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

2024-11-01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通用12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 篇1

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自从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课文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著名书画家齐白石,他们的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所以才能把石块滴穿。古今中外许多的名人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著名钢琴家朗朗,两岁的时候,被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猫的演奏的《匈牙利狂想曲》所吸引,对钢琴家的手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双神奇的手,成为一位钢琴家。于是,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从小就勤奋刻苦练琴,每天坚持练8个小时,从不放弃。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坚持不懈,不怕辛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才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家。

我也想到了我坚持不懈而取得成功的事儿:我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了有一题不会,于是我就在那儿绞尽脑汁的想,可是怎么也不会,我心里想:我一定要把这道题目算出来。于是,我拿出草稿本,在纸上一遍又一遍的列式计算,一次又一次的分析这道题,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终于解决了这道题。每天,我还坚持读20分钟的课外书,背20分钟的英语。如果老师说第二天要默词,我就会在家里先默一遍。双休日的时候,我还坚持做阅读理解。我要继续坚持下去,这样,我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在向目标前进的路上,一定会碰到许多事,会遇到许多困难。当然,如果你半途而废,事情就会变得难上加难。不过只要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我们要用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道理来激励自己: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五(2)班 孙海欣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 篇2

生:水是一种液体。

师: (板书:石) 谁来说说这种物体的特点。

生:石头很硬。

师:石头很硬, 是一种固体。谁能说一个带有“水”和“石”的词语?

生:滴水穿石。

生:水落石出。

师: (板书:滴水穿石) 谁知道“滴水穿石”的意思?

生:是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

师: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后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觉得水把石头滴穿是不可能的事情。

师:石匠要想把石块凿穿, 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柔软的水滴能把那么坚硬的石头滴穿吗?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请打开课本, 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水滴要把石头滴穿, 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生自由读后交流)

生: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生:第一, 要有水滴接连不断地滴下来;第二, 要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第三, 要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的时间。

师:很长的时间。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师:“锲而不舍”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坚持不懈。

师:“锲”是什么意思?

生:雕刻。

师: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 把水滴石头比拟成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 一直刻下去, 不肯放手。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

生: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现在水滴居然能滴穿石头, 这简直不能让人相信。

师:如果石头上有一个洞, 能说它是奇观吗?那可能是石匠凿出来的。但是当我们知道这个洞是水滴把它滴穿的, 我们就称它为奇观了。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话, 把刚才这么多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 看看这句话和我们刚才读的那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在原句前面加了一句话:“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多了一句话。

师:加了这一句话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引出下文。

师:还可以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更加强调了水滴滴穿石块的原因。这叫什么方法?

生:设问。

师: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回答问题。注意设问的语气, 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学习滴水穿石这个故事, 仅仅满足于发出一些感叹够不够?还应该怎么样?

生:还要明白一些道理, 更好地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出示:“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我们像水滴那样, 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出示对比的两句话:1.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什么事情都做得成。2.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好?

生:第二句话。

师:为什么?

生:第二句是反问句。

师: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 女同学读第二句话, 把反问句的语气读出来, 表示一定能做成。

(男女生练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 是因为它目标不专一, 一会儿滴这里, 一会儿滴那里。而水滴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生:第五自然段是说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也不要半途而废, 要持之以恒。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段话 (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 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二自然段讲水滴目标专一, 第四自然段讲雨水目标不专一。

师: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自然段讲水滴目标专一, 能把石块滴穿, 是从正面来讲;第四自然段讲雨水目标不专一, 不能把石块滴穿, 是从反面来讲。比较一下这两句话, 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两句话:1.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2.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生: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 只要不三心二意, 就可以把事情做成功。

师: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第一句话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说的?

生:反问句。

生:第二句是陈述句。

师:第二句话中的“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的意思是相反的, “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的意思也是相反的。这里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对比应用, 进一步强调了做事情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获得成功。将来作文, 也可以学着这样来写。

师: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只要我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就是滴水穿石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师: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是用什么词语来概括的?

生:第一个故事讲了医药学家李时珍编了《本草纲目》这本书。

生:李时珍翻山越岭, 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 写成了《本草纲目》这本书。

师:老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当做小标题———立志学医。第二个故事能不能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生:第二个可以用“迷恋电学”概括。

生:第三个可以用“不懈创作”来概括。

师:很好, 给点掌声!请同学们再默读第三自然段, 等会儿把三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看你记牢了没有。

(生默读, 同桌互讲。师指名讲述。)

师: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想, 立志学医的李时珍、迷恋电学的爱迪生、不懈创作的齐白石, 他们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之处?把你认为的相同之处在文中画出来。

(学生自学)

师:请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选一位当组长, 其他三位同学每位交流一个故事的答案, 组长确定发言顺序。如果需要修改补充的就修改补充。

(生分组学习)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好。谁先来交流第一个故事?李时珍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李时珍立志学医, 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翻山越岭说明他走了很多的路。

师:老师提示一下, 能不能表达得更加明确一些:我觉得李时珍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第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第二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第三个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这样说别人听起来就会很明白。

生:李时珍和水滴第一个相同的地方是都用了很长的时间。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师:李时珍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去研究药学。一个人能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而他却用了二十几年, 时间够长啊, 真是持之以恒!

生:第二个相同的地方是水滴一直想把石块滴穿, 而李时珍一直想把生病的人治好。

生:李时珍在小时候就立志学医。

师:说明他有恒心。志就是志向, 志向就是目标。还有什么相同?

生:目标专一。

师:水滴最后滴穿了石头, 而李时珍呢?

生:他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巨著是不是说书大得不得了?

生:巨著是说书的影响大。

师:还说书的价值很大。从李时珍立志学医的故事中, 你们还受到什么启示?

生:从小想当什么, 就要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当成。

师:谁还知道李时珍是做了怎样的努力才完成《本草纲目》的呢?谁知道李时珍的其他故事?

生:李时珍的父亲不希望他学医, 因为行医在当时是一个让人鄙视的行业。

师:感谢他! (鼓掌) 他给我们补充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知道李时珍是从小立了志的, 虽然父亲反对他, 但他还是坚持不懈, 最后还是用自己的表现,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师:谁来交流第二个故事。爱迪生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爱迪生对电学迷恋, 孜孜不倦。

师:迷恋、孜孜不倦说明爱迪生怎么样?

生:目标专一。

生:孜孜不倦说明持之以恒。

师:表达持之以恒意思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 是哪个?

生:毕生。

师:什么叫“毕生”?

生:一生。

师:爱迪生从小迷恋电学,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电学研究上面, 这就叫“毕生”“持之以恒”。这个故事对你们有什么启示?

生: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目标专一, 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师:关于爱迪生迷恋电学的故事, 你们还知道哪些?

生:他仅研究电灯一项, 就记了400多个笔记本。有一次一个同事来拜访他, 谈到一半的时候, 他突然高兴地叫了起来, 说:“正好借几根胡须来用用。”

师:这就叫什么?

生:迷恋电学。

师:听出来了吗?哪些具体细节说明他迷恋电学了?

生:他说借几根胡须来用用。

生:记了400多个笔记本。

师:感谢这位同学。学了这个故事, 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 读———

(生读课文)

师:齐白石的故事和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到了晚年, 还坚持每天作三幅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数十年。在他的画室里还有一幅字:不教一日闲过。怎么理解?

(生答)

师:就是不白白地浪费每一天的时间, 那就是———

生:珍惜时间。

师:知道了这些故事, 我们又一次感受到, 读———

(生读两句话)

师:除了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人由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呢?

(生答, 略。)

师:请看这句话———

(出示:你看,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 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了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又是一个反问句。这里“滴水穿石”“顽石”都加了引号,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仅仅是指水滴把石块滴穿吗?将“滴水穿石”和“顽石”联系起来看, 还仅仅是指滴穿石块吗?

生:还指克服困难。

……

师: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 它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的文明史, 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人物, 他们对我们中国的发展, 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成功都是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得来的。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因为它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最终能把顽石滴穿。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翻山越岭, 吃尽了千辛万苦, 最终完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从小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自谋生计, 迷恋电学, 最终取得了一千多项发明的专利;齐白石老人一生不懈创作, 不教一日闲过, 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些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学了这篇课文, 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想法, 能不能用这句话开头, 说说自己的想法呢?

(出示:学了《滴水穿石》这篇课文, 我想______。)

生:学了《滴水穿石》这篇课文, 我想只要努力,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取得成功。

生:我想只要坚持不懈, 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 也总是能克服的。

……

师:文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志向, 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你现在的想法。

(出示: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孜孜不倦、接连不断、锲而不舍)

生:我学唱歌要持之以恒, 而不三心二意, 要坚持不懈, 而不半途而废。如果每天练练嗓子, 就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滴,感知力量。

(播放水滴声)它不知疲倦地滴着,滴穿了石头,也滴进了我们的心房。你从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在水滴声中勾起了对课文的回顾,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巧妙渗透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

二、品读名人,感受精神

过渡:是呀,这小小的水滴,滴穿的是石头,滴出的是精神!其实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

1.指导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三个小故事。

2.师:因为他们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3.师:下面就让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品析文字,去读懂他们成功的奥秘。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明朝仰望医学大家——李时珍。

(1)指名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出示句子:“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2)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紧紧抓住“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巧妙整合了学生所找出的关键词。】

(3)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体会李时珍的成就。)

【设计意图:教者的激情小结以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了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从而真切地体会李时珍为写成《本草纲目》付出的艰辛,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总结学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像水滴一样的精神。

5.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并交流。

过渡: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两个事例,想一想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结合、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爱迪生和齐白石像小水滴一样的精神。】

6.学法总结,指导仿写:课文列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语言凝练,并不像我们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也不像《诺贝尔》那样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语言进行具体描绘,但是却充分证明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将事情做成”的道理。这是我们这篇说理文独特的写法,观点鲜明、叙事简明。你能用这种方法用两三句话写一写你心目中最敬佩的那个名人的事迹吗?

【设计意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写话、口语交际的形式,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说理的方法。】

三、再听水滴,感悟启示

1.这些名人都成功了,他们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句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名读)

2.老师感受到了小水滴带给你们的力量,也同样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想起了太极洞内那滴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的接连不断的水滴声,那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那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静下心来,走进太极洞。(播放水滴声)

【设计意图:再听水滴声,首尾呼应,是情感的内化,是主题的升华。】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精讲李时珍的事例,让学生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法作文。这样,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巧妙渗透说理文的事例论证的叙述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说理文构篇的基本方法。既说明了理,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统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材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说理性课文。本单元都是围绕“美好品质”来创作的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介绍,列举古今中外三位名人因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和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只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要想成功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不舍的道理。

设计意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开始先让学生谈谈“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有怎样的理解”,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这是知识的基础部分;然后通过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接下来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 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PPT课件

2、课前搜集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勤奋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略

二、初读课文,解词通文

1、了解奇观

2、引导质疑

3、提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4、检查自学情况

5、师生交流本课词语,体会词语含义。

四、指导书写生字:略

四、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接连不断

滴水穿石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2、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是怎样理解的?

3、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二、学习第1、2、4自然段

1、过渡: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这样一块石头,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一滴水如何可以滴穿顽石?

2、读文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找出使得水滴变得力大无穷滴穿顽石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3、过渡:那么雨水的力量又如何呢?找出课文中相应段第四节,指名朗读。

4、为何它不能把石块滴穿?(它没有专一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5、老师带领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我们像水滴那样什么事都能做成。)

三、精读事例,探究联系,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习课文第三段

A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幻灯7)

B、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2、简洁介绍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技巧。

课文中列举的三个人的事例,这种写作方法叫举例子,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在习作中学习。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3、学习第五段

作者通过写这些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故事来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生回答)。齐读第五段。

三、拓展迁移

1、今天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几个靠“滴水穿石“精神

成功的例子,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课前请大家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实现了理想的例子,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2、交流搜集抄写的一些诸如“不教一日闲过”的名人名言做成书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勉。(学生交流)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反思: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 篇5

1、能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课文各部分内容。

2、在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感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内涵。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分类搜集成语:

(1)形容注意力集中、专心的成语:

(2)形容技艺水平高的成语:

(3)形容勤奋刻苦的成语:

(4)形容持之以恒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品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

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映滴水穿石的图片,引导:

1、这是太极洞里的什么景点?看到图片上的石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情景就是滴水穿石的现象。

2、听到什么声音?听到这样的滴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课文用这些词语讲述了滴水穿石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看到这样的现象,听着这样的滴水声,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并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作者在想到这些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

二、品读事例

1、过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接下来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的事例?映示李时珍的事例。

3、映示自读练习题

(1)、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努力的结果是:。

(2)、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话?

4、学生自读事例,完成练习。

5、讨论交流

(1)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语“不懈努力”:哪个词最能体现“不懈努力”?他二十几年一直干什么?

(2)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读这一段话?

要点:读好刚才找到的能体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

(4)指名练读:

师生评议,通过读后评议指导读好“翻山越岭”等词语,先读好词语再读好句子。

同时提醒学生读好其他要重读的词语

如果学生朗读不能很好地处理轻重,则教师范读,范读后,提问:你们听出来老师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吗?

随机介绍《本草纲目》,指导读好“本草纲目”和“巨著”。

(5)自由练读

(6)齐读

6、过渡:从李时珍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爱迪生和齐白石又是怎样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呢?映示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请大家用刚才学习李时珍事例的方法来学习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

(1)映示自读要求:

轻声朗读两个事例,找出你认为的最能体现爱迪生和齐白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再试着用你的朗读表现出爱迪生和齐白石是如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准备朗读给大家听。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映示爱迪生的事例。

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说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些词语?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朗读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地肯定。

随机抓住学生提到的词语中的关键词语品读。

抓住迷恋、孜孜不倦想象并描述爱迪生做电学实验研究时的情景。

由“自谋生计”引出故事,感受爱迪生的非凡成果,适时指导朗读“1093项”。点拨:爱迪生在挫折面前仍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随机指导学生读好并列词语的节奏。

(5)自由练读,齐读。

(6)映示齐白石的事例。

引导:读了齐白石的事例后,齐白石的哪一点或者事例中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你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引导朗读学生交流这句话为什么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句话中哪几个词应该要读好。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关键词语:坚持不懈等,练读一句话,欣赏齐白石炉火纯青的艺术作品。

点拨:齐白石在成就面前是仍能继续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指名朗读完整事例。

(9)齐读

7、引出省略号:能说明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的事例还有吗?从哪看出来的?课后查找事例,组织一个故事交流会,比一比谁的故事讲的好。

8、如果要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对课文所介绍的三个事例进行一个概括,应该怎样说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映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段话。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这段话。

点拨: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词语。理解“顽石”和“滴穿”

点拨:古今中外这四个字分别对应的文中事例是哪一个。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遇到的顽石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9、打开课本,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要是不这样去做,那又会怎样呢?课文用“雨水”作了一个对比。

2、映示第四自然段

雨水是怎么做的呢?课文说得非常具体,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把它说得简单一些吗?

四、品读启示

1、小结:课文三四自然段分别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说明了“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这个观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2、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映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3、在这句话里,有两对反义词,你能发现吗?这两对反义词是用什么词连起来的?

4、像这样一种说法,把一对反义词用“而不”连起来,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勤奋而不懒惰,骄傲而不谦虚

为什么要把他们连在一起说?对比是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个,这里是为了突出什么?还有一种办法能证明这句话确实是为了突出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映示两句话读,先读没有对比的句子,再读有对比的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有没有什么变化。

5、指名练读,齐读。

6、讨论:作者还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把这个启示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个什么关联词?

7、读了这个启示,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上“只要……就……”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6和7机动处理)

五、布置作业

讨论: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干什么?

作业超市:

1、查找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的事例,举办故事会。

2、选择一个人,把《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内容较为具体地复述给他听。先想一想:讲给谁听?为什么要讲给他听?

3、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种自然现象,再弄清它的形成过程,然后想想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模仿课文的结构,把你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

滴水穿石的启示 篇6

读完《滴水穿石》文章后,我深深后悔了。之前,我下决心要完成的小制作,竟因为一个较难的过程,想也不想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我后悔的不是废弃的制作,而是后悔我这虎头蛇尾的坏习惯,甚至有些害怕我的未来。看看,这些在前进道路上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人,()光荣地将自己的名气传到下一代的杰出勇士,都犹如太极洞内永不停止、目标专一的水滴,花费了功夫,造就了成功。我深深地欣赏他们,欣赏他们不让一分一秒白白浪费,珍惜光阴,获得了成功,而且不骄傲,争取更好的优良品质。

还有些人,哪怕天生残疾,却不曾向命运低头,如海伦凯勒。她虽耳目双残,可她凭着超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并且学会了五种语言文字,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么,她将成为一个可怜又无知的人。重要的是什么?她的毅力就如同太极洞里永不停息滴落的水,而顽石,就如同她惨遭的残疾命运,她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走完了自己光彩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个知识广博,受人尊敬的人。

读罢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功,不在于外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有没有“滴水穿石“的毅力!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 篇7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主要是通过事例说明做事情应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道理。笔者在引导学生学完第3自然段,了解“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事迹后,曾设计如下练笔:

师:同学们,关于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四年级也有一篇课文写了这件事,你们好好比较一下,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生:那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整篇课文写了一件事,而《滴水穿石的启示》却写了三件事。

师:你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思考一下,本文能否也写得那么详细生动呢?

生:不行。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写人的,这篇文章是说理的。

生:说理文目的是阐明道理,不需要详细。

师:是的,写作目的决定了写作手法。本单元中还有诺贝尔、谈迁、富兰克林这些成功的例子。你们是否也能把他们改成本文中的事例呢?记住最好按照目标、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概括。

(生思考讨论)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整个生命,他一生孜孜不倦,在炸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

师:言简意赅,概括非常到位。但是我们再想一想,本文目标是什么?这样写妥当吗?

生:本文目标是突出“持之以恒”。虽然概括到位,但是对诺贝尔的努力程度没有写清楚。

师:是的,虽然刚才是按照要求概括,但是与本文中心不符,我们再想一想,怎么概括?

生:尽管在研究中弟弟被炸死了,父亲被炸残了,自己也被炸伤,但是诺贝尔没有放弃对炸药的研究。

师:说得很好,在修改中我们也要把这些内容添加进去,你们好好想想,再次修改。

(生修改,分小组讨论。)

……

【思考】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虽然简单,却是为中心服务的,因而与记叙文写作有着根本的不同。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也发现了这一点,即记叙文重点是烘托人物特征,可以采用语言、动作乃至环境等描写方式进行;而说理文中所举事例都是为了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虽然每个事例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概括发掘“共性”,这是写作训练的难点,也是重点。

案例中,笔者巧妙通过对两篇课文中李时珍的事例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说理文用概括性语言描写事例的特点,从而有效获取了语用训练的生长点。在学生按照要求对事情进行概括后,笔者结合文本目标,进行巧妙点拨,从而推促语用教学生成精彩。

阅读应指向写作。语用训练不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模仿,而是需要深入本质去引导。案例中笔者在语用训练中没有过多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而是围绕语用生长点,乃至概括文本的表达奥妙,设计练笔,并且进行巧妙点拨,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过去虽然也有教师注重阅读中的语用训练,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训练的前置指导,这种训练则属于蜻蜓点水,对于学生习作技巧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滴水穿石的启示作文 篇8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才取得成功的。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他从小文采并不出众,但他酷爱书法,并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地练书法,苦练,以至于洗笔砚池水竟被染黑了。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法拉第从小家境贫寒,没上过学,他13岁时还是个流浪儿童,后来进入书籍装订铺当报童靠读书自学,他建造了第一座发电机原型。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勤奋学习、励志学画,最后为国争光。

其实做每件事都需要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三年级暑假,我很羡慕别人骑自行车欢快样子,央求妈妈教我学骑车。练习开始了,妈妈给我作了一次示范,然后对我说:“你先坐在车上,双手握好龙头,在车上坐稳,脚踩在脚踏板上,妈妈给你扶着自行车后坐,你用力骑车,不要害怕。”我按照妈妈的吩咐去做了,可是没有想到妈妈松开手时,我的脚刚踏在脚踏板上,车子一下子倒了下来,压在我的腿上,痛极了。妈妈看到了,连忙跑来,把车扶了起来,安慰我说:“你没有事吧!摔疼了吗?”我坚强地说:“妈妈,我不疼,只是手出了点血。我们继续学吧!”妈妈把我扶了起来,我又继续开始学了起来,可我不是握不住龙头就是忘了踏车,手脚一点也不听使唤,车总是失去平衡,我又摔倒了几次,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可是我并不泄气,还是认认真真地练着。太阳升得高高的,晒得我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只顾着学车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终于初步掌握了骑自行车的要领,会骑车了。又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如今我已经可以轻松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去买东西了。

滴水穿石的启示作文 篇9

那一天,我们放学早,回到院子里后连妈妈的影儿也没看到,于是我就在院子里干等着。忽然,天空中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又闪电齐鸣,我知道是要下雨了,赶快躲到屋檐下,“唰、唰、唰……”一阵倾盆大雨袭来,屋檐上不停地往地下滴水,我惊奇地发现坚硬的水泥地上有一排井然有序的笑窝般的浅孔。原来雨滴真是能把坚硬的水泥地穿出一个个洞来呀!看来,这院子少也有二十几年了吧?哦,通过“酒窝”的深浅,还可以感受到时间的久远呢。

上一年级时读课文,说李白看见了一位老奶奶在河边磨着一根铁棒,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当时觉得只是很好笑,现在一想道理深着呢!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 篇1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主题为“生活启示”的课文, 共有四篇———《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 都是叙事性散文。根据单元导语要求, 结合文本特点, 笔者发现教学本组课文, 教师可以根据叙事性散文的特点, 从寻文脉、悟启示、品语言这三个维度, 达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把握主要内容, 领悟生活启示, 品味语言魅力, 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对该类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一、从理清行文脉络入手, 聚焦文本情感的主线

叙事性散文在形式上较松散, 但结构严谨, 往往由较明晰的能统领全文的主线串联起来。抓住这一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一维“线型阅读”, 能帮助学生理清文脉, 落实课标中“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的课程目标, 达成本单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 体会叙事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1.根据心情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下滑线”

叙事性散文中, 叙事的“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 把握情感线索, 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 作者的心情变化贯穿全篇,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的心情变化。学生很快发现了“得意—急切—沮丧—依依不舍”这一情绪变化“下滑线”, 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也就显得比较明晰。

2.根据时间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波折线”

有的叙事性散文所叙事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理清文脉, 把握要点, 有一定难度。这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有关时间变化的词语, 不失为良策。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几件事, 学生如果能抓住“一天—两个星期以后—时装展如期开幕”这几个时间词, 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要点, 并从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折线” (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满心欢喜) 。

3.根据画面的变化点, 把握文本情感的“螺旋线”

有些叙事性散文能让读者透过文字读出多幅画面。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中承接的画面, 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变化, 在把握文本结构和要点的同时, 体会文中人或物所流露出的情感。

如初读《珍珠鸟》一文, 教师让学生说说:读着课文, 在你面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你看到了怎样的珍珠鸟?能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吗? (生:怕人的鸟、可爱的雏儿、淘气的雏儿、胆大的雏儿、安睡的雏儿) 学生在初步感受这些画面的同时, 对珍珠鸟的情感变化一目了然, 也初步感知到正是作者的悉心照顾, 才交织成了文本中人与鸟之间慢慢上升的“螺旋形”情感线。

二、从感悟“生活启示”入手, 凸显文本情感的张力

如果说“理清文脉, 聚焦情感”是对叙事性散文的“线型阅读”的话, 那么感悟生活启示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二维“面型阅读”, 透过一些含义深刻的语段, 从作者真情的自然抒发中, 感受文本凸显的情感张力。

1.透过含义深刻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力

叙事性散文中有不少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能够提示和概括文本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课题就富有内涵, 而文本的最后一段也揭示了这一哲理;《落花生》中父亲那段意味深长的话, 在对比中体现花生的特点, 借花生启示做人……这些语段都凸显文本情感, 体现了叙事性散文的内涵力。

2.透过抒发真情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感染力

除了贯穿于文本始终的情感主线外, 通常叙事性散文中还有不少具体表达情感的地方。

如《珍珠鸟》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笔尖一动, 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一句点睛之笔, 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同时又把文章的感情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这也是文本留给学生的充满诗意的想象空间。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一段段美好的经历, 也学着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感悟到的美好境界。于是学生写道:友爱、和谐、尊重……他们被文本的“美好境界”感染, 体悟也更深刻了。

三、从品味语言表达入手, 发现文本情感的内核

“内核”指计算机操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单内核、混合内核和微内核。这里所说的文本情感内核, 就是指支撑情感爆发的语言表达点。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三维“点式阅读”, 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点, 发现文本情感内核, 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1.关注特殊句子, 发现“混合内核”的独特情感

文本中有些蕴藏情感“混合内核”的句子, 采用了特殊的表达或描写方法, 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能让学生品味到文中独特的情感。

如《珍珠鸟》一文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 一般的表达是将“真好”放在句子的末尾。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朗读、品悟, 发现将“真好”提前, 读起来更带劲, 这“劲”中更有作者无限的喜乐。

2.关注重点字词, 感悟“单内核”的强烈情感

《课标》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蕴含情感的“单内核”———关键字词, 认真品读, 那么学生品悟文本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钓鱼的启示》中“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 作者反复运用了两个“大”。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情感, 发现欣喜之情集中在“大”, 再通过“好大”“这么大”感受这份喜悦在逐渐加强, 就像湖面上的涟漪向四周扩散。

3.关注典型标点, 感受“微内核”的无限情感

大多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习惯于“沉入词语”, 却很少去关注那些不起眼的情感“微内核”———标点。而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 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无形、浑然、无限的情感。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文本中的标点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含义, 但却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当前状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道:“现在情况突变, 用反问的语气就足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吗?”学生用“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表达对作者心情的感悟。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11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五3班 李晨祎

梦想,或许对我们而言,是个不可越过的界线,那样遥远,但是现在,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正如鲁迅所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仔细回想过去,多数时间是在挥霍浪费,和小水滴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水滴不分日日夜夜的往顽石上滴落,过了一年、两年、几十年、几百年……小水滴以它微不足道的力量,持之以恒的毅力,终于把顽石滴穿了。而我呢?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在向什么地方努力?是在前行,还是停留?我的脑子里一场“乱战”。

科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临终时,他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取得了事业上最终的成功,还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写一部明史。经过他20余载的奋斗,终于写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谁也没料到即将复印前,书稿被偷了,体弱多病的谈迁为了完成他的心愿,重新开始撰写这部史书,经过4年的沧桑之后,新的《国榷》终于问世,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达芬奇是英国著名的画家,他的故事也已经家喻户晓,小时候他的老师让他画鸡蛋,画了1000多个鸡蛋后,达芬奇问老师:“老师,你能教我点别的吗?”“你认为你画的很好了吗,你画的鸡蛋中没有一个是一样的。”经过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他才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画家。这些名人在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多少块“顽石”数不胜数,可是他们没有屈服,一一攻破,是什么使他们有了今天的成就,是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毅力。

看着这一个个鲜明的例子,我们怎能不感到惭愧,连小小的水滴都不如。相信自己从现在开始,为了梦想,坚持不懈,会有成功的一天。

我还想到我在四年级时学滑板的事情。因为我考试得了一百分,所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滑板。我得到这个滑板,心里兴奋极了,便迫不及待地拿着滑板下楼练习。我先用双手扶着墙,站在滑板上面一点一点往前滑,渐渐地,我已经掌握了平衡,可以扶着墙快速地滑起来了,然后,我试着慢慢的把手从墙壁上拿开往前滑,可是刚刚松开手我就重重地摔在地上。但是,这点小挫折并没有使我半途而废,我从地上爬起来继续练。经过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我终于学会了滑滑板。我就是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取得成功的。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 篇12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告诉你们,巫溪刘三姐的故乡——广西。这座城市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被称为“奇石之都”。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这小鱼是不是栩栩如生啊?这像不像咱们国宝的大熊猫啊?

师:同学们,从你们神往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了,你们咱们柳州的奇石很感兴趣,是吗? 生:是。

师:其实啊,还有比这更神奇的石头呢!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安徽广德太极洞去领略大自然的又一大奇观吧!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上课时间】 师:好,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请再看大屏幕。看到什么了?听到什么了?谁来说说,大胆一些!咱们五四班的孩子很能干啊!好,你来!

生:我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看到了这块石头由于滴水的缘故,所以几千年过去了石头上有一个圆圆的小洞。

师: 孩子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好,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那么小的水滴,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怎么能把一块石头滴川呢? 师:还有吗?

生:水滴为什么会从上面滴下来呢?水滴滴了多长时间吧这块石头滴川了呢? 师:这个问题相信学了课文你会找到答案的 生:石头那么坚韧水滴怎么可能把石头滴川呢?

师:对啊,刚才几个同学都想知道:这小小的水滴怎么能滴川这坚硬的石块呢?同学们,这节课,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22课。来,我们全班一起读课题:22 读。生:22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教材自由读读课文,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第一,读懂字音难读的的地方多读两遍把它读通都顺为止。第二,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什么了?好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放出声音来读,开始。

师: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自由读自己的,好吧,好,开始读,自己开始读。师:孩子们课文都读完了么? 生:读完了。

师:这篇课文有几个生字咱们要特别注意的。来,谁来读这两个字?好,请你来。生1:给予 给予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生2:第二个字的读音你再看看。生1:锲而不舍。

师:对了,来同学们咱们全班一起来读。生:给予。生:锲而不舍。

师:同学们这个“给”是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师:还可以读成。生:给。

师:谁能用gei给这个读音来组词呢?好请你来。生:送给。

师:看来呀,字词是难不倒大家啦,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文主要写什么了?好,老师请你来。生:课文通过讲滴水穿石这一件事,告诉告诉我们就是让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要专一,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

师:不错,你的概括能力挺强的。但是有一个字音你没有读准,给予(jǐyǚ)我们的启示,记住了么?好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说一说?你来。

生:一块小小的水滴,能把石头滴穿。一滴小小的水滴能把石头滴穿,从这件事里他给我们,他给予我们一件,一个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师:这篇课文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师:孩子,老师听明白了,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板书)。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 生:美好的理想。

师: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 生:启示。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想知道;这水滴是如何滴穿石块的吧? 生:是。

师:看看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几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重点是第一自然段。

师:对拉,那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读?好,请这个女孩来读。对,拿着你的话筒,其他同学要注意听。

生: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出来。师:滴落下来。

生: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孩子,这段这么长,你能读的这么流利,真棒!来。请坐。同学们,现在谁来描述一下这水滴是怎样滴穿石块的?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子么?好请你来。

生: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描写滴水穿石的句子。而且读的很有感情,老师真佩服你。请坐。同学们,老师建议大家也来读读他找的这段话,边读边想:哪些词引起了你的关注?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预备齐。

生: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谁来说说哪些词引起了你的关注?好,老师请你来。

生:从接连不断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水滴有专一的目标,才能把石块滴穿。

师:你真会读书,还读出了水滴的精神。孩子,那水滴接连不断向下滴,他滴在了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你来说。

生: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的上面。师:上面的课文中有一个词,这水滴滴在? 生:滴在这块石头的岩缝里

师:哦,没想好,坐下,别着急,坐下。你来帮助他。生:滴在石块的一个地方

师:是呀,孩子们,不管岁月如何三番变化,这水滴就是朝着同一个地方,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水滴的——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还谁来说说,你还关注了哪些词?好请这个小女孩。

生:我从锲而不舍这个词中看出了水滴持之以恒他总是朝一个目标往下滴才能,终于把石块滴穿 师:是呀。你也很读书,读出来自己的感受。同学们那咱们来看看锲而不舍这个词,“锲”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没关系,那老师来告诉大家。“锲”是雕刻的意思,那整个词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好,那位男同学。旁边的小女孩拿话筒给他好么? 生:那个词的意思是不断的雕刻。

师:对,那整个词放在课文中他指的是什么?好,请你来。生:他指的是水滴不断的雕刻这块石头。

师:是呀。同学们这水滴不断的雕刻这块石块,往下滴。他这样,是一天两天吗? 生:不是。

师:那是多长时间?看看课文怎么说的?一起说。生: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

师:使啊,孩子们,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这水滴不断的往下滴,都在雕刻着这石头,这就是课文中的另一个词,一起说。生:日雕月琢。

师:我们再来看看,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么?你来说。生:我发现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近义词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学们,作者在一句话当中用了一组近义词,来写水滴不停的往下滴,就更突出了水滴的——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一起读。

生: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滴水能滴穿石块也绝非一日之功啊。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再读。

生: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们更能体会到水滴的目标—— 师、生:专

一、持之以恒。

师:我们一起来。在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读。

生: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听,我们的耳边又想起了这滴答水滴的声音,这小小的水滴居然能把滴穿石块滴穿,看到这滴水穿石的现象。作者又想到什么呢?我们全班一起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水滴的力量,预备齐—— 生齐读。

师:作者想到了什么?看看课文,好,请你说。

生:作者想到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能把石块滴穿的。师:孩子,如果说水滴是有精神的,那水滴的精神又是什么? 生:水滴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对了,再看看,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好,请你来。生:还想到了我们如果能象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师:对呀,作者还想到了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句子,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能给他换种说法,意思不变吗?好,你这个小男孩,来,话筒呢传给他。生:如果我们如果都象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师:你能读好这个反问句么?试一试,好么? 生:如果我们能象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师:老师感受到你有把事情做好的决心,但是如果通过你的朗读,能把你的决心亮出来就更好了,你再来试试好吗?

生:如果我们能象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的自信心,同学们,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如果——齐。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强烈的反问句分明是再告诉我们,做事情要——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师:才能够获得—— 生:成功。

师:这就是作者由滴水穿石的这个现象,所提出的观点,为了更好的讲清楚观点,作者接下来举了一些例子,列举了一些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列举了哪些人? 师:你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人? 生:写了李时珍、爱迪生、还有齐白石

师:同学们你对那一个人物成功的事例比较感兴趣呢?能和我们谈谈吗?好,请你来。

生:我对齐白石,我对齐白石老爷爷感兴趣。因为他有一次到了晚年的时候他都会坚持每晚,每天做三幅画。从这里我知道了齐白石老爷爷并不是因为自己到了晚年而不作画

师:看来是白石老爷爷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把你给感动了。是吗?还有谁来说说不同的。你想来? 生:我对李时珍这位名人很感兴趣。因为他为了成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终获得成功,他有滴水穿石的这种,持之以恒,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是呀,看起来也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把你给感动了,同学们其实每一个成功的名人都有一个令人感动的事情,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学李时珍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李时珍的部分来。请你来读读?

生: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看来有点紧张,同学们现在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再来细细地品读这段话。注意从这段话抓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为了方便大家学习老师下发了学习卡。你们看,我们这个学习卡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学习要求,第二板块是学习资料,是来帮助我们来学习李时珍的故事的。第三个板块是学习疑惑,同学们在学完这段话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把它写下来。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完之后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好,自己读。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方式:默读,放出声音读。都可以。

师:已经读完的同学们,就回头找到你的小伙伴,利用学习卡快速学习吧。同学们,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大家要高效率的完成。

师:找到了关键词,大家动笔在文中把它画出来。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咱们来交流交流吧,交流是一种分享,分享咱们就有收获了,待会儿,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请汇报,可以结合你的阅读的体会,或者利用学习卡来谈一谈,好吗?来,哪一小组想跟咱们汇报一下,交流一下?好,请你来。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翻山越岭,师:你们学的是翻山越岭?

生:翻山越岭和李时珍的第一本《本草纲目》和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白天冒着毒蛇猛兽滑落深山的危险,还没有草料。晚上还要整理材料废寝忘食我很小就体会他很认真。

师:看来,你们小组读出了李时珍的艰辛哪,同学们,刚才这个小组抓住了“翻山越岭”这个关键词来学习,那我们也要关注一下这个词,还有哪个小组也是抓住这个词来学习的,能谈谈吧,好,请你来。生:他如果不翻山越岭的话那他就踩不到草药,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写成的《本草纲目》。

师:是啊同学们,通过“翻山越岭”这个关键词我们似乎看到李时珍艰难跋涉在崇山峻岭当中,随时都有滑落山涧,还会遭遇到毒蛇猛兽的袭击,那可是会有生命的危险的呀,面对这样的危险,他放弃了么? 生:没有。

师:那这是要何等的勇气和毅力呀,从这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李时珍的——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还有那个小组想和咱们交流一下?好,请你来。

生:我们组抓到了“偿药草”这个词。因为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遍百草吃药草,一次亲身体验曼陀罗的药效,失去知觉,双宝黛比。几十年来他遍尝了上千种,获得了宝贵而真实的药效资料。师:是啊,同学们别小看“偿药草”这三个字,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遍尝了上千种药草,这些药草有点可能是甘甜的,有的可能是苦涩的,还有的可能是有毒性的,可以说李时珍每一次品尝药草都是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面对这样的危险他放弃了么? 生:没有。

师:从这个词咱们又能看出李时珍的。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同学们,李时珍他这样翻山越岭,一一尝药草,他这样不懈的努力,只是一天两天么,一天两天么? 生:不是。

师:那是多长时间?课文哪个词告诉我们?一起说。生:二十几年。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二十几年哪?你今天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老师表扬你。生:是非常辛苦、非常艰难的二十几年。师:这还是一个怎样的二十几年?你来说。

生:是和生死之交的时候,和生死魔鬼搏斗的二十几年。师:搏斗的二十几年,还有么? 生:生死边缘徘徊的二十几年。师:说的好。

生1:坚持、危险,冒着生命的危险的二十几年 生2:这是随处充满危险的二十几年 师:这还是一个目标——

师、生:专一,持之以恒二十几年 师:这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 生:二十几年

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读这段话,你们就更能体会到李时珍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齐!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

生:我的问题是《本草纲目》是一般什么样的书?他里面都写了什么内容? 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药学巨著,是吧?同学们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这本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师:同学们,看着《本草纲目》中这一串串数字,你们一定读懂了这数字背后的艰辛与坚持,这数字背后的毅力。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容易么? 生:不容易。

师:水滴能够滴穿石块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那么水滴和李时珍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好请你来。生:他们都是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师:是呀,正像课文中最后一段所说的,来我们一起读,我们要铭记。

师: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 生:启示。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体裁独特的说明事理的文章,在这样说明事理的文章,是我们五年级阶段遇到的第一篇。现在同学们就跟着老师来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作者先写了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 师、生:现象。

师:接着提出了,只要——

生: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师:为了更好的讲清楚这个观点作者接下来,作者举了一些—— 生:例子。

师:板书:事例。最后作者得出了,只要—— 生: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

上一篇:耐心词语造句下一篇:平安创建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