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读后感学生(精选13篇)
小读后感学生 篇1
读了《小豆芽有了小弟弟》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贾月珍月亮姐姐写的。
这本书里讲的是小豆芽的班级里,有好多同学都有了弟弟,而他们把自己的弟弟却比做成“小魔王”,为什么呢?比如刘得璇的弟弟,什么都撕,撕刘得璇的作业,别人借给刘得璇的书……,反正他才不管是什么东西,而刘得璇的爸爸妈妈却每天像宝贝似的养着他。再比如徐东总喜欢让别人服从自己,有了弟弟徐真,他便想让弟弟服从自己,可每当爸爸妈妈回来时,徐真就告状说哥哥不让我玩,哥哥不让我看……,跟监控一样。当然,在班里也有没有弟弟妹妹的,比如于娜,因为爸爸妈妈离婚,所以她再也不会有弟弟妹妹了。还有高东,因为徐真是他的“关门弟子”,他非常喜欢徐真,所以他想让爸爸妈妈给他生一个弟弟,可是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时间。
小豆芽在妈妈怀孕时,一直想要一个妹妹,可在宝宝出生时却是个弟弟。在玲玲老师的再三开导下,全班同学都喜欢自己的弟弟了。
这本书告诉了我,无论是弟弟还是妹妹都要去接受他,爱他,因为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好朋友”,无论他/她做错什么事都要耐心开导,也可以训练他/她如何独立,如何收拾玩具……要做一个永远爱他们的哥哥姐姐。
小读后感学生 篇2
关键词:数感,估数,估算,运算,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概括的说, 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 具有良好数感的人, 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 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数感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对学生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数感素材, 培养学生用数字表达、交流、解释和应用的能力, 以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一、估数活动, 训练数感
《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 教师组织估数活动, 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 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估数的过程。我准备一袋1千克的黄豆, 让学生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 相差很大, 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怎样知道1千克黄豆有多少颗?学生提出用小杯子装满黄豆后, 看一杯有多少颗, 再乘杯数得到总颗数。通过估计装一杯黄豆大约有多少, 再通过均匀的装几次, 估一估, 数一数, 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杯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黄豆装10杯刚好装完, 得到这袋黄豆大约是65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 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 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 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千克黄豆的数量, 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此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促进知识的内化, 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 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 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 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 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估算应用, 形成数感
生活中, 人们对一些数量问题的处理, 常常只需要得到在一定精确度内的近似值, 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精确计算。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 感受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从而主动探索估算的方法, 增强估算意识。在教学估算时, 可选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素材。如:“一栋楼房12层, 每层14户。这栋楼可以住多少户?在估算过程中有这些不同的方法:A.12×10≈120户B.10×14≈140户C.10×10≈100户D.10×15≈150户。对于这些方法, 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 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 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 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 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 进而形成一种习惯, 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三、数的运算, 促进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根据算式进行计算并不是数学的目的, 计算只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 选择恰当的算法, 解决生活的问题, 应用才是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有一道题:“有19个同学到公园游玩, 每条船最多可坐6人, 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19÷6=3 (条) ……1 (人) , 学生提出“租三条船还剩一人, 所以需要租四条船, 剩余的那个人乘坐一条船。”所有同学都对这种解法给予了肯定。我很高兴, 孩子们掌握了计算方法。但忽视了“怎样乘船最合理?”的问题。我引导孩子们想想生活中, 你会怎样安排这些人乘坐呢?学生各抒己见:可以: (1) abc船每船6人, d船1人; (2) abc船每船5人, d船4人。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案更为合理。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不但会计算解决问题, 还能切实的了解计算的意义和懂得合理运用计算的结果来解决问题, 这是数感培养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 强化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 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 建立数感。
在教学“千克和克”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眼睛看一千克物体的外观、用手掂一千克物体的肌肉承重感等, 动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比较、推断、猜想等等……形成对1千克数量的认识。比如:学生动手称1千克的苹果、500克一袋的盐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 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 体验到“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 获得了亲自感受, 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 形成数感, 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具体情境, 把握数感
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 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 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深化了数感。
在学习了《1千米有多长》后, 让学生在操场上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 体会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再让学生在放学路上和爸爸妈妈利用汽车或摩托车里程表寻找从校门口出发, 1千米的位置在哪里?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几个1千米。这样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创设数学活动;努力挖掘数感培养的资源和契机,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感受、体验、应用数和数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读后感学生 篇3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为营建“最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将抓实小发明、小创造,点燃学生创新激情,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来抓,师生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开展历程
江苏省首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的主题“创新重在实践、创新成就未来”为学校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没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创新工作需要学校的实践、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实践,因此,学校的创新工作从起步至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1.专家引领起点高
2011年学校多次邀请省、市知识产权局、科技局、专利局领导、省创新大赛专家评委等来校论证科技创新特色建设方案,指导创新小发明作品,创新专家为师生开设座谈,介绍创新小发明项目思路来源、制作注意事项、专利申请等情况。
2.学校支撑工作实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部、创新教研室,并组建了沈红雷、李政洋、周利华三位专业老师领衔的创新工作团队,目前团队共有创新小发明指导教师三十多人,其中沈红雷老师被评为“市好孩子杯青少年发明大奖赛优秀辅导员”。创新团队的指导老师凭着对创新工作的热情,利用每天的中午和放学后时间为学生辅导,为学校创新特色建设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新建设的现代服务业创业实训基地中,开辟一个约1400m2的层面用做科技创新工作室、创新展示区、专利检索区等,扩大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场室,保障了科技创新的场室及设施设备。
3.创新大赛美名扬
继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学校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3个;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取得1金8银8铜的好成绩后。2011年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有10件作品被选送赴昆山参加201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现场展评会,参赛作品占全省中职作品的5%,学生经过紧张的解说和答辩,获得省一等奖2个,省二等奖5个,省三等奖3个的优异成绩。
4.创新特色硕果丰
结合学生创新小发明,定期赴专利代办处办理专利申请手续等工作,学校现有实用新型专利66件,其中,2011年度共申报专利23件,专利作品提高了科技创新比赛的含金量和竞争力。两件授权的专利作品,参加了在南京国展中心举行的江苏省首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益交流大会,2011年10月23日苏州一套18:30的《苏州新闻》节目就学校专利转化推进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在苏州市知识产权局评选的“好孩子”杯青少年发明大奖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鼓励奖3个,沈红雷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学校获得“市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奖”称号;同时学校积极申报了“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奖”。2011年,学校被工业园区评为“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小发明家培育基地奖”。
全方位保障
1.制度保障是创新工作的支撑
为顺利推进创新工作,学校于2009年、2010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技能、创新大赛制度的意见》《教科研及竞赛奖励办法》《绩效积分奖励办法》等文件,完善了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保障了对创新工作的投入、奖励。
2.课程嵌入是创新工作的基石
为使学生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全面铺开,全面推进,学校组织思维活跃、能力强劲的骨干教师编写了《思考与解决问题》《赢在三创》和《专利检索与专利改进》等校本教材,将课程排入一年级的通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选派创新教研室的教师上课,并将创新作业作为该课程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系列化的教学,让学生不仅懂得发明、创造的重要意义,而且懂得如何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逐步闪亮。
3.活动推进是创新工作的源泉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教研室每学期坚持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参与的金点子比赛活动。由创新教研室设立一个“小发明、小创造金点子”收集箱,以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金点子”大赛中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评比,一些优秀金点子逐步露出水面,并获得表彰。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意义深远,学生参与面广(达90%以上),创新兴趣得到充分培养。
4.指点提升是创新工作的根本
为使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得到全面展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坚持从班主任工作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点燃创新火花,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创新指导教师抓住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艺制作等难点与学生一起商量,一起完善,还经常邀请专家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面对面现场指点、辅导,解决作品本身以及答辩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使作品质量明显提升。
创新发展之路
学生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为学生以后成为创新型技术工人和利用知识产权投资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关于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现在面临的是义务教育出口没有标准、中职学校入口没有门槛的局面,中职学生中很多人是带着“无奈”和“失败”的阴影来到学校的。创新教育和实践可以恢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体验成功和进步的快乐,这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一生的发展路径。所以创新教育的价值在于中职学生自身价值的发现,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2.关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形式
创新教育要坚持点面结合,亮在点,成在面,形成系统而有效的教育活动形式。一是创新教育进课堂。让学生不仅懂得创新、发明的有效意义,而且懂得如何创新和发明。通过教育和实践,熏陶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日后的创业、就业奠定基础;二是从身边寻找案例。组织学生从身边寻找创新、发明项目,想到一个,尝试一个,反复实践,反复修改,直至成功。三是开展创新创意比赛。通过筛选、教师指导、专利申请、班级评比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层层比赛,学生的创意作品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使学生体验成功。
3.关于创新教育的持续效力
小学生作文小战马读后感 篇4
《小战马》的作者是西顿,他很喜欢动物,这本书就是写了好几种动物。小战马就是一只聪明的兔子,它曾经和狗打过交道,每次狗来抓它的时候它总是会想出好办法,它会溜进木篱笆上的一个小洞里,把那只小狗给甩掉。要是看见很活跃的小狗,它也有很好的办法,它从一个岸陡水急,二十英尺宽的灌溉渠越过去,那只狗跳不过去也就把那只狗给甩掉了,真是聪明过人啊!
巫利是一只黄狗的名字,这一只黄狗它以前很听主人的话,可到了后来它却咬了收留它的主人,巫利出生在草原放养人家里,巫利到了两岁时已经完全长大了,就要接受看管羊群的系统训练,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巫利已经完全成了真正的牧羊犬了。
巫利一开始就去放羊,后来因为一只羊没有了和管羊的人分开了,巫利天天都在找那个主人,最后被一个人给收留了,可巫利却咬了那个人的女儿,最后被那个人给打死了。
这两个故事就是讲了动物很聪明,只要对动物好一点小心一点就可以和动物好好相处。
在这寒冷的假期里,我不仅读了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还读了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西顿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写了这本书。
‘小战马’是一只长耳兔的外号。小战马在全城算是很
有名的,没有人、动物不知道它。它跑得非常快,城里的动物没有跑得过它的,只有一只顽固而又很伶俐的黑狗抓住了它。后来,长耳兔繁殖得越来越多了,人们就过度地捕杀,死掉的尸体处理掉,活的送到跑狗场,用来训练猎狗。可是小战马却一次次地逃脱了猎狗疯狂的追逐,它每一次逃脱,耳朵上就多一颗小星星。最后,小战马的耳朵上有了十三颗小星星,被成功放生了,重新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听到”小战马“这个名字,都会以为是写一匹战马的故事,我也不例外。其实,这是写一只小兔子的历史。小战马虽说是一只长耳兔,但是它为了自己的自由、生命,有像人一般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小战马好几次都差点被抓了,但是它不屈服,坚强地往前跑。它的这种精神并没有白费,小战马又重新回到了森林。
在我们的生活在,有些人为了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就大哭大闹,那岂不是连长耳兔都不如吗?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人。
《小战马》这本书的作者是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这本书的主人 公有一只长耳大野兔、一只黄狗、还有一只松鸡……
在这本书里有三只不同狗的故事,与所有的同类一样,它们免不了和狼有着各种各样的瓜葛,虽然是狗的故事,却
总会看见狼的影子:忠心耿耿的宾果对群狼狠下杀手,在危难之际解救了自己的主人。但这并不妨碍它与母狼交往,它甚至玩忽职守,听任母狼胡作非为。那只母狼被杀后,它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与“刽子手”奥立佛结下深仇大恨。尽管它中过一次毒,它还是改不了狼的本性,喜欢吃死马,喜欢过狼的,终于再次误食毒饵,死在了主人家的门槛上…
西顿书中的动物不会说话,(.)但它们与人类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也有,如猞猁妈妈本能的母,熊妈妈“坏脾气”对小熊约尼的溺爱,它们爱好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那匹无法无天的墨黑栆红驹宁愿在寒天动地里立在风雪中,也不要温暖舒适、有现成草料的马厩,它就是匹野马,为自由而生!它们笃信忠义,也有情有义,狗儿的忠诚自不消说,小熊约尼和“坏猴”吉妮在病重时对于诺拉和饲养员的那份依恋与痴娇简直如出一辙,让人感动。但动物毕竟不是人,所以熊妈妈“坏脾气”对小熊约尼忽冷忽热,关键时刻抛下爱子约尼似乎也理所当然,而且从此淡忘;红毛领谨慎聪明,却想不到走为上计,偏偏要与猎人对抗到底,最终中了圈套,悲惨丧命。
四年级学生《寄小读者》读后感 篇5
通讯二: 我极不愿在第二次的通讯里,便劈头告诉你们一件伤心的事情。然而这件事,从去年起,使我的灵魂受了隐痛,直到现在,不容我不在纯洁的小朋友面前忏悔。
去年的一个春夜――很清闲的一夜,已过了九点钟了,弟弟们都已去睡觉,只我的父亲和母亲对坐在圆桌旁边,看书,吃果点,谈话。我自己也拿着一本书,倚在椅背上站着看。那时一切都很和柔,很安静的。
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出来,慢慢的吃着地上的饼屑。这鼠小得很,它无猜的,坦然的,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看我――我惊悦的唤起来,母亲和父亲都向下注视了。四面眼光之中,它仍是怡然的不走,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明亮的小眼睛。
小朋友们,请容我忏悔!一刹那顷我神经错乱的俯将下去,拿着手里的书,轻轻地将它盖上。――上帝!它竟然不走。隔着书页,我觉得它柔软的小身体,无抵抗的蜷伏在地上。
这完全出于我意料之外了!我按着它的手,方在微颤――母亲已连忙说:“何苦来!这么驯良有趣的一个小活物……” 话犹未了,小狗虎儿从帘外跳将进来。父亲也连忙说:“快放手,虎儿要得着它了!”我又神经错乱的拿起书来,可恨呵!它仍是怡然的不动。――一声喜悦的微吼,虎儿已扑着它,不容我唤住,已衔着它从帘隙里又钻了出去。出到门外,只听得它在虎儿口里微弱凄苦的啾啾的叫了几声,此后便没有了声息。――前后不到一分钟,这温柔的小活物,使我心上飕的着了一箭!
从这么一个短短的事件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冰心内心的纠结以及悔恨。但是,她却在这本书里坦白了,大家都知道,承认一件自己做的错事是十分不容易,但是,冰心却有这种勇气,我们应该像他学习。
《抗战小英雄》小学生优秀读后感 篇6
读《抗战小英雄》有感这一段时间,我们在“牢记历史、感悟幸福生活”活动中,看了许多抗日英雄的故事,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读《抗战小英雄》有感作文。比如王小二,在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小小年纪却毫不害怕,将鬼子们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虽然被鬼子刺死,却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家乡和家乡的人民。
还有张嘎,为了替死在日军的刺刀下的奶奶报仇救出被抓走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比我们大不了的孩子,在国家危难的关头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他们是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啊!我看到王小二一个人带着十几个鬼子的时候,我紧张极了,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王小二,我会害怕么?想想平时,我一个睡觉的时候看到黑黑的屋子就感到害怕,我觉得有些害羞了。
我应该学习这些英雄的胆量,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能总依赖爸爸妈妈,长大了以后才能担当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作贡献。王小二,还有很多英雄少年都光荣地死在了鬼子的刀枪下,我们祖国的独立和繁荣富强是由我们先辈的牺牲换来的。想想平时,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珍惜生活,我们经常浪费粮食,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但有时却不认真学习,想到这些我们真感到对不起这些革命先烈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了用我们的方式报效祖国!
怎样指导学生写小论文 篇7
一、小论文的主要特点
所谓“小”就是要求论文短小、精悍、简捷、扼要。不要长篇大论, 不要面面俱到, 对初次学写的同学要求较低, 具体来说:要说透一个概念, 阐明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 设计和做好某个实验, 阐述一个实验现象的实质;写好一个调查报告, 介绍一种学习方法;写出某学科某章节的学习体会等。小论文, 作为科普文章的体裁之一, 要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其主要特点是:
科学性:要言之有据, 所要阐明的观点必须符合科学道理, 不但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 而且还要具有说服力, 即要求观点要明确, 论据要可靠, 条理要清楚。
创造性:要求立论要新颖、内容要创新、见解要独特、叙述要抒发己见。做到既有探索、又有创新, 在内容和形式表达上要运用现有的知识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道理和规律。
实用性:要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即能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 既有合理化建议, 又有建设性意见, 所得的结论和数据具有实用价值。
二、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小论文主要从拟定论文题目、准备写作材料、编拟写作提纲、大胆动笔实践、反复进行修改等五个方面进行写作。
1. 拟定论文题目
要写文章, 就得确定题目。论文的题目不能凭空设想, 必须是学有所成, 思有所得, 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集中与概括。对学生来说, 一是从听课和读书中发现。鼓励学生在听课和读书时独立思考, 养成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印证的习惯, 从而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见解。二是从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中寻找题目。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 可拓宽视野, 活跃写作思路, 从而可拟得好题目。三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和思考现实问题入手去想题目。现实社会中有不少人文风俗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它常常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只要肯动脑筋, 就一定会找到许多可写的题目。
2. 准备写作材料
学生选定题目后, 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不要急于动笔, 要围绕题目, 查找参考资料, 进行“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 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 摘录下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或者实地考察、收集材料;或者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获取材料。有了材料也不见得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还必须对所有材料作一番整理、鉴别、比较、分析,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3. 编拟写作提纲
题目定下来了, 材料也筛选出来了, 下一步就应指导学生从哪几方面来写, 即指导学生编拟写作提纲。通过编拟提纲, 围绕题目准备写哪几点, 每一点怎样铺展说明, 论点与论据如何有机结合等, 做到胸有成竹。当然, 提纲还只是论文的初步构思, 随着写作中对材料与观点的运用, 还会作某些修改或调整。提纲是文章的框架, 没有约定俗成的模式, 完全由作者构思来拟定。有人习惯用大小标题编拟提纲, 有人则以内容为手段, 列出各段要点, 有的简略, 有的详细。这些都无关紧要, 关键是提纲内涵要明确, 表述层次要分明, 逻辑结构要严谨, 论点论据要清楚, 布局谋篇要合理。总之, 要使论文切合题旨, 把握中心, 合乎逻辑, 精心构思编拟提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 大胆动笔实践
学生有了题目、材料, 又有了写作提纲之后, 就可让学生动笔写作了。让学生明确论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如何表达的过程。由于研究的问题、依据的材料、形成的见解各不相同, 因此表达的方式不会千篇一律, 而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说, 小论文一般都有引论、结论, 中间是一层一层的论述。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最难的恐怕是如何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有论据无论点, 论文就失去了灵魂;有论点无论据, 论文就没有血肉, 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论文才会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5. 反复进行修改
学生的小论文写成后, 还应该让他们自己认真审读, 反复修改。通过审读总会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人们历来提倡对文章要反复修改, 努力使之更加完善。修改文章的过程, 其实就是对自己原先思维的再整理、再深化的过程, 也是文字提高的过程。除了让学生自己修改外, 教师还要传授一些修改的方法, 或者帮助学生修改。
三、小论文的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小论文是否写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初学者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点小论文的写作技巧:
明确题目、抓住主题, 主题就是通过小论文达到的基本观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 主题好比一条红线, 材料好比盘中的珍珠, 要用巧手慧心把盘中五彩缤纷的珍宝串连起来, 剪裁、组织拼配要得体。一篇优秀的小论文如同一件艺术精品, 展现在人们眼前, 引人入胜, 耐人寻味, 美不胜收。
小论文在内容上要尽量做到鲜明、准确、生动。鲜明, 就是说观点要明确, 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要旗帜鲜明。观点不明确, 等于没有自己的见解, 没有见解等于没说。准确, 就是说论据要真实可靠。论据不准确, 尽管观点再鲜明, 也无法使人相信。论据是材料, 运用材料必须真实、典型, 不能把小说影视中的描述当做材料, 更不能将道听途说当资料;引用材料不能断章取义, 各取所需, 也不能依据孤证做出结论。生动即为可读性。小论文跟其他文体一样, 也要写得生动形象, 有趣有味, 才能让人看得下去。
小论文的写作尽可能做到完整、和谐、统一。完整就是小论文的内容严谨、完全、紧凑。和谐就是围绕中心思想, 前后呼应, 连贯协调、主次分明。统一是指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叙述和论证的统一。
总之, 每篇小论文, 只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思路去撰写, 便是合格之作。一篇优秀的小论文, 通过对题材和形式的选择、主题思想的提炼、内容和素材的取舍、论文结构的安排、生动活泼的叙述、通俗浅显的阐明、深入浅出的剖析、引人入胜的标题等方面, 给人们展示出美好的篇章。
家有小留学生 篇8
儿子小名毛毛,因生肖属鼠,就起了这个小名,取“猫猫”谐音,猫鼠相关,这在汉语训诂学上叫“反训”。
毛毛是高二读完去的澳大利亚,他那年17岁,不用雅思成绩。他先进语言学校,再读12年级,之后上了西澳大学。现在他已毕业了,学会计和金融专业,找到了工作,他打算留在那边不回来了。
毛毛申请去澳大利亚留学,是2002年初,但因我们准备金存期不足6个月,被拒签一次,所以拖延了半年才启程。
那几年,小留学生现象还没有近几年这么火爆,很多人对我们的选择不理解,也不看好,说什么话的都有,我们就感到挺悲壮的,还挺无奈的。单每年要给毛毛20万元之多,5年下来,就不少于100万元,这是多大的负担呀!我们当时积蓄不到30万元,两人的年薪合在一起也就20来万元,不吃不喝一分不用要全给儿子。而且,谁知道这中间会不会节外生枝呢?就算一切顺利,毕业后又会怎么样?再说了,毛毛天性调皮不听话,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所以,第一次被拒签后,我们想打退堂鼓。可毛毛哭了,哭得很伤心。原来,他老师在班上早就说了他的事,最后不走了要被人家笑的。我们明白老师为什么食言,允诺不说的还是说了,还不是因为毛毛成绩中下等,参加高考要拖人家学校升学率的后腿,老师自有他的想法,巴不得你走呀。
那年头,报刊上没少报道小留学生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绝大多数是负面的,看了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些人就把这些报道拿给我们看,生怕我们不知道似的。其实,我们当事人比谁都关心,还拿来看什么看?可人家这样做,说起来是关心你呀,你能说人家幸灾乐祸,不想看你好?你只能说声谢谢啦。
还有一些頂着教育专家头衔的人士,也纷纷写文章,或者上电视谈话节目,对小留学生现象发表评论。他们的意见概括起来,不外乎批评我们把还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风险太大,考虑问题不慎重,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他们说话也不留情面,说小留学生中大部分孩子在国内学校表现平平,不少还是问题学生,一到了陌生的国度,新的学习环境,他们身上的缺陷就全暴露了。说到底,他们的观点就是这些孩子走上了一条多么危险、多么划不来的路。
我们身边的同事、熟人,也会在你耳边说些让你心里添堵的话,什么我的孩子才不赶这个时髦呢,什么成绩不行,到哪读都不行,国外教育有什么好呀?
我们就是在这样很郁闷的心情下,送毛毛出国的。
他出国的前一天晚上,我和他做了一次平生最长的谈话,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发现老爸是用男人对男人的方式,和他谈心。
我说,让你小小年纪就去国外完成高中学业,要过语言关,要考大学,孤身一人,可怜巴巴的,老爸觉得挺对不起你。小时候,老爸关心你太少了,常只顾自己去玩儿,希望你谅解。老爸这一辈子没多大出息,心里挺苦闷的,脾气也跟着不好,这些你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希望你能把它们忘了。忘不了,还请你往老爸的人生道路、工作境遇上多想想,我们这一代人生活里里外外的缺陷太多了,让人感到委屈的事太多了,所以我就是现在你看到的人生格局,希望你能同情、理解。
我还说,你从小到大受到的学校教育,遭遇过许多不公平、不公正。因为天性调皮、好动,因为贪玩儿,因为学习没有让你产生兴趣,你受到老师的责罚,还有体罚,你受到的歧视,包括被老爸打,被老妈骂,很多很多。你的老师,现在能够让你感激和怀念的,我知道,很少。这些,肯定在你心里留有阴影,希望你能抹去它们。我们这个社会生活的文明层次不很高,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有不如人意的东西应该理解,作为男子汉,对它们应有个宽广的胸怀。
那一天晚上,我和儿子说了许多,一直说到凌晨3时许。我说,他听,边听边流泪,我后来也流泪了。真的,作为父亲,我有愧;对于他在国内接受的11年教育,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说,也是有愧的。我总觉得那些对小留学生说这说那种种不是的人士,为什么就不想一想,我们的教育对他们并没有尽到全部责任和爱心呢?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任?他们离乡背井,孤悬海外,我们说话是不是要考虑他们的感受?毕竟,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孩子,他们还没长大呀。
毛毛在西澳大学读书,确实让我们心烦的事不少,但凡这时候,我们都给予包容,我们想到自己对儿子教育的欠账,这该我们买单。不过我们挺庆幸的,想到毛毛如果不走留学这条路,他现在可能也是数百万在找就业机会的大学生中的一员;他可能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中学的同学大学毕业后不是也得去海外读研,为谋一个就业出路吗?当年曾说我们送儿子留学不值得、不明智,甚至说我们赶时髦的人,现在孩子上了中学,也在打这个主意了,还问我们儿子的电话,想让他帮联系学校。
小学生《再寄小读者》读后感 篇9
从1958年开始,冰心开始写这本书,共由20篇通讯组成。冰心奶奶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名神奇的女性,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她崇尚“爱的哲学”。她的作品里充满了母爱、童真、自然。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冰心奶奶很爱看书,书里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要多读课外书,多积累,“从来精读出人才”。
印象深刻的是冰心奶奶在信中用了两个孩子一同去公园游玩写日记做对比,让我明白了写一件事要有具体的描写,要使用“五感”、多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才生动具体,活灵活现,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留学生逃避“黑色七月”? 篇10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留学需求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我国的留学生有两大主流:一种是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究生的;另一种是中学阶段出国读书的。前者多数由自己做主,后者主要由家长做主。后者被称为“小留学生现象”。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留学这一现象越来越明确地带起一股新的消费潮流,无论家庭有无殷实经济基础,不少家长都要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出去。据统计,现在我国出国留学的总人数中,中小学生已经超过了50%。这些小留学生主要的去向是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及亚洲的新加坡、日本等地。据有关人士介绍,每年到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中学生最多。这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对18岁以下的小留学生没有英语方面的要求,而英国的学校宣传做得比较好。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留学生去留学?到国外留学是否比在国内念书更有价值?家长、学生是这么说的:
家长:高考、就业、经济成为三大原因
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在高中的三年间,有的甚至是初中开始,心中就总压着“高考”这块“石头”。国内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使得出国留学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折衷策略。如果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依靠在国内扎实的基础,在国外考个一般大学不成问题,而且“有个‘洋文凭’,总比国内的普通文凭要强”。
“坦白说,我把孩子送出去的主要原因是高考竞争太激烈了。”一位母亲说。自从女儿上高中后,这位母亲便一直密切关注近几年的高考信息。前两年大学扩招之后,高校录取率虽然高了,但考生的志愿却越来越向少数名校集中,一些人非重点大学不读,使招生录取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致高分生也不一定能读上理想的学校。今年考生的数量又有所增多,再加上去年的为数不少的复读生加入战团,要想考个好大学更加不容易。“与其让孩子削尖脑袋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不如想办法让他到国外去接受大学教育,况且现在的国际化教育市场是开放的。”
另一正计划安排孩子往德国留学的母亲也说:“现在大学年年扩招,毕业生一年更比一年多,就业也越来越不容易。本来就有送孩子出国读研究生的打算,现在看看国内大学招生和就业形势,不如本科阶段就把孩子送出国,让他们早一些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将来继续深造的条件会更好,对就业也有利。”
还有的家长总怕“亏”了孩子。这些主要是以老三届为代表的家长们,他们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青春时代的未了心愿,只不过表现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而已。所以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花点钱投资教育他们是舍得的。既然出国留学“一举多得”,家长“何乐不为”?
学生:高考难、要发展
对于中学生留学,他们几乎都需要通过留学中介来办理。现在在北京就读高三的一个同学说:“我的同学中,初三的时候就有人去留学了。而且当时我们那个班几乎走了一半。”“大家主要还是想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现在的高考,由于体制的制约,只能是按照他的步骤去走,而据已经去国外的同学说,国外的学习比较轻松,有时间去学习一些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
同样是高三的学生,另一个同学说:“虽然我也是从初三就有了留学的想法,但是如果能够上一个好的高中,我肯定不会去留学。如果我家里没有这个能力让我留学,我也会拼了命的去参加高考。”“既然家里能给我安排另外一条路,我为什么非要去闯‘独木桥’呢?”“不过我觉得要是国内的大学要是像国外那样能宽进严出就好了,因为现在高考特别难,而且不能促进我们的学习,大家都是为了高考而高考。”
就读于另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也说:“在我们班里,打算放弃今年高考、出国去留学的同学不下10人,有的早在高二时便悄悄制定了留学计划,出国手续已办得差不多了;也有人不惜在高考前夕放弃“冲刺”,临时决定出国;而一些目前打算高考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也正在观望之中,一旦情况“不妙”,就可能安排孩子出国读书。”
然而据有关统计显示,家长们花费“巨资”,孩子们却大多进的是国外二三流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许多家长对把孩子办出国还是趋之若鹜呢?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跟国内的高考有关,我们不禁要问:高考怎么了?
高考应该怎样考
对于高考,吉林大学新闻系的刘畅是这样认为:的由于高考在每年7月举行,人们习惯于把高考称为“黑色七月”。这种比喻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考的重要性与残酷性,也说明了它对青年人一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自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起,这种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选拔人才上大学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高考制度的恢复,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奠定了较为雄厚的人才基础。据统计,恢复高考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已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60多万名毕业研究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实事求是地说,高考制度功不可没。
高考需要改革
然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行各业都在持续地、渐进地改革,许多旧的理念、旧的制度都在改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恢复多年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大多数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追求升学率为办学目的。为此,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如违背大纲要求,只顾考试课程,忽视德育和体育,频繁进行应试训练,模拟升学考试,强制学生假日补课,毕业班疲于奔命,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的趋势。
除此之外,现行的高考制度的弊端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考定终身”。这是现行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每年高考却只有一次,一次考试定终身,而且每次考试成绩仅限当年有效。综观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一年至少可以考两次,一次的成绩至少两年有效。许多国家还由各省、州、市分别自主考试,或者由各个大学自主考试,且相互错开考试时间。这样就为考生提供了多次考试的机会,一个学生只要学得好,就一定有机会考试,有机会入学。
二是考试形式单一。由于全国统一考试,每年都有数百万考生参加高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选择的考试方式只有笔试和口试,面试基本无法进行。事实上,面试对于人才的选拔十分重要。笔试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口试和面试则侧重于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与高考只限于笔试是紧密相关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内容将中小学教育引向了“应试教育”的轨道,许多学生成了“高分低能”的人。
三是录取模式缺乏公正性。我国现行的高考录取模式,是以省市区为单位进行的。以考生志愿为基础,以总分为标准,进行分批录取。全国统一内容的考试,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录取工作却以省市区为单位进行,这客观上造成了各个省市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相同,有的还差别很大,这使得本应公平的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户籍所在地。这种录取分数线的不公平,实际上造成了考生人格上的不平等,并由此引起人们对整个高考制度公正性的怀疑。
四是各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不高。集权过多,统得过死,严重束缚了地方学校教育改革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学校特长。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多属“应试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高等院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它们有权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色的录取标准。而目前的全国高考都是用统一的试题,统一的打分标准去衡量各不相同的学生,用全国统一的标准代替各个高校不同的标准,这不仅无法照顾和满足各高校对生源的特别要求,也无法考察和发现不同考生的真实才能和发展潜质。在这样统一考试模式的引导下,我们的中小学校失去了特色,我们的中小学生失去了个性,继而是我们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中规中矩”的贯彻者,而不是创造者。所以,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多数不满意的人无可奈何,少数有能力的家庭就让自己的孩子背井离乡去“插洋队”——留学。
高考正在改革
针对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国家近年来作了一些改革:
在考试制度方面,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育大纲,但不拘泥于教育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把以知识考察转化为能力考察;转变传统的封闭的科学观念,在考察学科知识的同时,注意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分不同阶段出现了“能力型考题”,提供含听力的外语试卷,把听力记入总分。
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推行3+X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是每个学生必考的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数学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依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填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确定科目的考试。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
在考试形式方面,在现行一次性全国统一考试暂时不变的基础上,探索一年两次的考试方案。在北京等地进行了春季招生考试的改革。这样的改革给予在统一高考中因为志愿填写不当的考生另一个机会,但是这样的方案还不完善,入学期限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更多的学校在这个方案中不参与招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在录取方式方面,重点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2001年基本建立网上录取系统。
高考还需深入改革
上述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只是局部的,还不是深层次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仅仅是整个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新的高考制度的确立,还有赖于新的大众化教育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确立与完善,而建立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已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所谓大众化高等教育,是相对于精英式高等教育而言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不再是社会部分领域和少数部门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是面向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培养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为社会所欢迎、所需要的人才。过去,围绕全国统一高考是与非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统考是否导致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上,其实,从发展的眼光看,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束缚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首先对现行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一套宽严结合、统分结合、开放灵活、形式多样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根据这一基本思路,笔者认为,可以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现行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是对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在打破全国统考模式的情况下,继续强调重点院校招生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竞争的原则,确保这类院校新生选拔录取质量,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不降低质量标准。对这类院校的招生考试,国家可继续统起来,要管紧、管严、管好。对于其他面向大众为主的高校,则可以由地方自行掌握,允许采取一些较为灵活、宽松的招生考试方法。
二是允许部分院校学生免试入学。如职业院校和一些办在地、市的普通专科学校,就可以让学生免试入学。这类学校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和学科设置,降低入学门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教学形式和运行机制,满足社会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三是允许高校对特殊对象采取特殊的招生考试办法。这里主要是就超过大学学龄的人而言的,应对他们采取一些特殊的招生考试办法,如采取通过资格审查加学分制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照顾特殊的教育需求。
总体上看,改革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当然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的配套实施,但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问题是一个关键。那些对破除统一招生考试后担心高校招生考试将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容易滋生、助长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并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这种担心当然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看到它存在的弊端而又放弃对它的改革。应该看到,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后,高校在这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人才市场机制是促进高等学校不断加强自我约束,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和保证。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担心改革的措施不完善而固守旧的统一高考制度,而应该主动地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大胆进行新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尝试,并通过这种改革去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最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选拔人才的体制。
为了留住小留学生,我们……
据说,仅在2002年,就有3.5万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自认为无法适应,也不敢面对中国高考制度的小留学生,而这3.5万人,一年就要在英国花去几十亿人民币;为此,英国政府已决定向中国人大开教育之门,在其已经产业化的教育领域让中国人投入更多的钱。同时,我们中国的教育能不能走产业化的道路?中国能不能让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在政府设立的标准指导下办更多的大学?中国能不能使我们的教材和课程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与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真正有能力而社会又急需的人才?也许这个道路还很漫长。
小栏目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1
1. 利用思考题、讨论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 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 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 而新编教材中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挖掘出来的, 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密集性和科学性。例如,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和“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大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这类题, 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 就能联系到诸多化学知识, 也可得到很多答案。再如, “归纳SO42-的检验方法”一题, 学生能讨论出十多个方案, 教师再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知识, 深入讨论, 优化结果。这样的讨论过程, 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合理使用这些“思考题”“讨论题”, 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利用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主要是靠学生自学来完成的学习任务, 它们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新编教材中的阅读主要介绍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化学史、最新科技成果和有关化学知识。这部分内容集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为一体,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不能一律留给学生自己看,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作阅读指导, 帮助理解阅读中的重点、难点,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难点解析。如“测定溶液pH的意义, 了解人体体液的pH”可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状况,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指导阅读教材中的“有机化合物认识简史”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 利用图片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化学新编教材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开本、双色印刷图文并茂, 仅第一册就有彩图21幅 (不含实物、元素周期表) , 涉及各章有代表性的物质或变化, 有插图121幅, 黑白照片30幅, 其中包括科学漫画、实验过程展示图、生产应用图、物质转化和能量变化示意图、概念和知识之间逻辑联系图、化学实物图和科学家照片等, 生动形象, 直观性强, 趣味性强, 联系课本知识观看, 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有利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4. 利用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新编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更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这种贴近生活和社会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加便捷, 更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如生活中的番茄 (西红柿) 、土豆、豆腐等都成了化学实验用品, 拉近了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再如“制取蒸馏水”“天然水的净化”“海带成分中碘的检验”“红砖中氧化铁成分的检验”等学生实验更加关注工农业生产, 使学生了解到生产、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制取和检验方法, 这种联系社会、联系生产、学以致用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5. 利用“问题与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编教材较以往各套教材首次出现了“问题与讨论”, 其内容包括:①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第一册“实验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二) ”中的“问题与讨论”。②实验知识的归纳对比, 如第二册“实验一氨的制取和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中的“问题与讨论1”。③学生实验后的后续实验设计, 如第二册“实验八溴乙烷的性质乙醇的性质”中的“问题与讨论2”。④对实验中某些操作的解释, 如第一册“实验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中的“问题与讨论1”。⑤用实验中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如第二册“实验十二蛋白质的性质”中的“问题与讨论2”等。这些“问题与讨论”既检验了学生实验操作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利用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
研究性课题以全新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 增强环保意识, 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作用不可低估。高一新编教材中的3个研究性课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自由选题, 然后进行调查研究, 学生完成的难度并不大, 只要有教师的布置, 有指导、有检查、有评价, 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通过课题的研究, 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 学会了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更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利用选学内容, 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
选学内容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选学”不等于可学可不学, 像“元素同期律的发现”, 只需学生课后看一看就行了, “硫酸钙、硫酸钡”这些内容, 可以在习题中涉及, 让学生在课本中查找, 对于“硫化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理解, “海水资源及综合应用”这一部分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而值得重视, “海水资料”可作阅读材料处理, “海水的综合应用”则应作一个专题详细讨论。正确处理好选学内容,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
小读后感学生 篇12
那年,雨来12岁,有一次,日本鬼子来扫荡了,爸爸去当民兵抗日,妈妈又出了门,雨来一个人在家读书。日本鬼子来搜家,交通员李大叔跑来雨来家躲藏。日本鬼子搜到了雨来家,把雨来捆绑起来,软硬兼施,逼雨来讲出李大叔的下落。可是,任凭日本鬼子使出浑身解数,还把雨来打的遍体鳞伤,可雨来就是一句话:不知道,没看见!日本鬼子气得嵫牙裂齿,要把雨来拉去河边枪毙。当日本鬼子准备开枪时,雨来灵机一动,一头栽进河里,从水底里敏捷地逃跑了。
雨来机智勇敢,竟然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下成功逃脱了,又救了李大叔,这真是一个奇迹呀!我真是万分敬佩这位小英雄雨来!
小读后感学生 篇13
只有一双鞋子,还要一对兄妹轮着穿,还要克服换鞋子期间的种种困难。这是一种心酸,两行清泪。阿里的爸爸是幸运的,他有这么懂事的两个孩子,自己犯了错误,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甚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过错。阿里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爱他们的爸爸,当他回来时,看到了爸爸带病带着两双鞋子从城里回来。这是不是告诉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灰心呢。
这部电影是一篇童话,是一篇给成年人的童话,就像《小王子》一样是给成年人才懂的意味深长。这是一部人文的电影,是对童真与倔强的歌颂,是在细节的震撼。最令人震撼的相信就是当小阿里跑完长跑后将他满是血泡的小脚浸入水池时,金鱼们浮上水面吐着气泡。那是梦幻与现实的交汇,破灭是小阿里当季军可以得到鞋子的梦想,而浮起的是他童真的心灵与纯洁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