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共14篇)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1
梦想,我来了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五3班 李晨祎
梦想,或许对我们而言,是个不可越过的界线,那样遥远,但是现在,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正如鲁迅所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仔细回想过去,多数时间是在挥霍浪费,和小水滴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水滴不分日日夜夜的往顽石上滴落,过了一年、两年、几十年、几百年……小水滴以它微不足道的力量,持之以恒的毅力,终于把顽石滴穿了。而我呢?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在向什么地方努力?是在前行,还是停留?我的脑子里一场“乱战”。
科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临终时,他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取得了事业上最终的成功,还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写一部明史。经过他20余载的奋斗,终于写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谁也没料到即将复印前,书稿被偷了,体弱多病的谈迁为了完成他的心愿,重新开始撰写这部史书,经过4年的沧桑之后,新的《国榷》终于问世,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达芬奇是英国著名的画家,他的故事也已经家喻户晓,小时候他的老师让他画鸡蛋,画了1000多个鸡蛋后,达芬奇问老师:“老师,你能教我点别的吗?”“你认为你画的很好了吗,你画的鸡蛋中没有一个是一样的。”经过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他才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画家。这些名人在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多少块“顽石”数不胜数,可是他们没有屈服,一一攻破,是什么使他们有了今天的成就,是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毅力。
看着这一个个鲜明的例子,我们怎能不感到惭愧,连小小的水滴都不如。相信自己从现在开始,为了梦想,坚持不懈,会有成功的一天。
我还想到我在四年级时学滑板的事情。因为我考试得了一百分,所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滑板。我得到这个滑板,心里兴奋极了,便迫不及待地拿着滑板下楼练习。我先用双手扶着墙,站在滑板上面一点一点往前滑,渐渐地,我已经掌握了平衡,可以扶着墙快速地滑起来了,然后,我试着慢慢的把手从墙壁上拿开往前滑,可是刚刚松开手我就重重地摔在地上。但是,这点小挫折并没有使我半途而废,我从地上爬起来继续练。经过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我终于学会了滑滑板。我就是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取得成功的。
梦想,或许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梦想一定可以触手可及。“梦想,我来了!”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2
读了《昆虫迷》《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吗?你平时读书是不是也有许多想说的呢?让我们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写成读后感。(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习作5”)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滴水穿石”的故事!这不,我们前段时间就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令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八个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相信这八个字在未来的成长旅途中会给我们很多帮助。你们瞧,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不都是靠着这种精神,才能滴穿“顽石”的吗?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了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但他迷恋电学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最后来看一下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他在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正是因为白石老人每天坚持作画三幅,他的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读了那么多,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自从我上了一年级,爸爸就帮我报了一个书法班。我总共练了两年楷书,三年行书,可我的字还是写得不美观,还不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到“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别看这几个字写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就拿上周来说吧,记得那天天气比较冷,我起得晚。书法班的上课时间是上午8点,可我睡到了9点多钟才起来。我心急如焚:“怎么办?怎么办?我迟到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同学们会不会嘲笑我?”随后,我转念又想:今天天气比较冷,估计有很多人没去吧,我不去应该也没关系。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内心无数次问自己:“你为什么就是做不到这八个字呢?为什么人家做得到,你却做不到……”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同学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让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成就这八个字吧,这也是在成就我们自己啊!
(指导教师:戴秋飚)
教师点评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滴,感知力量。
(播放水滴声)它不知疲倦地滴着,滴穿了石头,也滴进了我们的心房。你从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在水滴声中勾起了对课文的回顾,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巧妙渗透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
二、品读名人,感受精神
过渡:是呀,这小小的水滴,滴穿的是石头,滴出的是精神!其实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
1.指导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三个小故事。
2.师:因为他们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3.师:下面就让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品析文字,去读懂他们成功的奥秘。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明朝仰望医学大家——李时珍。
(1)指名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出示句子:“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2)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紧紧抓住“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巧妙整合了学生所找出的关键词。】
(3)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体会李时珍的成就。)
【设计意图:教者的激情小结以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了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从而真切地体会李时珍为写成《本草纲目》付出的艰辛,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总结学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像水滴一样的精神。
5.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并交流。
过渡: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两个事例,想一想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结合、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爱迪生和齐白石像小水滴一样的精神。】
6.学法总结,指导仿写:课文列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语言凝练,并不像我们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也不像《诺贝尔》那样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语言进行具体描绘,但是却充分证明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将事情做成”的道理。这是我们这篇说理文独特的写法,观点鲜明、叙事简明。你能用这种方法用两三句话写一写你心目中最敬佩的那个名人的事迹吗?
【设计意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写话、口语交际的形式,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说理的方法。】
三、再听水滴,感悟启示
1.这些名人都成功了,他们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句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名读)
2.老师感受到了小水滴带给你们的力量,也同样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想起了太极洞内那滴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的接连不断的水滴声,那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那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静下心来,走进太极洞。(播放水滴声)
【设计意图:再听水滴声,首尾呼应,是情感的内化,是主题的升华。】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精讲李时珍的事例,让学生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法作文。这样,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巧妙渗透说理文的事例论证的叙述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说理文构篇的基本方法。既说明了理,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统一。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4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邹惠荞
这周,我们探索了语文书上的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中,讲述了三个名人滴水穿石、专心致志的事情。一个是爱迪生,一个是李时珍,还有一个是齐白石,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持之以恒、目标专一的:李时珍通过不懈努力,写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毕生子孜孜不倦,竟有1093项发明权;近代画家齐白石,挂了“不教一日闲过”的条幅,用以自勉,最终,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读完课文过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古人为什么会得到世人的赞扬,并名垂青史?其实不然,古人之所以会流芳百世,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比常人多的才艺天赋,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自身的努力,锲而不舍的信念。他们会一心一意、目标专一,而不是半途而废,像小猫钓鱼那样三心二意。
其实,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哪个不是有着这种品质的呢?就如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每天都在自家院子的池子边练字,从早到晚,从春到冬,夏天练字时,由于院子中有不少蚊子,加上天又热,王羲之就在家中搬盆冷水,把脚放入水中,坐在凳子上观察字体,仔细仿写,一丝不苟,直到黄昏。每天练完字后,都会在池子里洗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将池水都洗成了墨色。其实,这正是王羲之认真的表现。
我认为,王羲之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一定是因为他刻苦用功,而不是因为先天的优势。再说说我,之前,我一、二年级在画室学了素描、国画、书法,可都放弃了,回想起来,这仅仅是因为我的静不下心来,坚持不下去。和这几位名人比起来,我真是太逊色了!但我相信,读了这几位名人的例子后,我绝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做一件事,也一定会坚持到底!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5
最近,我们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举了中外名人和雨水的例子,说明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做得成事。最让我难忘的是齐白石老人坚持不懈的品质,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都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的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看了白石老人的故事,我不禁反思起了自己。从大班开始,我就开始学毛笔字了。一开始,我学的很认真,而且考过了五级。可没学几年,我就渐渐地对它没兴趣了。每当妈妈周末让我练习写毛笔字时,我都会很不耐烦的说:“哎呀,烦死了!一天到晚让我练,我都烦死了,我都不高兴学了!”最终,我停止了学习。到现在我的`写字水平都没有多大的提高,考级也才考到一半就终止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是可惜极了,如果当初能够坚持学下来的话,也许现在已经考过十级了。每当我羡慕别人有一样很好的才能时,也会想到要学,可总是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往往都半途而废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能学成任何才能,真是惭愧。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觉得自己真的要改改做事的态度了,做任何事情,不付出,不努力,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我们不能只看到成功的一刻,而看不到成功背后的努力啊!
我们一定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成功最好的秘诀。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6
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后,我感触颇深。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麻烦事,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一提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就想到我学习滑旱冰的那件事,以前,我特别羡慕那些滑旱冰的人,他们那优美的身姿,娴熟的技巧使我迷上了旱冰。我也让爸爸给我买了一双旱冰鞋,可是,滑旱冰可没我想的那么简单。当我穿上它时,好像有一股力量使劲地把我推倒。“哧溜”一声,我摔倒了,那一跤让我的屁股疼了好长时间,可是我没放弃,又站了起来,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我靠着墙滑,但又一次跌倒了,这次,我的手上,膝盖上都受了伤,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真有点想放弃,不学了,但我又想起了老师经常说的歇后语: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我擦擦眼泪,又站了起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继续滑了起来,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摔倒、站起,终于有一次,我成功了!我能保持平衡了!不过,我没有就这样满足,开始迎接下一个挑战。这次成功在我的人生史书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我这滴“水滴”也滴穿了一块“顽石”。
由此可见,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7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被划分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在美国,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盖过了20世纪初出现的工业主义时, 美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膨胀, 它引起了民族赞美歌曲和爱国主义音乐的迅速发展, 也引起了更为全球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重视。2随着战争的爆发, 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30年代时, 文化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四大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经验、取得音乐上的成功、发展有教养的、守纪律的意识和拓展文化视野。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该时期的教科书中也得到了体现。另外, 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在《进步音乐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注重学生的音乐经验和参与音乐表演的进步教育鼓励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 这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一系列的音乐记忆竞赛等活动也是举办得如火如荼, 据统计, 在1922年美国的音乐记忆竞赛就举办了405次, 而到了1924年更高达1193次。
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在许多著作中均称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成型阶段。随着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前苏联成功发射后, 美国的教育态度开始转变, 他们将科学的滞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因此, 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而且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这一时期的口号是“追求优异”的教育,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都在迎合这一口号。这种优异是指优异的表演技术, 虽然表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却违背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基本信条——音乐为每一个孩子。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美国对教育进行的大量投资绝大部分用在了与后工业技术社会直接相关的课程改进上, 而忽略了艺术教育。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许多对美国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其中, 1963年举办的耶鲁讲习班, 是首次得到联邦政府支持的艺术教育会议之一。讲习班认为, 当时的美国音乐教育课程低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内容陈旧, 要求制作朱利亚音乐文库, 遗憾的是, 这次会议并未邀请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代表参加, 所以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
70年代后, 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 使得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80年代经济复苏后, 课程也自然恢复了。1986年音乐教育者大会重新修订了美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 1994年, 美国政府通过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音乐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
纵观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宏观发展历程, 在其整个演变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去注意。
首先, 是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青年作曲家计划”, 是美国福特基金会采纳了美国音乐家乔依奥关于青年音乐家应该到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议。从1959年至1962年间, 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这一项目激发了学校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趣。但是作曲家们发现, 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 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此种情况下, 当代音乐计划从1963年起, 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以当代音乐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 用于培训教师。通过这次当代音乐计划, 使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 社会力量在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知识更新来说, 音乐知识也与其他学科知识一样需要更新, 接受新的知识。专业音乐家要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 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的生命力, 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音乐创作和其他音乐知识。因此音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是快的, 而音乐教育家掌握了解更新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无疑也是最快的, 这些都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 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1963年, 耶鲁讲习班就是在联邦政府支持下举办的。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又是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制定出台的, 并且通过了立法的程序, 使它的实施有了“法律的保障”。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法律的手段将音乐教育置于核心学科当中, 可见美国音乐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方面反映出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意强化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但同时又强调国家标准的自愿性质, 鼓励各州和各地方学区选择具体的教育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自主权, 鼓励各州编订州一级的课程标准。
第三, 注重细节, 要求到位。比如在1974年制定的《学校教育方案:描述和标准》中对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每一阶段所要求的成就标准、实施条件和装备标准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另外在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对21世纪的美国音乐教育又制定出了更高的标准。新的国家标准的年级分为:幼儿园至4年级, 5至8年级和9至12年纪, 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创造与表演, 其中包括唱歌、器乐演奏、即兴和作曲、识谱等都做了详细阐述。除此还对学生在感知和分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上也提出了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技法, 而是要求学生全面体验音乐, 深入地发掘和了解音乐的本身。
从前面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可知, 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美国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 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合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实际。同样, 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带来了几点启示:1.要明确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 而是为了
浅议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陈迪芸 (上海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人的艺术教育逐渐显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势头。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练习钢琴, 与之匹配的就是老年钢琴教材的不断出版。本文对老年音乐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后, 再对老年钢琴教材的曲目进行研究, 最后提出适用于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老年钢琴;老年音乐偏好;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全世界老年化趋势日益显著,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俗话说“老有所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投身到各种艺术以及健身娱乐活动中, 近年来涌现出的老年“钢琴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体现在老年大学钢琴班的爆满, 以及书店中琳琅满目的各式老年钢琴教材。本文就将对这些教材中的曲目做细致的归类和分析, 以此来为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取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老年音乐偏好分析
笔者对音乐曲目做了归类划分为20类, 选取上海七所老年大学钢琴班的263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 以听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偏好分析, 结果按照偏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如下: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 外国民歌 (美洲) , 中国民歌,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 中国民乐, 外国民歌 (欧洲) ,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 外国民歌 (亚洲) , 中国戏曲,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 外国民歌 (大洋洲) , 流行音乐 (外国) ,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 外国民歌 (非洲) , 流行音乐 (爵士) , 古典音乐 (20世纪后) 。
从统计结果来看, 老年人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三四十年代的内地流行歌曲, 这也确实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 因为他们不少是伴着这些音乐而长大。其次, 老年人对各国的民歌都比较喜欢, 而选取的民歌也是比较有名的, 这也说明老年人偏好自己熟悉的歌曲。
二、老年钢琴教材曲目分析
面对市面上纷繁多样的老年钢琴教材, 笔者从中抽取了六套教材, 对其中所
选取的曲目作了归类, 得出的结论如下:
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17首, 外国民歌 (美洲) 6首, 中国民歌36首,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22首, 中国民乐4首, 外国民歌 (欧洲) 46首,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49首,
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 这是我国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2.吸收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同时要基于本国的历史, 从中吸取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 为培养更好的音乐人才作出贡献。3.我国也要有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 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 我们则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 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1首, 外国民歌 (亚洲) 12首, 中国戏曲1首,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24首,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13首,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2首,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75首, 外国民歌 (大洋洲) 10首, 流行音乐 (外国) 13首,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7首, 外国民歌 (非洲) 0首, 流行音乐 (爵士) 0首, 古典音乐 (二十世纪后) 0首。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外国民歌 (欧洲) 以及中国民歌的比例占了老年钢琴教材的前三位。仔细分析来看, 由于钢琴练习还是要以系统的基础为主, 因此古典时期的古典音乐由于其音乐的严整性及规范性, 再加上古典音乐乐曲数量的庞大, 而被老年钢琴教材广泛采用。而中外民歌因为传唱较多的耳熟能详的音乐, 所以许多教材也选用了改编过的中外民歌。总体而言, 目前老年钢琴教材还是以基本功为主, 围绕西方古典音乐的系统而展开的, 并且加以老年人所熟悉喜爱的中外民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 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根据对老年教材曲目和对老年人的音乐偏好的一些统计, 笔者对老年钢琴教材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抓好包括手指练习, 音乐理论知识等基本练习, 这些基础的练习是弹好其他曲目的基础。其次在乐曲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多样性, 从对几本教材的统计上可以看出, 一些类型的音乐 (如港台当代流行歌曲, 爵士乐等) 很少被老年钢琴教材所选用, 其实编者也可以大胆尝试将这些不太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的乐曲经过改编处理编入到钢琴教材中。虽然老年人大多喜欢怀旧, 可是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 一些经典通俗的现代音乐完全可以被老年人所喜爱和演奏, 也能让老年人在弹奏时尝试新的挑战, 感受现代社会而变得更加年轻。还有一点建议是有更为规范的排版和编写方式, 作为老年人的钢琴教材, 排版时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一些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能长时间坐着看谱, 因此在排版时定要用较大的字体和方便的翻页形式来减轻视觉压力。在每首歌曲的演奏时有恰当的演奏提示和歌曲简介, 在和声编配上可以弃繁从简, 在合适正确的和声基础上尽量少用复杂的伴奏形式。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可以增加一些四手联弹的曲目, 让老年人可以与其他老人或者孙辈一起弹奏, 增加彼此的情谊, 也提高演奏的兴趣。
最后, 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投身到艺术的海洋中, 丰富退休生活, 感受美好的人生, 也希望全社会可以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终身教育落实到各个方面, 祝愿每个老年人健康快乐。
的模式, 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摘要:本文对美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阶段性阐述, 并以它的几个发展特点引发出对我国音乐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音乐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军.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变迁[J].艺术百家, 2008 (2)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8
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我感悟了许多,我想:无论做什么事,目标专一,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事,但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我去年学滑板。开始时,我先学基本的双脚站在滑板上,从高处往下滑,你别看这四只轮子像四只脚一样稳,可走起路来一点也不安分。当我把脚放在滑板上,自以为会了,可是脚刚踩上去,就吃了当头一棒,滑板滑的特别快,可我自己去重重的摔了一跤,我可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再也不赶上去滑了。直到爸爸对我说:想学会一种本领,是必须下功夫的。最后,经过无数次大地对我的“关怀”,我终于可以自己一个人滑了。
由此可见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就一定会成功的。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9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地伟大名人在人生的最低谷,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了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文中的李时珍,为了使百姓不再受病魔的磨难,立志要编写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编书路上,他遭抢劫,吃不饱穿不暖,但还是靠着这种精神坚持了下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还有近代书画家齐白石,他们都是无一例外地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靠“水滴石穿”的精神与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后才取得成功的吗?
当然,世上也有许多没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项羽,大败一仗后,不堪精神上的压力,自暴自弃,自杀身亡。
有了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我们就能克服困难,勇敢高峰;我们就能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我们就能持之以恒,实现美好的理想!但如果没有,我们便会遇到困难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以失败收场。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10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篇课文吗?谁能帮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一生在黑板上写) 大家注意看, 他写得怎么样?
(生评价)
师:他写得正确、规范、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出示生字新词)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读读, 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没有把握, 可以看看书上的注音。
(生自由练读)
师:这位男生, 请你把第1、第2 两行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声音响亮一点。
(生读, 师相机正音。)
师:知道“自谋生计”的意思吗?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吗?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书上的句子, 其他同学思考。
生:“自谋生计”指的是爱迪生在幼年时就自己想办法赚钱来养活自己。
师:有一个字的写法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课件出示“勉”)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字, 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关键要写好哪一笔?
生:关键要注意“勉”的竖弯钩, 要往外钩一点, 这样“力”才有地方可以写。否则, “力”写到外面就不好看了。
师:他说得非常好!“勉”的这个竖弯钩要写得宽一点, 平一点, 要把这个“力”包在里面。请打开书, 看课后“习题1”, 拿出钢笔把这个“勉”字描一个, 然后在右边的空白处再写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巡查, 提示竖弯钩要写得平宽。)
师:写完的同学把你临写的字与田字格里的字做一个比较, 如果你认为自己写得还不错, 就画上一个五角星。
师:第3 行和第4 行是二类字, 请这位女生来读。 (生读) 最后一行是随文注音的两个生字, 我们也要把它读正确。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锲而不舍白炽灯)
师:生字新词掌握得不错了。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地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文章读得更加流利, 更加正确。
二、整体把握, 解析结构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读书就应该这样, 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篇文章叫《滴水穿石的启示》, 那么“滴水穿石”究竟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 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文章结尾已经点明了, 就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相机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实现理想)
师:同学们, 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生默读思考三分钟左右)
生:我觉得作者是先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来说, 让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再通过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 来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之后再转回到话题中, 说雨水的速度非常大, 但是它没有持之以恒, 所以它没有把石头滴穿。
师:这位女同学说对了一大半, 谁有补充?你来说。
生:作者先讲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个“滴水穿石”的奇观。然后举了古今中外三个名人的例子, 接着写了雨水虽然速度很快, 但是它没有持之以恒, 所以没有滴穿石头。最后揭示了道理。
师:我想问, 课文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 为什么在这之后还要写雨水的例子呢?
生:我觉得作者后面又举雨水的例子, 是想跟太极洞内石缝中滴下来的水滴作比较。对比的目的是告诉人们, 从石缝中滴下来的水虽然力量不大, 但是它能持之以恒, 所以就能滴穿大石头。就算雨水从高空中落下的力量很大, 但是它不能持之以恒, 所以就永远滴穿不了石头。
师:说得真棒!通过对比使这个道理就更加突出了。还有吗?你说。
生:作者还告诉了我们, 如果你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就没有事情办不到。
师:嗯, 请坐!同学们, 请看这段话。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如果你把这段话和第4 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话, 可能就会有新发现了。为什么要写第4 自然段?这位男生你来说。
生:我发现, 前面的“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目标专一”指的是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三心二意”指的是雨水, 分别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后面的“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持之以恒”是指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半途而废”是指高空落下的雨水, 也是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
师:你们看, 道理是一正一反来说的, 那么, 事例也要有正面和反面的, 这样一来, 事例和道理就结合得非常紧密了!请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说勤奋》课文截图) , 《说勤奋》大家都有印象吧?这篇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然而你可知道,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把“勤奋”这个话题给引了出来。那么, 《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引出话题的呢?
生:这篇文章的话题是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引出来的。
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总结:作者先由自然景观引出话题, 然后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加以证明, 再接着举了一个雨水的反例, 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作者就是这样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
三、事例比对, 知晓方法
师:说理经常要运用到事例, 事例在整个说理文中显得特别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说理文的灵魂、核心、关键所在。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 自然段, 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 看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仍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
(生默读思考)
生:这三个例子讲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
师:能不能讲得再具体一点?他们的不同点在哪里?
生:齐白石和李时珍是中国的, 爱迪生是外国的, 这证明了中外。同时, 李时珍和爱迪生他们都是古代的人, 齐白石是比较现代的人。
师:不是比较现代, 就是现当代人。爱迪生也算不上古代的, 要算也算近现代的。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我觉得李时珍是坚持不懈地写书, 爱迪生是坚持不懈地发明, 齐白石是坚持不懈地画画。他们研究的领域和目标不同。
生:我想补充, 他们三个人的国籍也不同。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的事例呢?
生:这样能更好地说明道理, 说服力更强。
师:是啊, 这就表明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 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话, 就能实现美好的理想。那么, 这三个事例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一番辛苦, 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就, 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生:他们都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个事例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反过来说, “事例”必须为“道理”而服务, 必须要紧紧围绕着道理来叙述。 (板书:紧扣道理) 那么, 作者是如何紧扣着道理来叙述的呢?让我们先走进李时珍的故事。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李时珍这个事例,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这个小故事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生 (读)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访名医, 尝药草, 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听明白了吗?先写了什么?谁还没发过言?你来说。
生:作者先写了李时珍从小就非常想当医生。
师:如果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就是——— (板书:立志学医) 接着写了什么?
生:接着写他后来为了这个理想而付出了很多努力, 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 就是——— (板书:不懈努力) 最后写了什么?
生:最后写他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师:很好。 (板书:写成巨著) 请看黑板, 李时珍这个小故事, 先写了他立志学医, 然后写他不懈努力, 最后写他写成巨著。把左右两部分板书结合起来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
生:“目标专一”是说李时珍立志学医, 说明他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是说李时珍不懈地努力;最后写出了巨著, 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在叙述李时珍这个小故事的时候, 作者是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的, 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说理文在运用事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生:紧扣道理。
师:那么, 其他的两个事例是否也紧扣着道理来写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大家仿照我们刚才的做法, 也提取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这两个小故事。
生:爱迪生的目标专一是指他从小迷恋电学。
师: 如果用四个字, 就是———
生:迷恋电学。
师:好!继续说。
生:毕生孜孜不倦, 最后他拥有一千多项发明。
师:请你上黑板, 把这些关键词写上去。“最后拥有一千多项发明”写“千项发明”就可以了。
(生板书:迷恋电学孜孜不倦千项发明)
师:从最后一个小故事中你们提炼了哪些关键词?你来说。
生:我提炼了“ 著名书画家”。
师:著名书画家和目标专一能对应起来吗?应该提炼什么关键词?
生:应该是“挥毫作画”。
师:这是他的目标, 继续说。
生:不教一日闲过。
师:“不教一日闲过”就是持之以恒吗?
生:是。
师:那最后呢?“实现理想”指的是什么?
生:技艺炉火纯青。
师:结果就是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请你来写第三个小故事的关键词。
(生板书:挥毫作画不教一日闲过炉火纯青)
师:同学们, 请看黑板, 这两个小故事有没有紧紧地扣着道理来写呢?
生:有!
师:爱迪生迷恋电学和齐白石挥毫作画, 这就是他们的目标。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坚持不懈地创作, 是不是能够说明他们持之以恒? (生:是。) 最后爱迪生有千项发明, 齐白石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是不是说明他们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生:是!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这三个小故事在行文的时候, 都是紧紧围绕着道理来叙述的。这就是它们的一大相同之处。还有一个相同点, 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我觉得, 应该是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块块顽石在阻挡着他们, 但是他们都用滴水穿石的精神, 击穿了这一颗颗顽石。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同学们, 说理文在列举完事例之后一般会加上一段议论, 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我们来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课件出示:你看,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 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三个小故事都提到了“顽石”, 都提到了他们“滴穿”了一块块“顽石”, 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在写事例的时候, 还要跟结尾的那一段议论相符合。 (板书:与议相符) 我们再来看看, 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他们面对的“顽石”分别是什么, 找一找, 用波浪线画下来。
生:李时珍面对的顽石是“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访名医, 尝药草”。
生:爱迪生面对的“顽石”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幼年就自谋生计”。
师:是的,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还自谋生计, 还当过———
生:小贩、报务员。
师:多么不容易啊!在这样的困难之下, 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那对于齐白石而言, 他面对的“顽石”又是什么呢?书上有暗示, 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到了晚年, 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师:你看, 都这么大年龄了, 还要每天坚持作画。年龄,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也是一块“顽石”。所以, 这三个事例, 是不是和后面这一段议论的文字相吻合?
生:吻合。
师:这三个事例还有一个相同点。 (课件出示《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图片) 这篇文章你们熟悉吧, 想一想, 同样叙述一件事, 记叙文和说理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说理文中的这三个事例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来写的。
师:也就是说, 这三个事例在用语方面都是简洁、概括、精练的。 (板书:简洁概括) 这就是说理文运用事例的又一个特点, 不像记叙文那样具体细致, 而是凝练概括, 只要能够说明道理即可。
四、学习运用, 创编事例
师:同学们, 课文学到这儿, 如果老师叫你用一个事例去替换文中三个事例中的某一个, 你有没有信心把它写好?应该怎么写?
生:首先要紧扣道理, 还要与议相符, 而且要简洁概括。
师:紧扣着道理来写, 就是要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最后实现了理想。与议相符, 就是在行文的过程中, 要写出这个人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最后, 你的语言还要简洁概括。本单元前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 请你从中选择一篇, 把它浓缩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明白了吗?大家就把这个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下课!
【评析】
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 没有令人应接不暇的教学过程, 特级教师刘荃执教的这一课, 似一段美妙的旅程, 带着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行进, 学习语言的形式, 直抵语言表达的内核, 切切实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循着文体特色教学
不同文体的作品, 其结构、语言及表现手法都有着不同的特性,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也应运用不同的方法。刘老师的教学遵循了说理文的特点, 把握住了说理文的写作思路, 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 再从形式到内容“走上几个来回”, 让学生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穿行, 从而逐渐掌握说理文的阅读及写作方法。
1.整体中明晰结构。
学生在初读课文、掌握基础字词后, 刘老师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设计了两个问题:
“这篇文章叫《滴水穿石的启示》, 那么‘滴水穿石’究竟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 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循着这两个问题,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的方法, 即明白了文章“在写什么”, “是怎么写的”。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均有着巨大的作用。学生有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继续探究文章的局部, 就有了凭借和支撑。
2.对比中学习表达。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是说理性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学中, 刘老师很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潜心会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 自然段, 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 看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仍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种比较的学习方法在说理性文章的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极有效的一种手法。通过比较, 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一是作者为了说明观点, 采用了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 这样更具说服力;二是事例在于说明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 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体会到这一层次, 学生对事例服务于论点, 就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然而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带领学生继续深入文本, 层层深入, 向着语言深处漫溯, 继续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升。学生犹如在登山, 每上一层, 视野更开阔, 看到的风景更美丽。
3 . 创编中实现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说理文的写作方法, 刘老师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如下练习:“本单元前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 请你从中选择一篇, 把它浓缩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这样, 就巧妙地将本单元的课文进行了有机整合, 既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贴着学生认知行进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 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刘老师的课堂没有繁复的设计, 只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地推进, 自然地贴着学生的认知推进, 这样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俯拾皆是。
师:很好。 (板书:写成巨著) 请看黑板, 李时珍这个小故事, 先写了他立志学医, 然后写他不懈努力, 最后写他写成巨著。把左右两部分板书结合起来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
生:“目标专一”是说李时珍立志学医, 说明他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是说李时珍不懈地努力;最后写出了巨著, 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在叙述李时珍这个小故事的时候, 作者是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的, 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说理文在运用事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生:紧扣道理。
师:那么, 其他的两个事例是否也紧扣着道理来写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大家仿照我们刚才的做法, 也提取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这两个小故事。
说理文看似简单, 但对于小学生而言, 说理文事例材料的运用是否妥当, 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他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这也是教学应着力的地方。看似刘老师不经意的点拨, 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 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发现的快乐, 体会到收获新知带来的愉悦。这样的课堂, 是贴着学生认知行进的课堂, 是学生成长的课堂。
三、守着教师立场引导
说理性文章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不高, 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 更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刘老师在课堂上, 把课堂的思维权交给学生, 但坚守自己是课堂的“ 组织者”“ 引导者”, 指导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学习, 在学生思维不明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 让学生走得更深, 走得更远。例如, 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
师:同学们, 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这是教师在组织教学。
师:我想问, 课文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 为什么在这之后还要写雨水的例子呢?
这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思维向前推进。
生:我发现, 前面的“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目标专一”指的是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三心二意“指的是雨水, 分别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后面的“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持之以恒”是指太极洞内的水滴, 而“半途而废”是指高空落下的雨水, 也是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
师:你们看, 道理是一正一反来说的, 那么, 事例也要有正面和反面的, 这样一来, 事例和道理就结合得非常紧密了!
适时进行鼓励与总结, 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有了更高的认识, 这就是教师的作用———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当然, 刘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充当好这些角色, 源于他有较深的教学功底, 源于他对课标有深入的把握, 源于他对教学的内容烂熟于胸, 源于他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篇11
“滴水穿石”这个成语我并不陌生,但却是第一次看到它真正的现实中的身影„„
我们今天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我带着“滴水穿石有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津津有味地认真“品尝”一遍课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现实中的“滴水穿石”——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小洞,而这小洞就是被那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水滴,滴穿的。接着,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几位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事迹嵌入我的脑海里„„
是呀,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这就是实现美好理想的第一前提!不止他们,还有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王冕„„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他们的理想实现,怎能离开它呢?
以前,学习“珠心算”,一遇到“顽石”就躲开,后来半途而废。现在一做起较难的题,就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下去。
很多东西,在于“一咬牙”。我咬着牙学笛子,一窍不通害怕时,一咬牙;吹不好,不耐烦,想退缩时,一咬牙;生病落下课,怕补不上时,一咬牙„„“咬牙”是一种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表现,一种相信自己“我能行”的自我打气的方法„„终于,我考过了七级。
妈妈常给我讲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五岁的小孩,他的母亲交给他一把小刻刀,让他锯一棵参天大树,那小孩答应了。他看中了一颗六层楼高、五个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树。之后,他每天挤出时间来这儿锯上十下„„终于,一年后的一天,一声巨响,大树倒下了„„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与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读《滴水穿石》有感 篇12
当我读了《滴水穿石》这篇文章时,我感觉里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如: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还有2个呢!第一个是: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第二个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后取得成功的吗?我觉得,书上说的很有道理,只要我们能有“滴水穿石”的启发,我们就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遇见一块块“顽石”,就像不会的生字啦,不会的词啦,不明白读什么啦,还有不会词的意思啦,这些都是“顽石”。可是,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就要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字典里有你不会的生字的答案,有你不知道的意思的答案,还有你不明白怎么读的答案。这些“顽石”就像“拦路虎”一样,动不动就来挡你的路,我们只要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就可以消灭“拦路虎”啦!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启发:请你们要记住,读书莫放“拦路虎”!
读滴水穿石有感 篇13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时,看见一个角落里有一滴水在滴石头,看了心想:水怎么能滴穿石头呢?真是可笑。等我回到家把事情说了出来,本以为妈妈也会笑个不停,可妈妈却严厉地说:“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攻到自然成。”我不知道妈妈说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过了两年,等我再看那个石头时它已经穿透了。那时我才知道妈妈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只要下功夫,就有你先要的收获当处我是不应该嘲笑那滴水的
★ 滴水穿石读书笔记
★ 滴水穿石读书笔记
★ 滴水穿石歇后语
★ 滴水穿石作文600字
★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
★ 滴水穿石的读后感
★ 读点经典心得体会
★ 读小公主心得体会
★ 读党章心得体会
读《钓鱼的启示》有感 篇14
我的小学课本里有这样一篇课文,叫《钓鱼的启示》。
它讲的是孩子在没有开放捕捞鲈鱼的时候钓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鲈鱼,父亲在这条鱼与道德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道德,从而使作者受用一生。
这表面上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鲈鱼,而实际上却是贪心与道德之间的一场恶斗。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都会有一点点贪心,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就要看他的自制力了,就像这一对父子一样。作者那时心中一心想着鲈鱼,认为四周无人,可以将鲈鱼占为己有。而父亲却不然,他认为,不可以在利益面前放弃友谊,不可以在逼迫面前放弃国威,更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放弃道德!所以从现在开始,让父亲的话不止使作者受益不尽,就让我们也尾随作者受用一生吧!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推荐阅读:
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08-02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450字06-09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10-03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感触07-03
一滴水的生活启示优秀作文08-01
读钓鱼的启示有感07-04
读稻草人有感启示06-06
读钓鱼的启示的读后感400字09-11
观《山子的一家》有感-“山子”给我的启示07-28
读《本愿经》启示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