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沙特的长征电影观后感600字(共5篇)
勃沙特的长征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1
初三一班 胡文杰 安康市第二中学教研室
岁月是时间的脚步,怎么也挡不住新时期的征程。
你们是否闻到过桂花的香味?那种味道是一种说不上的美,桂花很小,但其香气却能飘散十里之外,回顾历史,这桂花不就是红军的象征吗?默默无名,却一腔热血;朴实无华,却缔造出我中华……
瑞士传教士伯杀特是位牧师,本是保持中立不参与任何国家内政的,但是红军的无私与英勇,终于打动了这位牧师,他违背自己的原意,为我军翻译贵州地图,为红军最终扭转乾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人说伯杀特为什么要违背上天的旨意他可是个教父啊,但你们是否想过,那是的中国红军,缺吃少穿,缺粮少药,缺钱缺枪……除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几乎什么都缺。但就是这样一群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创造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史上的奇迹。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不朽的丰碑。
这位牧师直到晚年也无法忘记桂花的香味。桂花,花朵虽然渺小,但是那一树桂树却由一个个小而不能再小的桂花组成,组成了一片密密的花的海洋,于是,香飘万里香,使人陶醉……正如那战火硝烟中的一个个红军战士,筑成了血肉的长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不能忘却的何止是桂花的芳香呢?
如今的生活,虽然我们感受不到战争的气息,但战争并没有停止,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正在经受战争的洗礼,战争始终离我们并不遥远,可是,战争又能带来什么呢?除了少数人的利益,更多的却是眼泪、是痛苦、是废墟、是凋零……
我期盼和平,我期盼和平的信鸽早日翱翔在同一片蔚蓝的天空之上,和平的红旗永远在中国上空飘荡。
桂花虽小,香飘十里。
老师点评:立意新颖,善于抓住细节描写,能够联系我国现实的国情,体现出新一代学生对祖国的豪情。(指导老师:王蓉)
勃沙特的长征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2
关键词:《勃沙特的长征》;贵州电影;中国精神
中圖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50-05
一、《神灵之手》,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
正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三军过后尽开颜”80周年之际,电影《勃沙特的长征》与大众见面了!
这是一部奇特的影片,该片取材于基督教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1936年8月首版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
该片由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与潇湘电影集团联合出品,在贵州黄平拍摄,列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影片发行,在贵州贵阳的首映式上,观众好评如潮!
1934年10月1日,时任基督教镇远教堂牧师的勃沙特,自安顺平坝参加贵州内地会为期一个月的《圣经》学习班后返回镇远,途中在黄平旧州地面与长征先遣队红军第六军团相遇,被当作间谍扣留。随后与这支红军一起,走了18个月的长征路。1936年4月12日,这支红军在昆明附近释放了勃沙特,渡金沙江北上。
获释后的勃沙特在他人的协助下,在昆明立马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一本长达12章、共计288页的英文回忆录,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这是一段“不打不相识”、 从误会到相敬的独特经历,这是一段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不同立场的思想火花碰撞、心灵交融的独特经历。
宗教讲信仰,红军讲理想信念,二者立场是如此的不同。勃沙特在该书的结束部分告诫基督教徒:“想着我所走过的那些地方,我感到需要弥补自己的知识。那里的大众听到的只是共产主义,看到的只是红军理想的标语;从农房到公路,铺天盖地,人们为那些传单所蛊惑。我一个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愿年轻的中国基督教徒们能象红军那样遍布贵州的山山水水,遍及中国;并以红军的那种简练有效的方法,使人们丢弃幻想,皈依基督。”
这段话,流露的是勃沙特的“羡慕、忌妒、恨”。他羡慕、嫉妒红军,与红军结交为朋友。他的“恨”,是对“年轻的中国基督教徒”的“恨铁不成钢”。恨其不能像年轻的红军那样,具备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不赌博不抽鸦片的作风以及简练有效的方法,他的“恨铁不成钢”,反证了对年轻红军的钦佩!同时也印证了毛泽东的著名论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1936年8月,当红六军团所在的红二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之时,勃沙特回忆录的英文版就在伦敦出版了,成为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
该书在英国脱销,同年11月、12月,在伦敦一再印刷。1937年初,该书又翻译成法文,在瑞士出版。
由于缺少中文本,国内人们只知道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西行漫记》(英文原著名《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这是世界了解红军、了解长征、乃至了解中国的最著名的作品。鲜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记》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灵之手》的书,早已在英国伦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
它是被动参加长征、直接见证长征的外国人记述长征,反证长征,更具史料价值。
由于《神灵之手》当初被当作宗教作品,又无中文本,在中国国内影响甚微。
40年后,勃沙特用英文重写了这段经历,应英国出版社之约于1978年出版。不久又出了法文版。这就有了前后四个不同的英、法文版本,仍无中文本。
1984年,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来中国采访红军素材,创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采访萧克将军,了解传教士为红六军团翻译地图之事。萧克委托其帮助寻找勃沙特。同年,萧克出国访问途经法国,亲寻勃沙特未果。
冥冥中自有天意,1985年夏,《神灵之手》1936年文本,偶然在山东省济南市广济院图书馆旧址被发现,发现人山东省博物馆严强与他人合作,将《神灵之手》翻译成中文,并将译稿送请原红六军团领导人萧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王震(时任国家副主席)、左齐(时任济南军区副政委)审阅核实,珊珊来迟的中文版,揭开了《神灵之手》神秘的面纱。1986年,该书部分章节一经批露,立即引起海内外史学家的关注。
1989年,该书以《神灵之手——一个被红军释放的外国传教士见闻录》为书名,首先在《贵州文史丛刊》全文发表。
2006年9月,该书以《神灵之手——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为书名,列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重点图书”出版。
二、木黄会师,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会师
史载,红军长征先后有八次会师。
第一次会师,发生在1934年10月24日,黔东梵净山下印江县的木黄镇。这是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与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军团(红三军)的会师。
1934年8月7日,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9700余人,奉中革军委命令,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率领下,从井冈山所在的湘赣革命根据地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程。9月20日,中革军委指示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由现地域经青江、青溪、思县到达省溪(今万山)、铜仁、江口地域,然后设法与二军团首长取得联络”。就在红六军团转身途中,阴差阳错,10月1日,勃沙特在黄平旧州相遇红六军团,被当作间谍扣押。
nlc202309090142
勃沙特的《神灵之手》,描写了相遇红军后的这段经历。他在第一章中写道:“当晚,我们宿营在一个破庙中,我们被指定在后大殿的地上过夜。房子里已升起一堆炭火,这时年仅25岁的萧克将军把我叫去,请我为他翻一张法文版的贵州地图。他相当热情、开朗,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军,正希望在贵州东部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权。”
10月4日,中革军委再次电告红六军团:“二军团已占印江”,“迅向江口前进”。 六军团向二军團靠拢、向江口前进途中,10月7日,陷入国民党湘、桂、黔24个团在石阡甘溪的重兵包围,著名的甘溪恶战打响了。前卫部队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给军团主力机动赢得了时间。被截为四段的红军,各自为战,奋力拼搏。幸存的指战员从血泊中爬起来坚持战斗,历尽艰辛,终于突破重重包围。
勃沙特记述:“我们进入了一种新生活。大部分日子,一天到晚只吃一顿饭,一天天没有休息和礼拜日的行军。”“我的一只鞋走到了头,凭另一只鞋我几乎走了五英里。……法官告诉我没有鞋,不过,他要求大家找找。的确,对同样缺鞋的同志们来说,这是个大难题。几个礼拜来日夜行军作战,根本没有时间打草鞋,一些人经常哭的原因就是因为脚和鞋的问题。后来,他们给我找来一双非常合脚的橡胶雨鞋,它是刚从一位正嘟哝着的同志脚上‘没收’来的。”勃沙特关于红军在如此艰难情况下为他找鞋的记述,佐证了甘溪之战后的这段史实。
多年后萧克回忆:“这一地区,山势险峻,人烟稀少,物资奇缺。部队常常是在悬崖峭壁上攀行,马匹、行李不得不丢掉,一些部队一天一顿稀饭,饿着肚子走路打仗。指战员没有鞋子穿,赤着脚在深山密林中行军,历尽艰辛……直到现在,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
突破重围后,10月23日,六军团主力到达黔东梵净山下的印江县木黄镇。24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红三军)主力及先期突围的李达所率红六军团一部,从芙蓉坝、锅厂到达木黄,两军胜利会师。两天后,移至川黔边界的南腰界举行会师大会。
勃沙特写道:“连续走了27天后,红军得到了一次休息,也就是在晚上行军、白天睡觉规律中再加一个白天而已。”“这一天,是红军会师的伟大日子。会场上万人攒动,红旗招展,我们与先到这里不久的贺龙红二军团合并。贺龙军队衣着更破烂,但军帽和红色标志却十分明显。他们的目的是合并起来组成一支更强大的力量。”这里记述的是10月26日,在川黔边界酉阳南腰界的猫洞大田,两军召开的庆祝胜利会师大会。
这是一次誓师大会。红二·六军团浴火重生的八千健儿组成了一股新的战略力量,挥师东向,孕育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及英勇的红二方面军,有力的牵制了敌人,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运筹帷幄离不开地图。长征先遣队萧克军团长不忘这一时期同勃沙特的合作,多年后还说:“他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大难题!……他帮助我们翻译的地图,成为了我们在贵州行军作战的好向导!”
影片《勃沙特的长征》艺术地再现这段史实,围绕地图而展开,剧本初稿曾命名为《天国地图》。有人说,这是上天借传教士之手暗助红军成功、借传教士之手向世界各方宣告天意!
三、海纳百川,铁流两万五千里
与红军相处18个月后,勃沙特在《神灵之手·序言》中写道:“本书是我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者俘虏一年半的经历”,“按保守的估计,我们曾惊人地在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范围内行了长达六千英里(主要是步行),并在外宿营达三百多处。”“六千英里”,以1英里=3·2187市里计,勃沙特随红军辗转行走了长达19312里!
我们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依据中央红军红一军团总部的统计,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一年的行程。
勃沙特相遇的红六军团是长征先遣队,早在1934年8月就开始了长征。红六军团在先后经历了与红二军团的会师(1934年10月24日,贵州木黄,总第一次会师)、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1936年6月12日,四川甘孜,总第六次会师,红二方面军诞生)、与红一方面军的会师(1936年10月22日,宁夏将台堡,总第八次会师)后,最后完成长征。红一、红二方面军的总第八次会师,是红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胜利结束长征的标志。
红六军团最先开始长征,最后结束长征,历时长达两年多;其长征路线在地图上连线看,似乎也最长。
作为长征先遣队,历时八十多天,红六军团跨越敌境五千多里。
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挥师东向,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牵制敌人。1934年11月至1935年11月,坚持南方根据地历时一年,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1936年11月再度长征,先遣变后卫,历时近一年,红六军团跨越敌境两万多里。
红六军团的前后两段长征,是分别统计的。
勃沙特所说随红六军团长征“六千英里”,即19312里,则将前后两段合并计算!
勃沙特说,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中心——位于湖南永顺与桑植之间的塔卧, “停留了几个月”。住的是四合院,睡的是“一张用细绳编织的棕床”,铺上一层稻草,在当时“它就是一张相当奢侈的‘弹簧床’”。 勃沙特所说,反映了红军对俘虏的优待。
然而,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生活后,勃沙特久静思动,兹因“唆使逃跑”,被判刑达“十八个月”。这就是勃沙特在红军中必须呆十八个月的由来。
红二·六军团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根据地和红军都扩大了。会师时的八千人,刚过一年,就发展到两万多人。蒋介石坐不住了,调集了嫡系、半嫡系中央军为主的130个团,气势汹汹再度向红二·六军团杀来。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开始战略转移。两万红军抢渡澧水、智涉沅江、声东击西,把敌人引向湘中。然后调头向西,直指贵州石阡。
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中心,转移到了石阡!
石阡中心,有原黔东根据地红三军的广泛影响,有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的鲜血浇灌。
nlc202309090142
勃沙特的《神灵之手》第七、第八章中,八次谈及石阡。
“提到下一站石阡,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那里有温泉。”
“温泉使那些洗澡的官兵很惬意。他们在温泉洗泡后,看上去都很精神、脸色红润。……洗一次需三百文。”等等。
勃沙特对石阡是熟悉的。被俘时,勃沙特来华已12年,在石阡度过“来华四分之一的时间”。提起石阡温泉,勃沙特如数家珍。
基督教1908年传入石阡,时称“福音教”。教堂设于中河街东侧三级巷北面50米处一个半节巷子内(现县纺织品公司宿舍基址)。离城南温泉不远。1897年5月1日出生的瑞士籍英国人勃沙特,受前辈传教士影响,10岁就种下到中国传教的志向。他1922年秋受英国基督教会派遣来华,在中国贵州的遵义、黄平、石阡、镇远等地传教,并娶瑞士籍女传教士为妻组成家庭。
在石阡,勃沙特有了一个新旅伴,被俘的天主教德国籍传教士汉斯·凯勒,中文名叫耿友华。
天主教传入石阡较早,教堂较大。红二·六军团总部设在天主教堂,留下许多红军标语遗迹,解放后被列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教堂借光得以妥善保存和维修。
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心立足石阡12天。1936年1月中旬,红二·六军团在这里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宣传了群众,补充了兵员近千名,收拢了甘溪战役失散流落民间的伤病员,转移时担任掩护的红十八师也归了队。此时,蒋介石的追剿重兵杀气腾腾围了上来。
石阡“1·19”会议审时度势,1月下旬,红军两万将士先后撤离石阡,挥师黔西北。
1936年1月24日,是中国的鼠年春节,勃沙特写道:“中午我们到达猴场(今瓮安草塘)……房东给我指睡觉地方时,告诉我一年前红军朱德的部队也曾经过这里。军中也有两个外国人,但他们是朱德的顾问。”
2月2日,红军智取鸭池河。3日,进占黔西,至9日,实现战略转移“黔、大、毕”的目的,创建川滇黔根据地。红军在“黔、大、毕”立足21天。贵州知名人士周素园等近千人参加红军。
1936年2月27日,红军开始向安顺作战略转移。
勃沙特写道:“没走多远,我发现队伍中有一个穿得很得体,胡子老长的中国绅士。神甫指给我看,他以为是个外国人。的确,远远看上去他那副打扮如不是个天主教士则真会让人惊奇。行进中从他那里经过,我注意到他的滑杆下面还铺着软褥子。红军抬着他前进,简直像是出游。红军带他走,但他的确不像是个犯人。红军对他很尊重,称他周先生。”
这就是时年57岁、在毕节自愿参加红军的贵州民主人士周素园。
他长征到了延安,解放后担任贵州省副省长兼省文史馆馆长。
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牵着敌人的鼻子,进行了历时一月、辗转千里的乌蒙山大回旋战。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有异曲同功之妙!
3月中旬,红二·六军团跳出敌人5路纵队的包围圈,进入云南。
乌蒙山大回旋战时,勃沙特不幸染病,红军专门找了一匹马驮着他走,找来中医为他治病,尽管生活条件恶劣,但却在饮食和生活上想尽办法来满足他。
《神灵之手》第九章如实作了记述。
四、思想碰撞,以人为本信念PK以神为本信仰
红军的信念是共产主义理想,勃沙特的信仰是耶稣基督!
前者以人为本,后者以神为本。
共产主义讲“人人平等”,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人人有罪,人人平等。
二者和而不同,有相通之处,共同点是“人类友爱、扶贫济困、心灵一家”。
勃沙特在《神灵之手·序言》中写道:“许多报道,因抓我们这些人的举动,而将红军称为‘匪徒’或‘强盗’。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归根结底,俄罗斯是其范本。”
在《神灵之手·第一章》,勃沙特写道:“红军很体贴人,凡遇到危险路段,总会有人走出队列帮我们一把。”“我们被迫一点点去认识那些多么空虚抽象的共产主义,并且这种认识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日益加深。一些卫兵使我们感慨万分,对他们就象在路边看到一块璞玉混珠,我们只能用中国话发出‘哎’的叹息。有些卫兵能流利地阅读,常就一些人性、品质等哲理询问我们。”“一个同志发现了我脚上的水泡后,非常善良地治好了它。我们再次看到那些红军战士是多么勤奮。在这里,他们除了忙着打草鞋缝衣服外,还抓紧时间武装思想,一边听关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党课,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第二章”写到,“红军的业余活动,它通常是在黄昏时刻”的“聊天”、“表演”、“唱歌”、“摔跤”、“游戏”、“刀术”、“剑术”, “看到这些清新向上、健康的娱乐是相当有趣的。中国最盛行的消遣是赌博,但在这里是严格禁止的。有时红军也打篮球,不过球场那边我看不见。”“我们总是遵守礼拜天休息制,它使我们很容易记住日期。我们解释这一天停止工作的理由是要对‘上帝’祈祷。红军一边听一边取笑我们的迷信。不过一到礼拜天,他们自己也停止操练,但只能擦枪和待命。可能红军也认为需要休息,不过还要适当准备应付政府军的偷袭。他们经常记不清礼拜几……甚至军团领导也向我询问……从那时之后,我们改变了过去因白吃人家饭而惴惴不安的局面。”这期间,红军与勃沙特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着!
“第十章”写到春光融融中,萧克将军来看他,他“为自己掐虱子而染满血的手感到羞愧”。将军告诉他:“我们决定对两个外国人做不同的处理。你是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不平等地对待中国,没有租界,我们决定给你自由。”
之后还写道,红军将领两次请他吃饭,同时邀请神甫(石阡天主教堂的汉斯·凯勒)、张将军(被俘参加红军的国民党中将张振汉)、周老先生(贵州毕节参加红军的民主人士周素园)等人。
“宴席上始终都在交谈,但话题总围着宗教。萧克将军对我说:‘我不理解你们外国的教育,为什么总让人相信上帝,实际上你也知道我们都是从猴子进化来的,我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都是靠实践来的。’”
nlc202309090142
“‘关于这个题目的意义,科学家们没有疑问,’我回答。‘并且这也是真理。对我自己来讲,则需要伟大的精神,因此我相信全能的造物主,超过相信低层次的实践进化。’张将军此时插话说:‘他相信上帝耶稣,相信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再生;当灾难降临时,所有的好人将永生。共产主义和他们的设想差不多。’”
“姓王(王震)的红军领导仍坐在我旁边,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当你向报纸介绍时,你应该记住我们是朋友,你曾幸运地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为了穷人,而不是像一些人诽谤那样的普通土匪。’”
“吴法官(时任军团保卫局局长吴德峰)补充说:‘如果你能来信,我们将很高兴,希望能得到你的消息。’”
就要分手了,这里离昆明有两天路程,勃沙特记述:“‘我需要的钱不多,我想两天的路,一天两块银元的话,也得需要四块银元。’吴法官叫来分管财务的同志,告诉他:‘给这个外国人十块银元。’”
1936年4月12日,在云南富民县距县城15里的地方,勃沙特获释,结束了他相伴红军的长征。
在昆明,他写下了传世回忆录——《神灵之手》。
之后回瑞士、英国探亲与旅居美国时,多次应邀在当地报告其独特的经历。
1940年,勃沙特携妻子再度来到中国,在贵州盘县继续他的传教事业。
1951年,被召回国前,勃沙特说:“我是最后一个离开贵州回国的外国人。别的外国传教士都害怕共产党,可我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像我所见到的红军,都用不着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
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以神为本的基督教义信仰,在思想碰撞中相互交流,一同走过了560天18312里长征路。
13年后,“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红军,遵循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立了新中国。
而“礼拜天”、“信仰”等基督教义名词,与“觉悟”等佛教名词一样,为红军所借用,成为新中国的流行语。这是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新中国没有忘记以各种形式帮助过自己的人。经多方沟通,50年后,萧克与居住在英国曼彻斯特市的老年勃沙特取得了联系。
勃沙特说:“在晚年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更使我激动不已。”
时年92岁的勃沙特送给萧克的1978年版回忆录《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1989年由昆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
该书有时年82岁的萧克提笔撰写的背景介绍,文中指出:“人的信仰可以不同,但并不影响相互间的交往,甚至互相影响,发展友谊,成为朋友。”“这本书他不可能讲我们更多的好话,但只要他讲的东西是真实的,有史料价值,揭了我们的短又有什么关系呢?逝者不可追,但來者可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胸怀!
人类同处一个地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勃沙特的长征,见证了红军队伍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延伸到当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的“美”,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
电影《勃沙特的长征》围绕地图而展开,情节生动感人。勃沙特从被动到主动,为红军翻译地图;影片结尾时,还奋不顾身地与红军战士一起铺设航空标识,以避免白军飞机的狂轰烂炸,俨然成为红军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
电影《勃沙特的长征》告诉我们:长征,它显然不仅仅只是一次军事行动,它更是一种中国精神!只有了解中国长征的人,才会对当今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奇迹,不会感到惊诧!
电影《我的长征》观后感600字 篇3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应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最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我的长征电影观后感500字 篇4
在观看这部影片时,许久没有被感动的心又一次汹涌澎湃,不是被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也不是被生死离别的哀伤。是被一种精神,一种毅力。不惧枪林弹雨、忘却生死哀伤,为了心目中的那个期望,跟着共产党走,这就是解放、抗战年代千百万穷苦百姓心中唯一的期望。为了这千百万众生的期望,
故事讲的是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王瑞被毛泽东救起。战争给王瑞内心留下了创伤,但他依然坚定着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跟着走的王瑞随着红军的胜利转折,从痛苦和阴影中更加坚强勇敢起来,但他又在红军过彝区、强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我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悲痛激发了王瑞和红军战士们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抢夺安顺场渡口的泸定桥。飞渡大渡河,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轻轻地为“瑞伢子”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王瑞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
直到此刻,我的眼前仍浮现出战士们穿着草鞋,在风雨中狂奔着。想想此刻我们有如此优越的环境,是战士们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如今,我感到寸步难行,仿佛脚下都血肉模糊的尸体。
长征,你是我国战士们协手奋战的象征,我永远会记住的!
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篇5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著名编剧赵冬苓、赵宁宇编剧,罗礼贤担任动作指导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目前正在全国热映,诚挚献礼长征胜利80周年。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当我们品尝着麦当劳、肯德基的美味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吃得草根、树皮?当我们吹着空调、看着大彩电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当我们追逐着名牌服饰和时尚文具时,是否记起过红军长征时打着补丁的旧军衣?是什么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翻过了18座山,渡过了24条河,经过了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我在思考着,也在寻找着……
追寻着长征的足迹,我开始寻找:在夹金山上,望着直插云霄的高山和看不到尽头的沼泽、荒滩,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在金沙江畔,在大渡河边,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和敌人坚固的壕沟工事,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中;长征犹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华人民的心中。长征精神鼓舞革命战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长征精神鞭策着中华儿女永远奋勇向前。看,体育健儿弘扬长征精神,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神舟”科研团队传承长征精神,克服千难万险,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了飞天梦想;听,全国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在各行各业中展露锋芒,让国歌声在世界各地唱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不卑不亢,他们的演讲激情昂扬。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定要接过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历史影片《我的长征》。这部影片是从一个小主人公的角度来来讲述他眼中的长征。里面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日军来侵略时,士兵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可是,面前的景象却令人心痛: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打敌人,四周血流成河,血花四溅,惨不忍睹。我想,只要是有点良知的中国人,肯定会替这些牺牲的战士而感到惋惜。看到这些景象,勾起我心中思绪一片:我想到了五星红旗,想到了红领巾。它们都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当我看到瑞伢子把上次停电用剩的蜡烛头包好时,我被他这种节约的精神感动了。现在,有哪些人会懂得珍惜,会把用剩的东西包好?我想应该不会有了吧。即使有,也很少吧。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靠他们这样一点一点的节约,英勇奋战而创造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繁荣昌盛的今天!他们的这种行为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基本上都是饿肚子的。有时,一把炒黄豆都能分五六个人呢。如果能象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那他们打起仗来肯定会更加英勇。现在,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可口的饭菜。每天都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简直就处在人间仙境了。如果我们每天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他们就可以含笑九泉了。当红军遇到土匪时,他们用一片赤诚来对待他们,最终使他们被感化了,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我们也应该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红军们,你们永远是我心中的一颗“星”!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目前正在全国热映,诚挚献礼长征胜利80周年。影片由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等人出演。《勇士》以全新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术,还原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以及飞夺泸定桥两大经典战役,将几代人少时的课本记忆重现大银幕。作为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之作,上映8天以来,《勇士》更以不足百分之十的排片,获得近2500万票房的好成绩,收获观众的认可和口碑。近日,导演宁海强亦携《勇士》重回解放军艺术学院,与母校师生分享电影的幕后故事。
导演宁海强重回自己的母校解放军艺术学院,与母校师生们共同分享电影《勇士》。宁海强导演发言说:“感谢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培养,我始终怀揣着敬仰的心情在坚持我的战争片创作,也是这样的态度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如期呈现出这部作品。长征路上的所有人都是勇士,而我更希望传承的是这种红军勇士精神。”
当问及拍摄电影《勇士》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导演宁海强亦诚挚分享:“如何让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再次吸引观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最大的考量,这就需要现代的工业技术的加持,以及以人为本的故事体现。”宁海强导演认为,优秀的战争动作片不应该只有火光四射的战争场面,观众要看到最打动人的人性。随即他更与母校师生们探讨剧本创作时的心得:“在创作的时候要注入人性的宣泄,不能一味专注大格局。只有把人物阐释清楚了,才会有情感力量。”这也是《勇士》中红色特攻队人人性格分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勃沙特的长征电影观后感600字】推荐阅读:
电影《我的长征》观后感600字09-02
观看《勇士》长征电影的观后感600字06-01
长征读后感600字以上08-01
不能忘却的长征电影观后感10-29
我的长征观后感1500字08-13
观我的长征观后感800字11-05
歌剧长征观后感700字-长征精神心得体会09-07
长征观后感300字07-16
长征观后感800字09-26
沙特阿拉伯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