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具执行证书的申请书

2024-10-21

出具执行证书的申请书(共4篇)

出具执行证书的申请书 篇1

出具执行证书申请书

申请执行人:苗长青,男,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现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泰华府10号楼2单元602室,身份证号:***9273618。

被申请执行人:肖润成,男,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五日出生,现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鄂尔多斯东二十六街坊2-3-306号,身份证号:***0150335,田迎春,女,一九**年二月六出生,住址同上,身份证号:***2060388.事实与现由:

申请执行人与被申请执行人肖润成、田迎春于2011年8月2日在鄂尔多斯公证处签订了《抵押借款合同》,该合同中约定:

1、被申请执行人向申请执行人贷款人民币贰拾万元整;

2、贷款期限为一年,月利息2%,按月结息;

3、还款方式为现金;

4、抵押物: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东街26号街坊2号楼3单元306室房屋产权证编号【蒙房权证鄂字】109031002341号。

5、上述合同经公证处公证并赋予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书编号:(2011)鄂证经字第3860号。

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在2011年8月3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房管局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并于2011年8月3日取得抵押登记证明。申请执行人按照上述合同约定,于2011年8

月3日向肖润成、田迎春发放该笔借款。

被申请执行人肖润成、田迎春未按期归还借款本金人民币贰拾万元整,未支付利息伍万陆仟元整,违约金照法律规定计算,被申请执行人肖润成、田迎春从2011年10月3日至2012年12月12日连续逾期14个月。从2012年12月12日起至清款之日所产生的利息按合同约定计算。

申请执行人已于2012年8月3日通知被申请执行人上述合同项下借款到期,要求10日内偿还全部借款本息,至今未履行还款义务。

因此,根据上述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抵押借款合同》的约定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特向贵处申请对被申请人就上述借款及抵押担保出具执行证书,以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申请执行人:

年月日

出具执行证书的申请书 篇2

“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是一个具体罪名,是“九七刑法”规定的罪名 (2002年3月15日“两高”《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将以前前缀“中介组织人员”字样取消) ,被归在类罪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下的种罪名“扰乱市场秩序罪”下。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三款是这样规定的,“第一款规定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其中,“第一款规定的人员”是“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

先要给出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客体是国家对中介市场的管理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其客观方面须有提供严重失实的公证书的行为,这种失职行为包括不作为。更重要的,必须造成严重后果。这是本罪认定的核心,是判定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其主体属于特殊主体,即具备“中介组织的人员”的身份,由公安机关管辖。非国家公务员———不再成为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因为玩忽职守罪涉及公职人员的犯罪,由检察院立案管辖。而且量刑上,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较玩忽职守罪更轻。前者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后者有加重情节,即“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主观方面须为重大过失。既不是故意,也不是一般过失。前者即公证员故意提供虚假公证书,应定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而后者便不够构成犯罪。

2 客观方面中关于“严重后果”的认定

《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以下简称《追诉标准》) 第七十三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 给国家、公众或者其他投资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2) 造成恶劣影响的。”

(1) 给国家、公众或者其他投资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情形一是在经济损失上给出了明确的、定量的起点。其认定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这里说的“直接经济损失”必须与公证人员出具重大失实的公证书有直接因果关系。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规律性地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内在联系。而直接因果关系所表明的内容是,危害行为没有介入中间环节而直接产生危害结果。在有两个以上原因共同对结果产生直接作用的情况下,多个直接原因的作用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这时候就需要分析各个原因的作用,然后结合主观罪过,决定各个原因应当承担的责任。显然,将间接经济损失纳入计算口径是不合适的:一方面,这有违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原则,造成罪与非罪的混乱;另一方面,这不利于我国正处于改革阶段的公证业的发展,造成束缚。

第二,这里说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指立案确已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起以审查起诉作为时间起算点,更体现刑法精神。也就是说,在立案后审查起诉前,通过犯罪嫌疑人或其亲友自行弥补,司法部门挽回,公证机构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不应从经济损失中扣除。

(2) 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形二是在影响程度上给出了柔性的、定性的起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定,要么是出现出具公证书严重失实行为的次数较多,要么是某次行为对国内或国外产生了恶劣影响以致发生了某些特定后果。

第一,虽然单次损失小于100万元,但达到一定次数。必须注意的是,出现各单次损失小于100万元,但未达到一定次数,而各次损失加总大于100万元的情况,不能定罪。因为对于过失犯罪,次数与过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不能将过失次数的多少作为定罪甚至量刑的依据。

第二,某次行为“对国内产生恶劣影响”,就是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引发某些特定后果”主要指,造成公司企业停产、停产1年以上,甚至破产,或引起公众的强烈愤慨和新闻媒体的强烈谴责。而某次行为“对国际产生恶劣影响”,就是公证书严重失实,使得国际上对中国公证产生质疑,降低中国公证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也就是损坏了中国的公证公信力。其主要形式是,出具关于出国人员的财产、人身、学历等公证书时发生重大失实。

3 主体中关于“中介组织的人员”的认定

(1) 主体已经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也不能按国家工作人员论,也不是国有事业单位人员。1982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明确公证机构属于“国家公证机关”,与之匹配的公证员属于国家公务员,而公证书便是国家公证机关代表国家出具的证明文件。然而,1992年9月10日,司法部在《关于设立省、自治区公证处有关事宜的通知》中规定:“新成立的省、自治区公证处,应按着改革的精神定为事业单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到了2006年3月1日《公证法》正式实施,公证机构作为“依法成立设立的证明机构”得到了立法上的肯定。所以,公证员履行公证事务,在性质上成为了职业化的法律服务,绝不属于“从事公务”的范围。也就是这种行为不再构成玩忽职守罪和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的主要原因。

(2) 由不具有公证员资格的公证机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证明活动而造成公证员出具公证书重大失实后果的,二者都可成为本罪主体。在实践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公证机构内部会成立不同的小组,而每个小组中有具有公证员资格的人员,也有那些尚未取得资格的办事人员或见习人员。由于资源有限、业务量大,常由后者办理审查部分内容,再由前者盖章认定,出具公证书。显然,具有公证员资格的工作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如果符合刑法定罪标准,就须承担刑事责任。而没有公证员资格的工作人员也要按由公证员资格的工作人员论,主要原因是他们完全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三款“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的描述。换言之,其犯罪主体要件的关键在于实质意义上的职责,而非形式意义上的资质。

(3) 公证员出具公证书严重失实不因公证机构盖章成为单位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也就是说法律上不排除公证机构作为单位过失成为该罪的主体。然而,该罪在本质上是渎职,渎职不存在单位犯罪。但本罪因为主体不属于特定职务人员,也不属于行政人员,故被分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下。公证机构具有行业特殊性,虽是法律服务中介组织,因为其出具的公证书具有很强的证明力,赋予了公证员特殊的、“职权性”的使命。况且,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四十一条规定,并非每次公证都需要单位决策机构参与,而是审批重大、复杂的公证事项时,在审批前提交公证机构集体讨论。也就是具有单位意思并非常态,而是例外。这样,仅因公证员出具的严重失实的公证书上该有公证机构的公章,不能使公证机构成为本罪的主体;而因为公证机构与公证员串通造成公证书严重失实的,二者都应定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4 主观方面中关于“重大过失”的认定

客观上,失实的公证可以分为错公证和假公证。错公证指,公证人员故意不履行职责或疏于职责出具内容失实、违法的公证书。假公证指,公证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制作虚假公证书。其主观方面显然只能是故意,不可能是过失。也就是说,假公证不可能构成本罪,而可能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在错公证中有两类主观状态不属于重大过失:一种是既非故意也非过失。公证员对虚假的公证材料并无注意和鉴别的义务和能力,但却发生了错误公证,其主观方面既非故意,也非过失。实践中,这往往和公务员仅进行形式审查,而未进行实质审查有关。举例来说,行政机关办事人员与公证申请人串通出具了虚假的行政证件,譬如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等,公证员仅进行形式审查 (事实上,公证员也只能对此进行形式审查。若进行实质审查是不可行,也是不经济的) 。那么,依照这些虚假的行政证件出具的公证书确实存在重大失实,发生了错误公正,而公证人员显然并无故意,也无过失。另一种是一般过失,曾有人给出这样的例子:公证员在审查当事人身份证的时候,身份证编号只有17位而没有审查出问题,则显然公证员不仅没有遵守法律对之较高的注意要求,过失程度较大,构成重大过失;如公证员在审查当事人身份时,在身份证真实的情况下,未能发现当事人是冒名顶替的孪生兄弟,此种情况,一般人也都难以识别,过失程度较小,为一般过失。也就是说,有出具公证书重大失实主观方面的认定需与三种情况相区别:按主观恶意程度递增的顺序依次是既非故意也非过失,一般过失和故意。其中,前两个它所对应的是不定罪,是判定罪与非罪的标准,而第三个所对应的是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案件中,综合考虑各种实情,仍然无法判断是何种主观状态,尤其是难以甄别出属于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时,我们应当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和“疑罪无从”的原则,认定公证员为一般过失,而不武断地判断为重大过失。

摘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以下简称《批复》) 自2009年1月15日施行。本文紧扣该《批复》的认定, 对构成要件展开分析。先建立其认定的框架, 指出其关键点, 再就各关键点的疑难情形作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出具,公证书,公证员

参考文献

[1]刘宪权.刑法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 :117-127.

[2]段伟, 李全息.公证刑事责任之辩——兼评最高检关于公证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是否构成犯罪的批复[J].中国公证, 2009 (5) .

[3]李嘉杰.论公证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中“严重后果”之认定[J].消费导刊, 2009 (16) .

花心老公出具的保证书有效吗? 篇3

赵律师您好,我现在面临着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丈夫经营着一家小公司,有一天我发现丈夫突然变得夜不归宿了,在家也对我非常冷漠。有公司的职员偷偷告诉我,我丈夫和公司的小秘书好上了。结婚四年来,我一直尽力做一个称职的妻子。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哭也哭了,闹也闹了,丈夫还是没和小秘书断了关系。后来我因心情不好,在喝酒时认识了一位中年男子,一想到丈夫背叛了自己,我竟然稀里糊涂地就和他好上了。没想到,我丈夫不动声色偷偷取得了我和他在一起的证据,并以此起诉我,要和我离婚,我该怎么办?

江苏小艳

小艳你好,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现在的处境对你非常不利——你丈夫掌握了你出轨的证据,而你看起来只顾着伤心了,完全忽略了搜集证据。

你的行为真的很不理智,丈夫和别人有婚外恋,违背了夫妻应当相互忠诚的法定义务,本来你是受害者,在婚姻关系中,是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时,法院会保护你的利益。但你错误地采取报复手段,反倒令自己陷入被动。不过说这些都已经晚了,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现在,你最应该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寻找你丈夫有过错的证据,并且找证据证明他过错在先,你的过错主观上是受了他过错的影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你的利益。

这事也算给你敲了个警钟,咱们吃一堑,长一智。以后遇事切莫冲动,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我们算是重婚吗?

赵健律师您好,我是《祝你幸福》的一名忠实读者,现在我有个关于重婚方面的问题,请您指教。我在外地打工,认识了一个一直独居的女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产生了好感,后来发展到一起同居。同居很长时间后我才知道她已经结婚了,但夫妻感情一直不合,丈夫经常打骂她,她迫于无奈才离家出走。分居已经10年了,她也不想再回去,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她表示很喜欢我,并愿意与我结婚,白头到老。我想和她结婚但有些担心,想问她的这种行为是否构成重婚。

四川姜先生

姜先生您好,就您的描述来看,就算你现在还没和这位女士结婚,你们可能也构成重婚了。

重婚说的是有配偶的人又再次和他人结婚。在具体的法院审理中,事实上的重婚也会按重婚罪论处。事实上的重婚大体就是指的您这种情形,这位女士还没离婚,但是又和你以夫妻名义一起过日子,如果周围的邻居朋友也认为你们是夫妻关系的话,就会构成重婚。

你相处的这位女士虽然和丈夫分居已近10年,但双方并没有办理离婚登记,在法律上她仍然是有夫之妇,在没离婚的情况下是不可以再和你结婚的。所以你应当地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若想结婚,要等到女方恢复单身时才行。

其实这位女士和丈夫离婚并不难,他们感情确实已经破裂,而且分居已经10年。按照法律规定,分居两年以上就可以成为离婚的法定理由,让这位女士按法定程序提起离婚诉讼就可以了。祝你们早日扫清结婚的拦路虎,两人和和美美,共度幸福一生!

花心老公出具的保证书有效吗?

我丈夫长得非常帅气,性格也很讨女孩子喜欢。结婚后我才发现老公经常有意无意地利用他这一外在形象,不断地和一些女孩子来往,慢慢发展到很少回家吃饭,每月所发工资都花光光。一次被我发现他和一个女子的私情后,老公给我写了一封承诺书,保证如果以后再有此类事件发生,他放弃这套归他所有的房产,作为补偿给我。我以为老公真的从此就会改过自新,可事隔不久,他又旧病复发了。赵律师,对于这段婚姻我非常失望,我再也不想守在这没有忠诚的围墙里了。我想问,他承诺书里说房产归我所有,这有效吗?

北京孙女士

孙女士你好,如果事情真的像你所说,你老公承诺放弃房产,这是他的真实意思,是自愿而不是受胁迫立下的,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份保证书是有效的。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离婚,可以依据这份协议书,要求他把房子过户到你名下。如果他不同意,你可以起诉到法院,法院会保护你的合法权益。

另外,对彼此的忠诚是夫妻双方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你老公这么做,显然伤害了你的感情,只要你留心保存证据,那离婚时你老公就是过错方,你可以同时向法院提出赔偿请求。一般情况下,法院会多分一些财产给你。

大哥的房子被二弟抢走了怎么办

我自幼父母双亡,兄妹几人相依为命,没有其他亲人。大哥很早就经商,家产颇丰。但很不幸2004年意外去世,遗下房产一套(大哥一直未婚)。当时我兄妹商量,二弟经济情况不好,房子先由他住,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2007年我出国留学至今,今年春节回家妹妹告诉我,二弟已将该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他的理由是我已经出国了,而妹妹“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所以都无权分得。赵律师,我想问我弟弟的做法合法吗?

湖南刘先生

刘先生你好,你弟弟的做法不合法。你大哥没有其他亲人,你们兄妹三人对房子都有继承权。你们协商先由二弟暂住,不等于说这房子你们不要了,给二弟了。既然你和妹妹没有明确表示放弃继承,那你弟弟不能私自过户到他名下。至于你的妹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不会有什么男女之别了,妹妹是有同等继承权的。

对于家庭关系的纠纷建议还是协商为主,多多沟通,互谅互让,祝你和你妹妹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祝家庭和睦!

保证人单独出具保证书 篇4

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的情形及例外2015-06-08 邓海虹 律师保证责任是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应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 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是债务人不履约时,并不是所有的保证人都承担保证责任,即已经有效存在的保证责任基于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加以除去、保证人不 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责任免除基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前期行为及债权人怠于追 索的行为,法律规定保证人免责,但是在债务人破产等特殊情形下,保证人仍需 承担保证责任。本文通过最高法院案例阐述免除保证责任的几种情形及例外。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的情形(一)因保证合同无效及意思表示瑕疵免责 1.担保合同无效的,保证人部分免责。《担保法司法解释》第 7 条主合同有 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 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担保法司法解释》第 8 条主合同无 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 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2.主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不承担责任。实务中 必须同时符合: 一是主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主观上均有欺骗故意,如果仅仅是债务 人一方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或者保证人受一方当事人的行政命令而提供保证 的,均不能免除责任;二是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实施了恶意串通行为,足以使保证 人受骗上当。如果是双方当事人各怀不同的目的,未经串通,由于保证人的过失 而提供保证的,仍应承担责任;三是保证人无过错。3.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 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实务中必须同时符合:一是欺诈、胁迫的 主体只能是主合同的债权人,而不包括主合同的债务人或第三人。因为保证合同 是主合同的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签订的,主合同的债务人不是保证合同的当事 人。如保证人因受主合同债务人的欺诈、胁迫而与债权人签订了保证合同,不能 免除责任,否则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保证人签订保证合同(提供保证)完全

是违背真实意志,对主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基础和内容完全不知或有重大 误解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二)因主合同内容变更而免责 《担保法》第 24 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 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 有约定的,按照约定”。一是尊重保证人的意思自治。保证人自愿为债权人与债 务人的主合同提供保证是基于对双方的信任和主合同原有内容的确认。双方当事 人对原合同进行变更,实质上是一项新的缔约行为,未经保证人同意不再承担责 任。二是强调形式要件。保证人对主合同当事人变更合同内容的行为是否认可必 须有书面形式,仅有口头同意,即使有第三人证明也无效,仍可免除责任。三是 保证合同中特殊约定,主合同变更为非免责条款的,保证人不能免除责任。

(三)保证责任因保证合同未成立而免除 保证合同是须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始能成立的合同,同时,保证合同作为 一种民事行为,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否则,保证合同不成立,保证人免除承担保 证之责任,保证合同未成立的主要情形包括:1.主合同尚未成立;保证合同的从 属性,决定了于其存续中附从于主合同,如主合同未成立,保证合同作为从合同 亦就不成立,从而谈不上承担保证责任。2.保证合同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 《担保法》第 13 条规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将书 面形式作为保证合同成立的要件,并非完全排除口头保证和其他形式的保证:① 依《担保法解释》第 22 条,若保证人单独出具保证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 议的或者保证人在未设有保证条款的主合同上以保证人身份签字盖章的,保证合 同亦成立;②依《合同法》第 36 条之精神,如果保证人已履行保证之主要义务,债权人接受的,即使双方没有以规定的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合同同样是成立 的。除此之外,凡保证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皆视为保证合同未成立。(四)保证责任因主合同当事人双方或与第三方共同所实施的行为不适而免除 《担保法》第 23 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 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实践中应注意:(1)债务转移必须合法有效,即符合《合同法》第 84 条规定“债 务人将合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如债务人 转移债务未经债权人同意的,转让行为无效,保证人仍要承担责任。(2)债权 人许可债务人转让了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同意,保证人对已转移部分债务可不 承担责任。但对未转移的部分债务仍应承担责任。(3)保证人同意债务人转移

债务必须采用书面形式。需要办理审批手续的,在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变更后 方可。(五)因超过保证期限而免责 保证期限为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它关系到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承担 能否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 释》 第 31 条规定: “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和延长的法律后果。” 这就明确了保证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是担保债权的存续时间,笔者认为 保证期间属于类除斥期间,超过了该期间,权利即归于消灭,债权人将失去要求 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胜诉权。保证期间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除斥期间,因为除 斥期间不得约定,而保证期间可以约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或者在法定的保 证期间内,债权人没有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即免除了保证责任。1.保证期间可以通过约定予以变更 担保法第 25 条、第 26 条规定的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期间均为 “主 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根据《合同法》第 77 条和《担保法》第 15 条、第 26 条第 1 款的规定,保证期间属于当事人应当约定的合同事项,只有在 当事人无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的规定。法律允许当事人协商确 定保证期间,亦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保证期间作出变更或者延长。《担保 法司法解释》第 31 条的规定旨在强调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类似诉讼时效 的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以敦促权利人尽快形式权利,避免权利处于不 确定状态,当事人以约定方式变更保证期间与该条规定并不相悖。2.保证期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情形下保证期间的确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32 条第 1 款的规定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若《保证合同》约 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为止等类似内容,视为约定不明,保 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两年。债权人应当在此期间依法向保证人主张 权利。否则,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六)保证合同因主合同当事人单方所实施的行为不适而免除 1.双重担保中主合同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 债权人为确保其债权的充分实现,往往在同一债权中设置双重担保,既有人 保又有物保。保证责任是否可以免除? 《担保法》第 28 条第 2 款规定了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权利的范围 内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解释》第 38 条第 3 款规定,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

届满后怠于行使担保物权,致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或者毁损、灭失的,视为债权 人放弃部分或者全部物的担保。当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却为此请求保证人对物的担保所覆盖的债权数额承 担责任时,则保证人有权行使抗辩权,主张保证责任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 予以免除,然不可主张全部免除。2.债权人明知或应知债务人破产疏于申报和通知 依《担保法》第 32 条规定,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后,债权人未申报债 权的,保证人可以参加破产财产分配,预先行使追偿权。但若债权人知道或应当 知道债务人破产,既不申报债权,又不通知保证人,致使保证人无法加入破产程 序,预先行使追偿权受阻的,保证人是否仍然承担保证责任?我们知道,在这种 情况下,债权人原来可以从破产程序中获得的清偿部分人为落空,使保证人本应 减少的债务未能减少,并且保证人本来可以加入破产程序使其追偿权获得部分满 足亦不能实现,债权人再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就不合情理,正因为如此,《担 保法解释》第 45 条明确指出,保证人在该债权在破产程序中可能受偿的范围内 免除保证。3.其他情形(1)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债权履行期间届满后,向债权人提供了债务人可供 执行财产的真实情况,债权人放弃或者怠于行使权利致使该财产不能被执行的,保证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在该可供执行财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免除其保证责任。(2)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新贷与旧贷是同一保证人的除外。(3)保证责任还可因主债务的消灭(清偿、抵销、混同、免除等)而免除;一 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 仍不能履行债务前,还可能因行使先诉抗辩权而免除保证责任。保证责任免除的例外情形

一、政策性破产企业债务被核销并不影响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政策性破产企业债务作为拟核销的债务由金融机构予以核销,系金融机构按 照国家政策对呆账坏账所实施的特殊财务处理方式,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合同权利 义务的终止。从目前既有的法律政策看,上述政策层面的核销处理仅针对进入政 策性破产的债务人,并未同时针对担保人,故金融机构要求连带责任担保人承担

上一篇:大学生综合考评办法下一篇:建设银行网银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