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共3篇)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 篇1
游客朋友们,你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重庆湖广会馆了,它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现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一带,按照风水学说,河道弯曲的内侧是“吉地”,外侧是“凶地”。东水门一带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风水很好,会馆就选址于此。
现在就请大家边参观边听我的讲解,请往这边走,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当时的执政者就将湖广百姓迁往四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广会馆也就应运而生。祖上或许正是那时随移民来到重庆,所以来到湖广会馆就觉格外的亲切相熟了。譬如现在我们所说的“崽儿”、“抄手”“啷个”等乡土方言,都是源于湖广方言。湖广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现在已经无法听见了。当年的湖广会馆是重庆“八大会馆一公所”中最繁华的一个。会馆的领导一般叫“当家的”,管事的是“二当家”,为人往往八面玲珑,会馆经营得异常红火。
请大家看,湖广会馆的围墙样式,是明清时期常见的黄色封火墙,以直线构图而呈阶梯状叠落,又称‘码头墙’,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这样的设计,使整个湖广会馆呈“L”形,从山坡上直冲而下,围墙联绵不断,造成异常震撼的视觉冲击。湖广会馆的封火墙也是很具建筑特色的。它对建筑的层数、高差、进退等问题,都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使单调的悬山顶人字屋面变得错落有致,曲折流畅。湖广会馆的封火墙除了连续不断的特点外,其造型与地形的结合也很有特色。齐安公所的封火墙造型是最独特的。封火墙形式繁多,主要有梯形、曲线形(拉弓墙)、人字形,一字形。齐安公所的封火墙正是曲线形的拉弓墙,呈圆弧形,配以墙体结构的连续,因此视觉上很像翱翔着的巨龙的背脊,龙脊依山势而下,自然气势非凡。北方的封火墙是直线的,讲究中规中矩,庄重但缺乏灵气;而南式封火墙如浙江保留的封火墙,都还能体味出灵动的趣味。湖广会馆的封火墙就是属于南式。
无论是四川还是北京抑或重庆,但有湖广会馆就有禹王庙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广会馆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办禹王庙会,祭奠禹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说大禹治水,就曾经居住重庆,连儿子生在重庆也没有回家看看。所以现在重庆南岸还有个地方叫弹子石,意为诞子。禹王宫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乡绅捐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宫原是传统的黑青瓦。从清顺治年间早期湖广移民入川时就开始修建,后虽经嘉庆、道光和光绪时候三次重修、扩建,青瓦的风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样子。1734年发行的清代建筑手册《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黄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宫就用黄色琉璃瓦;绿色是士大夫的颜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国民间绝大部分建筑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晋商尽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宫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重庆湖广会馆不同于北京湖广会馆那种建筑空间宽大,气势宏大的特点,却更多继承了徽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园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园林的手法。固而会馆院落之间反复出现高大的封火墙把空间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个小院落间有小门连接,空间上并不断绝。这使每个院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对应的风景,假山花草、小桥流水、围廊雕画,都是特有的风貌,完整空间内又包含着独特性,这正江南园林的特点和徽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的结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重庆地域建筑特色。整座会馆依山势而建,建筑高差有别,错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设有天井凉台。这都是传统徽式建筑结构没有的特点。重庆湖广会馆的建筑特色的确与众不同。
湖广会馆曾经承载了重庆往昔的一段辉煌,而今天的湖广会馆将继续承载新重庆的另一段辉煌。
重庆市湖广会馆导游词 篇2
三次建都:第一次建都是在公元前11世纪,巴人在重庆建立了古代巴国的首都,称“江州”。因嘉陵江在此汇入长江,嘉陵江古称为渝水,隋朝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所以重庆简称为“渝”。又因这里是南宋天子宋光宗赵惇的潜藩之地,在这里置府就称做“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重庆”之名延续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第二次是元末明玉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第三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1940年宣布为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救亡的大后方基地。
三次开放:第一次开放是列强在1891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强迫重庆开埠,重庆正式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列强通向四川乃至西南的“门户”。在中国偏僻内陆地区中,重庆是开放最早的城市。这次开放使重庆形成工业中心和交通中心,成为内陆的中心城市。第二次开放是1937年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被迫开放,大量的企业和人才的涌入,使重庆在民族保卫战的过程中完成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重庆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第三次开放是1978年后重庆主动加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这次自觉地开放加速了重庆现代化的进程,重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城市。
百色粤东会馆导游词 篇3
粤东会馆就隐没在百色闹市解放路的骑楼之中。解放路是一条略带弯曲的街道,走进其中,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广东建筑风格。粤东会馆就处于街道中间的位置上。
据史料记述,修建粤东会馆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百色地处广西西部,位于云贵广三省结合部,是清初三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二是百色有较为丰富的亚热带物产资源,像八角、麻纺、壮锦等,还有来自云贵的马匹、兽皮等;三是右江河道、邕江河道和珠江作为广东-南宁-百色往来通商的主要航道。由于百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货源来源,便利的水上交通,它得到了精明的粤东商人的青睐,来此经商的广东商人越来越多,广东商会也应运而生。
粤东会馆是百色修建最早的会馆,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由广东大商人梁煜领头兴建。此后,又重修过两次。第一次在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建筑工人、建筑用的木材及花岗岩等材料,都从广东运来,工程历五六寒暑,费贰万余资。这次修建,奠定了现存的建筑规模。第二次修建在清同治十年(公元1873年)。经过这次装饰性修建,粤东会馆的外观显得更为华丽壮美。
会馆建筑严格按照传统的中国建筑布局,突出“中轴明显,左右对称”的特点,纵轴建筑设前、中、后三大殿,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总体以三进三路九院布设。整组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六院穿插,主次建筑之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大小九座建筑纵横规整,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艺术建筑。一进大殿为迎宾大厅,二进大殿是会馆建筑的中心,是当年商人议事聚会的地方。三进为神殿,供奉着关公座像。左右厢房略微低矮,人字型风火山墙,二层阁楼,楼高木栏杆,楼前有天井,独立成院。整个建筑构成“日”字型建筑格局。
整座建筑非常讲究艺术装饰,女儿墙表现了非凡的艺术色彩,其下半部多饰以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上半部便是栩栩如生的瓷人瓷塑组成的一个个整体“方块”。每一个“方块”都表现着一个粤剧场面,瓷塑中还清晰可见刻着“吴奇店造”、“粤东南邑”字样的瓷牌。最耐人玩赏的,是屋脊上的四列各长十米的五彩琉璃瓷雕的立体屏幅,不仅雕刻有盘龙戏珠、跃鲤飞鸢等鸟兽虫鱼,还雕刻着60多名古代人物,分别组合表现了不同历史故事中的群像,人物塑造惟妙惟肖。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有木雕、矸刻、泥塑、彩瓷、壁画等。大厅内的柱棵檩椽头,多使用楠木,后两座大厅堂里的十根巨柱,更是用整根楠木制成,坚硬如铁。中间主体建筑三大殿宇的内山墙上现今还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画。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艺术的精品。
三个大厅前的石柱分别以花篮、南瓜、佛珠为柱础,分别表达了三个大殿迎宾、多子多孙、虔心拜佛的不同作用,体现了南方古建筑的风格和思想文化。会馆藏有15块珍贵的铁木牌匾,“东渐西被”、“同声堂”、“永沾默佑”、“颂美重华”、“与汉无极”、“天地正气”等,都是280年来人们生活生产时心态的真实写照。“东渐西被”表述当时广东文化已融入当地人生活,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同声堂”则描述了粤东会馆的广东人希望他们能同一颗心用同一个声音向外界说话的愿望。“颂美重华”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事物纯洁的向往……
粤东会馆不但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后人留有记忆,更因为它曾经有过一段红色故事,使它的名声远扬,引人注目。1929年12月11日的百色起义,就是在粤东会馆门前广场启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也在这里成立,起义指挥部就设在粤东会馆里。也正是因为如此,粤东会馆在“”之中逃过一劫,使得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所会馆的原貌,并感受当年领导百色起义的将士们在这里渡过的风雨岁月。
看过“百色粤东会馆导游词 ”的还看了: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推荐阅读:
介绍重庆湖广会馆的导游词01-02
湖广铁路债券案06-08
重庆美食导游词05-11
重庆著名导游词11-12
重庆的优秀导游词05-24
重庆天生三桥导游词09-07
重庆山水都市导游词12-02
关于重庆导游词的12-20
重庆北温泉公园导游词07-26
重庆文理学院导游词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