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一龚自珍

2024-07-06

己亥杂诗其一龚自珍(共10篇)

己亥杂诗其一龚自珍 篇1

龚自珍

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

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

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才 。

【注释】:

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喑:哑。

究:终究、毕竟。

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翻译】:

在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简析】:

《己亥杂诗》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龚自珍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品评】:

其中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如万玉哀鸣。”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x片战争甬东之役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诗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这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己亥杂诗其一》中的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很是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己亥杂诗其一龚自珍 篇2

龚自珍生于世宦之家,家学深厚,其母段驯是清朝朴学大师段玉裁之女。母亲对龚自珍宠爱有加,在其六七岁时就教授他念吴伟业诗、方舟文和宋大樽文。外祖父段玉裁对龚自珍的教育也是无微不至。龚自珍自十二岁起,随段玉裁学《说文解字》,开始受到传统文字训诂学的严格训练,学习文字学“以经说字,以字说经”[2],铺垫下厚实的汉学功底。龚自珍对外祖父非常尊重,晚年,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写道:“张杜西京说外家,斯文吾述段金沙。导河积石归东海,一字源流奠万哗。”[3]虽然龚自珍自小深受乾嘉朴学的影响,但龚自珍批判社会的思想来源主要还是今文经学。28岁时龚自珍师从今文经学大师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一时间找到了理论武器,“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今文经学善于论述,变化灵活,常出现一些古典儒家没有论述过的论题。《公羊春秋》中多‘非常异议可怪之论如‘张三世、‘通三统、‘绌周王鲁、‘受命改制等理论,震撼人心。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辩论方法,和不受局限无限扩大外延的思维方式,对龚自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龚自珍正是利用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方法讥切时政、倡言变法的。当然,龚自珍对今文经学也不是无条件全部接受的。龚自珍首先接受了今文经学的三世循环论,宣扬“张三世”“通三统”,由此,龚自珍发展出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并对当时社会做出了“衰世”的判断。除了今文经学,龚自珍的思想来源极其驳杂,可谓杂取百家,为我所用而不为其所困,在晚年教子的诗歌中,龚自珍告诫自己的儿子:“五经熟烂家常饭,莫似而翁歠九流”正从反面说明龚自珍思想来源的多元化。作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5]的实践者,龚自珍既汲取古文经学实事求是、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精髓,又融合今文经学中“张三世”“通三统”“微言大义”“托古改制”思想要义,不尊师法,不守绳墨,讥切时政,倡言变革。

“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中国人口为二亿六千四百多万;到乾隆六十年(1795),人口增至二亿九千六百多万,到嘉庆、道光之后,人口一直在三亿以上,并不断增加。人口的增加,对社会财富,既能促进,更能分解,当人口增加到社会承受能力所不及时,社会矛盾便激化了。”[6]统治集团纵欲无度,奢侈腐化,大地主、大商人聚集财富,一掷千金,而广大的劳动人民越来越贫困。社会矛盾激化,两极分化的结果,必然是民变。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刚逝世不久,农民起义就不断发生,所谓的“十全武功”,不过是个纸糊的灯笼。

《己亥杂诗》创作于1839年,这一年正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这个时候的大清王朝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日薄西山,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写:“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这首赠给“道旁鬻戏术者”[7]的诗反映了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弹丸累到十枚,技艺虽然高超,但也预示着危机的形势。清王朝经历康雍乾盛世之后迅速跌落下来,回光返照般的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一去不复返。龚自珍认识到,他所面对的已经根本不是什么盛世,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衰世”。“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8]“衰世”只是类似“治世”而已,龚自珍的祖、父两代经历了清王朝最强盛的时代,即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乾嘉盛世”。甚至龚自珍自己也说过“国家治定功成日,文士关门养气时”“家家饭熟书还熟,羡煞承平好秀才”。可惜这个“治世”过去了,眼前的“衰世”是一个“日之将西,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引暮气,与梦为邻”[9]的社会。这个社会“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10]。这个社会非但不会培养人才,甚至“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11]。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当中,龚自珍感受到的是“履霜之屩,寒于坚冰;未雨之鸟,戚于飘摇;痹痨之疾,殆于痈疽;将萎之华,惨于槁木”[12]。龚自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声疾呼,批判社会,倡言变革,以其犀利的的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做出了无情的解剖,开一代风气之先。

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时刻关注百姓之疾苦。“消息闲凭曲艺看,考工文字太丛残。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经过肆市,看到市场上升斗尺秤长短大小不一,官府又不加以校正,导致市场混乱,百姓谋生困难,甚至到了谋求一顿饱饭都困难的地步。“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作为一个闲曹小官,龚自珍没有办法亲自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不断地提出建议。但是建议往往不被采纳,甚至正是因为自己这种不合俗流、关心国家、同情百姓的行为导致了自己一再被官场恶势力打压,“书生挟策”最终是或淹没无闻,或束之高阁,“维南织女”负担仍然无法减轻,只能哀愁依旧。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诗人南下经过淮浦,看到纤夫喊着号子辛苦地拉着北上的漕船,想到自己在京师做官时也曾经吃过太仓的粮食,诗人不禁泪流满面。“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东南财富重地,粮食供应京师,百姓相对富裕,但是“国赋三升民一斗”,虽然国家的赋税定的是三升,但老百姓真正要交的可能不止一斗,层层盘剥,赋税之重不堪承受,乃至东南百姓都得屠牛弃田。不但缴纳沉重的赋税,漕粮北运还得“一缆十夫多,千艘渡此河”,沉重的苦役,更是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屠牛弃耕就变成了流民,这就是社会动荡的因素。百姓不堪重负又无法谋生只能铤而走险,距离龚自珍写下“屠牛那不胜栽禾”的诗句才十二年,洪秀全就带领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发动了金田起义,两年时间就定都天京,占据了大清朝的长江中下游的赋税重地。

百姓不但要面对朝廷沉重的赋税,还要面临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负担转移。随着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大量走私、倾销鸦片,贸易入超,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据汤成烈《治赋四篇》所载:‘乾嘉之际,号为富庶,其时银不甚贵,民以千钱完一两之赋,官代易银解正供,裕如也。嘉庆末年,银始贵,然完赋一两,千二三百文耳,道光以来,番舶销售鸦片烟,尽收中国之银而去,银价大昂,自一千五百文,未几而二千文,未几而二千二百数十文,民间完一正一耗,需钱二千五百余文。所出倍昔不止。”[13]银贵钱贱,但是清政府征收赋税要求百姓以银缴纳而不是以钱缴纳,这样,银价日贵,钱价日贱,百姓的负担日重。龚自珍面对银贵钱贱的社会现实,在《己亥杂诗》中写道:“琼林何不积缗钱,物自低昂人自便。我与徐公筹到此,朱提山竭异无权。”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真正实行起来恐怕不具有可行性,银贵钱贱的负担仍然深深地压在百姓的肩上。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等等,百姓的生计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在《己亥杂诗》第二百三十二首,龚自珍写道:“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同情百姓疾苦,看到夜雨不停,想到“今秋自淮以南,千里苦雨”[14],百姓的日子又难过了,心中不免伤痛。

龚自珍切身体会当时的官场,对封建社会的官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官僚、大贵族垄断着朝廷的权力,并阻止一切可能的力量替代他们的权力与利益,整个官场一片死气沉沉,因循守旧,无所作为。龚自珍在二十三岁时写下一组政论文《明良论》,在其中,龚自珍对循资用人的官僚体制进行了更为直接的批判:“今之士进身之日,或年二十至四十不等,依中计之,以三十为断。翰林至荣之选也,然自庶吉士至尚书,大抵需三十或三十五年;至大学士又十年而弱。非翰林出身,例不得至大学士。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亦三十年。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此今日用人论资格之大略也。”[15]循年资晋升,不问贤愚,这样就导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能位居高位,而身怀利器、有心报国的人却可能因为年龄得不到重用,最终朝廷被一群庸碌之辈占据,他们只知道明哲保身而不敢有所作为。在《己亥杂诗》中,有一首忆北方狮子猫,“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门第歌钟歇,犹办晨餐二寸鱼。”“缱绻依人”,正是这样的官场大员的生动写照,如皇家豢养的宠物一般,只知道讨主人欢心。庸碌无为的官僚充斥国家机构,只知道“积俸以俟时,安静以守之”[16],都不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为国牺牲,“前车辙浅后车缩,两车勒马让先跃”。都等着他人出头冒险,这样最终只会导致所有士大夫“尽奄然而无有生气”[17],以至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18]。入世的士人普遍丧失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不仕的文人学士“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以至于“内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19]。官僚集团因循守旧,明哲保身,打击敢言之士,勾结倾轧,趁机捞取个人利益,“河干劳问又江干,恩怨他时邸报看。怪道乌台牙放早,几人怒马出长安”。窥一斑而知全豹,岂止是这一位御史如此,整个官场无非如此,龚自珍这样正直的大臣就成了遭人记恨的破坏游戏规矩者了。这样的官僚不但无所作为、尸位素餐,一旦有非常之辈关心国家社稷、百姓疾苦的人振臂高呼,他们倒是能够团结一致进行打击报复,难怪龚自珍南返的途中愤怒地写道:“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锄。”

在龚自珍对社会的批判中,对人才困厄的悲悼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与当时的黑暗现实有关,也与他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态直接相联。科举是封建社会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因此,腐朽的官僚体系必然和僵化的科举制度息息相关。龚自珍对科举制度给予了严厉抨击。清代科举承袭明制,三年一科,以八股取士。对此,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封建科举制经隋唐而至明清,到了龚自珍的时代,已经彻底腐朽、僵化。三年一科的科举考试选拔不出国家的栋梁人才,选拔出来的顶多不过是只能支撑“黄泥亭子白茅堂”的屋梁。龚自珍曾热心科举但不得志,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华年心力九分殚,泪渍蟫鱼死不干。此事千秋无我席,毅然一炬为归安。”功令文浪费了龚自珍大量的时间,在被归安姚学塽批评“我文著墨不著笔,汝文笔墨兼用”[20]后,龚自珍毅然将两千多篇功令文付之一炬,可见他对八股取士痛恨之深。

龚自珍曾写《干禄新书》以嬉笑怒骂的笔调对科举制度的虚伪荒唐予以嘲讽。龚自珍从自己的深切感受中认识到科举制度并不能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他尖锐地揭示出八股科举的两大祸害:其一是‘万喙相因,毫无创造力。……其二是‘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21]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极尽讽刺,“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数此权舆”。原来所谓的国家抡才大典,不过是仅仅依据书法之优劣而已,对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倒不是最主要的,书法中程与否倒成了取士的主要标准,可见科举取士内容之荒唐可笑。这样的科举无怪乎龚自珍叹道“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人并不因为中举而显示出多么有才能、有学识,反倒是科举因为录取了本身有才能的人而显得科举荣光了。

综上所述,龚自珍以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万马齐喑的社会中放言论政,其社会批判思想影响了近代中国随后的改革者、革命者,是近代中国的启蒙先驱。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他的思想中也有保守、落后的地方。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在其生活的封建社会末期、近代中国的早期可谓熠熠闪光。

注释:

[1][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4][6]陈铭:《龚自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13][14][15][20]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9][10][11][12][16][17][18][19]康沛竹:《尊隐—龚自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x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己亥杂诗龚自珍解释 篇4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①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或离愁诗中的“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2、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写出诗人离京时既忧伤又愉快的复杂感情。

3、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4、全诗共四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种心境。或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以身报国的信念。

5、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比喻诗人自己,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诗人复杂的感情。

7、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

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出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前两句诗写出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8、诗人如何写出辞官离京时的愁绪的?

答: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么?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怀?赏析这两句诗。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护花”是崇高精神的象征。

情怀或者赏析:作者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表明自己的心志,寄托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志?从这两句诗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启示: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1、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浩荡离愁 ∕白日斜      化作春泥 ∕更护花

12、全诗最后两句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怀?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寄托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13、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之情,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B、“吟鞭东指即天涯”流露作者挣脱束缚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感。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明作者的心迹:人虽不在朝廷,但仍想着为国效力。

D、这首律诗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抒情言志诗。(不是律诗,是绝句)

14、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项( 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代做出牺牲。(花指国家)

15、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1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第一、二名真实地反映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两者感情不同,此诗更有为国献身之意)

17、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 头两句诗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1)花是落,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2)花成泥渣,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3)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成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18、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 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5拼音版 篇5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篇6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参考答案:

1.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2分,每空1分)

2.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

6、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1分)

7、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2分)

答:

8、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6.(1分)龚自珍 (有错不给分)

7.(2分)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其诗、文、词诸体兼长,学识渊博,行文独具个性,于写实中寄托深思,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一、读诗韵

jǐ hài

己 亥 杂诗

Gōng(清)龚自珍

xi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读诗意

1、字词释义

浩荡:广大无边。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形容愁思无穷无尽。吟鞭:指诗人马鞭。

吟鞭东指即天涯: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2、疏通文意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3、品读

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讲讲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我喜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 因为它__________ ___ 我认为可以这样读__________

(可以从情感、修辞手法入手)

4、情感细化

• 浩荡离愁白日斜,• 忧伤 失落 • 吟鞭东指即天涯。

悲壮 洒脱 • 落红不是无情物,• 向上 积极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豁达 乐观

5、解读文本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这里比喻离愁,以“浩荡”二字,写出离愁的无穷无尽。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

作者为何而愁? 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这一句写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

吟鞭东指即天涯

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如何理解?

天涯指作者的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胸中的忧虑、怨恨以及失落当然不会少。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抒情。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的手法。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凋谢,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三、读诗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2、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3、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四、升华提高

同学们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精神的人呢?简单的举个例子说一说。

点拨:环卫工人、交警、大山深处的人民教师等

五、本诗小结

•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当堂检测

1.《己亥杂诗》的作者______,字______,号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

2.诗中的“离愁”具体指什么? 3.作者在诗中提到“落红”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4、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感情诗句是:

5、诗中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

6、表现诗人以落红自比,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之情的诗句是:

7、歌颂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达自己虽离开职位也要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8、诗中表现要投身于广阔天地去进行新的战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诗句是: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完成课后习题

八、寄语

己亥杂诗改写作文 篇8

昨日的此刻,我强作笑颜,坐在挚友们盛情为我饯行的酒筵上。今日的此刻,我却挈妇将雏,默默地乘车奔驰在东去的归途。

我辞官了!解脱?痛苦?怨恨?羞愧?悲凉?……心中翻滚着离愁的狂澜,恰似这春天里的浩荡江流……

长鞭挥起,车行如风。田园、村庄、水塘、碧树、翠竹……扑来,逝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从此挣破罗网,获得自由了吗?我可以鼓动双翅,冲天飞鸣了吗?车后,似乎仍是礼部阴森的大门,奸佞猥琐的目光。我早就该作此抉择——远离你这块朋党倾轧,尔虞我诈的险恶之地!

车声辚辚,如泣如诉,将我七尺男儿的清泪弹落心头。此番出京,再无归期!别了,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同僚们,你们的.赤诚可不能被未来岁月的风尘玷污了啊!别了,那些历尽沧桑,饱尝艰辛的百姓们,你们的苦水,我会把它纳入诗笺,汇进历史的长河。车身狂颠,前路坎坷。我坐立难安,只觉眼前一片迷茫,不禁仰天默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啊!”想当年,青灯黄卷,寒窗铁砚,然后别故园,赴京城,中进士,授翰林,春风得意,本以为不虚此生,能够造福黎民,报效国家,壮志得酬,名留青史;可谁料,一进礼部,官居卑职,左右逢难,碌碌无为就是二十余载!看如今外寇入侵,狼烟四起,内政腐败,生灵涂炭,而我只能掷笔落泪,扼腕长啸!

单车东进,一路无语。举目眺望,关河万里。那遥远的天边,彩云堆积的地方,草木蓊郁的世界,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故乡,你好!二十多年来,你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而今,你的弃官的儿子归来了,他一身晦气,一脸羞愧,一腔辛酸!然而,他傲骨未销,壮心犹在。“九州生气恃风雷……”他将聚徒讲学,呼唤风雷,在你的土地上用热血浇灌出一道壮丽的风景。

车披昔晖,驶入桃林,树树桃花,灿烂如火,千万朵瓣,纷纷扬扬,像瑰丽的粉蝶翩翩起舞,飞过马头,沾满我的衣襟;像红色的浪花,从马蹄溅起,划出道道优美的弧线,散落在路面,被车轮辗为艳粉香泥。飘零的花啊,你们还会回来吗?明年枝头盛开的,会是你们的精魂吗?落花无声,落花有情。她们正孕育着又一个美好的春天。刹时,我的激情被燃烧成一串诗句,迸出胸间:“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篇9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濉溪县张圩学校

牛辛勤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媒介】PPT课件,班班通。【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补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设计意图】虽然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此积累。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自主学习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后面交流、汇报。

完成:“师生诵读部分”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个性解读的时间和情境,在学生读上瘾的基础上,我用羡慕的语气求得我示范配乐朗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倾听比较中更激发想读的欲望。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补充:《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 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6、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吟鞭”“天涯”“落红”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1、学生细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小结:刚才听了每个小组的发言,老师被你们陶醉了,同学们真会读诗,通过自己的朗读,想象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了不起!【设计意图】此诗中的“浩荡离愁”,“落红”,“护花”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

3、诵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三句,生读第二、四句。【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读全诗,感悟写作方法

1、谁能来诵读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五、品读感悟,赏析名句

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 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 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的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因为学习古诗,通过品读感悟,赏析名句。

1、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阅读、理解、领悟、和欣赏水平。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学会总结、归纳文章的主题,提高概括能力。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220首

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龚自珍的诗,使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诗歌创作的理解和感悟,2、作业:诵读默写。

3、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搜集爱国的诗歌和语句,也是为了爱国的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和搜集能力的培养。

八、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真的解读了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门道并把它付诸于诗歌教学实践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具体方法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受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教学古诗存在的一点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己亥杂诗教案 篇10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

借助注释和图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渴望涌现各类人才以求革故鼎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上一篇:一师一优课日月潭教案下一篇:观《暖春》有感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