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

2024-06-10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精选10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 篇2

突然, 从远处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 西尔维娅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你好, 小女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高兴地叫道, “这儿离大路多远? ”西尔维娅发抖着低语道:“两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小伙子。

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娅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我一直在打鸟, ”他抱怨道, “但我迷路了, 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 ”

西尔维娅 没有回答 , 她很高兴就要到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 把他遇到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娅的祖母。“当然, 你可以和我们待在一起, ”她说, “我们不怎么富裕, 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完饭, 他们三人坐在屋外, 年轻人说他是个 研究鸟类 的科学家。

“你把它 们装在一 个袋袋里? ”西尔维娅问道。“不, ”他慢慢回答道, “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 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 我收集了100多种全美 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西尔维娅对鸟也知道一些, ”她祖母自豪地说 , “她十分 熟悉森林, 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那么 , 西尔维娅也许能帮助我。”年轻人说, “前些天我在不远 处看见一 只白苍鹭, 这几天一直在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 鸟 , 你见到过吗? ”他问西尔维娅, 但她沉默不语。“它是一种高大、奇特的鸟, 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 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西尔维娅的心开始狂 跳 , 她在森林的另一边见过它! 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娅, “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10美元。”那天晚上, 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10美元能买的好东西……

第二天, 西尔维娅和年轻人一起待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 的话 , 西尔维娅会过得更快乐 些 , 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似乎很喜欢的鸟。

但西尔维娅看着年轻人, 眼中流露出爱慕的神情, 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

第三天, 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 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 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她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

突然, 西尔维娅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 一只有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了过来, 停在她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 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娅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她知道这只野鸟的秘密了。

大约一小时后, 西尔维娅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 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说出秘密的最佳时刻, 但西尔维娅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到她的眼里, 他可以给西尔维娅和她的祖母10美元 , 他答应过, 她们也需要钱。除此之外, 西尔维娅想让他开心。

但西尔维 娅沉默不 语 , 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它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娅很伤心, 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回来过, 但许多个夜晚, 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 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自测题 篇3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jing mi

ning juzhen zhibao qianxiang ying

()

()

()

()

()

二、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3分)

耳畔(pan ban)

食不下咽(yan y6n ye)

藐视(miao mao)

魁梧(wu wu)

瘦削(xiao xue)

归宿(su shu)

三、抄写下面一段话,要注意字迹工整、行款整齐以及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在括号里打“√”,有错别字的请在下面画“—”,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4分)

意味深长兴高彩烈司空见惯宠然大物()

寝不安席张冠李带心惊肉跳世外桃园()

天涯海角滔滔不绝悬崖峭壁波涛起伏()

濒来入梦碧空如洗顶天立地同心胁力()

五、联系下面句子,用“阻”字组四个词,再选词填空。(3.5分)阻()

()

()

()

1.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的(),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2.惰性是我们前进的()。

3.小红太任性了,妈妈无论怎么说,也()不了她出去。

六、按要求答题。(5分)

1.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

2.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

(填关联词)

3.冬天到了,所有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修改病句)

4.按照不同的意思造句。

(1)温和(表示气候)__________

(2)温和(表示态度)__________

七、根据“日积月累”和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拯救地球_____。

2.落红不是____,化作____。

3.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____,我_________。

4.不是花中____,此花____。

5.李铁经常说话不算话,我们可以用一句名言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在第15课中反复出现,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____之情,他们热爱大地,就像____。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和运用

一、阅读《詹天佑》,回答问题。(2+3.5+2+2+4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密周密严密)计算。詹天佑经常(鼓励鼓舞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

()——()

4.用“—”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我们从詹天佑的说、做、想中体会到他是一个_____的人。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2+2+2+3+3分)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e)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an)痪(hua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a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剌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u)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a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e)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i)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否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_____

契机:_____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示注释,②表示语意转换,③表示声音延长或中断。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1)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2)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3.你对“生之喜忧”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

4.在短文中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选一句摘抄下来。________

5.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______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_____

第三部分习作

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40分)

在小学生活、学习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选择:面对困难时,你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逃避?面对失败、挫折,你是选择坚强,还是痛苦?面对诱惑,你又是怎么选择呢?……请以“选择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如:勇气、逃避、诚实、坚强、善良……

(2)事情要写具体,能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 篇4

第1课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

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六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篇5

高林学校 王玲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草原》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有人这样描述:草原的空气无比新鲜,天空分外明朗。放眼望去,小丘美如画,羊群白似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上的人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浓郁的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吧!2.观看《草原》影像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自学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竣()限()驰()峻()梭()垠()弛()蹄()貌()杯()跤()缔()藐()怀()胶()

2、理解词语:

渲染 迂回 襟飘带舞 羞涩

五、质疑问难 小组内讨论,交流。

六、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七、精读品味

学习第一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②、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图文对照,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

A、“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B、“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小结: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第一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

16、草原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教后反思】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学会生字新词、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线索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特别是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美读来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通过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上课伊始,我先和学生谈话,接着对草原作了简单而又生动的描述,然后播放草原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羊群碧草,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2、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美景《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我始终把朗读放在第一位。教学 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如,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等等。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了。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草原景色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 篇6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更是对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表达自然美、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培养读书能力与习惯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在读书中、在情感体验中感悟文字内容、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语言表达,养成阅读时产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的读书习惯,丰富情感体验课的内涵。下面就以第一自然段为教学材料,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这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想象,走进语言文字,感悟表达自然美和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培养读书产生见解的习惯。根据这一目标,设计了如下几块操作程序,不仅使文章的景、情、意水乳交融、相映生辉,而且学生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

一、聊天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老师从最近学生生活中比较关注的话题——“911空袭事件”谈起,组织学生发表看了有关电视新闻后的想法,引导到读书也应该用心投入、产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然后随机出示学习目标:阅读时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再调动起学生已有的读书经验,可以从“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等方面去产生读书感受,学生明确目标,每一步学习有的放矢。

二、朗读文章、走进语言文字

在舒缓优美、极具草原风味的音乐声中,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内容,学生边听边用心感受,看着画面想象草原景色;指名读过以后,学生带上心中已经产生的感觉再作轻声朗读体会。朗读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等多种功能,这一读书过程,正是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形象,是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重要过程,更是交流读书感受的前奏曲。音乐有着将情感与画面感性表达出来的神奇魅力,加上老师的角色投入,很好地营造了草原的意境,创设了静静地读书、静静地走进语言文字的氛围,学生情不自禁产生了读书感受。

三、读悟文字、表达读书感受

这段文字主要从“草原的天空、天底下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三个层次来叙述,而且各层在语言表达上又各有侧重:第一层不仅写出了草原天空的明朗、空气的清鲜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象,而且作者对自己的愉快之情直抒胸臆,所以此处引导学生从草原天空的景色、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逐层深入谈感受;第二层次描述了草原神奇秀美的景象,像是一幅连绵不断、色彩明艳的画卷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的惊叹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时重在朗读语言感受草原的色彩美、动态美,并结合“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词句交流其神奇之处;最后一层的处理,学生抓住“既…又…既愿…又想”等关键字眼体会到在这种境界里,简直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表达出心中的惊叹、愉悦、舒服的感情!这是整堂课目标实施的重要环节,学生始终处于读书感悟的紧张状态、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细致入微地捕捉语言,交流感受,提高了对语言的敏感力,充分享受审美乐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还是在这读书体验中,学生自然运用了三条读书产生见解的方法,即:

1、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展开联想和想象谈读书感受。这些读书方法的随机出示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这一读书过程,使之更清晰。

四、吟诵文章、抒发愉悦之情

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故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这时的读更是像作者一样在倾诉草原的美景、满心的愉悦。然后顺势背诵积累,以利于积累老舍先生凝练集中、节奏鲜明、景语即情语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感。

五、学习小结、交流读书收获

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教师引导可运用以上方法去感受,阅读时养成自己的读书见解的习惯。最后摘录自己最喜爱的描写草原景色的句段。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 篇7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同学们已学过很多数, 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 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跟数有关 (板书:数) , 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 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 (板书:倒) ,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

师:“数”, 大家都很熟悉, 但加了一个“倒”字就有了新的不同的意义, 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 加了倒字的数也就是倒数会是什么样的?

生: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师: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作为一个概念, 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 你觉得今天这堂课咱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 (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学了倒数有什么用。 (板书:用在哪?)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 (板书:怎样求?)

师: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赏析】倒数自然跟数有关, 所以, 课始的问题既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 又是新旧知识间的一种沟通, 当然, 教师醉翁之意不在“数”, 对“数”的正面强化正是为了与加了“倒”字后的新知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 由此, “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等原始的想法、真实的问题得以呈现。也由此, “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既抓住了知识的特征, 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规划展开路线,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 却又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情理相融, 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片段二】

师:什么是倒数?其实就一句话, 老师可以告诉你,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看书, 同学们更喜欢?

生:自己看书。

师:请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这句话, 轻声地读一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答, 师板书)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谁来说说想法?

生: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 就是你是我的倒数, 我是你的倒数。

师:学到现在为止,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 你发现了吗?

生:乘积是1。

生:还有就是要两个数。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在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 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问题、困惑处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提出的问题则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倒数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

【片段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 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讨论后, 展示作业纸, 交流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但也有问题, 求前面一些分数的倒数我们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 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

生:因为前面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 那带分数的倒数又到底应该怎样求呢?另外, 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个数除了分数, 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提供思考时间)

师:接下来, 我们准备分组来研究, 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 先试着来求出几个数的倒数, 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下面的一个问题。 (作业纸分三大组, 每大组研究同一类数, 每生求出一类数中四个数的倒数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 我发现求______的倒数, 只要______。

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 集体反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屏幕, 这一组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先看倒数求对了吗?他们发现的求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求的是整数的倒数, 他们总结的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 用1作分子。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 知道分别是谁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

生: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师:请说明理由。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而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 求一个数的倒数, 对这个数还得加一条说明, 那就是?

生: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 先看求对了吗?他们总结的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 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两种方法都行, 涉及具体的题目, 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 所以求小数的倒数, 我们一般也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经过讨论、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 现在,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求倒数的方法, 你会怎样说, 为什么这样说? (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 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答略)

六年级上册《习作3》教学品评 篇8

师:(出示一名学生的周记《炒土豆丝》片段:开始切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可怎么也学不来。妈妈切的土豆厚度不到半厘米,而我呢,切的最薄的也有2厘米。真是看着简单做着难呀!经过十分钟的努力,终于将土豆切好了。)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生:开始能学着妈妈的样子切,很聪明,只是妈妈怎样切的我们没看到,可以补写出来。

生:他能用数字——“半厘米”“2厘米”来写,只是他是炒土豆丝,两厘米多厚呀!一个完整的土豆,一般只是十厘米大小,几刀下去不就完了?用得着十分钟吗?

生:读到现在也不知他切的是土豆丝,还是土豆片。

生:“真是看着简单做着难呀!”他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帮帮他,把切土豆的动作写具体。

生:我觉得要将动作写具体,要一步一步慢慢地回忆。

生:实在想不起来回家再做一次,边做边记录,不一定全记下来,做完了再回忆、写完整。(板书:回忆体验记录)

【点评】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写作契机。看似一个简单的评价,为下面写好动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亲自观察,体验动作

师:现在,咱们一起亲自感受如何写好动作。拿出你们带来的大蒜头,揉揉,捏捏,闻闻,它像什么呢?

生:它像个白色的小南瓜,上面还有个长长的小辫儿。

师:真会观察,注意到颜色,还看到了小辫儿。教师手里的这颗蒜头的小辫儿像什么?

生:直直的,像小姑娘的冲天辫,大约有两厘米长。

师:看得真仔细,比喻用得也恰当!怎样剥,猜猜看,能用到哪些动作?(板书:捏、掐、撕、拍、拽、捶、咬、掰、抠)

师:下面大家一起剥大蒜,注意动作和感受。(学生剥蒜)能说说你是如何剥大蒜的吗?

生:我用力掰没掰开,用牙齿咬,太辣了。我又用力拽中间的小辫儿,居然把它拽开了一个口子,再一掰就掰开了。

生:我是这样剥大蒜瓣儿的:先用食指挠几下,没把外皮挠掉,我用牙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再用手剥,就撕开了它的外皮,露出白嫩嫩的皮肤,滑滑的,嫩嫩的,白白的,就像个小宝宝。

师:你不仅会剥大蒜,还边剥边观察,边想象,真了不起!能把自己刚才剥大蒜的过程写下来吗?

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1.生写剥蒜头,交流

师: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读你认为最漂亮的几句或一段?

生:看看它的头顶,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绿绿的芽,弯弯的,像舞动的小草,美极了。底部是一条条的蒜须子,黄黄的,硬硬的,摸起来一点也不舒服。我用指甲顺着蒜瓣的缝隙使劲地向外拉,想揪出一个来,可它们死活不愿分开,不知是兄弟情深,还是故意和我作对。

生:我拿起一个蒜瓣,它仿佛热了,早就想让我帮它脱外衣似的,我只是轻轻地一掀,它就脱去了外衣,露出白白的皮肤,滑滑的,嫩嫩的,可爱极了,像个可爱的小宝宝裹着一层纱衣。忍不住闻一闻,好香呀,真舍不得放进嘴里……

【点评】让孩子自己剥大蒜,亲自体验剥大蒜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写起来便会得心用手。其实,每做完一件事,学生们都是在积累一种经验,习作也是一样。

2.写后修改

师:现在拿出你们的周记,用刚才学习写动作的方法,把你做菜的动作放电影,修改自己的习作。看谁的菜肴味道美,谁的菜肴我们一读就会做,就想吃!(生改习作)

师:谁愿意让我们分享你修改的快乐?

生:我先把锅烧热后倒油,谁知刚倒下去的油“啪啪”地叫起来,那些小油滴们到处乱蹦,好像一大群顽皮的孩子在玩蹦蹦床,一会儿蹦到东,一会儿跳到西,好不热闹。我赶紧把切好的千张倒进去,响声立刻小了许多,只有几个还在顽皮地小声偷笑。

生: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只鸡蛋小心地在碗边敲起来,可鸡蛋好像和我作对似的,就是不开口。我稍微用力敲几下,好不容易才出现一个小洞,我用手一掰,蛋清和蛋黄就滑人碗中。淮知不小心,鸡蛋壳竟然掉了进去,它就像一只小船在河里划行。

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是抓住动作这个细节来修改文章的,炒菜会了,打球、洗衣、骑车……是不是都会了?放慢速度,好好体验,成就一篇精彩的习作!

【点评】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点化”了习作方法,并“引导”实践运用,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印象深刻,影响也深远。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 篇9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二)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优美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景的顺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领略了朱自清描绘的春景之美,欣赏过老舍济南冬天的诗情画意,走进那闲适、安静的竹林深处人家,大自然神奇的美通过作家的生花妙笔,涓涓滴滴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俄国杰出作家屠格涅夫也是写景高手,他擅长于描写自然风景,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他的《树林和草原》,去看看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二)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简介。

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杰出作家。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他因此被放逐。课文节选自《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

2朗读全文,体会文中写景的特色。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正音:榛(zhēn)树

穹(qióng)隆

蕴(yùn)蓄

蘑(mó)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谈自己阅读后的整体感受)3回顾所学课文,总结写景文章的基本特点。

(特征突出、顺序清楚、描摹生动、情景交融)(由学生归纳概括,教师板书)4引导学生就写景文章的表现特点,结合本文谈自己的认识。

1(引导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表达意见的语言)(特征、顺序、语言、情感等方面)5朗读全文。

(注意朗读技巧的运用:停顿、重音、速度)(三)具体感知

1根据对全文思路的把握,要求学生明确本文写景顺序。

时间顺序

(要求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句——语言标志)(列表)2结合“思考与练习二”,体会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写大自然的特点。

表示时间的语句

景物

特点

黎明时候

(草))

(清新、湿润)

(树枝)

在阳光底下

(空气)

(虽然凉爽,但炎热

(橡树林„„红光)

已经逼近)太阳越升越高

(草、空气、橡树、水

(空气新鲜清爽,泡、丛林四周的一切)

景物欢快明亮)黄昏来临了

(晚霞、雾气、树木、(景色变换,丛林、干草垛、星)

空气清新)夜幕降临了

(丛林、月亮、灯火)

(温馨)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并从中概括出景物特点,训练其理解概括能力。3朗读文章1、4小节,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景致的美感。(四)课堂小结

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本文按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通过极富表现力的描写,细致入微地凸现景物特征,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再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用正楷抄录自己所喜欢的语句。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树林和草原

〔俄罗斯〕屠格涅夫

抓住景物特征

理清写景顺序

表示时间的语句

景 物

特 点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导入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对文章的理解)(二)讨论“思考与练习三”

(该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省略号的含义,发挥想象力,补充省略的内容)1作者省略的是雨后阳光下除了清新的空气、芬芳的草莓和蘑菇之外,其他“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的景物。可以联系前文的景物描写,想想这些景物在阳光下会是怎样的情态,并请学生尝试描述。

2这里作者省略的是对“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具体景色的描绘,这种闪光是怎样的呢?你能不能想象一下,进行一番描述?这种情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由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评)(三)结合对“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体味本文蕴涵的感情

(由学生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作者已经陶醉于夏日草原的美景之中,同时作者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的关系是多么美好的理念。

(教师结合本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是写景文章的重要特点)屠格涅夫描写的自然风景无不显得诗意盎然,情味无穷。托尔斯泰赞叹他的景物描写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屠格涅夫对自然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使自然也染上了浓浓的情感色彩,做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要将景物描写得美,决不是词藻华丽就可以的,而必须要渗透作者自己丰富的情感,寓情于景,以情动人,这样的景物描写方有强的感染力。

(请学生再找几个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四)课堂小结

1齐读课文。

2请学生归纳本文特点:

①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

②以时间为顺序,层次清楚,条理井然。

③语言朴实而富有变化,简洁而又很细腻,描写准确生动,清新流畅,极富表现力。

④情景交融。朴实的描写中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文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俄罗斯草原的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意。3联系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请学生谈谈如何赏析写景文章。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写景文章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去考虑)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或印发材料)下面我推荐大家阅读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赏析此文。(附文)4如果我们进行景物描写,要想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优美感人,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一单元的学习给你哪些启迪?(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概括)①观察景物要仔细,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②要注意观察顺序,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可由点到面,可由正面到侧面,等等。

③语言要注意表现力,注意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注意准确生动。

④一定要注意渗透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以情动人。(五)布置作业

1找一篇你最喜欢的写景文章推荐给大家。

2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标题含“秋”的写景散文。板书设计

树林和草原 〔俄罗斯〕屠格涅夫

抓住特征

注意顺序

描写景物: 讲究语言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呼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

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带着感情通读全文。

2、抄写生字,听写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二、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联想,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带回了满心的好心情、好记忆。可见他和山中朋友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教学后记:

2﹡山雨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3、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二、教学总的、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五)、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六)、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教学后记: 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

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教学后记:

4﹡索溪峪的“野”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做成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六、作业设计

夸夸家乡自然风光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教学后记: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a学生自由吟诵。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教学后记:

5.詹天佑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人”字形的线路图。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詹天佑

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归纳出了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

2.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

1.生默读课文思考:杰出、爱国在文中哪些文段中表现出来的?自己读到这些文段后的体会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互相交换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的观点,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 13

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吓倒,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3.在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4.师抓住学生找到的重点文段,一边让学生谈体会,一边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文,读出爱国情感,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带着那样的感情读文。

教学预设: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时,(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学生能谈到詹天佑那种浓浓的对国家的情感时,就让学生大声读,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读,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带着那样的情感背诵出来。

四、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激情在反复读,然后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真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还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2.生提问题,讨论解决。

教学预设二: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预设三:学生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3.学生谈感受,师生总结。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二、总结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1.生齐读课文。

2.归纳主要内容。要求力争完整、简洁地说出文章围绕着詹天佑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多请学生表达,训练学生的口读表达能力。

3.师带领同学总结全文。

师: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的有利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00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读课题:詹天佑)

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师生齐读综合性学习要求,思考: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生自由谈自己最希望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与班上同学结队,并进行分工。4.师提出建议。A 表格式

B 自己设计图形,将内容放入图形中,如画一棵大树,将树的枝丫上放上收集到的资料,并注明收集资料的方式。

C 小图册形。D 研究报告式。E习作展示式。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将其以其它形式展示出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查找有关祖国铁路建设成就的资料,与同学交流。教学后记: 怀念母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

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六、作业设计

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教学后记:

7、彩色的翅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的读音,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谈到什么地方就一起体会那个地方,体会以学生所体会到的为主,体会表达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书,其它同学在这个同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的体会,加深理解,再集体朗读。

(五)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3.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六、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教学后记: * 中华少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六、作业设计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习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2.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难点:演讲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演讲中表达爱国情感,如何写演讲稿能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都需教师多花工夫。

三、教学准备:优秀演讲稿的范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引出话题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2.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牢牢记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的地感受到祖国在你的心中。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读习作要求,说说今天的作文写什么?

2.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二、写作指导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2.怎样写好“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呢?(1)出示范文《祖国啊,母亲》,师演讲。(2)听了老师的演讲,你有何感受?

(3)这说明演讲稿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再默读这篇演讲稿,说说它还有哪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2)生再分析,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他运用了哪些材料说明观点? 3.作前准备

(1)你们课前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演讲稿,你们能不能把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一下分析,分析出它的特点。然后推荐给大家。

(2)在组内交流搜集的演讲稿

(2)观点明确了,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

三、写作实践

四、作文交流、评改

1.同桌交流,互相评价。2.自己修改

五、美文赏析。

学生读优秀作品,同学赏析写得好的地方。教学后记: 穷人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教学后记: 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事例。

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

(他为什么急了?)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六、作业设计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教学后记: 唯一的听众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四、读一读句子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A: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相机出示)“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B: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C: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2.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1)你有什么问题吗?

(2)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3)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4)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4.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6.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后记: * 用心灵去倾听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教学后记:

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二、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滥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六、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 大瀑布的葬礼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板课题,读课题

3、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⑸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怎样特殊?(是为一条瀑布举行一次葬礼)

⑹塞特凯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你用的是“曾经”为什么呢?现在的瀑布怎样呢?(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奄奄一息。)

指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法)写出了大瀑布即将枯竭。板书:即将枯竭——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所以游人都怎样做的。

⑺大瀑布是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

我知道有些同学带了世界地图回来,你找到这个地方吗?

4、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同学帮助解决

设想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总统要亲自主持呢?(他为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的遗憾。因为这个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

(2)、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进行大瀑布前后的对比。

看到如此的情景,假如你是大瀑布你会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我的故事,用上第一人称,把自己当作是大瀑布。(3、4个)

(3)为什么大瀑布会葬送?(小组讨论)

(4)汇报:

1、建水电站

2、水资源浪费。

3、破坏森林、乱砍滥伐。

过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瀑布逐渐枯竭,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所以大家就为他举行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即将逝世了,它会留给世人什么呢?(谈想法)

(三)、课外延伸

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你调查到哪些呢?

(四)、总结:

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地球,让这些事情不再重演。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公民,好吗?

六、作业设计

1、让我们穿越隧道回到总统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如果你是菲格雷特,你会说些什么?

2、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教学后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坚硬、黑色、充满希望、纯净等)

那么,我们的课题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

“神圣”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仅留作悬念,不必回答)

交流信息,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教师作简要介绍,为感知全文作铺垫。

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自告奋勇,分段试读。

教师随机指导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

同桌对读,互相指正纠错,互相指导。

默读思考,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雅图的信中都讲了哪些内容?(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读明白了,什么地方还没读明白,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全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与后面学习内容重复的,可留等后面解决)

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1、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2、3自然段)

2、学生读2、3自然段。

3、共同交流难理解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可以背诵下来。

这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一片美丽圣洁的土地,这一片满载希望的土地,这一片印第安人美好的家园,如果被转让出去,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是多么的眷恋和不舍呀!西雅图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对白人的谆谆告诫,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思考?在文中画下来。再想一想,他重点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他们的?(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

5、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善待河水?(4、5自然段)

(1)解决不懂的问题。

(2)有感情的朗读第4、5自然段。

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保护空气?(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照顾动物?(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热爱大地?(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回应课题,再读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诵。

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在学习上一篇课文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2.学生交流:81岁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出示课间:防风林带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指名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出示课间:凶猛的山洪、淤泥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板书:“大环境”──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板书:“小环境”──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 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5.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课间出示:读了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又产生哪些问题? 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检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3.课堂小练笔(5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教学后记:

17、少年闰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 a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b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语言、动作、神态)

二、研读课文

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学)

生:写了“捕鸟”“捡贝壳”“看瓜”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师:你对哪件事比较感兴趣?(举手表示)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对捕鸟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件吧!课文第几自然段写捕鸟的?

生:第六自然段。

师:默读第六自然段,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自学,交流。)生:我从“须下大雪才好”体会到闰土很聪明。因为闰土知道下大雪时小鸟找不到吃的,正好能捕鸟。

生:我体会到闰土很能干。“下了雪,我扫出了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面。”

师:你体会得这样好,一定也能读得好。愿意读读吗?(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闰土捕鸟的方法很好,我读的时候,就突出了几个动词。

师:真不错。还有谁也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喜欢读的同学自己读读吧!(学生自由读)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从“什么都有”体会到鸟雀很多,这也说明闰土很会捕鸟。

师:你能读出鸟雀的多吗?(生读)

生:我从“只一拉”体会到闰土捕鸟的方法很简单。

师:闰土在讲述这件事时会是怎样的神情语气呢?

生:很自豪的。

师:那就自豪地读读这段话吧!(生读)

师:捕鸟这么有趣,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闰土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怎样捕鸟,还知道海边有贝壳,谁来读读捡贝壳这段?(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海边的贝壳颜色很多,形状也很多。

师:能读出颜色和形状的多吗?(指名读,齐读。)

师:海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白天捡贝壳,晚上还可以去看瓜呢?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看瓜这一段?

生:我喜欢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习。

生:我喜欢到课文中找找语句,看看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喜欢想像当时的情景。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生自学、交流)

(指名朗读)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刺猹是很惊险的,如果声音太大会把猹吓跑的,所以读得轻一些。

师:他是这样理解的,还有不同的读法吗?(生读)

生:因为闰土是在讲一件稀奇的事,所以我读得神奇些。

师:还有些同学想读一读这件事,自己找个伙伴读读吧!(生读)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体会吗?

生:我从这件事体会到闰土很勇敢,因为猹是很凶猛的,闰土还敢去刺。

生:我体会到闰土经常去刺猹,因为他知道猹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让我们去看看这惊险刺激的一幕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猹的狡猾。猹反从胯下窜了,因为从其他地方逃跑,还是能刺到的,而从胯下窜就刺不到了。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生:我有一句话不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为什么有两个破折号?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读读句子,体会。

生: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因为我当时和现在都不知道猹是怎样的,起说明的作用。

师:那么第二个破折号的作用呢?

生:这个破折号也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因为破折号后的句子里说明猹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师:这个句子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师:闰土所讲的这些事,都是我所不知道的,我所不知道的事,文中还有一件,是哪一件?

生:是看跳鱼儿。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听了以后,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感到跳鱼儿很有趣,它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生:我知道跳鱼儿又叫弹涂鱼,它能爬到树上去,它的脚其实是它的鳍,体长约10cm,稍侧扁,淡褐色,栖息于滨泥之中,常出水跳跃,上陆地觅食,可食用,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出产。

师:这是你课外搜集的,对吗?你知道的可真多!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有趣的跳鱼儿吧!(生齐读)

师:通过学习这四件事情,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三、质疑品文

师:鲁迅是位大文豪,他的文章幽默含蓄,耐人寻味。请你仔仔细细读一读课文,你有琢磨不透的地方吗?把它找出来。

生:我有一个句子不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读懂这个句子:(课件出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读一读这个句子,什么地方读懂了,什么地方读不懂。

生:我知道“素不知道”就是“向来不知道”。

生:我知道“如许”就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

生:我知道新鲜事是指“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师:“我”不知道的新鲜事只有这些吗?

生:“我”还不知道怎样捕鸟。

生:“我”还不知道有跳鱼儿。

师: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希奇事吗?(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希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池塘里捕鱼、捉泥鳅„„)作为少爷的“我”很想了解这些事,如果你是闰土,你会怎么向“我”介绍这些事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件进行叙述,一、二句话也可以,三四句话也可以,长度不作要求。

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如果是“自叹如意”,该怎么读? 师: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根据学生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读一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我”整天生活在院子里。

生:我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整天呆在家里,见识很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体会,真会思考问题。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

生:我觉得闰土也像一只井底之蛙,他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只不过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而已。

师:你觉得闰土也像井底之蛙,只不过他的“天空”与“我”的“天空”不同而已,对吗?你的见解真独特。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真不简单。他们怎么做才会知道更多的知识呢?

生:“我”应该去大自然中,这样才会懂得更多的知识,懂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生:闰土如果也像“我”一样读读书,就会知道书本上的许多知识。

师:假如我们要了解更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要多读课外书。

生:我们可以看电视。

生:我们可以去旅游。

生:我们可以上网。

生:我们不但要读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学习知识。

四、小结 教学后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稿:感恩母亲与国旗下讲话稿:感恩,让生活更精彩下一篇:司法局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