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和承担作文

2024-08-12

责任和承担作文(精选8篇)

责任和承担作文 篇1

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中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59条: 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第60条: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第62条: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二)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三)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四)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五)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第63条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第64条: 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92条: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9条 用工单位应当履行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的义务,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35条 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和本条例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位被派遣劳动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一)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单位应承担的一般民事责任

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单位应承担的一般民事责任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劳动派遣协议,其性质属于民事合同。另一方面是源自于法律的规定,以弥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不足。,用工单位存在违反对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时就应对劳务派遣单位承担民事责任。

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单位所应尽的法律义务,无论是法定还是约定,内容上基本都属于财产性质。故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单位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性质上亦为财产方面的。因此,就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单位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方式也主要有三种:一是继续履行,即当用工单位没有按时履行财产给付义务时,用工单位应当承担继续履行的民事责任;二是强制履行,即当用工单位能够继续履行而不履行时,劳务派遣单位可在民事裁决后申请 强制履行;三是赔偿损失,即当用工单位违反对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而对劳务派遣单位造成损失时,用工单位应当承担对劳务派遣单位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二)用工单位对劳动者承担的雇主责任

以双重劳动关系学说得出的共同雇主理论为基础,该说认为不仅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关系,而且用工单位也有劳动关系,即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都是被派遣劳动者的雇主。劳务派遣单位基于劳动合同成为雇主,用工单位基于对被派遣劳动者的监督管理权成为雇主。用工单位作为劳动者的雇主之一理应承担雇主责任。

当劳动者在劳务派遣过程中人身权益或财产权益受到损害时,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作为共同的雇主都应当承担雇主责任。我国的《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为什么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 劳务派遣公司的现状:由于劳务派遣立法上诸多问题没有明文规定,在加上对“三性”岗位定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没有体现,导致现在的劳务派遣公司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2. 虽然劳动合同法要求劳务派遣公司的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但实际情况为不少劳务派遣公司就是租个办公室,雇几名员工,再加上几台电脑就开展业务。实际注册资金是多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服务质量如何?是否能承担责任?只有出了事才会知道。

3. 现阶段不少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安排劳务派遣员工的行为属于非法派遣。

 《劳动合同法》第92 条单纯地规定了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但却未具体说明是采用补充连带责任还是一般连带责任。为此,对于双方需负共同责任的事项,应当由双方向劳动者承担一般连带责任,对于应当由一方承担责任的事项,应适用补充连带责任。

责任具体划分:1.劳务派遣中与财产关系相密切联系的则应分配给劳务派遣单位,如社会保险、经济补偿、工资福利发放、职业培训等等。故当劳动者的这些权益受到侵害时,劳动者首先应当要求劳务派遣单位承担雇主责任;在无法向劳务派遣单位主张雇主责任或劳务派遣单位无力承担雇主责任时,劳动者方能要求用工单位承担补充连带责任。

2.劳务派遣中与人身关系相密切联系的应分配给用工单位,如劳动保护、工作时间、劳动卫生等。故当劳动者的这些权益受到侵害时,劳动者首先应当要求用工单位承担雇主责任;在无法向用工单位主张雇主责任或用工单位无力承担雇主责任时,劳动者方能要求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补充连带责任。

3.劳动者在劳务派遣过程中致使第三人人身权益或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已作明确规定,应由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三)行政责任

责令改正、罚款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35条: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和本条例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位被派遣劳动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单位法律责任的规定

第92条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一、行政责任

根据劳务派遣单位行政违法行为情节的轻重,其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分为两种:

1、对一般的违反本法规定的行政违法行为,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是一种补救性的行政责任,是对违法者消除违法状态、恢复合法状态的要求。

“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

2、对情节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罚款作为最常见的行政处罚之一,是一种典型的财产罚,指行政主体强制违法的行政相对人承担金钱给付的处罚形式。

吊销营业执照是一种资格罚。资格罚又称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暂定或剥夺作出违法行为的行政相对人某种行为能力或资格的处罚措施。吊销营业执照是指剥夺行政相对人的经营资格或者行为能力,行政相对人因此失去合法经营的资格,丧失相应的行为能力。是对企业实施监督管理最常用、最严厉和最有效的手段。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罚款应由其主管部门即劳动行政部门或者人事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实施,而吊销营业执照,则应由该营业执照的颁发机关实施。因此,吊销劳务派遣单位营业执照只能由企业登记部门,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

二、民事责任

“给被派遣劳动者权益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是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连带责任的有关规定,劳动派遣单位的违法行为造成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劳务派遣单位以及用工单位。

劳动派遣中“劳动关系”的实质与形式相分离,存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三方,由一个完整的劳动关系割裂为两个残缺的“劳动关系”,劳动者与派遣单位是有关系没劳动,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是有劳动没关系。为防止出现被派遣劳动者权益造成损害后,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相互推诱,或者劳务派遣单位没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的现象,本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对于解决用工单位不实际承担责任、劳务派遣单位实际承担不了责任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受损的权益得到赔偿,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法律效果。

责任和承担作文 篇2

1 企业家要加强自身修养, 强化责任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指出, 广大民营经济界人士要以强国富民为己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根据对承德市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 并结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对目前民营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如下:

2.1 生产竞争力方面

被调查企业中产品生产周期在10天内的占50.9%, 及时供货率达到80%以上的占到被调查企业的75.6%, 产能利用率在70%~80%较合理范围内的占34.5%, 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占42%, 68%的被调查企业售后网点在1~10家之间。

调查表明, 多数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 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时, 具备一定的生产调整适应能力, 总体的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民营企业产品的质量还是比较理想的, 但目前民营企业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网点较少, 反映了民营企业在追求卓越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

2.2 管理竞争力方面

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 大多数按生产性企业组织形式构建。可能是由于股权集中等原因, 集权型是民营企业重大决策的主要类型, 被调查企业中有48家, 约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7.3%, 而采用民主型决策的企业不足10%。同时民营企业具有较快的决策速度, 重大决策时间在1周内的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1.3%。这些都为其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 但民营企业需要加快向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步伐。

2.3 创新竞争力方面

调查显示, 承德民营企业中约80%以上主要从事工艺创新, 而民营经济界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民营企业家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自强自律, 自信自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放开眼光, 与时俱进, 拥有爱国报国的信念和宽厚博大的胸怀,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不断通过正确的财富分配途径, 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 对员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和关爱员工,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将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

2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坚持科学管理, 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就业、增加税收, 不断充实、发展和壮大自己, 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就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

3实行人性化管理,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基本保证, 对于能够创造较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新的企业不足20%。另外在创新方式上, 模仿创新的企业有16家, 占样本总数的29.1%;引进创新的有14家, 占样本总数的25.5%;自主创新的有19家, 占样本总数的34.5%;与其他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有6家, 占样本总数的10.9%。表明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联合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被调查民营企业本身的R&D (研究与开发) 投入平均水平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在被调查的企业中, 进行R&D (研究与开发) 活动的仅有23家, 占全部调查企业的41.8%。表明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差距较大。

2.4资源整合竞争力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 承德民营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人数比例超过10%的企业只占16.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人数比例低于5%的企业接近50%。表明目前在民营企业中, 高层管理者的结构和素质尚不能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 员工文化层次不高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 民营企业还存在着管理技术人员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另外, 民营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总体上说明民营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还需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丁伟斌, 荣先恒, 桂斌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选择的实证

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5, (10) .

[2]李富忠.山西省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08, 5.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尊重和切实维护员工权益, 保证员工享受各种保障, 做到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善待劳动者。

民营企业要认真执行劳动法规, 尊重和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 办理社会保险及工伤保险, 按时全额发放工资, 提高员工的待遇, 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 正确看待员工作用和贡献,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的劳动标准, 富有人道和尊严的劳动标准乃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广泛开展“关爱员工, 实现双赢”和“企业家关爱员工, 员工关爱企业”活动, 努力促进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

4 坚持诚信守法, 维护社会公德

道德和诚信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与核心。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本道德规范, 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前提, 也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发展之基。法制是社会和谐的制度保证, 民营企业要遵守一切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 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民营企业应当以法规为准绳, 以诚信为基础, 以关爱为责任。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提倡勤俭节约, 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讲诚信、重信义、守信用, 依法经营, 质量取胜, 公平竞争, 打造诚信企业,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企业立身之本, 也是企业与社会、与政府、与企业、与公众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这样做, 既有利于社会平衡和社会和谐, 更有利于企业家个人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5 争取公平公正, 维护企业权益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既要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加公平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 要积极争取和维护自身享有公平公正的权益, 如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支持、土地使用、外贸出口以及财产权维护等, 企业要与政府的互动, 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各项政策举措, 使企业在平等、和谐中加快实现新的飞跃。

民营企业也要公平地对待社会其他群体、特别是自己企业的员工, 努力维护他人的公平权利与利益。民营企业要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多做贡献, 在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同时, 要积极帮助后富者走向共同富裕, 这也是民营企业创和谐、树形象的重要实际行动。

6 建设生态经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 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造成今天这样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局面, 企业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其中包括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要承担相当责任。

民营企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 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能源资源, 严格按照环保局的要求, 对所有项目进行环评认证, 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从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安装使用等所有环节和活动都严格按标准要求, 自觉采用循环工艺, 加大科技型、节能型的设施投入,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 在企业内部建立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逐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也为自己创造绿色GDP。

7 积极承担公益慈善责任, 倾情回报社会

民营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要增强感恩和回馈意识, 热心社会慈善事业, 积极参与支持公益事业, 踊跃投身慈善与公益事业事业。要把企业发展的宗旨定位在“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在民营企业中积极倡导“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奉献精神,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鼓励企业参加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改革和建设, 鼓励企业扶危济困, 援助鳏寡孤独和失学儿童等, 鼓励企业向希望工程、彩霞工程、红十字会等捐款捐物, 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爱心和力量。

“实际上, 现在许多企业家已经在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截止到去年, 据不完全统计, 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最先提议发起的‘光彩事业’在全国共实施光彩事业项目9765个, 到位资金523亿元, 培训人员200万人, 安排就业210多万人, 帮助495万余人摆脱了贫困。”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王鹤龄先生表示。

为民营企业如何通过慈善事业发挥社会责任感?一些政协委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先富起来的企业家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 就应该履行帮后富的责任, 可以把资金投到那些利润很薄, 但对贫困地区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项目;可以把财富直接投向教育、残疾等社会福利事业。另外, 国家应该通过税收政策, 来鼓励企业向社会捐助。

有社会学家表示, 由最初的单纯追逐利益到现在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是社会发展和企业家成熟的必然历程。将对人的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是中国的企业家日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总之, 民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运用战略眼光,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注重公平正义, 恪守诚信经营, 规范经营行为, 倡导生态经济, 热心公益事业, 倾情回报社会, 勇于承担起促进企业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 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实现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杜兰英, 杨春方, 吴水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1) .

[2]Kernaghan Webb.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的最新发展[J].管略, 2006, (9) .

[3]张峻峰, 张锋.全面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与机制[J].WTO经济导刊, 2007 (1) .

[4]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出版社, 2006.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崔江水.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J].WTO经济导刊, 2006, (5) .

[7]正在制定中的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6, (8) .

骗捐的民法性质和责任的认定承担 篇3

关键词:骗捐;社会募捐;民法性质

一、捐赠的形式及属性

1.捐赠的主要形式和法律规定

募捐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最为人熟知的是公益捐赠。即特定的组织遵守《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组织章程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并将所得财物用于公益事业。这种捐赠因为有较明确的法律约束,在纠纷的认定和归责上并不困难。除此之外,社会募捐时当今社会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募捐方式,自然人或组织为自己或者他人向社会不特定多数人发出募捐,这就形成了常见的社会募捐。募捐的发起人以自己或者他人存在特殊困难需要救助为由,以募捐人的名义发出倡议或者要约。募集人的身份属性和捐赠财物的指向是两种捐赠的主要区别。由于我国现有法律对社会募捐的立法滞后和规范不确定,又加之网络的发展和信息传递的迅速,社会募捐的数量大幅度增多,随之产生的纠纷给司法造成尴尬,本文将对社会募捐的民法定性和责任认定归属做出讨论。

2.社会募捐属性的讨论

对于社会募捐的属性,学界可谓是众说纷纭。比较常见的是有募捐人代理受捐助人向第三方发出要约的代理行为说,还有捐赠人将自己的财物交予募捐人管理的信托关系说,还有观点认为社会募捐是募集人与捐赠人订立的利益归属于第三人的合同说。由于代理行为的城里将形成受捐助人与捐赠人的权力义务关系,而社会募捐中,募集人对财物的控制和现实中因为捐助目的的达成后余款的控制上,募集人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不只是代理人那么简单。同样,通过研读我国信托关系法可知,信托关系权利义务主体和关系成立方式与社会募捐显然也存在巨大差异,信托关系说也不太符合。而在合同说中,社会募捐的募捐人向不特定社会成员发出倡议的要约行为,社会不特定个人或组织自愿捐出财物并作出承诺,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且否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有没有欺诈的情况下,募捐合同就当成立。受捐赠人是捐赠人与募捐人签订合同的受益人。也就是说,社会募捐应该属于合同行为。

二、骗捐的责任认定和法律后果

1.社会募捐骗捐属性和责任认定

骗捐是指募捐人虚构受捐赠人事实,以欺诈的手段骗取募捐人信任,并依靠信任做出错误的捐赠财物的意思表示。既然社会募捐时合同行为,那么骗捐应该属于合同欺诈行为,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那么,在现实案例中,就可以就具体案情结合欺诈构成要件进行责任认定,社会募捐中,凡是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像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为骗捐,同时承担欺诈的后果。

2.社会募捐骗捐法律后果承担

既然骗捐属于合同欺诈行为,在我国尚未制定关于募捐的专门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就成为可能。近日,广西女孩杨某某在微博中称母亲去世多年,父亲在天津爆炸区附近上班,爆炸发生后即与父亲失去联系,与父亲在病房见最后一面云云。发起打赏功能,募集善款10万余元。杨某某利用天津爆炸灾难,虚构父亲在事故中身亡,向社会不特定成员发出要约。日前,杨某某已被司法机关以诈骗罪定罪量刑。社会募捐中骗捐行为轻则构成民法上的侵权,除要返还财产还要负担民事责任,重则构成犯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骗捐乱象产生的反思和处理建议

1.对乱象产生的原因探究和反思

骗捐新闻时有耳闻,骗捐事件屡见不鲜,这不得不使人反思,谎言利用了公众的爱心和慈悲,利用了社会的朴素情感,显然丧失了道德的底线。但是什么放纵了这些的发生?当个体因为疾病或者变故等原因,使用看似极端的手段寻求社会的帮助,迫于无奈而欺骗良善,反应了社会保障方面尚有很大的缺失,其对公众有很大的亏欠;另一方面,当今网络传播的快餐化发展,相对于索然无味的理论陈述和事实报道,公众更容易被夸张的经过渲染的噱头所吸引,网络信息环境有待改善和净化;还有,民间的慈善缺乏公益捐赠中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规范引导,造成了种种乱象,善款、余款的管理和使用也成了尴尬的问题,如“有偿社工”这样多种形式的慈善模式的尝试都缺乏制度规范,这就使传播者、民间慈善的管理者和社会普通公众应该有所感悟。

2.对骗捐社会现象的处理建议

制度缺失是骗捐屡屡成功的根本原因,法律的空白是骗捐司法适用尴尬的根源。遏制骗捐社会现象,首先要健全法规,我国在捐赠方面并没有专门的一部法律,在专门法律出台之前,地方至少可以制定有关行业和慈善捐赠方面的条例,并通过条例的施行效果指导法律的制定。再有就是完善保障社會保障,慈善捐赠本身的作用重大,是社会保障的有生力量,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其框架内慈善捐赠制度,规范捐赠主体和善款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再有就是要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社会文化涵养,多途径培养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结束语

社会募捐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环,不仅对社会稳定、消灭矛盾有重大意义,而且弘扬了社会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浅谈骗捐的定性和法律后果的承担,以期对把握社会募捐立法和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中国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高华佐(1991.05~),男,山东日照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承担责任作文 篇4

那天我刚满十岁不久。刚刚放学的我,放下书包就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四岁的妹妹刚开始也和我一起看的津津有味。我看得入了迷,连妹妹什么时候出去的都不知道。直到我看得眼睛累的时候才发觉妹妹不见了!

我满屋子找,怎么喊她也喊不应,头上的汗水顺着我的脸往下滴。终于,我冲进一个小房子里发现了她。妹妹一个人坐在地上,头发凌乱,地上全是布料,手中拿着她心爱的芭比娃娃,小声嘀咕着:马上你也要有新衣服穿啦!那芭比娃娃好像也举着个笑脸在唱歌。我注视了她一分钟,突然意识过来:哪里来的布料?我定睛一看,那是妈妈才给我买的新衣服!我恼火极了,使劲地把门一推,大喊到:“你完了!”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了门口,大声对正在菜园种菜的妈妈叫道:“妈妈,妹妹把我的新衣服剪了!”我微微听到妈妈发了一问,“什么啊?”虽然只是微微的声音,但我感觉到了妈妈的怒火,感觉空气中的尘埃都要燃烧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为妹妹马上要被打了而感到有点开心。

妈妈气势汹汹的朝我走来,手里还握着一根黄色的竹条,我正想着带妈妈去找妹妹。可谁曾料想,妈妈一个回手揪住了我的耳朵,拉着我找到了妹妹。我感到很委屈,于是大叫道:“这件事不是我干的,跟我有什么关系?”结果都知道:我腿上多了一条红色的梗。别看它面积不大,但就像火一样烧像针一样扎。“你自己想,我为什么打你!”妈妈斜眼低声说道。

我委屈巴巴的走回房间,坐在沙发上边揉着那条红色的小蛇,边想着为什么。

过了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如果我把我的衣服好好地放起来,妹妹也不会拿到。如果我好好地看住妹妹,没有一直看电视,这件事也不会发生,妹妹还小,她什么都不懂,我却把责任全都推给她,我真是个坏姐姐。

承担责任作文 篇5

责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也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责任如花,世间处处有花,世间处处有责任。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有责任感,那么他一定是一个精神上成功的人。”范仲淹“先忧天下,后喜天下”的强烈责任感一直流传至今。

像范仲淹这样名不见经传的责任心很强的人是谁?社会需要责任。责任是一朵盛开的花蕾。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来浇灌它,让它在全世界绽放。一个美国小伙子在他年轻时的不懈努力下,在一个城市开了一家小银行。然而,不久之后,银行被抢,银行损失惨重。所有储户都来要求赔偿。不久之后,法院批评他不需要全额支付。但事发后,他去找储户道歉,并承诺会赔偿所有损失。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还债生涯。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这时,他才松了口气,道:“现在,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他的责任感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他既对他人负责,又对可以说是对自己负责。

然而,在当今社会,那些假冒伪劣商品制造者无知良心生产对人类有害的食品,而肇事者却置之不理……无疑,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这样的人是要被投的被人放在一边。是的,它们就像阻碍花朵的虫子一样,要尽快消灭它们。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承担责任。责任就像昏暗中的火炬,可以把人从昏暗的无知中解救出来。责任就像一把强有力的伞,为我们挡住谣言。责任是我们对待自己生活的态度。有了责任感,我们才能在人生旅途的错误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世界处处有萌芽,让我们用强大的实际行动,让每一朵责任之花绽放灿烂!

学会承担责任作文 篇6

做为男人应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任这是男人的责任,作为女人要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是女人的责任,这样这个家庭就具备了和谐的条件。以前总以为将脱下的脏衣服扔给妈妈,然后穿上妈妈洗干净的衣服,没钱了开口要就有人给,这是很正常的事,但直到有一天自己觉得妈妈在洗衣服时弯腰不是那么的利索了,父亲走路时腰也不是那么的笔直了,自己的心忽然隐隐作痛,我问自己我对这个家做了什么呢,我用自己的青春蚕食着父母的身体,我却一无所知,有时还用自己所谓的长大去创伤他们的心。我开始思考我应该为自己的家,为父母做点什么呢,我应该努力的学习尽快的从父母那里接过这个家庭生活的担子,这是自己一个男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我们处在社会中,我们就有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曾被刚刚过去的不同寻常的冬天感动过吧!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我国南方陷入了五十年不遇的冰雪大灾难中,但我们在这场灾难中没看到哀嚎,感觉到的却是南方传来的一股股暖流。我们的主席,我们的都曾亲赴抗击暴风雪前线指导抗灾,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不分昼夜的抢修公路、电路设施,我们的电工技术人员攀上几十米高的冰冻电线塔架上抢修电路…….当记者采访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时,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多么简单的回答,但却是那么的有力---责任。在感动的同时,我知道我现在虽然不能像抗击暴风雪前线的英雄们那样,但我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为建设我们的美好祖国出力,这就是我的责任,我对于社会的责任。

论产品责任案件中责任承担主体 篇7

生产者作为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 法条并没有将生产者的过错作为承担责任的条件, 即无论他是否存在过错都应当承担责任, 即生产者承担的是严格责任。生产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国法律没有对其作明确的解释。《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第1条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产品的缺陷造成的损害负责。”该指令第3条对生产者的范围界定为包括: (1) 制造人, 含成品制造者、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2) 准制造人, 即在产品上标明自己是该产品生产者的人; (3) 进口商, 指在商业活动过程中以销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销为目的将产品输入共同体市场的人; (4) 供应者, 在不能确定生产者的情况下, 产品的供应者视为生产者。

为了便于受害者主张自己的权利, 对生产者的界定应以消费者的视角为准, 因为人们在消费时都是以产品的外观和标注来认定产品的生产者, 消费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区分真正的成品制造者和准制造者, 因此出于便利诉讼和保护消费者的目的, 成品制造者和准制造者都应属于生产者的范畴, 应依严格责任对有缺陷的产品承担赔偿责任。

进口商是随着国际贸易而出现的一类主体。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国际贸易日益频繁, 进口产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此时在进口产品出现缺陷的情况下, 如果依然要求国内消费者向生产者索赔, 则因为属于涉外诉讼, 不免会有诉讼时间长, 求偿成本高, 难取证等等问题。因此从切实维护国内消费者利益出发, 避免出现因进口产品缺陷的生产者在国外而使国内受害者无法受偿的情况出现, 应当将进口商列为产品责任的主体。这一问题在我国已得到了有关立法机关的注意, 在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5条中规定:“本规定所称进口商, 指从境外进口汽车产品到中国境内的企业进口商视同为汽车产品制造商。”

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 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 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应运而生。若因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提供了有缺陷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而使成品出现缺陷致人损害时, 能否追究呢?学术界一般认为, 不宜由消费者直接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责任。因为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提供的为原料、零部件, 从原料、零部件到成品之间的过程, 需要对原料进行各种加工行为, 一般会改变原料原有的物理性质。而且作为消费者来说, 成品上一般不会标注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消费者事实上不可能知道谁是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在诉讼中也很难越过成品生产者去证明谁提供了原材料和零部件, 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否存在缺陷, 所以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不宜作为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若他们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有缺陷, 可由成品生产者向其追偿。成品生产者可以通过另提起一个诉讼来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产品缺陷责任;另一方面, 在消费者对成品生产者提起的产品缺陷诉讼中, 成品生产者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 追加这两个主体为第三人, 从而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责任。对此, 笔者以为至少在两种情况下, 可以规定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为产品责任的主体。第一, 若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从成品的外观上清晰可见, 在产品缺陷导致损害发生后有证据证明损害的原因是原材料或零部件存在缺陷, 则由可以给受害者选择权, 由受害者决定向成品生产者或者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追究。举一个例子:若消费者购买一部手机, 在产品的电视广告和宣传册上都清晰地说明该款手机使用的是三星电池, 买后没多久在一次通话中该手机发生爆炸, 消费者手被炸伤。事故发生后消费者把此手机送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经鉴定发生爆炸的原因是手机电池质量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允许消费者有选择权, 其可以选择对手机生产厂家或三星公司提起产品侵权之诉。尤其在消费者是基于对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信赖, 而选择成品的情况下, 更应允许直接追究原料、零部件提供者的产品责任。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电脑时, 也许对电脑本身的品牌不会太在意, 但大家都会注意处理器, 每一部电脑在出售时也会标明其使用的是英特尔赛扬、奔腾或酷睿处理器, 大部分人会基于对处理器的选择而决定电脑的购买若在使用中处理器出现问题而产生损害应允许消费者直接起诉英特尔公司。第二种情况, 当成品生产者怠于行使其对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求偿权时, 亦应允许受害者直接追究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的产品责任。在实际生活中, 有些成品生产者会基于各种原因而怠于向提供缺陷原材料、零部件的厂家追偿, 此时若成品生产者本身没有能力赔偿受害者, 则受害者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护。在实际中, 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 或者两者均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时, 当成品制造公司因产品缺陷责任而无法赔偿时, 因为与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之间为关联企业, 其常会怠于追偿。此时若受害者可以提供证据证明谁是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 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否存在缺陷, 则应允许受害者直接向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请求赔偿。因为根据近因理论的合理预见规则, 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向成品生产者提供了有缺陷的原材料、零部件, 作为一个有正常智力的谨慎的人, 他应当合理地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成品亦存在缺陷, 一个有缺陷的成品会造成对他人的危险, 则他们的行为构成损害结果产生的法律原因, 因而应对损害承担责任。所以,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缺陷产品的受害者的权益, 使损害得到尽可能的赔偿, 应允许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成为产品责任的主体。

另外在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中, 还出现了一个概念:供货者。《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 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 (以下简称供货者) 的责任的, 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所谓供货者应指在货物或产品流通过程中, 从生产者、进口商或者其前手取得货物或产品, 转而向其后手或最终销售者提供货物或产品的商事组织或自然人。供货者是从成品生产者或进口商到最终销售者的一系列环节中的中间主体, 虽然供货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负有保证其经手产品质量的义务, 也都具有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机会, 但同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一样, 他们的身份难以为受害者识别, 受害者也难以对他们进行举证。因此, 对供货者不应使其成为产品责任的主体, 只有在供货者不能指明生产者及其前手供货者时, 承担赔偿责任。此时, 对生产者的追偿在中间环节发生断裂是因为供货者存在过错, 所以此时由离生产者最近的供货者承担责任, 将这一供货者视为生产者而承担产品缺陷责任。《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就采取了这一观点, 在第3条对生产者的范围界定中规定:“在不能确定生产者的情况下, 产品的供应者视为生产者。”此时产品的供应者与我国法律规定的供货者是同一概念。《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与此种情况相类似, 根据同样的立法精神规定了将销售者视为生产者的情况。

世界各国的产品责任法都将销售者列为产品责任的主体, 我国也不例外。因为销售者处于产品到消费者的最后环节, 其身份易于被消费者得知。在我国, 销售者根据过错原则承担产品责任,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另外有一种特殊情况下, 将销售者视为生产者, 即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时与上面将供货者视为生产者的情况相似, 因为销售者不能指明生产者或供货者, 所以导致受害者无法向生产者主张赔偿, 则在这种情况下将销售者视为生产者, 依照严格责任原则承担产品责任。

在理论界, 有些专家、学者建议将产品责任主体范围扩大, 将产品的运输者、仓储者也列为产品责任主体。但他们也一样存在难以被识别和难举证的问题。而且作为从生产者到最终销售者的中间环节, 他们与供货者的最大不同就是运输者、仓储者没有对产品的进货检验义务。若因运输者、仓储者的过错而使产品产生缺陷, 生产者、销售者在赔偿受害人之后, 可以依据运输合同、仓储合同来要求有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

经过修理的产品出现缺陷时, 对修理者应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属于生产者的修理者, 另一类为独立的修理者。从属于生产者的修理者, 从法律地位上看为生产者的一个内设机构, 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 当经维修的产品因缺陷而产生损害时, 依旧由生产者承担产品缺陷责任。对独立的修理者, 当产品本身不存在缺陷, 只是因其修理行为而出现缺陷时, 根据直接因果关系规则, 其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结果产生, 其应对损害承担责任。当造成损害的缺陷本身就存在时, 独立修理者的行为介入原有的因果关系之中, 成为介入因素。此时应分三种情况讨论:第一, 独立维修者有一般过失。此时其维修行为虽有过失, 但造成损害结果的主要原因仍源于生产者, 有过失的维修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强度较小, 不能打破原有的因果关系链条, 仍应由产品生产者承担缺陷产品责任。第二, 独立维修者有重大过失。在这种情况下, 行为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强度较大, 应认为原有因果关系链条被打破, 维修行为成为新的原因, 由独立维修者承担赔偿责任。如:一台微波炉本身保险存在缺陷, 使用者将使用说明书与微波炉一同送到一家电维修者处请其修理, 说明书上有明显的警示说明此微波炉只能安装保险管而不能安装保险丝, 但该维修者未看说明书而凭经验安装了一根保险丝, 后该微波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 致使用者受到人身伤害。在这里, 有重大过错的维修行为替代原来的原因, 使生产者免除责任, 有维修者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第三, 加重缺陷行为。因不当维修而使产品原有缺陷更为严重, 此时根据可预见性规则, 以一般人的标准, 维修者应当合理地预见到自己不当的维修行为会造成使用者的危险, 因而该行为与损害结果构成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此时, 维修者在因不当维修造成的更加严重的损害后果范围内承担责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人们因使用有缺陷的产品而发生的产品责任案件在近年屡见不鲜。在产品责任案件发生后, 哪些主体应当对受害者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产品责任案件中生产者、销售者和维修者的具体不同情况研究其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关键词:产品责任,生产者,销售者,维修者

参考文献

[1]段仁元, 陈恩才.论产品缺陷与产品责任主体[J].求索, 2004, (5) .

责任和承担作文 篇8

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就建设方与承包方及建筑施工方而言,其责任一般由承包方承担。《建筑法》第5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偷工减料。工程设计的修改由原设计单位负责,建筑施工企业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第59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的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这一点也可以从《合同法》的第281条规定中得到印证:“因施工人的原因致使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发包人有权要求施工人在合理期限内无偿修理或者返工、改建。经过修理或者返工、改建后,造成逾期交付的,施工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承包人拒绝修理、返工或者改建的,发包人还可据此请求相应减少支付工程款。

在认定施工方对工程质量承担责任之时,一般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施工方不按照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施工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施工图纸是施工的直接依据,而施工技术规范也称为施工技术标准,严格按照两者进行施工是保證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也是划分责任的重要依据。

(2)建筑施工方未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规范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验,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

(3)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中,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出现问题;建筑工程竣工时,屋顶、墙面留有渗漏、开裂等问题,均应归入承包方应承担的质量责任。

司法实务中遇有建设方以工程质量存在问题请求酌量减少工程款时,其所能得到支持的减少额一般就是工程质量修复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对原不合格工程实施拆除、返工、修复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人工费用等,双方就上述费用达不成一致时可以通过对质量修复费用进行审计的办法予以认定。除此之外,建设方由此造成的损失仍然可以以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向承包方追讨。在程序上,工程质量问题可以直接作为对请求给付工程欠款的抗辩理由,而不必另行提起反诉。

二、工程质量责任由发包方承担的例外情况

《合同法》第256条第257条规定,承揽人对定作人提供的材料,应当及时检验,发现不符合约定时,应当及时通知定作人更换、补齐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承揽人发现定作人提供的图纸或者技术要求不合理的,应当及时通知定作人……也在一般原理上支持了工程承包方作为特殊承揽人的免责事由。具体来说,包括:

(1)发包人提供的设计有缺陷。按国家规定,发包方不仅应提供符合约定要求的设计文件,还要提供符合约定要求的勘察数据、施工图纸以及说明书等资料。其中,设计资料不仅要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施工合同的约定,还应满足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标准以及符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的技术规范。同时,如发包人擅自变更工程涉及到质量瑕疵的,发包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发包人提供或指定购买的建筑材料、建筑配件、设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由发包人提供建筑材料、建筑配件、设备的,发包人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配件、设备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发包人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方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对此,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对发包方采购提供运送和清点建筑材料等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并明确了发包人供应的材料(即甲供材)与和承包方约定的一览表不符时应承担的责任。司法裁判可以直接以此为依据。

(3)发包人直接指定分包人分包专业工程。现有的《建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都是着眼于限制约束总承包人利用分包形式转嫁自身应承担责任、损害建设方利益的行为,规定了分包必须是总承包合同约定或经过发包方认可,主体工程必须由总承包人独立完成不得转包等。但实践中发包方利用自身强势,绕过总承包人直接指定分包人,甚至从中渔利的不当行为出现不少。由于此类分包人由发包方直接指定,总承包人对其施工行为的监管力度明显减弱,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也缺乏应有权利。相应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填补了这一空白,针对此类情况免除了承包方对工程质量缺陷的相应责任。

当然,发包方具有上述过错,并不全然免除了承包方对工程质量的任何责任。根据《建筑法》和《合同法》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承包方规定的义务,承包方存在以下过错时,仍应对工程质量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1)承包方明知发包方提供的设计图纸存在问题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而没有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继续施工的;

(2)对发包方提供的甲供材(包括商品混凝土)没有进行应有的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仍然使用的;

(3)对发包方提出的违反法律法规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要求,承包方不予拒绝而进行施工的。

三、工程质量责任推定由发包方承担的特定情况

这主要指工程未经验收合格发包人擅自使用的情形,发包人以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承包人承担责任的,法院不予支持。《建筑法》第61条规定,建筑工程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合同法》第279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16条也作了同样规定。如果发包人在建设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情况下,仍然擅自或强行使用,即可视为发包人对工程质量的认可,或自愿承担工程质量不合格的质量责任。这也是合同法原理中交付工程责任风险转移的体现。

上一篇:端午节的各地习俗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