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课文《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篇1
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3、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三、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却能在沙漠里穿行自如,被人们称为“沙漠里的船”。
(二)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2、集体讨论。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
2、这片文章的名字叫《沙漠里的船》,看了课文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下节课我们就重要解决这个问题。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
4)记下不懂问题。
5)分组讨论。
1、提出难读:写和理解的字词。
1)易读错:
乏fa跪gui
2)易写错:
丘卷
3)多音字:
卷(juanjuan)
旋(xuanxuan)
4)形近字:
漠—模骆—略
乏—泛跪—桅
5)难理解的词:
积蓄: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互查。
学生质疑:
船是在水里行走的,沙漠里没有水,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沙漠里的船”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3)能给课文换题目,进一步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坐上沙漠之舟到沙漠中去游览。
(二)精读课文
1、检查朗读。
2、默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思考:骆驼在沙漠里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为什么人们把它叫作“沙漠之舟”?
3、集体讨论:
4、文章学完了,你能试着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三)总结: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2、作业:基训。
学生分节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独立填表。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记下不懂问题。
1)学生交流填表情况,进一步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2)骆驼可以帮人们带路、报警、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学生试换题目,体会原题的准确和表达得巧妙。
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课内外相结合,拓宽知识面。
板书设计:
7、沙漠里的船
外形 适当沙漠环境 为人类服务
《沙漠里的花园》有效教学设计 篇2
①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②品味清丽、诗意的语言,积累并尝试运用;
③讨论、交流,体悟作者蕴藏在文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梳理作品脉络,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悟散文抒发的真实情感。
选文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诗意浓厚的散文。通篇借助于象征的艺术手法,驰骋想象。“飞鸟”“你”“我”“沙漠”“花园”一个个意象,寓意饱满。巧妙地借助纯美爱情的欢和泪的倾吐,表露现代社会给人 “失望”的一种感觉。而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凸显了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人与人之间,越发地冷漠、虚伪,缺少诚心、真爱。其实,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精神的“荒原”却难以填补。反复阅读,感受到作者似想在这个浮躁、浮华的社会,诚挚期盼“你”的到来,让理想有航向,让心灵有归宿,在荒漠的心灵,缔造一座精神殿堂。
设计思想:
本文是选自课外的一篇散文。选择本文教学,用意有二:一是尝试着开发教材,以作教材的有益补充,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二是借这篇散文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托物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为下学期第一单元“咏物抒怀”的教学做铺垫。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时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而且本文的写作者本身就是个思想者,他巧妙地以“沙漠”、“花园”等意象,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信仰缺失现象的一段思考。教学时我努力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心灵轨迹走进文本,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多读多讨论交流,力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爱的奉献》
一、走进新课,创设情境
1.课堂展示沙漠、绿洲等唯美的图片。
2.导入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浩瀚无际的沙漠,以及沙漠里令人惊艳的绿洲。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花园,去观赏,去感受这一片心的沙漠,爱的荒原。
二、走进文本,感知内容
读完课文,你能简单地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1.文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幻灯片)
学生原句呈现,读出关键词。
烈风肆虐的沙漠,单调的荒凉;(第2小节)
宁静安详的沙漠,生命的原色。(第7小节)
2.作者想建造一个什么样的花园?(幻灯片)
随文指导朗读,读出画面感。
“它会是什么样子? 我亲手设计,亲手栽培的,有你最爱的玫瑰,蔷薇画廊,白色的栅栏,屋顶也开遍了花,还有墙角的香草……”
3.“我”在这座沙漠的花园里,想与“你”分享些什么?(幻灯片)
作品梳理取舍,读出情韵美。
例: 第8小节:“你是叶子,我是风…… 给你念一首小诗……”分享甜美的心灵归依。 第9小节:“我们一起培育一片葡萄林……”分享丰硕的精神果实。
三、走进心灵,体悟情感
是啊,因为有爱,有对美好的追求,这片沙漠不再荒凉,而是充满生机。那么,文中的沙漠和花园指的是自然界的吗?
1.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沙漠”和“花园”的?(幻灯片)
现实的社会理想的世界
(适时点出,象征的艺术手法)
2.在“沙漠”里建造“花园”需要什么条件?(幻灯片)
真诚、勇气、微笑、爱心、时间、信念……
3.为何要在荒凉的沙漠中,建造这样一座花园?
远离 “喧嚣” 的城市,摒弃 “浮华” 的生活,填补“荒漠”的精神,沉淀“聒噪”的心灵,回归“本真”的自然。
四、走进语言,品评精妙
文章的语言,清丽动容,饱含诗意。“一切景语皆情语”, 伴着鸟儿的歌声和花儿的芬芳,踏着“英雄”的足迹,我们一步步走进了沙漠深处。接下来,请同学细细地品读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从用词、句式、修辞、感官、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评析,试举一例。) (幻灯片)
五、走进社会,升华人生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沙漠的“荒原”现象?你如何看待?(幻灯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篇3
浏览课文,说出文中的内容。
通过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激起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其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的内容。
学习本文巧妙构思,掌握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搜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交流课前师生搜集的有关沙漠的资料,师适当补充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具体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深入阅读,质疑讨论
(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质疑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如下列问题要尽量涉及)
“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文中的“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在写沙漠的两个奇怪现象时,为何先写现象,再写原因?可否调换顺序?
文中开头部分写了古人的看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先让学生畅谈对沙漠深入认识,师再次出示图片导入:沙漠有壮观奇妙的一面,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沙漠,才能征服沙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总结归纳,畅谈体验
(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假如你是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课文《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篇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孟永刚
一、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的写法。2迁移课外文本,拓展知识外延,进行语段阅读、获取信息、解决疑难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1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合作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由课本引申出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从多种渠道获得资料,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
1这篇简单的说明文是如何阐释的沙漠现象的基本特征和成因的。
2课内知识的迁移,课外语段的阅读和解题指导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提出的相关问题,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合作解决科学疑难。
难点1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分工合作,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专题研究。
2从多种渠道获得资料,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重难点教学设计分析:
㈠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的制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个性化和创造性”观点。
1本课文较规范的列举了沙漠的奇怪现象表现及成因,意思浅显,无阅读障碍,教师创设一定情景和疑问后,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疑难进行思考,利用阅读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2课外语段阅读,结合课标和中考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利用对沙漠知识的知识积累和阅读体验以及科学正确的阅读习惯解决问题。
㈡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的制定依据课标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的要求,尝试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专题研究,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解决科学疑难。
㈢难点的设计考虑在如下方面力求突破
1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的范例较少,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网络媒体的不稳定性和师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熟练可能制约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学课件力求简单,可操作性强。
2学生缺乏研究性、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训练,教学设计中专题的确定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研究问题浅显,学生便于获得科学结论。
3学生认知过程的外显与控制是网络化教学的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材料完成知识建构,是网络化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1教学设计思路;这是一堂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解决教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课例尝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堂尝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课例,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试验,依据课题中“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上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针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生有阅读兴趣和学习需要。利用广阔的多种信息资源,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对沙漠等自然现象的了解。
3“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显的科技作品时,注意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通过科普文章的阅读指导和相关信息的获取、甄别、处理,强化了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4“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合作,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体验合作与成果的喜悦。本课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1本课例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辅助作用,使用简便易操作的PowerPoint为多媒体创设工具,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内进行,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Top教学控制系统,
2教师教学时以此为平台,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课时还链接相关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利用搜索引擎快捷、丰富、全面的特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获取有用资料,通过合作、探询、甄别、处理的方式,并用自己所掌握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将问题的解答表现出来。
3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在尊重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和时间,重视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媒体手段的选择以不可替代为原则。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五、教学过程及实施:
第一课时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音频欣赏,图片展示、链接网络、情景引入:
1创设大漠瀚海的氛围: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及沙漠图片(幻灯片1)。
2师生互动:⑴学生谈此时的感受。
⑵老师谈儿时的梦想--“心灵的朝圣”: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梦想长大后成为一位探险家。
3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神奇的大漠(幻灯片2)
4课题解说:⑴走近瀚海(依次展示幻灯片3、4和5)
A两幅画面给你带来的信息:绿洲和废墟
B思考:先有沙漠,后有湖?先有湖,后有沙漠!
⑵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www.xjb.ac.cn
A中国沙漠分布图
B链接网站,展示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图片:(大漠鸟瞰、沙海风光、
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等)(幻灯片7)
C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www.duststorm.com.cn/index.asp)
⑶神奇的瀚海风光:(幻灯片9、10)
A发挥想象,试将下面四幅图分别和四个名字对应。
(明月湾、五彩戈壁、大漠夕阳、光影沙丘)
三、学生的文本阅读和讲析(回到语文课本)
㈠文本的整体把握和自我阅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㈡学生再读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㈢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㈠阅读竺可桢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向沙漠进军》语段(显示幻灯片12、13)
1、阅读幻灯片14的语段,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⑴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文中省略了两种进攻方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请结合语段利用你所知道的沙漠知识合理的推断出省略号中所包含的语句。(幻灯片15)(同学互相讨论)
⑵给出“游击战”造成的危害的答案,谈谈你的答案和它有何区别。(幻灯片16)
⑶显示幻灯片17,“阵地战”的.危害有以下两种解答,结合上下文揣摩一下,哪个答案更准确,为什么?
五、课后作业与预习
小结:这节课我们对有关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课后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
1课后自读《向沙漠进军》全文,
2重点阅读《向沙漠进军》第四段,(幻灯片18、19)回答问题:按上文所说,沙粒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而整个沙丘却每年才移动不过五米到十米,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请同学结合沙丘的图片思考,并画出示意图)
3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沙漠问题提出疑问,确定研究主题。
第二课时
一导言:上节课我们对有关沙漠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对沙漠有了
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上一节语文综合课。
二解答课后作业
三进行语文活动(教学延伸):根据同学们提供的感兴趣的问题和老师提
出的问题,我们确立了如下几个研究方向(光怪陆离、鸣沙探缘、可怕的沙尘暴和沙漠求生……)
㈠提出研究主题
1法国人孟奇是如何对沙漠中“魔鬼的海”的现象进行解释的?你相信吗?请链接有关网页,查找一下有没有相关的资料。
2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3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的感觉,他也会以另一面露出他狞狰的脸孔。近几年来不断袭击人类的沙尘暴正日益困扰着我们……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他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上网了解一下情况。
4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㈡指导链接网站
1几个较好的搜索引擎:WWW.BAIDU.COM百度www.GOOGLE.COM
2供选用的几个关键词“沙漠”、“图片”、“沙漠求生”
3几个较全面收录沙漠相关知识的网站
http://www.gsdcri.com甘肃治沙研究所www.xjb.ac.cn中科院新疆分院http:/www.idm.cn新疆沙漠研究所www.duststorm.com.cn中国沙尘暴网
㈢上网操作
1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2用自己所掌握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将问题的解答表现出来。
五布置回家作业
1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我们知道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充满疑惑和惊恐,请结合课文,以“写给二僧的一封信”为题从科学的角度向他们解释沙漠现象的真正原因。
2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5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 套死
【课文《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课堂教学设计11-07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练习08-08
小学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02-22
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案设计07-11
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1-24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05-25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11-05
向沙漠进军 教学设计示例11-10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和反思07-02
22. 在沙漠中心 教学设计 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