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学生作文

2024-07-01

告别的学生作文(共13篇)

告别的学生作文 篇1

习惯了每天换上“自动变干净”的衣服,习惯了在点灯苦读时,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混沌,习惯了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有人递上舒服的拖鞋。

一直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过着安逸的生活,多么希望自己不要那么快地独立,可以再在保护伞下多呆一些时间,可是,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如果说高四的生活是地狱,那么住校的高四则是地狱的第十八层,终于鼓起勇气申请回家住,十分想念家里的床,十分想念她的碎嘴。

下了晚自习,坐上她的车,环抱着她丰腴的腰跟她说学校的趣事,晚风吹动她的发丝,飘过染发的味道,“老了,老了,最近上班也没做什么事情,回来就累得要命,躺在沙发上一动也不想动,你呀,真是个烦。”她抱怨道,我没吭声,内心有些伤感。

回到家,打开房门,都还是老样子,我笑着说:“妈妈,现在你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爽吧?”

“可不是嘛!没人跟我抢电视,没人要我做饭,没人脱了脏衣服让我洗。下班后不想做饭就在外面吃。回家什么都不干,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好不自在。”她叨叨着。

我没再接话,去卫生间洗漱,客厅里放着她新近迷上的电视剧。

洗完澡出来,刚要和她说话,却发现老太太已经打起盹来了,身上的毯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戴着的眼镜也斜了,不知怎么的,泪水涌了上来,“要睡去床上睡,在这戴着眼镜睡觉,是怕做梦看不见吗?年纪一大把了,也不怕着凉。”她揉揉眼睛,“喔,你洗过了啊,那我也睡觉了啊,老了,老了,却越来越缺觉了。”

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小时候以为会和父母过一辈子,后来还因知道母亲会比我早死几十年而大哭了一场,现在,没想到她会老得这么快,快到和我的成熟衔接不上了。有点不安,有点害怕,有点不舍。可是,在她的庇护下的日子终究会过去,而我要快快长大,成为他们老有所依的保护伞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快点过去。

告别的学生作文 篇2

“身份是任何自我发送符号意义, 或解释符号意义时必须采用的一个角色, 与对方、与符号文本相关的一个人际角色或社会角色。人的任何活动都采取一种身份, 人不可能以纯粹的抽象的自我进行意义活动。在表达或接受一种意义时, 任何自我都无法逃避采用一种身份”。【2】黎紫书的小说在发送与解释符号意义的时候采取的就是寻求身份的策略, 当她苦苦找寻无果时便用小说文学的形式将这种身份焦虑表达出来。黎紫书的意图意义在于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 我们只有用身份皈依进行解码。身份焦虑的第一层原因来自于马华文学自身的边缘性。虽然作者企图用自己的创作改变这一现状, 但是“边缘性”依旧是主流。在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经隐现。马来西亚建国后, 华裔移民取得了大马的公民权和身份证, 这意味着离散着身份的终结, 然而领导者的单一文化国策却导致了“一部分华裔族群因不认同此等偏差政策而相继旅居或移民他国继续华裔族群的离散经验。”【3】在《告别的年代》中身份问题更为明显, 甚至选择长篇这一体裁就和身份问题有关。《告别的年代》被作者宣称是“想象中的想象之书”。小说从513页开始, 840页结束, 513页之前发生了什么作者并没有书写, 读者可以想象, 840之后也是如此。但而书中描写的生活都是几代马来西亚人最真实的写照, 甚至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找寻。为什么要被冠以“想象”二字?这又不得不提到“殖民”这一敏感词汇了, 马来西亚甚至整个东方, 都是西方世界想象中的世界, “被扭曲被肢解的想象性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 并将一种虚构的东方形象反过来强加于东方, 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利结构, 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的被殖民的过程。马华文学一直强调的独特性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 接受现代性理念, 但必须超越现代性的西方性维面。除了现代性理念为马华文学设置的“存在的焦虑与危机”外, 现代性中所包含的西方性, 也是马华文学独特性所必须回避的。【4】摆脱西化就不得不向中华“寻根”, 这只是焦虑的变体。

黎紫书一贯追寻的身份认同和马来西亚殖民地历史关系密切, 她的小说是内敛的, 同时也是深刻的。从“后殖民主义”这一角度关照之下, 更能体现作为曾经被殖民而无法找回的身份焦虑。“后殖民主义诸种理论, 旨在考察昔日欧洲帝国殖民地的文化以及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各地的关系。也就是说, 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 以及有关种族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5】紫书的身份焦虑之后就是对这样的问题思索。《告别的年代》更是如此, 探讨整个华族的命运, 以及为摆脱宗主国舒服而选择告别, 无奈这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与经过。在小说中的表现就是作者不断站出来指出小说写作的种种, 在解构作者的同时解构了身份。

自《告别的年代》出版后, 对黎紫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阐释空间。因为只有完整的涉足多种题材创作特别是长篇创作, 才能真正从整体上研究作家。《告别的年代》书写的是三个叫做杜丽安的女人串联起来的故事, 展现出三代人的共同记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小说以513也开始, 一再强调的五月十三日, 并且明确那标示大马当代政治史上的分水岭、发生于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因国阵选举失利引爆的种族冲突的513事件;而在小说的开始部分采取的是生活流似的叙事, 那些天是一个大日子, 大选之前的情景没有书写, 反而是大肆渲染一部电影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 小说开始着重描写的只是一个候选者因为正在看一部色情电影而心脏病突发猝死, 这样的解构策略消解了513, 也消解了作者的之前的身份认同。为什么要写长篇, 为什么要告别, 告别的又是什么, 这些似乎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 告别漂泊, 回归母体, 告别流散, 找回自己的身份。全球化进程一步步加剧, 很多东西都在不经意之间消失了, 也许是某种习俗, 某种语言, 某种神秘的仪式活动, 甚至来不及说声告别。

海外华文作家普遍染上一种流散意识, 脱离了母体文化之后的流亡性。作为女性作家除了流民身份之外还背负着女性的视角。本文从女性视角分析黎紫书小说创作的流亡与女性双重身份的焦虑, 揭示其小说创作的深层意义。身份焦虑的后果是人格分裂, 于是产生了一部小说三个人, 叫同一名字, 这是性格分裂的结果。在身份缺失之后, 作家隐去了身份, 用一种元小说的方式将自我形象模糊, 也将身份认同问题掩盖。《告别的年代》之所以会对如此的结构入迷, 更深层的原因是对“寻找”这一主题的执迷。寻找本身有个必然的前提, 那就是“失落”。显然我总是在怀疑我们从生下来便一直在遗失着什么 (也有可能是我们放弃了什么) , 而长久以来我总认为人们活着有大部分时间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以及多重身份之间“寻觅”那些已被意识却无法确知其意义和价值的遗失物。这里失落的是身份, 而找寻的也是身份, 苦苦寻觅无果就出现了小说中的“身份焦虑”。由于身份的飘忽, 小说的作者、叙述者、主人公也变得飘忽不定, 因此出现了一篇小说出现三个同一名字的情形。以至于不得不选择元小说这一叙述策略。元小说 (metaficition) ,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威廉·伽斯提出, 其特点是小说和评论之间的边界线, 揭示虚构的本质, 主题、形象、情节不确定, 也被称为后现代小说。在身份不确定的情况下只有转向元小说这样叙述身份模糊的方式, 这样的叙述没有任何话语权可言, 小说本是发布话语的载体, 身份难以明确的作家往往放弃这种权利, 转向另外真实。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真实乃是一种语言效果, 或者说, 乃是通过语言而造成的一种综合文化效果。毋宁说, 玩起了语言游戏, 丧失了小说应有的效用。但是也应看到另外的一面, 诚如华莱士·马丁所言, “小说是一种假装, 但是他的作者们坚持让人们注意到这种假装, 他们就不再假装了”。在早期的《把她写进小说里》是一篇有意为之的元小说。在一开篇就将自己男性的身份暴露出来, 置换叙述者身份, 明确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命运。《告别的年代》里继续进行着这样的书写。元小说是叙事话语谈论叙事本身, 这种谈论使叙述者超出叙述的框架边缘, 叙事话语的意义被置入括号悬隔起来, 叙事者后退一步而将小说本身当成了谈论对象。这种策略是源自作者对自身身份的迷茫与焦虑, 因此隐去了叙述者, 让作者不断消解叙事。

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渐趋整体性构建, 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是绕不开的一环, 黎紫书作为新一代马华文学的中坚人物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紫书在国内研究领域一直都不是沉寂的。她在马华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在整个华文文坛的价值也只有留给时间来继续考量。

摘要:黎紫书是当今马华文坛大红大紫的作家, 尤其是在《告别的年代》荣膺多项大奖并在大陆发行之后, 大陆作家读者乃至整个华语文学圈都知道了这一个名字。在文学土壤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 黎紫书创造了一个神话。黎紫书的小说叙事迷幻, 构思奇特, 思想深刻。身份意识在她的小说中尤为明显, 无论是早期的中短篇小说, 还是2012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告别的年代》, 都流露出一个“流民”作家对身份的找寻与焦虑问题。本文从身份这一角度入手, 用符号身份的知识阐释她在小说所进行的身份找寻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焦虑, 以期更准确客观地解读黎紫书的小说。

关键词:黎紫书,小说,身份问题,认同焦虑

参考文献

[1]黎紫书:《出走的乐园》,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5年, 第3页。

[2]赵毅衡:《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77、78页。

[3]邱苑妮:《由岛至岛, 论黄锦树的返乡书写》,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四期。

[4]周宁:《重整马华文学独特性》,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告别的珠峰 篇3

——弗兰西斯·杨哈斯本《珠峰文集1926》

截止到2007年6月20日,今年珠峰攀登季节共有529人登顶其中南侧254人北侧275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2006年的470人。

今年两支国内商业队11名队员全部登顶 罗塞尔队的中国队员李勇也成功登顶这也意味着12名队员全部登顶,登顶率达到100%。

商业队普遍加强了服务设施的齐备,西藏圣山队的大本营甚至可以称得上高级社区,帐篷里铺着红地毯加湿器、取暖器绿色植物和大屏幕投影都一应俱全。罗塞尔队的营地的设施更加豪华酒吧是一个白色球形帐篷,里面有壁炉,提供1O种饮料,可以舒舒服服靠在沙发上看宽屏等离子电视。完善的商业运作可以让大本营轻松无线上网,7028米营地灯火通明……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珠峰越来越容易接近普通人,只要你有健康的体魄和足够的经济承受力。

对于登顶方式,似乎已不显得那么重要。人们往往关注于是否登顶,至于吸掉几瓶氧气花了多久时间、几名协作陪同,是否负重装备……这些已成了次要。珠峰正在远离真正的攀登者。珠峰八千米以上的垃圾逐倍增加,遇难者的遗体尸横遍野,我们不知道这些数字如何统计。珠峰不会说话,它只能沉默地把话语权交给人类但是它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小小地惩罚一下人类。

在大本营我遇到了绿色和平考察队的成员,他们要到海拔5800米的中绒布冰川将退缩的冰川拍摄下来展示给公众。中国科学家曾优美地记述1970年代的绒布冰川海拔5300~6500米的冰塔林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现在5600米的冰塔林消退殆尽稀疏林立。

中科院董光荣教授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气候变化严重地影响着西藏的山岳冰川和永冻层,并且对许多发源于西藏的河流水源供应产生了威胁。680个气象站检测数据分析,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O.9摄氏度气温的上升导致冰川的面积缩小7%,并且引起了永冻层的融化。此种责任,谁与承担?

我以为,珠峰除了是世界最高峰和地球制高点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它是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情感需求的场所。这些情感里有奋斗和牺牲,也有欺骗和背叛有真挚的友谊和人道主义,也有肮脏的谋杀和世俗的陷阱。

当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离开珠峰,在整整一个月后重返城市后,呼吸着氧气充足的空气,我才理解了当我们在低处为那些在空气稀薄地带与命运抗争的登山者牵挂时高处的生存也会让每个经历者更加热爱宝贵的生命。

几天后,我把李晓丽的两个背包交还给她,里面有她父亲的骨灰,她原本打算在登顶后把一些骨灰撒在珠峰脚下。夏尔巴队长巴桑达瓦托我捎给李晓丽一个氧气瓶,橘红色的氧气瓶上写着全体夏尔巴的祝福。李晓丽的队友登顶是5月16日那天她也在医院接受了一次开颅手术也许这真的是一个巧合。

我想起在大本营时,一个记者抱怨说这些登山者连攀登珠峰的意义都说不上来,还来干什么?

也许马洛里在1922年说的这段话更能解释人类为什么攀登珠峰。

“你首先要问的,也是我必须尽力回答的问题是:登珠峰有什么用途?而我的回答必定毫不迟疑地是:没用。一丁点得到回报的前景也没有。对了,我们会学到人体在高海拔的反应搞医的人可能会从观察中得到用于航空的知识。但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我们不会带回金银宝石也没有煤矿铁矿。我们将不会找到一尺能耕种粮食的田地。爬珠峰没有用途。所以如果你不懂得人的内心有种东西能对这座山的挑战作出响应,并且上前迎接这种挑战不懂得这种奋争正是生活本身向上,并且永远向上的奋争,那你将不会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去。我们从这个冒险中得到的是纯粹的欢乐。而追究到低,欢乐是生活的终极目的。我们不为了吃饭和赚钱而活着。我们吃饭和赚钱为了能从生活中得到欢乐。这是生活的涵义和生活的目的。

请永远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攀登永远不是安全,可预测和受规则约束的事业,而攀登珠峰更是一项将冒险理想化的运动。

专访资深山友十一郎

户外探险杂志:您怎么看待有史以来一个攀登季节国人登顶珠峰最多的一次这一现象?

十一郎:首先,要祝贺国内登山运动在珠峰这个项目上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国内高海拔的自主,独立攀登水平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以登山为谋生手段的攀壁者而言,如何在这方面得到提高,才真正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攀登水平,

户外探险杂志: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曾有过“珠峰热”,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二千年代的英国,“我很高兴珠峰终于爬上去了,我们现在也终于也可以开始认真地攀爬其他路线。”1953年,希普顿就登顶珠峰说大英帝国前30年对珠峰登顶的变态般的迷恋终于可以结束了。卸下包袱之后,终于可以挑战一些技术型的路线,你怎么看待中国的珠峰热?

十一郎:当下社会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艰难的人文环境,因此珠峰对某些无法从社会生活中脱颖而出的人而言,很可能成为了一个获取社会资源的舞台或阶梯,由此看来,“珠峰热”不会因为人们对登山历史的了解和登山理念的理解而迅速减缓。

户外探险杂志:珠峰热的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什么社会心态?

十一郎:其人文背景则是;在我国人们经过个人奋斗,获得财富和社会认可的正常途径基本没有,所以,像珠峰这种本属于小众的活动,就成为了某些本不会登山的人,获得名利的一个可能途径。

户外探险杂志:今后,中国式的珠峰攀登将会是一个什么走向?

关于告别的作文800字 篇4

当每年玄都花开时,她总会寄一盒桃花糕给我。只是去年……

最伤不过是离别

那年晚春,桃花开的正盛。“奶奶,我来看您了。”我蹦作文wWw.ZuoWenwang.Net/蹦跳跳的向奶奶家走去。未进院里,那清新的桃花香便扑鼻而来。走进熟悉的院子,看着熟悉的粉墙黛瓦,脚踏熟悉的路,忽闻熟悉的桃花香,所有的一切都与脑海中的记忆慢慢融合……

进了奶奶的屋门,世间无内许多人围着一张床,我将头探进去,躺在床上的人正是奶奶,只见她安详的闭着双眼。“为什么……为什么她不睁眼看看我?为什么连告别都没有?”心底歇斯底里地咆哮,可喉咙却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有伤心的泪滑落……许久,爷爷红着眼眶,将一碟桃花糕端给我,“这是你奶奶给你做的最后一碟桃花糕了。”说罢,打开盖子,递给我,我双手接过,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却如嚼蜡味。只是流下晶莹的泪珠,似断线的珍珠……

人生不过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遇见和离别组成的,我们都难逃宿命的掌控,只能坚强地面对。

此情可待成追忆

桃花又开了,开得那么美丽,那么绚烂。只是再也没有往年的桃花糕,没有那令我熟悉的味道了。景依旧是记忆中的景,人却已不在。一片都花瓣落下,飘至我掌心。不久前经受春雨的洗礼,它如今还是湿润润的。或许美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吧,它还没枯萎,还那么美,就飘落了下来。闻了一下那朵桃花,竟还有淡淡的馨香,只是它已飘零。花已落去,人已不在,我独自一人坐在这院里看花,却再亦没有熟悉的味道。

告别的,不只是渔网作文650字 篇5

一张尼龙网胡乱地堆在院子的角落里,灰蒙蒙的,看不出原来的色彩,只能隐隐辨认出那是张渔网。大片的蜘蛛网在上面肆虐。

这是舅舅的渔网。

外公是渔民,舅舅子承父业,在外公过世前,从外公手里接过了渔网和外公一辈子捕鱼的经验。

小时候,我和舅舅一同出过海,见过舅舅撒网。舅舅的`手奇快无比,一连串的动作――撒、掀、铺、稳、放、收,一气呵成。他能根据水面的波纹准确判断出鱼的大小、多少,一撒网,渔网张成圆圆的形状,朝鱼群罩过去。渔网铺天盖地,沉人蓝色的大海。然后,舅舅慢慢收网。渔网在鱼儿的冲撞下兴奋地抖动着,给舅舅带来了一船喜悦。舅舅每天出海都能载回满满的收获。

后来,浅海、近海的海水被污染了,鱼虾几乎绝迹了。有的渔民几家合买一条大船,到深海、远海捕鱼,往往出海一趟就要一二十天。舅舅的小木船被搁置在岸边,渔网堆在院子的角落里。它们在夕阳下懒懒地躺着,仿佛在无奈地叹息。

舅舅明白一张渔网已经捕不到更多的“鱼”了,而且我的表哥要上大学,舅妈和他还想过更好的生活,他不得不放弃渔网,离开大海。他这海边的人再也不能靠海吃海了。

舅舅走之前,来到了院子里。他抓起渔网,撒、掀、铺、稳、放、收,又是一气呵成,渔网依旧铺天盖地。舅舅愣愣地看了一会儿渔网,抱着渔网人屋,对着外公外婆的遗像跪了很久,磕了头,然后离家上了出租车,到大城市去了。那一年,我的表哥正上高三。舅舅离去的那晚,苍苔密布的破旧渔船和渔网,靠着墙,在月光下沉默不语。

离职告别的短信 篇6

22、分别时,我们没有流连的泪眼,相对,无语。看夕阳透过文峰塔尖,把它的余晖洒在西清河畔。

23、离开,这实在有点难以给予,但不是很失望,有点遗憾,但不悲观。因为我们有希望会议的安慰。

24、相会再别离,别离再相聚;秋风吹旷野,一期只一会。我会珍惜你我的友情,更期待相会的时刻。

25、我衷心的.祝愿你:退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相信你的退休生活,应该会比工作的时候更加美丽。

26、我们信任别人的地方,正显示出我们愿自信而未能的地方。我们对于朋友的希望泄漏了我们的弱点。

27、我要离开你了,因为你欺骗了我,请不要来找我,也不要打电话,就当我在这令人伤心的世界上蒸发了吧!

28、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长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久的重逢。

29、我只想在这有限的日子里,让你体会到我对你最深的爱,也给我自己留下一段美好也罢、伤心也罢的回忆!

30、您不图舒适和轻松,承担起艰巨的重负,在别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我由衷地预祝您成功!

31、真挚的友谊,由阳光和暖风烛光送入你的心田,浸润你跳动的心,为你收集四季阳光,朵朵鲜花为你展现。??

32、花开花落,半年的时间,并不长。此时的我们,又伫立在十字路口,也只有此时的我们,才真正尝到别离的滋味。

33、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不能够,我知道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更宝贵的却是自由。

34、我们匆匆地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语言,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35、说再见并不容易,愿你过得幸福快乐,你会找到上天堂的路,我会在那和你碰头,我会永远记得你。离别是甜甜的愁。

36、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再见吧,愿你前程无量!

37、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朦朦胧胧,潦潦草草。不论是获得还是丢失,朋友都还要继续,让我们潇洒地挥挥手,不再回头。

38、愿友谊之手愈握愈紧,让相连的心愈靠愈近!我最要好的朋友,虽然今天我们即将分离,未来我们的心依然连在一起!

39、我们是在陌生时我们相逢,在熟悉后我们分手。让我们用智慧和热情去迎接一切困难和挑战,胜利和成功在向我们招手。

等待告别的日子 篇7

然而之后“巫师”改变了主意,这位与被称为阿根廷国母的贝隆夫人同姓的中场大师从拉普拉塔出道,并在一段欧洲辗转之后又叶落归根重回故乡效力,但本赛季大学生队的表现并不出色,截止11月5日,拉普拉塔大学生仅仅在13轮联赛中取得2场比赛的胜利,最近6场比赛更是输掉了3场获胜1场,相比起此前贝隆率队捧起南美解放者杯的高光时刻,本赛季大学生队已经滑落到了联赛倒数第二名。身为队长的贝隆尽管还在养伤行列中,但他也意识到在赛季中期突然宣布退役对士气已经降到谷底的球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在10月14日,贝隆再次发表声明,宣布将退役时间延后至赛季末,从而既不会影响球队的士气,也能为自己赢得一个体面的谢幕。

永远的巫师

1998年世界杯,时过境迁后,很多人提起这届首次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杯时最大的印象还是齐达内的横空出世和罗纳尔多在决赛的诡异消失,但对于英格兰和阿根廷的球迷来说,这届世界杯最值得铭记的却是16强的英阿大战。贝克汉姆报复西蒙尼的那次愚蠢的犯规让万人迷成为了那届世界杯英格兰失利的最大罪人,即使4年之后小贝用一记点球还了那次红牌欠下的债,人们提起这场比赛时仍不免要谈论到两人的冲突。然而人们却忘记了这场比赛另一位在之后足以纳入足球史册的中场大师——胡安-塞巴斯蒂安-贝隆。

这场比赛足以被选入世界杯有史以来最经典战役之一,两队的进球有如梅花间竹一般精彩。开场10分钟两队就已经各进一球,阿根廷和英格兰的世界级中锋巴蒂斯图塔和阿兰-希勒用相同的脚法在相同的角度打进点球。当然,这届世界杯还涌现了一位天才——迈克尔-欧文,18岁的利物浦小将展现了他风一般的速度,帕萨雷拉后阿根廷最好的中后卫阿亚拉被欧文轻松甩到了身后,英格兰人2:1领先。但之后贝克汉姆的红牌抢走了所有人的风头,尤其是贝隆。在欧文进球后半小时,小虫洛佩斯在禁区前沿被索尔-坎贝尔放倒创造任意球机会,巴蒂斯图塔跑动掩护,贝隆跟进假射真传,一记精确到厘米的传球将球平推入禁区,萨内蒂从英格兰队的人墙后跑出、接球、转身、射门、进球,一气呵成,战术配合加个人能力,这简直是阿根廷足球特点的浓缩精华版。而贝隆就是那届阿根廷队的大脑,那时,他只有23岁,这也是他的第一届世界杯。

卡洛斯-萨尔瓦多-比拉尔多是率领阿根廷队夺得1986年世界杯的功勋教练,比拉尔多的一位队友,胡安-拉蒙-贝隆,当时阿根廷最伟大的球员之一,因其活动区域广阔,跑位飘忽不定加上一个巨大的鼻子而被称为“巫婆”。两人的友谊甚至延续到了下一代,比拉尔多曾用简洁却颇富戏剧性的话语描述到:“一天拉蒙对我说‘卡洛斯,请给几天假好吗?我的老婆要生孩子啦。’我给了他假而他生了个儿子,就是塞巴斯蒂安。没过多久,拉蒙就开始带着小贝隆来到训练场,那时球员们都喜欢带着他们的孩子参加训练,而塞巴斯蒂安简直是为足球而生。”

步其父后尘开始足球生涯的贝隆也继承了他父亲的绰号,只不过相比起他父亲的“巫婆”,贝隆更多被人们称为“巫师”。巫师拥有着魔幻般的脚法,他在14岁时就进入了独立俱乐部的青年队,其父亲拉蒙是这群少年精英的主帅。“他有着杰出的足球天赋,完全有能力在球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与我的存在没有任何关系。”老贝隆说,“他的才华已经得到承认,胡安有着成功的全部潜能。”

在90年代卡洛斯-比拉尔多开始执教阿根廷更知名更具有传奇性的博卡青年队,这里曾培养出了当时最伟大球星之一的马拉多纳。也正是在比拉尔多帐下,贝隆的位置从最靠后的前卫变成了更具威胁的前腰,而这正是马拉多纳当年奋战过的战场。“我打电话告诉拉蒙说如果我去博卡队的话就将带上他的儿子,我做到了这一点。胡安在独立队时的位置处于三个后卫之前,有点清道夫的味道,像世界杯上英格兰的亚当斯一样。但加盟博卡青年队后,我让他打进攻型前卫,他平时很不错,是一位出色的攻击手。”提起此事,比拉尔多至今仍颇为得意。

当时的博卡队中同样拥有着一批天才球员,馬拉多纳、基利-冈萨雷斯……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看着贝隆长大的比拉尔多。但事实上,贝隆并没有在这家拥有悠久历史的球队待太长的时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贝隆仅仅为博卡出场17场比赛,打进4球,之后他便成为了意甲桑普多利亚队的一员,而当时博卡青年主帅比拉尔多则认为年仅21岁的贝隆应该在阿根廷国内再锻炼两三年,但面对世界足球舞台中心的诱惑,贝隆还是选择了离开。

在博卡时,贝隆便常和马拉多纳、基利-冈萨雷斯等人流连于声色场所,而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球迷对贝隆心存怨恨,认为他是在利用博卡作为跳板,并且没有全心意为球队效力。但除此之外,当时的意甲正处在世界足球的中心,全世界最好的球员纷纷涌现亚平宁,比拉尔多没能阻止年轻的贝隆出走,之后的基利-冈萨雷斯也没有留下。

护照催人老

1996年夏天,贝隆以300万欧元的价格从博卡青年队转会亚平宁,桑普多利亚成为他旅欧生涯的第一站。当时的球队中尽管没有马拉多纳那样的球王,但能与曼奇尼、维亚利等人成为队友对于贝隆来说仍然是一次不错的机会。当时执教球队的是埃里克森。也正是在这一年,贝隆完成了自己的国家队首秀。并借此获得了代表帕萨雷拉执教的阿根廷队参加世界杯的机会。

之后五年,贝隆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1998年世界杯后,名声大噪的贝隆以1300万欧元的价格转会帕尔马,之后他又跟随恩师埃里克森在拉齐奥获得了意甲联赛的冠军。从1998至2002年,贝隆一直是俱乐部和阿根廷国家队的中场核心。而他登陆欧洲的前五年,他共在桑普多利亚、帕尔马、拉齐奥赢得了两座意甲联赛冠军奖杯、一座欧洲联盟杯冠军、一座欧洲优胜杯冠军、一座欧洲超级杯冠军,拉普拉塔河畔的小巫师贝隆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然而2001年,一次意外使得贝隆的职业生涯发生了重大转折,甚至迫使当是只有26岁的阿根廷人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当时意大利联赛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受制于意甲联盟对于外援名额的限制,欧盟外球员们想进入意甲无疑要大费周章。贝隆为了在亚平宁效力申请了意大利护照,但正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改变了贝隆的生活。

当时的意甲假护照案频发,时任意大利足协主席坎帕纳承认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此类“非正常”护照不断出现在意大利没有具体的法规可以执行:“体育里的司法工作还远不够有力。在其它地方,譬如法国,球队(俱乐部)会受到处罚。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做点什么。”于是当贝隆的假护照被查出后,阿根廷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关他要被禁赛的传言甚嚣尘上。

与此同时,当时在英超联赛中成绩不错的曼联告别了球队的领袖中场坎通纳,弗格森急需一名创造性中场来填补他的位置。于是爵爷和贝隆一拍即合,2001年夏,贝隆以2800万的身价加盟曼联,成为这家英格兰老牌球队近年来首位阿根廷人。

尽管贝隆在假护照调查中最终被证实无罪,意大利法庭认为,贝隆对自己获得欧盟护照一事一无所知,可这件事还是使贝隆与拉齐奥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影响,这使得贝隆不得不来到了曼联。贝隆也承认假护照风波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不是因为护照问题,我想我会一直留在拉齐奥,没有其他球队值得我去。没错,我还是选择了离开,而且我依然认为这是个正确的决定,然而,我永远不会忘记意大利,我想感谢球迷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如果有一天我还能回拉齐奥,那就太好了。”

当克雷斯波加盟拉齐奥时,很多人将之归功于他的好友贝隆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两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于贝隆转投英超,克雷斯波也充满了遗憾:“他的离去使我感觉难过,周围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克雷斯波说,“意大利联赛如今越来越力量化,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就不会再是欧洲最精彩的联赛了,我认为贝隆的离开无疑加快了这种趋势。他进行了自己的选择。”

对于转会曼联,比拉尔多曾满怀期望:“胡安能踢后卫,能踢进攻型中场,还能踢自由人,他是一支球队的领袖,能踢出匪夷所思的任意球。他是世界上最棒的,从其少年时我就确信这点。他对比赛有着强烈的预测性与敏感,这一点胡安很像他的父亲——无论是踢世界杯决赛还是一场普通的友谊赛,他都全神贯注,在曼彻斯特他会干得非常好。”

然而事实是,在曼联的两个赛季,虽然贝隆也赢得了一次联赛冠军,但他在51场比赛中只攻进了可怜的7个进球,而他频繁的伤病也让老特拉福德的球迷颇为不满。甚至在球迷们列出的弗格森的十大失败转会交易中,贝隆的名字也被纳入其中。

弗格森的耐性决定了他很少能给一名球员太多的机会,于是贝隆很快的被转卖给了切尔西,斯坦福桥球场刚刚更换了新的主人——俄罗斯人阿布拉莫维奇。俄罗斯人迫切希望网络世界所有高水平球员,而贝隆此前在意大利的名声也让阿布趋之若鹜。但在这里,贝隆又度过了碌碌无为的一个赛季,直到2004年重回亚平宁,在国际米兰的两年里,贝隆依稀找到了多年前笑傲意大利的感觉。在熟悉的意甲赛场,贝隆逐渐找回了状态,他随队赢得了1座意甲、2座意大利杯和1座意大利超级杯冠军。

只差告别

效力于桑普多利亚期间,贝隆的右膝受过一次比较严重的伤病,此后阿根廷人就在每次出场比赛时在右膝位置缠上一根白色护带。而贝隆似乎也认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好运。久而久之,这也成了贝隆的一个标志性装束。从登陆欧洲的一开始,右膝的伤病就与贝隆如影随形,这也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大阻碍。最终正是这该死的伤病,31岁的贝隆结束了在欧洲闯荡的生活,回到了自己梦开始的地方——拉普拉塔大学生队。

2006年,切尔西把贝隆租借给阿根廷球队拉普拉塔大学生。但是对贝隆来说,告别水平更好地英超联赛并不意味着倒退,他立刻成为了拉普拉塔队的队长,并率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家俱乐部走向了辉煌。在自己的老东家,贝隆一呆就是5年。贝隆以其高超的球技,带领大学生队夺得2006年和2010年阿根廷春季联赛冠军以及2009年的南美解放者杯冠军。

2008年和2009年,贝隆也蝉联了乌拉圭《国家报》评选的南美足球先生殊荣。

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就被淘汰的现实让贝隆失望到了极点,他也对2006年在德国复仇寄予了厚望,但当时的主帅佩克尔曼更喜欢古典型前腰的代表里克尔梅,而对贝隆一系的老一代探戈视而不见。就当人们意味巫师将就此淡出人们视线时,马拉多纳出人意料的给了他一次机会。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贝隆的好友马拉多纳成为了阿根廷国家队的主帅,相比起同样日薄西山的里克尔梅和艾马尔,马拉多纳更喜欢和自己做过队友的贝隆,这也给了胡安一次告别的机会,毕竟这时他已经35岁了。但阿根廷中场天才云集的现实还是让贝隆的最后一次世界杯之旅草草结束。谈及只有一次出场的世界杯之旅,贝隆也无比遗憾:“虽然我能否继续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取决于主教练,但是从年龄上来说,我要参加下届世界杯是非常困难的,”贝隆在接受福克斯体育台的采访时说,“有很多球员都比我更有条件加入国家队。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不会再参加下届世界杯了。”

贝隆的父亲对于儿子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国家队很是不满,至少在他看来,儿子理应获得更多的机会。“按照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战术,塞巴斯蒂安根本没法踢,我不知道马拉多纳为什么把他召入国家队,他不是一个擅长在侧翼运动的球员,”胡安-拉蒙-贝隆说。

和父亲一样,贝隆在谈到马拉多纳对自己的使用时也颇有微词。这位前曼联和国米中场对于马拉多纳有时把自己放在板凳上感到很不解,因为马拉多纳世界杯之前告诉贝隆,他将是球队组织进攻的核心。“他对我说希望我是阿根廷队的哈维。但真到了世界杯,他有时却把我放在板凳上,这使我伤心。我希望有时间的时候私下里和他谈一谈。”贝隆说。

只差一次世界杯,沒错,贝隆的职业生涯尚不完美,但他已经决定了是时候停下脚步了。事实上,贝隆的右脚踝数月前刚刚接受了手术,复出后的他也是打打停停,右脚踝的伤势一直折磨着他。而在贝隆发布即将退役的消息后,立即引发巨大反响:贝隆的前队友、现效力于班菲尔德的恩佐-佩雷斯便在推特上呼吁希望贝隆继续踢下去:“巫师,不要离开。”很快,大学生的球迷纷纷转发这条微博,也鼓励贝隆继续踢下去。

与此同时,拉普拉塔大学生队本赛季的表现也惨不忍睹,13轮比赛过后,大学生队2胜4平7负排名积分榜倒数第二位,尽管阿甲独特的赛制下一个赛季的成败并不足以决定最终联赛的排名,但考虑到上赛季阿根廷最老资格的球队之一的河床尚且降级,人们不由得为大学生的命运捏了一把汗。身为队长的贝隆自然也不免担心,毕竟在赛季临近结束时队长和中场核心的告别无疑将会使更衣室的气氛更加凝重,于是在10月14日,贝隆决定推迟自己的告别仪式至赛季末。

和朋友告别的话 篇8

2 、离别是暂时的,共度人生是永远的,离别滋生相思情,使我们的爱情更炽热。

3 、人世沧桑,岂能没有分别的痛苦时刻?为了事业,我们让离别的泪尽情飘洒。

4 、万事猜来猜去都得不到踏实的结局,迎头面对痛苦,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5 、无尽的人海中,我们相聚又分离;但愿我们的友谊冲破时空,随岁月不断增长。

6 、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从心头滋生。

7 、命运让我们相识相知,生活又使我们相分相离,就像月亮和星星,遥远而又永在一起。

8 、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

9 、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过我一份深厚的情谊。

跟朋友告别的话感人 篇9

2、分辨时,我们没有流连的泪眼,绝对,无语。看夕阳透过文峰塔尖,把它的余晖洒在西清河畔。

3、留下相逢的倩影,带走萌芽的相思草,惟有绿色的邮路,载下分离的怀念。

4、如果以后只有一口稀饭了,你先喝,喝完了,我再把碗舔清洁。

5、敬爱的,出去玩累了、受伤了的话就回来吧,我还在这里等你!

6、离别时,留下一串艰巨的脚印;相逢时,欢愉一对惊喜的身影没有离别的苦楚,也就没有相逢的欢愉。

7、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由于在你身边的时候我是谁。

8、固然我们距离遥远,但我爱你的心间隔不会远。

9、法宝儿,只有你幸福,我就幸福,不管你在谁的身边。

10、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却曾来过这里。

11、离别是临时的,共度人生是永远的,告别繁殖相思情,使我们的爱情更灼热。

12、我们不得不分别,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激你曾给我一份深沉的友情。

13、我倒置了全部世界,只为摆正你的.倒影。

14、有人说男人一旦变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难到女人变心,九头牛就拉的回来吗?男女之间只在生理差别,心理方面大同小异。

15、有的人总是埋怨找不到好人,一两次没关系,多了就有问题了。首先你要检查一下你自己自身有没有问题,假如不,那你就要审阅一下本人的目光了,为什么每次坏人都让你遇到?

16、不能长相守,惟愿长相依,亦求常相思,切莫常相忘。

17、如果再回到从前,仍是与你相恋,你是否会在乎可能坚持永远,还是热恋当前,简短说声再见,给我一点空间。

18、有人寻求幸福,所以尽力;有人领有幸福,所以废弃。

19、细细诉说,勿忘我?祝君美妙,勿无私。我爱你,请别谢绝,关心、思念永恒,这是离别的一种甜美。

20、我们在恋情中渡过的时间长出了翅膀,当咱们告别时,它们成了我们的精力支柱。

21、相逢又离别,归帆又离岸,是昔日欢喜的终结,将来幸福的开始。

为了告别的聚会 篇10

《新华日报》当时招人,我去面试了,主编问:“你愿意到下面的记者站去吗?”指的是去遍布江苏各地级市的记者站。我说:“不愿意。”很多同学都去参加了这次面试,不同的是他们说了愿意。于是他们离开了南京,在各地的记者站待了好几年,有几个现在依然待在那里。我每天晃晃悠悠地玩儿,在中山陵草地上打一个下午的牌。

末日的气息轻微地弥漫着,但谁都知道正常的生活迟早会回归。有朋友帮我把简历递给本地的一家报社,我被押送着去参加了面试,不久就去上班了。接着,一位南方系的记者老师因为各种原因找到我,邀请我去上海参加一份正筹备创刊的报纸。我真的去了上海一趟,在新租的办公室里晃了一圈,头昏脑涨地横穿马路,然后,退缩了。

毕业的散伙饭我去吃了,酒也喝了一点。新闻系当时还算是个热门专业,我们是大学扩招的第一届,一个班竟然有五十多个人,都是1981年左右出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来自江苏省内,这使我们有一种集体性的淡漠,并未产生太多的离愁。手机和网络在2003年已经开始发达了,我们可以随时找到对方,我们不再散落天涯,我们随时都能见面。

结果,这十年间,除了个别同学,其他的人我一面都没再见过。

毕业后,我没有参加过任何同学聚会,后来其他人也不再聚了。接到同学的婚礼邀请函,我就直接扔进抽屉里,装作一无所知。有同学打电话问我怎么没出现,我就装作很忙、忘记了、有急事。即使在同一幢大楼里上班,我们也没有相约见面、吃饭。

我猜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这样,十年过去了。有热心同学组织了“毕业十年聚会”,我竟然一反常态,很热切地想去参加。在聚会的前一天,组织者——一个高个子的男生给我打电话,接通之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打扰了”。电话结束时,他竟然又跟我说了一声“打扰了”。

他们尽力联系了所有人,但在这样一个很容易被找到的时代,依然有3个人下落不明。一半儿的人留在了南京,大多从事跟媒体有关的工作;一半儿的人回了老家,基本都是公务员;还有两三个在北京、上海。零星几个人在国外,一个女生嫁了德国人,一个女生留在了新西兰,一个男生在非洲。还有一个男生去印度出差,没能参加,他彻底转行了:成了一个IT青年。最后来了一半儿的人,坐了三桌。

在这之前,大学曾经是改变人命运最多的场所。而差不多从我们开始,大学就失去了这种魔力。这十年里,因自身努力而变得富有(但也有限)的同学从事的都是跟房地产有关的行业:房地产公司、房地产网站、跑房地产广告的人。大学不如房产改变命运。或者说个人的命运越来越难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这是时代最强烈的缩影。

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些巨大的变化,但每个人竟然都没有怎么变。几个女生变美了。仅此而已。男生也没有变胖。好像这十年,时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带来了很多小孩。几乎每个人都生了小孩,除了我,还有另一个单身的女生,她索性去法国游学了。大大小小的小孩在包间里跑来跑去,很快就玩成一片,一度打起架来,后来又和好了。除了谈论小孩之外,大家不停地说:“要多组织这样的聚会,至少南京的同学应该经常聚起来。”每个人都附和,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假的。大家拼命合影。

这十年里,如果回头去看,我关于人生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同时又跟我相称。就在前一天,因为雅虎邮箱要消失,我整理邮箱里的邮件时竟然翻到十年前,那个劝我去上海的老师发给我的邮件,他说:“我知道想让你下定最后的决心很难,但以我职业生涯的经验而言,原来与我程度差不多的人,现在大多数还在一些小媒体混日子,意气消沉,他们少的就是在关键时刻,迈出人生关键一步的勇气。不过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在另一封信里他又说:“在南京的报纸服务,时间长了会有惰性,想保持高格调,比较困难。”

很不幸,他说的每句话都对,只有一句话不对: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2003年,还是用新闻改变社会的理想鼓舞我们的时代。10年过去之后,当年鼓舞我的人,恐怕也不会这样豪迈地讲话了。

与其说令我惊讶,不如说令我平静:最终我们都只是变成了普通人。伴随着这一切的是:传统媒体的缓慢衰落。新闻系再也不是什么令人感到有趣的专业了。据说,某广电新闻系今年只招到了一个男生,而他估计还没办法扛起摄像机。职业的理想早就丧失了,命运却还没有展示太多威力。再等十年,我们可能才会看清楚命运的轮廓。现在我们言笑晏晏,意识到自己是被很多无奈和平庸包围的一代,却透露出一种集体性的不焦虑。

有个同学说:“这么单纯的聚会,单纯到令我受不了。”确实太单纯了,没有利益关系,谈不上多么深刻的友情,同学间没有谈过恋爱,连八卦都欠奉。我们仅仅是因为种种巧合,一起在当时还是鸟不拉屎的新校区待了三年,后来又在老校区待了一年。宿舍里经常有耗子,有些人偷偷读了我那本写青春回忆的《最大的一场大火》,里面也几乎找不到同学们的影子,但还是有人声称看得掉下泪来。只有我还没有结婚生子,但因为我写字,他们也觉得可以理解。

不能理解的是我自己,我不知道自己还在挣扎什么。

十年之后,又遇到禽流感,但大家没有那么恐慌了。每个人都好好地活了下来,脸上也都能恰当地浮起笑意。相聚的意义是我们可以为对方的青春证明。背景音乐当然是《致青春》的主題曲。横幅上贴着一些老照片和新照片,放在一起才知道,我们确实经历过了时间。也要对着照片互相提示,我们才能完整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我们拥抱、微笑,彼此什么都不谈论,不谈论这十年各自经历过怎样的幸福、快乐或者失落、痛苦。我们不倾吐心事。我们举了举杯。但没有人醉,没有人哭,也没有感慨。所有想象中“毕业十年聚会”会出现的场景,都没有出现。

这天下午,我参加了书店的一个活动,一个现在依然很瘦的男同学自告奋勇地用他的电动车把我从地铁站送到了书店。在滚滚车流中,我把手放在他的腰上,摸到他腰部一圈薄而结实的赘肉。就在那一刻,我或许一阵轻松,放下心来:时间带给我们的东西,原来都在每个人自己才知道的地方。

跟同事告别的话经典句子 篇11

2、昔莪来思,桃李累累;今莪往矣,杨柳依依。

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4、那些以前说着永远不分离的人,早已散落在天涯了。

5、即将分别,要说的话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毋忘我。

6、愿我们之间友谊长存,祝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梦想和生活同行。

7、那个花季,我送你离去,小路静静地向前伸展,偶尔也有太阳雨飘起。

8、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离绪千种,期待着一次重逢。

9、在这十字路口,让我们再一次握手:道一声:珍重,朋友。

10、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有缘再会。

11、朋友,再会!朋友,珍重!流水匆匆,岁月匆匆,唯有支情永存心中。

12、真不想跟你分开,以后要照顾好自己,别把自己饿瘦了。

13、留不住的时光把我们分离,请把我的情意留在你心里。

14、昔我来思,桃李累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

15、倘若分别是必然的,以往日子望你珍惜,未来的岁月愿你珍重。

16、地球是圆的,今日的离别是为了他日的重聚!

17、我不去多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那块绿洲,便不再瞻前顾后!

18、今天笑着和你分手,但愿不日笑着把你迎接。

19、离别时,希望你能记住我。不要问,善变的世界,明天是否依然如故。

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的散文 篇12

五月,夏天的前奏,春天的尾巴,四季的四分之一过去了,这仿佛预示着我生命的四分之一也要悄然而过。

我回头望望过去,二十年光阴竟从指缝间流过,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无人知晓,毫无存在感。朱自清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人的一生会经历几十个春天,可人生似乎只有一个春天,大概就是前面将近二十年的时光属于春的季节,因此,当我看见那些归去的燕子,枯了的杨柳,谢了的桃花,内心总藏不住隐隐的忧伤,我生命的春天已悄然掠过,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在时光隧道中刻下更多的珍贵痕迹。

近两年来在外地上大学,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不像中小学那样可以每天都回家,现在大多都是寒暑假回家一趟,不是我不想家,而是我知道自己终究要远走高飞,这也是日渐老去的父母二十年来的最大期盼。

我原本以为半年不算太久,可每次回去我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快得恍若隔世,许多我熟悉的老人竟纷纷离开了人世。

在我的印象中,他(她)们虽年迈但身体矫健精神矍铄,我回家的时候总会主动和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我经常用我那不谙世事的幼稚与幽默逗他们开心,他们给我讲过去的人过去的事。

慈祥和蔼的他们在我身上找到了快乐与童真,我也从他们口中那虽言语粗糙但真实有味的`一个个故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用一个不恰当的词汇“忘年交”来形容我和他们的关系,留守为忘年交提供了天然的缘由,留守的我们共同筑起了深厚的感情,我清晰地记得他们给我制作的篾片风筝,我清晰地记得他们在夏季端给我的绿豆粥,我清晰地记得他们在农田边种植供自己食用的蔬菜,我清晰地记得他们与远在外地的儿孙们通话时嘴角露出的喜悦。

大学回家几次,大部分老人竟然溘然逝去,这些珍贵的记忆成为了我内心深处唯一的独白。

有首诗歌这样写道: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除了无病呻吟就无所事事的我却时常感叹时间过得很快,与诗意的生活相差甚远。

接下来的时光是否依旧飞逝?会不会像有人说道的那样:二十岁之后,你会发现时间将过得越来越快?时光飞逝,直到我离去的那天,我也会像家乡的老人一样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在这正当年少的时光里,我竟然会对时光产生难以启齿的畏惧之情,会对死亡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之情。

不知道是不是我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从而让我生产生了痴心妄想的恋求。有时候,我会在心里念叨:如果我能活八十岁,在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刻,我是否会在那春暖花开的时刻,由于对这个世界的恋恋不舍,会阻止自己的这具臭皮囊离开尘世,让臭皮囊继续享受春和景明,花开花落。

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我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于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有限的时光罅隙里拓展生命的宽度。

二十年的阅历告诉我,到目前为止,人类所知的一切生命都难逃死亡的命运,不过直径只有四到五毫米的灯塔水母却是个例外,他们具有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能力。

当我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水母这种生命的时候,我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灯塔水母一样,这样我就能让时光倒流,这样我就能凝结时光,我自己将永远在如春天的时光里徜徉。

然而,美丽的樱花终会随风而逝,衔泥的春燕终会北归,纷纷三月雨终将落地为尘,我终究守不住这一片繁华,时光终究一去不复回,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就算我是一只灯塔水母,那又有什么用?可我还是愿意做一只灯塔水母,因为我可以在那不可抗拒的时光里不断蜕变,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不擅长告别的人 篇13

苍山玉局峰里自清乾隆某年起便长眠着一位老人,人称“保老师祖”,姓保名善字真人。据传自甘肃河州来至大理,因喜大理风土人情,便留居大理西门清真寺讲学修道。后又至玉局峰办学,有各省各地慕名而来之学子无数。又传其有过人之本领,常有克拉麦提(奇迹)显现,如今大理坊间还多有流传。留恋一个地方久了,便再也离不开,说不出再见,葬于苍山的老师祖,如同大理回坊的定海神针,早已成为一个精神符号,提到老师祖的尊名,无人不叹服。

“品级”一词在回坊间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被认可为“有品级”,毋庸置疑,这个人不仅道德品行令人钦佩,对一方多有奉献和功绩,还意味着此人已被真主喜爱,成为外哩(真主的密友)。保老师祖便是被普遍认可的外哩,当他扎根大理并安眠在玉局峰后,至今无人能取代他在大理回坊间的地位。西门清真寺里数百斤的石碾据传为老师祖一夜间自甘肃搬来,苍山清碧溪内有一石床是他坐静之处,这两物至今仍在,不少人专程去往观赏。最核心之处便是玉局峰的拱北,约莫一户居民小庭院的规模,不大却很庄重,平时零零星星会有旅人过客前往探访,开斋节、古尔邦节本地人前去探望者较多。

算起来我已探访过,不至于急迫地再去,但我的大理兄弟优素福一再提及老师祖的拱北可能不保,一个规模不小的房地产项目已经启动,虽有多人出面协调,仍然悬而未决。悲观的情绪已经开始蔓延,“可能保不住了……”这样的叹息异常沉重,安眠了两百多年的老师祖,牵动着各省各地互不相识的人。像我这样的人,偶然间走进了他的世界,虽未有本地人隐约可见的水土情结,却也着实忧愁了。我大概是带着告别的心情去探望老师祖的,即使我不愿意承认这里会被拆掉,在这个乡村都开始以城市为模子改变的时代,一座拱北并不是太大的拦路虎。车开到半坡上停住,从铁栅栏与围墙的口子间钻过去,一步步朝着拱北方向走,到处是土坑或石头,还有一片废弃的养鸡场,臭烘烘令人作呕。我们又一次来到老师祖身边的时候,大理城还半醒半睡,凉风徐徐吹着,人是出奇地清醒,不远处已经有施工的痕迹,更增添了种种不安。打开锁,走进院里,四方的小围墙一下子将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让人暂时忘记四围咄咄逼人的情势。以后再来大理,恐怕再无此地可寻,想想都让人心塞,是否该有一次正式的告别?不仅是我,没有谁能说出“再见”,但每个人心里都惴惴不安,祈求着奇迹降临。

不远处,大理古城中的杜文秀元帅府大门敞开,元帅府虽在,算得古城中别致的一景,远远望着好不气派,足见当年杜文秀起义的声势。走完后终于承认,元帅府早已不是元帅府,能看到的只是府内一隅的文图展览,其他空间早已被各色事物占据。虽说失望,但也庆幸它还大大方方地迎送光阴。没有被异化的是古城附近下兑村的墓园,和保老师祖墓园差不多大小,铁栅栏围着,用石头砌了一道门边,却没有装门,也无人看管,而墓园恰在村子道路边,时常成为醉汉村民的消遣地。看到墓园里随处可见的酒瓶、烟头、烟盒、零食袋等不相协调的物什,再看到标注文物保护的石碑,阵阵讽刺袭来,再细看,一块记述杜文秀生平的石碑被人用火熏烧过,留下一片熏黑的痕迹。

一想起元帅墓园的脏乱,就会想到年纪轻轻的他在历史大潮的涌动下被推上舞台,联合回、汉、白、彝、苗等民族反抗清王朝的壮举。他坚决推行民族平等,反对歧视,兴文办学,在大势已去时为保全大众,只身赴会,自缚降清,却在入轿时吞下孔雀胆,在对手面前有尊严地亡去。他短暂的一生太过绚烂,曾经感染过无数人,并久久地被后人敬重。不曾想,时代在向他告别,他太过激烈,血气太重,令人不安。他是不擅长告别的人,否则他远走江湖,从此隐姓埋名度过余生或谋东山再起。他深知不为私我的举意,跪着也要进行到底。因此,他没有告别,作为“失败者”继续留在大理;人们在向他告别,可他没有。我们呢?既不能横下心以守墓人的身份留下来,也绝不能从此不再往来。

于是,来了失落,走了便想着再来。

没过一年,我们又重复了一遍大理的行程,并加上了漾濞。

优素福正在漾濞老家休假,我们便去了一趟“核桃之乡”,但没有去看漾濞核桃。优素福要带我们爬山,说是爬山,目的却是找坟。听优素福提过几次,在他老家漾濞县城边的山上有些坟堆,其中有一处与众不同,与平常坟堆大小无异,但从风格来看不像云南本土平常人家修的,更像一些先贤拱北的风格。一块小石碑上刻着阿拉伯文,推测可能是一位有品级的老巴巴,在漾濞老辈回族人中有说是外哩,有过明显的克拉麦提。我们无从定论,但是与否并不重要,缅怀逝者终究不是坏事。叫了摩的摇摇晃晃到了桥边,是一条铁索桥。过了桥沿着小路走,路两边是田地,慢慢便到了山脚,沿着山脚往上走,零星的坟堆不时出现。大概一小时后,看到一片坟场,再上下几个小坎便找到了优素福常提的坟。围绕着坟,四周被修整过,留出了平整的地面,可以看到坟周围的缝隙间有一些点完的香梗,则可推测还是有一些人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再放眼望一望这片坟场,在树林中间显得尤为寂静,地上散落着的枯枝败叶更衬出一阵阵荒凉感来。

也许坟中人正是如同保老师祖一般的人物,在他的时代为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付出了一生。与保老师祖不同的是,他几乎被人忘记了,以至于没人能肯定地说出一二。然而民间隐约流传的只言片语却也在证实,这里曾经有过一段传奇,而传奇是不能被遗弃的,也是不能够与之告别的。

这些年来,有意或无意地去了很多墓地,大概在我的概念里,美好的传统是依靠一辈辈人去继承和发扬。若探寻得一位先行者,便似抓到了一根绳索;对于不擅长告别的人,能够与伟大的传统搭起一根细线,足以自慰。况且,美好的传统仰赖的便是那些为之奉献的先贤,只要他们不被忘记,传统便不会消亡。

我们都是念旧的人,对“改变”有些不适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往来越来越浅,“从前慢”的时光,人会用一生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耐心地一封封往来信件,走到一个地方总能感受到别样的味道。如今,想吃一枚真正的土鸡蛋得碰运气,稍长的短信都少有人耐心去写,走了很多地方却错以为从未离开过原地。于是,我们寻找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哪怕走很远只是去朋友家叙叙旧。

nlc202309081859

这不,为了参加阿舍的婚礼,我们又走了趟大理。下午三点不到,我们赶到大理喜洲清真寺,他们已经在那里迎客。婚宴放在清真寺,是很多穆斯林聚居区的习俗,祈盼沾到神圣清真寺的吉庆。阿舍穿着红彤彤的穆斯林婚纱,幸福溢于言表,一番嬉笑调侃,我们便入了席。原来喜洲的婚宴吃的是流水席,客人随到随吃。喜洲清真寺古典木质结构,典型的庭院风格,镂花扇门、扇门间写着一对匾联:“此道无他要在本躬循正果,是诚在我莫因外诱背初心。”琉璃瓦屋角,大殿里可以找到香炉和赞圣经,一切都昭示着喜洲人传统的延续。天已黑定,宵礼后村里的长辈们随着老吾斯塔(教长,大理方言都称吾梭)一起来到家里,要为新人念尼卡哈(证婚)。在正屋横放了一条长凳,那是老吾梭和其余两位受人敬重的老者的位置,两侧由两条长凳拼接的凳子则由来人依次入座,中间面对老吾梭一两米的地方放了一条长凳是新人的位置,没地方坐的人则在后面站着静听。

老吾梭按传统给新人讲解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叮嘱新人要孝敬双亲,履行彼此责任,并送上真诚的祝福。每一句话都沉缓耐心,略过老人飘扬着的白胡须,身上一阵颤动,差点落泪。老吾梭讲完后,按仪式念了尼卡哈,在场的老辈们念《古兰经》,赞圣为他们祝福。念完后,开始倒糖茶,糖茶除了红糖和茶叶,还加了姜丝、大枣等,比昆明的要讲究很多。

那一晚的尼卡哈,喜洲老吾梭和那一坊的老人们,过了很久还会时不时在同伴中被提起,既是一丝怀念,也是一声叹息,这千年传统已渐渐成了鸡肋,不敢彻底丢弃,只好应付了事。好多地方,神圣的尼卡哈渐渐演变为走过场的形式,从主人家不重视,到证婚人无奈地草草了事,终于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于是尼卡哈不再能感染人了。我参加了一次次婚礼,也曾在感人肺腑的告白时触动过,可任何一句激昂赤诚的宣言都没有白胡须老者的谆谆劝言来得真实。或许我该承认,全球化没有带来多样化,而是带来了同一化,结果总是流行取代传统,哪怕多是肤浅的流行也罢。

喜洲——延伸至大理,还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的美好,与老吾梭这一深入人心的概念不可分割。在大理坊间,一提老吾梭人们便肃然起敬,或许,这便是可追溯至保老师祖,传承至满安国(曾是杜文秀的老师)、马复初等人的老吾梭传统。这些人的存在,犹如当代吾梭们的一面面镜子,提醒着他们不可辱没这一称号。

老吾梭在老去,我却不敢言这一传承锁链依然牢固。一旦老吾梭的传统终结,如同今天被轻视的杜文秀墓地一般,一切传统的行持都将被吞噬。到那天,也许行在大理再也找不到震动内心的力量,只剩连连叹息。

不擅长告别的人,像极了举起前肢企图挡住前进车子的螳螂,不仅孱弱,还会被人嘲笑,而我们的痛苦正来自于此——在一个需要不断告别的时代,却学不会告别。或许,不擅长告别的人,本质上都是理想主义者,守着古老而美好的传统不肯松手,一不留神便被时代远远甩开,但他们不排斥变化,只是不能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被遗忘丢弃。

不久前听优素福说,老师祖的陵园还在,也许真的能保住,但愿如此。以后的事,谁能尽知呢?而我有时候真是笨拙,恐怕永远都不能学会告别了。

上一篇:天美食品下一篇:转变作风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