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2024-05-25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通用4篇)

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1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2.背景、作者简介。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涸hé(不要读成gù)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沛(不要写成)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沙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沙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

5、6两段顺序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第(l)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 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 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①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 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③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④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向沙漠进军 第一课时 篇2

向沙漠进军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入,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定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多有论著,总计数百篇。他特别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沛(不要写成沛)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1)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沙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1、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段):说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沙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1.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本文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入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为后文写人类采用的守势埋下伏笔。

2.课文中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中心,试分别找出课文第1、7、10段的中心句。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3.阅读下列句子,看看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说明方法:分类别。

2.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说明方法:列数字。

3.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极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都是著名的风口。

说明方法:举例子。

(六)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篇3

《向沙漠进军》是竺可桢爷爷的一篇著作,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关心气候,关注自然条件。文章中提到: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千百年来,人类和沙漠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啊,即使是科学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沙漠的可怕和强悍。

怎样保全绿洲,惩治风沙永远是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旋律。我国的陕西榆林地区在明末清初还是个天然的草原区,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短短数十年已经使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大沙漠。我们不禁要问,何以一个天然草原会成了一个大沙漠呢?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地方干旱少雨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却不是决定因素,这个地方并不是在这几十年间才干旱少雨的,而是历来如此,怎么就早不变晚不变,到了乾隆年间成了沙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为因素:原来在那几十年里,人们慢慢从榆林地区移居关外去开垦荒地,原来的广袤草原逐渐荒废,草地变成泥土,泥土经过风吹日晒,沙尘自然到处飞扬。从这个教训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防风治沙少不了人类的辛勤劳作,如果听之任之,美丽的草原总有一天会消失殆尽。

初二议论文:向完善自我进军 篇4

雄鹰为了翱翔天空,所以他不断的完善着自己。森林为了释放氧气,所以它不断地完善着自己。马儿为了奔向远方,所以他不断地完善着自己。

在逆境中完善自己

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总是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在小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使他失去了双臂,可是他并没有意志消沉,他每天坚持不断的完善着自己失败了就从头再来,累到脚抽筋了,就休息一会再练,他就是刘伟一个平凡的名字,即没有星光璀璨的荣绕,也没有光鲜靓丽的外在,却在逆境中不断完善自我,赢得人们对他的掌声。向人们展示了隐形的翅膀也会带你飞翔。

在台后不断完善自我

化浓妆,穿裙子,他啪啪的走上舞台,任何时候人们都会被他独特的形象笑倒,他就是小沈阳,他用他的幽默表演获得观众的认可,红遍大江南北,他在舞台下不断地完善着自己,每天努力的练习表演,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会积极练习,终于通过不断完善自我,开出灿烂的理想之花。

在幕后不断完善自己

当人们满足于自身的现状时,她却能通过不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幕后配音演员的工作是艰辛的,一部戏红了以后,人们只会喜欢那些剧中的演员,而往往忽视那些配音演员,而他并没有放弃这份工作,她在幕后不断完善自己,努力练习模仿演员的声音,终于在热播的戏中,为大众所熟知,她就是季冠霖。

上一篇:内教基函下一篇:土建助理工程师评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