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基督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24-06-02

豫南基督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共6篇)

豫南基督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篇1

豫东基督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以河南省商水县为例

10人文萃英班 郑润民

基督教传入河南始于1883年,最早主要在豫东地区传播。因而豫东地区是河南省农村地区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区域之一。我们重点调研的地点主要在河南周口市商水县。商水县是一座典型的河南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116.21万。主要人口为农村人口,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商水县共有各类注册的教堂189个,登记的基督教徒8.9万,鉴于当地拥有大量的未登记的农村小教堂及信教群众,实际信教人数远远超出这一数目。商水县是河南基督教发展主要地区之一。我们对商水县基督教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以期对豫东基督教大体的发展状况略作窥探。

一、调查目的

对商水县基督教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商水县基督教发展的一些基本数据和基本特点,从而对基督教为什么在豫东地区有较大发展进行初步探究。

二、调查内容

1、调研方式

我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基督教堂、调阅当地政府有关数据以及采访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等方式对当地基督教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2、调研时间

2011年7月20日-——7月30日

3、调研地点

河南省商水县城关镇、郑庄、袁老、魏集等地以及周口市教堂。

4、信教群众基本情况(1)教徒构成

在当地一些教堂举行活动时我们向信教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当地信教群众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共发放了200调查问卷,从而得到了一些基本数据。同时,我们也从当地政府和一些教堂的负责人那儿获取了一些信息。我们主要考察了诸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信教年数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人数等要素。

结果表明,当地信教群众85%以上都是女性,男性所占比例不到15%。其中,中老年比例达到了80%以上,青年人的比例在15%左右,未成年人的比例大约占5%。在所有人中,初中小学教育程度的达到83%,高中教育程度的占9%,大专以上的占2%左右,其余的为没有受过教育的。另外我们注意到了一点,就是在信教群众中,绝大多数其家庭成员都有外出务工的,而且平均为2人。由此可见,信教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我们发现在在一些教堂主要负责人均为高中学历的人,虽然履历较浅,但由于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能够向信徒讲解《圣经》,由此而能够成为教堂负责人。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能够得出关于商水县基督教徒构成的几个特点。

首先,教徒中男女性别比失衡,女性占绝大多数。究其原因,第一,和女性的心理特点有关。一般而言,女性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相对男性较为脆弱。因而当她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面对各种苦难时,往往会比男性更加感性,更相信宿命,因而往往就会寻求某种心灵上的安慰和满足。她们更容易通过幻想一个美好的世界来满足他她们的心理需求,而基督教恰好通过提供一个上帝和天堂以及它的一系列教义,满足了女性的这种需求。因此,基督教很容易在女性中得到传播。第二,和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有一定的关联。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想已经越来越淡化,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像在商水县这样的不太发达的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女性的一些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她们就需要某种东西来满足她们的诉求。而基督教经常举行定期的聚会,宣扬“基督教大家庭”,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都是平等的。因而聚会时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经常进行聊天之类的交流,这种温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她们的诉求。第三,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很多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样家里只剩下妇女和老年人孩子,因而基督教通宗教活动聚集教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在家务农的妇女交流的需要,另外一方面,通过基督教大家庭,她们还能互相帮助,有助于缓解生活压力。综上所述,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性占了绝大数比重。

其次,又以中老年人数居多。这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已经脱离生产,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娱乐设施却相当匮乏,为了使老年生活更加充实,因而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这些活动。其次,老年人都面临着死亡这一未来,因此对他们来说,通过信仰基督,信奉天堂等,能够让他们提早接触死亡这一话题,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舒缓来自死亡的压力。当然如前所述,由于农村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很多老年人都成立“空巢老人”,因此他们同样有同别人交流打发日常孤寂的生活的心理需要。

最后,绝大数的信教群众教育水平都很低。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当地的人都接受了很少的教育。正因为受教育水平很低,才使得他们对生老病死等很多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因而更加容易将某次的生病病愈或某种现象同鬼神联系起来。而该地区存在的基督教恰好满足了这种功用。因此基督教能够得到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2)宗教活动

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商水县几个镇的主要教堂以及询问主要负责人,从而对这一地区基督教徒的主要活动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事实上,教徒加入或者退出一个基督教组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一段时间信了,就加入了,一段时间不信就又退出了。而且加入基督教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仪式,一般是由原来的教徒带领他们到“教堂”跟着别人后面进行祈祷,这样以后经常来,就算加入了基督教。之所以在教堂上标注引号,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所谓的教堂,往往就是某个居民房,腾出一两间房作为祈祷的地方。而将它们和其他建筑区分开标志经常就是房子外面的一个十字架,并且很多都会贴有都有“两会”的宗旨“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在教堂里面,有一排排的木椅和一些宣传基督教的贴画。这些所谓的教堂和西方的以及我国大城市的基督教堂有着天壤之别。

具体而言,教徒们一般而言一周之内会有几次聚会,这样的聚会是在教堂里举行的。而具体的活动主要有唱圣歌、祷告和宣讲等。时间一般在下午和晚上,因为到那时候绝大多数人会有空闲时间。到了一定的时间,教徒们都聚集在教堂里,有一两个人带着长唱一些歌曲,严格的说,应该是半吟半唱,并且都是用方言唱的。唱完圣歌后,他们就会进行宣讲,所讲的就是一些基督教义之类的内容。最后当一次聚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全体教徒就会跪下祷告,当然也有一些教堂不用跪下的。除了这样每周的定期聚会外,每逢一些基督教的节日,教堂还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这是在教堂里举行的活动。除此之外,教堂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一般教徒们还会有一些家庭聚会,其内容基本上差不多。

(3)信教原因

随着我们调查的深入,我们对当地民众信教原因逐渐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大体上说,信教原因主要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基督教自身的原因。而基督教自身的因素也就决定了为什么在社会环境比较普遍的情况下是基督教而不是其他的宗教在商水县以至整个河南省得到较大的传播。关于这些我们即将展开讨论。

首先,就个人因素来说,在我们所进行的所有的访谈中,都得出了很大程度上一致的结果。简而言之,绝大多数村民信教都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需要。我们问了几个主要教堂的负责人她们信教的原因,结果毫无例外的都是因为她们曾经生过病,而后来听说基督能够治病,于是就去祷告,结果病竟然好了,因此从此皈依基督,开始信教。一些通过相信基督而使病治愈的传闻更是在整个地区广为传播,产生了很强的舆论宣传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信仰基督能够给她们带来好处,能够让她们远离病痛和苦难,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相对作为农村弱势群体的妇女的心理需要,当她们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时,往往就会求诸宗教。这一点和上面的教徒构成原因存在一定的相互补充说明作用。因此,信仰基督能够治病救人,对于处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对落后,长期大量劳作条件下而往往落下一些疾病的中年妇女以及深受病痛折磨和对死亡畏惧的老年妇女中就显得有特别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关于功利性需要这一点在我们随机访谈一些参加教堂活动的普通信徒的时候得到进一步的佐证。我们问了一些各个年龄段的信徒他们来参加教堂活动的原因。她们有些回答说觉得很好玩很好奇,有的说是因为能够的得到教堂分发一些礼品,等等。

除了因自身功利性需要而开始信仰基督外,我们同样发现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如前面提到的经过祷告而使病治愈的例子,其开始祷告就是受信仰基督的家里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对一些教徒的访谈,我们发现,很多人信教都是全家信教,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受家里人的影响,也开始参加一些宗教活动,随后逐渐受身边舆论和亲朋的影响,最终皈依基督。关于这一点,我们在郑庄一家教堂的观察印证了上面的说法。我们发现,在参加活动的人群中,有一些小孩子,他们被家里人带来参加活动。除了家庭影响外,邻里之间的影响也扮演了很重的角色。正是来自家庭和邻里这样一种从小生活的环境,使得许多人最后信仰了基督。

其次,社会影响同样非常重要。首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实施。由此基督教在长期受到压制后产生大反弹,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原来发展基础就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如商水县等地发展的更快。第二点,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又相对滞后这一环境下,由此产生一系列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主要是妇女和老年人少年人在家,少年人上学还好一些,但是广大的妇女以及很多的“空巢”老人有进行正常的日常交流的心理需要,这一点在上面分析教徒构成已经提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的农村地区,传统的宗族组织已经遭到破坏,因此在南方仍然存在的宗族亲情在北方诸如河南等地往往已不复存在。这样,基督教通过一些活动将各地方的在家妇女老人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她们的交流需要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各种娱乐文化设施都比较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很多人通过信教参加一些宗教唱圣歌祷告等活动来满足文化需要。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存在的一些不孝行为等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以及在进行农忙生产时个人力量薄弱而宗族组织破坏由此需要一定人群相互扶助的要求,因而基督教宣扬“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兄弟姐妹”以及博爱的教义很容易就获得这些人的支持,从而对她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一点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基督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播。

最后,就基督教本身的因素而言,事实上,前面的论述已经多有涉及。第一,由于基督教生来具有的扩张性,突出表现在“人类都是上帝的子民,因此所有人都应该皈依基督”的基督宗教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传教活动,使得基督教比起其他宗教更易得到传播。第二,由于基督教教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基督大家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心理需要,提供了心理安慰。同时,在组织民众、互相扶助改善生活等方面独特的制度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传播。特别是在中国面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传统的宗族互助组织已经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政府层面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相当程度上都未能发挥作用,而社会上各种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广大民众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各种心理焦虑,从而使得基督教的这些特点填补了由此带来的真空。而我国传统的道教佛教均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第三,基督教在这些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本土化,从而也就更易为当地民众接受。前面提到,这些地区的教堂同正式的教堂差距很大,同样,当地的基督教活动等方式也同正式的基督教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它首先是也必须是满足当地民众的现实需要,其次考虑的才是基督教本身的东西。同时由于当地主要教堂的负责人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大多数都是本地农民,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不可能有较深的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使这些地区的基督教活动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而使得各地的教堂都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进行阐述。这些都能够在不同方面说明了为什么基督教能够在该地区得到了发展。

综上所述,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在商水县乃至整个豫东地区得到发展,并在当地扎下根,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并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同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上。

5、基督教在农村作用及现实发展情况

(1)作用

在前面对教徒构成以及信教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对基督教在农村的作用有所涉及。这里试图从正反两方面对其作用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

首先,就正面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如前所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村社会组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宗族组织已经遭到破坏,原来存在的宗族互助现象大多已经不复存在;而由于农村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就我们的观察来说,我们发现当地民众邻里关系比较淡薄;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主要剩下妇女老人,这一点在我们调查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在这些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娱乐设施很匮乏,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什么设施可言。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发现当地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本上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影响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在相当程度上,这些组织都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最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妇女在社会中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地位。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为基督教提供了发挥其作用的广阔舞台。基督教教义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老人的心理需要;基督教通过活动组织民众能够使得民众相互沟通交流,使得很多老人妇女孤寂的生活得到充实。他们互相扶助,从而发挥了基层自治组织、宗族组织在联系组织村民方面的作用。而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娱乐文化需要。这些都使得沉闷的农村社会生活多少有了一些调剂。

第二,基督教在发展文化,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当地的教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村民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时,他们需要看《圣经》,听别人讲解,很多虔诚的信徒对《圣经》十分熟悉,这些都有助于村民识字,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当然更为重要的基督教的社会教化作用。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而精神文明建设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农村,家庭邻里关系紧张、不孝打骂老人等现象均存在。基督教通过宣传宗教戒律来向村民传播家庭道德、社会道德,以及违反这些戒律就是对基督不尊等,有助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也使得一些生活比较艰难的老年人得到来自其他信徒的帮助。同时,通过较大范围的信徒舆论对他们的子女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宣传作用。除此之外,这些戒律能够使信徒自我约束,从而达到了一个道德约束的作用。这些有助于提高村民的道德修养,净化农村的道德环境,从而有助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在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相当缺失,各种违背社会道德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基督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加强村民教化的重要角色。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在农村信教群众主要局限于少数人群,且集中于一些特定人群,所以这些作用是很有限的。

其次,我们对基督教的负面影响同样不能忽视。众所周知,从理论上来讲,宗教的产生乃是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不能把握现实生活而带来的不确定感的不安,于是宗教通过创造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神来使得人们找到寄托,得到安宁。这就决定了宗教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而目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这种意识加以排斥。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大力加强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而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明显与此格格不入。同时这种唯心主义意识容易使得信徒产生宿命感,从而在使他们在遇到生活的苦难挫折时逃避现实,失去了创造新生活改善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明显不利于当前青壮劳动力本来就较少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生产。此外,我们发现,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有着相当的隔阂,并且表现在家庭邻里和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由此上面提到的的促进社会和谐又都是具有保留和相对意义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进一步进行阐述。

(2)发展情况

我们在前文提到,这些教堂以及主要的宗教负责人首先是满足村民的需要,其次才考虑宗教本身的建设问题。随着我们调查的逐步深入,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些教堂或者说这些地区的宗教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称得上是宗教?因为不论是从“教堂”的设置,还是宗教活动,还是教徒,与我们所了解的正规基督教都存在着实在大的差异。我们很难对其进行正规宗教式的描述。首先,如前所说,所谓的教堂大多数都是一些居民房改造而成的,当然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当地的信徒,基本上不能称得上对基督教有多么深的了解。事实上,他们的了解程度绝大多数都局限于在教堂里从讲道员那儿所了解的一些圣歌或者《圣经》里的一些故事。除此之外,对于基督教的一些基本仪式,如在胸前划十字等都不了解。因此,很大程度上,所谓的这些地区的基督教,就是村民按照自己的需要而想象出来的,就像一句话所说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了神。在这里,同样地,是村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了一个神,只是这里的神就是直接将基督教里的神移植过来,没有进行另外的创造。因此,那些教堂的负责人对教义的讲解,也都是按照他们的理解来讲的,由于绝大多数的负责人受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因而他们的宣讲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粗俗化、歪曲化的特点。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我们问到一些教堂的负责人她们对基督教的教义有什么认识时,她们很多都回答说,信仰基督能够治病救人,能够让我们享受心灵的平静,能够让我们的家人健健康康等等,除此之外往往很难再说出一些别的东西。

鉴于此,很大比例的信徒,包括那些教堂的负责人们,她们信仰基督教都是出于一种现实功利性的需要,因为基督能够治病救人。这样,又导致了另外一种结果。如果,那些信徒们虔诚的认为,只要她们信仰基督,那么,她们就不会患病,如果患病了,只要祈祷,就能够治好,这样,迷信也就产生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信徒,她们生病后不去医院,而是去教堂祷告,甚至一些人将她们生病的原因归结为对主不够诚心,因而就更加虔诚地相信基督能够给她们带来幸福,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了。当对基督的信仰走到这一步,我们应该可以断定,这不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迷信了。当我们将这些信徒们的信仰动机以及信教行为同我们调查的一些大学生基督徒进行比较后,我们就发现了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多么大的偏离。而这种偏离又是有着十分现实的原因的。由此,当我们的思绪穿越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时候的农民起义都与宗教宣传组织有关。简而言之,是因为宗教满足了农民的现实需要。因此,基督教要想在农村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有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宗教负责人或者宣讲人员,而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农村里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人一般都不信仰基督教,由此产生了基督教现实发展中的一大矛盾,而这一矛盾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得到解决,这也就决定了基督教在农村发展的现状很难改变,从而也就限制了其发展前景。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除了周口市教堂外,其他的教堂无一例外在不举行活动的时候都大门紧锁。当我们问到教堂附近的人一些关于附近教堂的信息外,他们大多说都回答说不知道,而且往往摇头说我不信那东西。当我们在郑庄教堂尝试访谈教堂负责人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教堂负责人相当回避我们的访谈,而且一再申明她们的教堂是经过合法登记的。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发现教堂信徒同周边不信教的群众存在着相当大的隔阂。事实上,这一点很好解释,毕竟基督教是外来的东西,虽然已经有了多年的传播。而这些村民们常年呆在村子里,都比较传统,因此对这种外来的东西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由此他们自然对那些信教群众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态度。一个不信教的村民的话很好的代表了他们的态度:“好端端的,有农活不干,有孩子不好好带着,没事整那玩意干嘛”。因而信教群众她们自己在某种意义上组成了另一个群落。他们与当地不信教群众交流比较少,而且他们对自己是基督徒这一点也比较回避,这也就显示了他们,在习惯力量仍然强大的农村,作为基督教这一外来宗教的教徒这一尴尬的身份。

我们知道,国家对基督教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并设立了“三自”委员会,同基督教协会一道对我国基督教的发展进行管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考察了周口市基督教堂,同时是周口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但是我们发现,作为周口市最大的教堂,除了教堂是一定的欧美风格外,整个教堂的设施相当落后。我们在教堂食堂吃了午饭,所谓的食堂,就是由大棚搭起来的简易建筑,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里摆了一张桌子,几个人在前面分发食物,一人一碗粥,一两个馒头再加一点菜,就是这些。所有人排队领饭。没有桌子,大家都蹲在地上吃。当我们问到什么制约了教堂的发展时,不论是在周口市教堂,还是在商水县各个镇的教堂,他们反映都是两个,没钱,需要一些专业的讲道员。另外,在商水县各个镇教堂,他们还反映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堂的正常发展采取抑制态度。而当我们问到这些制约性的因素有没有希望得到解决时,他们无一例外的都苦笑着回答很难。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教徒的构成、信教的原因、举行的宗教活动、基督教的作用以及其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对商水县这一地区基督教的发展做了一个大略的论述。

到目前为止,政府在我们的论述中尚未正式出现。我们采访了商水县民族宗教局的一位负责人,她给我们的官方数据是商水县主要有信徒9万人左右,而我们询问商水县教堂的负责人,她则说大约有100万左右。我们求证了数据的真实性,该负责人声称有本地教堂的记录。不管这一数据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地实际信教群众远远超出了官方数据。我们在同乡镇教堂的负责人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教堂同政府部门之间的隔阂,因为这些负责人在谈到民宗局时往往有很重的负面情绪。而当我们在民宗局请求商水县宗教发展的具体数据,该负责人表示除了县志上面的,她对具体的数据并不了解。由此我们政府在对基督教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见一斑。政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没有尽到应有的规范引导职能,缺乏对本地基督教发展情况的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基本上,政府在对基督教的态度上是放任不管,任由他们发展,但是在政策上不予支持。因而也就导致了双方在数据上的巨大差异。前面已经提到,信教群众同非信教群众之间有着一定的隔阂,这样的情况长远下去,必然不利于地区的和谐稳定。同时,这些地区的教堂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偏差,这就急需我们的政府部门加强对“两会”的领导,加强对地区基督教的引导。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虽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考虑到我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各种社会矛盾多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社会矛盾。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对我国思想的冲击日益突出,各种社会思想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依然有待于加强。而由于农村的社会现实,村民们不可能做到超越信仰,在种种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基督教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对此我们的政府不能因为宗教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采取回避的态度,必须加强对“两会”的建设,贯彻“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两会”宗旨,通过“两会”加强对宗教发展的规范引导,引导宗教人员对基督教教义积极进行改造,消除基督教的负面影响,强化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使其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地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应当充分发挥“两会”在联系政府和信教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政府层面同普通信徒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双方的负面情绪,做到政府和信教群众一道促进地方宗教事业健康合理地发展。此外,应该加强对各大小教堂负责人的培训,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和国家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正规宗教和非法组织以及邪教,引导他们对信徒的宣讲,发挥各地教堂在当地扶助村民,沟通交流、促进家庭邻里和谐的作用。

上文已经提到,正是由于当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当地教育水平、文化娱乐设施相对落后,以及“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才导致如此多的村民信仰基督教。因此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必须努力发展地方经济,通过不断发展的物质文明带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具体而言,推动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加强义务阶段教育的发展,加大科普文化知识宣传,大力发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兴建老年活动室,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真正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才能真正促进地方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当然,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社会制度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成。在这一过程之中,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调节好社会各方面的诉求,保持地区的和谐稳定,同时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地方的全面发展。

豫南基督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农村 基督教 实地考察 中国化 现状

基督教如果从唐太宗贞观年间“景教”传入中国算起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基督教音乐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定位。近些年来,人们对基督教的研究渐渐增多,但是由于诸多的原因,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教堂,而对于基督教信仰者人数更多的农村却研究甚少。当然这与教堂人员比较集中,研究比较方便,而农村人员比较分散,收集资料相对困难有关。但农村基督教信仰活动毕竟有自己的特点,通过研究,可以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有更深的认识。为此,笔者对江苏丰县农村的基督教信仰活动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由于农村的基督教信仰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这种活动还受到上一级别的领导,基本上也是按县、镇、村的级别划分,所以一个镇,甚至一个县里农村的基督教活动基本相似。现以丰县赵庄镇张老家村民郭红英为例,基督教信仰活动以一周为一个周期,遇到过年或特殊活动时稍作调整。周一至周六抽出约三个晚上,吃过晚饭(农村一般夏天在晚上七点左右、冬天六点左右)去“聚会”①,村子里有若干个“聚会”点,基本按照就近原则,选一个比较宽敞的信仰者家里。郭红英去的地点是村民张永升母亲住的房子。每天大概十人左右,“聚会”活动一般每天一个小时左右。每周日上午张老家村的信徒去邻村张土城村“聚会”,因为这里有一个小型的教堂,是一个更大一点的“聚会”场所,主要活动也就是唱赞美诗。偶尔会有家里遇到喜事的人“发光”,喜事可大可小,比如家里的羊下了羊羔或儿子娶了媳妇。“发光”就是往教会捐钱,可多可少,全凭自己心意,他们认为是得到真主的保佑,对主的感恩,捐的钱就用做教会活动的经费。

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

基督教赞美诗音乐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类是外国音乐,除了原有的基督教音乐还包括西方古典音乐,比如对《欢乐颂》的曲调重新填词;第二类是根据中国传统曲调重新填词,诸如《彩云追月》;第三类是创作音乐,基本以中国五声调式为主;第四类是根据流行歌曲的音乐重新填词。在这些音乐中外国曲调所占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是中国的曲调。旋律音域较窄、结构规整,以级进为主,曲调接近于哼唱。

基督教音乐的中国化伴随着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可以说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首先,外国传教士为了让基督教被中国人接受,主动采用中国的熟悉的曲调。“1653年,意大利传教士得到明朝两广总督的同意,进入广东肇庆,正式开始了基督教在中国大陆的第三次传教……为了适应中国人的习惯,传教士有可能采用一些中国人熟悉的曲调,配上赞美诗歌词,在管风琴的伴奏下让教徒们咏唱。”②可见,在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其音乐就已经开始中国化了。

其次,基督教向中国的传播早已打上了深深的殖民烙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22年,中国基督教徒打出了建立“本色教会”的旗帜,提倡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相融合。“山西人席胜魔在19世纪80年代创作了一些具有当地民间风格的赞美诗。”③在常用的赞美诗里,有相当大比例是用民歌、古曲填词或改编的。

再次,基督教音乐的本土化和信仰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农村基督教信仰者以中老年为主,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从小接受文化教育很少,文化水平很低,很多人基本不识字。对音乐基本不了解,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地方戏曲,在当地是河南豫剧,所以,曲调应以易学易唱为主,这样更有助于基督教的传播。同时,对于国家来说,基督教已经不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言行的工具,但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广泛利用,流行音乐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用旋律简单的流行歌曲重新配词能使农村基督教信仰者学唱更加方便。

二、基督教对信仰者的影响以及在农村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歌唱是人的天性,一些农村的年轻人到何处去唱?今日的歌厅也许是适合他们的地方,老年人却不会去这种地方,正是基督教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唱歌的场所。抛开其宗教性,仅从唱歌方面来说,有一个地方能让人们都聚在一起纵声歌唱,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莫大的好处。当谈起教会唱诗的問题,我问她们为什么喜欢唱?郭红英说:“吃过饭没啥事,不能那么早睡觉,‘聚会’人多,唱唱赞美诗心中实在轻松。”④的确如此,“唱唱心里轻松”,人类需要歌唱。常有些人们到教堂来并不全为了信仰,也可以说信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像以前那么神圣,他们需要的更多是“聚会”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在这里他们可以拉拉家常,交流情感。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就算有了自己的一项爱好,生活不至于特别单调。为了得到主的保佑,基督教的一些教规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信教者不能骂人,多行善事,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起捐款,互相帮助,过年时不能接受晚辈的磕头等。

农村基督教的信仰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机械化的应用,节省了劳动力,人们不用没日没夜的辛苦劳动,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这项活动。也正是由于经济浪潮对农村的影响,很多人年轻人进厂工作或外出打工,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把自己的孩子也带到外地上学。农村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老龄化成上升趋势。所以,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基督教信仰者人数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大。

三、结语

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使信仰者有了自己特定的社会活动。不仅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对维护社会安定也大有裨益。由于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农村人口急剧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的基督教会信仰者年龄越来越呈老龄化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加剧。

注释:

①当地聚在一起唱诗叫聚会。

②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③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豫南基督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篇3

关于胜利社区基督教传播现状的调查报告

基督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在这长达1300多年的基督教在华传播过程中,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锋得以展开,彼此相识和兼容的范围不断扩大。基督教是一种普世性的宗教,它不仅在中国的大城市发展壮大,也在广大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生根发芽、繁衍发展。这次笔者走进胜利小区,采用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典型(或重点)人物的访谈,了解基督教在小城镇的传播及现状。本次调查一共选取了10名信徒。

一、近距离接触信徒

针对信徒,分三个大方面来了解情况:

(一).传播现状

1.信仰主体:

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何时信教、教龄)

2.信仰对象:

1对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教义教规的了解与认识 ○

2对圣经的熟悉程度 ○

3对基督教节日的了解程度 ○

4供拜的圣物 ○

3.信仰行为

1日常行为 ○

2群体行为 ○

(二).传播原因或信仰原因

1.信教缘由

2.基督教如何传播

(三).传播的影响

1.对自身的影响变化(身体和心理)

2.对家人的影响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信徒基本情况

该社区被调查的信徒大多为女性,只有一两个男性,且年龄偏大,都是中老年人。自第一个信徒以来,信教的人在数量上变化不大,随着信徒年龄增大死亡后,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减少,社区中并未发展出大批的新教徒。据信徒讲是由于年轻人忙着挣钱、学业,没有时间。

1.在调查的信徒中,有10个信徒。其中共9名女性,1名男性(见图表一),40——50岁的有4人,50——60岁的有2人,其中一名是男教徒,60——70岁的有1人,70岁以上的有3人。教龄有10年以内的,10年到20年的,20年以上的,其中10—20年的占到了46%。

男女信徒年龄分布

人数

40--50岁

60--70岁 年龄

男女人数分布

图表一

教龄分布

图表二

2.对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教义教规的了解与认识。在调查的10个人中,多数人认为信主可以治病,基督教教人好的行为(不打人,不骂人、不生气等)。另外,大家还认为只有主是全知全能,除了主以外的神都是人创造的,都是受到主的旨意而创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人的创造。杨大娘说只要诚心信了,主就知道了,做什么事情主都知道。向主认罪,不偷不抢不打人不骂人,主就会保佑你。

3.对圣经的熟悉程度。因为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没上过学不识字等情况,很多大娘大婶儿大叔大爷不识字,自己没有办法读圣经,主要是通过听别人讲道,因此对圣经的了解各自不同(访谈时,由于匆忙,有1位大婶儿未涉及到这个问题)。有4个人读圣经,其余人都是在聚会上听姊妹讲或在教堂听讲道的人讲。平时也会读一读《新旧约全书》《赞美诗》等

对圣经的了解程度

人数程度

图表三

4.对基督教节日的了解程度。10个人都知道有圣诞节,也都参加过社区附近教堂的圣诞节仪式,但能说出来历的只有3人,这3人还知道基督教的其他节日,如复活节、布道会等。这可能是因为年纪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信息闭塞。

图表四

5.供拜的圣物。10人身上都不佩戴十字架之类的饰物。有7人家中贴有十字架之类的饰物,说在家中向十字架祷告,与神沟通,祈求平安;3人家中没有十字架之类的饰物,认为只要心诚,主是知道自己的,就会保佑,近年教堂开始免费赠送十字架圣物。6人能说出十字架的来历。

86420

贴有

不贴

图表五

6.信仰行为。基督教的日常规范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全凭自觉。多行会与主更加亲近,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经过访谈,了解到,信徒在家中,一天三祷告,周四周日是去教堂听讲道的时间。有9人在家坚持一天三祷告,1人不祷告。

7.信教缘由。10个信徒都认为信主好,信主要求不打人、不骂人等,教人做好事。在这个大前提下:有6人是因为有病,1人受家庭影响,2人因为闲着没事,1人单纯觉得信主好。认为主可以治好病占了60%。

信教缘由

图表六

8.信仰途径。在被调查的10人当中,5人是经别人传教,说信主可以治好病,说信

主有诸多好处;4人是自己信的;1人受家庭影响。

信仰途径

家庭影响

人数

自己信的别人传教

2缘由

6图表七

9.对自身的影响变化。因为信主身体好的人有6个,10人都说在精神上变化很大,信主后变得开心愉快。

10.对家人的影响。信徒告诉我们说,全家只要有一个信主的,就能保佑全家平安。因为信主要求不骂人、不打人、不生气等,家庭气氛变得好很多。

三、家人的看法

调查了9位信主的家人。

(一)、对基督教的了解认识。

4人认为是响应国家号召,教人学好的;1人认为是一种神,省钱;1人不懂;1人听身边人说可以治病,觉得挺好的;2人认为是聚在一起乐乐,老年人聚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天。

家人对基督教的认识

543210

国家号召,教人学好

神,省钱

娱乐方式

看法

可以治病

不懂

图表十

(二)、对信徒的看法。

被调查的9人都认为信主后,家人身体好多了,但也可能不是因为信主,而是老年人聚在一块儿,聊天唱歌,思想负担减轻,病也就好多了。还认为信主后行为变好很多。因此支持他们信主。当问到为何自己不信时,都声称自己忙,不得闲。有1人不信,认为是假的。

(三)、对自己的影响。

容易相处,家庭气氛变好,没其他影响。

三:其他居民的看法。

根据年龄分布,选取了5个15----24岁的学生,5个25----55岁的中青年,4个60岁以上老人

(一)、对基督教的看法

在走访的14个从学生到老年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后发现,大家对基督教的看法

中,有4人认为是教人做好事的;3人认为是国家支持的;2人认为是娱乐活动; 2人指出是宗教,不是迷信;2人不清楚;1人认为可以治病。学生应该是走在时代的前端,在学校接受科学技术知识,因此认识应该更全面也更科学,但经过访谈发现,这个社区里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对社区里的这一现象没有太多见解与看法,知识面也很狭窄,大多是听大人们讲讲。社区里也没有公开讲过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因此社区里人对基督教的认识差不多也是听信主的人或来讲道的人讲的,也有的是从电视、网络上得来的。

(二)、对教徒的看法

一半人认为信主的人变化都不是很大,平时有些小活动,老年人聚在一块儿,聊天唱歌,思想负担减轻,可以愉悦心情;还有一半人认为病也没变好,信主是自娱自乐。

(三)、对自己的影响。

所有人都坦称附近居民的信主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四、中共党员的看法

本次调查一共走访了4位中共党员。

(一)、对基督教的认识。

4人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积德行善、尊老爱幼,教的都是好事,觉得信主和信别的神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不骂人、不吵架、有爱心、思想好,教的都是好事儿;2人认为不可以治病,主要是由于思想开放,精神作用,封建迷信的原因。1人认为是一种娱乐。

(二)、对基督徒的看法。

与自己无关,不去管,也没啥看法。3人认为共产党员不可以信教,但有1人说共产党员可以信教,而自己由于忙,没有信。

(三)、社区里没有召开过党员专门讨论宗教的学习会议。

通过调查的结果,得到以下认识:

(一)人们对基督教的认识不全面、不清晰,甚至有曲解的方向。

经过调查发现人们对基督教的概念很模糊。60%的基督教徒认为基督教可以治病,说信主教人好的行为(不打人,不骂人、不生气等)。这样看来,基督教成为一种道德约束力,一种道德行为,而不是一种宗教。不可否认宗教具有一定的道德精神作用,但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在信徒信教的缘由中,我们发现由于生病占到了60%。信主可以治病在人们的心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很像农村的封建迷信,求神治病。一大婶告诉我信主与信其他的神没太大区别,哪个对自己好就信哪个。尤其是请神保佑,类似巫术的行为,像东北盛行的跳大神一样。

令我吃惊的是,在对信徒家人的调查中,有45%的人认为国家号召信主。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国家对宗教的态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人们把基督教当作一种道德约束力,一种娱乐方式,模糊基督教的独特性、本质性。基督教有可能会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由道德或娱乐而取代。基督教的民俗化影响,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最后可能的结果是被中国古老的思想所同化。

(二)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不够。

我国对宗教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团结广大宗教界爱国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自觉尊重宗教习惯。一是深入了解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二是作为信教的群众要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不应当在宗教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宗教活动和布道、宣教,宣传有神论或者散发宗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宗教刊物。三是警惕境内外反动非法宗教组织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接到散发和邮寄的非法宗教宣传品或参加宗教活动的邀请信,切不可轻易参加。

但在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国家对基督教的传播积极支持,且大力鼓励。这一方面与传教士有关,也与人们偏听偏信有关。

(三)整个社区中基督教的发展趋缓

据了解,教徒大部分都是老人,并没有发展多少新教徒。整个基督教的发展呈下滑趋势,而且会随着教徒的年老体衰而越来越少。

(四)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够。

国家政策规定共产党员不许信教,但在与党员的交流过程中却发现,75%的党员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教,只是由于自己忙没有时间信。社区里没有组织党员进行过此方面的研究学习。

统战部民宗局对基督教的调研报告 篇4

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近年来,我县宗教工作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在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了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些许不安定因素。

一、基本情况

我县“小群派”都宣称自己是真正的基督教,以晚上、周末走家串户,发放自己印刷的书籍和圣经的方式壮大其成员队伍,其宣传的思想多为:粮不用种,只要虔诚信教,粮自己会长;钱不用赚,只要诚心向教,钱自己会多。小群派时常到教堂闹事,虽没有产生正面冲突,仍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县基督教“小群派”人员不多,无固定活动场所,利用农村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生活贫乏、空巢老人精神空虚等弱点,打着传教布道的幌子,传播封建迷信,愚弄无知,使部分信教农民过分地相信命运,依赖神灵,从而削弱了居穷思变,尊重科学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滞碍了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给农村的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农民

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历来就已认识到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常以“民族宗教无小事”来警惕自己,严查私设宗教聚会点,号召基督正教组织加强对“小群派”信徒教育、引导,同时加大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以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为主线,重点加强对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得我县“小群派”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小群派”信教人员呈明显递减的趋势。在管理基督教“小群派”中,我县遇到的主要困难为:1.“小群派”活动场所极其隐秘且不固定,以致于宗教管理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获取相关信息。2.乡镇无专职统战委员,多为组织员或副书记兼任,致使许多工作落实不到位。3.部分群众文化贫乏,对宗教教义缺乏理性认识。

三、建议、对策

1.把加强农村宗教事务管理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范围。乡镇干部要把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当作一项重要内容,切实保证对宗教组织、活动场所、活动内容等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及时监控。

2.在乡镇设立专职统战委员,明确统战委员责任,使

工作落实到位。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篇5

摘要: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当中信仰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然而,基督教的产生与犹态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它有着严格的教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并不是一帆风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路线是随着朝代和最高统治者的更替而曲折变化。

关键词:基督教传播发展

1基督教的产生、分裂及其教义

基督教(Christianity)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其信徒已近20亿人,分布在世界上223个国家和地区。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期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它的产生和犹太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犹太人为了摆脱新巴比伦E国和波斯帝国的统治;崇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排斥其他宗教,形茈犹太教。但是在当时犹太教派别中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的一个小派,受到正统犹太教的排斥,与犹太教分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颁布了《米兰赦令》,明确宣布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取代犹太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直到罗马帝国倒台前,虽然基督教内部并不是一直都保持团结,但都一直没有分裂。随着基督教东正教派的形成,教会开始显示出最初的分裂迹象。1517年,德国神甫马丁·路德把一张反对天主教会的《95条论纲》贴到了他自己主持的德国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他争辩说,《圣经》的权威比教皇或者教会的权威要重要得多,只有通过信才能得到救恩,而不是像教会教导的通过自己的善行。他的抗议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并导致了新教的诞生,也就是现在中国所说的基督教。

基督教除了信仰“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原罪说”、“创世说”等教义外,还强调了“唯信称义”、‘‘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和“基督徒都是平等的”的信条。“唯信称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新约罗马书》,旨在强调信徒不分民族,无论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只要信仰基督就可以得救。而基督教经典《圣经》是上帝的启示,是信仰的最高准则是对教皇作为教会最高权威、世界最高领袖、基督在人世代表的公开否定。此外,路德还主张“平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神职人员和一般信徒之间的传统划分,反映了市民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

2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据历史记载,最早传入中国的是景教。景教是古代基督教的一派聂斯脱利派,被唐人看成“波斯胡教”之一,当时故有“波斯教”、“日大教”、“波斯经教”等称谓。后来唐人对此宗教的理解加深,才有“大秦景教”的说法。在当时,唐朝正值“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当时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视野开阔,对外来文化包括宗教都采取兼容并蓄政策,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宗教管理,再加之“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唐太宗认为景教主教阿罗本带来的宗教有利于中国宗教的统治,于是颁布诏书,允许阿罗本在中国传教,并由政府出资在长安建立“波斯寺”,即礼拜堂。在文化上,当时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正值鼎盛时期,唐代社会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氛。因此,在这一处境中,景教借用了佛教文化中的术语、概念和教义,对其经典的翻译和对其教义的解释便适用了这一点。这样,景教的教义被当时的百姓接受,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在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李治继续执行唐太宗李世民的宗教政策,于是景教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唐高宗之后,唐朝帝位更替得相当频繁;一直到武则天掌握政权,控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么。因为武则天崇信佛教,不支持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且朝中一些士大夫对景教也多加指责,所以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遇到挫折,受到制约。当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他恢复唐太宗时期的宗教政策,依然对各种宗教兼容并蓄,同时对景教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照。一直到唐武宗李炎即位,李炎信奉的不是佛教,他与道士接触频繁,开始抑佛运动,因此景教在此时又一次遇到阻碍,受到沉重的打击。

随着唐朝被取代,在中国内地传播240多年的景教也在中国内地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景教在中国的从此消失,在边疆地区,景教仍在蒙古地区传播。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因为蒙古贵族进八内地导致景教再次传入内地。这时的基督教徒被称为“也里可温”。

明朝建立后,元顺帝北走大漠,元朝灭亡。随着蒙古人以及信教的官员北走之后,基督教徒也被驱逐出中国内地,基督教在中国内地又一次绝迹。

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内地,并在内地得到发展,是在中国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也是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

明末清初,进入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后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资本主义萌芽在此时已经破土而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日益腐朽,佛、道等其他宗教在中国内地处于衰败。中国正经历着明、清两代转换之际的动荡与多难,但积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并根植于中国民众的心中,而这时天主教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明、清最高统治者崇祯、顺治、康熙等皇帝都善用有科学专长的传教士,再加上当时的传教士都遵循利玛窦创立的传教方法,使天主教适立中国国情,并注意在介绍欧洲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传教,所以从1610年到1700年,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天主教徒从2500人增加到30万人。天主教在宫廷中传播开始于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1623年1月,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到达北京。因为汤若望通晓天文历法,所以得到了清政府的保护。汤若望掌钦天监事,成为清朝钦天监第一任外国人监正。清顺治帝先后封授他为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还赐号“通玄教师”。汤若望被任命为北京耶稣会会长,随着汤若望政治地位的上升,北京天主教传教活动随之逐步发展起来,天主教在宫廷中也开始传播开来。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大炮和军舰昂首阔步地闯入中国,传教士也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的谦恭卑微,基督教传教士依仗本国政府和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等,用种种方法传布、发展基督教,俨然成为中国生活中一股特殊的强烈势力。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开始20年间,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尤其是新教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民主和科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民。中国知识界强烈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1922年,李大钊等79名学者及知识人士在北京联名发表宣言,成立了“非宗教大同盟”,强调“深恶痛绝宗教”。这样,在这些知识号召下,全国形成了一个非宗教运动,这使新教陷入空前的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广大爱国基督教徒包括新教教徒开展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自此中国基督教进入一个新时期。

目前,尽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信奉马克思主义,但是据不确切数据统计,信仰基督教的中国基督教徒已经超过了一亿。在全球化的今天,基督教也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刘汉民,麻杰,刘进英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08(4)

[3]米歇尔基恩张兴明(译)信仰的疆国:漫谈世界宗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佟洵.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于可.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豫南基督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彝族社区;基督教;仪式;研究

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的云桥社区,是一个由移民搬迁而来、现居城市边的少数民族社区。这里90%以上的居民是彝族,50%以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由于信教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影响深远,在居民中逐步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粘合剂、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和文化圈。在云桥社区的重建和发展中,基督教文化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个人行为、提高社会整合度等多种作用。

一、云桥社区概况

昆明市区东郊的大板桥镇云桥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寨,海拔2018米,占地面积5224.93亩。由于昆明市掌鸠河云龙水库建设,2000年底,1026名村民于从禄劝县撒营盘镇及云龙乡搬迁而来。搬迁时,云桥村共有农户274户,1026人,其中彝族956人,占总人口的92.6%。2010年,云桥村委会正式翻牌为云桥社区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3月,全社区共有居民315户,1303人,其中92%是彝族。信仰基督教的居民超过50%,一部分在云桥教会参加活动,另一部分在家庭教会活动。

二、云桥社区基督教发展现状

目前,云桥教会是官渡区最大的基督教会,云桥教堂亦是官渡区最大的基督教堂。据2012年统计,云桥社区受洗信徒超过400人,经常参加活动的信徒共537名,其中70%是女性。另外,还有50多名信徒在云桥村的家庭教会参加礼拜。

云桥教会内部管理较为规范,教会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一部分是“长老制”下的基督教会宗教体制。前者负责教会日常行政管理,后者主管基督教神职活动。另外,教会还下设一个21人的讲道班,一个33人的祷告班和一个34人的唱诗班,三个组织成员互不交叉,各司其职。与之相比,家庭教会规模较小,陈设的也相对简单,没有统一的着装,成员之间也没有职务划分,地位平等。

三、云桥社区基督教仪式过程

1.云桥教会的仪式礼拜

云桥教堂内,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瓷砖铺设的地面整洁如新。教堂里的大屏幕不仅可以通过投影仪播放圣经内容,还可直播现场的教会活动视频。教堂内20排木质条椅整整齐齐排列着,日常参加活动的教徒约200人,每位教徒落座后会自行低头祷告,准备开始礼拜。

云桥教会一般的礼拜程序为:

①、序乐:通知社区居民请到教堂集中,并提醒会场肃静,准备开始礼拜。

②、入堂式:请主礼人、长老、唱诗班、讲道班等人入场。

③、宣召:由主礼人宣布礼拜开始,并通告活动议程。汉彝语交替使用。

④、讲道:汉彝语交替使用。这个部分是教会礼拜的主要环节,持续时间最长,一般持续40分钟以上。

⑤、诵经:由讲道人选定章节并带领信徒朗读。一般使用汉语。

⑥、唱诗班献诗:唱诗班成员年龄在30-50岁之间,穿着蓝白色相间的圣服,女性约占总人数的3/4。献诗曲目由诗班长决定。

⑦、祷告班献诗:祷告班成员由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妇女组成,她们穿着传统的彝族服装,使用彝语,献诗一首,约7分钟,没有指挥。

⑧、唱诗:全体起立同唱赞美诗。使用汉语。

⑨、祷告:全体起立共同祷告祈福。使用汉语。

⑩、收礼拜:交代相关事宜。

礼拜开始前,教徒已然投入礼拜的气氛中,有的练习赞美诗歌,有的翻阅《圣经》学习。身处教会活动的环境中,孩子似乎也能感受到宗教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开始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2.云桥社区家庭教会的仪式礼拜

云桥社区家庭教会聚会点设在杨姓男子家20平米左右的小平房内,面街一侧的卷帘门紧闭,进入聚会点要绕到后门。当日参加聚会的成员共30人,以老人和妇女居多,最年长的老人80多岁,最年轻的成员约11、2岁,跟随父母一同前往。

1、唱诗(彝语)。

2、祷告(彝语)。

3、唱诗:(汉语方言)。

4、讲解赞美诗和圣经(汉语方言)。

5、唱诗:《今到主殿》(汉语)。

6、祷告。

7、讲道(彝语)。

8、祷告(彝语)。

9、讲道(彝语)。

10、唱诗:(彝语)。

11、讲道(汉语)。

12、唱诗(汉语):齐唱《愿神怜悯》。

13、祷告(汉语)。

家庭教会活动的模式基本是唱诗与讲道穿插进行,时间较长,一次活动大约用3—4个小时。据负责人介绍,聚会时,唱诗一般由女性带领,讲道由男性组织。形式上,家庭教会的礼拜活动程序不如三自教会严格。家庭教会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职责划分,成员之间地位平等,互称兄弟姐妹。活动时没有统一的服装,环境设施略显简陋。但礼拜时,教徒态度极为严肃认真。迟到的人总是压低身子歉意地顺墙边进到屋内。由于聚会时间长,活动内容有重复,部分年纪较大的老人已然疲惫,还有的妇女在照顾小孩。看上去,这里的教会活动和家庭生活并不冲突,或者说,教会活动已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活动有秩序但没有强制的戒律,其他成员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从以上细节看来,家庭教会成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都相对强于三自教会的成员。

四、结语

云桥社区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的礼拜活动周期、形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虽各有偏重,每次活动的程序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但核心内容都是传播基督教精神,进行基督教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在基督教仪式过程中,教徒们遵守同样的教义、规则和秩序,个体在内心中忏悔,祈求自己的罪孽被上帝饶恕,群体成员之间就同一主题进行讨论。常规性的礼拜活动周而复始,信徒在一次次参加仪式活动中,不断寻求着个体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或者说,基督教礼拜仪式的频繁开展,将一个个分散的组织成员粘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也通过仪式缓解着组织关系分裂的可能性。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合参加礼拜仪式,成为社区每一个教徒联系其他成员的习惯性渠道,是其内心的向往,也是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E·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3]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人生成功的导师作文下一篇:突变理论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