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讲稿

2024-06-28

光污染讲稿(通用8篇)

光污染讲稿 篇1

光污染讲稿

(引出主题后发出一个呼吁)

一、什么是光污染

光污染(light pollution、photo pollution),是人类过度使用照明系统而产生的问题。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城市夜空里的星星被众多大厦的灯光所覆盖而消失了。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

基本定义:

1、光污染问题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国际天文界提出,认为光污染是城市室外照明使天空发亮造成对天文观测的负面的影响。光学望远镜所能检测到的最暗天体极限的因素之一。指大气辉光、黄道光和银河系背景光、城市夜天光等使星空背景变亮的效应。英美等国称之为“干扰光”,在日本则称为“光害”。

2、也指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造成的污染。

二、光污染的种类

1、种类:混光、眩光、白亮污染、人工白昼(霞光)

2、各种光污染的例子判别方法 1)混光:多种刺眼的光线混杂在一起,易造成视觉疲劳,使人混淆障碍物。对于路口的行车的司机和行人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2)眩光:眩光指的是令人感动眩目的刺眼强光

1、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玻璃幕墙被广泛使用,但是强烈的反光极易给带来眼睛不适

2、错误的远光灯使用会影响到过往的行人和司机。

3、强烈的人工光线的错误使用。

3)人工白昼:城市光线在空气中的瑞利散射、楼房间光线反射、光线在空气中的反射等的叠加效果。城市夜空里的星星被众多大厦的灯光所覆盖而消失了。天文台选择更远离城市的地方建设,天文爱好者不得不去偏远的地区观测。

4)白亮污染:过度的照明或者强烈的光线反射

三、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

1、我国光污染的分布情况

(1)我国光污染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在城市带集中分布,内陆地区少量分布,且都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域。(2)各省的省会城市是光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2、光污染的分布特性 以南昌为例子

1、局部性

光污染随距离强污染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 2

2、不残留性

在环境中光源消失,污染即消失

3、相对性

相对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只有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才会有光污染,光污染是相对于背景说的;二是对一些人造光属于污染,是否是光污染不同人员具有不同的结论

四、光污染的危害

有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天文观测

1、破坏生态平衡 引发赤潮

破坏生物钟:动物无法辨别真实的晨光 影响动物迁徙 1)2)3)

实例1:刚孵化的海龟亦会因为光害的影响而死亡。这是因为它们在凌晨孵化,由巢穴步向海滩时受到光害的影响而迷失方向,滞留在海滩上,结果因不能到达合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实例2:候鸟亦会因为光害影响而迷失方向。据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部门推测,每年受到光害影响而死亡的鸟类达至四至五百万,甚至更多。因此,志愿人士成立了关注致命光线计划,并与加拿大多伦多及其他城市合作在候鸟迁移期间尽量关掉不必要的光源以减少其死亡率。

2、有害人类健康 1)强光对眼睛和脑神经十分有害。不但可导致人的视力受损,还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出冷汗、神经衰弱、失眠等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症 2)因为光的错误利用,光污染可以诱发多种疾病,包括近视、头痛、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等,对人类危害极大!案例:

a.光污染带来的不良视觉环境,是近视的诱因之一。长期处于强光环境还会诱发多种眼疾

b.光害可能会引起头痛,疲劳,性能力下降,增加压力和焦虑。动物模型研究已证明,当光线不可避免时,会对情绪产生不利影响和焦虑。

c.200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学报》发表文章称,西雅图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对1606名妇女调查后发现,夜班妇女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60%。2008年《国际生物钟学》杂志的报道证实了这一说法。科学家对以色列147个社区调查发现后,发现光污染越严重的地方,妇女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大大增加 3)因为光污染引起的踩踏事故、交通事故频发

案例:

2015年10月11日早7时左右,天气晴朗,王某某驾驶鲁C/GS***号小型面包车,沿省道仲临路由西向东行至沂源县南鲁山镇璞邱村路段时,因行驶方向太阳正好照着眼睛,没及时 发现与其顺行并行走在道路树荫下的行人,导致车辆从背后直接撞倒韩某某,受害人抢救无效死亡。

2014年12月31日的跨年之夜,在上海,由一场所谓“5D”灯光秀引起的外滩踩踏事故造成的35人死亡,42人受伤。

„„

3、影响天文观测

夜空中星星因为高污染导致背景亮度高而显得稀少,观测1)

和拍摄的难度加大。2)市民对星空缺乏认知

1994年因地震造成的洛杉矶大停电,光污染消失,很多市民错把因此显现的银河当作ufo而报警。3)

五、光污染的防治

1、防治措施

制定与光污染有关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调整改善照明光的使用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因为公众对光污染的长期忽视,与防治其他污染不一样,天文台被迫迁址到人烟稀少的地区。

1)2)3)4)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是治理光污染 最重要的治理手段。

2、具体计划或问题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1)

• 减少玻璃幕墙 • 限制霓虹灯的使用

• 在夜间关闭不必要的广告灯 • 使用蒸汽钠灯作为路灯

Tips:

蒸汽钠灯

很多天文学家向其所在的社会推荐使用低压钠蒸汽灯,这是因为其单波长的特性使其释出的光线极易隔滤,而且价格不高。在19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将所有街灯均改为使用低压钠蒸汽灯,这大大方便了其附近的利克天文台的观星活动。现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及夏威夷州也在推行相似的计划。

但使用低压钠蒸汽灯的固定照明系统会较其他的体积为大,颜色亦不能分辨,这是因为低压钠蒸汽灯所释出的为单波长的光线,此外还与黄色的交通灯光线发生冲突。因此,很多政府部分均使用更容易控制的高压钠蒸汽灯来作为街灯提供照明。2)制定与光污染有关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此措施出现的问题)

a在我国光污染还处于法律盲点 为限制光污染而制定法规、规范和指南,国外早在70年代已出现到现今为之,虽然目前我国有综合性的环保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也有专门环境立法,如《水法》、《森林法》等,但都没有涉及光污染的规定。在此背景下,《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用以解决纠纷的法律法规也未涉及追究造成光污染者行政、民事等责任的规定。

b.没有切实的衡量标准

光污染是一个可以测量的东西,同时作为一种新生的污染源,光线到底会产生多严重的危害性,应该有具体的数字指标。然而这些东西在环评中都是空白的。所以,如果将光污染加到对建设项目的实际环评中,由于缺乏标准和技术支持。

3、建立暗夜公园(天文和环境保护方面)

暗夜公园是国际暗夜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为呼吁治理全球光污染而在全球范围内评选的一些暗夜条件特别好的公园,在这样的暗夜公园里,晴天人们不仅可以尽情欣赏由数十乃至数百颗星体组成的夜空图,还能捕捉到划过天际的流星,而在城市的上空,往往只剩下零落的星光。暗夜公园是一种公共保护区,是星空和夜间动物的避难所。目前世界上有17座获得这一称号的公园

目前投入运营的西藏阿里暗夜公园成为我国首家以星空观测、星 空摄影、星空保护为主题的暗夜公园(目前阿里暗夜公园不收取门票,全天候开放)。

暗夜公园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暗夜公园的设立和保护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民间社团和天文爱好者已经行动起来,在一些地方比如山东济南南部山区的齐长城遗址、临沂沂水县荧光湖景区,浙江台州等地,都设立了暗夜公园的雏形

六、光污染的分级(简单讲解)

波特尔暗空分类法(光害等级表)

波特尔暗空分类法(Bortle scale)是业余天文学中用以测量特定观测点天空亮度的分类法,它量化了天体的可观察性以及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干扰程度。为了帮助业余天文爱好者能容易地分辨出观测地点的黑暗程度,约翰・波特尔创立了这套分类法,并于2001年2月在天空与望远镜杂志上发表。这套分类法共分九级,由在地球上能看到的最黑程度的天空起,逐级到繁华城市市中心的天空。表格略

结束语(发出呼吁)

拒绝塑料污染演讲稿 篇2

一个白色的塑料袋随着风向慢慢的飞了起来,没有目的地飞呀飞呀。也不知道飞了多久,它终于停止了脚步,把家安在了一枝刚发芽的树枝上,仿佛决定长期定居了。风一吹,树枝摇摆,塑料袋也随着飘舞起来。路边的行人走过树的旁边,都会不由自主的抬头往上看,脸上露出的表情,都仿佛在担心着什么。

这时候一对母女走了过来,妈妈手里提着一个笨重的布袋子,小女孩穿着花裙子,蹦蹦跳跳的,她们边走边说:“妈妈,为什么我们用布袋子,不用塑料袋子呢?”“我的孩子,塑料袋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它如果埋在土里,需要好几百年才会腐烂,而且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散发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还会给我们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妈妈认真的说。原来是这样,只见小女孩脸红的像熟透的苹果,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别看它小,它可是个害人精,可不能小瞧它”妈妈又说。

听了她们母女的谈话,我感受颇多。我赶紧抬头去看那个准备在树枝上定居的塑料袋,我想:既然它们是有毒的,时间长了,经过风吹日晒,那个塑料袋不仅会腐烂掉,而且还会散发有害气体。既污染环境又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被它遮住的树枝有可能也要因为它而生病,甚至导致整棵大树腐烂。想想都害怕,于是我赶紧找来爸爸并且搬来了梯子,小心翼翼的把那个可恶的塑料袋揪了下来,把它送到原本属于的它的世界——垃圾箱里。

白色污染演讲稿500字 篇3

白色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这些塑料垃圾大部分难以降解土壤中不可将解的塑料制品对耕作和播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不产。塑料垃圾的燃烧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的气体,破坏环境,危害我们的健康。塑料垃圾在水中分解需要约250年,不法之徒将塑料垃圾道入海洋倒置水面浮尸百万,腐臭蔓延,惨不忍睹,白色污染像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国蔓延,是世界的危害。

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制造成本昂贵,效果不甚明显,所以白色污染的治理需要我们的关注与,重视需要我们提国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塑料物品的使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力而有效地治理白色污染。

在我们的校园里,同月们每天都会制造垃圾。在我们这有7000个成员的大家庭里,尽每天仅有早餐产生的塑料袋就有4000个。4000!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当的处理将会有多少土地丧失工作能力?将会给环境带来多大的污染与破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又产生多大的危害?这确实值得我们重视与深思。然而,有些同学对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将拿下用餐后的塑料袋及饮料,矿泉水瓶随处乱扔,人气在校园内游荡自如,破坏了校园的清洁卫生,影响了我们的校容,也制造了白色污染,这是不可取的。

我曾经看到一个人服装打扮时尚的同学与其形象完全不服的动作,他把装食物塑料胶袋随手遗弃在干净的校园里,不少同学多拿多用胶带却不正确遗弃的行为也比较普遍。我们要知道每一个行为都代表自己的道德素质,行为素养,这是不能由华美包装所修辞,一个人内在的美与不是就是由这下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吗?

光污染讲稿 篇4

首先,祝贺环保系统升格,《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签署的时候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档案局,现在已经是环保部了。

关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工作,国家环保部、全国污染源普查办都非常重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中专门提到了要加强“普查资料档案管理”,去年12月12日,又专门制定印发了《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把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今天,我主要讲一讲《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形成过程。

关于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2000年9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普查工作档案管理规定》,对普查工作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这个规定明确了各类普查工作档案管理的原则,列出了普查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个规定颁布后,近年来我国比较大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全国性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基本都是依据这个规定来进行执行的。

2007年,我们与国家环保总局、普查办就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进行协商时,考虑到此次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同时今后也将定期进行污染源普查,同时污染源普查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普查出来的数据,并不是数字的简单相加减,需 要进行复杂的核算,同时环保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专门对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制定了一个办法,这在目前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专项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这个办法制定的过程中,由于是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并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对于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以及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利用、移交,管理部门和人员等都只能参考其他相应的工作或活动以及档案工作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制定,所以该办法制定出来后,还需要在这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检验,如果与实际的档案工作有较大的出入,也可以及时进行修订。

二、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是一项幕后工作,位置并不靠前,但并不是说档案工作就不重要,在每一项重要工作中,档案以及档案工作都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同时,因为档案工作做起来并不复杂,比较简单,但也就是因为简单,就容易被大家忽视,档案工作有时又是一项很难后补的工作,有些东西当时不注意收集归档,以后再补就很难再找到了。

在这里我占用一点时间给大家讲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们民间流传很广的关于雍正篡位说法,说康熙的秘密立储本来写的是皇位传十四子,被雍正在十字上加了一横,篡改为传于四子,许多人向我们求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其实这种说法可以很容易被我们档案工作者指正。在我们保存明清历史档案资料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还保存有两份秘密立储的档案,只要一看就知道 这种说法不可能成立。一个是,对于皇子来说,与普通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尊称为皇几子,如皇四子,皇十四子,这样的话,传皇十四子就不能被改为传于皇四子了。另外,清代的秘密立储都是一张纸上满文、汉文、蒙文对照的,即使是汉文能巧妙地改写,满文和蒙文却是很难改写的。所以我们现存档案可以判明这一说法的真伪。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保存下来清代的秘密立储档案,就难以考证其写法和格式了。另一方面,档案又从另外角度来解释雍正篡位说法的由来,一般秘密立储都由皇上亲自放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在皇上驾崩的当天,由几位重要大臣共同开启宣读由谁继位,但档案记载,雍正继位时并不是康熙驾崩的当天宣布的,而是延后了三天,所以在当时就有了雍正篡位的说法。

第二个事例,是我去年看到的关于怀疑美国登月真假的争论。去年我国常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大家对月球空前关注,同时关于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1969年首次登月是真是假的争论也更加热烈,有的人说是真的,有的人说是假的。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登月拍摄的那段录像的真伪。但就在此时,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专家声称,关于首次登月的资料,已不小心“丢失”了,具体是说美国1969年首次登月,当时宇航员拍摄的原始的高画质录影带已丢失了,尽管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画面在世界各地电视屏幕上都曾反复播放,但那些并不是宇航员拍下的原始画面,而是利用当时传回的画面复制而来的低画质图像。

当时登月照相机的设计者、美国西屋公司退休工程师斯坦-莱巴 和当年的同事组成一个小组,试图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或者相关的档案储存公司找到这些录影带。然而,经过一年的搜寻,该小组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目前,他们正在寻找已退休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人员,希望他们之中有人记得这些录影带放在何处,或有人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程序以便推测可能的存放地点。该小组还散发了一些传单希望获得知情人的帮助,不过目前还没有得到回应。

怀疑登月的一方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这么重要的资料不可能说丢就丢了,显然是因为害怕经不起现代科学的验证才声称丢失了,许多人也觉得这么重要的东西丢了,从情理上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也怀疑美国在1969年是不是真的登上月球去了。

我从档案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录像带的命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可能当时就没有归档,因为技术部门当时觉得太珍贵了同时也需要严格保密,就放在技术部门自已保管,但这种看似很严密的做法往往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时间一长大家都记不住放在哪儿了。另一种可能是当时归档了,后来经鉴定可能销毁了,因为1969年登月后,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登月的真假,直到上世纪末各个大国重又新开始登月计划时才有人怀疑起来,很有可能这些档案资料在长达三十年时间没有人来利用,被鉴定为可销毁的文件材料了。从这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但没有了直接的档案资料做证,一些看似很简单平常的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回到我们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上来,◆就这们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来说,这次普查相应地,会形 成大量的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形成的第一手的材料,是本次普查工作留下来的最重要的成果。我们各级污染源普查办和普查员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将所有的污染源的直接档案资料收集上来,凝聚着我们全体污染源普查工作者的辛勤辛勤劳动,它既是检验我们普查工作质量的重要凭证,也是今后进行工作查考的重要依据,是我们将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当前,我们各行各业在工作中做各种科学的判断和决策,都是在大量占有和分析历史资料、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在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等部门,对各种历史资料、数据进行专门收集和保管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我们经常听到某城市下一场大雨是自多少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就是占有档案资料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可以说,谁占有的资料数据更全面、准确,谁说话就更有份量。有了详尽的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对于我们今后的环保工作也具有很大的查考利用价值。我们就可能各地区的污染状况迅速地做出准确地判断。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作为一个专项工作,大家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抽调过来做这件事情,任务完成后又回到各自的单位和部门,普查办机构撤了,人员分散了,留下来的最主要的就是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了。这些档案资料就成为我们辛勤工作的重要见证。◆所以我们无论是从维护国家历史真实面貌还是对自己工作负责的角度,都要充分认识到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列入污染源普查整体工作规划,明确分管领导,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提高每个人的档案意识,为档案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如档案盒、档案 5 柜、档案防火防盗设施),齐全完整地收集污染源普查工作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科学地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安全地进行保管,为今后的环保工作留下宝贵的档案财富。在《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三条就专门写明了,“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和有关单位、个人都有保护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义务。凡规定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或拒绝归档。”

三、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同步。我们许多同志认为污染源普查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普查的后期工作,文件材料都放在这里,后期来进行集中的收集整理就行了,这种做法不能说不行,但是往往就会给普查档案的管理造成被动,文件材料在普查工作期间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手中,对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安全保密带来隐患。我们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临时聘用了很多人,他们主要是关注自己担负的普查任务的完成,平时不注意普查文件资料的保管,任务结束之后一堆材料扔给你,完不完整不知道,准不准确不知道,就会给普查档案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普查工作之初,我们就要明确普查档案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普查文件材料能够及时归档,安全保管,并为普查工作本身提供利用服务。比如,某一个街道的生活污染源普查登记表录入完毕、检验合格了,就可以归档了,不必等到工作结束后再归档整理;污染源普查的文件材料,在运转结束后也可以由普查办文秘人员归档,需要用进再进行借阅。这样,把档案工作做在平时,后期的工作压力就小了。在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的验收环节,污染源普查档案也要作为一个专门内容同步进行验收,这是保证普查档案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口。《污染 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专门规定了“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将档案工作纳入污染源普查工作规划,建立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实行同步部署、同步管理、同步验收。”

四、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管理。

(1)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印发后,各地档案部门也比较积极,提前与各级环保部门进行联系协商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管理。在这里我想对一些管理的原则进行说明。一个就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管理主体,《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六条作了明确的规定,就是环保系统的档案部门和普查办,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档案业务的监督与指导。第二点就是关于档案全宗问题,就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来说,应当不成其为一个单独的全宗。它只是环保档案工作全宗中的一部分。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所形成的档案资料,根据其规模和管理体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全宗,但对于污染源普查来讲,在当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只能算做是一项环保系统的常规性工作。我国历次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也都没有单独地作为独立全宗。同时《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了污染源普查形成的档案资料在工作完成后先向同级环保部门移交成为环保档案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在有的地方,将污染源普查档案作为一个独立的全宗是不合适的。第三点就是在环保系统各个档案室的保管问题。一般来讲,应在各个环保局机关档案—机构—保管期限的总体分类格局下,单独设立普查办这样一个机构,将污染源普查所形成的档案都归于这一个机构之下。有的 普查办的文件是以环保局的文头印发的,按照谁办谁归的原则也应放在普查办归档,在有的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地重复归档。同样一份文件,普查办也归了,局机关的内设部门也归了,也是可以的。关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原始调查表的保管保管问题,考虑到基层环保局档案室的容量问题,可以单独存放,具体的在后面还要单独来讲。第四点是关于最终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问题,一般来讲只移交永久保存的部分,主要是管理类的文件和普查汇总表,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一般不向国家档案馆移交。这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几个大的原则。

◆(2)是污染源普查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八条对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了罗列,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归档的文件材料总的来说有二大类,第一类是关于污染源普查形成的工作类文件材料。比如普查工作机构印发的工作方案、办法、细则、技术规定等;召开的会议、培训文件材料;普查工作宣传、组织、检查、验收等文件材料;普查人员登记管理材料;普查工作照片、录音录像资料;证书、标志、奖章等实物类的资料等。就是污染源普查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 ◆这一类在归档范围的条文里体现在第一、第三、第四类之中。

第二类就是表册类文件资料。就是污染源普查各种普查原始登记表、汇总表以及相应的电子数据;各种技术监测与调整方面的技术性表册。这是这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主体。

这两大类在不同级别的普查工作机构的数量也不同,国家和省级 工作类文件材料可能会多一点,普查原始登记表主要集中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基层环保普查部门,汇总表主要在国家和省市层面。

从档案载体上讲,有纸质的、有实物的、有电子的,对电子文件和数据,我们一般要求脱机,制成光盘归档保存。

◆(3)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保管期限。《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专门附有一个《污染源普查档案保管期限表》,依据文件的重要性分为永久、30年、10年三种保管期限,大家可以照方抓药。这里不多讲,需要注意的是,《污染源普查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我为主。以人为本体现在涉及到人的档案文件材料都从长从宽,因为从利用的角度来看,涉及到人的档案资料利用频率最大,最有帮助。以我为主的原则体现的就是本级机关直接产生的文件保管期限要从长,对于上级的文件和下级的文件要从短,为什么呢,因为上下级的文件自然有上下级机关的档案部门来归档,本级的文件只有本级档案部门归档。

◆(4)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对第一类关于污染源普查形成的工作类档案按同级环保机关的管理规定来进行整理,一般根据同级环保局机关档案怎么管理的就怎么做。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各自按相应的规定执行。为什么不做统一规定呢,因为各地环保机关的档案整理也不尽相同,有的进行立卷,有的不进行立卷,不太相同。这里推荐大家文书档案按件进行整理,一个是档案立卷归档对非档案专业人员来说,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大;二是随着计算机档案目录检索管理越来越方便,按件整理是今后 档案整理的一个趋势。

对于第二类是污染源普查表册类档案单独进行整理。◆ 对表册类档案怎么分类呢,一般我们做以下分类,第一次: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不再作细分,因为电子文件在系统中检索是很方便的,不需要做再深再细的分类。第二次:分为普查原始登记表和汇总表;第三次:分为工业、农业、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四类;以下再按行政区域、重点污染源与一般污染源等分类,一般分类层次不用太多,分类的目的是便于查找,能方便地找着就行,分类的方法一经选定就不要再更改,避免引起混乱。

污染源普查还有一类表册性文件材料,就是污染源监测和核算方面的技术数据和系数换数方面的文件材料,这类表册可单做一在类,同时依据普查表的分类方法按污染源的种类和行政区域进行细分类就可以了。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则。

◆污染源普查表册类档案的整理,一般情况下,原始普查登记表一个普查登记对象为一件、汇总表以每个汇总的独立单元为一件;每一件档案要相对固定(表示这是不再分割的一件,装订在一起),编写页号、顺序排列、档案盒装满为止。(注意档案盒不是分类单位,只是一个装具,装满一盒子再装下一盒,但不同类,不同保管期限的还是要分开),◆整理之后,再编制档案目录,每一件档案编写一条目录,目录的编写依照同级环保机关档案部门的要求进行。

◆(5)关于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的存档问题。《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将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列入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并 且要保存10年。普查原始登记表主要集中在区县基层工作部门,国家和省市级主要是汇总表。原始登记表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数量也很大,很多同志觉得数据都录入到数据库中去了,原始调查表没必要保存。同时,这么大量的原始调查表,在区县环保部门存放也是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建议是有必要进行保留一段时间,纸质的原始调查表是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核实的一个依据,纸质的没有了,数据库的数据真实性很难保证。另外污染源普查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不同,有些内容不是简单地相加、相乘就行的,原始登记表上记录了许多汇总表体现不出来的情况。但是数量这么大怎么保留呢,我们认为环保部门的领导要从长远出发,至少要保存到下一次污染源调查结束之后再考虑销毁的问题。我们确定为10年的时间就是根据《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的10年左右普查一次来确定的。意向性地初步估算一个,一个县如果有2000个污染源,每个污染源20页,合计是4万页,加上档案盒,厚度大约是6延长米,有1—2个档案柜就可以装下了。如果区县环保局的档案室比较小,放不下这么多东西,在这里我讲一个我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有关袁隆平的报道。1960年,袁隆平在所在的安江农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袁隆平受到启发开始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培植高产的杂交稻,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1966年2月,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让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 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也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找到了那封公函。袁隆平因此化险不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所以,有时一些不起眼的档案资料,在有些时候,会起大作用。

五、关于电子文件的归档保存。

由于电子文件的法律有效性还未得到普遍确认,对于重要的电子文件我们还是坚持纸电双套制保存,电子文件用于日常的查找利用,纸质文件用于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检验。电子文件一般要制成多套光盘脱机保存,污染源普查系统的应用软件应相应地进行保存,保证光盘数据能准确还原。

六、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移交问题。由于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专业性和保密性,《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在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污染源普查档案移交到同级环保档案部门进行保管,到一定期限后,环保部门再按档案正常的移交程序将需要永久保管的档案向同级档案馆进行移交。◆

七、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归档的原始普查登记表应该用蓝黑、碳素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复写纸填写。在以前有的普查工作中,对普查原始登记表存在前期填写 草表,经确认正确后再填写正式表的情况,有时如果草表填写正确就直接作为正式表存档,在这个过程中,表格如果是用铅笔填写的一定要改成用签字笔或碳素钢笔填写,防止涂改,如果是电脑打印出来的一定要签字或盖章确认,保证档案资料的凭证有效性。二是要保持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一致性。对于污染源普查得到的原始调查表的数据,我们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加工汇总,都是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完成的。在文件材料归档时,不管是普查原始登记表还是汇总表,都要做到归档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数据一致。如果数据库中有调整,应当在纸质的表中进行说明或更正。因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从档案管理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确保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技术或方法,电子文件的真实有效性还得不到完全保证。

八、最后一点是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保密管理。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保密规定,加强对普查工作档案的保密管理。属于国家秘密的普查档案资料,必须保密;属于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严禁对外提供。

认识光污染 篇5

什么是光污染 所谓光污染,简单来说,就是光对人类及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大部分来自低效率、非必要的人造光源.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天文学家就发现城市室外照明光对天文观测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于是逐渐提出了“光污染”或“光害”的概念.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ANORAMA MAGAZINE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室内装饰光污染与危害 篇6

室内装饰光污染与危害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巨大危害,并且正努力加以防治.而光污染以另一种形式围绕在我们身边,好多人受到过它的危害,且危害日趋严重而混然不知,这就是危害人类的--光污染.近年来装饰装修越来越普遍流行,而光污染时刻危害着我们.作 者:刘百军 韩德军 作者单位:期 刊:黑龙江科技信息 Journal: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X5关键词:装饰 污染 危害

G组《关注光污染》讨论结果 篇7

我们G组共七个老师,有六位老师按时上交作业,孙建芳老师不知何故本次未能按时完成作业。

1.学校先给一个“人与自然”的大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主选题,你是否认同这种做法,为什么?

答:“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去亲自实践、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将学生原来以视、听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主动获取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以指导者、合作者和学习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养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强的实效性。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并讨论,我组一致认为,这种做法还是可行的。概括各种观点,总结如下:

一、学校给一个“人与自然”这个大问题,但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限制形成定势,而是让学生在这个大主题下自主选题,从而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自由提取的,同时他们还对所选问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选题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允许学生融会贯通,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这比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人与自然”这一课题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比较宽泛,其中的“人”与“自然”这两对象都是学生日常随时都能接触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通过媒体电视、阅读材料与自然课本等对人与自然有所了解,很容易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题目,在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自然也会有所感触,从而使学生获得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人与自然”课题虽然有些大,但却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能力、协作意识和创新机会的大舞台。正如“案例”里的李全、王丽、夏林、赵欣等同学看到报纸上的一则“车祸”消息就联想到“光污染”并组成 “团队之星”,在专家的指导下选取“玻璃幕墙”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并获得了最佳科研创新奖。这样既体现了教师(专家)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

从这个案例中体现出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发现创新为追求的理念,不仅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方向。

2.学校的“亮灯工程”是否必要?你认为学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答:通过分析总结,本组一致认为:学校的“亮灯工程”很有必要。因为学生白天学习紧,很少有时间去网上畅游,有了“亮灯工程”,学生就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亮灯工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发挥的平台和创新的土壤。至于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途径,我组认为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二,对选中的课题组,分配一个高素质的指导老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与引导,进行全程跟踪,为学生解决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困难。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奖励那些研究性学习开展实施好的团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研究热情。

第四,建构社区服务意识,学校做好学生开展研究性的服务工作。

第五,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六,有条件的话,学校每期可选派优秀教师到外地进行短期的培训深造,逐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总之,学校的“亮灯工程”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对学生开放。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主题辩论、技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研究性的学习之中。

3.在寒假里“团队之星”小组成员是怎样交流的?他们与专家是怎样交流的?信息化工具为教学交流带来了哪些好处?各有什么优点?

答:通过交流分析,本组认为:

一、在寒假里“团队之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为了联络方便,“团队之星”建立了一个QQ群,充分利用QQ群的实时聊天与沟通,利用发群邮件、群共享等功能传阅资料,还开展了在线讨论等交流活动。

二、开题答辩会上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专家们对“团队之星”的选题给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专家们认为他们的研究题目太大了,城市光污染类型很多,不如选取具体的一种类型来研究,比如研究玻璃幕墙,因为相比较而言,这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兴的建筑项目,研究可能更有意义。专家们也对他们的研究步骤和方法给出了一些建议和修改意见。他们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将研究题目改成《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在》,修改了“开题报告”。这种与专家进行现场面对面交流的优点是:针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学生能够得到专家们的即时反馈与引导,见效快、效率高。

三、“团队之星”通过网络查寻到了一些这方面专家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专家们给了他们很多在图书馆和网上找不到的信息。优点是:交流方便,迅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让忙碌的专家抽出时间来作出指导,但沟通不方便,不能得到专家的即时指导。

四、小组成员的家长也充分发动起来,李全的父亲是建筑设计师,夏林的母亲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他们也成了“团队之星”经常拜访的专家,在建筑材料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给“团队之星”做出了指导并解决了很多难题。

信息化工具为教学交流带来了方便、快捷、迅速,不受时空的限制。如QQ可以用文字一对一的即时交流,也可以直接进行视频语音聊天,还可以点对点进行文件的传递,同时还可以建立QQ群进行多人的讨论,发布群信息;电子邮件信息传输速度快,费用低廉,应用广泛,可以收发各类的文字、图像等信息,QQ群可以实时聊天、群邮件、群共享等功能传阅资料、在线讨论的便利。这些信息化工具简便、快捷,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精力。大大地提高了研究活动的效率。信息化工具为教学交流带来的好处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实际实践活动中也要根据各种工具的特点进行选择,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此外“团队之星”还可以运用BBS和教育博客等信息化工具进行信息交流,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案例中,“团队之星”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经过了哪些步骤?

答:本组认为:案例中,“团队之星”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经过了以下步骤:

(1)动员和培训阶段。(参加动员大会,听专家讲座。)学校周五下午为研究型学习课。单周学生自主学习,双周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给予研究方法指导。在学校的报告厅里,校长亲自做动员,请专家做 “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专题讲座。

(2)提出和选定课题(查找资料,提出课题、讨论,选定课题)许多同学都选了研究课题,李全根据专家的讲座内容:“研究课题要有意义,要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可以来源于任何情况,比如平时学习的课本知识、生活中看到的现象等”。最后确定了“光污染”这一课题。

(3)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并递交学校评审,根据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等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了“光污染”主题后,给出开题报告框架:主题、背景说明、目的与意义、研究步骤、研究方法、预期成果。最后给课题研究小组取名“团队之星”。

(4)制定小组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进行研究,收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和其他信息,跟研究目标进行对比,调整研究的策略等)。通过信息化工具彼此交流、沟通。

(5)开题报告和评审(专家指导),专家对选题进行指导。专家们认为:他们的研究题目太大,建议选取具体的一种类型来研究,比如研究玻璃幕墙,因为相比较而言,这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兴的建筑项目,研究可能更有意义。

(6)修改方案。“团队之星”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将研究题目改成“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学生对“开题报告”修改,老师给出“设想的研究过程清晰.可操作性较强”的评语。

(7)课题实施(发放问卷、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校内找不到资料校外找,与专家交流,发放调查问卷、拍照片、访谈行人、观察人流量、车流量等。结题报告和展评。

(8)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接受答辩等形成成果,表达交流。“团队之星”以报告形式展示成果,并制作多媒体展示片。最终在全校71个课题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科研创新奖。

5.请谈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在哪些方面给予指导?

答:综合本组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概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给予指导:

(1)选题指导:因为学生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信息资料都比较缺乏,做起来感到束手无策,无从着手,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必要地指导。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拟定科学的研究步骤,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问题;又要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以及初步查阅课题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指导。

(2)小组分工指导:小组的集体分工不容忽视,因为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教师在分组上要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改变“好生”和“差生”的传统观念。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小组的人员组合,直接影响的团队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提高小组分工合作,各尽所能的效率。小组长的产生尽量避免“任命”的方式,而要鼓励民主选举产生。同时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

(3)对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指导。因为要制定一个可行有效的开题报告,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定困难,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纠正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应及时纠正与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或者脱离主题。

(4)、实施阶段的问题和对策的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光污染讲稿 篇8

老师您好,在I组所有学员们对五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之后,我们集思广益,总结如下:

1、学校先给一个“人与自然”的大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主选题,你是否认同这种做法,为什么?

答:我组学员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非常一致,都同意这种做法。

我们认为因为“人与自然”这一课题比较宽泛,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先给一个“人与自然”的大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主选题。学校的这种做法本身就体现了自主选题原则,也正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团队之星”小组在指定范围内确定主题为“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这个选题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自由提取的,学生也会从电视媒体,阅读材料,课本等方面了解人与自然的知识。同时他们还对所选问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选题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允许学生融会贯通,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乔洁琼同学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校在确定了大主题之后,让学生自主选题,充分尊重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人与自然”这个问题确实很大,可以让学生选取的素材也很多,所以学校让学生自主选题,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好地完成所立的课题。

2、学校的“亮灯工程”是否必要?你认为学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

展?

答:我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学校的“亮灯工程”是非常必要。

因为它不仅为学生提供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方便查阅,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筛选及归纳总结的能力。除了学校已做出的行动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学校还可以多开展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积极的参与到研究性的学习中来,还可以配备更强的指导老师实施指导和跟踪,使学生的研究活动能胜利进行。

学校的亮灯工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支持,方便学生上机房、图书馆、实验室查资料,了解知识等。有效的支持很必要。同时学校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课外负担,把每周五下午安排为研究性学习课。课程以两种方式进行,单周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双周由学校聘请各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在研究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另外,学校会在研究小组形成以后为每个小组指派一名指导老师。

学校可以从人力资源,物质条件,课程保证方面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1)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经费保证,合理的时间安排;(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和考核,使研究性学习健康成长。(3)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进行必要的指导。(4)对选中的课题组,分配一个高素质的指导老师,进行全程跟踪,为学生解决实际上的困难。(5)建立激励机制,对开展实施好的研究团队进行一定的奖励,刺激他们的研究热情。

3、在寒假里“团队之星”小组成员是怎样交流的?他们与专家是怎样交流的?信息化工具为

教学交流带来了哪些好处?各有什么优点?

答: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的角度五彩纷呈大家讨论很热烈,我们

都认为交流方式利用了网络,具体讨论结果总结如下:

董平同学认为:为了加强联络,便于小组成员交流协作,在寒假里,“团队之星”小组成员用互联网交流最方便,“团队之星”建立了一个QQ群,充分利用QQ群的实时聊天、群邮件、群共享等功能传阅资料,开展在线讨论等交流活动。信息化工具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掌握好信息化工具会为教学交流带来很多方便。比如,通过网络查到了一些这方面专家的联系方式,因为专家都比较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于晓庆同学认为:寒假期间,团队之星”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为了联络方便,通过网上即时交流工具建立了一个群,充分利用群的实时聊天、群邮件、群共享等功能传阅资料,在线讨论。“ 团队之星 ” 通过网络查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沟通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专家们给了他们很多在图书馆和网上找不到的信息。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交流中可以在线讨论,即时通信,方便资料、信息收集。利用群的实时聊天、群邮件、群共享等功能传阅资料,在线讨论,可以充分共享资源。利用电子邮件可以在线时间短,成本低,传输速度快,交流方便,图文并茂。很符合时代特征的交流方式。这些都为我们都教学交流提供丰富的资源。

乔洁琼同学认为:“团队之星”通过网络查到了一些这方面专家的联系方式,因为专家都比较忙,所以沟通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专家们给了他们很多在图书馆和网上找不到的信息。这样的方式达到了与有关专家的交流。信息化工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交流中可以在线讨论,即时通信,方便资料、信息收集。利用群的实时聊天、群邮件、群共享等功能传阅资料,在线讨论,可以充分共享资源。利用电子邮件可以在线时间短,成本低,传输速度快,交流方便,图文并茂。这些都为我们都教学交流提供丰富的资源。

4、案例中,“团队之星”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经过了哪些步骤?

答: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讨论出现了分歧,大致分成了2个观点:

董平、赵鸿雁等同学分为分为以下九步:即

(一)确定主题;

(二)建立小组;

(三)查阅资料;

(四)开题报告;

(五)专家指导;

(六)修改方案;

(七)实施活动;

(八)撰写报告;

(九)公布交流。

于晓庆、乔洁琼等同学分为分为4个阶段:即(1)动员和培训阶段: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2)课题准备阶段:包括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小组实施方案以及开题报告和评审四方面的内容。(3)课题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的各项信息。(4)评价、总结和反思阶段:包括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和答辩以及评定成绩、总结和反思三部分内容。案例中,“团队之星”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按照以上4个步骤进行研究的。

我个人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正确,前者更具体一些而已。

5、请谈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在哪些方面给予指导?

答:我组同学一致认为老师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让学生明确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和寻找解决对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

(1)选题指导。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拟定科学的研究步骤;鼓励和引导学

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问题;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初步查阅课题文献资料的指导等。

(2)对分配小组的指导。要让学生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首先是人数要合理,其次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平衡、组內存异、优势互补”的原则。

(3)对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指导。施方案和计划对研究的开展影响深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用开题报告的形式对实施方案和计划进行评审,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4)实施阶段的问题和对策的指导。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同样重要,也要跟踪指导。

(5)结题阶段的策略指导。在结题阶段,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地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外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我们通过交流分享,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为我们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我们分享了智慧,启迪了思维。

上一篇:《留给我》教案下一篇:看榜眼的力量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