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篇1
第四单元 比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2.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掌握求比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掌握求比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出示课本P48题目和问题。2.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 ⑴表示长和宽的倍数的关系
①用除法表示: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③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表示两个长度的比,即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⑵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①用除法表示: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表示为42252÷90 ②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即42252比90 ③ 路程和时间不是同类的量,两个不是同类的量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但是这两个量要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比才有意义。
二、新授
1.比的意义和比的读法和写法
让学生观察板书出来的比,揭示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勾画课本P49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P49,认识比号,比的前项,后项,读法和写法。然后老师结合班级的男、女生和全班人数,让学生写比,指出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2.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15:10,15÷10和15/10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⑴观察比较
比 除法 分数 15:10 = 15÷10 = 15/10 ⑵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用表格表示)
让学生思考,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不能为0?(分母和除数都不可以是0,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a:b=a÷b=a/b ⑶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区别
①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一个数。除法:一种运算。②各部分名称读法不同。
③表示方法不同:作为一种运算,除法算是不能用分数表示,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但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
④结果表达不同:除法一般要求出商,比只有要求计算比值时才通过计算求出,而分数本身就是一个值,不需要计算。
三、巩固应用
P49做一做1.2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谁来说说?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明、小强、小丽都喜欢制作折纸。有一天,他们三人在争论谁每分钟折的纸鹤数多?
小明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6︰8。”
小强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3︰4。”
小丽说:“我折的纸鹤数与时间(分)的比是12︰16。”
问题:小明、小强和小丽谁折得快?
问题:
1.这三个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预设:比的前项、后项都不相同,可是比值却相同。
2.这三个比中有什么规律?这与除法中的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问题:借助商不变的性质你发现比中有什么规律?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三)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1.根据108︰18=6,说出下面各比的比值。54︰9 =()648︰108 =()10800︰1800=()
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说出比值的?根据是什么?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6︰7=(6×0)︰(7×0)=0(2)1︰2=(1+2)︰(2+2)=0.75(3)2︰8=2︰(8÷2)=0.5 问题:你觉得这种做法正确吗?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二、解决问题,巩固发展
(一)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18︰27 4︰9 3︰15 4.5︰9 5︰6 7︰11 问题: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的?
小结: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又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叫最简单整数比。
(二)化简比
例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问题:
1.从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反馈交流: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 3︰2 小结:通过上面两个比的化简,你能说说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吗?
(三)练习拓展
例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自己尝试解决。
2.反馈交流:为什么要乘18?
小结:当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不是整数时,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整数比?
(四)综合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反馈交流。
三、知识拓展,介绍黄金比P51你知道吗?
1.你听说过“黄金比”吗? 2.出示图片欣赏,介绍黄金比。
3.找一找除了a︰b之外还有其他线段长度符合黄金比吗? 4.你还了解生活中的黄金比吗?课下查阅相关的资料。
四、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谁来说一说如何化简比?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出示: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
问题:1.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2.根据这个信息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问题:
⑴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 ⑵1︰2的稀释液怎么配制呢?
2.阅读与理解 问题:
⑴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⑵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 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分析与解答
⑴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说一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⑵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⑶反馈与交流:
①你知道方法一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②你知道方法二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4.沟通与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应用,拓展思路
1.P51.2.3.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交流。⑴观察上面4道题,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⑵ 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篇2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欣赏《流浪者之歌》
2、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感受吉普赛人生活的艰辛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特征;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
2、采用分段聆听与整体聆听的方法,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乐曲音乐形象;采用聆听、模唱主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
3、能够记忆乐曲《流浪者之歌》的主题旋律;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
欣赏两首乐曲,感受乐曲情绪,分析乐曲音乐形象。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播放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请学生说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师生交流、复习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流浪者之歌》
(1)教师播放乐曲《流浪者之歌》,学生初次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2)教师简介作曲家萨拉萨蒂。(3)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一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一部分。提问:乐曲的速度、音区等音乐要素,刻画了吉普赛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形象?
(4)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二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教师提问:你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5)欣赏乐曲第三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三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提问:这部分音乐的力度、速度是怎样的?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6)欣赏乐曲第四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四部分主题。
②聆听第四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音乐的力度、速度与前面几个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7)完整欣赏乐曲
学生随音乐想象乐曲所描绘的形象。
3、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1)完整聆听乐曲所描绘的形象。(2)学生视唱以下两个主题。
(3)学生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教师提问: ①以上两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
4、小结下课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21个生字,理解每课出现的生词。
2、学会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3、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段,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5、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过程与方法: 教学本组教材时,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文学名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欣赏精彩片段。学法: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在熟读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用11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可以这样进行: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
2.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比如冷── 天气的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师:是啊,这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么呢!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3.结合学生的疑问,在矛盾处体会:
(1)不敢抽出一根火柴,到不停地擦火柴,直至擦燃一大把火柴,小女孩想的是什么?
(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谈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谈心中的安徒生:人品、作品。
五、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教后记
15凡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1、走进凡卡的内心愿望--读凡卡的信,了解一个九岁孤儿那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是什么?
2、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以朗读指导为主,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
3、走进凡卡的情感世界--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让孩子们同情凡卡,了解凡卡向往什么。知道一百多年前与我们仿佛年纪的孩子曾有过的苦难经历,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教学重难点: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凡卡内心地向往,从中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衣食无忧,可是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却过着苦难的生活,小孩也深受剥削之苦。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个同龄的孩子,看他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弄清课文脉略。要求: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
2、在文中找出“信的内容”、“作者叙述”、“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做上不同的标记,并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圣诞节吗?文中的凡卡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给爷爷写信的?
二、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
1、点生读一读,从凡卡的信中,你知道他受了哪些苦?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挨打、挨饿、挨冻、不得休息。)
2、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谈到莫斯科的一些情况?信的结尾为什么为问候村里人?
(莫斯科虽好,但不是他一个九岁的孩子呆的地方,问候村里人说明了他对爷爷及家乡的思念。其目的还是要爷爷带他离开这里。)
3、自由读课文中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凡卡的回忆。
1、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回忆起了哪些事?
2、自由读课文第4、5、6、13、14自然段看看都凡卡回忆了什么?
(1)导读4、5自然段,爷爷的样子。
凡卡为什么会那么准确地描述爷爷的样子? 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2)导读第6自然段,乡村夜景。
家乡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凄清的乡村夜景为什么在凡卡心中那样迷人?
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3)导读第13、14自然段,砍圣诞树。
凡卡回忆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凡卡这种快乐心情?
四、学习作者的叙述
1、找出作者叙述的内容读一读。
2、导入写信封、寄信。
(1)凡卡是怎样写信封的?
(2)凡卡又是怎样寄信的?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你知道凡卡当时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吗?
(3)凡卡寄完信后,做了一个非常美的梦,这个梦能变成现实吗?为什么?
(4)梦总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梦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真实具体,对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都展开了细节描写,写得有血有肉。由于全文注意了细节,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所以使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思维拓展: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
板书设计凡
卡
信的内容
凡卡的回忆
↙ ↘ ↓
挨打
莫斯科
爷爷的样子
挨饿
鞋铺生活
乡村夜景
挨冻
许愿
砍圣诞树
不得休息 问候村里人
渴望回到家乡→信寄不到→美梦一场,悲惨生活还将续继„„
教后记
16* 鲁滨孙漂流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梗概,知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泡泡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过程与方法:
1.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2.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皮)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1.理解“梗概”的意思。
2.自由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从哪知道的?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
四、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泡泡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做准备。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当“海盗” 天真活泼 生性顽皮 测胆量 正直勇敢 有点叛逆
鬼屋寻宝 足智多谋 喜恶作剧 洞中历险 向往自由 喜出风头 洞中寻宝 心地善良
教后记
有同情心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过程与方法:
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教学重难点:
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 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要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
(3)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的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A.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
B.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C.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D.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E.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老人与海》《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简介: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和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迄今已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一殊荣(其间曾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有七年未授奖)。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该奖项由于遴选制度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约100万美元),涉及地区的广泛,而确立了相当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事件。
2.浏览隽语集萃,看这八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哪个国家的,获奖作品是什么;你熟悉哪一位作家或哪部作品?
3.自读他们作品中的名句,并思考含义。
4.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5.背诵并抄录这些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6.说说你课外准备阅读哪部作品。
二、趣味语文
1. 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这些著名的文学家有了怎样的印象。2.全班交流:“于细微处见性情”,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如《巧问巧答》中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与编辑间的通信仅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传情答意,一方面说明他们间的了解与默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雨果的自信与《悲剧世界》的伟大;《一个逗号》中的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大半天做了一个重大的工作,就是删去一个逗号后又加入了。充分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文豪与蚊子》中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以蚊子“聪明”预先来看房间号码,以备饱餐,来与服务员趣谈,结果使自己享受了一晚好的睡眠。则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幽默风格。
3.阅读下面几位著名文学家的趣闻轶事,看自己又什么感受。低产和高产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曾承认写三句诗有时要花三天时间。一位跟他谈话的低能诗人惊讶地叫了起来:“那么长时间我可写出一百句诗呢!”“这我完全相信,”欧里庇得斯答道,“可它们只会有三天的生命力。” 剃去半边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正赶写一部作品,十分紧张,可是社交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一天,他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半边。亲朋好友一来,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谢绝了社交约会。待须发长长还原,他的大作也告成功。没有秘诀
大仲马写作的速度十分惊人,他一生活了68岁,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那你怎么写得又多又快呢?”
“我不知道,你去问一股泉水它为什么总是喷涌不尽吧。” 4.建议课外更多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走近这些伟大的作家。
单元测试
两课时
试卷讲评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学会制定活动计划。
2.知道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特点,朗读积累诗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 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1)指名读“活动建议”。(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师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 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了解古诗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 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太阳的话》《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太阳的话》《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太阳的话》中,诗人运用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太阳的讴歌,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的美好情感。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
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诗海拾贝 活动一: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教学重难点:给诗歌分类并整理。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 类别诗歌的题目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第二课时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诗歌作者推荐理由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与诗同行
活动一 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进行诗歌朗诵。
(三)教师总结。
活动二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2.尝试写诗。活动重难点:尝试写诗。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云
云象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象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上叫我起床 2.妙用拟人: 风 风儿 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玩飞镖游戏 风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掀起我的裙子 然后在旁边大叫 羞!羞!羞!真是气死我了 3.运用夸张: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不动了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活动三 合作编诗集 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活动重难点:
1.编诗集。
2.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兴趣,加强理解、积累。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1)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注意引导学生要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搜集的诗歌故事、诗歌资料等要分类编排、有序组合。)
(2)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3)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3.成果展示。
(1)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2)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3)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活动内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3.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1=F2/4
1 12┃(32 3)┃5653┃2 —┃(2532)┃(12 3)┃2161┃5 -║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出示小黑板)
(1)X XX┃XXX┃XXX XX┃X -║(2)X•X XX┃XX X┃XXXX XX┃X -║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 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XXX XX┃X -║()X XX┃X X X║()XXXXXX┃X -║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四组 单元分析05-2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09-29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作文07-10
2023教育部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0-2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08-01
人教版六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09-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7-14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反思09-27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测试题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