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外交有感

2024-09-18

读大外交有感(精选5篇)

读大外交有感 篇1

读《大爱无言》有感

愉快的寒假到了,读书自然也成了快乐的事,我读的书名叫《大爱无言》,这本书共有100篇关于爱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使我感触最深。

有一个小女孩出了车祸,一直昏迷不醒,嘴里还一直喊着妈妈。女孩的爸爸拉着医生的手,求他救救自己的女儿,当医生问起女孩的妈妈在哪里时,从女孩的爸爸口中得知,他们已经离婚很久了,医生还告诉女孩的爸爸,这还要看女孩自己有没有求生的意识。女孩还是不停地叫妈妈,眼泪一滴一滴的掉下来,她哭喊着妈妈快来,妈妈快来于是一位和女孩一样大的女护士,握住女孩的手用温和的语气说妈妈在,妈妈在,在以后的日子护士每天来给女孩讲故事、唱歌。直到有一天,女孩醒过来,当有人问护士时,护士红着脸说母爱的力量可以拯救一切。

是啊,母爱的力量可以拯救一切,她可以让你从失落中走出,从痛苦中走出,因为得到爱你才会觉得幸福,因为得到爱你才会觉得生活更美好,因为得到爱你才从此不孤单,因为得到爱,你才会满足,因为爱的力量最伟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歌一直在我心中荡起,没有母亲的孩子内心世界是孤单的,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比别人少得到了一份爱,但是有了别人的关心,他们重新坚强,这世间唯有母爱是伟大的,唯有母爱是无私的,唯有爱是可以拯救一切的。

这世间的爱太多了,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家人的爱,但唯有母爱的力量最大,老师的关心是爱,同学的帮助是爱,家人的呵护是爱,即使是陌生人的关怀那也是爱,爱随处可见。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也是我们身边充满爱,生活才会更精彩。

这些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爱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用心体会才会明白,即使身边没有亲人,但别人一样能给你温暖和关怀。

当你给别人一份爱,别人也会回报给你一份爱,当别人给你一份爱,也要给别人一份爱,这才是自己真正要做的,这样一来你多了一份爱,他也多了一份爱。大家都有一份爱。

爱是无情无尽的,它随时都会出现,因为有爱日子不会空虚。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丽,因为有了爱,人生才会更美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给那些需要爱自己的人,让世间充满爱。

七年五班王佳莹

观《大国外交》有感 篇2

六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我便认真收看。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专题片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感觉自己深受教育,感触良多。

我为中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与该国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是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建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而今,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十八大以来,中国做成了很多大事,包括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信峰会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中国外交地位的快速变化何其大!环顾世界,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

我为中国外交的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充分展现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广交睦邻的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世纪形象。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走向更加文明、更加繁荣,人们生活更加稳定,敢于担当大国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奉行“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不自我膨胀,不称王称霸,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我为中国外交的美好未来感到信心满怀。中国外交契合世界和平的主旋律,中国实行的特色外交政策,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不断的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展示谋略。为了和平,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读《模拟外交官》有感 篇3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的,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在静寂中聆听世界》一文。

这篇故事是一篇真人真事。一名叫施颖的女孩从小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觉。但是,她从小就十分好学,看到别的小伙伴一个个蹦跳着进了校园,自己竟跑到学校里去,坐在秋千上,托着下巴,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为此,小学校长把她安排在班里,与正常孩子一样学习。但是,施颖很想学习一门技艺,于是,她去学习了美甲。接下来的事我以为顺理成章的是施颖学得怎样好,能够凭技艺养活自己了。可是,结局却让人深深回味。

施颖到南京参加了一个美甲比赛,在一个班的刘姐也去了。刘姐每天坐着轮椅去集训,可施颖实在不忍心刘姐大冷天的没人照顾,便每天为刘姐买饭买菜,打水洗碗,洗衣晾衣。但刘姐并不领情,只把施颖看成一个竞争对手,冷嘲热讽。施颖把委屈埋在心底,依然照顾着刘姐的生活起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刘姐终于被感动了,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施颖虽然听不见,但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美德这种事,已经在她静寂而又光彩的世界中埋下了根,她俨然成为一名美德少年。

施颖的故事固然值得人回味:她听不见外界的任何声音,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然而在外界看来,她自己就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啊!可是,我们忽视了一点,施颖本来就是具有伟大崇高品格的吗?不是,他没有伟大的品格,有的只是对身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无微不至的帮助,这就是美德。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人,美德都得靠自己养成,把美德握在自己的手心里,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读大教学论的感悟——李静 篇4

————读《大教学论》的感悟

通省小学 李静

《大教学论》是十七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得重要著作,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著作。其内容不仅涉及教学论,同时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德育、体育、教育目的、学制、课程等,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读了《大教学论》,我在感叹夸美纽斯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得重要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得传递,德行的培养,行动能力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得一部分;教育不止存在于学校还应渗透到生活中,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能够使用从教育中获得的东西。本书共有三十三章,内容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但探索,才能领略其中得真谛。

通过对它的初步了解,我对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得全部艺术。在批判得总结前人得研究成果上,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习充满快乐得目的。

夸美纽斯以遵循自然为一切教育原则的基础。他认为一切教育原则和规则都是从这个总原则上推演出来的。他以自然为借鉴,从自然中寻找教育方法,通过各种事例让各种深刻得理论顿时变得明了易懂。他说道得很多教学法,深刻得影响着我,不仅指导我日常得教学工作,同时对我得教学反思和改进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多次提及:“教导应在可能得范围之内尽量通过感官去进行,使它能以较少的劳力去记忆” 他具体阐明了多种感官得重要性,主张听觉要和视觉联合一道,舌头要和手臂一起训练。所教的科目不能只用口去教导,因为这只能顾及到耳朵,同时也要用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去发展想象。他还主张“学生应该尽量用嘴去说话,同时用手去表达他们所说的话”试想如果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都运用到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那么那种死气沉沉得课堂气氛,将会被活泼得局面所代替,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对学生尽职尽责,在一节课中希望教授给你他们更多的知识,并希望他们迅速掌握,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这本书在阐述便宜性原则是有这样一句话令我恍然大悟。“自然不急性,她只慢慢前进”。他是我明白了给学生安排过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徒劳的,因此,这就对老师有了更高层次得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下更多的功夫,分清楚哪些是渗透给学生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要给他们一定得空间去掌握知识,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接触到了解再到熟悉需要一定得时间。

夸美纽斯认为“教导了别人也就是教导了自己”。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自己对一些知识的了解讲授给学生,这样能力强的学生精通了功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样不仅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当老师得机会,同时也让他们对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更加彻底的掌握知识。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简报 篇5

“中国外交: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简报

2102年12月1日,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和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外交: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召开,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由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朱立群副院长致辞。朱院长介绍了外交学院外交学学科建设情况。朱院长提出,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国家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外交扮演着新的角色,这给外交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外交学院的外交学研究将围绕以下特色领域展开,即外交理论、外交史、制度决策、外交案例和外交政治哲学。朱院长鼓励大家做好外交学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外交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的研讨部分围绕着四个议题展开,即“中国外交回顾和总体评价”、“中国外交的创新与发展”、“周边形势与中美关系”和“中国外交的热点问题”。

第一阶段的讨论由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高飞主持,议题是“中国外交回顾和总体评价”。北京大学张清敏教授从国家实力的角度对外交进行了分类,论证了外交能力与国家实力不并正相关,突出了外交在维护国家权益方面的重要性。清华大学的赵可金副教授认为当前外交地位下降,外交学面临危机,提出“立体外交”的概念和研究思路。外交学院熊炜副教授谈了中国外交中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和外交,从多层次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解剖、分析,指出中国处在特殊发展阶段,对外交学需求较大,外交学面临机遇。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李志永博士从首脑外交层面运用数据分析法,论证了中国与不同类型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情况。外交学院的李潜虞博士主要从1958~1962年间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关系角 1

度阐述了当时的援助外交。

会议第二阶段由外交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熊炜主持,议题为“中国外交的创新与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董秀丽教授提出,外交的核心围绕“能源”,使我们失去了更多的东西,能源困境和外交解决的思路要转移到国内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志洲教授表示,外宣工作首先是思想创新,过去十年产生了“以人为本”、“和谐世界”等外交理念,但是总体上我们的软实力、文化说服力有待提高,话语权的需求增大决定了我们要创新思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崔洪建研究员提出了几个问题,即外交的顶层设计、改革攻关期的观念创新、问题的优先顺序排列等,论证了中国外交权能低、任务重,认为我国目前缺乏外交战略理论,反思了“利”字当头思想,提出外交是弱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张胜军教授认为,话语权包括权力规则制定、参与知识创新、外交结盟、传播与形象塑造等,是一条龙的有机体,而最重要的话语权在于实践,只有广泛参加国际事务才能提高;话语权是灵活可塑的,可以“借船出海”;政策的正确性要符合人类的利益。中国在国际战略上不能失去全球视野,偏安一隅。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曲博副教授主要谈了“中等收入国家陷井”问题和中国外交发展面临的挑战。

会议第三部分由北京大学张清敏教授主持,议题是“周边形势与中美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大慧教授提出,1949年以后的中日关系“三个20年”的划分方法,分析了2010年8月以后中国GDP超过日本以来中日关系现状和今后走向,认为未来十年日本对华将主要采取对抗政策,但中日合作的趋势也不可抗拒。中国社科院的周方银副研究员认为,当前在东亚,中国越来越明显成为东亚的经济中心,而美国的军事存在加强,这样就形成了亚太局势的二元格局。东亚地区国家的经济伙伴是中国,安全伙伴是美国。二元格局走向不会几年就过去,这是中美比较优势的结果。国际关系学院的林宏宇教授介绍了中美两国在G20平台上合作的优势,认为 C2即中美平等协商新型协商关系,可以解决“一山不容二虎”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的肖欢容教授提出了他对东亚形势和地区合作前景的思考。他认为,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地缘战略竞争开始,东亚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应该相结合。日中二者都要回归亚洲。我们需要推动地区公共产品建构,公共产品要制度化,从双边到多边机制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我们要学会使用价值理性,拥有普世价值心态。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兴教授认为,中国的周边安全问题与中国的“陆权”还是“海权”国家的定位紧密相连,中美俄战略三角,可以双向灵活。我们需要反思三个问题:不结盟问题;不干涉别国内政问题;国内的声音一致性问题。

会议第四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系主任黄大慧教授主持,议题是“中国外交的热点问题”。外交学院苏浩教授提出了“东亚失去自我”、西方逻辑支配东亚的“东亚悲剧”概念。美国的“再平衡”政策的目的是要终止东亚整合。他分析了东盟对于美国具有的矛盾心理,预言东亚发展模式将是中国“平轴模式”取代日本“雁行模式”。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唐晓教授认为中非外交战略层面需要实践支撑,文化交流互建,而非洲新一代领导人接受了更多的西方观念,提出了如何和他们打交道、价值观不同,信仰各异,如何支撑战略合作、我们的经济等援助模式是不是可持续、贸易模式是否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贾烈英教授介绍了孔子学院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增进中外沟通理解,发展软实力方面的功能进行了解读。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的夏莉萍教授着重谈了2012年以来中国在海外公共安全保护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和保护方式所出现的新趋势。

会议在每个部分的最后都留出了比较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议题发言人就问题进行了回应,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会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思想的交锋不时碰撞出智慧的花火,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坦诚相见,学术研讨会取得了预期效果。来自外交部政策司的邹群同志也开诚布公地回答了学者的提问,并从外交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外交研究的重点课题。

最后,郑启荣副院长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高度评价了这次研讨会,认为中国外交传承不易,创新更难。指出我们是将强未强的国家,战略定位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有战略自信,我们遇到的是大国成长的烦恼,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声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过早地被推向世界舞台中心,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战略自觉,提高创新能力。

上一篇:高中毕业典礼演讲稿3分钟集合下一篇:文具趣事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