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精选6篇)
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1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
基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题目标定位于文本的有序表达训练,和渗透情趣性训练的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年级一班进行了试讲以观时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实际教学时,我发现部分环节与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在小语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快刀剪乱麻,将环节整合简化,例如:切苹果做实验部分,本身设置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切苹果的活动中来,小组合作完成并观察。试讲后发现这样的出发点虽好,但比较浪费教学时间,且增加了危险系数。经过商讨后,老师们建议我将这一环节变为指名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其他学生观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万一拦腰切苹果,没有切除五角星怎么办?苹果没有成熟,切得不够正等等都会造成这种后果。也有老师建议直接切好,课堂上只让学生观察结果,这就避免了以上问题。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去“私心”的顾忌——让学生大胆上台去实践,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就是一个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整合修改,教学
环节逐渐变得流畅,主线明确,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赛教前一天,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指导,可为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是这节课,我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趣味性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才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捕捉到这一失误,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练习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拦腰切”“果然”“生疏”“循规蹈矩”“魅力”这几个词,在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
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收获颇多,同时也体会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喜悦,内心带来的更是深深的感动。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实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所以在2月19日早上的第一节课,我满怀信心站在了青年教师“成长杯”赛教活动的讲台上。
讲完之后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课堂教学思想定位在“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体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横切面”、“生疏”’循规蹈矩”等词的理解。
强调学生主动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学生在民主、平等、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合作、快乐地探究。
2.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让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自行发现,读出他们自己自己的感受。结合小语组老师们的建议,我进行了多样式、分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他们自己的理解。
欠缺的地方是对故事给予人的启迪还是没有更深入的拓展,由于课堂时间关系,对于升华部分“魅力”和“创造力”的过渡引导显得稍稍有些急,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讲,我便引出了结论。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注意,尽量让学生多讲,自己做好搭桥的引导者角色。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都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蜻蜓点水的到处飞,这样只能是教学浮于水面。所以说,课堂是历练的舞台,课堂是反思的摇篮,课堂是成长的沃土。以后我的努力方向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2
一、别出心裁, 挖掘珍贵资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 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 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前我让学生在家亲自体验一下切法, 学生们大都从苹果里找到了“星星”。课上都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他们的成果。突然, 一阵叫嚷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 小晴的苹果里没有星星。“咦?这是怎么回事?”我快步走到小晴的跟前, 她一脸茫然, 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也纷纷涌了过来。我凑近一看, 原来她没有拦腰切, 而是另一种切法———穿过核倾斜切开。我再一看, 竟然发现了新的图案, 不禁惊喜, 立刻举起这半个苹果问:“你们看, 这像什么?”“四叶花!”有个同学脱口而出。我说:“我们尝试了两种切法, 怎么就没想到这种切法呢?但是你们谁也没有想到吧?这居然也是个美丽的发现啊!还真亏了小晴的这一切法呢!”小晴骄傲地笑了。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 这是千千万万祖先, 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只有承认儿童的创造力, 才能谈得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 我们要真诚地与学生生活在一起, 敏于发现, 善于引导, 积极地将学生的独出心裁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
二、紧追“枝节”, 感悟创造力。
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 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孩子的主体感知。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 我一改往日的习惯, 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不失时机突破关键词。我先请一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这位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流利通顺, 可惜漏了一个“竟”字。当其他同学指出少读一个字时, 我没有批评他“读书要仔细”, 却抓住这样一个“枝节”展开讨论。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 (话音未落, 几十只小手一下子举起来)
生:她读得不好, 少读了一个字。
师: (故意问道) 她少读了哪个字?
生:她将“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读成“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有这么大的魅力”, 少读了一个“竟”字。
师: (把目光转向读书的学生) 这个“竟”字在句中很重要吗?有这个“竟”字与没有这个“竟”字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这个‘竟’字是表示出乎意料。在这一句话里它表示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是‘我’没想到的。”
师:那么这个“竟”字能不能丢呢?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 (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不能丢, 因为这句话是“我”由横切苹果产生的感触。
师:“我”感触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生: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这个秘密是传到幼儿园的, 幼儿园的阿姨又传给“我”, “我”又传给大家的, 证明它的确有很大的魅力。
生:从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还能说明是一种创造。
(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师因势利导:创造力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后)
生:这个“竟”字不能丢, 它使“我”感悟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这个“竟”字, 也就没有这样的感触了。
“一字不宜忽, 语语悟其神。”我紧紧抓住契机, 作适当的点拨, 一方面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通过对“竟”的品味理解, 思前想后, 勾连思考, 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另一方面虽未批评那个读书漏字的学生, 但在“竟”字能不能丢的问题中, 提出了“学会识字读书, 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做到了点石成金。
三、链接生活, 发现创造源泉。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两个问题:“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1. 学生搜集资料:
我借助媒体 (查阅资料) 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但是对他的信息我还不是太清楚, 不过, 我有信心去走近他。 (大家向他投去赞扬的目光)
2. 学生交流反馈
生:苹果横切比拦腰切从外观上显得美观。
生:苹果横切比拦腰切分得公平。
生:苹果横切是一种习惯, 而且顺手。
师:因为好看、美观, 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 人们缺少了发现;因为习惯, 人们缺少了思考, 也就缺少了创造和发明。所以, 打破常规思维, 或许就能展现你的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的传统性课堂中, 我们常常是墨守常规, 不敢越“雷池半步”, 致使我们的学生按部就班。如今, 我们不妨“打破常规”重新审视课堂, 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成长, 在“打破常规中”一步步地走向真知。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敏于发现, 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 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成长, 在“打破常规中”一步步地走向真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习方法 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7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常常受到学习方法的局限,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地学习,导致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方式也受到限制,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解读课文,可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意识。
一、读思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哲理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阅读还要思考,在读思结合中体悟文本中的深刻寓意。小学生受年龄、自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读思。因此,启发学生融入教学氛围,就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样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为例,为促进学生读思结合,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设置悬念:布置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尝试切苹果,并将所运用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突破了以往的阅读方式或是生活观察方式,采取实践方式来完成,一方面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乐于尝试;另一方面学生在切苹果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怎样切、切成什么样等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进行读思结合。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在尝试切苹果的过程中,已经在接触课文内容了,因此预习作业可作为课前导入教学的延伸。
当回归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课文中读到小男孩的故事,会自动与自己先前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比如:“我怎么没想到小男孩的切法呢?”“如果当时我没有听父母的方法,而是自己想办法,也许会把苹果切成另外的样子。”不待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向自己提问了。
有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铺垫,教师在教学中稍加点拨,即会收效显著,比如引导学生谈一谈小男孩的切法创新在哪里,是方法与众不同,还是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没想到过运用小男孩的思维。通过反思,学生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二、突破定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思维方式指人们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心理结构”,具有程式化和模式化的特点。从主体角度来看,思维模式相对稳定,是主体在长期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惯性,受地域、民族和生活群体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动手实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鲜的课题。尽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尝试了切苹果的实践活动,但在阅读整篇课文,受到文中小男孩切法的启迪后,再进行一次切苹果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有的学生按照小男孩的做法,体会了“拦腰切”的感觉,在看到苹果中央呈现出五角星的图案时,很激动。教师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摆脱常规切法的束缚,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切苹果。结果有的学生斜着切,切出了四叶草的图案;有的学生竖着切,还有的学生避开了中间的核,只切去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在动手实践中被完全释放出来,每个学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
三、链接生活,提高学生思维意识
文学作品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也离不开链接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是使知识内化外显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切苹果的实践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还需要使学生的思维意识、识人论世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可在教学总结中,组织学生以“换一种方法切苹果”为主题进行课堂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中,“拦腰切苹果”的处事风格过于武断;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黑白分明;有的学生认为怎样切苹果只是个人习惯;还有的学生通过这一事件联想到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这些都是变换思维解决问题的先例。
组织这一交流活动的初衷,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体会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不要被思维定式所束缚,大胆尝试新方法、新角度,通过课堂交流,使实践活动上升到思想意识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思维意识。
从《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的教学可以窥见,无论教师给学生列举出多少种阅读方法,一旦脱离了这篇课文,学生又会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仅仅渗透学习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在吸收课堂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个人想法,不拘一格地解读课文。同时,积极地联系生活,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迅速内化,使之融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可见,在教学中,换思维比换方法更重要。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4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5
在上课前,我熟读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学情,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苹果,现场演示切苹果。
不足之处:没能研究课文内容与相邻课文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和单元课文备课的意识。没能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并作出解决的预案。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才知道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整体熟悉、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体系,树立单元备课的观念,使语文教学具有整体性、联系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今后一定努力这样做的。
二、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反思
1、创设教学情境。
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图案。然后我又拿两个苹果进行现场演示两种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苹果展示给学生看,真切感受。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亲自来感受,获得亲身体验。我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也不够,过于紧凑。
2、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摈弃连篇累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提出疑问,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有学生问:是谁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为什么这种切法会广泛流传?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说得有道理的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课堂秩序有些乱,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去做。说明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时比较肤浅,学生的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深刻的感悟。这说明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是比较肤浅的。
三、围绕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课件 篇6
苏教版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对苹果很熟悉,但对于苹果中的五角星,他们不一定知道。对于文章中道理,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理解。
教学构想:
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深刻领会课文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魅”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小结
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鲜为人知 生疏 循规蹈矩 拦腰
感触 幼儿园 横着
【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寻找创造力——《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05-20
课文《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05-20
苹果里的教育11-24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苹果》的教学反思07-01
《苹果里的星星》读后感08-31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苹果》及教学反思10-01
大班音乐教案《苹果树找医生》及教学反思11-29
《影子》课文教学反思06-28
课文《那树》教学反思09-01
课文雷雨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