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10-13

己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共8篇)

己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己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己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作用。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鉴赏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樊笼,可以回到外面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真实写照。诗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在形象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牙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创作就是最好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吴兴杂诗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古诗简介

《吴兴杂诗》是清代学者阮元的诗作。这首诗前两句写吴兴周围河流纵横交错,分支遍及千家万户,既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也为农民进行水生植物生产交代了自然条件.后两句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农民进行种菱种稻种荷花等多种水生植物生产的繁忙场面,而且反映了农民因地制宜,根据湖泽沼地水位深浅,合理安排种植品种的科学态度。诗句平易浅近,既有一种纯真自然的情趣,也有发人深思的理趣。

翻译/译文

四条河流交错环抱着吴兴城,它们的流向与城墙偏斜。这四条河又分出许多溪水,溪水边居住着许多人家。居民们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在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上荷花。

注释

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2、杂诗:题目中不指明题材内容的诗。

3、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条河流交错地流通。交流,交叉沟通。四水,湖州城附近有西苕溪、东苕溪,二水合成霅溪,另有一条东去的运河。

4、抱城斜(xiá):绕着城斜流。斜,指环城的河流并不是和城墙构成平行直线而是斜斜地流着。

5、散作:分散成。

6、千溪:很多条流水。千,与后面的“万”同用以形容数量多,均不是确数。

7、遍:遍及。

8、深处:水深的地方。

9、菱(líng):水生草本植物,果实叫菱角,可食。

创作背景

阮元在做浙江巡抚时,颇为关心百姓及农事,不时出外巡视民情,因此对地方的山川形势比较熟悉,这首《吴兴杂诗》便作于嘉庆二年(1797)。在江南水乡,地处太湖南面的吴兴(今浙江湖州)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苕溪、霅溪、苎溪、吴兴塘等四水在这里汇流,这些干流又有无数分支遍布城外农郊。临水屋舍毗连,人烟稠密。人们利用天然的水利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发展生产,美化环境,把家乡变成米粮之仓,此诗即描写吴兴的田园风光。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写吴兴地处水乡的特殊自然风光。读者首先注意到两句中的三个数量词,它们写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干,“千溪”是支流,“万家”则意味着更多的支流。通过“交流”、“散作”“遍”等动词勾勒,读者仿佛凌空鸟瞰,一望收尽吴兴水乡风光。被这密如蛛网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绿野就变成许多色块组成的锦绣。“抱城斜”是指环城的干流与城墙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势态,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们给江南原野带来了生机。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两句写水乡农作及其特点:人们在水深处种菱,水浅处种稻,而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藕。它首先给读者呈现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难怪“人人都说江南好”,难怪有“苏杭熟,天下足”的俗谚了。这两句还给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绘了更加生动的景物,即各种作物互相间杂,组成缤纷错综的图案。不说种藕而说种“荷花”,固然是为了字数韵脚的要求,但也使人从经济价值观念中跳出来,从审美价值角度来审视这幅图景。待到夏秋之交,绿的菱叶,黄的稻浪,红的荷花交相辉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图画。从语言风韵看,这两句也极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浅”,相反相成,已给人有唱叹宕跌、无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尽,又写出一个“不深不浅”,对上句来了个折中,表现出绝妙的平衡;而在“深”“浅”字面上前分后总,又推出一层唱叹之音,使此诗洋洋乎愈歌愈妙。

地理内涵

此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

哲学启示

此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诗的末二句将这遍及千家万户的溪水分三类,即“深”处。“浅”处和“不深不浅”处,并且分别为它们做了科学的安排,即“深”处种“菱”,“浅”处种“稻”,“不深不浅”处种“荷花”。全诗之妙,即在这三种安排之上。这三种安排的共同特点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长得茁壮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顾客观实际,那将会产生灾难性的的后果。

这二句语言简洁,但哲学思想却非常丰富。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地讲,就是从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实践的成功和目标的实现。绝不能背离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要在水深处种菱角,在水浅处种稻子,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上荷花。不管水深水浅,一律种菱角,或者一律种稻子、种荷花,都是错误的。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每一一个人,各有各的抱负,各有各的处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环境,各有各的机遇。关键在于,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找准自己的定位,争取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水深处种菱角,不深不浅种荷花,再浅可以种稻,再浅没有水还可以长草。只要遵循这样的哲学思想,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杂诗

明代: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译文: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北上抗清的事业受阻,如同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不受重视,无法出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我披衣起来看这美好的夜色,银河西倾,天已将明。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国忧至今尚未解除消释,用什么来告慰我平生报国之心!

注释: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sī)且惊。

边马:边地前线的战马。

壮士匣(xiá)中刀,犹作风雨鸣。

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期:期会,知遇,重视。

关河空杳(yǎo)霭(ǎi),烟草转纵横。

杳霭:云气深远迷茫的样子。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杂诗四首》中的第四首。顺治五年(公元648年)清军进入湘中,王夫之参加衡山义军抗清,兵败后,南走投奔广东肇庆的南明桂王政权,次年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于掌传旨、册封之职的“行人”职务。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并不以国事为重,依然大搞党争。王夫之对此极为愤慨,曾上书劾奏王化澄党争误国,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机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难,王夫之辗转逃回家乡。这首诗大约写于1648—1650年之间。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

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翻译

一年多来那停泊秣陵画舫行舟让人想念,秦淮水上阁楼让人魂牵梦绕。

整个大地都笼罩在多日的细雨微风中,一片朦胧,本应是姹紫嫣红,如今却似残秋。

注释

秣陵:南京古名。

梦绕:往事萦怀。

雨丝风片:细雨微风。多指春景。

创作背景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河侧,感秦淮旧事,作此组诗,抒盛衰兴亡之感。本首诗即是其中一首。

赏析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河侧,感秦淮旧事,作此组诗,抒盛衰兴亡之感。诗流丽悱侧,情韵悠远。原作二十首,《渔洋精华录》删六首。此乃组诗之第一首,写作此组诗之缘由,奠定了组诗风格哀婉的基调。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通过言怀虚写秦淮的人文景观(舟、楼),秣陵的自然地理特点(秦淮河流贯市区)已寓于其中。作者对秦淮胜地向往已久,故说:“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断肠”一词有二义,一为极度悲伤,二为极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后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自然,因思而悲是常见的心理现象,故此二义亦相通。这句诗中的“肠断”,用的是第二义。与下句的“梦绕”相对应,合言正所谓“昼思夜想”,可见作者对秦淮胜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诗中,秣陵属地而言舟,秦淮属水而言楼,可见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驶或停泊于内陆河的画船游舫;此楼亦非一般的楼,而是临水的雕梁画栋。这确实是秦淮胜景的特色。此地曾经繁华一时、声名远播,正是作者为之“肠断”“梦绕”所在。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通过记游实写秦淮的自然景观(雨丝风片、浓春烟景),但当时社会变迁的痕迹(秦淮无复旧日繁华)也宛然可寻。“十目雨丝风片罩,浓春烟景似残秋。“写诗人亲履其境后的印象。明代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有云:“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炯波商船”。王士祯的诗句脱化于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诸句重在描写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祯的“浓春烟景似残秋”却透露出无限的感伤。“浓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浓的时节;“残秋”显然一片凋零、屑近严冬了。春意正浓的秦淮胜地,本应姹紫妍红、美不胜收,如今却是这等苍凉。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这种感受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言。“残秋”是时令即将交替的关捩点,也许诗人由时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兴替,顿起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吧。或许诗人什么都没想,只是为秦淮河畔的实况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大相径庭而觉得失望吧。作者虽未明言,读者却可因此而生出许多联想与忖度,欣赏此诗丰富的美感。

此诗以乐景抒哀情,由“肠断”两字可知作者怀着悲伤凄凉的心境来到了秦淮河边,虽是“雨丝风片”的春日,但在绵绵的细雨中,在潇潇的春风中,作者只感到了对秦淮河今昔对比的无限悲凉,浓艳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残秋般的内心。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秦淮河凄凉萧条的哀伤感怀之情。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赏析: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龚自珍因事辞去礼部主事之职,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动身南归。诗人客居京城达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日一旦离去,已届四十八岁的晚年了。“先生官京师,冷署闲曹,俸入本薄,性既豪迈,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触动时忌。”其辞官离京时的万端枨触,可以想见。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却感慨道:“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他仕途蹭蹬而一事无成,此次离京无望重返,于是当听到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满怀愁绪的他,无心赏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会增加他的怅惘。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当他触景会心的一刹那,想必有一丝幽怨、几分哀婉吧: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象征着自己的遭遇和命运么?如果诗人沉浸于感叹年华已逝、青春不再,那么他就不是龚自珍了。出乎意料的是,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龚自珍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书院,聚徒讲学。他不无怨恨、不无留恋地告别了过去,但又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他对国家民族的那一份执著的忠忱,至此化为薪尽火传、泽被后人的一种使命感,“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反复吟诵此诗,便会深感诗人一片冰心,照人肝胆!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橥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洵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5

杂诗·南国有佳人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古诗简介

《杂诗·南国有佳人》是三国时期曹植所作,其内容主要写的是南国有位佳人不重世俗,作者借她写自己壮志未酬。

翻译/译文

南方有一个美人,容貌犹如盛开的桃李。

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潇湘水洲栖息。

时俗总喜欢妒忌红颜。在茫茫人世向谁开怀官齿?

时光匆促转眼又近岁末,荣华美色终将无奈地消失。

注释

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

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

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文“发皓齿”,言笑或歌唱。句意谓佳人不敢展示才华。

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赏析/鉴赏

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烦城。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

接下来,“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

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

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怀抱奇才,仆仆移藩,终因无人调护君侧,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诗人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语之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唐代:杜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译文: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注释: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寻源使:指张骞。汉武帝令张骞寻黄河之源,张骞乘槎而去,找到源头。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jùn)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qiāng)笛暮吹哀。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八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唐代: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译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久久地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注释:

莽(mǎng)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shǔ)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衰飒(sà)正摧颜。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⑴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

⑵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⑶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⑷降:降生,降临。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9

杂诗

唐代佚名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译文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

著:吹入。

等是:为何。

杜鹃:鸟名,即子规。

评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译文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

1、著: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鹃:鸟名,即子规。

赏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唐代: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译文: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秦州城上胡笳奏起乐曲,山脚下归来远行的使节。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奉皇上之命从金微调来士兵,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远赴沧海。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鸟兽无几。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哪能经受这种往来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军解除了邺域之围。

注释:

城上胡笳(jiā)奏,山边汉节归。

汉节归:当时战乱未平,需调集西域兵马东征,故常有使节从秦州经过。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

士苦形骸(hái)黑,旌(jīng)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shù),恨解邺(yè)城围。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六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译文: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赏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3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翻译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注释

不关身:不关己事。

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

暮春:晚春。

赏析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从修辞角度看,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创作背景

从诗境看,这首诗应是作者科举落第后身在长安有感之作。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4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注释

蓟门:地名,即蓟丘,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

古老:一本作“故老”,称老年人。

氛氲:思绪深长貌。

零丁:孤单貌。

头鬓:头发。

勋庸:即指功业,功劳。

已矣:完了。

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

汉家:借指唐朝。

穷:尽。

异域:外国。

戍卒:守边的战士。

厌:饱。后作“餍”。

关亭:一本作“开亭”。

沾臆:泪水浸湿胸前。

霏霏:形容雨雪细密。

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也指主帅。这里指胡人主帅。

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

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

重:崇尚,看重。

横行:纵横驰骋。

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黯黯:一本作“茫茫”。

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

凭陵:侵凌,进逼。

古树:枯树。

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

注释

⑴蓟门:地名,即蓟丘,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

⑵古老:一本作“故老”,称老年人。氛氲:思绪深长貌。

⑶零丁:孤单貌。头鬓:头发。

⑷勋庸:即指功业,功劳。已矣:完了。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

⑸汉家:借指唐朝。穷:尽。异域:外国。

⑹戍卒:守边的战士。厌:饱。后作“餍”。

⑺关亭:一本作“开亭”。沾臆:泪水浸湿胸前。

⑻霏霏:形容雨雪细密。

⑼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也指主帅。这里指胡人主帅。

⑽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

⑾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区。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重:崇尚,看重。横行:纵横驰骋。

⑿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⒀黯黯:一本作“茫茫”。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

⒁凭陵:侵凌,进逼。

⒂古树:枯树。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

鉴赏

“蓟门逢古老”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汉家能用武”这一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在“边城十一月”这一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和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幽州多骑射”这首诗称颂了守边戍卒的骁勇善战。全诗先总写幽州民俗的风貌,崇尚勇武;随即指出,他们不但善武而且乐于效力军前,保卫乡土,建立功勋。但诗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狩猎时的场面,不过这场面已够让人感到欣喜了。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将侵略者掀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诗人目睹这一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健儿,对边境油然而生了几分安全感。

“黯黯长城外”这首诗描述了边塞战事纷纭的情况。在诗中,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沉痛地诉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的景物描写切合战斗实际,烘托出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种景色又是战斗中独有的,因此写景即是写战争。在字里行间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惨剧时难以遏制的悲愤心情。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译文

今天我的昏眼忽然明亮,是因为见到了一处临池的好驿亭。

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一片碧色,高大的柳树伸向半空摇曳着青光。

众多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喧哗的人群围观暂住的使臣。

我如能有此作为栖身之处,虽说住在城里也无异于乡间。

注释

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休息的处所。

坰(jiōng):遥远的郊野。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九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己亥杂诗赏析及注释 篇3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品赏析 【注释】: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

龚自珍因事辞去礼部主事之职,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动身南归。诗人客居京城达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日一旦离去,已届四十八岁的晚年了。“先生官京师,冷署闲曹,俸入本薄,性既豪迈,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触动时忌。”其辞官离京时的万端枨触,可以想见。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却感慨道:“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他仕途蹭蹬而一事无成,此次离京无望重返,于是当听到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满怀愁绪的他,无心赏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会增加他的怅惘。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当他触景会心的一刹那,想必有一丝幽怨、几分哀婉吧: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象征着自己的遭遇和命运么?如果诗人沉浸于感叹年华已逝、青春不再,那么他就不是龚自珍了。出乎意料的是,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龚自珍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书院,聚徒讲学。他不无怨恨、不无留恋地告别了过去,但又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他对国家民族的那一份执著的忠忱,至此化为薪尽火传、泽被后人的一种使命感,“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反复吟诵此诗,便会深感诗人一片冰心,照人肝胆!

己亥杂诗阅读赏析 篇4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

11.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12. 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2分)

长安遇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cháng ān yù féng zhù

长安遇冯著

wéi yīng wù

韦应物

kè cóng dōng fāng lái , yī shàng bà líng yǔ 。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wèn kè hé wéi lái , cǎi shān yīn mǎi fǔ 。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míng míng huā zhèng kāi , yáng yáng yàn xīn rǔ 。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zuó bié jīn yǐ chūn , bìn sī shēng jī lǚ 。

己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6

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lǐ qí

李颀

nán shān jié zhú wéi bì lì , cǐ lè běn zì guī zī chū 。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liú chuán hàn dì qū zhuǎn qí , liáng zhōu hú rén wéi wǒ chuī 。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bàng lín wén zhě duō tàn xī , yuǎn kè sī xiāng jiē lèi chuí 。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shì rén jiě tīng bù jiě shǎng , cháng biāo fēng zhōng zì lái wǎng 。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kū sāng lǎo bǎi hán sōu liú , jiǔ chú míng fèng luàn jiū jiū 。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lóng yín hǔ xiào yī shí fā , wàn lài bǎi quán xiāng yǔ qiū 。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hū rán gēng zuò yú yáng chān , huáng yún xiāo tiáo bái rì àn 。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biàn diào rú wén yáng liǔ chūn , shàng lín fán huā zhào yǎn xīn 。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suì yè gāo táng liè míng zhú , měi jiǔ yī bēi shēng yī qū 。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篇7

醉桃源·柳

千丝风雨万丝晴。

年年长短亭。

暗黄看到绿成阴。

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

如人离别情。

绕湖烟冷罩波明。

画船移玉笙。

译文:

千万条柳丝迎着风雨沐浴着晴日,年年站在长短亭旁目睹旅客来去匆匆。从暗黄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绿阴浓重,经历了春来春往的整个过程。莺、燕在柳丝间缠绵徘徊不断穿行,恰似长短亭上人们依依难舍、含愁相别的情形。环湖柳色绿如烟,映衬得西湖水波明净。一叶画舟在水面上划动,载着幽幽一曲玉笙的乐音。

注释:

[1]年年长短亭:指年年柳树都在亭边送人远行。

[2]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春天来时,柳条为暗黄色,春天去时,柳条为碧绿色。

[3]绕湖烟冷罩波明:指柳树沿西湖环绕。

赏析:

饮酒 己亥杂诗阅读及答案 篇8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2、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4、“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二、《己亥杂诗》

5、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 志?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句诗的 理解。

答案: 1.心远地自偏

2、悠闲、淡远、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

情感:表达出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上一篇:六下语文第2课《匆匆》LJJ下一篇:2022年幼儿教师考试试题及幼教复习资料2022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