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及启示(共11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及启示 篇1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阅读了《爱的教育》一书中十一月的内容,不仅被每一个鲜活的故事所吸引,更被每一个故事的寓意感染着:
“扫烟囱的孩子”、“纳利的保护人”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同情弱小,保护弱小,人人献出爱心的动人场面;“我的朋友卡罗纳”、“烧炭工和绅士”体现的是人人平等,互相帮助的场景;“我的同学克莱蒂”里那个边劳动,爱学习的克莱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万灵节”、“我弟弟的女老师”启示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
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士兵”、“伦巴第的小哨兵”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到爱国的英雄故事,从中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军人的可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向往和平……
故事虽小,人物平凡,但读来倍感亲切,孩子们读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大人读后心灵上也会受到一次涤荡。
爱的教育是一本教育意义极其深厚的书。这本小说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里面的人物虽然都是平凡人,但是都有着不平凡的思想品质。
我读了《爱的教育》,其中一篇题目是玩雪球。写的是几个孩子在玩雪球时其中一人卡洛斐,把一个很硬,很结实的雪球不小心扔到了一位老人的眼睛上。眼镜被打碎了,玻璃扎到了眼睛,警察也来了,卡洛斐吓的脸都白了。
卡隆鼓励卡洛斐去主动承认错误,可卡洛斐不敢,怕他们打我。在卡隆的陪同下卡洛斐主动去承认错误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要主动承认,敢于面对现实,承担应有的责任。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有责任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其中少年鼓手的坚强和勇敢更让我体会深刻。他接受了神圣的任务,六十人的生命等待着救援,敌人几次的强猛火力,少年鼓手都躲闪了,可是还是被炸断了腿,他还是找来了援军,他的坚强和勇敢让大尉都他夸是英雄。
爱是无私的,大爱的品质更让人刻骨铭心。我孜孜不卷地看完了这本书,似乎更明白了什么是爱?老师之爱、朋友之爱、父母之爱,让我们对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及启示 篇2
裴斯泰洛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所主张的爱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方面的含义, 是指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教育者在其历史使命感的引导下, 对教育对象表现出的那种朴拙的、全身心的、毫无保留的体贴与热爱。
贫苦儿童的教育, 尤其是那些来自社会底层、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是裴斯泰洛齐倾尽其一生奋斗的事业。由于他们历尽悲惨的生活, 在这些流浪儿中, 有的身患疾病, 有的麻木不仁, 甚至, 有的还有些痴呆。每天面对这些贫苦乃至不健全的儿童, 裴氏的内心并无歧视或嫌恶, 相反, 却是充满爱心。他说:“我断定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我的孩子们的状况。”[1]
当他在环境极其糟糕的斯坦兹孤儿院工作时, 大部分时间并无他人帮助。他身兼数职 (总督、军需官、勤杂工) , 甚至保姆的角色。[2]不管条件何等恶劣, 他始终确保不遗余力地给予每一个孩子春天般的温暖和慈父般的体贴入微般的关怀。在一封谈及斯坦兹孤儿院教育经验的信中, 裴氏这样写道:“从早到晚, 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 是我的双手, 供给他们身体和灵魂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他们的双手被我握着, 我的眼睛凝视着他们的眼睛……我们一同哭泣, 一同欢笑。他们都忘却了外部世界和斯坦兹, 他们只知道他们是和我在一起, 我是和他们在一起。我们分享着食物和饮料。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 除了他们, 什么都没有。他们生病时, 我在他们身边;他们健康的时候, 我也在他们身边。我最后一个睡觉, 第一个起床。在寝室里我和他们一起祈祷, 由于他们自己的要求, 我教他们, 直到他们熟睡为止。”[3]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反思当今社会,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固然不会再受到物资贫乏、疾病等不利因素的威胁, 但是, 与此同时消逝的难道仅限于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很难再看到, 师生之间那种淳朴的、发自内心的“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场面了。随之而来的, 幼儿良好的教育便不能得到保证。由此, 我们便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良好教育的必要前提, 就是发自内心且无私的爱。
第二方面的含义, 则是指充满奉献精神的教育者, 在达到了其有意义的目标后, 其教育对象不但能够改掉坏习惯, 学会如何自尊, 而且还能够乐于助人, 在实践中将爱的情感传递给下一个人, 以此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 裴氏的真心为其带来了令人满意的回报。经过裴氏之手教育的每一个儿童, 都对其充满极其深厚的感情, 并且还能在生活中将这种爱心迁移到他人身上。除此之外, 他还使用了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 就是在两个能力较差的孩子之中, 加入一个有才华的孩子。这样就可以形成以优帮差, 使儿童之间相互充满爱心、相互鼓励的这样一个温馨而令人感动的局面。“他们亲密地坐在一起, 互相唤起了存在于彼此内心的活力, 从而使他们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4]裴氏所教育过的每一个儿童在经过初期的“爱心”教学后, 他们都发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 这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自我价值感, 同时, 还摆脱了许多不好的坏习惯, 学会了如何感恩, 以及如何关爱他人。
如果对爱的教育作一个广义的解释, 其本质则是培养和激发人们奉献的精神以及发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让社会充满爱。
在参考裴氏关于爱的教育的论述的基础上, 我认为现在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爱构筑和谐, 和谐以爱为基础
在家庭中, 无声的和平是爱, 发自内心的关怀亦即是爱。“世态炎凉, 淡薄人情似纸”的人类社会曾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但, 我们不得不惊叹地是, 人类却并没有因此而陷于消沉, 相反, 仍把爱和爱的活动视作自身提高的唯一途径。这句话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真正意义:如果人人都能够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那么, 整个世界处处都将充满爱!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在父母病榻床前, 任劳任怨、悉心照顾的可爱身影;也不会忘记孩子用稚嫩的双手端来洗脚水给妈妈洗脚的感人场景!
2、用爱唤醒教育, 让爱成为教育的永恒法则
近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也无法逃脱, 归根结底, 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的失败, 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出现的偏颇: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 而忽视了学生情感和道德的教育。[5]为阻止再一次重演悲剧,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用爱的雨润, 用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 把我们的校园变成充满爱的场所。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 全校师生就要相互协作, 不遗余力地构建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而不是用教师们所谓的高压和高权去压制, 要知道, 就算孩子一时对你服服帖帖, 没有任何反抗, 可是这个时候他的心灵已经受到伤害了, 更为糟糕的是, 这个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伤害”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相反, 如果教师是用爱来感化, 让其明白自己的错处, 这不仅没有伤害他的心灵, 反而还在无形中保护了他们自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爱要真实, 杜绝虚情假意
从上述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裴氏的爱的教育是真心实意的、不遗余力的、毫无保留的。这就告诫人们在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的时, 一定不能够虚情假意、装模作样亦或这种爱是具有某种私利的色彩。而是要专心地回应儿童的每一个兴趣, 诚实地提出和回答儿童的每一个问题。把身和心俯下来与幼儿建立真实的关系。简单地说, 爱需要真诚。
4、引导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我们不能够否定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情感在儿童发展的一生中扮演的角色何等重要。因此, 我们要以身作则, 尽量在儿童早期时就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
应当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发展其情感。萌发爱的情感, 从爱父母、爱家庭入手。因此, 父母应当时时刻刻以自身为表率, 凡是从自己周边的小事做起。例如, 父母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总是要倾尽其十分的热情的。父母在其工作和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出来的责任感和热情感可以让儿童领略到其中的意义所在。对于具有好模仿性的儿童来说, 父母的举止言谈, 他们可以通过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自己的比较稳固的心理个性倾向。此外, 父母当然还扮演着儿童行为习惯表率的重要角色。你不得不惊叹, 在父母孝敬老人, 陪着孩子逛公园时, 默默地向旁边的流浪老爷爷伸出援助之手等诸如此类文明行为的熏陶下, 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就会自然而然逐步稳定地发展起来。
5、爱的教育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爱的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 因此, 在此理念下, 爱是教师的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 在当今尤其看重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技巧的时代, 爱的教育就更为重要。由此可见, 爱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首先, 爱心是为人师的首要条件。若没有爱, 教师只是教书匠, 每天扮演的都是机器人的角色, 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他们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 这就根本不可能达到“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境界。其次, 我国的初等教育的教师评价体系强调, 只有在重视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重点考察教师师德, 构建以爱为核心, 而不是儿童围着成人转的师生关系。
摘要:爱的教育, 是进行儿童教育的基础。如何有效地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那么, 爱的教育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无疑, 裴斯泰洛奇关于爱的教育的论述, 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爱的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卓晴君, 方晓东.教育与人的发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196
[2]夏之莲, 等.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上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98-199
[4]Gabriel Compayre.Pestalozzi and Elementary Education[M].New York:Thomas Y.Crowell&Company, 1907.
爱的教育读后感及启示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爱的教育》 师生关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 启示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以主人公——小学生安利柯为主角的日记体小说的方式,书写了9个月学校生活与家庭社会的情态。不同于当下较普遍的中国教育的单调沉闷,安利柯接受的教育“洋溢着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充满天真,挚爱,感动,温暖的感觉”。
中国正欲改变却还未改变的应试教育或许正如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的译者序言中说到的:“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而《爱的教育》 基于教育上的情爱,描写了一个个丰满的教育故事,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和教育质量。在《爱的教育》中教育上的情爱主要体现在师生的情感关系上。情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因情感交流而形成一种心理关系,就是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这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师,生素质的关系。师生交往时的情感,智慧碰撞,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从而更有利于培养个性鲜明的独立学生主体。例如:配巴尼先生面对学生的调皮,并没有苛责体罚,而是宽容饶恕了这个学生,继而用真心与班上的学生交流:“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并说“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而那调皮的学生也请求道:“先生,饶了我这次”,师长们的包容与宽恕让学生体悟到真正富有情爱的教育,还有安利柯二年级时的先生“先生不会忘记自己所教过的学生”而安利柯也评价道:“她一向母亲样地爱待我”;代尔卡谛先生抱慰方才骂过的小孩”还会因为学生忘了自己或没有向自己问好而感到难过。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些先生在把心灵先给孩子的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中国不乏这样一心为孩子奉献的教师,例如感动中国的张丽莉老师,但我们也看到中国也不乏“范跑跑”这样的老师。甚至当今“教师猥亵学生”事件屡出不穷,师生关系畸形化发展。中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但教师素质低下必然会拉慢素质教育推行进程。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思想道德水平高的教师。
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主动去调整改变传统的单一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师生关系模式,适应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新身份,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便是主动性,全体性,全面性。《爱的教育》虽然很强调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强调学生要尊师敬长,但先生们并不是以压制学生来实现这种伦理关系而是通过教师的情与爱让每一个孩童得到了富有浓浓人情味的教育以及让学生行动和参与活动,“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其持续的内化,塑成了学生果敢、勇毅,正直的品格,从而实现了家庭、学校、学生的和谐发展”。并且先生们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明显,例如:先生在介绍格拉勃利亚的小孩时,不是让小孩自我介绍一下就结束了的,而是介绍了格拉勃利亚的名人,风景来引起学生对这个“离了故乡”的小孩的尊重,更由此进一步地引起学生们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热情。安利柯班上不仅有绅士的儿子,还有石匠,铁匠的儿子,先生们对他们都平等对待,赏罚仅依据学生的表现,对劳动者的儿子奖赏也引起了学生对劳动者的敬意,对劳动的敬意,这必然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而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如卡隆正直勇敢,斯带地勤奋好学,卡洛裴经商才能突出,“经常搞些小玩意”等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教师,学校允许这些不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创新型,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特色人才。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更要平等对待,而不可弃之不顾。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内个别指导等方式来引他上进。
《爱的教育》中有“每月例话”这个环节,有学生誊抄故事,这些故事主题非常多样有爱国主题,有亲情主题,有友情主题等。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当于我们的班会,不过“每月例话”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时刻,而中国现在的班会则是处理班级事务,形式主要还是老师讲,学生听。我们可以借鉴“每月例话”这个形式和内容,列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精神熏陶,像升国旗那样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外在的美德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素质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转变自己的教育观,不要将自己置于神坛上而要将自己放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发展他的个性和创造性。这个转变过程虽然艰难还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不过教师是培养更高素质,更全面发展的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的一线人员,桃李满天下时,学生“报之以琼琚”之时,教师必会得到极大的安慰吧。
除了教师,学生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作为有意识地个体,对教学活动也起着一定的影响。要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这里的优秀学生不仅仅是指成绩优秀,还包括运动能力优秀,劳动能力优秀等方面,研究表明,人们极易受同龄人的影响,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这种影响主要是好的影响。可以采取“小助手”形式,发挥同龄人的示范作用。小助手可以是班长的形式,也可以将将优秀的学生列为小助手,以表示出他们的特别,驱使其他学生观察他们列为优秀的原因,从而使其他学生“见贤思齐”。如《爱的教育》中的卡隆,书中虽没有明确指出卡隆是班长,但他的行为确实是在起着这样一个作用:在学生们不尊敬助教师时,卡隆“忽然站起来””堂堂的立着”“他从最坏的人起,一一用眼去盯”,不久,课堂便肃静起来。助教师“用了对兄弟说话时的那种充满了情爱的声气说:‘卡隆,谢谢你”。但教师在设置小助手时要公正公平,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经常观察,注意其他同学的心理感受,与其他同学进行谈话,沟通,并及时开导有嫉妒心或其他不良情绪的同学,向他们就解释清楚原因,并鼓励他们向优秀同学学习,争当小助手。或与其父母或监护人取得联系等。《爱的教育》中华梯尼嫉妒代洛西每次都得第一,校长先生开导他说:“华梯尼!不要饲着嫉妒的蛇!这蛇是吃你的头脑,坏你的心胸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班级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自觉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爱的教育》中,学生的家长们相互认识,关系融洽,学生之间总体上也是一派和气,卡隆甚至还是耐利的保护者。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爱的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远多于我上面提到的,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将其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典型推广到普遍。
【参考文献】
[1]《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6
[1]谢冬平. 《爱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及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4:80-81+118.
爱的力量--《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4
[爱的力量--《爱的教育》读后感]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爱的力量--《爱的教育》读后感。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题记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著名的《爱的教育》(cuore)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曾一度被推荐为教育教材,这是一部伟大的日记体小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被普遍用作儿童的启蒙读物。书中所描写的爱国情、师生情、母子情、朋友情…无疑会使少年读者深深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友爱和同情心。而书里的小学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所接受的那些细致入微的教育,也无疑可作为今日教育青少年的借鉴,以培养其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上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尊先生流着泪读完并译出这部小说。这本书给我启发很大,从中我也学到一些东西。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就好像空气,充斥在生活的周围,充满了人的内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在意大利,祖国之爱历来是排在第一位的。《少年爱国者》就为我们上了极其震撼的一课,说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乘船回家乡意大利的热那亚,途中许多虚伪的人为了摆阔施舍了不少钱给他,其中有几个人在挖苦少年国家的人民是:愚昧、下等的国民、强盗。这个怒不可遏的少年愤怒地把这些钱币掷向了施舍给他钱的人的脑袋上,并且严正地怒吼: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的人的东西。同样《少年侦探》、《少年鼓手》里面的主人公义不容辞、毫不犹豫地为祖国做出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地的人们都为他们的行为而感到自豪,由衷地崇敬他们。如果大家都能像少年那样,国家就不会出现卖国贼、汉奸,就能共同创造富强、文明的社会国家。19世纪末的意大利和21世纪的中国相似,有地位卑微的手工业作坊者,也有靠资本和技术垄断而发迹的商人,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卖炭者与绅士》这篇文章,读后感《爱的力量--《爱的教育》读后感》。法琵斯自倚父亲是上等人,很是高傲,和卖炭者的儿子培谛起了矛盾。法琵斯自知理错,恶毒地说:你父亲是个叫花子!法琵斯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便捉了儿子的手臂,拉到培谛身旁,说:快道歉!卖炭者想阻止,绅士可不干,逼着儿子支支吾吾向卖炭者道了歉,并且握住了卖炭者的手。故事说起来很简洁,但却给我们现代教育一个深刻的启示,正如教书先生在事后对学生们说的那习话:今天的事情,大家不要忘记。因为这可算这学年中最好的教训了。社会应消除等级观念,让每个孩子平等、幸福地成长。最值得体味的就是书中的师生关系、父母儿女情感好似飘渺而又触手可及的理想国,但有时又能把人心从高不可攀的天国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书中有战争、有贫穷、有显贵、有勇气、有气馁、有高尚、有卑贱,但唯独有那爱让人陶醉,让人不由得而感动、共鸣。《爱的教育》描绘教师和学生的篇幅并不多,但却篇篇精美无比,让人流连忘返。在书中,教师都有这么几个特点:表面严厉实质非常仁慈,衣着朴素,由于长期的劳累而身体虚弱,学生爱说自己老师的笑话却异常热爱自己的先生。这些学生给老师取绰号,向代课老师扔纸团,跳到讲台上大声喧哗,但往往却能得到老师的亲吻和宽恕,比如开篇讲的先生就用这样的口吻对犯了错的孩子说:快回去!好孩子!《女先生之死》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她让我感到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的伟大,教师不仅是教员,一个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的父母、心理医生,教他做人影响学生成长目标、方向、质量,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改造,在女先生死去的追悼会上,学生纷纷掉泪,对女先生的挂念和崇敬。同时我也为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而光荣、自豪。书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和孩子们对父母亲的依恋和热爱。其间有一对子女听到父亲生意遭受了挫折,便主动向母亲要求放弃今后的礼物,甚至在饮食方面也要有所节制。这一切让父亲听到了。第二天,这对父母买来礼物,悄悄放在熟睡中孩子们的枕下每月例话《少年笔耕》叙利亚也对父母的理解.还有一篇《爸爸的守护者》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西西洛少年到医院看护从法国做工回到意大利的病父。由于少年的精心护理,病床上的父亲病情有了起色,就在这个时刻,少年真正的父亲看到了少年,原来,西西洛服侍错了人,不过,少年依然坚持继续服侍这位异乡的父亲,直到这位病人握着少年平安而终。《六千英里寻母》体现母子思念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的伟大,我深深地崇敬玛尔可的毅力和信念。在当今社会里,很多孩子都被过度溺爱,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压力,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自杀。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虽然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父母要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爱的教育》里面最多的是亲吻和爱抚。师生之间的亲吻、父母对子女的亲吻、健康对病中的亲吻、富贵对贫穷的亲吻、学生对战士的亲吻、商人对劳动者的亲吻;还有老师对坏学生的抚慰、父亲对孩子们的爱抚、孩子们对父母的娇嗔、老同学对新同学的爱护、得意者对失意者的安慰。还有吻别,书中最后一章《告别》无不是一幕肝肠寸断的离别之吻。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那丝丝入扣,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始终贯通其中,就犹如《音乐之声》的女主角朱莉?安德领着孩子们徜徉在绿色的大自然中,一切都随性地自然成长,在这种痛苦的成长过程中却找到了隽永的诗性和无尽的乐趣。关爱、尊重、理解和推己及人乃本书的亮点。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5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们一生的追求。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阅读了《爱的教育》后让我更加深入、具体形象地感受到爱的本源。在一生当中要经历无数的爱:朋友之爱,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子女之爱等等。当然,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这爱的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爱的教育》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名著经典,这本书也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这个小学生叫安利柯。但这本书并不是安利柯所写,而是作家亚米契斯以安利柯的角度和语气写着每一天的点点滴滴以及记录了他成长中的每一天的收获,从一学年的开始到一个学年的结束,他在这些所遇和故事里收到的感动和教育里,渐渐地成长起来。这是一个个怎样温馨的故事?让一个跨进四年级的少年懂得爱,怀有善良,学会分享。在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没有离奇,不是幻想,而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平平常常真真实实的细节。用最平凡朴实的语言记录着每一天的生活;用最微小的动作改变了身边的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感动了大多数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儿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轲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孔子有“仁爱”思想;墨子有“兼爱”思想;陶行知有“爱满天下”的思想,他们都是伟大的教育家。而教育中的爱是什么?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正像教科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
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我开始对此感受并不深切,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说: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常会令人终身难忘。当一名在众人眼中是调皮捣蛋,不思进取,不敬师长,没有礼貌的坏孩子,该怎样来教导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以人为本,当你在思考怎么“治理”这位学生时,更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用爱和关怀打开学生的心门,包容他的不足,渐渐地将孩子引向正确的轨道。反之,则会出现一种极端的叛逆的性格,固执地坚持走向一条错误的路,迷失了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的效应我想就是爱的结果。爱像空气,每天不可或缺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爱,生命的始终都贯穿着爱。《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善良的人物:像卖碳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这其中然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讲述了小石匠来到安利柯家里做客,“他身穿打猎时的上衣,全身上下几乎都是父亲用过的东西,上面还沾着石灰和石灰粉”,当安利柯一家和小石匠在桌边吃点心,“吃完站起来时,小石匠上衣上的石灰把椅背弄脏了,我正想伸手去擦,父亲制止了我。”。这位父亲及时制止了安利柯的不正确的举动,然后以委婉写信的方式教育安利柯,在信中,父亲解释说当朋友的面去擦他坐脏的椅子就如同责备他。首先,小石匠并不是故意弄脏的;其次,小石匠是穿着他父亲劳动时沾上的灰泥的衣服,你决不能说劳动时沾上的东西脏,决不能对一个工作回来的劳动者说:“真脏!”而应该说:“你的衣服上印满了劳动的痕迹!”并且应该和小石匠成为好朋友。因为,首先,他是你的同班同学;其次,他是劳动者的儿子。这个小故事里父亲以一个小细节来教导安利柯,从包容谅解同学开始,尊敬所有的劳动者,爱身边所有的人,在爱中受到教育。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你会从这本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爱的教育》虽然讲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每个故事都讲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爱可以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班级:14小教5班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6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爱,其实爱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以及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读完《爱的教育》,我深深地理解了与孩子一同学习阅读的重要性。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我被作者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所吸引,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小抄写员的故事》让我想到,平常生活中,作为长辈的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有类似情形误解孩子的时候呢?孩子虽然小,但有着一颗甚至比大人还敏感的心,渴望承担责任、依赖父母爱的传达,而我们
大人却仅凭着自己的经历、经验来判断和定性,时常会误解、曲解孩子,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委曲。《费鲁乔的血》让我重新感知到一个做错事的人心灵的变化历程,老祖母的肺腑之言,唤醒了费鲁乔内心的良知和勇气。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对犯错误的孩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爱、多一些肺腑之言呢,而不是简单的对与错。
爱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少或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忘,爱需要每个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用心去专注的感受和感悟。《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我有幸读了《爱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师爱。
那么,教师的爱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的爱是神圣的。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教师思考的是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他们从不因眼前的不理解而放任迁就。教师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他们对芸芸众生能够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对好学生不溺爱,对差学生不操之过急、循循善诱。教师的爱包含母爱且胜于母爱,教师的爱包含父爱且超越父爱,是一种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的神圣的爱。
教师的爱是公平的,她不分贫穷与贵贱。教师会了解每一个孩子,给予他及时的关爱,会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给所有的孩子提供情感的支撑。上学期,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我接手了四年级的语文,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默默无闻,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目,并且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胆小,连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对此,她也很苦恼,我发现了她的这个弱点以后,特意选她为语文科代表,早读时给她创造了领读的机会,女孩的心里感动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变了,变得活泼开朗,胆子也大了许多,对班级的工作热情了许多,以及各类活动、比赛都积极参与,学习成绩也有惊人的进步。
教师的爱是高尚的,教师的爱又不完全等同于母亲的爱。她不是一直搀着孩子“走路”,也不是把孩子抱在怀里,而是把孩子装在心里。教师不仅要把孩子
看作是他们自己的儿女,倾注全部的心血,关注孩子的身心的健康。教师还在合适的时间、在合理的场合下及时给孩子们指点方向,教师的爱就是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不断浇开一朵朵美丽的心灵之花的高尚的爱。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相信就像一首歌曲唱道的:”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的爱是无私的,她不求回报,甚至如潭千秋一样舍生忘死的去呵护自己的学生。教师在工作中,无论遇到学生的不理解还是领导的压迫以及生活中种种压力和烦心事,他们决不因此而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诲和关爱,他们决不会把对学生的爱与自己的个人目的和利益联系起来。
教师的爱是神奇的,她能开导孩子的心智,让孩子更聪慧。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鼓励,连同作文本子上的几条波浪线,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世界。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始终把“爱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此我深有体会。结合我工作半年多来的情况,我静下心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最初我对学生总是缺少一份耐心,给予他们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们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很少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后来想想,实在不切实际。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孩子,就要学会这么多东西,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啊!简直就要一个瘦子一夜之间吃成胖子。我在自问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评判标准:从呵护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做起,从肯定一个孩子的长处开始,从真诚地激励一个孩子的自信开始。从此,我的疲惫缓和了,我的内心开阔了,我的话语平和了。在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之后,学生们也都有了好的转变,人的转变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们的不足仍然有着这这那那。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株株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由此可见,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当你面对那些“恨
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千万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一定要有耐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如果我们都能像陶先生那样,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相信学生,多一份爱心和期待,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作为小学教师,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我们是孩子人生旅途的启蒙人,我们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只有不断的与孩子沟通和反思,审视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目标,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孩子学会感知爱,学会爱别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作一个有爱心的社会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7
爱我最喜欢《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本来是一个戏班子的,但是他逃走了。
在意大利领事的帮助下,他成功地搭上了意大利的游艇,读后感《《爱的教育》读后感》。并且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达官贵人同坐在二等舱中。
当和他一起做游艇听到了他多么可怜的遭遇时,就都非常非常的同情这个身世可怜的贫穷少年。于是,每人都纷纷给了他一点钱。
他正高兴终于有一些钱可以拿来买吃饭的了,再也不会挨饿了。突然,他听到有人在说:意大利怎么样怎么样的。他立即把钱扔了出去,大声说:“我不要说我们国家坏话并且侮辱了我们国家的人的东西!”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男孩宁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行为而拍手叫好。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8
上学期末,老师让我们在假期读一本好书,我从琳琅满目的书柜上不经意拿了一本《爱的教育》,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被书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
卡洛菲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学,在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职员的眼睛,他当时非常害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的鼓励之下,勇敢承认了错误并且来到受伤者家中,他强忍着眼泪把自己那本宝贵得像生命一样的邮集当作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老职员康复以后亲自来到卡洛菲的学校把邮集还给了卡洛菲,还送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邮票。
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的同龄人,我们习惯了许多的理所当然:自己带的学习用品是给自己用的,不借给别人,爸爸妈妈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老师对我们应该是沤心沥血……不!我们应该学会爱,学会感恩。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使我非常感动,让我突然之间感悟到原来爱是那么神圣高尚和深沉。
爱的教育读后感及启示 篇9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在我国古代也有“爱施者,仁之端也”。事实上也是如此。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不就在于他对学生实施“仁爱”吗?陶行知先生能成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不就在于他对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心吗?爱,是一种情感。一个人的情感是一个人的需要满足与不满足的一个集中的反映。如果满足,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反之,则是一种否定的情感。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学生理解教师对他的爱,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和所有的教师一样,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到学生健康和发展、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以至于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我想,我们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有这种爱,才能够贯彻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才能够实施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才能把我们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师德的魅力从哪里来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3.对待学生“问题”的教师行为艺术
《爱的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10
这本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学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它自一八八六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还多次搬上银幕和舞台,又改编为连环画,成为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
在《爱的教育》里面,作者描写的主人公是恩里科,描写恩里科是怎样度过一个有趣、快乐的三年级。在故事中有一则则美好和真实的“每月故事”,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现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由于它包含了作者在对社会中下层艰辛度日的大众的深沉的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忱赞颂;由于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之美,使读者阅毕全书,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息。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文中就叫《心》。
在这本书里,所谓的爱就是用心的爱,在《爱的教育》里都有一篇篇,一则则生动,同我们不一样的精彩生活日记。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将伴随着我快乐的成长。
《爱的教育》读后感6 篇11
《爱的教育》读后感
三三班 成玟霖
在寒假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就像小花得到了雨露的滋润。
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爸爸告诉我,作家是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曾参加过意大利的解放战争。退役后担任军事刊物的记者,编著出版了《军营生活》。他的作品明快、新颖,主要是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书里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 对父母, 对师长, 对朋友的爱。
爱,像空气一样平凡,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却容易被我们忽略。其实爱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命,我们每时每刻都被爱包围着。爱,有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有父母和老师的关爱, 有同学、朋友之间的友爱等等。
这本书里的《少年爱国者》讲述了一个十一岁的意大利流浪少年在一只法兰西轮船上发生的故事。少年的生事很可怜,被卖到戏班,受尽虐待,后来被迫逃跑四处流浪。船上有几个喝酒的人,出于同情,给了他一些钱。这些钱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可以填饱两年来一直饥饿的肚子,可以买件衣服抵御寒冷……但当他听到几个喝酒的人说他国家的坏话的时候,少年把钱掷向那几个人,怒叫到:“拿回去!我不要说我国坏话的人的`东西。”
看了这个故事,我对流浪少年非常敬佩。因为他不是以个人利益为重,而是以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为重。他对祖国的热爱感染了我,我认为这就是对国家的崇高的热爱。这时我想到了北京奥运会,当雄伟的国歌奏响,当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当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点燃,我感觉到祖国是多么的伟大。我为祖国骄傲,我为祖国自豪!
说到父母的关爱,我想到《爱的教育》中《我的母亲》这个故事。这是一封安利柯的父亲写给他的信。信中父亲写到安利柯对自己的母亲说了不该说的话,父亲听了很心痛,因为在安利柯生病的时候,是母亲日夜守在他的床前,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读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护。有一次我生病住院,高烧不退,眼睛都烧红了。在那几天几夜里,爸爸妈妈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妈妈给我喂药,爸爸给我做冰敷。深夜,我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我感觉到他们还在不时地给我抹身体降温。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下,烧终于退了,我的病也慢慢地好了。我眼睛不红了,但他们却熬红了双眼……读了这个故事后,更让我懂得了亲子之爱是人间所有情感中最神圣的东西。
爱,更需要无私地奉献。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冷酷无情的冰灾、地震,我们并没有害怕,而是万众一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度难关。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正是因为这种无私的爱的奉献,我们征服了一切困难,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爱的奉献》这首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爱的教育读后感及启示】推荐阅读:
爱的教育读后感及个人启迪07-03
《爱的教育》读后感08-12
爱的教育故事读后感05-25
写爱的教育读后感06-20
《爱的教育》英文读后感07-17
爱的教育初一学生读后感06-09
爱的教育读后感700字07-25
爱的教育500字读后感08-10
爱的教育初中读后感心得08-12
《爱的教育》心得感悟读后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