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小组方案

2024-10-19

应急小组方案(精选7篇)

应急小组方案 篇1

关于成立2014应急管理工作领导

小组的通知 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全面提升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经社区党组研究,决定成立健康路社区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阿不都热沙克(居委会主任)

副组长:田木尔白克(书记助理)成员:恰谢努尔(综治干事)

库瓦提(社区干部)

买买吐孙(统战干事)

沙依尔(包户干部)

奥热孜白(包户干部)

健康路社区

2014年3月10日

应急小组方案 篇2

应急小组于9月8日宣布成立了一个新的团队, 以审核溢油事故的控制方法, 其目的是防范类似墨西哥湾事件的再次发生。预计该团队专家将在三到六个月之内提出报告, 就这一问题给出初步建议。

此消息是由壳牌的Joep Coppes (应急小组协调人、OGP管理委员会委员) 在国际执法者论坛 (IRF) 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宣布的。据IRF称, 在华盛顿以外的地方开会, 目的是讨论并设立一个协调一致的响应机制, 以处理此次墨西哥湾及澳大利亚的溢油事件带给安全执法机构的很多复杂而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此次会议吸引了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荷兰、新西兰、挪威、英国及美国的广泛参与。

在会上Joep特别强调, 应急小组的首要目标就是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然而, 无论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 事故终究还是会发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就是使作业者时刻准备好一切必要措施, 以控制事故并将事故对居民、环境设施、以及社区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为此, Joep提出应急小组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钻井设计和作业程序—充分利用专家网络。

控制能力—分析区域性的需求及潜在的技术途径。该研究小组由10多名全职国际员工组成, 具备技术分析和设计能力。

护理应急小组作用初探 篇3

关键词 护理应急 小组 作用

我院护理部以病人为中心,设立了临床护理应急小组,以保证全院范围各护理单元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今年以来,在病人急剧增多的情况下,为保证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先后从全院24个科室抽调6名骨干护士,组建护理应急小组,缓解部分科室护理任务繁重、护理人员一时难以递补的困难,在我院临床护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应急小组

统一认识、协调同步的医院管理调配机制。院领导认识统一、行动协调同步,是医院良好运行管理的关键。领导的正确认识,是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及规章的保证;只有领导正确认识,才能使医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步调一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建立护理应急小组。护理部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组建一支由护理骨干组成的护理应急小组。人员相对固定,由护理部负责调动。我院应急小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和技术力量上的及时保障。人员从各科室抽调具有一定临床经验、专业技术熟练、心理素质稳定、工作责任心强的骨干护士组成,能够胜任各班职责,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应急小组护士平时随科室内护士排班,完成常规护理工作,遇有抢救任务时,无论白天或黑夜,随时随地抽调,以保证特护班次的正常循环;重大节日期间有计划地安排专人值班,以备急用。

发挥应急小组作用,提高护理质量

充分发挥护理应急小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当病人所在的某一科室,在技术力量、设备使用及人员配备上难以完成高质量护理时,针对护理工作的需要,能否迅速保证人力、技术等护理措施及时到位,直接决定着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

我院组建护理应急小组的目的在于,当某阶段病人过多,超过了该科室的床位数与护理人员比例时,护理工作难以保障细致入微,科室可以向护理部申请启用护理应急小组,护理部在第一时间调动护理应急小组人员,全力以赴地协助该科室开展工作,对病人实施系统、整体的护理治疗,满足病人的需要。同时,保证节假日和夜间病人的抢救效果及特护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应急小组人员进行护理常规技能的强化规范培训。遵循护理应急小组的工作性质及有关要求,护理部制定切合我院实际的培训计划,使所有应急小组人员从正确认识到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巧和应急防护技术,甚至如何接诊病人,如何做好心理护理等的培训。熟悉及掌握先进仪器的使用,学习和运用最新护理方法;同时,来自不同科室的护士相互交流工作体会,并把先进的护理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以推动专科的护理工作。我们还注重应急小组人员的心理素质测评和锻炼,培养护理人员具备应急护理各种疾病的一般常识,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等。

讨 论

护理应急小组的成立,彰显了全院上下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过去每逢病人多,工作忙,护士连续值班或该休息的不能休息,即使从别的科室临时借调护士也无法解决专科护理问题。护理应急小组的成立,保障了各班次人员的到位,从技术和服务上保证了病人护理治疗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应急小组的成立,充分发挥了骨干护士的作用。随着整体护理的全面开展,要求对每一位入院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执行护嘱并填写基础护理记录单,认真书写护理病历,科学规范地对病人开展系统化的整体护理。

综上所述,护理应急小组的成立,为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小儿先心病手术有创新

近日,在国际心血管外科的最高讲坛——美国胸外科协会年度大会上,第一次有了发自中国大陆小儿先心病领域的声音: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教授宣读的“双心室流出道重建策略与术式选择”大会报告,在国际同行中获得高度评价。

据介绍,正常人心脏的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而有些儿童会发生心室大动脉异常连接,即主动脉与右心室“误接”,还会合并左心室流出道狭窄,表现为严重缺氧,紫绀,丧失活动能力。如不及时矫治,患儿往往在学龄前夭折,但普通的大动脉掉转手术不适于这种矫治难度极大的先天畸形。

2004年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一种新术式——“大动脉根部双换位术”,即同时重建患儿的左心室及右心室血液流出通道。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职责 篇4

组长(副组长)职责⑴及时向总监办、指挥部应急领导小组、公司以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等报告事故及处理情况工程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职责

1、项目经理XX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副组长由项目书记XXX刘超、副总工XX担任,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组长不在或授权时,副组长按序行使组长的权力。

2、组长(副组长)职责

⑴及时向总监办、指挥部应急领导小组、公司以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等报告事故及处理情况,必要时请求援助,并接受其领导,落实指令。

⑵审定并签发本项目应急预案。

⑶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令。

⑷下达本项目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⑸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统一协调应急资源。

⑹检查督促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⑺负责对外联络,向新闻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⑻负责检查监督应急准备工作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培训

教育及应急预案的演练、操练和讲解活动。审批并落实项目应急准备及救援资金。

㈢、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及职责

⑴综合协调组。

组长:Z

组员:Z负责对事故救援过程中的各职能小组进行协调指挥,并做好联系社会、市指、公司救援力量的沟通工作。

⑵抢险救援组。

组长:Z

组员:Z

负责现场伤员的搜救、损失设备的安全转移及事故后对被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及时控制危险源。

⑶安全疏散组。

组长:Z组员:Z

负责对事故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及物资转移等工作。接警后,督促所有员工立即离开工作岗位,从安全道路有秩序地撤离。员工疏散顺序是先现场人员,再附近工人、村民,最后各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员。并根据各部门负责人提供的工作人数及访客登记资料核查人员情况,承包商与访问客人的疏散由负责接待部门负责人指派专人护送至安全区域。安全撤离后,防止员工未经许可重返事故现

场。

⑷现场救护组。

组长:Z组员:Z

负责抢救和临时处置事故现场伤员,负责护送重伤员到相应医院救治。有权禁止人员进入情况不明的现场,防止人员伤亡事故扩大。

⑸现场警戒组。

组长:ZZ

负责隔离事故现场、保护事故现场事故,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协助人员抢救和疏散,防止有人借机偷盗和破坏财物。

⑹善后安置组。

组长:ZZ

提升机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篇5

组长:王向伟

副组长:黄莉

组员:段红站武广安李成高

应急救援电话:***

消防:119医疗:120报警:110

市建管处安全科:6915855

信息传递办法与说明:

1、信息传递应保持畅通无阻,信息传递应讲清详细地址、电话、事故简况。

2、施工现场发生火险,突发事故已出现危重伤员及现场人员已难以平息的群殴、抢劫事件,应立即报119、120、110及上级救援机构,然后报公司、主管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

3、除第一款以外情况,现场人员可同时上报公司、主管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

4、伤亡事故按事故报告程序上报。

第一章:求救的联系、引导、疏通

1、根据事故类别,选择与外部救援机构联系

火险119(消防)

伤员l20(医疗)

斗殴110(巡警)

公司及上级各应急救援机构

2、与外救援机构联系时,讲清事故详细地点,(路、号、路口或标致性单位、地点)、事故简明情况、报告人、联系方式。

3、派人在现场就近主要路等待接应。

4、清理道路,疏通人员,保证应急救援车辆、人员顺利通行、撤离。

第二章:现场(院前)急救

一、现场急救在此只指对现场受伤人员在120急救车到达前或将伤员送医院前的急救。

二、伤员如无知觉

l、保持伤员气道畅通:头后仰、下颌上提、口腔撑开

(1)头后仰——下颌上提法:将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头向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将颌部向上抬起,气道开放。注意食指和中指尖不能压迫颈部。假牙有利于口对口呼吸,可不必取出。无颈部外伤者亦可改用头后仰——颈部上提法-

开放气道。

(2)双手指颌法:双手紧抓双下颌角,下颌上移,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此法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

2、用手清除口腔和咽喉部异物,或用背部拍击法等。

(1)手指清除法:对昏迷病人,其面向上,打开口腔,抢救者握住病人的舌和下颌抬起,使舌从咽后壁拉开,可部分打开气道。另一只手的食指沿病人颊内侧插入,深达舌根部,将异物取、钩或拉出,但小心勿使之落入深部。

(2)背部叩击法:病人立或坐,救助者立在病人的后方,一只手从后伸向前支持其前胸,另一只手在背侧两肩胛间用力叩击4次。此法也可用于俯卧位或侧卧位。

三、伤员如无呼吸,采用人工呼吸

1、迅速向肺内吹气2次。

2、口对口,口对鼻呼吸法。

(1)口对口呼吸法:保持呼吸道通畅。用放在前额的一只手的手指夹紧病人的鼻孔使之紧闭。但病人呼气时应开放。抢救者双唇包绕封住病人的嘴外缘,在密闭状态下向病人口腔用力吹气2次,每次1.5秒钟,吹气量达800一1200ml。吹气后放牙鼻孔待病人呼气,抢救者再吸气,准备下一次吹气。若病人未呼出气体,口对口呼吸无效,重新开放气道,消除口腔异物

(2)口对鼻人工呼吸法:病人牙关闭或口部有外伤,可向病人鼻吹气。但吹气时应关闭口腔,病人呼气时应开放其口腔,其它操作与口对口相似。

3、继续保持头后仰状态。

4、触摸动脉搏动,如脉搏正常,持续人工呼吸,频度每分钟12次。

四、如无脉搏、无呼吸及喘息,瞳孔扩大和涉死状态

1、伤员背部应垫一块硬板,或睡在硬质地面上。

1抢救者用靠病人脚部一侧手(即抢救者位于病人右侧用右

2、确定按压时手的位臵:○

手,位于左侧用左手)的中指和食指,臵于病人的一侧肋弓下缘,自外向中间移动,两手指移动左右肋弓的交点(剑突),中指臵于该交叉,食指在其上方与中指并排,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②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臵于胸骨下部,紧靠第一只手食指的上方旁侧,手的长轴(尺测到挠侧线)臵于胸骨的长轴上。③第一只手平行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或紧握另一只手的手碗茸。双手的手指交锁或平行重叠,手指翘起,不能压在胸壁上。

3、按压:抢救者双臂绷直,肘关节固定不动,双肩在患者胸骨的下上方,靠上半身体

重和肩、臂肌肉力量上下垂直按压,使每次压力直达胸骨,切忌左右摆动。向下按压幅度4—5 cm。向下按压和放开时间比为50:50。一次按压后完全放松对胸骨的压力,但手和身体位臵不变。按压频率

80—l 00次/分。儿童越小按压频率应加快,按压幅度减小。原则上按压应不间断进行,为进行检查,允许暂停5秒。若进行气管内插管等操作或搬动病人,按压中断不能超过3 0秒钟。

4、一人操作l5次胸外心脏按压后,迅速人工呼吸2次,反复交替进行。

5、双人操作5次胸外心脏按压后迅速人工呼吸

五、外伤救治:

1、利用现场预备的消毒用品和纱布、绷带消毒、止血。

2、伤员出现昏迷、窒息、无脉搏等症状,按第二、三、四条进行救治。

六、及时报120急救或转送就近医院。

第三章:可能潜在的事故隐患及应急救援

1、坍塌

2、触电

3、坠落

4、倾覆

5、其它伤害、伤病

第一节坍塌事故应急救援

1、施工现场一旦发生坍塌,发现有人员受伤或被掩埋,现场现有管理人员的最高级别即为临时指挥,立即组织救护。

2、未伤人员应立即停工,然后采取必要措施,加支护,确认没有危险时方能进行抢险救护。

3、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或以人力、或以机械清理,确定使用工具,确定人员、分组、分班,组织抢救。

4、同时观察周围环境,采取支护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5、同时根据信息传递网络报1 2 0急救,报公司、主管部门,上报上级应急救援机构增援。

6、配合120急救,疏通道路、派人护送、做资金准备。

7、查证、确定受伤人员,保证伤员不被遗漏。

8、抢救出的受伤人员出现窒息,120急救到现场前,现场人员应采用急救措施及时救治。

9、根据事故上报程序和事故级别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10、根据救护程序和方法,及时进行现场急救。

第二节触电

l、施工现场发现有人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干燥木杆或其它绝缘材料挑开电线。

2、将触电人与接触电器分离开,然后移至平整场地实行人工急救,同时拔120急救。

3、因电引起电箱起火,电线起火、其它物资、材料起火,都应首先断开电源,电箱起火不能断开电源时,应用于砂或干粉式灭火器急救,切勿用水或导电的灭火剂灭火。

4、因电起火的一切物资材料,断电前,都不能用水或导电的灭火剂进行灭火。

5、派人通知可能危及的毗邻单位、做好防护、人员撤离.财产抢救工作。

6、若火势较大现场人员无力扑救时,立即按信息传递程序向119报警,同时向上级救援机构求救。

7、有人员伤亡,按报告程序立即报120急救,同时报企业、主管部门及上级相关部门。

第三节 倾覆

1、施工现场的建筑物墙体,现浇砼,临时围墙,临时工棚,外墙脚手架等,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倾覆。

2、一旦发生倾覆事故,应立即按第一节程序组织抢救。

3、倾覆事故往往伤及多人,现场指挥要做好抢救人员的组织和工作分配,并防止事故扩大和注意现场抢救人员的安全。

4、按第一节现场急救方案救治伤员。

5、按第一节报告程序求救、上报、调查、处理。

第四节坠落

1、高空坠落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多发事故,做好安全防护是关键。

2、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往往不会是群体,要根据伤员受伤情况,伤及部位,按第一节现场急救方案,实施救治。

3、救助时,应注意伤员伤及部位的保护,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4、同时报120急救,或组织车辆、人员迅速送往就近医院。

5、按程序上报公司、上级主管和有关部门。

第五节其它伤害、伤病

1、施工现场发生机械伤害,物体打击伤害或其它伤害,应立即按急救方案组织抢救,需要时打120救援,同时上报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

2、施工现场出现急病人员,应积极提供帮助,转送医院或打120救援。

3、外部人员施工现场发生事故,现场施工人员有责任、有义务立即实施救助,同时联系救援,上报有关部门。

第四章:救援指挥和救援人员的职责、权限、义务

1、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救援指挥人员和救援人员应迅速赶到现场。

2、采取有效措施投入抢救工作。

(1)抢救受伤或危及被困人员。

(2)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3)抢救财物、资料。

(4)按程序报警、报案、救援。

3、现场救援指挥为现场最高长官,救援人员和其它人员须服从指挥。救援人员有权分配现场其它人员实施抢救工作。

4、现场救援指挥和救援人员为应急抢险有权使用现场任何工具物料。

5、现场救援人员和施工人员有服从指挥的义务,积极参加抢救的义务,上报和协助调查的义务。

第五章事故报告

1、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直接或逐级按时报告项目经理、公司负责人。

2、公司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到达事故现场,并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劳动部门门、安全部门、人民检察院和工会。

3、协助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检查部门、劳动部门、工会调查处理。

4、保护事故现场不被破坏。

主管部门电话:办公室6915855

上级相关部门电话:市安委会6692722

劳动部门6692189

检察院6612025

应急小组方案 篇6

二、组织机构

科室成立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小组,负责医疗救护

组长:阿力甫

副组长:马兰

组员:赛依地、吐尔洪、张军建、古扎努尔、苏夏、茹克娅、苟文敬、阿依古丽、米热古丽、阿依努尔、玛依努尔、布左热古丽、塔吉古丽、布阿依谢木

应急组职责:

1.监督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2.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据其影响,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3.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中,对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不履行岗位职责、不服从指挥调度、散布谣言、扰乱医疗秩序、危害公众健康等行为者,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4.接到突发事件报告时,迅速组织核实具体情况后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是否启动相关应急救护预案的建议;

5.迅速组织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三、应急处置流程

南京长江隧道火灾应急方案 篇7

1 工程概况

南京长江隧道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与三桥之间, 连接河西新城区、江心洲、浦口区, 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过江通道之一。隧道总长约6 km, 按双向6车道快速通道规模建设, 设计车速80 km/h, 车道宽度为3.5 m×2+3.75 m, 净高4.5 m, 路缘带宽度为0.5 m, 并设有逃生通道。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南京市单一的桥梁过江交通方式, 对于缓解跨江交通压力, 促进沿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隧道安全成为隧道运营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本文以南京长江隧道为研究对象, 开展隧道火灾应急方案研究。通过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PYROSIM, 对隧道发生火灾时不同通风风速条件下烟气及温度分布进行模拟, 从而制定火灾状况下南京长江隧道应急方案, 指导火灾救援和人员疏散。

2 火灾危害分析

2.1 隧道结构损伤

隧道发生火灾时, 衬砌混凝土受热, 表层水分形成的蒸汽进入内层孔隙形成拉应力。当温度迅速升高, 拉应力也会急速增大, 使得混凝土表层脱落, 形成爆裂。混凝土密实度越高, 含水量越高, 越容易发生爆裂。同时, 混凝土强度、弹模、与钢筋间的粘结能力等也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通常在300~400℃时, 混凝土强度会降低10%~20%;400℃以后强度会急剧降低;到达800℃时, 混凝土基本崩裂[3,4]。

隧道火灾温度一般较高, 且持续时间长, 在这种情况下, 混凝土力学性能的降低将对隧道结构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2.2 车辆人员伤害

隧道空间封闭, 热量不易散出, 火势快速发展引燃隧道内的车辆和设施, 同时, 物体燃烧导致隧道空间内局部氧气含量降低, 有毒、有害烟气迅速扩散, 电缆、管线烧毁导致停电和机械故障使排烟系统不能正常运转。高温、缺氧、毒烟可造成灼伤、窒息、中毒等伤害[3]。

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隧道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CO和烟气温度极限值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结果如表1所示[5,6,7]。

注:根据人均身高, 表中各值均取1.6 m高处的烟气作为指标

2.3 疏散救援困难

隧道火灾发生后烟气难以排出, 浓度不断增加, 光的强度降低, 人的视觉减弱, 行进速度减慢, 疏散所需的时间大大增加。且大火、浓烟等对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强烈刺激, 往往会使人员失去理智, 造成混乱拥挤。人员的平均疏散速度会降低到0.5 m/s以下, 救援难度增大[4]。同时, 因隧道空间封闭、通道狭窄、出入口较少, 大型救援设备难以进入, 消防队员无法进行外攻, 进一步增大了救援难度。

3 应急响应流程

3.1 现场处置

一旦发生火灾, 现场隧道管理人员或车辆驾乘人员应立即使用手动报警装置进行报警, 并通过喇叭或高喊的方式安抚受灾人员保持镇静, 快速组织人员疏散, 同时利用隧道内消防设施进行初期火灾扑救[1,8]。

3.2 隧道控制中心

收到火灾信号, 应立即启动消防应急预案, 联系消防部门请求救援, 派出应急救援队伍去往现场组织协助开展救援工作, 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查看了解现场情况, 使用语音广播系统指导人员开展自救和灭火。同时联系交警部门维持隧道入口秩序, 协助车辆撤离、救援设备进入[9]。由BAS系统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自动进入模式控制程序或人工手动启动联动模式, 启动相应的通风、火灾模式指令。监控人员应实时监督现场烟雾度情况、人员疏散救援情况、通风灭火设施的启动运行情况等。值班班长做现场工作部署并及时向上级主管机构报告隧道火灾情况和救援情况。具体的应急响应流程如图1所示。

4 火灾处置方案

4.1 火灾通风

4.1.1 日常通风

日常通风在空气质量监测指标达到目标值的时候进行, 风速应满足稀释空气中异味的需风量要求, 每小时换气次数以3次为宜。在一些特殊情况, 如出口段出现交通拥堵, 隧道内车辆减速或者停止, 此时若CO浓度达到150 ppm的时间超过15 min或者阻塞长度接近1 km, 以及烟雾浓度达到0.012 m-1时, 应开启通风设备并适当采取交通管制措施, 稀释CO并保证每小时平均浓度限制在10.0 mg/m3以内。电缆通道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少于3次[10], 以保证维修人员安全及电缆散热要求。南京长江隧道通风体系如图2所示。

4.1.2 火灾通风风速

火灾时应选择确保不发生烟气回流的最小临界风速。下部空间 (疏散通道) 的气压应大于车道空间气压, 以防止开启避难口时烟火窜入疏散通道。火灾发生后, 隧道内正常运营通风的射流风机应立即转为防灾应急通风, 并同时供氧增压, 以防止烟雾反向蔓延造成更大危险;同时, 位于风井处机房的轴流风机开启排烟模式[11]。工作井行车道下的轴流风机进行送风增压, 防止烟雾进入疏散通道。现利用FDS对火灾状况下的隧道通风进行模拟。

(1) 模型建立

南京长江隧道横截面为圆形, 内半径长6.65 m, 行车道宽3.5 m×2+3.75 m, 车道净高4.5 m。隧道每隔80 m设立1处逃生通道口。考虑到事故刚好发生在逃生通道口, 并致使其损坏, 乘客只能往邻近通道口疏散这一极端不利情况, 假设人员疏散最长距离为80 m。为方便模拟对模型进行简化, 火灾发生时下部为13.3 m×2 m的矩形, 上部为高3.325 m的半圆结构。在隧道中段取一横断面 (如图3所示) 作为计算通风入口, 建立网格为80 m (x向) ×13.3 m (y向) ×4.5 m (z向) , 单位网格大小约为0.1 m×0.1 m×0.1 m, 火源为2×6.65 m2的平面, 火源中心位于x=5 m处。

隧道火灾的规模大小取决于造成火灾的车辆类型[12,13]。南京长江隧道内车流类型主要为中小型轿车、载客车辆及小型货车, 根据美国全国防火协会502号标准, 火灾热释放率的最高限为20 MW[14]。

(2) 风速分析

建模并设定初始边界条件, 模拟计算得到不同风速下的烟气蔓延速度结果, 如表2所示。

经计算, 当通风风速为2.5 m/s时, 开始出现明显的烟气回流, 原因分析为上层烟气扩散时受到隧道纵向通风的阻碍, 烟气在两端共同作用下产生回流。当通风风速小于2.5 m/s或者更小时, 烟气顺着隧道逆流而上冲向火源上方, 给救援、消防人员接近灭火, 疏散群众造成极大的困难。当风速继续加大, 相应的烟气扩散速度也随之变大, 并蔓延到火源下方。随着时间的推移, 隧道中各截面的烟气浓度增加, 约200 s后各截面的烟气浓度趋于稳定。分布情况为离火源越近的截面烟气浓度越高, 烟气在风机作用下向下方蔓延与隧道内的新鲜空气不断混合, 浓度不断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 在一定的风速下, 火焰的燃烧速度和敞开空间一致。当隧道发生火灾时, 风机风速较弱的情况下, 火源正上方的隧道内壁温度将急速上升, 同时造成辐射热量的增加, 导致燃烧速度猛烈提高。如图4所示, 本次研究计算结果表明, 在2.5 m/s风速下, 火源上方 (x=0 m附近) 温度最高, 达到258.7℃;当风速达到2.8 m/s, 最高温度出现在火源附近 (x=5 m) , 约为253.8℃;在风机风速达到3.0 m/s时, 最高温度出现在火源下方5 m附近 (x=10 m) 处, 约为220.6℃, 火源上方 (x=0 m) 温度反而降至169.3℃;当风速达到3.2 m/s, 最高温度出现在火源下方5 m附近 (x=10 m) , 约为233.8℃;当风速达到3.5 m/s, 最高温度也出现在火源下方5 m附近 (x=10 m) , 约为249.8℃。由此可见, 随着通风风速加大, 可较好地抑制并控制火源上方温度, 且能够将最高温度出现的位置下移, 但风速增大对火势发展有推动作用, 会使隧道顶端温度峰值逐渐增大, 随着火源温度中心向火源下方偏移, 这对向火源后方疏散的人员安全不利。

综上, 增大风机风速可以有效降低烟气浓度, 有利于开展灭火及救援工作[6], 但增大风机风速会使温度峰值逐渐增大, 出现的位置下移, 给正在疏散的人员造成伤害, 因此, 综合比较判断选定3.0 m/s作为隧道火灾应急风速。

4.2 疏散救援

4.2.1 疏散方式

南京长江隧道于车辆前进方向的左侧每隔80 m设置逃生口, 火灾发生时, 隧道内广播、情报板、应急指示灯等装置及隧道工作人员应将司乘人员指引至距离最近的疏散通道口[10] (如图5所示) 。此时司乘人员可采用电动或手动将盖板打开, 乘滑道达到隧道下部安全区域。再在应急照明指引下, 向隧道两端疏散, 必要时隧道管理公司应派出管养车辆进行接送。为防止开启逃生通道时有烟气窜入疏散通道, 对司乘人员造成生命威胁, 下部疏散空间的气压必须大于车道气压, 并保证有足够的氧气随通风进入。

盾构段发生火灾后, 位于火灾前部的车辆应继续行驶, 驶出隧道;后部车辆应由工作井车行横通道驶入另外一侧隧道, 分流离开。若火势严重, 现场拥堵, 车辆无法调头, 驾乘人员应遗弃车辆逃生。逃生人员应在车道层打开逃生口, 从疏散滑道进入电缆层的人员疏散通道[9], 再向两端撤离, 进入相应工作井, 最后疏散至地面。

4.2.2 车辆及装备救援

救援车辆及装备一般直接进入隧道路面接近火源进行灭火救援, 但若火势太大, 隧道内车流过多难于疏散, 易造成路面拥堵, 形势混乱, 加之消防人员或救援车辆极易受到热辐射及烟气侵蚀, 此时从路面接近着火车辆并组织救援是很困难的, 应从隧道两端工作井进入隧道下方通道, 通过疏散口到达现场, 从而有效地进行灭火及救援活动。若火灾现场可能发生将达到隧道顶板或高架的燃烧承受极限出现坍塌可能的情况, 或可能出现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情况, 不得进入现场, 如有需紧急撤退的情况, 应按统一信号和方法及时撤退, 并启动隧道坍塌预案。

4.2.3 现场救护

发现有人员处于火场之中, 被火势围困时, 救援人员应使用水枪驱散烟火帮助撤离;掩护救人时, 应为暂时不能彻底到达安全环境的人员提供湿毛巾或简易面具;对窒息、中毒或受伤的人员应采取抱、背、抬等方法进行撤离[12];若有人员出现出血、窒息、骨折等状况, 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

未佩戴个人防护装置的救援人员不得进入火场。应急救援小组在扑救初期火灾时应注意烟气和高温侵蚀作用。个人防护工具归管养公司统一放置管理, 领取使用时需做好备案, 使用完成后应统一进行清洁、整理后归档放置, 若有损坏应及时购入或修补。

4.3 灾后检查及修复

应检查火灾影响范围内的隧道管片是否受损, 是否有脱落、变形、龟裂等现象, 线性监测是否达标;隧道内部火灾影响区域通讯及照明管线是否有效[8];若启动消防设施, 应检查自动喷淋装置是否有效, 逃生滑道是否复原;使用过的灭火器是否得到补充。

火灾受损的混凝土结构需检测、维修加固后使用;隧道内部受损管片应立即修补或更换, 对火灾受损的消防、照明、通讯等设施应及时维修或替换。

5 结论

(1) 通过模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保持不小于3.0 m/s的通风风速, 可以有效避免火灾产生的烟气回流, 并能较好地抑制和降低烟气温度和有害气体浓度。隧道可通过完善消防系统、加强防火设施建设等手段, 提高抵抗火灾风险能力, 减少火灾损失, 保证隧道结构的完整性。

上一篇:我与文明同行高中作文下一篇:人到中年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