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2024-10-03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精选8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1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香江路第一小学 薛红

《滴水穿石》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篇幅不长,文句平实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我在备课之时,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立足文本,以读促思。让学生既学到相关的知识,又学好相关的学习方法,还能从本课的三个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身上学到他们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导入课文时,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而后设置一个情景为学生实现理想提供一个秘诀,这正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话题,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接着,老师故意装傻,提出“小水滴怎么可能滴穿石块?”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因而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大增,纷纷用文本上的句子来说服老师。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文章第三段,从三个人物事例中让学生反复品读,抓住重点词理解正是因为他们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合作、感悟、再阅读,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让我喜出望外。

于是,我乘热打铁,把第四小节内容提上来,引导学生对比“倾盆大雨”和“水滴”因目标的专一与否而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

--沉浸于学习的乐趣,很快明白了二者的差距,从而进一步了解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为后继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1.把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老师“傻”一点儿,学生就回报给你意外的惊喜。说实话,在上课之前,我很担心本班学生不会自己去理解课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且,像这样文句浅显而含义深刻的课文不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理解,从而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实在是可惜。因而,我做好了上砸轮流课的准备,大胆上演了一出学生“教”老师的戏,没想到,效果比我设想得还好,这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信念。

2.学生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很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课上指导好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步骤,小组各个成员的具体分工,承担的义务,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能够积极进取,还使课堂秩序井然。

-2--3.鼓励学生说话,说完整的话。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练习说话不是只在口语交际课上,应贯穿在平时的课堂当中。使学生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因此我让学生课下搜集了关于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资料。在课上,我不是让她们随意照着找好的资料照本宣读,而是让他们有时间准备,而且按照填空的方法训练说话。例如:‚()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取得了()的成就,如果我们像他一样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完不成呢?‛这样既练习了学生脱离课本说话,又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较低的台阶向上爬。

4.学生的习惯养成很重要。在学生读书、写字时,我会巡视全场,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在学生默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思考并随时做批注。遇到训练写话说话的时候,尽量训练大部分的学生。

5.课堂气氛很重要。可能上午第三节课的原因,学生开始的积极性不高,但经过我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调整。我觉得学生愿意学才是学好的基础。教师一定要调好课堂气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自己学会,学好。这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反思。

2016.1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2

生:水是一种液体。

师: (板书:石) 谁来说说这种物体的特点。

生:石头很硬。

师:石头很硬, 是一种固体。谁能说一个带有“水”和“石”的词语?

生:滴水穿石。

生:水落石出。

师: (板书:滴水穿石) 谁知道“滴水穿石”的意思?

生:是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

师: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后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觉得水把石头滴穿是不可能的事情。

师:石匠要想把石块凿穿, 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柔软的水滴能把那么坚硬的石头滴穿吗?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请打开课本, 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水滴要把石头滴穿, 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生自由读后交流)

生: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生:第一, 要有水滴接连不断地滴下来;第二, 要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第三, 要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的时间。

师:很长的时间。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师:“锲而不舍”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坚持不懈。

师:“锲”是什么意思?

生:雕刻。

师: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 把水滴石头比拟成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 一直刻下去, 不肯放手。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

生: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现在水滴居然能滴穿石头, 这简直不能让人相信。

师:如果石头上有一个洞, 能说它是奇观吗?那可能是石匠凿出来的。但是当我们知道这个洞是水滴把它滴穿的, 我们就称它为奇观了。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话, 把刚才这么多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 看看这句话和我们刚才读的那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在原句前面加了一句话:“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多了一句话。

师:加了这一句话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引出下文。

师:还可以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更加强调了水滴滴穿石块的原因。这叫什么方法?

生:设问。

师: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回答问题。注意设问的语气, 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学习滴水穿石这个故事, 仅仅满足于发出一些感叹够不够?还应该怎么样?

生:还要明白一些道理, 更好地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出示:“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我们像水滴那样, 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出示对比的两句话:1.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什么事情都做得成。2.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好?

生:第二句话。

师:为什么?

生:第二句是反问句。

师: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 女同学读第二句话, 把反问句的语气读出来, 表示一定能做成。

(男女生练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 是因为它目标不专一, 一会儿滴这里, 一会儿滴那里。而水滴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生:第五自然段是说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也不要半途而废, 要持之以恒。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段话 (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 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二自然段讲水滴目标专一, 第四自然段讲雨水目标不专一。

师: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自然段讲水滴目标专一, 能把石块滴穿, 是从正面来讲;第四自然段讲雨水目标不专一, 不能把石块滴穿, 是从反面来讲。比较一下这两句话, 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两句话:1.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2.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生: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 只要不三心二意, 就可以把事情做成功。

师: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第一句话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说的?

生:反问句。

生:第二句是陈述句。

师:第二句话中的“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的意思是相反的, “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的意思也是相反的。这里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对比应用, 进一步强调了做事情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获得成功。将来作文, 也可以学着这样来写。

师: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只要我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就是滴水穿石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师: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是用什么词语来概括的?

生:第一个故事讲了医药学家李时珍编了《本草纲目》这本书。

生:李时珍翻山越岭, 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 写成了《本草纲目》这本书。

师:老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当做小标题———立志学医。第二个故事能不能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生:第二个可以用“迷恋电学”概括。

生:第三个可以用“不懈创作”来概括。

师:很好, 给点掌声!请同学们再默读第三自然段, 等会儿把三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看你记牢了没有。

(生默读, 同桌互讲。师指名讲述。)

师: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想, 立志学医的李时珍、迷恋电学的爱迪生、不懈创作的齐白石, 他们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之处?把你认为的相同之处在文中画出来。

(学生自学)

师:请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选一位当组长, 其他三位同学每位交流一个故事的答案, 组长确定发言顺序。如果需要修改补充的就修改补充。

(生分组学习)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好。谁先来交流第一个故事?李时珍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李时珍立志学医, 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翻山越岭说明他走了很多的路。

师:老师提示一下, 能不能表达得更加明确一些:我觉得李时珍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第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第二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第三个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这样说别人听起来就会很明白。

生:李时珍和水滴第一个相同的地方是都用了很长的时间。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师:李时珍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去研究药学。一个人能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而他却用了二十几年, 时间够长啊, 真是持之以恒!

生:第二个相同的地方是水滴一直想把石块滴穿, 而李时珍一直想把生病的人治好。

生:李时珍在小时候就立志学医。

师:说明他有恒心。志就是志向, 志向就是目标。还有什么相同?

生:目标专一。

师:水滴最后滴穿了石头, 而李时珍呢?

生:他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巨著是不是说书大得不得了?

生:巨著是说书的影响大。

师:还说书的价值很大。从李时珍立志学医的故事中, 你们还受到什么启示?

生:从小想当什么, 就要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当成。

师:谁还知道李时珍是做了怎样的努力才完成《本草纲目》的呢?谁知道李时珍的其他故事?

生:李时珍的父亲不希望他学医, 因为行医在当时是一个让人鄙视的行业。

师:感谢他! (鼓掌) 他给我们补充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知道李时珍是从小立了志的, 虽然父亲反对他, 但他还是坚持不懈, 最后还是用自己的表现,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师:谁来交流第二个故事。爱迪生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爱迪生对电学迷恋, 孜孜不倦。

师:迷恋、孜孜不倦说明爱迪生怎么样?

生:目标专一。

生:孜孜不倦说明持之以恒。

师:表达持之以恒意思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 是哪个?

生:毕生。

师:什么叫“毕生”?

生:一生。

师:爱迪生从小迷恋电学,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电学研究上面, 这就叫“毕生”“持之以恒”。这个故事对你们有什么启示?

生: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目标专一, 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师:关于爱迪生迷恋电学的故事, 你们还知道哪些?

生:他仅研究电灯一项, 就记了400多个笔记本。有一次一个同事来拜访他, 谈到一半的时候, 他突然高兴地叫了起来, 说:“正好借几根胡须来用用。”

师:这就叫什么?

生:迷恋电学。

师:听出来了吗?哪些具体细节说明他迷恋电学了?

生:他说借几根胡须来用用。

生:记了400多个笔记本。

师:感谢这位同学。学了这个故事, 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 读———

(生读课文)

师:齐白石的故事和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到了晚年, 还坚持每天作三幅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数十年。在他的画室里还有一幅字:不教一日闲过。怎么理解?

(生答)

师:就是不白白地浪费每一天的时间, 那就是———

生:珍惜时间。

师:知道了这些故事, 我们又一次感受到, 读———

(生读两句话)

师:除了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人由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呢?

(生答, 略。)

师:请看这句话———

(出示:你看,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 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了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又是一个反问句。这里“滴水穿石”“顽石”都加了引号,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仅仅是指水滴把石块滴穿吗?将“滴水穿石”和“顽石”联系起来看, 还仅仅是指滴穿石块吗?

生:还指克服困难。

……

师: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 它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的文明史, 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人物, 他们对我们中国的发展, 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成功都是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得来的。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因为它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最终能把顽石滴穿。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翻山越岭, 吃尽了千辛万苦, 最终完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从小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自谋生计, 迷恋电学, 最终取得了一千多项发明的专利;齐白石老人一生不懈创作, 不教一日闲过, 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些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学了这篇课文, 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想法, 能不能用这句话开头, 说说自己的想法呢?

(出示:学了《滴水穿石》这篇课文, 我想______。)

生:学了《滴水穿石》这篇课文, 我想只要努力,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取得成功。

生:我想只要坚持不懈, 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 也总是能克服的。

……

师:文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志向, 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你现在的想法。

(出示: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孜孜不倦、接连不断、锲而不舍)

生:我学唱歌要持之以恒, 而不三心二意, 要坚持不懈, 而不半途而废。如果每天练练嗓子, 就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滴,感知力量。

(播放水滴声)它不知疲倦地滴着,滴穿了石头,也滴进了我们的心房。你从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在水滴声中勾起了对课文的回顾,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巧妙渗透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

二、品读名人,感受精神

过渡:是呀,这小小的水滴,滴穿的是石头,滴出的是精神!其实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

1.指导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三个小故事。

2.师:因为他们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3.师:下面就让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品析文字,去读懂他们成功的奥秘。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明朝仰望医学大家——李时珍。

(1)指名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出示句子:“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2)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紧紧抓住“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巧妙整合了学生所找出的关键词。】

(3)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体会李时珍的成就。)

【设计意图:教者的激情小结以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了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从而真切地体会李时珍为写成《本草纲目》付出的艰辛,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总结学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像水滴一样的精神。

5.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并交流。

过渡: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两个事例,想一想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结合、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爱迪生和齐白石像小水滴一样的精神。】

6.学法总结,指导仿写:课文列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语言凝练,并不像我们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也不像《诺贝尔》那样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语言进行具体描绘,但是却充分证明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将事情做成”的道理。这是我们这篇说理文独特的写法,观点鲜明、叙事简明。你能用这种方法用两三句话写一写你心目中最敬佩的那个名人的事迹吗?

【设计意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写话、口语交际的形式,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说理的方法。】

三、再听水滴,感悟启示

1.这些名人都成功了,他们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句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名读)

2.老师感受到了小水滴带给你们的力量,也同样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想起了太极洞内那滴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的接连不断的水滴声,那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那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静下心来,走进太极洞。(播放水滴声)

【设计意图:再听水滴声,首尾呼应,是情感的内化,是主题的升华。】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精讲李时珍的事例,让学生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法作文。这样,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巧妙渗透说理文的事例论证的叙述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说理文构篇的基本方法。既说明了理,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统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4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深入地来学习课文内容,来感悟滴水穿石。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三个故事展开。我分成了几个层次来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请学生读这几个故事,像“滴水穿石”那样用四个字来概括故事的意思。第二个层次是请学生记一记这几个故事,同桌每人讲一个不同的故事给对方听。

第三个层次则是找出这三个人物和水滴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特别是第一个李时珍的故事,给学生学习下面两个故事一个很好的示范。在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将“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补三心二意……”这段话反复穿插在每个故事中让学生来诵读,不断地更进一步地体会,我感觉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之后也进行了一定的扩展,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人物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大业。这个在课前学生已经做了收集,在课堂上的交流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最后,请学生用上课文中学到的好词来说说:“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想……可以说是自我的一个提升吧。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及反思 篇5

刘艳

一、游戏导入

1、通过上节课学习谁还记得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过渡:同学们记得真好,下面奖励大家做个小游戏

2、做滴水穿手的游戏

3过渡:我就奇怪我的水滴怎么不能滴穿她矫嫩的小手?为什么太极洞里的水滴能滴穿那块坚硬的顽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看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 你觉得哪些词能表现出太极洞水滴独有的品格?(接连不断,同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小洞怎么形成的呢?谁来读给我听听?有没有把水滴的品格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过渡:尽管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形成了我们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6第二自然段后面是个反问句,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话? 过渡到第三自然段:这就是作者看到奇观后得到的启示,他不仅惊叹被水滴滴穿的这块石头,更被“滴水穿石”的 精神所折服。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就是像水滴这样的人,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些名人好不好?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位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出示图片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默读他们的故事,想想他们“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可以用笔轻轻画出来。谁来读一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读完这段话,你脑海里出现了个什么样的李时珍?你从哪儿读出来的?什么叫不懈努力?李时珍不懈努力的结果怎样?(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能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如果我们也能像李时珍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对,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呢? 生:我们应该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师: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吧,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现他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生:有感情地朗读李时珍的故事。

师:老师刚才和大家一起,先读一遍李时珍的故事,然后抓住“不懈努力”这个词来理解李时珍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现在各学习小组按照这个方法来选学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好吗? 生:小组选择一个故事自学、探究。师:在各小组间相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抓住了哪个词解读爱迪生的? 生:孜孜不倦

师:“孜孜不倦”理解了吗?

生:孜孜不倦就是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师:爱迪生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工作呢? 生: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

师:他是电学实验迷,前面我们还遇到过哪些迷? 生:法布尔是昆虫迷。生:贾岛是诗迷。

生:富兰克林是雷暴迷。生:诺贝尔是炸药迷。生:谈迁是《国榷》迷。

师:对,他们都是像水滴那样的人啊!爱迪生孜孜不倦的结果怎样呢?

生:他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灯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生:老师,我还知道他发明白炽灯的时候先后用铁丝、头发丝等做灯丝,经历了若干次的失败。

师:对!你补充的资料足见他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出示:

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我们把前面的填空再做一下好吗?先说给自己听听,然后再举手回答。生:爱迪生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如果我们也能像爱迪生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生:齐读

师: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将来也做爱迪生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再来朗读爱迪生的故事,体会他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个小组研究齐白石了?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我抓住了“坚持不懈”

师:故事里哪些词语能表现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生:始终没有停止过作画。

生: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叫一日闲过。” 生:就是到了晚年,也任然坚持作画三幅。生:他数十年如一日。生:我抓住了“炉火纯青”

师:哪个词更能反映齐白石老人的深厚功底? 生:是炉火纯青。

师:炉火纯青什么意思?

生: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师:相传道家炼丹炼到炉里的火发出青色的火焰时就成功了,后来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那所谓的炼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齐白石炼的是什么?

生:齐白石老人炼的是画功。我们一起来欣赏白石老人的作品。(出示:牵牛,牡丹,虾及高龄虾等作品)

师:对啊,齐白石老人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出示:

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我们现在再来按上面的填空题提示说一段完整的话怎么样?不着急回答,还是先说给自己听听。

生:齐白石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果我们也能像齐白石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老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刚才学习三个故事的时候也做到了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书读不成呢 ? 分小组读课文。

师:书上只讲了三个典型事例,你们还知道哪些名人故事呢? 生: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研究,终于发明了避雷针。

生:诺贝尔一生从事炸药研究,即使被炸得鲜血淋淋,还是没有停止过研究。生: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完成了编年史巨著《国榷》。师:我们讲了这么多故事,概括起来说就是——

生: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引号中的三个词语理解吗?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靠着这种 精神,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能把你的理解溶进填空里去说一段完整的话吗?

生: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生: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精神,才攻克一道道难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生: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扫除一只只拦路虎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所以我们要铭记——

生: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三 总结全文,提示本文的写作特色

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们就能实现美好的理想。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一个鲜明的观点!

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他是怎么想我们揭开这个启示的:这篇课文先给我们呈现太极洞奇观,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接着举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给我们提出希望。

奇观

板书:观点

举例 正

总结

反思:课始,我先做一个小游戏交“滴水穿手”,让学生体会水滴力量的渺小、微不足道。过度:那它是怎样滴穿坚硬如铁的顽石的呢?引出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边读边找出水滴滴穿石块的原因。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给这一奇观起个名字,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么会滴穿石头呢?这正是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放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自读,学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一句。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句中两个关键词: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启发学生:这一奇观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还可用哪四个字来形容?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学生回答出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对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则给予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一句:目标转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接着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最敬佩的事例,抓住关键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想办法读好。在大堂交流时,我避免了形式单一,学生谈到齐白石时,我问:齐白石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谈到李时珍时,我让学生结合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来谈体会并启发学生说: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尝草药、访名医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其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学生谈到爱迪生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或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能帮他们总结一下吗?”至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写了安徽广德太极洞的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并由此引出本文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课文又从正反两面说明这一观点。正面用古今中外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说明他们的成功都是靠了“水滴石穿”的精神;反面从“雨水”不能“穿石”说明目标不专

一、不能持之以恒就办不成事。课文最后揭示了“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区分多音字“给”。会用“滴水穿石”“启示”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滴水穿石”的现象及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读懂“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教学方法:

观察图画法

朗读感悟法

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目标:

一、观察图片,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说给大家听听。2.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3.出示“滴水穿石”图片及声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揭题,板书,齐读。

5、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问:滴水为什么能穿石?滴水是怎样穿石的?滴水穿石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课文(3)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滴水穿石”的故事?(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二类生字,指名认读。(先自读,再开火车读。最后齐读)(3)出示词语,指名读。(学生读后说说自己以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读课文并评读)(5)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滴水穿石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课文除了写水滴的故事外,还写了人的故事,找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写了哪几个人的故事?(学生快速默看后回答)

2、课文可分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3、指导读好“滴水穿石”的故事。(1-2)自然段讲述了“滴水穿石”的故事。

4、指导读好科学家的故事。(3-4)自然段讲述了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了事业的事例。

5、指导读好启示。第(5)自然段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四、教学生字、指导描红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布置课外作业。

通过阅读、上网等渠道去搜集一个证明“滴水穿石”的名人事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2、学习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3、初步学习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初悟“启示”

1、复习词语

接连不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翻山越岭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三心二意 半途而废

2、用上前面的词语讲讲安徽广德太极洞一大奇观。

3、朗读: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二、了解奇观,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

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读文探究:

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1)刚寸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

生交流,出示文字:

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1、)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2)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3)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3、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旬,让学生变换句于的说法。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教师点明:用反问句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指导读好反问句。

过渡,你相信吗?怎样才能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

三、精读事例,探究联系,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1、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

2、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自主读文探究:这个事例和“滴水穿石”有什么联系?

3、同桌合作交流自读体会。

4、组织交流,教师随机评点,并指导读好事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各自专一的奋斗目标、如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几个方面去领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联系。

(2)相机理解“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

5、合作朗读这三个事例。

6、小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学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揩什么意思。(2)练读。

7、以读代讲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四、照应课始,交流感受,读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到这里,那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你找到了吗?学生交流后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理解“铭记”,学生读背句子。

四、领会特色,赏悟“启示”

1、小结写作特色:这篇课文先给我们呈现太极洞奇观,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接着举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提出希望。

2、练写读后感。

3、把搜集到的名人资料,仿照课文写一段事例。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7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篇课文吗?谁能帮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一生在黑板上写) 大家注意看, 他写得怎么样?

(生评价)

师:他写得正确、规范、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出示生字新词)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读读, 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没有把握, 可以看看书上的注音。

(生自由练读)

师:这位男生, 请你把第1、第2 两行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声音响亮一点。

(生读, 师相机正音。)

师:知道“自谋生计”的意思吗?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吗?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书上的句子, 其他同学思考。

生:“自谋生计”指的是爱迪生在幼年时就自己想办法赚钱来养活自己。

师:有一个字的写法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课件出示“勉”)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字, 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关键要写好哪一笔?

生:关键要注意“勉”的竖弯钩, 要往外钩一点, 这样“力”才有地方可以写。否则, “力”写到外面就不好看了。

师:他说得非常好!“勉”的这个竖弯钩要写得宽一点, 平一点, 要把这个“力”包在里面。请打开书, 看课后“习题1”, 拿出钢笔把这个“勉”字描一个, 然后在右边的空白处再写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巡查, 提示竖弯钩要写得平宽。)

师:写完的同学把你临写的字与田字格里的字做一个比较, 如果你认为自己写得还不错, 就画上一个五角星。

师:第3 行和第4 行是二类字, 请这位女生来读。 (生读) 最后一行是随文注音的两个生字, 我们也要把它读正确。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锲而不舍白炽灯)

师:生字新词掌握得不错了。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地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文章读得更加流利, 更加正确。

二、整体把握, 解析结构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读书就应该这样, 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篇文章叫《滴水穿石的启示》, 那么“滴水穿石”究竟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 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文章结尾已经点明了, 就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相机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实现理想)

师:同学们, 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生默读思考三分钟左右)

生:我觉得作者是先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来说, 让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再通过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 来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之后再转回到话题中, 说雨水的速度非常大, 但是它没有持之以恒, 所以它没有把石头滴穿。

师:这位女同学说对了一大半, 谁有补充?你来说。

生:作者先讲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个“滴水穿石”的奇观。然后举了古今中外三个名人的例子, 接着写了雨水虽然速度很快, 但是它没有持之以恒, 所以没有滴穿石头。最后揭示了道理。

师:我想问, 课文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 为什么在这之后还要写雨水的例子呢?

生:我觉得作者后面又举雨水的例子, 是想跟太极洞内石缝中滴下来的水滴作比较。对比的目的是告诉人们, 从石缝中滴下来的水虽然力量不大, 但是它能持之以恒, 所以就能滴穿大石头。就算雨水从高空中落下的力量很大, 但是它不能持之以恒, 所以就永远滴穿不了石头。

师:说得真棒!通过对比使这个道理就更加突出了。还有吗?你说。

生:作者还告诉了我们, 如果你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就没有事情办不到。

师:嗯, 请坐!同学们, 请看这段话。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如果你把这段话和第4 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话, 可能就会有新发现了。为什么要写第4 自然段?这位男生你来说。

生:我发现, 前面的“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目标专一”指的是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三心二意”指的是雨水, 分别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后面的“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持之以恒”是指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半途而废”是指高空落下的雨水, 也是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

师:你们看, 道理是一正一反来说的, 那么, 事例也要有正面和反面的, 这样一来, 事例和道理就结合得非常紧密了!请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说勤奋》课文截图) , 《说勤奋》大家都有印象吧?这篇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然而你可知道,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把“勤奋”这个话题给引了出来。那么, 《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引出话题的呢?

生:这篇文章的话题是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引出来的。

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总结:作者先由自然景观引出话题, 然后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加以证明, 再接着举了一个雨水的反例, 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作者就是这样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

三、事例比对, 知晓方法

师:说理经常要运用到事例, 事例在整个说理文中显得特别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说理文的灵魂、核心、关键所在。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 自然段, 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 看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仍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

(生默读思考)

生:这三个例子讲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

师:能不能讲得再具体一点?他们的不同点在哪里?

生:齐白石和李时珍是中国的, 爱迪生是外国的, 这证明了中外。同时, 李时珍和爱迪生他们都是古代的人, 齐白石是比较现代的人。

师:不是比较现代, 就是现当代人。爱迪生也算不上古代的, 要算也算近现代的。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我觉得李时珍是坚持不懈地写书, 爱迪生是坚持不懈地发明, 齐白石是坚持不懈地画画。他们研究的领域和目标不同。

生:我想补充, 他们三个人的国籍也不同。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的事例呢?

生:这样能更好地说明道理, 说服力更强。

师:是啊, 这就表明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 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话, 就能实现美好的理想。那么, 这三个事例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一番辛苦, 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就, 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生:他们都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个事例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反过来说, “事例”必须为“道理”而服务, 必须要紧紧围绕着道理来叙述。 (板书:紧扣道理) 那么, 作者是如何紧扣着道理来叙述的呢?让我们先走进李时珍的故事。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李时珍这个事例,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这个小故事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生 (读)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访名医, 尝药草, 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听明白了吗?先写了什么?谁还没发过言?你来说。

生:作者先写了李时珍从小就非常想当医生。

师:如果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就是——— (板书:立志学医) 接着写了什么?

生:接着写他后来为了这个理想而付出了很多努力, 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 就是——— (板书:不懈努力) 最后写了什么?

生:最后写他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师:很好。 (板书:写成巨著) 请看黑板, 李时珍这个小故事, 先写了他立志学医, 然后写他不懈努力, 最后写他写成巨著。把左右两部分板书结合起来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

生:“目标专一”是说李时珍立志学医, 说明他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是说李时珍不懈地努力;最后写出了巨著, 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在叙述李时珍这个小故事的时候, 作者是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的, 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说理文在运用事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生:紧扣道理。

师:那么, 其他的两个事例是否也紧扣着道理来写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大家仿照我们刚才的做法, 也提取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这两个小故事。

生:爱迪生的目标专一是指他从小迷恋电学。

师: 如果用四个字, 就是———

生:迷恋电学。

师:好!继续说。

生:毕生孜孜不倦, 最后他拥有一千多项发明。

师:请你上黑板, 把这些关键词写上去。“最后拥有一千多项发明”写“千项发明”就可以了。

(生板书:迷恋电学孜孜不倦千项发明)

师:从最后一个小故事中你们提炼了哪些关键词?你来说。

生:我提炼了“ 著名书画家”。

师:著名书画家和目标专一能对应起来吗?应该提炼什么关键词?

生:应该是“挥毫作画”。

师:这是他的目标, 继续说。

生:不教一日闲过。

师:“不教一日闲过”就是持之以恒吗?

生:是。

师:那最后呢?“实现理想”指的是什么?

生:技艺炉火纯青。

师:结果就是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请你来写第三个小故事的关键词。

(生板书:挥毫作画不教一日闲过炉火纯青)

师:同学们, 请看黑板, 这两个小故事有没有紧紧地扣着道理来写呢?

生:有!

师:爱迪生迷恋电学和齐白石挥毫作画, 这就是他们的目标。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坚持不懈地创作, 是不是能够说明他们持之以恒? (生:是。) 最后爱迪生有千项发明, 齐白石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是不是说明他们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生:是!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这三个小故事在行文的时候, 都是紧紧围绕着道理来叙述的。这就是它们的一大相同之处。还有一个相同点, 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我觉得, 应该是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块块顽石在阻挡着他们, 但是他们都用滴水穿石的精神, 击穿了这一颗颗顽石。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同学们, 说理文在列举完事例之后一般会加上一段议论, 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我们来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课件出示:你看,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 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三个小故事都提到了“顽石”, 都提到了他们“滴穿”了一块块“顽石”, 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在写事例的时候, 还要跟结尾的那一段议论相符合。 (板书:与议相符) 我们再来看看, 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他们面对的“顽石”分别是什么, 找一找, 用波浪线画下来。

生:李时珍面对的顽石是“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访名医, 尝药草”。

生:爱迪生面对的“顽石”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幼年就自谋生计”。

师:是的,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还自谋生计, 还当过———

生:小贩、报务员。

师:多么不容易啊!在这样的困难之下, 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那对于齐白石而言, 他面对的“顽石”又是什么呢?书上有暗示, 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到了晚年, 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师:你看, 都这么大年龄了, 还要每天坚持作画。年龄,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也是一块“顽石”。所以, 这三个事例, 是不是和后面这一段议论的文字相吻合?

生:吻合。

师:这三个事例还有一个相同点。 (课件出示《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图片) 这篇文章你们熟悉吧, 想一想, 同样叙述一件事, 记叙文和说理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说理文中的这三个事例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来写的。

师:也就是说, 这三个事例在用语方面都是简洁、概括、精练的。 (板书:简洁概括) 这就是说理文运用事例的又一个特点, 不像记叙文那样具体细致, 而是凝练概括, 只要能够说明道理即可。

四、学习运用, 创编事例

师:同学们, 课文学到这儿, 如果老师叫你用一个事例去替换文中三个事例中的某一个, 你有没有信心把它写好?应该怎么写?

生:首先要紧扣道理, 还要与议相符, 而且要简洁概括。

师:紧扣着道理来写, 就是要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最后实现了理想。与议相符, 就是在行文的过程中, 要写出这个人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最后, 你的语言还要简洁概括。本单元前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 请你从中选择一篇, 把它浓缩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明白了吗?大家就把这个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下课!

【评析】

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 没有令人应接不暇的教学过程, 特级教师刘荃执教的这一课, 似一段美妙的旅程, 带着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行进, 学习语言的形式, 直抵语言表达的内核, 切切实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循着文体特色教学

不同文体的作品, 其结构、语言及表现手法都有着不同的特性,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也应运用不同的方法。刘老师的教学遵循了说理文的特点, 把握住了说理文的写作思路, 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 再从形式到内容“走上几个来回”, 让学生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穿行, 从而逐渐掌握说理文的阅读及写作方法。

1.整体中明晰结构。

学生在初读课文、掌握基础字词后, 刘老师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设计了两个问题:

“这篇文章叫《滴水穿石的启示》, 那么‘滴水穿石’究竟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 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循着这两个问题,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的方法, 即明白了文章“在写什么”, “是怎么写的”。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均有着巨大的作用。学生有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继续探究文章的局部, 就有了凭借和支撑。

2.对比中学习表达。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是说理性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学中, 刘老师很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潜心会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 自然段, 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 看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仍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种比较的学习方法在说理性文章的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极有效的一种手法。通过比较, 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一是作者为了说明观点, 采用了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 这样更具说服力;二是事例在于说明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 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体会到这一层次, 学生对事例服务于论点, 就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然而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带领学生继续深入文本, 层层深入, 向着语言深处漫溯, 继续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升。学生犹如在登山, 每上一层, 视野更开阔, 看到的风景更美丽。

3 . 创编中实现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说理文的写作方法, 刘老师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如下练习:“本单元前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 请你从中选择一篇, 把它浓缩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这样, 就巧妙地将本单元的课文进行了有机整合, 既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贴着学生认知行进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 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刘老师的课堂没有繁复的设计, 只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地推进, 自然地贴着学生的认知推进, 这样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俯拾皆是。

师:很好。 (板书:写成巨著) 请看黑板, 李时珍这个小故事, 先写了他立志学医, 然后写他不懈努力, 最后写他写成巨著。把左右两部分板书结合起来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

生:“目标专一”是说李时珍立志学医, 说明他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是说李时珍不懈地努力;最后写出了巨著, 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在叙述李时珍这个小故事的时候, 作者是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的, 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说理文在运用事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生:紧扣道理。

师:那么, 其他的两个事例是否也紧扣着道理来写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大家仿照我们刚才的做法, 也提取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这两个小故事。

说理文看似简单, 但对于小学生而言, 说理文事例材料的运用是否妥当, 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他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这也是教学应着力的地方。看似刘老师不经意的点拨, 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 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发现的快乐, 体会到收获新知带来的愉悦。这样的课堂, 是贴着学生认知行进的课堂, 是学生成长的课堂。

三、守着教师立场引导

说理性文章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不高, 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 更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刘老师在课堂上, 把课堂的思维权交给学生, 但坚守自己是课堂的“ 组织者”“ 引导者”, 指导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学习, 在学生思维不明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 让学生走得更深, 走得更远。例如, 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

师:同学们, 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这是教师在组织教学。

师:我想问, 课文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 为什么在这之后还要写雨水的例子呢?

这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思维向前推进。

生:我发现, 前面的“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目标专一”指的是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三心二意“指的是雨水, 分别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后面的“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持之以恒”是指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半途而废”是指高空落下的雨水, 也是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

师:你们看, 道理是一正一反来说的, 那么, 事例也要有正面和反面的, 这样一来, 事例和道理就结合得非常紧密了!

适时进行鼓励与总结, 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有了更高的认识, 这就是教师的作用———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当然, 刘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充当好这些角色, 源于他有较深的教学功底, 源于他对课标有深入的把握, 源于他对教学的内容烂熟于胸, 源于他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反思;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1-0022-4

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one of the best researched of all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who have opportunities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learn faster and more efficiently, have greater retention about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But dur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The author gives the reasons and presents some strategies to achieve teaching goals.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reflection, implication

1. 引言

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并积极推广,是因其具有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作用,创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及形成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1994)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并取得非凡的成绩,而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如何有效地在我国的教学土壤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建构其实施策略是关键。下面就以合作学习的理论含义和特点为依据,分析其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众多文献论及的一个重要学习模式。它主要强调语言学习过程的合作关系(Richards & Rodgers, 2001)。“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建构主义的主要假设是,个体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从自身经验中建构个人思想,即建立他自己的世界观。这就决定了学习者成为学习理论的核心。”(转引自程慧琴、李殿卿,2006:23)

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包括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中介作用”,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中介作用是指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不同知识水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交往互动。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比学习者现有认知水平略高出一个层次的群体或个人。凭借着与能力比他好的同伴进行交往,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最好办法。(转引自程慧琴、李殿卿,2006:23)

Williams和Burden(1997:39)指出:“社会互动论认为,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通过交往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合作中的真正互动就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活动形式,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3. 合作学习活动方式的特点

1)合作学习是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一种现代教学体系,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的活动方式,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小组学习当属于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使置身集体中先前单一的个体,在合作问题的“压力”下,排除个体因素而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学生的空间得以保障,教学评价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得以培养。

3)一是行动上的合作,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在英语课堂学习中,两个层面的合作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人的责任、学生的社交技能、语言学习的焦虑调整、小组成员的个性差异和小组活动的评价体系、团队的成功有赖于所有成员协同工作,实现理想目标。但是仅仅要求学生合作还不能确保学生学到社交技巧,教师必须有目的地教育他们承担个人责任。一个群体的成功,依赖于每位成员所展现的知识能力。

4)教师还应辅以相应的评价措施。当团体的成功能够根据所有成员的成绩综合而定、评价成员对团队计划有贡献时,合作学习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4. 合作学习在外语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教师方面

目前许多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对新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没能准确而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合作学习的表面化、自由化、泛滥化也是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外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迹象。因为,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交往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一节课要合作数回,这样的合作学习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泛滥。此外,某些课堂看似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教师方面就是教师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潘迎春,2005)为完成教学任务或考试,不少教师在评价制度改革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依然持有自己的观点,课堂上经常怕超过预定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在学生合作时没有安排充裕的时间,致使合作仓促、忙乱。

4.2 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听课方式上,不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例如,将Make Our City More Beautiful一课设计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设置几个小型话题,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报告:How to make our school more beautiful? How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How to stop the factories from pouring the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先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翻阅先前的资料,鼓励他们到现实生活中调查了解,然后每组合作完成一篇70词左右的报告,再由每组选出的一位同学在全班作汇报。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自然期望所有的学生能够加强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成绩。然而,事与愿违。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2.1 学生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缺乏合作意识

学生处于应试教育学习压力状态下,负担重,除英语课程外,还有其它课程,课外时间不多,收集材料不充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小组活动中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有些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承担的责任和角色不明确,而另一些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只做旁观者和观望者,对一切活动表现冷漠。

4.2.2 课堂时间紧张,合作学习无效果

在课堂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讲授以外,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演讲,因此课堂时间就显得格外珍贵。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加之部分学生参与的欲望不强,课堂上浪费了很多时间。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保证进度,学生的表现机会和发言时间受到限制,合作学习的优势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小组学习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学生不合不作的有之,只合不作的有之,只作不合的有之。他们要么干自己的事,要么借此机会谈闲话,要么人云亦云。总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2.3 环境方面

教育环境狭小,不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并且班级人数也过多。这些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客观原因。

5. 合作学习中应采取的策略

5.1 组合小组成员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交流的多样性与个人参与度是一对矛盾。小组规模过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小组规模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课堂内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让学生自由、任意组合;二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组。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别、能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在小组人员构成上有同质与异质之分,前者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认知水准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由于有共同的语言,彼此间容易打开心扉,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后者则求异,形成异型交流结构,异质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形成的互补机制亦能使小组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按异质分组有利于资源的利用。一般而言,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编组原则是以异质分组为主,同时注意组际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但突出异质性。还有一种方法是按学习的问题和学生的兴趣分组,这有利于探讨问题。编组一般要小,从同桌两个人小组,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再到相邻课桌(可以改变“秧田型”的空间结构)六人小组,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讨论时间而定。小组活动时,课桌椅的摆放允许灵活多样,如固定排列、组团式或圆桌式,目的是有利于合作和互动。

5.2 转变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师生互动关系,创新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的是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采用换位法来丰富师生关系创新学习方式。

师生换位法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把教师从传统的“讲台”上拉下来,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或指导者,及至顾问,强化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张宏丽,2006)通过学生上讲台讲解知识内容,归纳重点、难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渴望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愿望,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体现了教学民主,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早在1896年,Dewey就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工作应以学生的需要为方向。他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学生自己也可以做老师,教师该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协助、支持和辅导的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生的做老师中,自己创新。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指出,“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

5.3 选择合理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合理选择合作内容。笔者认为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的原则应该是: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对一些有情节的故事性文章进行角色扮演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

课堂应是学生大量地接触语言、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应用机会的场所。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充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章或对话的意境。(何亚芬,2006)比如在教中专基本版第二册第十单元comprehensive English 推土机时,由四五个同学分别扮演Dozer和Policeman,一个人读旁白,几组学生依据个人对警察、先生的性格把握,用夸张的语音语调,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也使学生尝到了语言交际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加深了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5.4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采取课堂随机组合开展活动

小组活动、读课文、单词或单词接龙比赛时都可以随机组合来组织,两人一组,按座位横排或竖排为一组,单号或双号为一组等等。总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多参与课堂。

5.5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合作学习的成效高低,关键取决于评价机会的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从围绕学生学业成绩为中心的评价转向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上,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5.5.1 组内成员自评、同伴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在追求达到整体目标的同时还应实现个人目标。因此,小组成员先对自己评价,然后相互评价,最后对小组的总体情况进行自检,形成对自己的全面了解。

5.5.2 组间互评

合作学习形成的是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提高竞争力。

5.5.3 师生合作评价

教师在评价体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对个体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而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指导和帮助的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基础英语教育阶段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探讨、尝试和研究。

参考文献

Richards, J. C. & 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Vermette, P. Four fatal flaws: 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J].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1994.

Williams, M. & R.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9.

程慧琴、李殿卿. 心理学[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23.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

何亚芬. 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 山东师大学院(社科版),2006.

潘迎春. 初中英事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 山东师大外语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

张宏丽. 中加外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差异[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

上一篇:国庆节七天乐活动方案下一篇:林冲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