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教学计划沪科版(共8篇)
九上教学计划沪科版 篇1
教学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二(5)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二(6)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女生25人;二(7)班共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32人。二(5)、二(6)两个班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7)班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共有五章,他们分别是: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4、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8,二(5)、二(6)班学生的人平成绩达70分以上,优秀率达20%,及格率达70%以上;二(7)班学生的人平成绩达40分以上,优秀率达5%,及格率达30%以上
五、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进行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3、以自学探讨为主、讲授为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4、运用实验或实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等。
5、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并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教育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养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6、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7、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在“备、教、辅、批”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练习和单元检测上加强辅导。
九上教学计划沪科版 篇2
“速度”是初中物 理的一个 重要物理 概念 , 也是学生 开始学习物理后的第一个物理公式, 在整个初中力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速度”为例谈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着掌握知识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三重任务, 笔者经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研究, 结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尝试了一节融实验性探究设计和 非实验性 探究设计为一体, 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
一、联系热门视频,聚焦探究问题,逐步建立速度概念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视频, 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观众觉得刘翔跑得最快, 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什么? 而裁判判刘翔跑得最快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又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一:观众所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大的运动快;方法二:裁判所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少的运动快。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再思考以下问题:汽车2小时行驶200千米,飞机10分钟飞行100千米,那么在此过程中飞机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呢? 学生一定能轻松得到飞机运动快的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得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大小比较运动快慢? 从而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速度概念,引出速度公式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完成纸锥下落过程中速度的测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实验提示与引导。
思考:1.测量纸锥下落过程中的速度: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
(2)选用什么测量器材 ?
2.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的速度呢 ?
3.如何减小误差 ? 请大家自己设计表格。
4.测量并计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 。
5.组内同学如何分工 ? 相互交流 ,不断改进 。
以上思考中“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 落 ? ”,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 很多学生会因为纸锥起点的位置不正确而没有控制高度为1.5米。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 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以上试验和练习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效果很好。
三、规范速度公式运用,提升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第一个公式, 学生对该公式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公式学习, 为此我在公式v=s/t学习运用过程中通过以下一道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首次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主要途径, 一是直接代入公式(或变形公式的代入)解决问题,二是以公式为依据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选的题目可参考如下:
例题: 喜羊羊发现后方100米处的灰太狼正以15米/秒的速度向自己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米。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以上例题的规范解答, 可以使学生既快又规范地掌握物理公式的应用,从而为今后物理公式学习做好铺垫,从而使初中物理学科教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到此速度一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有渗透德育的意识, 因此我在速度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 有机地将爱国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我的主要做法是先向学生展示如下几段素材,然后请学生在看了各段素材后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选的素材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 如我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速度项目上勇夺金牌的场景, 展示我新一代战斗机各项与速度有关参数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看了以上两个素材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有的学生说将来要像刘子歌一样为国争光,有的学生表示将来要像研制歼20战斗机的科学家一样为国家研制出全世界领先的战略武器。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远远不仅仅局限于“速度”知识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体会
本堂课首先用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得冠的视频引入课题,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揭示了本节研究的内容———速度。接着,以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纸锥下落速度作为课堂教学重头戏,并能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摸索出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时的起点如何控制, 引导学生正确控制每次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这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十分可贵。再通过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计算例题, 初步培养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掌握物理公式。最后以两段跟速度知识有关的素材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物理学科教学中。总之,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收获在于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科学合作探究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素养都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以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初中物理八年级苏教版“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为载体,阐述初中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与切身体会。
沪科版《8.1压强》教学设计 篇3
【学情分析】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④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1)教法:启发谈话与讨论相结合。(2)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具学具】(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2)学生用:圆珠笔、压力小桌、钩码、海绵、橡皮泥、棉线、纸片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魔术表演睡钉床?生回答:见过。教师出示自制教具:钉床
教师问:有没有同学敢脱掉鞋子站到钉床上去?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觉得害怕,不敢站上去,但还是有少数学生很勇敢地想试一试。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站钉床。结果这位同学的脚并没有被钉穿,而是安然无恙。学生心中就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光脚站在布满钉子的钉床上会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主要可以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学习的目的性。
第二步:课程内容讲解互动环节
(一) 压力。教师活动:(1) 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现象:①将桔子分别放在水平锯条和斜面锯条上,桔子有没有对锯条施加力的作用?这个力对锯条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注意观察形变的弧度和方向。②像竖直墙面(用锯条竖直放置代替墙面)按图钉,图钉有没有对墙面施加力的作用?这个力对锯条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注意观察形变的弧度和方向。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共同特征?(2)教师:像这样的,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物理学上就叫做压力.(3)板书:一、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4)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压力的三要素:①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而指向受力物体。②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大小:自由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种情况下的锯条都受到了桔子或图钉施加的力,这些力使锯条发生了形变。根据观察到的形变方向,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画出锯条所受这些力的示意图。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画在黑板上。学生:都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体。学生思考分析。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后得出:只有当物体自由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而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向竖直墙面按图钉时,压力大小于图钉重力毫无关系。设计意图:压力的方向是个难点,尤其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很多同学会认为是竖直向下的,通过观察锯条形变的方向,学生可以对压力的方向有一个很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概括能力。突破难点: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活动:演示:出示用弹簧秤改装的压力计,将桔子自由放置在压力计秤盘上,桔子对秤盘的压力等于物体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教师板书并讲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强调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的面积,而不是某物体的表面积);单位: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 1Pa=1N/m2 。教师:1Pa究竟有多大?相当于将三粒芝麻碾成粉平铺在1平方厘米指甲盖上所产生的压强。请同学们估算自己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及:用压力去除以受力面积,看比值的大小。理解基础上记忆。思考并回答。倾听并感悟。设计意图: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对一些常识有所了解。
(四) 增大或减小压强。教师活动: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教师:由p=F/S可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请课前站钉床的同学解释为什么会安然无恙?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得出增大压强的方法: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反之可减小压强。学生课前的疑问到此时可以解开了。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些地方要增大压强,有些地方需要减小压强,从而寻求解决的方法。学生认识到魔术本身是假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是真的。
第三步: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几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学生活动:认真体验并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第四步:畅谈收获系统升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学生活动: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设计意图: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第五步: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重力,若再用手压桔子,观察压力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将压力计倾斜,观察压力计指针偏转情况?请你总结这三种情况下压力的大小。学生活动:学生拿出铅笔:两支手指分别压住铅笔的笔尖和笔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再用力一点压,和刚刚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大胆猜想并交流。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倾听、感悟。设计意图: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
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 篇4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 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 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5
吴山初级中学周典福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学生人数为63人,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不算太好。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析如下:
第十七章 二次根式
本章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它的运算,分两节1.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第十八章一元二次方程
本章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最终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十九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二十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一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本期教学内容重难点:
第十七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重点)
2.二次根式的运算。(难点)
第十八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重难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重点)
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难点)
第十九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重、难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重点)
第二十章 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重点)
2.矩形菱形正方形(重、难点)
第二十一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1.数据的集中趋势(重点)
2.数据的离散程度(重、难点)
四、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期的学习,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并且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勾股定理等几何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性质的研究,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发展几何证明的能力这是在知识与技能上。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五、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九上教学计划沪科版 篇6
第一节 力
学习目标:
1.初步知道什么是力
2.通过实例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过程: 一.力是什么
1.阅读课本78页图5-1表现力的实例并思考:
(1)这几个力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谈谈你是怎样分析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的?
2.阅读课本79页最上面的两段内容并思考:
(1)力是。用字母 表示。
(2)一个力的产生要有 物体。其中,施加力的物体叫,受到力的物体叫。
(3)在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的实例中,推力的受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是。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用手拍桌子,手给桌子一个力,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2.阅读课本79页图5-2,完成里面的填空,利用身边的条件体验体验。
3.通过1和2的体验、分析,你认为物体间力的作用具有什么特点?写在下面。
三.力的作用效果
1.阅读课本80页图5-3.请你再列举几个与图5-3相似的实例。
上述几个实例说明:。
2.阅读课本80页图5-4.请你再列举几个与图5-4相似的实例。
上述几个实例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3.总结1和2可得:力的作用效果有 和 两个方面。四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写在下面。
【自我检测】
1.指出下列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人推车时,给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2)用力提水桶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汽车在下列运动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从静止开始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B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行驶
C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D在公路上转弯
4.体育课上,只见小明用力将铅球沿斜上方推了出去,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地面被砸了一个坑。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作用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 变为 ;
(2)铅球脱离手后,不沿斜向直线运动,轨道向下弯曲,这是因为 ;(3)铅球以某个速度砸向地面,最后处于静止,这是因为 ;铅球落地时,地面被砸了一个凹陷的坑,这是因为。
5.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下面的经验吗?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填空解释这些现象。(1)要让小船离开岸边,可以让岸上的人推一下小船,此时小船受到 对船的,船由静止变为运动了,也可以将竹篙用力撑岸边,此时 对岸有力的作用,那么 对 也有力的作用,船因此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2)人如果要从地面上跳起来,必须用脚蹬地,此时,对地有力的作用; 同时,对 也有力的作用,如果该力大于人的重,人就跳起来了。(3)小高用力去推一块大石块,大石块纹丝未动,而小高的脚向后滑。小高向后滑的原因是。
九上教学计划沪科版 篇7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录像带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
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其中,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长,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极为重要的。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是通过查找课外相关书籍来学习的。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
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而刚才同学说到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是从能源能否循环再生角度来划分,此外,能源还可为燃烧能源和非燃烧能源,当然也有分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
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199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900亿立方米,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的资源总量来看,中国可列入世界能源资源丰富国家之一。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1)原子核能资源:中国有比较丰富的核能资源,包括裂变反应用的核燃料和聚变反应的核燃料。中国目前已探明铀矿厂200余处,大部分铀矿资源集中在中国南部。(2)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大约在330~836万千焦/平方米之间。(3)地球能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天然出露的温泉和人工揭露的地下热水露头有2700多处,遍及全国31省、市、自治区。(4)潮汐能资源:理论潮汐能蕴藏量有30亿千瓦。中国沿海的潮汐能资源可装机1.1亿千瓦,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约3100~3500万千瓦。
师:你能利用网络把我国能源资源整体情况较条理地罗列出来,说明你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我们的学习。
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的感受很有见地。不要浪费资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已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要学会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所以我认为学会收集信息是我本节最大的收获。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有把握,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同学们齐声鼓掌)
九上教学计划沪科版 篇8
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每个情境的设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教学目标服务。再加上多个实际参与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平实、细致的组织、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断的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伴随着学习过程,亲身体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的魅力。“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教学反思“绝对值与相反数”是七年级上册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本节课是在引入有理数和数轴等基本概念后的又一重要的内容,要求从代数与几何两个角度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绝对值的意义,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对于从来没有学习过类似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尤其在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本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一系列探索性的问题及游戏,让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先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即数轴上比较数大小及绝对值等内容,把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系统的概括,体验出两个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⑴利用数轴比较大小;⑵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在教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时,引入问题让学生来练习。并通过问题“从中你能归纳出直接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法则来吗?”来导入所要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在讲解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时,采用把两个负数在数轴表示,利用在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得出“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从而得出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对于刚上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讲完这节课后,我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学情和教材,指导学生自学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对问题设置要能将学生自学活动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学效果。
其次,对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分析应多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这一点教师分析偏多,应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对题。
再次,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板演出错后,应该让学生说出错的原因,多数明白,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
最后,如果能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顺序步骤,这样“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 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磨砺自己就是积累成功。
有理数乘方教学反思
有理数乘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在教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要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有理数乘方运算顺序。有理数乘方书写格式,有理数乘方常见错误等五个方面来教学。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即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相乘即。a。a。a…a= ,记作。在教学上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乘方是一种运算。
二、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主要强调它的运算,所以特别注意有理数乘方符号法则的教学。
三、教有理数综合运算时应该强调运算顺序。
四、注意讲清有理数乘方中的常见错误。《代数式》教学反思
第一、能达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例题精讲,并与中考相同或靠近的题目为例,在解题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化解重难点,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并应用!
第二、注重基础重在实效 题目面对大众,不搞偏难怪。让学生“看起来块块,做起来怪怪”,使学生对此类的题不敢掉以轻心,不敢瞧不起 “它”。
第三、进行“小题大做”思想贯彻 对于如:计算:
解题前提问:如何解答?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而后我再作答,比较学生刚才他们的思路有何不同。并注: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切记应小题大做!不能单有一个答案。
第四、强化书写格式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的作题情况,对于发现问题作出及时处理以达到规范。
第五、同时也存在几个缺点 ①有的知识点没有顾及到,②有的学生没有自觉在解决问题,③与学生互动不激烈。
第六、以后的努力 ①夯实基础 ②题目靠近中考,让学生了解中考理解中考,实战中考,对其不陌生,觉得中考不过而而。③在授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发问,而且也要让学生多多总结,学以致用。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是承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续整式方程的一系列运算,是学生从小进入初中含有字母运算的变化,认知上有新的突破,在教法引入过渡中,有其奥妙学法教法值得反思。
1、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衔接。
2、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抓住重点,加强练习,打好基础。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用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准确判断同类项,把握去括号要领,防止学生易出错地方,并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效的掌握.加大探索空间,发展思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力求使得教学结论的获得是通过学生思考,探究等活动而归纳得出,培养学生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为学业生留出探索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意识。
8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可以说是本册有关代数内容如“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等的综合应用,在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教师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如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数的计算的熟练把握。
2.解方程中去分母步骤的准确掌握。
3.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对等量关系的合理寻找。
4.对方程的解的合理性的有效把握,以及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思考等等。
另一方面,学生对教材的喜爱程度可以说在本章达到一个高峰,许多学生对打折销售、教育储蓄、日历中的方程等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较为深刻地领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再举一个实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它时,一些学生将自己的年龄学籍号、电话号码,过年的压岁钱的使用等等编出许多生活气息浓厚的题目。
9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教学反思
方程组是方程内容的深化和发展,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的开端,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提倡用学生的智慧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思想和代入消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知规律,合理地、创造性地组织和使用教材。并且注意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了实现教材、教法、学法的有效结合,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以下3个特点:
1、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适时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3、打破常规,养成同学们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0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能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抓住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模型。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分析题意,由相等关系正确地建立方程组,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当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有效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充分让时间留给学生,让讲台留给学生,让发现留给学生,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发扬教学民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学生解决某校环保小组成员收集废电池问题当中,学生能想出列方程组的方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实施新课程理念中的最大成功,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解题时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我还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采用引发指导、多样评价、鼓励肯定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能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跳出文本,活用教材。如:在探究1 使学生明确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方程组的实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估算与精确计算进行比较,从而明确估算有时会有误差,要想得到正确数据,需要通过用数学知识精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鼓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学生的情绪比较饱满,思维比较活跃。我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有待探索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把握得不够好,使得“感悟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得以实施。如果我能在前面几个教学环节抓住时间,让学生在后几环节充分展现自我,我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有,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关注极个别学生,以至于他们的积极性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今后,我在这方面要多加努力。
媒体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生动活泼地展示所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动脑思考和主动参与,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索,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体验、去感悟。11《几何图形》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生活,我们的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也包含了生活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课件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在复习学生前两个学段学习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出了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结合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很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线段、射线、直线》是几何中的知识,学生已认识了线段,并了解了线段的特征。对于射线、直线的引入都是从线段引出的。通过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知道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动手操作等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能借助直尺按要求画线段、变射线。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是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操作中逐步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关系。明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条线段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
直线、线段、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让学生从主题图这一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射线,再解决将线段延长两端无限延伸是什么样这里引出直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它们的不同点从而体会这三个图形的特征,然后填表。利用观察、举例、合作探讨等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区别及联系。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射线和直线》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13比较线段的长短》反思
反思:数学是联结“生活世界”与“课本知识”的通道,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生活实例,“活”用教材,寻找生动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现实,争取使每位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每位同学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收获。本节课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1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反思整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会用设未知数的方法解决几何中的计算题。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让学生先学互为余角的知识,再讨论互为补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1.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感知了一个角与它互余角、补角的关系。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2、从特殊情况下∠
1、∠2的余角、补角的计算过渡一般情况下∠x的余角、补角的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思想方法,我通过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余角、补角概念的理解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渗透了几何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有机结合的思想,使知识的学习由静态变成了动态。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让学生画一个角的余角后,学生被误导为一个只有两个余角,而我没有做深入的解释:一个角的余角其实有无数个如果最后再强调一下哪两个叫互余,那效果会更好。
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
3、问题的提出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教师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1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教学反思1.利用现实情景引入新课,既能体现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良好结合,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意识。而在了解基础知识以后,将其进行一定的升华,也能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体会知识的渐进发展过程,增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怎样团结协作、如何共同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学生逐步提高的一个途径。2.虽然在教材当中只是提出了如何用尺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但是对于教材的适当补充和拓展是十分有必要。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本节课有关角的和、差、倍的补充,既是对于学生知识的补充,也是对于学生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的一种提高。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注意本节课在学生整个学习当中的长远目标。刚刚开始学习尺规作图,语言的到位,作图的规范,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17数据的收集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如何收集数据的过程,更重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应用意识,获取了数学基本思想,了解了数学的价值。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基本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
1.在进行班级视力调查的时候,学生比较沉默,我也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
3.在学生活动的时候,我和学生的交流不多。
4.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交流的成果也没有进行展示。5.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孟子曰:教亦多术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永恒的!我想: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这句话,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水平再迈上一个台阶。
18数据的整理教学反思 在接受了授课任务以后,经过几天的思索过程,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将课本我将课本上的例题改为“为本班定校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段统计的方法,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层层深入,选取的素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利用空气质量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本节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教学重点处理太快。教学中,只注重让学生感受分段统计数据的优越性,但忽视了分段统计方法的指导了,忽略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思索与参与。教师应通过适当引导,让全班学生参与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采取点拨的方法引发学生要分段统计的意念,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分段,然后逐渐改进,总结出示分段统计表。接着进行分段方法的引导。这就体现了重点突出,处理恰当!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欠完善。应注重学生的时效性。教学巩固练习与应用过程中,让学生用标不同记号的办法来统计自主练习第一题,方法是渗透了,但还欠完善,没有观察到学生的实际行动,巡视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孩子没标记号,直接数的;有些孩子数漏了。这时我只注重个别辅导了,没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订正时有个学生说他的同桌数错了,我没当典型来处理。这应该是纠正漏数和多数的好素材,可我没有好好利用,从而使统计方法没有进一步渗透,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还不到位!
第三,注意数学语言的规范化。公开课应避免语言的随意性,注意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由此可见,吃透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第一步;设计好教案,备好学生是第二步,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善于把握机会是第三步。另外,教师的其他基本功应更牢,更硬!19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可谓教学相长。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精神,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20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得信息教学反思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及学生学情的分析。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理念的指引下,教学中我创设了两个活动:读统计图和读统计表,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建构知识。
在设计统计图表时,我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例如: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每天睡觉时数等等,这些有的是学生经历过的、有的是有所了解的、或是很想进一步了解的„„通过读由这些素材提供数据形成的统计图表,学生很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发现数学信息,到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提出建议或进行预测,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我在课前预测,孩子难以明确到底统计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什么作用。学生往往只能看到统计表中众多的数据,而没有把最核心的数学问题找出来。通过统计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找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这个也是最有价值的。而找到其他的相关信息并不是不重要,也是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教学本部分知识后我发现,正如预测的那样,学生不完全明晰,到底进行统计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自己的教学来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而把重点放于了读统计图上;
其二,虽然也进行了一些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教学,但是没有把这种教学形成统计教学的习惯,即教师缺乏这种统计链的意识。
这样,本节课虽然按目标达成了对统计图的理解,但是学生却因为获得统计方面的知识的不完整性,使得学生缺乏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
【九上教学计划沪科版】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学工作总结06-30
2015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07-10
九上物理教学计划05-17
上科版化学教学计划05-11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学计划09-24
九上期末语文复习计划10-22
九上物理教学工作总结07-12
九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08-13
历史教学反思(九上12、20、21课)10-04
九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