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 乐在其中

2024-09-04

超越自我 乐在其中(通用8篇)

超越自我 乐在其中 篇1

超越自我 乐在其中

时间:2012-10-10 15:45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2期

庞友海老师,1963年出生,苗族,重庆市九三学社社员。1983年黔江师范毕业后执教于一所“戴帽初中”,任班主任教授初二语文;1992年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函授毕业后,毛遂自荐到黔江中学任高三历史老师。现为历史高级教师,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先后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考试》《中学历史教学》《高考》《历史学习》《中学政史地》《教学与管理》《新高考》等20多种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约70篇40余万字,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试题研究、考试心理研究、高考研究等领域。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教研成果丰厚,荣获“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科研教师”“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教师节的第二天上午,接到《中史参》主编任鹏杰先生打来的电话,约我为“走近名师”栏目写篇文章。说实在的,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我根本没有想到,代表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品牌的国家级专业杂志的主编会打电话约我这个普通的中学老师写稿。人贵有自知之明,为“走近名师”写稿我不够资格。虽然我以名师为榜样,不停地奋斗,不懈地努力,但与李惠军、陈伟国、李明赞、束鹏芳等真正的名师相比,我除了仰视找差距,也深知博览群书,用心干事,做个称职的历史教师的真正含义。动笔写作时,题目又让我犯难了。我非常喜欢这个栏目,每期杂志到手,我都是一丝不苟地先读“走近名师”,常常为他们优美独特的表述、独辟蹊径的探索和渊博丰富的知识所折服!比照自己,一个中师生,“半路出家”搞历史,“先天不足”显而易见,加之天生鲁钝,从不敢与别人相比,只有自己与自己比:今天的我能够超过昨天的我就知足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过:“所有胜利之中,战胜自己是最首要、也是最伟大的胜利。”想到这,突发奇想,何不以此为题?于是有了题目的前半句。随后又为自己的阿Q精神感到好笑,居然还能找到体面的理论依据,自然也就偷着乐了,于是又有了题目的后半句。

一、初涉文苑,没想到却是“史姑娘”伴终身 1983年8月,我中师毕业分配到本县一个区中心小学。虽是小学,却有三个初中班(称“戴帽初中”),学校决定让我接初二的语文兼班主任,我觉得没有能力胜任初中课程,便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希望教小学,若不行最好换成初中数学或物理。从小学到中师毕业,我的成绩一直平平,相对而言,对理科要感兴趣一点。那是一个崇拜大学生的年代,因而我在中师毕业前夕,就着手准备理科课程,希望通过离职进修或函授改变自己的中师生身份。这也是我当时提出最好教理科的原因。校长给我做工作说:这是学校领导对你的信任和器重,好好干吧,相信你很快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领导都说了,这是对我的信任和器重,还有什么可说的!于是,我愉快地接受了学校领导的安排,找来各种语文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精心准备,但总有点不踏实。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出现让我难堪的地方。我的语文功底虽不算好,但口才还不差,加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大都考上单设中学了,戴帽初中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感觉应付他们还可以。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成为语文老师后,很快就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学校一个在读电大的同事给我讲,函授要读就读中文,一是中文用处大,二是与理科相比难度小;还说,外国只承认三所中国大学的文凭,一是清华,二是北大,第三就是电大,最好是考电大。对于外国是否只承认那三所我半信半疑,但其他分析我是完全赞同,并为自己的能教语文而庆幸,立志非中文不读。我也悄悄的做起了文学梦,自费订了《散文》《散文百家》《短篇小说》《小小说》《星星诗刊》《诗刊》等文学杂志,还从书店买来胡适、梁实秋、林语堂、柏杨、沈从文等畅销作家的作品,如饥似渴地阅读。我尤其喜欢梁实秋的散文和柏杨的杂文,梁的散文机智闪烁,谐趣迭生,文白相融,自然妥帖,时或滑稽突起,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给人美的享受;柏的杂文笔触锋利幽默,语言风趣辛辣,针砭时弊、痛快淋漓,读时虽感沉重但特过瘾。自从我决定追求“文学梦”之日起,就天天坚持写读书笔记、练习写作,每给学生布置作文前,我都要写下水作文,有时与学生一起写,在评讲学生作文时,常将自己的“作品”拿来向学生炫耀,每当看到学生那敬佩(甚至是崇拜)的目光,我常露出得意的微笑。我最初的文学梦,并不完全是兴趣的因素,还有一个不便公开的秘密: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调进县城。由于种种原因,我读中文函授和电大的梦都成了泡影,便动用各种关系买来全套中文教材打算参加中文自考。1987年,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招收五年制本科函授,我想,文史不分家,又是首届本科函授,一番权衡之后,我参加了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本科函授,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历史函授学习后,并没有放弃我的“文学梦”,几年时间,我写下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和习作,但一篇也没有发表。在重师学习期间,曾将自己比较满意的几篇习作拿去请教教我们写作课的杨向东老师。杨老师觉得还不错,基本达到或接近发表水平,但是否能发表还要看运气。有位函授学员看了我的“作品”,觉得我的“作品”带有杂文风格,认为我更适合写杂文。这给了我启示,从此对杂文产生特别的好感,并订上《杂文报》《杂文选刊》《随笔》等(《随笔》订了20年,每期必读),到书店看到比较好的杂文集基本不会放过,如李敖、柏杨、冯英子、何满子、章明、邵燕祥等人的杂文作品,不顾贵贱,只问有无。1988年,我的第一篇带有杂文风格的散文《献饭》在《川东南报》上发表,随后的几年,又在《黔江日报》《杂文报》《改革时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杂文十多篇。1994年,因工作的需要,我逐渐将精力转移到中学历史教学及研究方面,“文学梦”离我渐渐远去,先前的“文学梦”,只是当作给我带来幸福回忆的“初恋情人”,选择让“史姑娘”伴我终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史姑娘”的感觉,犹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二、充满自信,但也遭遇过学生要我“下课”的尴尬

1990年8月,我被调到中学时的母校—石会中学,学校安排我接高三历史,我也希望教历史,因为毕竟学的是历史专业,对历史的兴趣渐增加,原来所订的文学杂志逐渐被《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历史杂志取代,但之前一直是教语文,一下子接高三还是感觉跨度大了一点,于是向领导提出希望从高一教起。学校领导首先对我夸奖一番,并说调我来是经过认真考查的,目的就是接高三,相信我有这个能力胜任。凭借直接任初二语文老师的经历和六七年的教学实践,这次我并不很紧张,而是充满自信地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也没有让领导失望,接手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不少学生不仅与我讨论历史问题,还拿作文来请我修改,每当我有“作品”问世,学生争相传阅。我在石会中学任教时间不长,不管是师生关系,还是与领导、同事的关系,都相处得很好,合作非常愉快。1994年,当地惟一一所(当时属于四川)重点中学--黔江中学高考升学率出现大滑坡,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县政府、县教委和学校组成联合考查组,对黔江中学高三教师人选进行严格考查,并从湖北及邻近区县引进人才充实高三教师队伍。我也毛遂自荐,参加了试讲。根据教学进度,我讲了“西汉休养生息政策”一节。由于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兴致很高,积极思考、争相回答,我的讲解富于激情,且指出了教材中的一处错误:释放奴隶回家的“奴隶”应该是“奴婢”,“奴隶”与“奴婢”是有区别的。负责年级的副校长冉跃进同志参加了听课。冉老师对这节课非常满意,但他是学化学的,对历史专业不是很懂;当时来参加应聘的大都是正牌大学生,只有我是杂牌出身。但我还是充满自信,立下军令状:“教学搞不起来就回原学校!”考评组比较谨慎,决定将我借调到黔江中学,担任高三一个班的历史课。后来才知道,我这个高三历史老师人选的确定,当时是比较曲折的,最后是由管教育的县长、教委主任与分管年级的冉跃进副校长及另一位刚上任的副校长郭荣禄等人,在县委四楼会议室召开秘诀会议拍的板,其中郭荣禄副校长起了关键作用,他担着风险对我进行大胆地推荐,因他是学历史的,最有发言权。在这个会上,他究竟是怎么说的,我至今也不知道;但他曾给我说过一句话:有人说准备充分,我看讲不好的老师,叫他准备一辈子也讲不好。我曾多次在我的文章及言谈中表达对郭荣禄校长的感激之情,正是他知人善任、敢于打破世俗观念、不唯文凭的力荐,使我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但让我没有料到的是,上课不到一个月,一些学生就开始“造反”了,有的在作业本上写道:像你这样上历史课岂不是误人子弟?有的还给班主任施加压力,不换历史老师就转学!面对这一尴尬,一走了之那可能就永远抬不起头(教书以来,一直是受学生欢迎的,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的确有些受不了)。经过认真反思,决定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着手,并将大学教材(《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重新通读一遍,提高教学起点;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引导他们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的看法及时而恰当地给予鼓励性点评。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又不断有学生向班主任反映:庞老师的课越上越好了!事后反思,我认为:一方面,该班学生基础较好,部分尖子生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水平,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这是学生“造反”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我不是正牌大学生,从一所普通中学一下进入重点中学任高三历史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的知识容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学生“造反”的一个因素。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高考以超出省平均10分的优秀成绩获得黔江地区第一名,比第二名平均高出7.5分。借调到黔江中学的第一年,我就用成绩赢得了学校领导、家长及学生的信任,并在这个人才荟萃、大学生云集的重点中学站稳了脚跟。

三、不懈探索,追求个性化教学风格

关于历史学习,我从来就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在轻松愉悦中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并为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每一节课,我都要作精心的准备,训练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尽量让他们感受历史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听过我课的专家、领导及同事,都给予较高的评价。2000年秋,重庆教科院组织专家到黔江中学调研,听了我的课后,重庆市历史教研员、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项军老师在全区总结大会上说:“没有想到黔江这地方有如此优秀的老师,肯定地说,在重庆市属于一流水平„„”据说,项军老师当天就把我的情况,电话介绍给闻名全国的普教专家、重庆历史教育研究权威、德高望重的龚奇柱老师。后来我和龚老师初次相遇就一见如故,当我提出请他当我课题的指导老师时,不但很高兴地接受了,还对研究方案提出了修改建议。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建议并邀请了一名理科方面的专家教科院院长助理(现教科院副院长)王纬虹先生作指导。能得到龚老师的鼓励与提挈,一方面因项军老师的电话介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后生晚辈的关爱和期望。对于我,则是一种鞭策!

学生的信任和发自内心的夸奖,是我不断探索的动力。套用一句流行的歌词: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2001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的曾秋云进校不久给我来信:“学校为了激发我们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的魅力,选了全院最著名的教授给我们搞了一次讲座。说实在的,庞老师,这个教授的课堂艺术和调动学生情感方面与你相比差远了!”2003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的江凡,头两年几乎一周给我写一封信,还常在信中得意地讲:“庞老师,你教给我们的方法让我在大学是如鱼得水。”2006年考入西南大学的代羽,每到节日都要给我发来短信:“此短信专门为我最敬重、最优秀的老师定制。”谈到大学感受时说:“真的,庞老师,大学好多老师的专业研究还比不上您。”在我的影响下,一些优秀学生自愿“上当”,选择了北大、北师大、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历史专业。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称赞,与我致力于课堂教学变革的探索是分不开的。我非常欣赏著名学者许纪霖的一句话:“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我也坚信: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学校,更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但我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课堂。我对课堂教学的变革,萌芽于1994年学生要我“下课”,当时并没有变革的意识,但采取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由讨论的方法,由于深受学生欢迎而得以沿用和发展。1998年,我带领历史组搞了一个“历史创新思维研究”的课题研究,并申报市级课题,市规划办觉得单纯历史学科意义不大,没有批准。但我并没有停止探索,2002年,我总结经验,将创新思维研究扩展到所有高考学科,以“学科综合学习实验研究”为题申报市级规划课题,很快获得批准(2007年,该课题获重庆市基地学校“十佳课题”)。我作为课题主持人兼历史学科主研,2004年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课程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的第5期。其基本模式为:创设情境——合作互动——信息提炼——创新反思——成果分享。“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起始阶段,一定程度上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俗话说,一出好戏应有好的开始,一个优秀的乐师第一个音符就能先声夺人。同样,情境的创设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指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常选择与学生生活贴切的问题作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从而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或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或用现代技术手段虚拟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历史氛围中与历史人物共思维、共行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用活动地图再现历史场景,辅以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合作互动”“信息提炼”“创新反思”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过程,也是优化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过程。“合作互动”是指师生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学生朋辈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历史问题为纽带的联系过程。“信息提炼”是师生、学生朋辈互动中呈现的材料、信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加工过程,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创新反思”是学生知识的升华与师生课堂行为总结的统一,“创新”是将提炼的信息经过重组和改造后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史识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标志。“反思”包括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反思,教师的反思重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即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批判性的评判。学生的反思重在学习方法的比较和总结,从而作出理性的选择,实现学习方法的优化。“反思”实质上是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有机统一。“成果分享”是通过成果交流,促进学生知识增长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是学生思想火花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智慧发展的过程。在“成果分享”中,我常常被学生开阔的思维、富于创新的思路和独具个性的理性分析所感动,我曾多次发自内心地向同学们表示谢意。因为他们的发言常给我角度与启示,使我的思维更开阔,教学内容更丰富。以前,我对杂志上所刊登的精彩案例非常佩服,学生广博的知识和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课堂辩论,我曾经怀疑是教师的加工。但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富有智慧表达有时也让我惊叹,其思维之开阔,见解之新颖,分析之理性,使我真正领会“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含义。在学生“成果交流”的高潮处,我常常忘了自己的“导演”身份,成了欣赏的观众。下面的课例是我任教的两个班(高

三、高二各一个班)的同学们课堂上“成果分享”的情况:

高二(17)班同学们对“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张顺:君主立宪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的政治制度,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作了示范,标志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这一制度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崇尚自由、平等的新时代思想和法律至上的社会风气。

张晓娥:君主立宪制打破了“君权神授”的神话,最早体现了自由、平等、法律至上的新时代精神。

庞德余: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进步,为英国第一个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刘骏红:君主立宪制开启了法治国家的先河,符合英国的国情,成功实现了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软着陆”,避免了政局动荡和社会混乱,促使英国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胡波:为建立法制社会提供了依据,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顺应历史的潮流,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秦欢:为整个世界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政体,使西方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力。

万州:符合英的国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英国成为大帝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

张凡: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国王的权力加以约束,打破了封建统治“君权神授”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程慧敏:避免了激烈的社会革命,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三(9)班同学们对“藩汉分治”的评价:

鲁振川:“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辽的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契丹族的发展。

张小林:“藩汉分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不同制度和平共存,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范例。同时,也是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肯定和保护。

吴丽娟:“蕃汉分治”符合民意,有利于调动各方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张芙容:采取因俗而治、民族分治的方式,有利于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和平相处,并促进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为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戴军:“蕃汉分治”成功解决了当时地域广、治理难的问题。

华松:“蕃汉分治”协调了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在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共同担任,可以起到对汉人的监督,也有利于吸取汉族先进的东西,发展自己。北面官的权力大于南面官,说明还存在一定的民族偏见。邬珏: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实属高明,用汉制管理汉人,维护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蕃汉分治”与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肖顺勇:汉族与契丹族之间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具有民族排他性。北面官的权力大于南面官,契丹人可以担任南面官,但汉人却不可以担任北面官。

黄文袷:“蕃汉分治”成功解决了当时地域广、治理难的问题;改善了汉人与契丹人的关系,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辽统治区域的实际情况,且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为后来统治者解决统治难题提供了借鉴,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陈思宇:因地制宜的管理,顺应了各民族风俗和经济、文化的差异,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童霞: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汉人管理汉人,契丹人管理契丹,是对各民族风俗、文化的尊重,而且使管理更加有效。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民族间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陈远飞: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辽进行的制度创新,符合辽当时的实情,有利于统治,其实质是阶级统治,未能真正做到汉与契丹的平等,是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以上是同学们在课堂上“成果分享”时的发言,虽显得浅显、幼稚,但都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富有新意的个性表达,不是死记硬背现成答案。在我接手的几个月中,同学们与我配合默契,特别是高三(9)班,几乎每一节课都是在愉悦的氛围中渡过,课堂上师生的兴致都很高,我与同学们是相互欣赏,每一节课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为了多争取一点时间,我常常是提前进教室,有时内容没完就下课了,同学们总是依依不舍。当我正为自己课堂改革的“成功”得意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犹豫了,就是高三年级连续两次月考历史成绩都不够理想,在“高考压倒一切”“分数就是硬道理”的现实面前,就是我这个高三“把关”老师,也不得不为领导和同学们的“前途”有所顾忌,尤其怕同学们不能理解,我当作全班同学表示自己的歉意,作了自我批评:成绩不好,是老师之过。并说:为了同学们的前途,准备对教学方法适当进行调整;请同学们帮我找找原因,提出批评和建议。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让同学们消除“秋后算账”的疑虑,特强调可以不署名。我等待同学们的“发泄”,但万万没有想到,不但没有一个同学发泄不满,反而还对我进行安慰和鼓励。说实在的,当我读到那些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时,我感动得几乎掉泪,我是一个一个地详细进行回复,师生间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下面是部分同学的“批评”和建议:

许晓敏:以前,对历史感觉是古板、厌烦,经过这两个月的接触,才发现原来历史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以前学历史的五年是浪费了,现在才明白“历史”的真正含义,您的教学方法很独特,我很喜欢这种方式。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真得很感谢您……

陶江华:您的教学模式很好,将知识无意识中“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张小林:谢谢您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教我们的历史,从而让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我更弱的科目上。

李颖:课堂上师生互动,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拓思维,给自己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吸取老师、同学思想中的精华。培养思维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它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考改革。很喜欢上您的课。很有特色。

李潞:您的教学方法很好,我容易理解,和以前相比是事半功倍。李峻:以前学历史基本上是死记硬背,每次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每次成绩都不至于很差,但久而久之,问题开始暴露了,就是问答题不知如何答,材料题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您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时间,引发激励我们去思考。其次,偶尔讲点小故事,增添了不少情趣,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现在我爱思考问题了,并对历史产生了比以前更浓厚的兴趣。

白乐:首先,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国历史,我是打心眼里喜欢。上您的课很轻松,如沐春风,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郝俊:说实话,您是我选择文科后遇到的最好、最优秀的历史老师,不管是教学经验还是教学方式,我都觉得非常棒!

钟红艳:您让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我真正地理解了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郑娟:我敬佩您严谨的教学态度,更敬佩您的为人,您不光让我明白怎样学习历史,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应该怎样做人,即拥有责任心和爱心。有一段时间,每上完一节历史课,我心中就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您的激情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总感觉即将参加高考的是您,而不是我,那时心中一直有一种想法,高中能遇到您这么优秀的老师是我的幸运,为了您,我也要把高考考好!

田红芹:老师的思维方式很开放,也能很好地引导我们开放性地想问题,既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童霞:我现在在历史科目上花的时间比以前少,但学习兴趣比以前浓,对历史问题更喜欢深入思考。

没署名:我认为您知识渊博,课堂不死板,乃现代死读书教育中的一个正面的榜样。

没署名:您的历史课上得很精彩,尤其是上课时的课题研究,自认为是受益匪浅。

看着同学们这些纯真的“批评”,我深受感动,他们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使我消除了顾虑,我将坚持课堂改革的思路,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也会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态度,来回报同学们的信任。

四、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走“研”“教”结合之路 1.教研源于对“失败”的反思

从1994年调入黔江中学起,我将精力用在了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重点中学,高手多,要求高,竞争激烈,压力也大,我是“半路出家”,起步比别人晚,所以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业余时间抓紧充电,虽坚持写读书笔记,但基本没有写教研文章而发表的意识。真正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加强教学研究,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是对九八级高考“失败”的反思。其实,也不能说是失败,只是与我的付出不成正比而已。九五级学生毕业后,我从高一开始,任高九八级五班的班主任,对这个班,我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坚持了三年。虽说到黔江中学的时间不长,但因九五级的成功,在当地还是有些小名气,家长们寄予极大的希望。作为班主任,一方面,为得到社会信任而高兴;另一方面,肩负方方面面的期望而压力颇大。高考的结果令我失望,虽说学校没有对我进行惩罚,但我内心比受到惩罚还难过。我在思考以后的路子,得出的结论是:死搞教学是没有出路的,在教学上不可能有常胜将军,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只是时间的早迟和程度而已,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得想办法走出一条捷径。于是,我决定致力于教学研究,将教育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教研服务教学,教学反哺教研。为此,我立下“做好自己的事,少参他人的言”的准则。所谓“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全力搞好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上好每一堂课,看自己喜欢的书,写好每一篇文章,不断超越自己。“少参他人的言”,就是针对学校的人或事,实行“二不主义”,即不牢骚,不评论,将心思用在教学与教研上。

2.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

教学研究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不怕寂寞,坐得住,有恒心和毅力。最初写稿投稿大多是石沉大海,只要坚持不懈,最终是会成功的。1999年《中史参》第8期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研文章《历史事件再认识12例》,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是第一个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在职老师。新上任的郭荣禄校长是一个有远见、开明而又富有开拓精神的校长,他鼓励个人奋斗,大力提倡科研兴校,奖励在教研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我因此得到了三倍稿费的奖励,老师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兴趣,2000年《中史参》4、5、6期分别刊登了我设计的开放性试题和对人教社教材的商榷文章,特别是《初高中教材相互比较18例》一文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同年,《中学历史教学》也刊登了我的《开放性试题设计十例》。从这之后,每一学期都会有几篇教研文章变成铅字,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高考研究、试题研究、专题复习研究、考试心理研究等。

随着教研方面的不断进步,我的事业也逐渐步入黄金时期。高2001级(6)班是分班时基础最差的一个班,科任老师私下称“傻子班”。但就是这个“傻子班”,创造了黔江中学文科班的辉煌,先后被评为黔江县、黔江开发区、重庆市先进班集体,高考创下了三项纪录:一是升学率达100%;二是升入名牌大学4人(全年级共6人);三是硬上线97%(我们是少数民族,有加分,加分上线称为软上线)。还填补了黔江中学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空白。高2001级的成功,是“研”“教”结合的产物,科学的管理,使我从事务型班主任中解放出来,初次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我也坚定了“研”“教”结合的路子,事业稳步发展。随后几年,各种荣誉随之而来,黔江区优秀教师、黔江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科研教师、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

3.用批判的眼光读书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说的就是要有怀疑、批判精神,这是搞教研的基本素质。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圣经,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用批判、挑剔的眼光去对待它,并小心地求证,对自己来讲,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就会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例如,关于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教材归结为顽固势力的强大,采取改良的办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在十年前的教学中,我就对教材上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中外历史上,哪次改革顽固势力不强大?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等。我想,应该从康、梁自身去找原因。其实,教材中也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如小字里面介绍: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一般来说,变法要取得成功,正确的策略应是扩大支持派,争取中间派,孤立反对派。但从上面可看出,本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的读书人,却是日夜相聚与新政为敌,康、梁不是孤立了反对派,而是孤立了自己。变法总共进行了103天,但从教材的叙述可看出,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就是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今天,也是不可能推行的,何况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19世纪末,所以在变法过程中出现各省官员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塞责是正常不过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理解,又怎么去执行,也无法执行!经过思考与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内容脱离中国当时的实际,内容过多、过急,激化了各种矛盾,从而孤立了自己。我曾用“新情境材料题设计”的方式,将我的看法发表在《中史参》2003年第9期。后来,我读到著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发表在《历史教学》2007年6-8期上的《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一文,萧教授用不可辩驳的史实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了康、梁变法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自身,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保护好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

教学研究贵在创新,中学老师的“创新”,不在于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因精力及视野的限制,一般不可能提出新的理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感受,受到新的启发,浮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新的想法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灵感,它往往是创新的源泉,需要好好保护。这些思想火花、灵感有时来自看书产生的启发,有时来自同伴之间的教研活动,有时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待有空时进行深入分析,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我的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产生的。《中史参》2000年6期上发表的《初高中历史教材相互比较18例》,源自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初中老师与高中老师的议论;《考试》2005年5期上发表的《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源自读书看报;《中学政史地》2006年10期上发表的《对教材习题的处理应“与时俱进”》,源自看电视时产生的联想;《高考》2007年7-8期上发表的《高三历史复习新思路尝试》,来自备课时瞬间产生的灵感。

教育科研让我尝到了甜头,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课堂教学的应变力,也是我永葆教学青春的秘诀。其实,也不是什么秘诀,而是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现代教育对新时期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劳动属于创造性劳动,是塑造人的工作,因此,一个能与时俱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批判性,而不是对教科书的盲从;应该具有创见性,而不应成为教参或现存教案的搬运工;应该具有深刻性,而不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应该具有灵活性,而不是钻牛角尖;应该具有发散性,而不应走向定式思维的死胡同!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我认为,除笨鸟先飞、执著的追求外,我相信一个道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机遇常眷顾有准备的人!

(作者地址/重庆市黔江中学校,409000)

超越自我 乐在其中 篇2

教师尽管天天在教学的岗位上实践着, 但并不一定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和特点认识得很清楚, 不一定能在教学这块阵地上找到并确定自己的位置。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边学边想, 其实, 教师自己也应该边教边想。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认真地把自己身上最独特而又最易于对教学施加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找出来, 要在教学规律与自我条件相结合的轨迹上, 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点”。因此, 笔者认为,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 都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一个梳理总结, 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教学行为倾向的因素;然后从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审视分析, 同样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心理特征的因素;最后衡量哪些心理特点对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具有有利影响, 这样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确立了构建自己教学个性的取向。

二、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认识自我, 寻找自我, 建立自我, 并不等于拒绝学习和借鉴。向别人学习, 永远是必须的, 关键是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当然是取人之长, 为我所用, 但绝不能照搬, 照搬是最低效的一种模仿。教师应该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内化, 变为自己的东西, 融进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去, 要把他人的每个精髓之处, 进行理论的分析、实践的尝试,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思考吸纳的可能性, 内化之后体现出来的就变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即消化了食物, 吸取了营养, 长出来是自己的血肉。总之,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精髓。

三、教学过程四要点

1.“实”。

教学目的要实际, 教学过程要实在, 教学方法要朴实, 教学效果要扎实。一个“实”学, 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就是实事求是, 切忌搞形式主义。教师不可华而不实, 特别是上公开课, 不能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必须实实在在, 有实际内容, 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认为评价一节课实不实, 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教师是否老老实实地教, 扎扎实实地训练, 学生是否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要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的增长和提高, 看到他们由不会到会, 由想知到深知, 由不懂而懂的过程。

2.“活”。

笔者认为上课绝不能墨守陈规。笔者有个习惯, 每学期定一节课努力去钻研, 备出不同要求, 备出不同构思和不同方法, 到课堂上去自我检测效果, 而后再修改调整, 得到启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在于, 一旦有这种必要, 教师就能随改变课时计划。”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 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从根本上说,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 人是活的, 是千差万别的, 那种一味地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僵硬地“贯彻”, 不管学生的变化, 不问学生的反应,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教学“圈套”上的做法, 不是在给活生生的人上课。“活”还表现在高度的教学机智上。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一句示范, 一次板书, 一番激励, 都能显示巨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只有这样, 教师方能举重若轻地驾驭课堂, 机智巧妙地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动态, 把课上得有情有趣。

3.“新”。

笔者一直努力在符合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前提下, 既把课上出自己的特点, 又体现出鲜明的教学个性。笔者在备课时, 对每篇课文都是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实质、语言特点、结构特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努力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尽量不落入俗套、旧套。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丧失了创造性就丧失了教学的灵魂。在一般情况下, 一个教师的教学特点, 教学个性的形成, 是他不断地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思想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状况、思维品质、社会经历、生活经验、性格、气质和各项教学基本功的综合和整体的表现。这也同时对教师个人的知识内涵的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个性的教学, 才是真正的“我”的教学, 教师应敢于“另辟蹊径”, 敢于“独出心裁”, 敢于“标新立异”。

4.“深”。

这里所说的“深”, 不是“超纲”, 不是随意加大教学难度, 而是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 对思想感情的深刻体会, 表现在对学生认识能力, 思准能力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增强学生语言感受力之上。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朗读, 笔者对读的要求是要有层次, 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 均紧扣语言文学, 某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读出泪来。只有这样的教学, 对学生的感染才是深刻的。

笔者所说的这四个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它,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对于小学生而言, 培养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 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只有有兴趣学习的时候, 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满怀兴趣地学习, 掌握快, 记得牢, 效果好。

如何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谈三点建议: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学生对教师是真诚尊重的, 充分信赖的。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 不爱护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反感, 或者望而生畏, 或者生厌, 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从而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反感。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曾在洪泽实小上学, 数学老师一教鞭打在一名学生的手上, 那孩子正有冻疮, 当时的情景在笔者的脑中总是挥之不去。从此, 笔者对数学老师产生了巨大恐惧, 这种恐惧延伸到了数学学科, 因此数学成绩也一塌糊涂, 直至后来上了中学这种情绪才得以调整。笔者从中吸取了教训:即使是批评学生, 你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关爱他们的。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喜欢你, 进而愿意上你的课, 学习兴趣也就容易培养。

2. 采用多种竞争手段, 巧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比如:笔者告诉学生, 写作文片段“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空喊“真热”是不行的, 要善于抓住最有特点的事物来表现这一气候特点, 抓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太阳、大黄狗、知了、花草树木、行人、冷饮店等。笔者再指导学生考虑文章结构, 用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 最后就是把这段话写具体:“太阳放射出灼人的光, 柏油马路几乎融化了。花草树木耷拉着脑袋, 大黄狗伸长舌头拼命喘着粗气, 知了不停地鸣叫, 路上行人大汗淋漓, 步履匆匆, 冷饮店里座无空席, 游泳馆里人头攒动……真够热的!”教师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他们看到题目才不至于无从落笔, 写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有血有肉。

3. 立意求新, 敢于创造。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和创造的艺术, 教师应从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做起, 要敢于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在具体的教与实践中, 同一个教材, 可能许多教师会得到大致相同的认识结果。但是教师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敢不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正是对教师有无创造性的一个检验。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必须开辟新的道路, 寻找新的突破点, 发现新的联系;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 努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要准备别人想不到的引入谈话, 考虑别人不曾考虑到的突破点, 选择别人未敢尝试的教学方法, 采用迥异于他人的教学过程, 运用的评价激励手段等, 从而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让人有一种“我怎么没想到这样教”的喟叹, 总之, 要使教学处处焕发创造性的光彩。

超越自我 超越梦想 篇3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季晓光时,作为中国最先进和最重要的航空武器装备研究所之一的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所长,季晓光言辞中更多地流露出对漫漫征程的担当与忧思,“通过几代航空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中国歼击机的跨越发展,研发能力、人才队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些专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存在很多落后与不足。时不我待,前进的步伐刻不容缓!”他更大的忧思在于,具有先发优势的世界航空强者同样致力于以强劲速度甩开对手,因此留给成都所的时代命题,是不断探索新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超越自我,致力于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纵观中国航空工业的浩浩历程,成都所和中航工业其他同性质的研究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航空工业最终实现遥遥领先梦想最真实的载体。大任于斯,成都所需要继续弘扬歼7C/D研制时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再续歼10研制中自主创新的荣耀与勇气,需要尽展枭龙、翼龙国际市场开拓的宏图,需要践行打造跨代新机、力拓空天的壮志……负重而发,高位求进,成都所目光向前,审时度势制定发展战略,激发内生动力,引领和推动战略发展,时刻迎接着新挑战,就像季晓光所言,“发展没有休止符,我们永远在路上……”

竞争求胜:丛林法则与国家使命

“我们面对的竞争,同样十分残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军工行业,我们肩负着国家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竞争中活下来,还要在竞争中强起来。”当季晓光所长谈及军工行业竞争的激烈性时,我们被深深触动了。

残酷性首先源于世界航空武器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航空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方式已发生本质演变,“联合作战、体系对抗”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征。航空武器装备研制需要与时俱进,改进以往战术层次的定位,而立于体系作战的战略层次去考量和发展。谁能够率先在“战术航空向战略航空转变、本土航空向世界航空转变”中占得先机,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优势,就能够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直面残酷的竞争,肩负使命与重任,成都所始终枕戈待旦。因为他们明白,现在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领先,未来领先并不意味永远领先,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优劣转换只在瞬间。

基于此,季晓光提出了“三个始终坚持”的指导原则,打造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厚积竞胜之本。“始终坚持重点跨越与领域拓展相结合”,重点跨越就是要打造跨代新机,领域拓展的要义是聚焦飞行器优势,向高端无人机、空天结合、战略航空、国际市场以及其他多用户等相关领域广泛拓展,实践证明“第一个始终坚持”正不断提升着成都所竞争战略的高度与宽度;“始终坚持技术发展与能力提升相并重”,通过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深入广泛的预先研究,谋求更大的技术领先,并通过新的型号项目实现研究成果的工程化,通过几年实践,“第二个始终坚持”已然促使成都所的战略纵深进一步拓展,技术上台阶的同时人才团队也得以不断优化升级;“始终坚持经济增长与职工受益相结合”,有专家说过,航空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而关键还是智慧密集型的产业。“第三个始终坚持”通过资本、智慧的集成效益为战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形成了“经济增长—职工受益—效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个始终坚持”逐步成就了成都所的“四大核心竞争力”——“立足于高端飞行器平台的精益研发能力,基于现代化信息化的敏捷管理运行能力,遵循非对称无边界理念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导向机制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这四大核心竞争力让成都所在激烈竞争中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自我鞭策: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

和世界各国军工项目有严格保密性和神秘性如出一辙,成都所正在承担的型号项目,虽然外界解读甚多,但任何猜测都只是雾里看花,真正理解成都所在这些项目中渗透的精神,也只能等待型号解密之时。其实,与其窥探那些高深莫测的技术指标,不如从一些实在举措来解读成都所近些年的发展。我们相信,和“歼10精神”、“枭龙速度”浸润的品质一样,成都所的每一天都在为成功的精彩而努力。而这种努力更多的是从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开始的。

2008年底,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考量,调季晓光任成都所所长。

成都所和沈阳所相隔数千里,长久以来由于承担的项目不同而在各自的技术领域独领风骚,此次干部互调更像是一次历史的际会。在沈阳所工作长达20多年的季晓光,深知双方的优势,也熟稔各自的不足。调任成都所之后,季晓光站在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航空工业歼击机研制战略布局的高度,重新审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亲自带队多方调研交流,启动了强强之间的取长补短,共赢共进。“我们要有敢于承认短处的勇气,更要有承认别人长处的胸襟。放下身段,舍得薄面,才能更好前进。我们是竞争伙伴,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其实整个行业都是合作伙伴,只是分工各有不同。唯其如此,中国航空工业才能更好发展。”季晓光是这样看待集团干部调任的良苦用心,而他也用矢志不渝的践行,让点点滴滴的量变蓄积为质变。

众所周知,航空武器装备是大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学科和技术来支撑。因此,合作既涉及行业内,还广泛延伸到其他军工行业和军方。从始至终,在季晓光的谈话中,没有出现过主机厂和成品厂等我们所理解的惯性词汇,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词之差,体现的是平等的意识、市场的精神,折射出成都所正从主机研究所的身份中自我舍弃的优越感,而市场的契约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成为成都所的新基因。因为,成都所深知市场精神、契约精神是每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经济实体必须经历的自我蜕变。枭龙的外销,是一次很好的练兵,但要想在国际航空市场份额中分得更大一杯羹,成都所的自我蜕变之路依然漫长。

nlc202309051209

不讳言优势,不避讳短处。深刻剖析、博采众长,成都所坚持在内练与外修中砥砺前行。

团队合力:赛车、拳击、乒乓球背后的力量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成都所所务会议室墙上的大幅题字,在会议室中格外醒目,而这间会议室正是成都所领导班子成员共商所事、学习交流的“重地”。

作为肩负重任的研究所,成都所需要能够同心戮力克服困难、开拓新局面的领导班子,需要领导班子成员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身为“班长”,“聚合团队之力、成就共同的事业”是季晓光所致力的目标。“F1大赛能够获胜的车队,一定是在程序、分工及合作上配合无间且顺畅的团队。从赛车手进站到出站,测轮胎气压和外表温度,换轮胎与加油……一气呵成,这就是高效的团队协作!再说拳击手,虽然一个人在台上战斗,背后却有着教练、营养师、体能师等整个团队的支撑;兵乓球比赛中,赢得胜利的球员背后凝聚的是教练、技术指导、后勤服务保障等无数人的心血”,季晓光用自己对F1赛车、拳击和兵乓球运动项目的理解,生动诠释着团队合力的价值与意义。

历经40多年锤炼,成都所已然拥有了一支经过多个型号锻炼、工程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领先的优秀人才队伍,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从所领导班子到总设计师再到各研究部部长、研究室主任、年轻的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优秀的精英团队。如何让这支精英团队发挥出强大的创新力、战斗力、凝聚力,是季晓光着力思考、力抓力推的一个重点。

“团队力量的源泉是文化”,季晓光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团队的激情与活力。“为优秀的人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尽我所能为他们创造用武之地,让团队每一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处处有我,而处处无我”是季晓光对于一所之长职责与定位的深刻思考。“全所一盘棋,团队之中每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我都要尽心尽责地提供支撑保障,全所发展的方方面面我都得全力以赴地考虑谋划,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同时要充分放权,给予信任与机会,让有能力之人放手去做。团队的成功就是我最欣慰的事,也是给予我的最好的荣誉。”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季晓光对于团队文化的理解和践行,在他的影响与带动下,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都所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团队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同时也为固化于制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驱动战略:精益设计、敏捷管理的双发动力

为了构建中国国防的高边疆,为了肩负的战略航空和世界航空的使命,成都所聚焦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在构建多层次、成体系的研发体系上下足了功夫。以管理提升与创新为牵引,成都所通过精益设计与敏捷管理的“双剑合璧、双发推动”,促使具有研究所特色的研发体系日益成熟与强大。

在传统飞机研发流程中,影响飞机研制进度、周期、质量和投资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设计的错误与过程输入参数的等待。设计的更改与反复,往往容易导致费用增加和周期延长,导致飞机几何不协调、系统功能或性能达不到指标要求等。而飞机的研制过程是串行的,有些问题只能等到飞机实物制造出来后,在试验、试飞验证中才能逐渐显露。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风险性。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成都所在以歼10飞机为主的三代机研制中,就已经开始推行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设计,精益设计就是基于数字样机的快速可重构的虚拟研发,全面开展多学科协同、综合设计系统应用。

履职成都所以来,季晓光抓住新机研制和领域拓展的良好契机,和管理团队、设计团队一起对成都所的精益设计进行全面铺展和系统完善,成为成都所开展优质高效型号研发的强兵利刃。而与精益设计相适应的,是构建一套敏捷管理体系,实现传统飞机研发流程的突破性变革。

成都所的敏捷管理一是体现在战略的敏捷性上,注重技术发展方向上的科学决策,坚持“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竞争战略和建立“面向需求快速响应”的管理机制;二是体现在组织的敏捷性上,变革传统的研发组织流程,根据项目性质、客户类型、资金来源、项目周期和规模等构建研发组织体系,将使用方的要求转化为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求,并对各种问题和机会迅速反应。而随着战略地图和综合平衡计分卡在成都所的稳步推进和逐级落地,更是为敏捷管理开了“加力”,增添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敏捷管理是一种来自技术更新迭代必须同步的管理革新,那么,对季晓光来说,突破自己20多年领导技术的管理思路,真正实现一种身份上的转换,从技术专家到技术、管理综合型专家的转变,挑战更大。在学习、积淀、实践中,季晓光“聚焦答案”的管理理念逐渐成形与成熟。他从战略着眼,从大处着力,从实处着手,积极求解发展命题的准确答案,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带领整个团队和研究所更积极稳健地走向未来。

在他的推动下,成都所型号研制、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和条件保障都被纳入到规范有序的管理运行轨道——科研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着积极性,激发出奋发向上的激情;不断完善成熟的技术职务体系、行政职务体系和薪酬测评体系,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为青年成长拓展通道……而随着先进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成都所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把握“以时间换空间”主动权的力量不断增强,在开拓发展的空间里必将大有可为。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篇4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任何人想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必须做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两方面,只有做到这两方面,才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那么,怎样能做到这两(方面)点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怎样做到吧。)

“认识自我”无非就是对自己各方面的分析,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对待缺点,我们就能改则改,能克服就克服;对待优点,我们就能用则用,能发挥就发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这样一些人,每天在说着“我承认我是俗人!我是小人!”之类的话,他们也是在对自己进行认识和评价,但是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太过于片面,俗人不一定是***人,凡人不一定是坏人,小人不一定是恶人。俗人、凡人、小人也不见得就不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对自己的评价太过于肯定,无形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压力,要对自己进行深一步的挖掘,找出自己的优点来尽可能的发挥优点,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当“自我认识”(挖掘出来)后,我们就会上升到另一个层次,那就是“超越自我”。要想在社会中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存在,就要“超越自我”来实现。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在我进入电梯时,会看到一位坐着轮椅的人,他会询问我上哪个楼层,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在这个小小的电梯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人民服务;在体育运动中,也有残疾人运动会,这些人虽然是残疾人,但是不证明他们就是废人,他们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一角,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反而有一些正常人,每天在街上乞讨,或者每个月靠着国家施与的.低保,难道他们就没有优点可以挖掘吗?还是好逸恶劳的心理不愿意挖掘呢?我想这个问题去留给他们自己去思考吧!我认为上帝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都是公正的,给了一个缺点,也必然会给这个人优点,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也许会做到那一点,但是一味的对自己抱怨,无法真正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也是一片惘然。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主题教育教案 篇5

积极心理学中将“积极”这个词解释为个人选择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了最高潜能的行为,是一个人把所有的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发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正确的前进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直面挫折,将自己所有的潜力都发挥出来,自信满满地超越自我。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是学生高中的过渡发展阶段,高二学生面对选课的问题,升学的压力,常常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忽视了自己的优势,潜力。班级当中有不少的学生常常会跟我说:“老师,我是不是真得很笨呐,数学分数一直是那么低迷?”,“老师,高二了,我该选哪门加一学科,我怎么觉得哪门我都不好!”……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无法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常常让学生自信心缺乏,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学习或是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挫折在所难免,学会面对挫折,找到自信,超越自己,微笑面对高三的学习。

教育关键词:自我认识自信潜力超越

教育过程:

一.认识自我1.活动:“我的优点清单”(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有的优点、特长,关键是自已能否认识到和把他们发挥出来。如何认识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优点? 学会从多方位评价自己,把自己各方面的优点、长处一一罗列出来。

“优点清单”

类别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学习能力

交际能力

文娱才能

体育强项

性格方面

动手能力

其 它

2.学生交流:“优点轰炸”

要求: 1.组成4人小组

2.先找一个同学作被轰炸者,其它三个同学轮流说出他的优点、能

力和特长,直到四个均被“轰炸”过为止。

3.可根据表现“我的优点”的项目给每位同学指出优点,并写在“他

人评价”一栏

4.态度要认真、真诚

堂上示范:找出一个较为自卑的同学作为“被轰炸者”站在同学们中间,先由同组成员轮流说出其优点和长处,再请班上其它同学也补充说出他(她)的优点。并提问该同学,这些优点中有没有你自己不知道。

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欣赏会让我们心里乐开花,低调的同学也会不自觉地嘴角微微上扬。自信心也会提高,而信心就像一口井,不断有新鲜的地下水补充,才不会干涸。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对他人的赞赏,同样的欣然接受别人的赞赏,并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发挥这些能力。

3.总结:有句俗语“一枝草,一点露”。众所周知,每棵小草在晨间都会有点露水,没有雾的夏天会有,有雾的时候露水就更多了。露水是由贴近地面的空气中过饱和的水蒸汽因凌晨的低温凝结而成的。这种露珠对树木、花卉、小草总是一样的存在着。在自然界,一切生物都承受着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机会是相等的。即使是一棵不知名的小草,也不例外。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优势,长处。失去学习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灵魂。哲学家卡莱尔曾说过:“人世间最可怕的怀疑就是对自己的怀疑。”丧失自信心,是人生前进道路上最致命的陷阱。你是否在学习中哀叹:“哎呀!不行,我学不会!我干不了!”“这种题目这么难,我怎么做得出来呀!”“哎呀!这么长的课文我怎么背得出来!”

他们在学习道路上总是怕这怕那、犹豫徘徊、裹足不前。而屈从这种情绪的代价是昂贵的,就个人来说,可能失去本属于你走进一所大学甚至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机会,可能失去本属于你收获的丰硕的物质成果,可能失去本属于你创造发明的科技专利,可能失去本属于你取得的事业和巨大成功!

Make mental preparations beforehand。

4.过渡: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力,发挥潜力,抓住机会。Make mental preparations beforehand。但有些同学说我有信心能学好,我有勇气面对困难,但在实现机会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课业遇到瓶颈,或受人欺凌,或与朋友分离,或遭受病灾等等,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二.面对挫折,我该怎么办?(板书)

1.作为学生,我们所遇到的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业的压力,考试的分数让很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挫败感,面对学业的挫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遇到挫败信心自然有所削弱,遇到成功信心自然会增加。所以使自己经常尝到成功的体验的话,自信自然会增强。多尝成功体验的窍门有:

(1)多做自己最拿手,容易取得成功的事。

例: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想提高学习成绩的话,不要期望一下

子全面提高。可以先攻自己最感兴趣、最容易提高的科目,一科成绩有了提高信心随之增强,然后再攻第二科。

(2)把目标分为若干阶段的小目标。

例:某位同学期中考数学成绩是在班平均以下10分的位置,他的目标是希望在期末考数学成绩在班平均以上10分的位置,就可把这目标分为若干步骤完成:接下来第一次测验达班平均以下5分;第二次测验达班平均分;第三次测验达班平均以上5分;最后在期末考达班平均以上10分。把目标分为若干阶段小目标,每经过一定努力,小目标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产生了,这成功体验又继续激励自己向目标行进。英语背书。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3)付出真正的努力,以勤补拙,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

古语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翔的故事

在29日晚举行的大邱田径世锦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因受对手干扰而无缘金牌,但他表示没有遗憾,“比赛就是这样,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多回忆什么了,反正大家都挺开心的。没什么,就是场比赛而已”。

有记者告诉刘翔,很多人认为他当时在赛场上的表现非常大度,很“男人”。开心的刘翔耍起了幽默,“是呀,28岁了,也不小了,应该是个男人了,哈哈!其实主要是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用平静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加油吧”!

虽然世锦赛决赛成绩为13秒27,但刘翔在比赛中受到对手干扰前,已经处于非常有利的后半程加速状态。孙海平认为,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刘翔跑进13秒到13秒10左右应该还是有的”,至于刘翔是否会再破世界纪录,孙海平并没有否认,而是说:“这个要看明年了,还要看训练,关键还要看运气。这次(世锦赛)实力是有了,但运气不太好”。

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说:“我个人为刘翔感到骄傲。大家看到的都是他风光的一面,在受伤这么长时间,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他能走到这一步,我只能说他非常非常不容易。这次事无论是对刘翔还是对罗伯斯都很不幸,但这就是现实。比赛中罗伯斯犯规,我们依据规则进行了申诉,国际田联随后支持了我们的申诉,遗憾的是,刘翔失去了这块金牌,否则我敢百分之百肯定,刘翔一定是第一”

2.从这个故事中,谈谈你的体会。你认为是什么让刘翔能如此从容地面对“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超越自我,作最好的自己

德育讲话稿: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篇6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从呱呱落地起就踏上了挑战自我的征程,艰难爬行,跌爬滚打,只为能够直立人生。我们从隐约懂事,咿咿学语,便开始追求实现自我。我们写的第一个字,受到的.第一次表扬,拿到的第一张奖状,无不给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

在挑战自我的征程中,并非没有挫折和悔恨,迷茫与彷徨,这就需要我们克服自己的惰性、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学习中,一定要做到追求卓越、倾心尽力。也许有时我们会迷失方向、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不断地补充养分和燃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奋斗目标,使之与我们的能力所及相适应,我们要适时调节自己的状态,使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如今面临着残酷的升学竞争,我们都独自撑起了一片天,在奋斗、在拼搏,为未来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不断超越,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成功的佼佼者。

超越自我 乐在其中 篇7

一、认同他们, 给予自信

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行为习惯比较差, 我记得校长在一次会议上提到,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该有的知识, 更要教会他们怎么吃饭, 怎么睡觉, 怎么走路……一开始他们会犯各种各样的毛病, 我们要有宽容的心, 要大度, 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适度宽容。他们上课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会把手机拿出来玩一下, 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相比较暑假天天趴在电脑前没日没夜, 现在的他们已经收敛了很多。自习课讲几句话又如何, 提醒他, 让他下次注意点不就好了吗, 至少还能说明他是个性格活泼、善于与他人交流的学生。他们不爱和老师打招呼, 可能正是因为内心存在着某种不自信, 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渴求得到老师的肯定的。有着不良行为习惯的他们, 作为老师更应该去关心他们形成不良习惯背后的问题。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并不是他们有意为之, 很多时候是习惯性的行为, 做过之后他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大部分学生的习惯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有关, 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好, 处处碰壁, 开始有一些叛逆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们应该多鼓励, 多肯定, 用真心去关爱他, 让他感受到温暖, 找到目标, 重拾自信。

二、运用鼓励, 培养自信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学生身上任何一个值得表扬的地方, 我们都要加以肯定, 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鼓励他任的话语, 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加强。他们太需要鼓励和帮助了,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三、课余活动, 提高自信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没有做过班干部, 没有在讲台上发过言, 班里有什么活动基本上也不会被选上。他们很害怕抛头露面, 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了强烈的不自信。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课余活动, 在活动中施展才华, 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欢乐, 树立自信。比如, 我们班有一次参加朗诵比赛, 全班上下没有一个同学有过类似的经验, 甚至站在舞台上还会瑟瑟发抖。我陪着他们选材料, 和他们一起想形式, 与他们分享我第一次在舞台上的经历, 有了我做坚强的后盾, 他们自信了不少, 最后精彩的演出获得了一致好评。

四、严而有度, 维护自信

对待学生中的缺点和错误, 我们要宽容一点。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重视和肯定, 老师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指责, 学生会把仅有的一点自信也丢弃, 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我们不应当吹毛求疵, 要严而有度。

对待学生也不是一味地“宽”, 如果一味地宽, 那简直就是对犯错学生的放纵, 那样会犯下更严重的错误。对他们的品行引导往往要做到点到为止, 严而有度, 既让他们意识到曾经有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是是非非, 又能巧妙地维护好他们心底的那份自信, 那份自尊, 从而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树立自信心是人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老师最大的魅力在于激发学生, 唤醒之, 鼓舞之!怎么激发?认同他们, 相信他们, 了解他们, 才能激之!如何唤醒?高看他们, 给予自信, 留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怎样鼓舞?对待他们真诚而又实在, 有的放矢, 给予他们上进的动力和冲劲。我想, 有了这份自信, 即使在以后的道路上遇到坎坷与不顺, 他们也能用自信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摘要:自信心是每个人对自己言行的认可程度, 自信心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质量。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职校学生, 由于中考失利及长期学习成绩不佳, 自卑感较强。一旦遇到挫折, 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自信心危机, 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 探讨自信心的培养对加强职校学校教育, 优化职校生非智力因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联想,如何自我超越? 篇8

推出一个品牌名称是容易的,但如何实现品牌价值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以联想为例,“Idea”这个名字的创意最初源自“Think”,初衷是既便于消费者记忆,同时又能让购买者领会到新品牌产品与“Think”之间的渊源。这从侧面反应出联想多少借助了Think的光环。但笔者认为,如此相近的命名,对于未来联想推广Idea品牌的帮助十分有限。

首先,从人的思维、习惯看,由于ThinkPad和ThinkCenter历经了15年的发展和宣传,其在用户心目中高端、商务的定位已经是根深蒂固,当用户听到或看到这些标识后,联想到的必定是高端和商务。Idea与Think的意思极为接近,而后缀的Pad和Center更是完全相同,所以用户看到和听到IdeaPad和IdeaCenter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ThinkPad和ThinkCenter,进而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高端、商务、一贯的黑色外观等。

另外,从此次联想命名Idea品牌来推断,联想在海外市场更多地还是在依靠ThinkPad和ThinkCenter攫取市场,消费类PC基本没有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这从联想自并购IBM PCD后的数年间,仅仅向海外市场推出了以Lenovo命名的3000一个系列的笔记本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证明。但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联想在海外消费PC市场的开拓几乎为零,也就是说面临着重新树立消费品牌和培育消费市场的重任,那为何不启用一个与ThinkPad和ThinkCenter完全不同的品牌呢?这样的话,至少省却了向用户澄清Think与Idea如此相近可能造成的产品定位的误区,要知道习惯的改变是营销中最为困难的。

从其他PC厂商的产品品牌来看,一般情况下其商用品牌和消费品牌的命名区分很大。例如戴尔的消费PC(含笔记本)品牌为Inspiron,而商用笔记本品牌则依旧是Lattitude(台式PC为OptiPlex);ACER则是以TravelMate品牌主打商用,消费类则是Aspire品牌。至今笔者在PC领域还没有发现有像联想这样,以如此接近的含义和名称命名两个定位完全不同市场产品品牌的厂商。

如果说联想以Idea进攻海外消费PC市场是把双刃剑的话,那么,将Idea品牌引入国内市场,并最终在2008年年底代替目前已有的天逸、旭日系列笔记本(全部改名为IdeaPad)和原来的消费类台式机锋行、天骄和家悦(全更名为IdeaCentre)则冒着很大的风险。

既然Idea品牌主要是主打海外的消费市场,又为何要把在国内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天逸、旭日、锋行等笔记本和台式PC也换成Idea呢?先不说联想这些年在这些品牌宣传和推广上的投入,单结合2008年奥运会其仅仅为天逸笔记本品牌宣传的投入估计就不少,这仅从北京交通台全天轮回播放的“为奥运设计火炬,为用户设计天逸”广告词的不绝于耳可见一斑。如果替换的话,之前的品牌营销成果将有可能毁于一旦,至少是会大幅缩水,而联想还要为新的Idea品牌给予新的投入,这一进一出的叠加,势必会增加联想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联想目前的天逸、旭日等已经借助广告和事件营销等在国内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地位。在如此好的形势下,面对国内的市场和中国的用户,放弃这些言简意赅,且已经具有知名度的中文品牌而以Idea来取代确实值得商榷。

上一篇:20加油站外线停电应急预案下一篇:读《健康与运动》有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