼资金荣归故里,买地办厂再次创业。

创业之初 苦苦打拼

1990年,高中毕业、年仅21岁的李守望带着父母东拼西凑的三万元,与自己的同胞兄弟离开了家乡,到当时生活环境还非常落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创业,以做眼镜、钟表生意为生。那时候,内蒙古呼市店面租金便宜,李守望靠自己的诚心,说动了内蒙古呼市民族商场经理,一下子包了六间柜台。有了店面的李守望,马上雇来6位员工,做起了钟表、眼镜生意。每天要起早贪黑,十点钟下班回到那不足9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继续磨镜片,因为当时的镜片全是手工磨的,所以每晚他都磨到半夜三更,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而且,每次他都要亲自到上海、广州等地去进货,坐不起飞机,又舍不得买卧铺票,只能坐火车的硬座,一坐就是两天两夜。晚上,实在困得受不了,就拿报纸铺在走廊里睡。由于受资金限制,他只能小批量进货,这就意味他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去一趟。跟记者提起在内蒙古创业的艰辛,李守望说,只能用“很苦”来形容。但付出就有收获,在往后短短的四年时间,李守望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大小小20多间店面,员工达到40多位。

几度改行 酸楚自知

不满现状,勇于抓住商机是李守望的商道特点。但几度改行的酸楚,也只有李守望自己知道。1993年,就在“博士伦”隐形眼镜非常风靡的时候,李守望觉得自己有那么多间店面,小本经营做不大,于是大胆决定,从事制造隐形眼镜的行业。因为投资大,他心里明白,风险肯定是有的。

引进国外技术,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从台湾进材料,不久李守望就做出了质量好的隐形眼镜,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眼镜品牌。马上去联系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客户,批发隐形眼镜,由于价格便宜,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以102元/副的价格每天平均能批出5000副左右。但因为制造隐形眼镜,要有知识产权与产品专利,李守望只能退出制造隐形眼镜的行业,开始从事超市批发零售业,经营意大利名牌“阿玛尼”、日本“伊发”、“苹果”、“露雪莱”等世界眼镜品牌的中国大陆总代理,并搞起了批发眼镜行业。把批发销售网络逐渐扩大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年销售额多万元。

回乡办企 甜蜜荣归

1995年,李守望又筹集800多万元资金,在好朋友亚洲摔跤冠军呼日嘎和著名歌手腾格尔的支持、帮助下,包下了内蒙古自治区当时两个五星级酒店“内蒙古饭店”和“新城宾馆”,做起了娱乐生意。生意经营得非常火爆。现在两个宾馆每天的营业额是12.3万元,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左右。

“柳市八大王”传奇

“想了解温州的民营经济,‘柳市八大王’是不应被遗忘的一群人,他们应该算是开隐士物。”9月19日,熟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浙江省经济学会理事、温州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谢健对记者表示。事实上,9月17日以来的两天,记者的脚步也是在这些带有“历史色彩”的名称中寻访温州民营经济发轫期的。

诸多了解温州民营经济历史的专家与企业家所讲述的相当一致,“八大王”应该是1978年之后温州最早的民间商人,柳市则是温州民营经济的起源地,他们的故事布满了传奇色彩,从中也可窥见当年温州民营经济的风光和酸楚。

据先容,1969年,温州刚出现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温州辖区乐清市柳市镇的负责人石锦宽为了解决支边青年的就业,以居委会的名义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柳市通用电器厂。电器厂由32个门市部(车间)组成,经营各种业务,门市部独立经营,通用电器厂则负责对外销售和治理账目,每个车间每月向通用电器厂缴纳30元的治理费。事实上,门市部与通用电器厂之间只是挂靠关系。

柳市通用电器厂的发展出人意料得快,到了1979年,这个厂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个亿。通用电器厂每年都会评选先进,评出营业额最好的10个门市部表彰,其10位负责人则按照从事的行当冠以“大王”称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穿梭于温州与上海之间销售螺丝的刘大源,生意红火,人称“螺丝大王”。当时,柳市还有“电器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目录大王”叶建华、“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旧货大王”王迈仟,号称“八大王”。这批“大王”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尝到市场经济甜头的人。沉没的一代

在“八大王”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被巨大的社会变迁所推动,却遭碰到严重的挫折。1982年1月,中心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当时的乐清县委便将“八大王”的商品经济行为列为大案要案进行查处。

在柳市镇嘈杂的街巷里,刘大源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讲述了他逃命天涯的遭遇。1982年8月的一天,35岁的刘大源早起上街,后面便有两人盯梢。当他看到墙上张贴的“狠狠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大幅标语时,暗自心惊。他作出了生平最为快速的决定,趁人不备钻进小巷,回家取出7万元现金来到河边,跳进一只机动小木船,亡命天涯。刘大源回忆说,逃跑时他身上只穿着背心和短裤。这一年,除了刘大源逃亡之外,其他7人都作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被捕入狱,直到1984年才重新审理,或取保候审,或无罪开释。

当年下令批捕“八大王”和随后为“八大王”平反的是同一个人,他叫袁芳烈。这位对温州产生深远影响的市委书记后回忆说,当年,他带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动机批捕了“八大王”,后又在实践中发现这几人并不是犯罪而为其平反。后来他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位置上离休后专门到温州,安排了3个小时会见“八大王”。“十几年前他们是轰动全国的‘八大王’,是我亲笔批文抓的典型案件,也是我亲身为他们平反的,他们给我上了改革之初最深刻的一课。”

聪明的商人名人故事 篇4

保罗怀揣500美元,只身来到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镇。这里盛产石油,许多人蜂拥而来,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到处挖井。他也加入到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来。

他努力学习地质知识,四处奔走,寻找开采石油的机会。但一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

这天,他听说泰勒农场要被拍卖,而农场的地下很可能储藏着石油,他立刻赶赴现场察看。在农场转了几圈,凭着自己的经验,他估计石油的储量一定很丰富,但众多石油商早已对这块地皮虎视眈眈,而他只有区区的500美元,怎么可能把它买到手呢?

他盘算了很久,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来到自己存款的银行,故意不透露谁是真正的买主,要求银行派一名高级职员为他到拍卖现场喊价。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终于说服了银行派一名高级职员和他一同来到了拍卖现场。

拍卖开始了,银行高级职员率先举起喊价牌。参加拍卖会的所有人都极为震惊,猜测这个买主一定大有来头。大部分人和银行之间有借贷关系,不敢和银行公开竞拍;还有一些人虽说和银行没有来往,但在这种气势的震慑面前,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结果,保罗仅以500美元,就出人意料地买下了这块地皮的石油开发权,而这个价钱仅是报价的1/3。

不久,石油打出来了,一个小时就出油30桶,一桶油在当时卖2美元,照此计算,一天就有1400美元收益入帐。3天后,他就将这块地皮转卖,净赚1。2万美元。他用这笔收入继续进行石油交易,钱越赚越多。24岁那年,他回家向父亲报喜,已经赚够了100万美元。

▲在英国伦敦有一家不大的珠宝店,由于缺乏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恶劣的处境,眼看就要倒闭了。老板苦苦地寻找机会,以求改变这种劣势。

这时,英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成了轰动全世界的一大新闻。老板立即派人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到处寻找长相酷似黛安娜王妃的美女。老天有眼,他总算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位。他请人为她精心梳妆打扮,把她塑造成黛安娜王妃的模样,在店里做高级模特,来进行别具一格的营销活动。

他把珠宝店布置一新,假黛安娜王妃乘坐豪华轿车,来到这里选购商品,顿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许多人前来围观,造成交通堵塞,警察闻讯赶来维持秩序,电视台的记者也匆忙赶到,进行了新闻报道。

这家珠宝店就这样声名远扬,人们纷纷前来选购珠宝商品,生意前所未有地火爆。

英国王室发言人对此事极为恼怒,指控老板犯了诈骗罪,把他告上了法庭。但他对此早有预见,因此在记者采访的纪录片中,他再三要求只播图像,不播声音,由于电视中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指明那就是“黛安娜王妃”本人,法院也就无法据此做出裁决,店老板幸运地逃脱了被判刑的厄运。

▲举世闻名的宝洁公司在起家之初,是生产极其普通的肥皂的。他们生产的肥皂和其他厂家的并无太大区别,性能不相上下,怎么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呢?

公司的奠基人普洛斯特想了很久,想出了一个绝招,他把肥皂的颜色变成了白色,与其他厂家又粗又黑的肥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还别出心裁地为自己的肥皂取名为“象牙肥皂”,以表明它手感细腻、外观洁白的特征。

与此同时,他还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开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广告新形式,比如连环画式、收集包装纸换取奖品方式、聘请科学家进行化验报告方式等等,把一种普通的肥皂渲染成了消费者心目中的“洗涤之王”。

他开创了一个广告的新时代,终于把自己的公司发展成了规模异常庞大的国际性财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成功商人的励志故事简介 篇5

我家旁边有一个菜市场,大概有五十多个摊位。每次去买菜,都会发现有一个摊位前面人很多,我很奇怪:这家菜是更便宜还是更新鲜?跟在一位老大妈后边,排了一会儿队,才到我。摊主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女子,看起来也很是普通,问她菜价,感觉和别人也相差无二。我说买点儿韭黄,要五块钱的。她先放一些到秤盘里,然后再放一些,微笑着说:“再给你加点吧。”说完,她又放进去一些。那一刻,我明白这位女子生意好的原因了:好多摊主都是漫不经心地抓一大把去称,然后再往下取。而她呢,先放一些,然后一添再添。其实呢,最后的菜量都差不多,但顾客心理上差异很大。不断添一下,让顾客感觉到自己占了便宜,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这样。看来,这位卖菜的大姐还真有心,应该看过《顾客心理学》这本书吧。

浙江义乌市号称“小商品的海洋”,到处都是“蚂蚁商人”,一个胶卷赚一毛,一个打火机赚五厘,一根吸管赚八毫,义乌人首倡“一分钱打天下”,店铺遍地开花,富翁满街皆是。那个一根吸管赚八毫钱的企业,有三十位亿万富翁;那个一个胶卷坚持只赚一毛的普通妇女,小学文化,如今身家已有八百万。看来,小处也可以和财富画上等号。

狂士与名士 篇6

“五四”前后,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积极提倡白话文运动,黄侃竭力反对。其时,胡适、黄侃同在北京大学任教。黄侃每次见到胡适,都要嘲讽、奚落一番。一次,黃侃问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问其故。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适一时语塞。又有一次,黄侃给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哄堂大笑。

某日课间休息,北大教师们闲话京剧名伶谭鑫培的《秦琼卖马》。胡适插话说:“京剧太落伍,用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众人静听高论,无人做声,黄侃却立身而起说:“适之、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众人顿时大笑。

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在一旁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胡适赧然。一会儿,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忍无可忍,正欲发作,黄侃却大笑说:“且息怒,我是在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子?我不是骂你,聊试之耳!”胡适气得说不出话来。

如果说以上这些嘲讽、笑骂还带有某种戏谑成分的话,讥讽胡适是“太监”便有些过分了。众所周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皆有始无终,仅成上卷。对此,黄侃百般挖苦嘲讽。王起谓:“季刚(黄侃字)师于并时学者多所讥弹,尝讲论至谢灵运曾为秘书监,笑曰:‘今国内乃有著作监,则胡适之其人也。’或问其说,曰:‘监者,太监也。’随指纪晓岚‘下面没有了’故事为证,闻者为之绝倒。盖讥胡氏著作大都仅有上册也。”施维彩回忆:“……季刚先生上课时经常都会对名流学者大肆谩骂,但挖苦最多的则是胡适。他说胡‘能读偏旁字,只做上卷书’。是指胡读《诗经•葛覃》中‘为为’的‘’、‘’二字依‘希’、‘谷’偏旁而读;后者则因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都只有上卷。”

真名士,自风流。尽管黄侃屡屡大骂、中伤胡适,胡适仍对黄侃谦恭有加。这不禁让人感叹:胡适真有修养,是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

名士与商人寓言故事 篇7

摘要:作为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东晋名士风流呈现出高度的诗性与艺术美。以《世说新语》为媒介,以风流蕴藉的人格趣尚为契合点,李白对东晋名士风流采取了一种诗性的接受方式。其飘逸不群的人格气质、入仕方式的设定以及平交王侯的干谒心态都与东晋名士风流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将东晋名士的逸兴勃发和任乐精神纳入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飘逸俊发的诗歌风貌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OOl 2435(2016)03 0285 06

李白历来被视为唐代诗坛最璀璨夺目的存在,其谪仙式的人格气质、任真率性的行为方式以及风神俊逸的诗歌风貌一直是李白乃至唐诗研究中历久弥新的一个话题。除了纵横家与豪侠,关于李白与魏晋风度之关系也多为论者所注意。但迄今为止,这种探讨仍停留在整体以及泛论层面上,对于东晋名士群体在李白思想谱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出现的原因及其对李白人格趣尚、行为方式以及平交王侯的干谒心理等诸多层面的深刻影响尚有待细致探讨。本文拟以李白的干谒、交游类诗文中频繁出现的众多东晋名士群像及其诗性化的接受方式为切入点,以期对上述问题有进一步究明。

东晋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重要发展与定型阶段,以门阀政治的鼎盛为依托,百余年间名士辈出。通览《世说新语》一书所录名士风流事迹,无论就数量、出现频率还是影响而言都以东晋一朝为最。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这一庞大的名士群体的构成及其容止作派、人格与精神旨趣也不尽相同。渡江之初,以胡毋辅之、阮放、毕卓、桓彝等为代表的新“八达”延续了元康放达派名士散发裸体、对弄婢妾的放诞纵欲之风,同时又有王导、温峤、庾亮等戮力王室而又不废清谈名理的重臣型名士。随着偏安政权的趋于稳定以及门阀政治形态的高度发展,在中后期尤其是政局较为清宁的永和年间,则涌现出诸如王濛、刘恢、殷浩、孙绰、许询、支遁、慧远、谢安、王羲之等以清谈、容止、雅量见赏的一众名士,极一时之风流。相比之竹林先贤的悲剧与启蒙色彩以及元康放达派名士的荒放纵欲,东晋名士群体尤其是永和名土大抵能调和名教与自然二旨,其人格精神、容止风姿以及私人生活情调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平和高逸、矜尚脱俗。袁恪之目韩康伯“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并以此定殷(浩)、韩之高下。其时第一流的名士往往是第一流的清谈家,以经纶才具见长的王导、温峤、庾亮等重臣虽预清谈也只被视为第二流人物,英迈俊爽、权重一时如桓温者乃至因不善名理而又强欲谈玄为风流之士所讥。风气所积,此期名士对容止风姿和言语之美的热情也达于顶峰。清谈容止之外,东晋名士之于琴、棋、书法、绘画、音乐诸般伎艺也多有妙诣。《世说新语·雅量》:“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书琴。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以门第阀阅为立身依托,以哲学、艺术为精神滋养,东晋名士获得了智性和情感双重层面上的诗意自由。冯友兰曾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八字总论魏晋风流,毋宁说是为东晋尤其是永和名士群体而发。正是这种在清谈、容止以及社交与私人生活场域所呈现出的诗性美和艺术境界使得东晋名士群体超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甚至也超越了其本身的种种缺陷和流弊而为后世所赏慕、效仿。

李白平生傲岸不羁,除了纵横家与豪侠,唯独对东晋名士青眼有加,在他的笔下集中出现了谢安、王羲之、王子猷、庾亮、桓温、王恭、谢尚、支遁、袁宏等一大批东晋名士。在这之中,尤称谢安,并屡以自比。他对谢安的倾慕若此,与其自身“功成拂衣去”式的“出”“处”思想有着直接关系。与正始名士在名教、自然之间的对立、激荡不同,当王室多艰之际,东晋一朝的砥柱之士能较为从容地游走于出处二端,如庾亮“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庾亮碑》)。最能体现这种调和和风流境界的是被称为风流宰相的谢安。谢安一生之出处与谢氏家族的门第危机息息相关,其名士风流中不乏政事才干和隐忍周旋之术。高华平曾指出,“谢安的风流人格既不全在精神的潇洒,也不全在其事功的显赫;既非全在于出,也非全在于处;既非全属于儒,也非全属于道,而是在于其对出处、儒道、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与超越。”李白之倾慕谢安正在于后者在仕隐、出处之间的这种自由转换:“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赠常侍御》)。然而,李白不仅无谢安的门第之资,也无其政治才具,他对谢安式人生迹遇的热切憧憬与自我期许只纯然是一种诗意的浪漫:“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题蔡舍人雄》),“谈笑”二字,潇洒、飘逸之极。

可以说,李白一生所赏正在此种人物风流,这种趣尚也贯穿于他对整个东晋名士群体的接受之中,如《王右军》: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作为王谢子弟之佳者,王羲之在永和名士中最具风流蕴藉之姿,时论以为“清贵有风鉴”,李白以“清真”论之,盖亦赏其真素之美。在李白的诗文中,“清真”一语曾屡屡出现,如“圣代复元古,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裴子含清真”(《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最能体现李白之人格趣尚。至于“潇洒”也是东晋人物品藻之习语,如王子敬语谢安云:“公故潇洒”。可以说,“清真”“潇洒”二语不仅精准地提炼、概括出了王羲之的风神,更道出了李白乃至有唐一代文士对东晋人物的赏契之所在。他对谢安的深相推崇也不乏此种旨趣,如“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世说新语·雅量》载谢安与孙绰等人泛海触风,“风起浪泳,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安“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李白引此事以赞其处变不惊的高情雅量。

除了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名士,李白对东晋人物清真潇洒人格趣尚的接受还集中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接受中,如《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六句之中巧妙地融括了《晋书》所载的诸多充满名士风流色彩的逸事,俨然为陶公作一幅人物素描,寥寥数笔,形神俱出。又《赠临沼县令皓弟》“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也以同样的手法极写陶之高逸、淳古。相比杜甫对陶渊明的深刻同情之了解以及调侃式接受,李白对陶渊明高逸脱俗形象的塑造和名士趣味更能代表唐人尤其绝大多数盛唐文士的审美趣味。他之推崇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正在于孟浩然身上所遗存的这种魏晋人物风流,尤其是那种傲视王侯的气骨和风韵。

与这种内在人格趣味和生命情调的赏契相应的,李白在干谒、交游、赠答诗文中酷爱以东晋名士自比或比赞他人,如“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别山僧》)、“吾非谢尚邀彦伯,异代风流各一时”(《对雪醉后赠王历阳》)“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然而,任何一种模仿最终都仍然是一种变异,模仿者自身的生命意志和个性色彩越强这种变异就越大。受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浮华冶游风气的裹挟与激荡,李白对东晋名士风流的效仿中也杂入了纵欲放荡的成分,甚或不免走人唐才子式的纵浪狂悖一途。

综上所述,李白于魏晋名士之中最为赏契的并非以嵇、阮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而是以谢安、王羲之等为代表的东晋名士风流。以《世说新语》和《晋书》为最重要的接受中介,李白对于东晋名士风流蕴藉的人格趣尚采取了一种诗性化的接受方式,具有鲜明的审美倾向,有时甚至不免平面化、重复之嫌,但东晋名士风流的种种审美意蕴却在李白的手中得以高度诗性化的呈现。这种独特的接受方式对于其人格气质、行为方式乃至人生迹遇都有深刻影响。

李白一生之出处、婚宦无不充满戏剧性。作为一种生存、干谒方式乃至生命姿态,其飘然不群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也与对东晋名士作派的效仿有着直接关系。除了隐逸求仙、纵酒沉酣、长啸携妓等普泛性接受,李白对东晋名士风流的倾慕和效仿一个最集中而又独特的体现是清谈。《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自称“清酌连晓,玄谈入微”,与其为诗酒放浪之友的崔宗之亦有“清谈既抵掌,玄谈又绝倒”(《赠李十二白》)之赞语。《开元天宝遗事》称“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固非虚言。观其于东晋名士之清谈逸事,熟稔之至,信手拈来,如《赠僧崖公》“手秉玉尘尾,如登白楼亭。微言注百川,信可听”,前半用孙绰、许询于白楼亭商略先往名达之典,后半则用王漾称谢安语。乃至直接引东晋人物清谈之语入诗文,如《上安州李长史书》中的“白,嵌崎历落可笑人也”,即用《世说新语》中周頻赞桓彝语。在干谒、品论当世人物时,亦好用东晋清谈、品藻语,如称裴长史:“肤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上安州裴长史书》)《世说新语·容止篇》载:“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于此用之,可谓雅切裴长史之姓氏。至如“冲恬渊静,翰才峻发”(《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风生玉林,清明潇洒”(《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蕴冰清之姿”(《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等皆东晋人物品藻之隽语。对于东晋名士清谈品藻话语体系的这种移植使得原本世俗化的干谒、陪宴行为和对象呈现出浓厚的名士风流色彩。然世易时移,李白甚为自诩的清谈之能早已失去了它之于东晋名士的独特身份意义,徒留浮华之讥。

当人才选拔已逐渐被纳入常规渠道,科举已成为新兴的文士阶层入仕之最主要途径时,李白亦颇寄希望于以文章自达。其干谒诗文中,每以文章藻丽,下笔千言自许。司马相如之外,李白的这种天才式的自诩也烙下了东晋名士的痕迹。《世说新语·文学》载:“桓玄常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一坐之间,诔以之成。”同篇又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李白所推崇的正是这种文思爽利,并希企能在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场合、情境下得以展现,从而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如《与韩荆州书》:“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正是用袁虎之典。此外,其引苏颞称己之言“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刻意相如比肩也”,也不禁令人想起谢灵运谓殷仲文语:“若读书半袁豹,则文史不减班固。”当其人为翰林学士,酣醉之中于御筵捉笔上作《清平调》诸篇,一挥而就而众人咸叹文采惊绝之时,表演色彩和荣耀达到了一生的顶峰。然而,这种俳优色彩浓厚的文学侍从角色与李白原本的政治期许实在相差太远,唯有作傲岸任诞之态以获得某种心理平衡。

以先天禀赋为内在根基,对东晋名士风流举止和素养的倾慕和模仿其结果是在盛唐的时代舞台上造就了一个以“清谈浩歌,雄笔丽藻、笑饮醁酒、醉挥素琴”(《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为擅场的风流名士。而这一自我形象反过来也深刻地影响了李白对于入仕方式的设定和期许。《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云:“若大贤处之,若游青山、卧白云,逍遥偃傲,有何不可。小才拘之,窘而自拘,悄若桎梏,则清风朗月、河英岳秀,皆为弃物,安得称焉……名教乐地,无非得俊之场也。”这种期许与设定充满了东晋高门名士色彩,所谓“名教乐地”之内涵由此可窥。然而,失去了东晋门阀世族所依凭的政治、经济特权,仍期翼以此种种名士放浪之举人世,显然是极不合时宜的。其结果便是“一生傲岸苦不谐”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是“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东山吟》所谓“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正是李白对于自身时代处境的某种反思。

不仅如此,李白以布衣自许,平交王侯的干谒心理也与东晋名士风流有关。遍览《晋书》,两晋名士虽门第显贵亦不妨以布衣自许,如司马越“少尚布衣之操,为中外所归”。东晋名士以布衣之交相称者尤多,如王导称与庾亮“本怀布衣之好”,王濛与简文帝“为布衣之交”。为布衣之交者,往往不拘于分属,而以意趣相赏爱,带上了浓厚的名士风流色彩。《世说新语·任诞》载:“桓宣武引谢奕为司马,奕既上,犹推布衣交。在温座岸帻啸咏,无异常曰。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马。”又“卫永长为温公长史,温公甚善之。每率尔提酒脯就卫,箕踞相对弥日。卫往温许亦尔。”温谢、温卫之间这种分属主从,而又不拘于世俗名教尊卑秩序的名士风流举动为李白所深羡,并将其投射到现实的干谒对象身上。在《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中,他将宣州司马武幼成比作大司马桓温,并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因据胡床,岸帻啸咏”名士形象。也出于同样的原因,他对于“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的苏颋颇为称许。除了孟子所谓“说大人则渺之,勿视魏巍然也”的游说策略之外,李白的“目送飞鸿对豪贵”“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任华《寄李白》),与他对上述以神契相交的名士型宾主关系的赏慕、内化和期许也是分不开的。与前者相比,后者无疑更具名士风流色彩,也更契合李白的个性趣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对于李白傲岸不驯形象的塑造无疑也出于同样的人格审美趣尚。

由上所述,李白种种傲岸不羁的行为作派,他的政治期许以及平交王侯的干谒心理都与东晋名士风流关系颇深。如同东晋名士每以“神仙”称赏人物,对东晋名士风流举止的慕习使得李白的行为方式也带上了谪仙式的风流浪漫色彩,并因此深得同调中人如贺知章、杜甫、崔宗之等人的赏誉。但与此同时,与东晋名士所遭受的浮诞和不经世务之讥相似,李白所擅场并自诩的种种名士风流和素养被正统之士目为“浮诞”也是不可避免的。透过与东晋名士风流之间的渊源,我们会发现李白这位被认为是盛唐最富于天才与个性的诗人身上充满了对以东晋名士为主体的古往贤达、高士的刻意模仿,他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名士化的、诗化的自我。或许还可以说,李白的一生从未有过真正的自我,其思想的驳杂和浮浪无归都与内在本真自我的缺失有关。但不可否认的,他也是唐人之中最得东晋名士清真之趣的,最具诗性之美的。

东晋名士风流的深刻影响不仅在于对诗性、审美化人格精神的养成,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新的美学风格——逸韵与风神。关于“逸”“韵”“风神”等与名士风流之关系,牟宗三曾有一段精妙之解:“名士者,清逸之气也……逸者离也,离成规通套而不为其所淹没则逸。逸则特显‘风神,故俊。逸则特显‘神韵,故清。故日清逸,亦日俊逸。逸则不固结于成规成矩,故有风;逸则洒脱活泼,故曰流。故总曰风流。”李白对于东晋名士风流所深赏者也正在于此种洒脱活泼的“逸”格,如《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兴还不浅,怀古醉余觞”,即糅用庾亮南楼理咏之逸事。《世说新语·容止》: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道,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往,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竞坐甚得任乐。

庾亮所说的“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和“甚得任乐”是东晋名士“风流”精髓之一,也是成就其“逸”格的内在要素。李白继承、内化并将东晋名士的这种“逸”兴和“任乐”精神发挥到了新的极致:“至于酒情中酣,天机俊发,则谈笑满席,风云动天”“谈玄赋诗,连兴数月”“乐虽寰中,趣逸天半”(《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留别广陵诸公》),“时时或乘兴”(《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相比东晋名士的雅量深致,李白的“兴”显得更充沛、激荡,甚至颇有躁狂之感:“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此欢竟莫遂,狂杀王子猷”(《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乘兴嫌太迟,焚却子猷船”(《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玩月金陵城西往石头访崔四侍御》)。但这种勃发的狂兴和逸致却也正是李白生命激情和人格气质之内核。

与东晋名士在行为、人格审美层面的实践不同,置身于诗歌盛唐的李白更进一步将这种逸兴湍飞从审美人格层面引入到诗歌创作动机层面。其为诗,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如《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从“忽”,而“茫然”,而“但恐”,全凭一股逸气激荡心间、诗间,所谓“振摆超腾,既俊且逸”(任华《寄李白》)。与此同时,以行为层面的模仿以及人格精神层面的塑造为内在支撑,李白最终将东晋名士的逸韵与风神从人格审美范畴变为一种带有天才色彩的诗学风格——即飘逸、俊逸之美。这种转变是李白对于唐诗最为深刻的贡献之一。

在飘逸、俊发的诗格之造就外,李白的诗歌语言也深受东晋名士清谈品藻之风的影响。与前辈玄谈之士相比,东晋名士的清谈造诣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语言的凝炼和风神之美。如郗鉴倾崇释道安德问,饷米千斛,修书累纸,而道安直云:“损米”,愈觉有待之为烦。其次,则为意象之美,如“濯濯如春月柳”,“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一类的人物品目中所透出的意象美与诗歌语言的意象化深相契合。再次,则是自然真率的趣味。《世说新语·排调》:“殷洪远答孙兴公诗云:‘聊复放一曲。刘恢笑其语拙,问日:‘君欲云那放?殷日:‘榻腊亦放,何必其枪铃邪?”余嘉锡注云:“谓己诗虽不工,亦足以达意,何必雕章绘句,然后为诗?犹之鼓虽无当于五声,亦足以应节,何必金石铿锵,然后为乐也。”这种拙率趣味并非单纯的不工于诗,而以遗落形骸作为内在哲学支撑。以上种种又集中体现在《世说》一书,刘应登《世说新语序》云:“晋人乐旷多奇情,故其言语文章别是一色……临川善述,更自高简有法。”李白对《世说新语》极为熟稔,其诗文中有大量篇句都是直接融取《世说新语》中的人物言语、事例、文辞与意境而成,如《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以右军作比,虚实之际,人物风神尽出。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最善于用简约、真率而富于韵致的诗歌语言为魏晋人物作肖像,如“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雕,倒著还骑马。”(《襄阳曲》其二)全从《世说新语》山简习池醉饮之事中衍出。又《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咏名士孟嘉并以之自比,读之令人但觉形超神越。其他,如《王右军》《赠崔秋浦三首》诸篇与杜甫《饮中八仙歌》等都堪称学习晋人清凝简约语言风格的典范之作。就体裁而言,则又以五、七言绝二体最能得之,如《山中问答》《独坐敬亭山》《别东林寺僧》以及众多乐府之篇在自然真率之中所透出的风神逸韵实亦多得于东晋人物及其言语风流之美,胡应麟曾赞其“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尤其是东晋名士的那些高度审美化、艺术化的山水品藻之语对李白山水诗歌创作和审美趣味的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如《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带上了玄览山水的特点。其对江南尤其是会稽、剡中山水之美的赏会和描摹也往往化用晋人事迹和品藻之语,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即用顾恺之语。《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又《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江嶂若画,赏盈前途,自然屏间坐游,镜里行到,霞月千里,足供文章之用哉”,则杂用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以及王献之“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语。山水的意境之美虽然在晋人手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然而由于对智悟和玄思本身的热衷,晋人尚未能在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将山水之美充分表达出来。直到李白,才继谢灵运之后,再次将东晋玄学名士对于外在山水和内在情感的双重美学发现再次纳入到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纯然诗性和审美的理想境界,如《山中问答》:“问余何时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至如“朗笑明月,时眠落花”,“昼鸣闲琴,夕酌清月”(《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式的空灵轻清,也深得晋人山水品藻之语的凝练与神韵。不仅如此,东晋名士玄对山水,对晶莹澄澈境界的审美追求也影响了李白诗歌的意象和诗境,如“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江上赠窦长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秋登巴陵望洞庭》)等,于俊逸、飘逸之外别成一种明净秀逸之美。

上一篇:苏有强发言稿下一篇:增容改造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