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2024-05-14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精选8篇)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篇1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中新网12月1日电 国务院今日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部署近三年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今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专列一章,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首先解决入园难问题。温家宝总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总书记、总理的指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刚才,河北、大连、宁波等地的同志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讲得都很好。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锐意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广大幼儿教师为学前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以无限的爱心和责任感,精心呵护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做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所有默默奉献在学前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200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3.8万所,在园儿童265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1%,是1980年的三倍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期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入园难矛盾突出,尤其是入公办园难已成为社会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入园率低于城市近30个百分点。三是幼儿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待遇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收费不规范,有些幼儿园收费过高,群众意见很大。五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这一阶段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学习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终身可持续的影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国有一亿多学龄前儿童,规模世界第一,学前教育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向早期教育延伸,学前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新诉求,成为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带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寄托着几代人的期盼,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享有公平的机会,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今日之儿童,明日之栋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都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了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普及,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当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这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影响未来综合国力的大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的重要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这件大事办好。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的关键是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注重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探索科学保教方法,一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快乐成长为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让群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扩大资源,增加供给。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一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在城乡公办资源短缺的地区尽快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也要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面向社区、面向社会,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三要建好、用好和管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臵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

各地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确保小区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各地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对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加快整改,予以纠正。

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第二,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第三,充实师资,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很辛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三是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加强监管,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量大面广,办园主体多元化,办园水平参差不齐,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管理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当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把贯彻《若干意见》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臵。地方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化解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要加强指导和问责。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检查,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既要解决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问题,也要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采取运动式方法提高入园率,忽视了质量和安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第二,抓紧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各地正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抓住这一时机,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里我特别强调四点: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合理安排学前教育的规划与布局,不强求整齐划一,不追求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二是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并逐年落实。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努力提高投入水平。四是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省区市编制的计划要以县为单位,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县,建设规划要落实到点。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学前教育的工程项目,并纳入当地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目标、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三,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拿出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特别是承担相关国家试点任务的地区,要按照细化实化和方便操作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

比如,如何确保政府责任不缺位、社会参与有动力,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何落实小区配套建园,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解决好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如何协调不同所有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避免形成和累积新的矛盾;如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等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试点地区的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指导力量上给以倾斜,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第四,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项目已于近期启动。今年国家先期在中西部10个省区进行乡村幼儿园建设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起逐步推开。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今年已经开始安排,3年内将培训1万名。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要将其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与本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安排。

一要确保建设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监理,确保质量,做到安全、适用。二要确保正常运转,注重做好教师的招聘和园长配备工作,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以保证新建幼儿园能迅速投入使用和正常运转。东部地区的项目实施由当地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志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心民意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2

第二,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第三,充实师资,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很辛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三是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加强监管,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量大面广,办园主体多元化,办园水平参差不齐,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管理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当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把贯彻《若干意见》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臵。地方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化解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要加强指导和问责。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检查,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既要解决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问题,也要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采取运动式方法提高入园率,忽视了质量和安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第二,抓紧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各地正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抓住这一时机,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里我特别强调四点: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合理安排学前教育的规划与布局,不强求整齐划一,不追求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二是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并逐年落实。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努力提高投入水平。四是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省区市编制的计划要以县为单位,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县,建设规划要落实到点。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学前教育的工程项目,并纳入当地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目标、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三,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拿出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特别是承担相关国家试点任务的地区,要按照细化实化和方便操作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

比如,如何确保政府责任不缺位、社会参与有动力,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何落实小区配套建园,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解决好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如何协调不同所有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避免形成和累积新的矛盾;如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等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试点地区的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指导力量上给以倾斜,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第四,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项目已于近期启动。今年国家先期在中西部10个省区进行乡村幼儿园建设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起逐步推开。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今年已经开始安排,3年内将培训1万名。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要将其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与本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安排。

一要确保建设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监理,确保质量,做到安全、适用。二要确保正常运转,注重做好教师的招聘和园长配备工作,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以保证新建幼儿园能迅速投入使用和正常运转。东部地区的项目实施由当地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志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心民意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篇2

本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会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历史经验,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全面把握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 推动职教科学研究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鲁昕在报告中指出,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 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 职业教育科研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职业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协同创新, 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和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研究, 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王晓初说,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具有先导性意义和基础性作用, 为制定政策、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做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 要坚持为促进就业服务、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的方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结合工作实际, 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更大发展。

张俊芳在致辞中说, 天津市要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面布局, 大力加强和创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 围绕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现代体系、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培养模式、技术标准等重大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研究, 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篇3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经过近两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完成了会议安排的各项议程。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时机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会议作出了重要批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教育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会议,适逢其时,非常重要。二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贵仁同志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上海市教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全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湖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区的8名教师做了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介绍。此外,还组织考察了上海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节观摩课,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创新展示活动和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三是工作高效、覆盖面广。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成立了43个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仪式、职业教育集团签约仪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授牌仪式,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平台,高效率完成了多项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有关活动,通过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进行了视频直播,全国各地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收看。从与会人员构成上看,不仅有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有利于增进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好地概括了大家讨论的成果。下面我对会议做个简要总结。

一、回应需求,承载使命,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部署会,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会议的召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从宏观领域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具有五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步入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特别是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从低端制造产业时代进入高端制造产业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五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性文盲的问题基本解决,技能性文盲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才时代进入多元化成才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其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职业教育肩负着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五是肩负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和五个“坚持”不仅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且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专章阐述了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大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作为核心任务。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

上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在校生近2200万,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推进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条件和机制保障。二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只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学习;或是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技能;或者只培养简单技能、“黑板上的技能”等现象,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不强,继续学习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地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很好地衔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四是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过程存在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五是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育规划纲要》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六是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二、纲要引领,凝聚共识,明确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大家达成的共识,会议在以下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

第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贵仁同志的讲话,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深入学习领导的讲话,大家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要重点做好保证规模、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四项工作。要转变职能、狠抓落实,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注重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我们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要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加快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改革四个模式。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改革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2.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四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五是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三、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近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经常性对话协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行业指导。今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这次会上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目的就是要以全指委为载体,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对话和协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一系列教育与行业的主题对话活动。今年,教育部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5个对话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分行业的对话。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

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营造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全过程工学结合。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学校和3000家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和规范学生实习管理。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强化企业实习的教育功能。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二是深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三是按照《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四是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五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二是开发专业设置标准。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所有专业,开发321个指导性专业设置标准。三是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发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四是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点。五是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全国遴选500个专业点,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等,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是指导开展课程创新实践。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研究制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四是探索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三是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四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基础课程教材;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教育专业化为重点,开发相关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七)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终结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一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三是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四是探索中职招生模式改革。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扩大服务面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五是探索学分积累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开发3个信息化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开发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发面向中职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设4个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建设3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

推进上述8项工作,3个方面的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队伍,三是教科研。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一是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二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等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再上岗任教的措施;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好作用。完善教师资格、职务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扩大培养培训规模。这次会上教育部为10个企业挂牌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就是吸引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近期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整合和调动全国职业教育教科研的资源和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三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另外,《行动计划》针对10大计划、30个项目,提出了45个科研选题,即将组织实施,大家要积极参与。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篇4

攻坚克难

努力开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新局面

——在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委员 刘延东(2012年4月27日)

今天,我们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下一步工作。刚才,袁贵仁同志代表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了工作报告,屈万祥同志汇报了2012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本部门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上海、陕西、北京东城、山西晋中等地的发言各有特点,反映了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富有成效。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近年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治理教育乱收费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源头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各地各有关部门把源头治理作为治本之策,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将达到4%,教育财政支出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约有1.3亿名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约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教育部与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和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加强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加大校长和教师交流力度,深入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化速度进一步加快。这些保障措施为从源头上治理教育乱收费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专项治理有了新的突破。各地各有关部门把教育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治理重点,进行专门部署,开展专项整治。一是努力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难题。制定出台《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针对“占坑班”等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等乱象提出严厉治理措施,明确提出要逐步将非正常跨区域招生比例减少到10%以下。二是积极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先后印发了出版发行、使用管理、价格监管等文件,坚持“一科一辅”,以控数量、提质量、限价格、管选用为原则,创新教辅材料管理模式。三是清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坚持“挂牌”督办,实行“一校一方案”和销号制度,目前已有98.4%的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完成清理规范工作。四是坚决治理中职免学费和资助政策落实中的违规问题。完善学籍及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从源头上防范虚假注册、吃“空饷”问题发生,2011年清理出8万余名虚报注册人员。五是积极规范学前教育收费行为。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幼儿园收费原则、程序等,使幼儿园收费行为得到管理和规范。

(三)制度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为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提供保障、奠定基础。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及时完善治理措施、各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格局。重视建章立制,先后建立了经费保障、经费监管、收费管理、规范办学、校务公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涵盖规 范各级各类教育收费的制度体系。仅2011年,在治理择校、教辅管理、幼儿园收费、高中改制校清理规范等方面出台了10项制度。同时,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与推进行风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了畅通群众诉求、信访举报反馈、典型案件通报、重大案件督办、治理教育乱收费责任制、教育行风评议等六项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政风行风建设。

(四)检查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检查监督为抓手,积极推动治理教育乱收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部际联席会议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重点督查,各成员单位结合业务工作多次开展专项检查,各地也逐级开展了检查监督,查处整改和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国共派出检查组1.1万多个,检查学校18万余所,查处各级各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亿多元,已清退3.8亿元;给予党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的3696人。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公开通报教育乱收费典型案件40余件。

近年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类学校收费和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乱收费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在一些大中城市依然突出,教辅材料种类散滥、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虚高、市场混乱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少数学校办学和收费行为不规范,一些学校和教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违规办班有偿补课,部分高校依然存在违规收取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和以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名乱收费的问题。三是治理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地方没有及时清理国家明令禁止收费的项目,监管不到位,一些问题久拖不治,治理效果不理想。四是一些地区对中央重大惠民政策贯彻落实监管不力,特别是近期个别地方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出现资金使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坚持常抓不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 决。

二、明确任务,深入推进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

治理教育乱收费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治理工作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首先,治理教育乱收费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政治责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责任和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乱收费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侵害群众正当利益,也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等目标的实现。为此,党和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态度非常明确和坚决。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温家宝总理多次批示要求坚决制止和纠正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继续花大力气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贺国强同志在中纪委历次全会上都要求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教育系统要将此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二是法律责任。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治理教育乱收费是法律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我们必须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三是社会责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社会对政府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的诉求日益强烈,群众对接受公平教育的渴望更加迫切,我们要不断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好地顺应全社会的期待。其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陆续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出台多项惠民政策,实施多个发展项目,开展多项改革试点,极大改变了教育的面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支持也在不断升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中央教育惠民政策和发展项目办成阳光工程和廉政工程,避免出现“一方面 增加财政投入、一方面又增加收费”和“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是对治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再其次,治理教育乱收费是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各类乱收费问题像毒瘤在侵蚀着教育的肌体,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大好局面,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坚决纠正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效化解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规范办学和收费行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教育需求的过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肩负起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使命,坚定不移地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作为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深入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务求实效。

2012年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要全面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深化专项整治、全面加强监管,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加大对难点问题攻克力度,及时防范治理一些领域出现新的热点问题,使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享受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日前,部际联席会议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2012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七部委《实施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实施方案,认真抓好七部委《实施意见》的落实。下面,我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打好专项治理攻坚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专项治理工作要按照“什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突出问题的治理:

一是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治理工作。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 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短缺带来的发展不平衡,要坚持一手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手抓治理择校乱收费。一方面,有关部门已经研究提出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尽快印发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城乡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快制定学校布局和服务半径的量化标准,科学划分学区,大力推进校长、教师校际流动,合理划分招生指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化解“择校热”,从根本上解决乱收费问题。另一方面,要落实好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要细化政策措施,各地要按照“可操作、见效快”的原则,尽快制定便于实施、易于量化、利于检查考核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做好目标分解,逐级分解工作目标,并明确目标实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抓住重点区域,把工作重点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抓住一批影响大、择校人数多的学校进行跟踪监督,重点督办;要抓住关键环节,针对“以钱择校”和“占坑班”以及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等乱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力争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得到明显缓解,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二是加大推进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治理力度。要坚持“严格准入、严密监管、严厉整治、严肃问责”,以“一科一辅”为核心,在教辅材料出版、发行、质量、价格、评议、选用等方面加强管理,规范秩序。重点把好几个关口:把好出版关,加强对出版单位的资质审核管理,强化质量审查,严格规范出版发行秩序。把好推荐关,推动各地尽快按照政策公开、程序公正、过程透明的原则,组织成立评议委员会,对进入课堂的教辅材料进行评议、公告,真正把质优价廉的教辅材料推荐出来。把好价格关,对于进入各省(区、市)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切实落实并完善价格公示制度。把好选用关,坚持自愿购买原则,做好无偿代购服务,坚决制止强制购买和进校推销等行为。坚决制止各级行政部门、负责考试命题、监测评价的单位组织编写有偿使用的 教辅材料。关于将必要的教辅材料纳入免费提供范围的问题,请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进行研究。

三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乱收费行为的治理。要解决“入园难”问题,重点抓好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继续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步伐,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要解决“入园贵”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于以开办实验班、课后培训班、亲子班等特色教育为名收取费用,以及向家长收取与入园挂钩的捐资助学费等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各地要制定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幼儿园的保教费、住宿费标准。

(二)规范办学行为,精心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规范办学行为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深化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要继续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成果,对于没有按时完成清理规范工作的改制校,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已完成改制的学校要进行复核,避免“假改制、假清理、走过场”,防止反弹。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推进力度,积极稳妥地完成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任务。要加强政策指导,教育部等部门要明确政策界限,按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宜公则公、宜民则民的原则,确定清理规范方向。要落实责任主体,各地政府负责清理规范的组织实施,逐校制定并实施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建立清理规范台账。各地要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在今年秋季实现“三限”招生比例下降到20%的目标。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力争在3年内取消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

二是开展有偿补课问题的治理。近年来,关于中小学违规办班有偿补课的信访举报逐年上升,群众反映强烈。有关部门要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找准症结,分析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要将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突破口,决不能把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的内容放在课外收费补课,否则不仅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价值观念养成和社会诚信建设造成很大危害,这是学校校风和师德所不容。要将治理有偿补课与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纳入正常教学过程,不得以任何名义另行收费;要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将答疑解惑等正常的课外辅导纳入教师的基本职责,引导教师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到社会机构从事有偿补课活动;要与加强教师管理相结合,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将是否组织、参与有偿补课作为教师聘用、岗位调整、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三是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特殊类型招生及相关违规收费行为。要继续深入实施高考招生“阳光工程”,加强对自主招生及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招生的调研,针对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程序不规范、录取不透明等苗头性问题,进一步明晰改革思路,查找薄弱环节,研究探索改进措施,加强监管。同时,要进一步规范高校服务性收费、代收费行为,严禁以中外合作办学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名乱收费。

(三)强化检查监督,狠抓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落实。

确保教育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把中央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惠及广大群众,检查监督工作十分关键。

一是加强对落实4%目标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今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首次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初步测算为2.2万亿元,这充分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社会上对此也高度关注。如何真正落实好这一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一方面,我们要把钱用好,确保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把钱花在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把 钱管好,确保资金安全,决不允许出现奢侈浪费和贪污腐败行为。要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教育经费的申请和批准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增强决策过程的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做到过程有监督,事后有评估,坚决制止和杜绝教育经费被套取或滥用。要完善机构,尽快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快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要加强动态监测,开展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建立财政教育投入信息报送制度,及时监测分析各地教育投入动态。要坚持财务公开,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经费的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始终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审计和惩处,今年要重点开展教育经费的跟踪审计,严厉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贪污教育经费的行为,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出台关于经费监管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二是加强对中央教育惠民政策的检查监督。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惠民政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真正落到实处、惠及群众。要加强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立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对经费安排使用、项目进展、政策效果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各相关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公布经费账目,严禁套取、冒领、克扣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督促地方尽快制定配套制度,为学生提供便捷、经济、安全的校车服务,防止出现以校车名义乱收费行为。要继续做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校安工程、学前教育等教育惠民政策和重大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经费及时足额拨付、使用到位。

三是加强对七部委《实施意见》各项工作任务的检查监督。今年要重点针对治理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散滥以及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的落实情况开展检查 监督。把检查监督与违纪惩处结合起来,对于教育领域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决不姑息。

(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为做好治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制度建设是关键。部际联席会议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理工作制度。要制定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规范性文件,完善治理工作的原则、程序、标准等。抓紧研究完善治理乱收费工作责任制,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健全专项治理工作制度,抓紧出台治理有偿补课、规范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要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统筹推进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筹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部际联席会议通过指导、约谈、通报等形式,加强对各地工作的督查督办。建立健全行风评议机制,去年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社会反响很好。这项工作要定期开展,常抓不懈,把治理乱收费工作作为行风评议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评议结果的反馈和整改,切实起到以评促建的作用。建立健全培训常态机制,开展系统培训,定期对治理系统的干部开展政策、业务培训,提高治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经验交流机制,及时汇总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并加以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三、加强领导,确保治理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力气抓好抓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有部署、有督查、有落实。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重心下移,加强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务见成效。

二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教育乱收费问题虽然表现在教育领域,但涉及部门和行业较多,必须充分协调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治理工作合力。要建立组织有力、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统筹谋划、综合协调作用,认真做好任务分解、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工作。要完善治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推动工作的协调沟通机制,做到业务工作延伸到哪里,规范教育收费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三要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治理水平。随着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做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与搞好顶层设计相结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久拖不决的问题,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出实招硬招,寻找新的突破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善于发现、及时跟踪,分析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把舆论宣传作为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建立有效沟通机制。要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解读国家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充分展示治理工作的成效,为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把握信息发布主动权,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于舆论曝光的乱收费行为要快查快办,并公开查办结果。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需要拥有大量素质高、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切实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总之,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现在是最缺乏的。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岗职工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三个方面涉及几亿人,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国务院已经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特别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1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今后五年,我们要实施“四大工程”,包括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这四大工程将惠及千家万户,要认真组织实施,务必取得成效。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强规划和协调管理,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总之,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路子要更宽一点,机制要更活一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而且是光荣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

(四)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制订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充分利用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市)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做好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三大任务。鉴于当前职业教育比较薄弱,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要更加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首先,切实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但首先是要解决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认识要到位,领导要到位,工作要到位。现在,一些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都认识到,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产业素质、抓投资环境、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各级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都要真正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工作,加强相互配合。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改变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要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探索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职业培训沟通和合作机制。

第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要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做法,制定和完善涉及技能型人才的政策,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专利制度、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法律与政策上鼓励和保护技能型人才的发明创造。对生产一线工人改进工艺、优化流程和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

第四,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第五,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办得好的职业院校的经验,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篇6

(2011年1月24日)

根据延东同志关于2011年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我就分管工作讲4个方面问题。

一、教育发展规划

一是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围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标准、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加强教育条件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以完善民办教育政策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民办教育战略地位、确立民办学校平等法律地位、清理民办教育歧视政策、回应难点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编制实施民办教育专题规划。编制直属高校“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和研究制定“十二五”高校设置工作指导意见。二是制定健全学校建设国家标准。加快完成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尽快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做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设计样图》的推广和落实工作。配合有关方面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国家配备标准。三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优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支持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优化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结构,用政策促进形成公办和民办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优化高等教育招生和专业建设结构,本科招生增量重点用于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中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博士生招生向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或重大科技专项倾斜。四是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根据试点方案制定分类指导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意见,支持配合省级政府研究探索符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政策措施。完善民办教育政策体系,重点明确法律地位、法人属性、治理结构、教师权益、优惠政策、政府服务、社会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探索和完善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五是配合落实重大项目。指导各地和部属高校科学编制基建计划和建立项目库,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重点项目。继续推动中西部农村学前

教育推进工程、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重大项目。

二、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一是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建设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地方政府按照试点项目要求探索五年制高职、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在职继续学习以及各阶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学分互认等相互衔接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完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国家制度。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分工,落实中央统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宏观指导的职能、省级政府负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职能。深入研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条例、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职业教育社会评价、推进继续教育等国家制度。探索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三是完善和创新办学机制。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教育与行业对话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强化行业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的指导。总结各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和案例,研究推动集团化办学的国家制度、机制和政策,积极支持地市级中高职综合改革试点。四是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部署,支持各省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支持各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根据国家岗位技术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和创新教材,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教学与学习的平台的资源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五是积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支持继续教育试点省份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国家制度和国家政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多样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快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社区教育示范试点,深入开展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稳步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三、民族教育

一是筹备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民族地区国家及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和细化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印发《关于加快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二是继续落实中央西藏工作和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成对口支援西藏、新疆教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央关于新疆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突出双语教育和中职教育两大重点,抓好双语教育的学校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师生实名制管理数据库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抓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完成2011年南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的招生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已明确的加快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抓好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普及学前双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等有关工作。指导协调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的工作,重点抓好前三年教育项目,组织协调支援西藏、支援青海的对口支援工作,争取在解决特殊困难上有所推进。三是提高内地各级各类民族班管理水平。针对内地民族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类型不断增加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混合编班、教师建设、促进就业以及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督促指导承担办学任务的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完善部门协调机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技能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等三大重点,加强内地中职班建设和管理。四是深入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中小学新学期开学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制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央有关要求,组织修订适合各学段教学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指导地方和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好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办学10周年纪念活动。五是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双语教育科研机构,统筹双语教育科研工作,重点抓好双语教育的教学规律、学习规律、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学校管理、课程体系、教师标准、教学评估等10个方面重大课题的科研工作。

四、校安工程

一是落实建设重点。按照省级政府审定批准的工程规划,本着科学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工程的区域重点和工作重点,制定好2011工程实施计划,合理安排工程进度,集中力量解决好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安全问题,努力完成三年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篇7

法治是现代化的灵魂,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决定,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和纲领性要求。依法治国落实到教育领域, 就是要全面推动依法治教。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仅10天左右,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就立即召开全国教育政策法治工作会议, 部署推进2015年的教育政策法治工作。此次会议在海口召开, 既是对海南的信任和支持, 也为海南提供了向部里和各兄弟省市学习的重要机会, 我们深表感谢!借此机会, 我向各位领导简要介绍一下海南教育及教育法治工作情况。

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2009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 教育是根本大计。在教育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把教育作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之一, 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目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法治, 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省份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连续七年大幅增长, 基本建成体系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向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教育政策与法治工作方面, 近年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我们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推动立法, 制定标准。先后促请省人大修订了《海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海南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促请省政府出台《校车安全管理试行办法》, 起草民办教育地方立法, 不断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为保障各级各类教育依法规范发展, 我们以建立海南教育标准体系为目标, 加快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拨款、师资、质量标准等, 近两年相继制定修订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幼儿园办学基本标准》、《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和评估细则》等十余项教育标准, 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二是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 我们列出了13项教育改革清单, 一些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如试行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多种办学模式, 搭建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3+4”等7个试点项目, 招收学生近1.2万名;试点推进县 (市、区) 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机制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 通过与天津、上海、江苏、武汉等教育发达省市合作, 以及名校办附中、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制定我厅《依法行政考核责任分解方案》, 编制落实54项行政职权的网上公开;制 (修) 订了教育厅工作规则, 党组会、厅务会议事规则等31项工作制度, 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及督查落实机制;通过信息公开、审计监管、设置厅长信箱接受信访举报等多种方式,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每年对35个直属单位和重大教育项目、大额教育资金进行审计, 连续两年在省政府对33个省直机关政务公开检查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两年间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项, 下放17项, 利用特区立法权停止12项,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四是依法办学, 依法执教。先后促请省政府出台了规范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意见, 将依法治校列入市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中;组织开展中职教育规范管理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年、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等活动;经省政府同意, 成立了由各相关厅局负责人组成的海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 出台《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办法 (试行) 》, 启动开展核准工作, 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

五是切实加强法治教育。每年制定落实教育行政干部学法计划、每年组织校长法治教育专题培训, 将教育法治列入教师全员培训课程, 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积极探索模拟法庭、青少年维权岗等多种法治实践教育形式;创新普法机制, 联合社会法治资源和媒体资源,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全省教育系统“12?4国家宪法日”活动, 厅主要领导深入中学参加特别升旗仪式;省级教育期刊《新教育》开设《新法苑》普法专栏;去年全省“为了明天———法治文艺进校园”演出近160场, 覆盖35余万名师生和家长。

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篇8

2013年度全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视频会议10月16日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要求全国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中央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蒋建国指出,《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刊,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担负着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领主流舆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全国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2013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党委和党委宣传部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做好《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及《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蒋建国表示,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2013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顺利进行。一是要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发行企业、邮政企业、新华书店的市场主体作用以及报刊摊亭的作用,完善营销网络,不断扩大重点党报党刊的市场占有率。二要继续深入实施“东风工程”等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农(牧)家书屋和各类书屋,切实抓好重点党报党刊的订阅、赠阅和配置、更新工作。

蒋建国强调,各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严格按照报刊经营活动与部门权利分离的规定,不得利用部门职权采取发文件、发通知、下指标、下任务等手段摊派发行报刊;不得采取打电话、利用系统工作会议提要求、下发报刊订阅建议表等手段变相摊派发行报刊;不得采取“搭车发行”“人情订阅”“关系订阅”等其他方式摊派发行报刊;不得利用登记、年检、办证、办照等工作便利要求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订阅报刊;不得将订阅报刊与工作考核、评优达标挂钩。

蒋建国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主动联合纪检、监察、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对报刊发行工作开展检查。要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广泛发动群众举报,认真受理、及时核查、坚决纠正群众举报的问题。对报刊摊派发行和变相摊派发行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停业整顿的一律停业整顿,该撤销报号刊号的一律撤销报号刊号,并公开曝光。

新闻出版总署要求严查报刊摊派发行

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发出《关于严厉禁止报刊摊派发行的通知》,要求坚决查处各类摊派发行和变相摊派发行行为。

通知要求,各报刊出版单位要严格执行采编人员和发行人员两分开的规定,严禁混岗,严禁给采编人员下达报刊发行任务;严禁报刊记者站从事报刊发行活动;严禁采取提成回扣、赠钱赠物、公费旅游、出国考察等方法开展报刊发行;严禁采取新闻敲诈、有偿新闻等违法违规手段发行报刊。

新闻出版总署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获阶段性成果

从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召开的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总结大会传来消息,去年年底以来,总署机关15个部门和10个直属单位顺利完成清权确权、排查廉政风险、推进权力公开运行等各项任务,共绘制工作流程图241幅,排查出1168个廉政风险点,制定971条防控措施,取得防控机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总署各单位下一步将着力加强分级监管,突出重点岗位,根据风险等级分别采取及时谈话、任前廉政谈话和廉政培训、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廉政说明等方式落实风险防控;把握形势发展和工作变化,对廉政风险防控内容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识别新的廉政风险点,补充完善防控措施,不断健全防控机制。

雅昌夺得八项美国印刷业金奖

10月7日,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美捧回8项全球印刷界的“奥斯卡”——美国印制大奖赛最高奖项班尼金奖(Benny Award)。自2003年雅昌参加美国印制大奖赛以来,第七次问鼎美国印制大奖,累计共获27项班尼金奖。本届大赛,雅昌共获27项奖项,班尼金奖8项、优异奖11项、优秀奖8项,成为迄今单届获金奖最多的中国印刷企业。

2012出版专业考试举行

10月14日上午,2012年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统一举行。这是该项考试自2002年开展以来,第十一次开考。据统计,今年报考人数达到20693人,比去年增加2248人,增幅达12.2%。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巡视了位于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的考场并看望了考生。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内容注重结合出版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综合能力导向,为出版行业提供了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为推动出版人才流动和出版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新民警培训材料下一篇:优良学风班级评选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