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登泰山记作文1200字(共10篇)
中秋登泰山记作文1200字 篇1
中秋登泰山记作文1200字
都说泰山日出妙不可言,泰山晓月更别有一翻风姿。本来打算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之际,选择晚上登山,既能看日出,又能赏月,但老天爷没给我们一点儿面子,天预报都是有小到中雨,只好选择了吃完早饭来到了五岳之首的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的北郊,远远望去,巍峨挺拔,好像平地钻出的一条长龙,那长龙曲折蜿蜒,时而拱起高高的脊背,大有托举苍穹之势,时而匍匐向前,虎视眈眈的凝视着远方,放眼望去,山高不见顶,云雾缭绕,广阔的空间无边无际,看一眼令人心生敬仰。
来到天外村广场,这里人山人海,哄闹的广场上人声鼎沸。穿过广场,搭乘大巴车至中天门,车一启动,发动机的轰鸣便充斥着耳膜,还从未听到过汽车会如此的响,剧烈颠簸中,汽车缓缓的向山上前进,山路的坡度很大,汽车沿着盘山路盘旋而上,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征服着,我见过许多山,如济南的崇山峻岭,梁山的苍松翠柏……。但还从未见过如此气势雄伟磅礴的,不大会儿,车就已经“腾云驾雾”了,壮起胆子,向车窗外观望,啊!真好像到了人间仙境一般,只见陡峭的山崖下,一层层盘山路已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山涧中深绿的松树,还有对面峭壁上爬满的各种藤类植物,显得无比的协调,一会儿来到彼崖,又发现刚刚路过的.崖壁上也是一片绿荫,紧接着后面又被云雾笼罩了……
不知过了多久,汽车停在了中天门,我们匆匆下了车,把头仰的又酸又疼,也找不见泰山的尽头。
踏上几级石阶,吃力感就迎面而来,空气湿度也大大的增加了,没走多远,出现了一个平台,双手扶住护栏,向下看去,只上来了很短的距离,就累得要命,要爬到山顶,我应该有多累啊!扭头看着山下,远处什么也看不见,只见一片云雾缭绕,如同大海中一般,向上看去,一级级“天阶”直挺挺的向上延伸着,令人望而生畏。踏上了征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充满了期盼。
汗水湿透了脊背,现在是九月的天气,山上的气温要低的多,能在这种天气里使人大汗淋漓,也是可见山本身的险要了。不知不觉中便穿过了升仙坊,升仙坊有一段平地,从这里开始,云雾越来越浓,能见度很低,好像身处仙境一般,估计升仙坊也是因此得名吧!
走过升仙坊,又领略了迎客松的雄姿,山中云雾弥漫,大大小小的树木千姿百态,抖动的树叶形成了有节奏的波动的林海,在望向来时的路,恐怕千里眼也看不到了。体会了泰山上高山流水的美景,终于来到了我期待的登岳一景——十八盘。十八盘就在眼前了,路上就听爸爸说十八盘说的神乎其神,“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可见十八盘的险峻复杂。登上十八盘,置身十八盘中根本就分辨不出紧十八或是慢十八,只觉得一开始就紧,而后越来越紧,不敢往上看,更不敢往下看。腿已麻木,只会做抬腿、迈步如此机械的运动。气喘吁吁,歇息的频率也大了起来,手扶着栏杆,也顾不上湿漉漉的台阶就坐了下去!登十八盘不知休息了多少次,南天门已经是若隐若现了,有登上顶的人激动的呼喊声也渐渐清晰起来,终于,我们的旅程可以告一段落了,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突然的,象是大力水手突然吃到菠菜,力大无穷起来,一路鼓足勇气在爸爸的不断鼓励和搀扶下登上了南天门,而后也冲着山下大喊:泰山~~~我们上来拉~~~。。
望着眼前的南天门,我们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心想终于没有攀登的极大负担了,漫步在云雾中的天街上,走到碧霞祠的时候,天气已近似狂风暴雨了,我们迎着风雨冲进了玉皇顶,走进大门,迎面一个铁栏杆的护栏,上面挂满了不计其数的许愿锁,非常的壮观,当中一块石碑——泰山极顶——1545米。我都不敢相信我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登了上来。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泰山而言,应该说是上山难下山也难,后来经商量,决定乘缆车下山,缆车上欣赏美景也是大好时机,缆车从索道向下滑去,立刻悬在了半空,我既兴奋又害怕的看到了十八盘,远望林海,真正置身于仙境一般。
到此,我们的旅程结束了,泰山之行给我的感觉是兴奋的,是激动的,泰山有名气,古人以“泰山北斗”来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过去我只是听说,现在才真正为之惊叹。登山的人虽多但心是静的,用心感受才能体会出泰山的真谛!
登泰山记 教案 篇2
教
案
课
程:语
文 课
题:登泰山记 执 教 者:易继红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体式,它以描写为主而以记游为辅,前面已经学习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的学习,学生对于“记”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本文内容较为浅显,学生有能力自己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只需进行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重点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泰山日出的描写,最后总结全文。在文章结构的分析时可以抓住课后思考练习一进行解析。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特别是其中有许多判断句,且其中省略句也有一定的存在,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自学过程中以提问方式提出并可以要求其他学生解释,而后教师做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课后,通过分类整理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是桐城派的代表作,他要求言有物、言有序、言有情,这一点,文中都有体现,但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适时的将这些内容点一下,使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由一见全。
4、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学生根据手头有的资料并结合书下注释,自主解决有困难的字句,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第2课时:分析全文,特别要突出描写泰山日出的景象的描写,体会桐城散文的特点。并与前面所学的两篇“记”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诵读时注意重点词语,背诵主要章节,进一步提高读清句读的能力。
2、体会作者对泰山景仰的心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3、与《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做比较,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进一步提高读清句读的能力。
2、体会作者对泰山景仰的心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与《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做比较,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泰山,毗邻孔孟之乡,被列为“高山仰止”的中华五岳之首,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泰山情绪与民族的血脉融为一体,代代相传。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并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因而成为游览胜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来为我们描绘泰山的优美风光的。
二、作者介绍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戒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摹》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槐,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老师占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南面。其阴——阴:山北水南,这里指泰山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巅峰。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作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 较。
中谷——中岭——西谷——日观亭
四、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登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叙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精彩片段分析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 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第三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画面,可分为四个层次:(板书)
第一层:简要交代日出,并渲染日出前的环境和气氛: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第二层:由近景转化为远景,以山峰的淡出可辨,预兆着日出的即将来临,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
第三层:集中写日出的情态景致:先写朝霞须臾成五采,再见日出正赤如丹,后以东海动摇承之作烘托,时空交错,融为一体。
第四层:再以山峰作映衬,更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锋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恋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3、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
⑴“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⑵“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继。”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六、写作特点 明确:
1、“言有物”。本文紧扣住一个记字,忠实地记录了登泰山的历程和所见所闻,文章没有半点议论,主旨却在字里行间透出。
2、“言有序”。本文文笔洗练,行文讲究。首先,写泰山的位置与环境。然后写自己的行程和登临泰山的情况。最后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给人以全貌。
3、“言有情”。桐城派的散文一般比较拘谨,平淡干涩,欠生动,欠鲜明,但这篇文章却独出其右,显得清新,富有灵性,即所谓“言有情”。情从何来,来自对泰山的仰慕之情。
当时,作者已有45岁,却顶风冒雪,长途跋涉,不顾艰难,在大年夜之前登临泰山极顶,可见志之笃,情之切,这种情结在文中化作一连串的动词“季”“历”“穿”“越”“至”等,一气呵成。作者登临泰山极顶,夙愿已遂,何等快意。于是,笔下的“夕阳晚照” 图,“东海日出”图,鲜活动人,可圈可点,自是不难理喻的了。本文所“记”,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主旨,正在于此。
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七、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第三段。
2、完成练习二、四。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篇3
梁万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
汶wèn水 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偻lǚ 膝xī盖 岱dài宗 徂cú来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 降皓hào 瀑pù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是清代-----派的奠基人。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
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
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
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
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
刻石
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
西湖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绿柳红桃,颜色浓艳,弥漫二十余里,歌吹唱歌奏乐为风,粉汗年轻妇女的汗为雨,罗纨指贵妇人家的装束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艳丽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之工巧妙,山岚设色用颜色描画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享受,安可为俗士为利禄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1]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篇4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篇5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1.郦:(lì)
2.兽:(zhòu)
3.徂:(cú)
4.戊:(wù)
5.樗:(chū)
6.汶:(wèn)
7.麓:(lù)
8.磴:(dèng)
9.鼐:(nài)
10.圜:(yuán)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 自 读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结 合 注 释 通 译 课 文 , 积 累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3.反 复 朗 读 , 整 体 理 解 , 达 到 背 诵 。
4.学 习 本 文 烘 托 、 动 静 结 合 的 写 景 方 法 。
5.积 累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能 力 , 让 学 生 在 熟 悉 课 文 的 基 础 上 理 解 字 词 的 含 义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题 时 强 调 字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词 知 识 得 以 巩 固 , 一 方 面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思 路 , 初 步 扫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碍 。 )
【 自 读 点 拨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815), 字 姬 传 , 一 字 梦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辞 官 后 , 曾 在 江 宁 、 扬 州 等 地 书 院 讲 学 四 十 余 年 。 治 学 以 经 为 主 , 兼 及 子 、 史 、 诗 文 。 作 品 多 为 书 序 、 碑 传 之 类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 惜 抱 轩 全 集 》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创 始 人 是 康 熙 时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义 法 ” , 主 张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载 孔 、 孟 、 程 、 朱 之 道 。 刘 大 木 魁 师 事 方 苞 , 并 发 展 了 他 的 理 论 , 强 调 “ 义 理 、 书 卷 、 经 济 ” , 要 求 作 品 阐 发 程 朱 理 学 , 同 时 又 主 张 在 艺 术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气 ” “ 音 节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刘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号 是 : “ 义 理 、 考 据 、 辞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废 。 ” 实 际 上 是 以 “ 考 据 ” “ 辞 章 ” 为 手 段 来 阐 发 儒 家 的 “ 义 理 ” 。 因 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们 称 他 们 为 桐 城 派 (但 后 来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础 知 识 重 难 点 解 析
①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 平 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圆 ” )
C.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② 词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济 水 东 流 (名 词 作 状 语 )
B.明 烛 天 南 (名 词 作 动 词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 平 方 , 少 圜 ; 少 杂 树 , 多 松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
③ 积 累 并 掌 握 “ 当 ” “ 余 ” “ 以 ” “ 及 ” 等 一 词 多 义 现 象 。
④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词 与 量 词 的 位 置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 是 先 名 词 后 量 词 。 如 “ 数 十 ” “ 云 一 线 ”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应 为 “ 数 十 ” “ 一 线 云 ” 。
3.学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① 关 于 “ 阴 ” “ 阳 ” 。
② 关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③ 古 代 纪 年 、 月 、 日 、 时 方 法 。
4.课 文 内 容 重 难 点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点 出 泰 山 及 日 观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第 3段 观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绍 泰 山 古 迹 , 第 5段 介 绍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为 课 文 重 点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可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从 山 麓 到 山 顶 , 三 是 到 山 顶 以 后 所 见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点 中 的 重 点 , 也 是 写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时 间 顺 序 依 次 写 了 待 日 出 、 日 将 出 、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 东 海 和 群 峰 为 陪 衬 , 表 现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万 千 气 象 。 写 等 日 出 , 着 意 写 了 当 时 的 环 境 和 氛 围 , 以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形 容 风 力 的 强 劲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显 示 日 观 亭 高 耸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内 心 自 然 是 充 满 豪 情 。 写 日 将 出 , 则 集 中 表 现 东 方 天 际 的 变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盖 的 山 峦 微 微 显 露 出 来 , 接 着 天 际 出 现 了 一 条 “ 异 色 ” 云 带 , 一 转 眼 又 变 成 了 五 彩 斑 斓 的 云 霞 。 这 一 层 全 是 写 景 之 笔 , 但 从 “ 稍 见 ” “ 须 臾 ” 这 两 个 词 语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贯 注 进 行 观 察 的 情 状 。 写 日 出 , 只 有 两 句 , 但 “ 下 有 红 光 动 摇 承 之 ” 却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写 日 出 后 日 观 亭 以 西 诸 峰 的 “ 绛 皓 驳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娆 之 态 , 又 用 一 个 拟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偻 ” 来 烘 托 日 观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现 手 法
①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本 文 写 景 状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的 写 法 。 例 如 写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点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顶 俯 视 所 见 “ 半 山 居 雾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观 亭 时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图 景 来 进 行 烘 托 。 又 如 写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与 人 膝 齐 ” 等 正 面 描 写 外 , 又 以 “ 明 烛 天 南 ” “ 白 若 ” “ 绛 皓 驳 色 ” 等 来 从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严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着 一 个 “ 寒 ” 字 , 但 从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 冰 雪 , 无 瀑 水 , 无 鸟 兽 迹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见 气 候 的 严 寒 。
② 动 静 结 合
动 静 结 合 是 本 文 写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 徂 徕 如 画 , 而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 皑 皑 白 雪 , 覆 盖 青 山 , 银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静 景 , 但 作 者 用 拟 人 化 的 “ 负 ” 与 用 如 动 词 的 “ 烛 ” , 将 静 寂 的 远 景 变 为 一 幅 视 野 开 阔 、 气 势 宏 大 的 动 景 , 让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 平 添 阳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 徂 徕 城 辞 旧 迎 新 , 作 者 “ 如 画 ” 一 笔 , 又 将 动 景 绘 为 一 帧 静 态 水 墨 。 “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更 是 化 动 为 静 的 神 妙 之 笔 , 缕 缕 云 雾 , 时 聚 时 离 , 飘 浮 不 定 ; 作 者 仅 以 “ 带 ” 绘 形 , “ 居 ” 字 描 态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静 写 动 , 寥 寥 数 语 , 将 画 面 开 阔 、 气 象 万 千 的 丽 色 风 光 展 现 给 读 者 , 让 人 怦 然 心 动 , 登 临 绝 顶 , “ 一 览 众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众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笔 外 。
③ 叙 事 简 练 , 语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却 充 分 表 现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给 读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叙 事 简 练 , 如 从 京 师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师 乘 风 雪 , 历 齐 河 、 长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长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几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现 出 来 了 。 其 中 “ 乘 ” “ 历 ” “ 穿 ” “ 越 ” 四 个 动 词 都 很 形 象 。
【 自 读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点 字 与 “ 明 烛 天 南 ” 中 “ 烛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环
B.孔 子 师 郯 子 、 苌 弘 、 师 襄
C.其 阴 , 济 水 东 流
D.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 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号 内 所 填 省 略 的 词 语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雪 )明 烛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绕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杂 树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对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盖 着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阳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绛 皓 驳 色 。
有 的 得 到 阳 光 照 射 , 有 的 没 有 被 照 到 , 或 红 或 白 , 颜 色 错 杂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头 , 少 有 土 。
4.将 《 登 泰 山 记 》 的 第 3段 扩 写 成 描 写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壮 丽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篇7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汶(wén)水济(jǐ)水南麓(lù)B、摴(chū)蒱山巅(diān)若偻(lóu)
C、瀑(pù)水石磴(dèng)石罅(xià)D、徂(zǔ)徕岱(dài)祠须臾(yú)
2、下列短语中加线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极天云一线异色,僻不当道者。
A、尽力偏僻B、尽偏僻C、尽力不在D、尽不在
3、对下列句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
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世皆谓之天门云D、或曰:此东海也
5、阅读并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晦()须臾()
绛皓()偻()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多处侧面烘托了日观峰的高峻,请用标出。
(4)用“∥”标出本文写日出之景的层次。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登泰山作文800字 篇8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来泰山游玩,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名气大着呢,在去的路上,我精神抖擞,自信满满,感觉登泰山就是小事一桩。不一会了我就改变了我的想法,一座雄伟、壮观、高耸入云的泰山呈现在我的眼前,啊!天哪,这么高啊,我怎么上去呢?
我们选择从天外村出发,要做车而行,一路上汽车急驶,车随山转,路边悬崖峭壁,绿树成荫,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人造的.瀑布,水倾泻而下,非常壮观。还有人在里面游泳呢,在汽车的颠簸中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登山的起点中天门,下了车我们就开始了步行登山之旅,早上的天还有些凉意,登山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游览,因为爸爸是第二次登泰山所以他也就给我当其了导游,一边登山一边给我讲解。路边景色非常优美,山间流水潺潺,有奇怪的大石,有千姿白态的树木,看的我都不由的走了神。不一会,我额头上已经冒汗了,累的我走不动了。爸爸就让我们停了下来休息一会,喝点水补充一下水分。这时候的我累的有点想放弃,可一想别人都能等上山顶为什么我就不能?顿时一股力量推动着我,当爸爸喊我们再次出发的时候,我第一个走在前面,尽管我大汗淋漓,但我始终领先在爸爸妈妈的前面,就这样走走停停我们终于来到了十八盘,据说此地是登泰山最危险最崎岖的地方,全长800米,垂直高度400余米,1600余级台阶,势如天梯。以前爸爸给我说的时候,我一直觉的我爬不上去,可一见这十八盘,我想:这就是十八盘?徒有虚名嘛,我两步化作一步就向前冲去,可爸爸硬是把我拦了下来告诉我说安全第一,我只好慢慢的向上攀登。终于,我们到了南天门,这个最险峻的顶端,我征服了它。接着的路就比较容易了,我们经过了天街来到玉皇顶――泰山的最高地点,此时整个泰山就在我脚下了。我深吸了一口空气,举目远眺,雾气围绕在半山的周围,使山看其来都在云端若隐若现,我的心情舒畅极了。向东望去,一块巨石引起了我的兴趣,像一只青蛙一样,不一会我来到了它的面前,原来这里就是观看日出的地方――日观峰,小有遗憾的是我们已经错过观日出的时间了,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留下一点遗憾也是一种美丽吧。
登泰山作文700字 篇9
那天早上,我们乘公共汽车来到泰山脚下,我看到一座很大很大,好高好高的山。山顶就在半空中,上面飘着白云。我是从山下开始往上攀登的。弯弯曲曲的山路,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景致。山上有很多松树和一座座小庙,路边有很多很大的石头,石头上刻了很多文字,小的碗口郝样大,大的比汽车还要大。
到了中午,我们走到一个大广场上,那里停了很多汽车。原来,很多人是坐了汽车上山的。那个地方叫中天门。我们走一个上午,但是路还好走,所以不觉得很累。在中天门,我看到远处的高山上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到半空中,就好像一架梯,上面有一点一点的小黑点,原来那是爬山的人。我们来到一个有泉水的地方,很多人在洗脸,我们也下去洗洗手,洗洗脸。啊呀,水真凉,洗了以后我觉得很舒服,我还站在泉水下的一块大石头上让爸爸给我照了相。下来的时候,石头很滑,我一脚滑到了水里,鞋也弄湿了,我不高兴了。费伯伯要抱我,爸爸批评了我,说我太懦弱。
中天门往上,路就越来越不好走了。特别是那个叫十八盘的地方――就是我在中天门看到的天梯,都是一级一级的阶,又高又陡。有的地方前面的人就好像踩在我的头顶上在往上爬一样。爬着爬着,我对爸爸说:“我走不动了。”费伯伯要背我,爸爸却要我自己走。爬着爬着,我又叫起来:“我又走不动了!”爸爸对我说:“来,我们一起来数着往上走。”我和爸爸一起数着:“一、二、三、四、五……”猿滞上爬。真奇怪,我好像真的不累了,爬得也快多了。我还看到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但是比我胖,让两个大人拉着往下走,一边走还一边哭。我可不哭,一直往上走。也不知道爬了多少级台阶,我们终于到了一个叫南天门的地方。这时云就在我们身边飘动,我们就像到了天上一样。大人们看到我自己爬上来,都称赞我。费伯伯对我说:“你小小年纪就上了泰山,真了不起!”
登泰山 作文500字 篇10
到了泰山脚下,我抬头一看,哇!泰山好高啊!我们乘车到了中天门,只见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台阶。可是,老天爷不知怎么突然哭起来了,幸好带了雨伞,不然又要变成落汤鸡了。撑开雨伞,我和爸爸开始了爬泰山的旅程。没过多久,一块牌子出现在我的眼前,上写三个字“快活三”,从这块牌子往后的三百多米是泰山路上最轻松的一段。
走完这段。坡度越来越陡,台阶越来越高,我和爸爸也越来越喘。看着迎面走来下山的人,个个都疲惫不堪,我真担心后面的路会很困难。不知爬过了多少台阶,我终于到了十八盘,一路上我时常看见一颗颗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峭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在和清风白云做游戏。
不知不觉到了南天门,站在山顶,我已是精疲力竭,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让眼睛美餐。淡淡的雨雾笼罩着泰山,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回望脚底下数千级台阶,我很自豪。这是我徒步征服的第一座高山,不禁和爸爸一齐吟诵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雨中登泰山,我好伟大!
【中秋登泰山记作文1200字】推荐阅读:
《登泰山记》08-09
登泰山记教案11-16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07-05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04-07
登泰山作文650字01-03
登泰山小学五年级作文11-23
初中写景作文:登泰山小天下07-23
记鲁能泰山酒业采风作文05-31
二翁登泰山原文及翻译05-18
登泰山日观峰梅尧臣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