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云》电视剧观后感大全_观《外交风云》有感(精选10篇)
《外交风云》电视剧观后感大全_观《外交风云》有感 篇1
金秋九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氛围愈加浓厚,各种反映新中国成长和成就的献礼剧纷纷出炉,百花齐放,其中,外交题材史诗巨制《外交风云》将于9月19日登陆北京卫视、广东卫视,优酷、腾讯、爱奇艺同步播出。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外交风云》电视剧观后感大全_观《外交风云》有感5篇,希望你喜欢。
2019《外交风云》电视剧观后感
周恩来,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光芒四射,而且给很多外国人也六下深刻的印象。周总理一直都是我最崇拜和敬佩的人,借观看《周恩来外交风云》之机,谈一下我的观后感触。
一、品格崇高
即使抛开一切政治家、外交家、革命家的光环不谈,周恩来个人的品格就值得我们学习、瞻仰。他少年时即豪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与现代中国的“庸才教育”大相径庭。他既能在外交场合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也能在“庆功会”上半开玩笑地说:“随你们怎么庆祝,别把地板弄塌了。”他曾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他诚然做到了。“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一个子女。”这是对他高度牺牲精神的中肯评价。
二、目的明确
无论是万隆会议还是日内瓦会议,无论是和苏联还是和美国,周总理外交的目的都十分明确——维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以确保宝贵的革命果实不付之东流。而之所以将此作为目的,原因也很明显。新中国在初期如此脆弱,国内是个烂摊子,经济困难、技术落后、台湾问题,民主法治更是一纸空文。而国际上是一个更烂的摊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本国利益自然而然的对新生的中国种种压制且不承认。而社会主义阵营内,中苏关系也十分微妙,更何况“老大哥”苏联本身就暗存危机。而且,退守台湾的那个中华民国,在大部分国际事务中仍然代表中国。新中国如一个新生的婴儿,需要多方面的呵护,外交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又最为艰难的一种。而身为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以革命精神中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斗争精神担此重任。
三、主义坚定
周总理对他所信奉的共产主义的坚定确实令人敬佩,相比于我们现在许多“一切向钱看”的领导来说,实在是天壤之别。周总理在那次因一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而著名的演讲中,还有一句“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信奉于此可见一般,而这份坚定不移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他本人崇高理想——救国救民相结合,便发出无穷无尽的光和热,成为他在外交工作上不竭的动力。
四、作风强硬
与现代中国的“搁置争议式”乃至弱势的外交方针不同,周总理的外交我理解为一种强硬外交。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外交是一味以武相逼。如果说那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是一种刚硬,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一种柔和。但总的来说,强硬的成份是周恩来外交的主味。这也不难理解,新中国需要的是一道铜墙铁壁,而非罗丝幔帐。这种强硬也不是狐假虎威,抗美援朝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强硬政策和延伸体现,同时也是一份宣告,“如果必要,中国不惜举国一战。”同时,两弹一星也代表着中国科技军事实力正阔步跟上,但当时之所以能采取一系列的强硬外交手段,最重要的是周总理那种敢于反抗,敢于打倒一切的革命精神。
我想周总理优雅的姿态将会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即使他已经远去,我们也不会忘记。
题材创新弥补创作空白外交揭秘吸引观众眼球
此前,不少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或多或少有一些反映新中国外交的片段和故事,但全景式呈现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外交风云》尚属首次。新中国外交是怎样突破层层封锁完成破冰之旅登上世界舞台,是怎样团结各方朋友先后与世界上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建交,又是怎样与对手台前幕后博弈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尊严和利益,《外交风云》将一一为观众揭秘。
《外交风云》不仅真实再现了共和国外交的风云变幻,而且热情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使新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功。该剧一开篇展现的就是收缴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电台、炮击英国“紫石英号”战舰的精彩事件,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不仅如此,从将军大使的挑选到联合国舌战杜勒斯;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到参加万隆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从与赫鲁晓夫论战,制造“争气弹”,到炮击金门打碎美国企图托管台湾的阴谋;从打开西门中法建交,到出访非洲广交朋友;从尼克松访华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剧中都有所呈现。
凭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密集交织的冲突悬念,《外交风云》被著名评论家仲呈祥盛赞“完成了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新突破”。在发布会现场,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也给出了高度评价:“《外交风云》这部剧有着影视作品中少见的历史真实感、对史诗品格的自觉追求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新努力,可以说是新中国外交的创世纪,是新中国外交的史诗,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今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它创造了很多看点,我想不管谁看这个片子,看完之后,一定会对新中国的历史,对新中国的未来有着更多的感慨和自信。”
戏骨齐聚开启演技盛宴献礼祖国致敬外交先驱
《外交风云》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视剧,剧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斯大林、杜鲁门、戴高乐、尼克松,都是世人皆知的有份量的大人物,如何把这些人物塑造好,成了主创面临的首要难题。在剧本创作时,编剧马继红就坚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努力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避免人物的“纸片化”,力争使每一个人物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这一个”。发布会上,马继红也畅谈创作感悟,表达了自己对角色的喜爱与感恩之情,“我要感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是他们创造了这段辉煌的历史!他们是最好的编剧,他们用非凡的智慧和澎湃的激情,书写了荡气回肠的史诗!他们是最好的导演,他们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导演了一出彰显中华民族风骨和尊严的大戏!他们是最好的演员,他们面对世人表现出的眼光、胆识、风度,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在演员选择上,该剧也坚持选用具有丰富表演经验和良好观众口碑的一线特型演员,并请到了唐国强饰演毛泽东、孙维民饰演周恩来、郭连文饰演刘少奇、卢奇饰演邓小平、谷伟饰演陈毅、黄薇饰演邓颖超。唐国强此前已40多次饰演毛泽东,被称为“毛泽东专业户”,但在这部戏中,他仍然倍感压力。为塑造好角色,唐国强每一场戏都反复揣摩,尤其在塑造晚年的毛泽东时,常与导演共同探讨,从衣着举止到表情神态,设计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力求展示出人物的精神特质。当谈及此次创作感受时,唐国强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我觉得《外交风云》应该说是一部不朽之作,因为它跟共和国的历程、命运紧紧相连,而且以后也很难再出现这么宏大的作品。所以,对我们来说有一种使命感,我们有责任把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领袖更全面、更高大地刻画出来,就像毛主席说的,‘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而孙维民也在发布会上向自己饰演的周恩来总理深情告白:“我觉得我作为扮演周总理这个角色的演员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深深地怀念、敬仰和向总理学习的过程。我在这部剧中更深刻、更全面、更愉快地体会到了周总理作为外交家的风采,他的高风亮节,他的崇高思想,他的深邃,他全心全意、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精神。”
此外,该剧对外国演员的挑选也是百里挑一,不少都是功勋演员。并且除了饰演伟人的特型演员,该剧还邀请了于洋、侯祥玲、王雅捷、杨童舒、王智慧等一批实力演员,以及优秀青年演员刘恺威、徐百慧、杨奇鸣、宋禹、赵秦、刘梦珂等,组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共同为观众呈现新中国外交史诗,献礼新中国70华诞。
细节求真打磨精品佳作精雕细琢还原鸿篇史诗
除了纷繁复杂的外交故事脉络与众多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外交风云》还涉及到了大量地标性建筑场景,如北京的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苏联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法国的总统府、瑞士的万国宫、联合国的会议大厅以及毛泽东的专列、尼克松的专机等,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剧组美术部门专门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工程装修队,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380多处拍摄场景。此外,该剧的服装、化妆、道具、置景也按最严格的标准执行。据不完全统计,剧组制作的服装多达上万套,参演的中外演员达五万人次,剧组规模之大、创作难度之高令人瞩目。
由于《外交风云》讲的是全世界的故事,为了确保拍摄质量,剧组先后在烟台、北京、海南、大连等多地取景拍摄,还辗转俄罗斯、法国、瑞士、美国等多国,力求高度还原新中国外交史实。总出品人赵依芳也在发布会上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她制作这部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为能把这一段恢弘壮丽的历史搬上荧屏而激动,它不仅是一段历史和故事,也是我们这代人对于这个时代深刻的情感记忆,我们怀着一颗感恩和敬畏之心,与所有合作伙伴携手投入这部戏的艰苦创作,坚守初心,向伟人致敬,向外交事业致敬,向拍摄好一部主旋律精品大作的使命致敬。”
穿越风雨回溯峥嵘岁月以史为鉴放眼美好未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外交风云》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给电视观众,极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今天的世界,与70年前相比,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基本的格局没有变,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没有变。今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谱写出具有空前引领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新篇章,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成为影响世界、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
《外交风云》还连接起新中国外交先驱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情感纽带。当年,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历经70年沧桑巨变,已经挺起腰杆日渐强大。如今,新时代中国青年也同当年的外交先驱一样,勇立世界潮头,迎接风雨挑战!在发布会现场,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也慷慨激昂地向观众发出了邀请,“我希望所有人,特别是我们的年轻朋友,都来看一看《外交风云》,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一个国家给一个孩子最大的礼物是什么?是安全感。看完之后你会从心底油然而生这样的感慨:下辈子我还愿意做中国的崽!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们有怎样的起点,我们是怎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看完之后你会明白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一个多么美好的明天!我相信《外交风云》也会让我们所有视频生产者看到:只有有一颗传世之心,才能有这样的传世之作!我相信《外交风云》一定会成功的!因为这是我们所有人对我们祖国的比心!对我们母亲的点赞!”
9月19日起,敬请锁定北京卫视、广东卫视和优酷、腾讯、爱奇艺,《外交风云》将与你一起穿越峥嵘岁月,沐浴时代风雨,迎接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外交风云》由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广电集团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天润大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摄制出品,上海淑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世纪华都(北京)影业有限公司、湖北丹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烟台市委、市人民政府特别联合摄制,北京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广播电视局、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广电集团、馨镜界(深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湖南九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此外,北京市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也在该剧拍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指导,确保该剧“紧扣时代脉搏,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主旋律”,在众多献礼剧中独树一帜,彰显了史诗格局与顶级品质。
外交风云 观后感 篇2
一位很了解我的兄弟与我谈电视剧《外交风云》,我说我没看过。他很意外,说我应该有兴趣的。我当然知道有这部电视剧。不看是怕受刺激。本来就对新中国外交史略有了解。并且曾经引以为豪。就怕编剧们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甚至把投降当智慧,把背叛当魄力,把卖国当为国,把软弱当风格。岂不更让我“蓝瘦香菇”?
不过我还是看了。而且是一口气看完48集。刚刚好,不希望有什么续集。也不好续。续了我也不敢看。因为前后已判若两人。一定要续,最多到毛主席去世后全世界悲痛与哀悼的实况,以及各国政要对他无与伦比的极高评价为止。
本剧以新中国外交史上实实在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脉络,塑造出了一个个情感丰富的外交英雄群体。我相信,只要不是汉奸或木头都会有所感动。因为你不能不被以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了国家民族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不能不为他们为了打破封锁,一步步迈向国际舞台伸张正义,为后来者开拓出一个朋友遍天下的广阔的国际空间所感动。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预见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英明伟大,周总理的忠诚睿智。
外交除了血与火的较量,更多的是谈判桌上的较量。而背后则是最高领导人意志与智慧的较量。舵手的作用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毛主席始终掌控着正确的方向。强将手下无弱兵。即使是软骨头此时也不会露怯。这是中国利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
有尊严的活着才叫人。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更是如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毛主席始终把民族尊严放在第一位,利益次之。这是一切外交活动的前提。与所有愿意平等相处的国家做朋友,对所有觊觎中国的企图保持高度警惕。突出体现在领土和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坚持独立自主,决不依赖别人;不屈服任何强权,决不拿原则做交易。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有理、有利、有节。这就是人民为什么把毛主席视为民族英雄的原因。而对弱小国家,同样在五项原则下和平共处。坚定地支持他们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真诚地帮助他们的经济建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巧妙地撬开了西方的大门,势不可挡地站在了国际舞台中央。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拥戴,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豪和凝聚力、创造力,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巨大动力。
回放几个牛X镜头让你爽一下:
紫英号事件:“他还以为是1840年呢,来多少军舰都照打不误!”。
入侵我领海领空的,先打后汇报。最后绝迹。
力主抗美援朝:打败了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军。国威军威耸立!
排除一切干扰和艰难,研制成功核武器。对外撑起了保护伞
尼克松访华,第一眼看到的是“全世界的人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处理台湾问题时“一个中国”原则丝毫不妥协。包括断交、撤军、停军售。
......3
一般人的感受可能就是敬佩加敬佩吧。我大概属于二般人。我透过屏幕看到的是,新中国拓展国际空间的努力一直稳步推进,从未中断。特别是很多重大外交成果都发生在文革期间。完全没有猫族以及无知跟风猪们所污蔑的闭关锁国。仅就外交而言,如果文革是**、要崩溃,岂不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决不可能出现争相来朝建交。古今中外都不会有这样的例子。又怎么会众星捧月般的进联合国?难道全世界都是傻子?这样一个极简单的道理,很多被谣翻的人到今天都没有明白过来。怪哉!
到48集为止,本剧尚未涉及香港。再看剧情介绍,原来是为了重点塑造邓小平收回香港时的霸气和高大形象。我就不明白了,表现邓小平霸道的事例很多,拿香港说事太过勉强。首先收回香港本身就不算个事,如果当年毛主席不是为了保留一个与西方世界交流的窗口(英明决策),解放香港还不就是分分钟的事?第二,1997年香港回归那叫如期归还,顺理成章。很了不起吗?如果是提前收回,哪怕提前了一天,你再把1米5吹到1米8那般高大也行。更何况你若真厉害,强盗抢去的东西就必须无条件归还,怎么可能搞成交易,让英国人获得巨量的补偿?怎么可能放弃实质性回归原则,让英殖民者得以种下诸多祸根?可以说今天诸乱之一的香港之乱也是猫的遗祸。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如果你还去拔高他,恐怕推卸责任的嫌疑更大。不承认失败如何拨乱反正?
一个毫无战略眼光的猫鼠辈,办任何事都是短视的。我在这里做个假设,如果这样的人主持大国外交会怎么样?我想,首先他会为了眼前利益放弃原则,不顾尊严。背叛主义、背叛朋友那是肯定的。在美帝面前必然卑躬屈膝,然后一步步被套牢,只能无底线的步步退让。将熊熊一窝。他也只会重用和培养一批鼠辈(乃至汉奸)以奴性替换掉先辈血性。一旦投降派占主导地位,就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以期委曲求全,置国家于危险境地。当然,他们也会美化汉奸行为来欺骗人民。
如果真是这样,一定会出现颜面尽失的窝囊现象:如领土被占领,资源被掠夺。面对美帝入侵根本不敢亮剑。甚至连《抗美援朝》都不敢播放。先辈坚持的台湾原则也会不断被突破。美国对台军售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武器的对象必定是中国人。大大增加统一代价。而经济方面则会迫于压力或者主动无底线地开放所有市场,打击民族产业,为西方殖民中国经济、掠夺中国资源大开方便之门。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所有的退让只会助涨敌人的骄横,最后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外交风云》观后感剧评心得 篇3
■开垦外交题材处女地
《外交风云》的编剧任务之所以交到了马继红手中,其实并不偶然。她的上一部作品是曾在央一黄金档播出的《彭德怀元帅》,目前《外交风云》的拍摄班底也大抵出自当时的剧组。《彭德怀元帅》播出后在当时拿下了同时段收视率的第一,而且还是央一黄金档全年收视率的最高位,给马继红带来了很多赞誉。
《彭德怀元帅》之后,马继红收到了不少将帅题材的剧本邀约,但几经考量,她选择了挑战新中国外交这个题材来做,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外交题材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人碰过,只有过片段式的表现,《周恩来万隆之行》也只是一个事件。”马继红直言,她很清楚自己再写将帅故事是轻车熟路,但写外交题材却不知道前路何在,外交故事的迷人之处也恰恰在此,“外交是一片令人仰止的高地,也是一片散发迷人芳香的圣地。在没有开垦过的处女地走一遭,哪怕最后没做成,至少我们走过了。”
怀着这样的勇气,马继红又和外交部取得了联系,得到了对方的支持。对她来说,“第一步就算是迈出去了。”之前她对新中国外交史的了解只有零星的印象,为了做好充分准备,只能用“笨功夫”。马继红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读书三个月,“能找到的书都看,最后累计看了一百多本,记了80万字的读书笔记。”看书中,她还会对同一事件进行交叉求证,并大量搜集人物故事和细节,这才算对新中国外交史脉络有了大致了解。
■剧作大量还原历史细节
从收缴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电台到炮击英国“紫石英号”战舰,从将军大使的挑选到联合国舌战杜勒斯;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到参加万隆会议;从中法建交到出访非洲广交朋友;从尼克松访华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风云》的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也写出了新中国外交的艰难曲折。
马继红透露,今天的年轻观众因为生活幸福稳定,可能不了解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国家境况,剧中就专门有一笔写到,在开国大典后领袖们紧张得一整夜没睡觉,就是因为新成立的政权尚未对外建交,“直到等到一封来自苏联的电报,宣布确认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领袖们才踏实下来。”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外交环境,一直贯穿在《外交风云》的叙事逻辑中。对马继红来说,她要做的从来都不是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通过还原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去丰富主题,真正让今天的观众理解时代,理解历史。
《外交风云》的故事线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始,一直写到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截取这个时间段并非偶然。马继红说,其实初稿的剧本时间线一直延续到了香港回归,“但经过和专家们的讨论,也认为近三十年的外交史部分自己写得不够透,最后决定只截取目前的时间段。”故事从收缴美国驻沈阳大使馆电台讲起,就是马继红在吃透了新中国外交史后为全剧打下的一个基调,她希望在如实表现新中国外交关系一步步建立的过程中,纠正大家对于历史的不少误解,“现在一般谈中美外交关系,都是从尼克松访华开始说起,实际上我想讲我们与美国的交往从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开始了。”
另一个最重要的改变,是她对剧中主角的判断。“我们过去谈新中国的外交,一直都是以周恩来总理为主线,但我经过研究了解到的事实是,在新中国外交史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才是真正的主角,是他对于国际关系的判断和决策,驱动着周恩来总理的一系列外交行动,因此在这部讲述新中国外交的剧里,毛主席作为绝对的男主角出现,周总理则是男二号的角色。”
■宏大主题不乏情感温度
在剧评人韩浩月看来,《外交风云》在同类题材中不可多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体现出一种难得的气质”,“这种气质简单地说,就是目标鲜明、诉求单纯、创作求真,既有主旋律作品的内在正气,又有市场化作品的柔软表达,尽最大可能地把观赏性与历史价值融为一体。”
马继红透露,《外交风云》实现了让“一家三代人一起追剧”的初衷,是正剧在叙事表达上的突破,也是她在做过主旋律剧后一个深刻的体会,“正剧和严肃剧应该能够得到不同层面、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欢,我们很多时候不应该埋怨年轻人不看正剧,而是应该反思我们的电视剧展示了什么样的内容。”马继红表示,口号式的表达并不能打动年轻人,我们需要给年轻人正面的、有营养的大餐,不是快餐文化,而是实在的“触及心灵的东西”。
《外交风云》观后感剧评心得精选 篇4
剧中,侯祥玲饰演的外交家黄镇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为国家利益寸步不让的硬核外交风采备受观众们的喜爱。
黄镇(侯祥玲饰)深受国家领导人的认可与器重,是新中国十几个国家的首任外交大使,他也不负使命,在外交工作上砥砺前行,在外交领域做出了傲人的成绩。
常言说:“有家才有国”,能够为国效力是光荣的,但难免对自己的小家会有一些遗憾。“其中有一场情感戏,我们从国外回来,发现孩子们突然间已经长大了,兴奋之余,孩子对我们还有一些陌生的隔阂感,但还没来得及彼此变得亲密,就马上又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不敢跟孩子说,但又不得不离开。”侯祥玲谈起印象最深刻的剧情时说道。
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侯祥玲感触颇深,“我拍这场戏的时候内心很纠结很复杂,要掩饰自己的内心,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
“为新中国外交官的智慧点赞,向外交官们的奉献精神致敬”。这些剧情看在观众的眼里,也让他们红了眼眶。
侯祥玲的言语间的犹豫不决与情绪上的转变,将角色诠释的生动细腻,在国家与家庭之间的无法兼顾的两难,让观众钦佩又揪心。
外交家代表着国家形象,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人物以及以黄镇(侯祥玲饰)、乔冠华等为代表的外交官在外交舞台上八面玲珑却能坚决捍卫祖国利益,他们就像国家的缩影,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立场和态度,时刻向世人展示着大国的风范。
踏实的态度,精湛的演技,让侯祥玲塑造的外交家黄镇十分出彩,一代传奇外交家的风采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周恩来外交风云 篇5
“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2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3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一次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宏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41973年,基辛格造访中国,毛泽东与其会晤,突然基辛格问道,听 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呢。毛泽东听后立即风趣地说,是啊,只会几个单词,比 如
“papertiger”(纸老虎)之类的。当时,引得众人开怀笑。其实早在延安 时期,毛泽东就曾用“papertiger”这个词来形容国民党反动派,后来还用这个词指帝国主义。
5一次有位外国人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啊,你看我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的,多有气势啊。”
总理回答到:“我知道,一般上坡的人总是低头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总是高抬着头”
6有人问周总理“你们国家有多少钱啊?”总理机智的答到“我们国家只有十八块八角八分钱。”(在当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只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这十种币值的人民币,其和正好是18.88元)。7
在一次外交中,一位很不友好的外国人与周总理握完手后,竟然掏出手卷擦了擦手,之后又把手卷放入兜中。周总理见后,毫不客气的掏出手卷,擦了擦手后,直接把手卷扔到了垃圾筒中,有利地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8在一个外交场合,一位外国人问周恩来:“你们国家有妓女吗?”周恩来回答到:“有。”这时场内一片哗然。可总理接着说到:“在中国的台湾!”听到这里,场内响起了一片掌声。
9一次,有人给周恩来总理出了一个谜语:“天下第一家,人人都爱他,人前他最小,春季开白花。”没有给出范围和提示,就叫总理猜,总理略加思索,说到:“赵钱孙李。”
10--让人最感动的--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原因!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
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观《甲午风云》有感 篇6
——观《甲午风云》有感
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 初二(15)班 奚雨龙
“没办法,只好去撞沉它!”邓世昌说,紧接着他带领众船员驶着“致远”号去撞日军“吉野”号。结果,遇上日军一艘潜艇,在第二次发射鱼雷时被击沉。
这是《甲午风云》最后一片段,它向我们显示了爱国人士邓世昌一行人炽热的爱国之心。
1895年,经明治维新28年后蓄谋已久侵略世界的日本,先后攻占琉球群岛、朝鲜半岛,现在又将侵略魔爪伸向洋务运动将近失败的中国。日本无端挑衅,而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又置之不管,再加上李鸿章等人的求和,使邓世昌两次上战书都被诏回了。直到日本正式开战,李鸿章才任用,并且弹药大部分都灌了沙子,自然甲午海战中国才会战败。
当时,日本与中国都面临严重危机,几乎同时改革,可日本就是改革彻底,就是完成了工业革命,就是成为了世界霸主。可中国呢?改不改革基本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令人们长期思考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中国改革没触碰到统治者的政治、利益。而那些爱国人士却未被重用,真是可悲啊!不过他们的爱国之心、爱国行为大家都是能感受得到、历历在目的。
邓世昌,一个普通的清朝官员,他与其他人并无异样,但他有赤忠的爱国心。他的种种行为足以证明,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统治者思维僵化,闭关锁国,对外界情况一无所知,永不改革,宁愿吃亏挨打也不更改老祖宗教训一条。这致使国家落后,人民也落后了,侵略势力也入侵进来。“落后就要挨打”又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对外界要倍分关注,绝不含糊。
爱国之心人人必须有,人人都必须为国家尽力,让人民富裕,让经济发达,让军事强硬,让政治开明,让国家强大。我们要把“爱国”二字时时铭记于心,时时紧拨心中那根弦,时时敲响警钟。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不是病狮子,而是壮老虎。要让外国人彻底罢休对中国的围堵、侵略,让中国闻名于世。
观《大国外交》有感 篇7
六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我便认真收看。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专题片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感觉自己深受教育,感触良多。
我为中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与该国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是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建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而今,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十八大以来,中国做成了很多大事,包括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信峰会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中国外交地位的快速变化何其大!环顾世界,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
我为中国外交的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充分展现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广交睦邻的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世纪形象。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走向更加文明、更加繁荣,人们生活更加稳定,敢于担当大国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奉行“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不自我膨胀,不称王称霸,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我为中国外交的美好未来感到信心满怀。中国外交契合世界和平的主旋律,中国实行的特色外交政策,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不断的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展示谋略。为了和平,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外交风云》电视剧观后感大全_观《外交风云》有感 篇8
电视剧《庆余年》观后感1
这部剧剧情紧凑,情节丰富,被大家广为称赞,名利双收,有时我看着范闲的对孤独的感慨,叶轻眉对世界平等的志愿,还有皇帝对臣子皇子的鞭策,都非常有吸引力,甚至感觉超出了其他媒介传达的精神价值,似乎我本人也变得高尚起来。
但是偶尔也会掺杂其他感觉,偶尔会有一些不知怎么说的刺,这是一个影视,是非常优秀的,架空,作为人物发展故事任务的,但是总会有一些时刻提醒我,它只是一部影视,认真你就输了。把范闲最开始的恩怨分明,重情重义,不想追名逐利,迫于无奈一步步强大起来,收获了亲人关爱,朋友义气,下属追随,皇帝,检察院院长及三部,太子二皇子,现在唯一的敌人是看起来疯疯癫癫的林婉儿的母亲。
不能仔细推敲,以平等作为最大人格魅力的范闲,却以不平等的代价收获了太多普通人不敢奢求的,一方面可以以为好人有好报理解,但是另一方面,他在面临道德问题前恰到好处的心软,问题出现时有人庇护的与他无关,是否与他为滕梓荆找到真相时的正义,与他人对峙时的坦然傲骨恰恰相反?人性是复杂对面的,但是我却能很强烈的感受到这部剧想传递的价值观,以及主角身上的光芒万丈。这恰恰最让我感到矛盾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我想说的就是这部剧其实在人生上是没有诚意跟大众探讨的,相反,却是在问题的起始端就奠定了正确的一端,不管是多么有个性的人物,王启年,甚至是皇帝,似乎失去了这个人物原有的立身之本,有权有势向着他,显示他的高大,有名有望反对他,反击后不是惨死无人问津,就是出现的场合被他压制以产生笑果。
这可能是影视的习以为常,运用熟悉就已显诚意,但是事实上,范闲的争斗已渐渐政治化,每一次的争锋产生连锁效应,每一次都会让一些根基不稳或权力名望不大的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政治和世界的正义中范闲在以一种上帝视角,付出与本人相关的极少代价或受到伤害后以极大代价反击回去,平等和真相成为了拿来主义中的利器。
甄嬛传中主角最终赢家,但她失去了很多,不仅如此戏外对甄嬛的评价也不是夸夸夸,她有不是完全真诚的一面,保住自己的一面,也有狠的一面,但是铺垫及转变给的非常多。
这部剧爽文,快,以及其中的夹带的真诚,以一种非常迎合市场的方式出现,但是太满了,对主角行为转变,以及他的爽朗正义,看起来恰到好处,但是没有足够根基的满,大众的跳跃,似乎在往娱乐至死的方面。
电视剧《庆余年》观后感2
《庆余年》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前后看过两三遍,曾经为这本小说发过两次说说,一次是16年发“眉若远山,目若星辰。——叶灵儿”;一次是15年发的叶轻眉在监察院(这个名字肯定要改)门口石碑上的留字(这段字居然也被改了,虽然有点奇怪,但是可以接受,因为这段话源自日本小说《十二国战记》,可能会带来一些争执)。所以这部小说算是在我的的过去留下过很深刻的印记。
《庆余年》作为猫腻的第三部作品,尚属早期,所以里面会有很多他写书前构思过的情节,处处透露出猫腻的小心思和文青气。
比如名字。网络上小说的名字各有特色,一般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比如西方魔法类的会出现蜜雪儿、保罗、索菲亚等西式名字;东方玄幻经常用一些琼瑶式名字,比如萧薰儿、紫日、秦韵等;有些通过名字直接反映人物特点,比如《蛊真人》里凤九歌修音道、白凝冰修冰道,赤心行者修血道;还有些喜欢取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比如祖巫和神兽、凶兽的名字(没错,就是血红)。《庆余年》里名字种类非常多,主角叫范闲,母亲叫叶轻眉,父亲范建(。。),大宗师有个叫四顾剑(拔剑四顾心茫然),特务头子叫陈萍萍(男的),北齐皇帝叫战豆豆,她的贵妃叫司理理。这些形状各异的名字很可能是猫腻以前灵光一闪想到的,就通通用在里面了。
剧情上,我记得书中间有一卷叫《殿前欢》,而在小说末卷有一章叫《真正的殿前欢》,这章结尾处猫腻自己说这一章是他很久前就构思好的。
从武功上看,主角范闲从小就开始练功,但是并没有在剧情中一直勤学苦练,一级级往上升,而是剧情刚开始就已经是世上顶级高手之一了,后来虽然有些进步但到最后也没成为天下第一,这也是很少见的一个设计了。
此外穿越剧有个很大的雷点就是抄诗,很多人对此观感极差,但是我觉得猫腻在这里处理的很好。当时的剧情安排让抄诗一点也不违和,而且他让范闲一次性发泄直接背了上百首诗,那个场景就像一个现代人边喝酒边吟诗,是两个世界的交汇,两段记忆的碰撞,两种身份的融合,堪称经典。
小说中类似的剧情设计很多,这些都反映出猫腻与大多数网络作家的不同,也因此很多人说猫腻是文青气最重的网络小说作者。
再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没有让我失望。一个原因是距离我看这部小说以及有几年了,很多剧情已记不太清楚,所以不会有很多对改编剧情的抵触心理,反而保持了一定的好奇心,看到已经淡忘的剧情而生欣喜,而且还不会有弹幕剧透的困扰。
电视剧将定性由穿越改为科幻,并且增添了很多搞笑的情节,整个剧的气氛一直比较活跃,我记不得多少次笑出了声。
从剧情发展来看,确实删去了小说中的不少内容,毕竟小说长达数百万字,不可能一一道尽,而且改写了部分剧情,但经典的剧情都有展现,像牛栏街刺杀、送鸡腿、大殿醉酒背诗,起码作为看过原著的我是觉得可以接受的。
我感到有点意外惊喜的是二皇子的塑造,虽然发型我看着真的有点别扭,但是他喜欢脱鞋蹲在椅子上这点被展现出来确实是意外之喜,这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描述之一,而且是二皇子的内在性格的很好呈现。若是编剧注意到这个,不知道海棠朵朵的走路姿势会不会也能给我惊喜。还有就是范闲醉酒“背诗”的场景,我因为期待已久看的时候兴奋到战栗。其他演员也都很出彩,收放自如的庆帝陈道明、搞笑担当范思辙郭麒麟、拼命敛财的王启年田雨。
当然电视剧还是有一些遗憾的,删去了很多在澹州的剧情,包括叶流云乘舟而去的场景,还有我非常喜欢的“眉若远山,目若星辰”的叶灵儿的戏份太少,还有范闲居然不记得陈萍萍,我记得他们应该在京都第一次见面就毫无隔阂的,所以范闲对陈萍萍的些许猜疑我无法理解。
总之,作为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觉得《庆余年》难得的没有毁原著,整体上没有大的毒点,很好地呈现了小说的精彩剧情,演员也非常到位。我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只是从感官上觉得电视剧确实不错,没有破坏我心目中对《庆余年》小说的良好印象,改编部分也都能接受,我觉得足够好了。看样子应该不止一部,期待继续保持。
电视剧《庆余年》观后感3
众所周知,《庆余年》是由孙皓执导,张若昀、李沁、陈道明、吴刚、辛芷蕾、宋轶、郭麒麟等主演的古装剧。该剧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锤炼的故事。故事既根植于传统文化,又超脱于传统历史小说,是一部极具东方古典气韵和现代意识的力作。
首先这是一部穿越剧,虽然借用了作家写小说的由头。
设定是一个生命有限的病人穿越到一个婴儿身上,从而获得了新生,重拾对生活的热情!那么余生确应欢庆,怎么精彩怎么来,没什么可怕的。
庆余年的内核是悲的。真实背景是人类一次文明灭绝后阉割化的苟延残喘。而脉络上从夫杀妻的因,到子弑父,臣弑君的果。隐含的是两位穿越人士怀着现代思想妄图改变落后的世界,但终究是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妥协,一代目被肉体消灭,二代目只扫屋前雪,待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所以需要用喜剧形式冲淡悲的内核,导演从大方向上是没错的。但是,一来原著小说本身有很多先天的缺憾,不少东西在现代关注看来可能是反感的。二来喜也是考验水平的,不能尬,也不能脱离于剧情。三来就是配乐剪辑服化道演员演技上的缺陷了,投资有限,水平有限,不少细节上的妥协与小问题。
最初的几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小演员,那个《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冬冬,虽然只有一两集的戏份,但是,肢体和表情,可以秒杀八成老演员了。
电视剧《庆余年》观后感4
原著作为一部“权谋剧”,格局宏大、线索纷繁,虽然是一部主角光环耀眼夺目的“金手指爽文”,但对于人物塑造、情节设定都有独到、吸睛之处,由此圈粉无数。
改编成剧版后,曾执笔《舞乐传奇》、《木府风云》的著名编剧王倦,用“现代思想与古代制度的碰撞”为论点,让主角用写小说的方式,化解了“穿越”问题,将“范闲”这个人物身上的现代元素完整保留。
这一点,获得不少观众盛赞。
从风格来说,原著偏“正”剧,而剧版则偏“喜”剧。无论是童年“范闲”还是青年版,以及出场的其他人物,如郭麒麟扮演的“范思辙”、刘桦扮演的“费介”,甚至包括“柳如玉”、“范建”在内,都带了几分“逗比”气质,聚合在一起后颇有喜剧味道。
虽然有网友吐槽节奏慢,但是与原著对比,4集之内已经过渡了近百章,无论如何也不算慢了。
总体来说,在脱离原著、不当正剧看的前提下,《庆余年》还是一部挺好玩的剧。里面的演员我都很喜欢,几乎都是演技派。但深夜连看了四集之后,我却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秉持着我对陈道明、吴刚等几位老戏骨的喜爱,以及我对青年演员张若昀的追随,我打开了《庆余年》。张若昀置顶了一年的庆余年宣传片,让没看过原著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权谋剧,结果居然是穿越剧。
《庆余年》开篇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立意“现代文明与古代制度的碰撞”,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主题“假如生命再活一次”。
无论是范闲与父亲祖母的相处之道,还是他对下人说的“追求自我”的话,都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回归人本身,追求精神与自我,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和独立。
现代文明到底是什么呢?至少,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范闲的所作所为跟现实不一样,太不一样。至少我不敢像他一样对这当今最有权贵的人说:“你是错的!”
《庆余年》给看它的每个人灌了一碗浓浓的毒鸡汤。那不是现代文明,那是理想国,那是大同世界。
所以最后,想引用著名编剧汪海林老师的一段话:“网络创作的历史表达总是浅薄无知,不是一部两部,是普遍意义的无知。这就需要研究传播平台、传播方式与内容的关系。以穿越写古代,是一个既定俗套,一个个缺乏想象力的作者走入想象的秘境,跟自己尬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他们自我陶醉却一钱不值的镜像。同样的路径,同样的设定,最后也拥挤在同样平庸的结局上相遇。如果真的不知道何为文学想象力,读一读郑渊洁吧。”
电视剧《庆余年》观后感5
《庆余年》由孙皓导演,王倦编剧,张若昀、李沁、陈道明、吴刚、辛芷蕾等人共同出演,它不仅用古朴精致的正剧品质,与颇具网感的喜剧桥段形成反差萌,古今语言梗、抄诗抄小说等恶俗元素一应俱全,而且它是绝对的经典,是一部可谓古早的穿越作品,网文IP的鼻祖、权谋小说界的“祖奶奶”。
《庆余年》把现代观念与古代思想制度进行碰撞,迸发出不少精彩的剧情火花。从目前更新的剧情可以反映出“反抗不公”“认真生活”等现代价值观点,亦体现出剧集的独到之处,不仅如此《庆余年》带给你的第一观感便是喜感、弃疗、接地气!
《庆余年》对权谋的展现令人叫绝,其中信马由缰的才华,人名设定将历史一锅烩,每个角色都有趣之极,还夹杂着科幻元素。当作者把整个故事建立在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看似低级实则是借古讽今。
首先是庆余年角色名非常奇葩,陈萍萍、范若若、海棠朵朵、战豆豆……主角叫范闲,他爹叫范建,他弟弟叫范思辙???其次是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出彩。还有它的各种“魔鬼”设定无不呈现出搞笑气质,无限开挂的范闲、老谋深算的陈平平、疯魔的长公主,酷酷的五竹叔,冷面的言冰云、简单的费老师……当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产生摩擦之际,剧集的“无厘头”元素被逐步放大。
猫腻的书好像只有一个主角但却又好像每个人都是主角,这应该就是猫腻的伟大之处了,人物性格立体饱满,虽然配角戏份不多但是依然能够掩盖主角的光芒。
从众多网友的评价可以看出,《庆余年》并没有遭遇非常严重的删改或者任何魔改。目前剧情与原著相比虽然削弱了权谋部分,但其中无厘头的搞笑和动人的情感关系都有保留。
读辛亥风云有感 篇9
——读《辛亥风云》有感
作者:城北小学502班 李一凡
今年暑假,我品读了一本好书,它没有华丽而恢弘的外壳,但内容却牵动人心:该书讲述的是在内忧外患的清末时期,全国各地爱国的仁人志士们都争先恐后地组织救国运动,辛亥革命的号角开启了思想进步、民族觉醒的大门……这本书就是《辛亥风云》。
通常,我所关心的是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救国运动。但我在浏览书目时却发现它提到了“嘉兴”。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便上网查找资料,从而了解了更多知识。
百年之前,我们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而我们嘉兴地区的仁人志士,也开始了他们可歌可泣的斗争。
1月,著名的《禾报》创办于嘉兴。而漱浦民众则因不堪清政府要求上缴的巨额租金而集体抗租;石门民众则因忍受不了地主的苛刻逼租、扣押乡民而发动了起义,但起义最终在清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
2月,海宁民众也聚众集体抗租,但同样失败了。
以上只是一些片段,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千千万。孙中山先生曾写过一幅对联:江户是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热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巾帼英雄。想必这里的英雄,也有我们的嘉兴人。
电视风云作文500字 篇10
要说电视嘛,把它请进来倒费了不少功夫!家住六楼,像我这样活力富足的青少年爬一遍都要累得喘气,更不用说扛着个大家伙,抬进门都不容易。
捣鼓了约几个小时,这位书记级人物终于乖乖上架。我一把抓过遥控器想神气一番,却不料下一秒满头黑线。呃,这个那个,这家伙怎么用啊,不满涌上心头。
只是手机在这世界太潮流了,还没等我搞懂电视怎么用,除了我之外,就已经没人看了。看着有些灰尘的电视,哥哥也表示无奈“这个电视嘛,又没人看,占位置还浪费钱,当初真不该买。”他指指我,“你看看你,一到周末就看电视,眼睛还要不要。作业做完了吗?”
我有点恼怒了,哪有啊,虽然说他是为我好:“你什么时候看我没做完作业啊,再说了,累了一天晚上放松一下,平时上学又不看。”我微微嘟起嘴,眉头紧皱着,毫不意外地占据了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