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写评语

2024-08-25

我这样写评语(精选8篇)

我这样写评语 篇1

期末评语要这样写,学生肯定超爱看 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们准备怎么给学生写评语呢?学生和家长们希望收到什么样的评语呢?评语对孩子真的很重要。老师要慎重啊!

是像传统评语那样,一本正经地描述:该生思想进步,该生热爱祖国,该生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还是苦大仇深地向家长告状:该生上课不注意听讲,该生不爱劳动,该生爱跟同学打架„„亦或是卖点萌,打点温情牌,用上“淘宝体”、“凡客体”,拉近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总而言之,写好这评语不容易,但却很重要,它不仅反映出孩子一个学期的表现,还反映了教师的育人方式和水平,要知道,这评语都是给家长看的,水平高低家长一眼就看出来了。更重要的是,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后教师的评语会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是要放进档案袋中的。老师对学生的期末评价,或许以后会对学生的升学录取产生影响。

怎么写好期末评语,今天小编就给老师们透露几个写期末评语的秘籍。

1、创新形式获得好评 淘宝体 “亲,你是个可爱的小朱朱喔,老师超喜欢你啦,虽然成绩还有不少的提升空间„„亲,为师的加油包可是限量珍藏版的喔,现举行大型优惠活动,免费赠送,快快来领取!”当襄阳市四十五中八(2)班学生朱明珠领到成绩单时,这一段超萌的“淘宝体”期末评语让她“惊呆”了。朱明珠说,以往领到成绩单时,老师写的评语大多是“该生表现良好”、“学习成绩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类似的很刻板的话,只有这一则最令她难忘,评语内容也更容易接受。

“瞧你,仿佛就是童话世界里走出的可爱天使,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这学期,你还凭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参加了学校课本剧和经典诵读的表演,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但你一定不想因为上课随便讲悄悄话而成为班上的‘焦点’人物吧?那么,还等什么呢,赶快和你的小缺点说再见吧!”这是竹西小学老师写给学生的一段超萌的“淘宝体”期末评语,看到这样的评语,众多小伙伴们都说“惊呆”了。

藏头诗体

漯河二实小的陈静老师,给学生张诗锦写了一首含有其名字的藏头诗:“张家幼女初长成,诗情画意玲珑心,锦绣前程拟铺就,勤奋读书秀于林。”这让张诗锦和家长很是感动。

比喻体

“如果我们班每位同学都是夜空的明星,那么你一定是最璀璨的一颗。看着你那清秀工整的作业,听着你那流利而精彩的发言,欣赏着你潇洒自如的主持„„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就是这样一个天资聪颖、潜力巨大的好学生。如果你学习上能再踏实一些,严于律己,老师定会更为你感到骄傲。”

名言体 “‘真人不露相’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最合适了,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的心,再加上你的聪明才智,你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快。瞧你,积极参加活动,管理班集体,作业本上大红的优,每次测验取得的好成绩。‘有志者,事竟成’,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哲理体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牛顿做实验太专注,把手表当鸡蛋扔进锅里煮了。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能以牛顿为榜样,认真投入地对待每件事,一定会学有所获。”老师们在写评语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故事作为学生的评语。

2、亲切称呼拉近距离

“天天,老师还是喜欢这样称呼你——阳光帅气、聪明能干的男子汉!每天干净工整的作业印证着你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小小年纪一手好字彰显了你刻苦勤奋的求知精神„„孩子,加油,你会更棒的!”漯河市实验小学四(3)班盛政瑄看到老师写的期末评语时,他激动得跳起来,“天天是我的昵称,没想到老师这样称呼我,很喜欢老师写的期末评语”。

3、网络语言受欢迎

“天奇,最后一个月,恭喜你‘逆袭’成功,课堂上专心致志的神情和妙语连珠的发言秒杀了多少人哦!也为期末考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濮家小学五年级班主任余晶晶给孩子的评语充斥着“逆袭”“白富美”“点赞”“女汉子”“秒杀”等新潮词语。对于在某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余晶晶会在评语后加上一句,“点赞36下,必须的!”之所以点赞36下,是因为班上学生共有36人,表示大家的认可。老师们在写评语时应避免采用法官宣判的严肃冷峻、古板生硬的语言,这些网络热词的语言方式很受学生们欢迎。

4、语言婉转指出缺点 今年,在国务院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后,教师的评语会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升学录取产生影响。家长们得知这一制度后,普遍反映老师们的期末评语里常常会写孩子的缺点,并且希望老师在给学生们的评语中能够“零缺点”。对于这项要求,老师们可以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缺点,既能够指正学生的态度、行为,还能够避免对学生的将来产生不利影响。

“偶尔你有些调皮,有些好动,但在老师眼中,你聪明机灵,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瞧,认真起来,你的作业的正确率多高!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就一个人一生的事业的基础,相信你能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很棒的。”

“撒下一路笑声,好像从未体验过忧愁,你的快乐感染了与你一起生活的小伙伴,因此,大家都喜欢接近你。你当劳动委员工作得很辛苦,也卓有成效,老师和同学们感谢你。老师还喜欢你在课堂上聚精会神的神态,喜欢你字正腔圆的朗读,更喜欢你在英语节上上表演的英姿。要是你多看书,勤练笔,你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得更快,愿意试试吗?”

学生们的年龄虽小,但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为了不伤害到他们的心灵,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要多以鼓励为主,尽可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让孩子明白自身的缺点。

5、抓住个性鼓励学生

“篮球运动很有魅力,它的对抗,它的拼抢、它的战术、它的一个接一个的投篮令人着迷。你是有这方面素质的,所以你能进学校篮球队。在学习这个赛场上,你的素质也是优秀的,但是要想取得胜利,也一样需要拼抢、需要战术、需要不停歇,如果站着不动,是不会得球、不会进篮的,在对抗中必败无疑。而学习这个赛场上对手更多,拼抢更烈,时间更长。你想比赛吗?你想赢得喝彩吗?那么,上场战斗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和特长,老师写评语时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其指出可行的近期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语的导向功能。

老师评语对学生重要,对家长了解学生情况也很重要,老师的一句话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理想。老师的鼓励,是孩子心中最珍贵的礼物。有时候,老师的一段话,不经意写上去的词,也许会改变学生一生。

学生评语:不妨这样写 篇2

x

学期临近结束,正是班主任忙着为学生写评语的时候。评语,往往有时会成为置师生于两难境地的“情结”。此时,班主任不免有些困惑甚至犯愁,因为他们担心实事求是写了缺点,学生读了不高兴,家长看了发火,由此滋生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情绪;若不指出孩子的缺点,又担心孩子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满不在乎。如何让学生评语“文如其人”?又如何让评语在教育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激励作用?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已初见成效:爱写、爱看评语的人多了;师生、家长对评语的满意度提升了;评语的教育链拉长了、教育效果放大了;班集体团结奋进了、提速了。

一、净化目的,变“评人”为“育人”

评语是教师和学生心与心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且这种书面的交流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嘛!评语是老师对学生各方面表现所作的综合性评价。一份好的评语,不仅学生爱读,家长爱看,更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教育导向作用。

在育人这一目的、理念引领下,我们认为应自觉摒弃工作中的偏见,变往日的“评人”为“育人”,努力把“写评语”构建成一条教育链,以育人贯穿全过程,布设在全学期、全方位。以评语为契机,可认真组织系列性主题班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议意义、找差距,学生对评语才会有更深透的理解。例如我们在“为什么要写评语”的大讨论中。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解读着:评语教我做人、催我奋进、伴我成长、令我骄傲、让我快乐;评语是我名片、是我品牌、是我动力、是我路标……二是以写评语为载体,可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评语人人写、事事议、时时评”,“让父母微笑、为班级争光”等。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与其他教育活动,并与语文、政治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三是以“青春寄语”专栏为平台,可启发老师、学生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每日、每周选写“寄语”,以拓展评语内涵,集聚评语张力。加快推进评语的文化、教化和人性化,努力使评语的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效。比如我校07级刚分班时,由于二(4)班集中了许多进城务工子女,学生行为习惯、知识水平等参差不齐,各方面表现都处在年级的末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班级有了明显的长进。形成了团结奋进,自觉学习的良好班风,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家长的肯定;各科考试成绩综合评比率在不断提升,与年级首位的差距越来越小,有的学科已名列前茅;许多同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水平也在写评语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学生的评语起着重要的、积极的“催化”作用。仅举一例,该班有一位同学父母离异,学习马虎,纪律松散,长期生活在奶奶家中,班主任在给他的评语中这样写道:“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每天早上,你第一个到校为同学打扫教室,真不容易呀!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你是我们集体中的一位好伙伴。你每天与奶奶生活在一起,长辈为了你的生活与学习费了不少精力,老师想悄悄地对你说,要减轻老人的负担,自己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做,每天对自己的学习、纪律方面都要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这样我每天就会看到你在进步,也好让父母放心,让所有关心你的人放心,做得到吗?”这样的评语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各人的“容貌”和心态,使学生看了心悦诚服,对学生起到教育鼓励的作用。

二、强化主体,变“独唱”为“合唱”

评语应该是学生的真实写照,写评语是为了教育学生。而学生彼此相处的时间比老师多,接触的场面比老师广,了解的内容比老师深,对学生的评语,他们最有“发言权”。而对每个学生,贵有自知之明,他们自己对自己最清楚。因此,在写评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变班主任往日一人的“独唱”为全体师生参加的“大合唱”,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为主线。一是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照“守则”、“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以找差距、排措施、定目标为主进行“自主”小结,并形成文字材料,填写“小结表”。二是分小组以相互表扬、评议为主进行“互动”。三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头”学生,尤其是表现较差的学生,仍以表扬为主,进行班级评议。四是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沟通后作“点评”。这样,全员参与,群写群评,能使广大师生在写评语的过程中交流了思想、沟通了感情、接受了教育、增长了才智。评语的全面性、正确性、实效性会得到不断提升。实践表明,现在各班学生关心评语、热爱评语、留意评语、写好评语、用好评语在我校已蔚然成风。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自己在写自己的评语,一定先要做好,而后才能写好。”一些家长也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的评语,写得恰如其人,孩子口服心服,教育效果确实明显。”

三、优化过程,变“期末写评语”为“全学期写评语”

给学生写评语,就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盘点”,然后斟字酌句给学生一份翔实的“清单”。对此,我们可以变往日“期末结算”为全学期“零存整取”。比如,学期伊始,可通过教育,在学生明道理、知程序、懂方法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自备一份“教育储蓄本”,坚持认真写好“学习日记”,两周以小组“互查”一次;每月由班主任、班委会以不同形式对内容进行“对账”,同时,邀请家长“查验”;期末再进行“盘点”,做到学生的评语时时、事事、处处有人写、有人评、有人看。写评语还要重个人与群体相结合、自省自律和相互表扬相结合、肯定成绩和指明方向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文评”与“面评”相结合,使学生的“评语”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写评语和写好的评语应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杆杆坐标、一座座加油站。我校顾某同学是2008年秋新转进二(1)班的,在“写评语”的初期,常感到自己没有什么成绩可写而自卑。后在多次“联动”中,同学们列举了他经常帮别人打扫教室而表扬他“关心集体”、“善待同学”、“讲究卫生”等,同时也勉励他在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关心集体等方面要继续努力。他听后,每次都含着泪在日记中记下了同学们对他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认真写下了“我一定自觉遵守纪律、刻苦学习,为班级争光添彩”的决心。在“评语”的激励下,他各方面进步很快。实践告诉我们:评语永远是学生与时俱进中的起点、亮点和支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切入点、链接点和着力点。

正如英国教育家罗素所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知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可见一则蕴籍真情、饱含激励的评语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其影响是深远的。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应适应新的形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把学生评语写好,把思想工作做细、做实、做出特色来。

我这样教后进生写作文 篇3

我这样教后进生写作文

新学期的第一篇作文就安排写《我的老师》。在对学生习作水平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我有些不知所措。我冥思苦想,从哪里入手,才能顺利得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呢?

忽然,一个身影在我的脑海里闪现:郭守帅!虽然才开学没几天,他的作业已经多次亮起红灯。就拿昨天来说,我布置家庭作业内容是写身边的诚信故事,当时我花了大半节课时间,先是启发引导,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事例,然而今天早上郭守帅同学是一字未写。问其原因,说是不会写。细细想来,这个学生曾是四年级时榜上有名的后进生,不会写可能是真。这样看来,今天的作文对他来说又是一次痛苦的煎熬。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可不能在五年级的第一篇作文就让他遇到拦路虎,否则,容易让他自暴自弃的。想到这里,我突然灵机一动,不如就拿他订正作业的事例来说吧!

于是,我动情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教过你们的老师有许多。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事情令你们难忘。如果我是郭守帅同学,我会举个刚刚发生的小事情。你们听好啦:

我今年五年级了,又认识了许多新老师。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于老师了。

于老师高高的个子,白皙的脸庞,一笑起来甜甜的,一看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有一次,于老师给给我们讲练习,我没有管住自己,开了小差,所以练习做得马马虎虎就交上去了。下午一上课,只见于老师抱着一摞练习本走进教室,严肃地说:”今天有几位同学的练习做得很不理想。“我一听,遭了,这下要挨老师批评了。于是低着头,忐忑不安地等待于老师的发落。”郭守帅。“于老师叫我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慢吞吞地走上讲台。待到站定以后,我仍然低着头。于老师叫我抬起头来。我提心吊胆地稍稍把头抬高了一点。没想到于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亲切地说:”你叫郭守帅?你的名字真好听,人长得也很帅,如果你的作业也能写得帅就更好了。“听了于老师的鼓励,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于老师见我放松了一些,就娓娓动听地给我讲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一道题目特别难,于老师讲了两遍我都没听明白。可是于老师还是非常耐心地引导我思考,只到我融会贯通为止。临结束,于老师还摸着我的头再三叮嘱:”郭守帅,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知道了吗?“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每到上课,于老师的话就会在我的耳边回响,时时提醒我要专心,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

我真心感谢我的于老师。”

我一边动情地讲述着,一边时不时瞥了郭守帅,发现他的脸红红的,眼睛亮亮的,听得特别专心。

开始写作文了,郭守帅一点都没有犹豫,提笔就没有停止过。不一会儿,他就洋洋洒洒完成了一篇三百多字的作文,高高兴兴地交给了我。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写人作文 篇4

“有吗?还好吧。”我心不在焉地应付着。

她坐在一个马扎上,翘着二郎腿,一只手扶在那只翘起来的脚上,手里摇着蒲扇。身着一件粉色的,洗得褪色的薄背心。夏天的晚上,她都要看电视。

她是我的奶奶。

她是个很聪明、渴望读书的人,她生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战争刚结束的`年代,在吃饱都是奢望的时候,读书更是幻想,所以,奶奶没有读过书。

奶奶年轻的时候,力气很大,一个肩膀,能扛起一袋化肥。时间在她脸上刻下了痕迹,她变得越来越矮,越来越瘦。

记得几年前,那个夏天,凉席一会儿就被躺得滚烫,周围的一切,都像要蒸发了似的。黑暗,笼罩了大地,我像失明了一样,唯一能安慰我的就是奶奶的呼噜,她就在我旁边。

我睡不着。

想起了一个深奥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有“生”、“死”?

死了又到哪里去了?

越想越害怕,我叫醒奶奶,问她这个问题,她便回答我说:“什么生与死,小小孩儿家净想一些没用的。”她又说:“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有什么好想的啊。”

一会儿又听见她的呼噜声。

听过她的回答,我心安了。

有一次奶奶和两个姨奶奶一块儿赶集,她们在那儿,拿起一把菜,又放下,来回拿了好几次,却不买。我站在那儿无所事事,叫她们,她们也不搭理我。

我想出一个鬼主意,决定吓吓她们。

没人注意我,我偷偷溜到一边,暗中观察着。

没一会儿,我听见奶奶的喊声:“哎呀,孩子呢?真是的,一会儿不见跑哪去了?”她开始焦急地喊我。

我也就只是想引起注意罢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动静,四周的人都在看她们:谁家的小孩又丢了?

我从后面走出来,奶奶立马停止喊我,走过来,蹲下,瞪着我看,恨不得打我的样子。

过年,想吃苹果,拿出来,发了霉。

回一趟老家,去时车是空的,回时车被塞得满满的。鸡蛋,是攒了一年的。

我们之间有抹不去的血缘,我一直是你放在心窝就不哭的娃娃。

高一写人作文: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篇5

开山岛是一座位于黄海上的孤岛,杂草丛生、风蚀峭壁,环境十分恶劣。岛上多年来无水无电,岛上不通自来水,也没有淡化海水的设施。王继才居住的屋子也十分破旧,岛上也没有电视看,三十多年陪着他的,能了解外面世界变化的只有一部收音机。

王继才是一个清瘦的人,皮肤黝黑黝黑的,这大概是在海岛上风吹日晒造就的吧。他26岁就来驻守开山岛一直到58岁去世,都在这座岛上,守护了它32年。在这期间,也有人来驻守过,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最短的仅仅守了3天,最长的守了13天。

在这座孤岛上,他每天巡岛四遍,每天坚持写无人细看的巡岛日志,细细地记录巡岛情况,仅半年就写满厚厚的一本。他和老伴还会在孤岛上独自升国旗,他说:“小岛虽小,有了国旗便有了颜色。”刮风下雨的日子,他一定冒着风雨将国旗收进去,不能让它被风雨吹坏。

王继才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座岛和祖国,他的房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淡泊名利,把奖杯、荣誉证书都收进了箱子。他默默坚守,从未开口向组织说困难。

初一写人作文: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篇6

他姓李,或许在别人的眼中,他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同学们都叫他老李,老李的胸前有一颗大痣,他总是眉飞色舞地说道:看看我胸怀大志。有什么可卖弄的,不就是学霸吗?我可赖得理睬他。直到那天,我对他改变了看法。

记得那一次,班级又进行大扫除,这回轮到一组和二组同学劳动,三组和四组同学上自习,于是搬桌子推椅子,砰砰直响,水龙头哗啦啦地应和着,使人们心烦意乱。站在高处擦玻璃的更是大吵小嚷,吸引了一大片注意力,脱离了老师的监视,几位不法分子开始躁动,拍桌子、踢凳子、扔纸条,把班级搅成一锅粥。打扫讲台的我也时不时的看着一场场闹剧,这时与众不同的老李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他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两只小眼睛紧紧地盯着作业本,那双肉乎乎的大手在本子上奋笔疾书,工整的字迹在页面上排起了整齐的长龙队,时不时的,他停下笔,眉头一皱,有时还拍一下脑门。我想起了老师曾经对他的评价李明昊同学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见老李左手翻着书,右手刷刷地写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到了他的面庞上,也射到了我的心里。

放学的路上,小青向我说起老李:我成绩不好,每次成绩单发下来时都是老李安慰我,为我打气。每次我受到父母责备时,他总是笑呵呵的对我说,父母爱你才说你。当我有问题问他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一遍又一遍,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成绩逐渐提升,自信心也增加了不少呢!听着小青的诉说,看着她崇拜的眼神,老李在我心里的形象也高大起来。

我这样写评语 篇7

有一次星期天的时候,我和爸爸去老家的路上,我有点口渴爸爸便给我买了块雪糕,我顺手把纸皮仍在了马路上,这时候一个清洁工阿姨过来了,把雪糕纸捡了起来,我感到非常的惭愧。

都是因为有清洁工人细心的劳动,所以我们生活的城市才会那么干净,那么的清洁。

我最敬佩的人有妈妈、爸爸,可是,最令我敬佩的人是音乐老师——马老师。

马老师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每次给我们上课,马老师总是面带微笑,每当给我没上课,我都不想发言,可是,马老师经常鼓励我,我也越来越喜欢音乐课了。

说起马老师有许许多多的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你们说马老师值不值得我敬佩?

有人敬佩路边受风吹雨淋的交警;有人敬佩自己的妈妈;还有人敬佩自己的小伙伴。而我,却敬佩那路边毫不起眼的清洁工。

远处过来一个小伙子,他吃着早点。吃完顺手把包装纸扔在地上。清洁工有礼貌的说:“同志,请不要随地扔东西。”可那个小伙子却傲慢的.说:“你不过是个扫街的,没人扔东西还要你干什么?“说完,便一摇一摆傲慢地走了。街上的人们都朝着那的小伙子傲慢的背影指责道:”这人好没道德!“”这人的心眼跟垃圾一样脏!“清洁工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走过去,捡起那张纸,扔进了垃圾桶。

他的个子高高的,比我还高半个脑袋,他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晴,眼睛下面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鼻子,鼻子,下方还有一个能说会道的嘴巴。我想你应该能猜出他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我们班长:张硕。

他还乐于助人,有一次,在校园的运动会上有一位別班的同学在跑步时把脚摔伤了,他三步并做两步飞快地跑了过去,小心地把他扶起来,并把他背去医务室,经过检查没有什么事,只是皮擦伤,抹一点药就行了。老师看见了张硕这样乐于助人,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刘翔是我敬佩的一个人,他是人人叫好的“跨栏王”。

记者这样写新闻 篇8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想为行业通讯员编一本教材的想法由来已久。

行业的通讯员,特别是基层的通讯员,平时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采访、写稿、投稿,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凭着对文字工作、新闻宣传的热忱在坚守着这方阵地。工作头绪多,没有时间,缺乏条件,尽管有不少的困难,但通讯员们还是坚持深入一线,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近些年来,见诸报端的不少来自基层的鲜活文章,都是这些可爱又可敬的通讯员写出来的。

通讯员朋友们的努力和坚持,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想为你们多做点什么:在找不到写稿目标的时候,给你们支支招,启发思维;在投稿盲目的时候,为你们指指路,明确方向;在失去“斗志”的时候,给你们鼓鼓劲,坚定信心;在稿件越发越多的时候,为你们挑挑“刺”,锦上添花。

由此,有了为通讯员编一本教材的想法。把报社各版面的栏目设置、投稿要求告诉你们,把驾驭不同类型稿件的注意事项告诉你们,把记者的经验、编辑的指点告诉你们。

时间仓促,能力有限,希望这本匆匆编就的教材能像一盏指路的小灯,给已经在新闻采写道路上越走越顺的通讯员一点启发,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通讯员一点鼓励,给关心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同仁一点回馈。

通讯员朋友,长路漫漫,我们同行!

我们这样报道领导调研和行业会议新闻

□ 王文华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一)关于领导调研新闻报道

领导考察调研活动是《东方烟草报》的重要内容,既包括行业领导到基层调研的活动,也有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到行业单位考察的活动。此类报道能体现领导的思想作风、工作思路及具体要求,能反映行业各单位的工作成效、工作特色和工作思路,也能让行业职工更好地了解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要求和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进一步改进文风,转变传统新闻报道形式,使新闻报道更突出中心思想、更贴近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好烟草行业媒体把握正确导向、引导主流舆论的重要作用,今年2月份,国家局办公室制定了《关于改进国家局领导相关活动新闻报道的要求》,并在国家局党组会上讨论通过,下发行业三家媒体。在这一《要求》中,对领导考察调研新闻作了明确规定:

国家局领导到基层考察调研,国家局主要领导的报道篇幅控制在1000字以内,其他局领导只报道考察基本内容,不作讲话、指示等报道,篇幅控制在300字以内。

国家局主要领导调研稿件一般由这样几部分组成:

一是交代领导。这包括调研领导、陪同领导、调研期间的会见领导。这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其他领导陪同调研,在新闻报道中一律用“一同调研”,忌用“陪同调研”。而行业主要领导与地方政府领导会见的表述方式,则按照行政级别排序,如国家局局长凌成兴在山东烟草调研稿件中这样报道与地方政府领导会见情况:‚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会见凌成兴。省委副书记王军民,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雷建国,副省长张超超参加会见。‛

二是交代调研内容。这一部分要注意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领导考察的内容,如“详细询问”、“认真察看”、“亲切交谈”等,多描述现场与烟农、零售客户、一线职工沟通交流的场面,同时在生动的基础上尽量用语简洁并注意逻辑顺序,忌用语千篇一律。

三是领导对调研单位工作的评价。在这一部分,要慎用“高度评价”、“最”、“全面”等语义绝对的词,一般用“给予充分肯定”、“取得了显著成绩”等语句替代。最重要的是,评价内容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要有实实在在的评价内容,切忌“假、长、空”。

四是领导对调研单位下一步工作的要求。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要严格按照领导讲话摘要或现场讲话录音整理进行归纳。不得随意添加、删减和“合理想象”,尽量按照领导的表述方式进行报道,尤其是总结性语言。在特殊情况下,可视报道需要,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局部的归纳总结。值得注意的是,调研新闻的主标题基本也是从这一部分归纳总结出来的。

五是随同人员。“八项规定”出台后,对随同人员人数有严格规定,表述时要特别注意。对于国家局、总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表述要用全称,并一定注意部门单位排序。

下面我们可以看两篇例文。例文一:

凌成兴在云南烟草调研时强调

坚持一个制度 狠抓三件大事 继续保持行业“领头羊”地位

秦光荣会见凌成兴 李纪恒杨培森丁绍祥一同调研

本报昆明讯(记者王保兴、曹祥金)5月28日至30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在云南烟草调研。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国家局副局长杨培森,云南省副省长丁绍祥一同调研。

其间,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会见了凌成兴,双方就云南烟草改革发展交换了意见。

凌成兴十分关注烟叶生产。调研期间,他先后来到昆明市石林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烟田土地整理工程、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和节水抗旱技术应用等情况。在石林县长湖镇豆黑村,他走进烟田,详细询问烟农种烟成本、种烟收入、劳动强度等情况。在弥勒市西三镇法依哨村,他认真察看烟叶长势,向基层烟站技术人员了解烤烟膜下小苗节水移栽技术应用情况。

卷烟生产和工厂技改是凌成兴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他考察了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和红河卷烟厂,进车间、看设备、问技术、听意见,与一线职工亲切交谈。

在听取云南省局(公司)和云南中烟的工作汇报后,凌成兴强调,云南烟草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全国烟草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行业卷烟制造、烟叶生产、专卖营销的典范,创造了产量规模、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三个行业第一,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对云南烟草下一步工作,凌成兴强调,要‚坚持一个制度,狠抓三件大事‛,即坚持烟草专卖制度不动摇,狠抓烟叶生产、卷烟营销、内部规范管理三件大事。要坚决守住5000万担烟叶收购计划这一红线,着重提升烟叶质量水平、烟叶种植水平和烟叶基地建设水平。要围绕‚卷烟上水平‛总体要求,继续保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市场培育‚领头羊‛地位,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再上新的发展台阶。

国家局办公室、经济运行司、中国烟叶公司负责人随同调研。

调研稿件看似有些程式化严重,但在细节上有很多功夫可下。如例文一的调研内容部分,“凌成兴十分关注烟叶生产。”“卷烟生产和工厂技改是凌成兴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在表述调研内容时,这两句话就让人眼前一亮。而写到对云南烟草下一步工作要求,下笔则是简洁有力,三句话一百余字就把凌局长的要求表述得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这些要求对行业各单位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有内容、有高度。例文二:

凌成兴在东方烟草报社调研时强调 做到两个“认真执行”和三个“理直气壮”

何泽华一同调研

本报济南讯(记者李冰)7月2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在东方烟草报社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到两个‚认真执行‛和三个‚理直气壮‛,为行业改革发展顺利推进营造更加良好舆论氛围。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一同调研。

其间,凌成兴考察了东方烟草报社采编等各部门,详细了解报纸采编、出版等情况,并亲切看望慰问报社员工。

在听取东方烟草报社工作情况汇报后,凌成兴对报社的各项工作给予肯定。他指出,《东方烟草报》创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为行业的一份大报,为宣传行业、服务行业、激励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下一步报社工作,凌成兴强调,要做到两个‚认真执行‛:一要认真执行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舆论导向和政治纪律;二要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特别是关于改进新闻报道的规定。要做到三个‚理直气壮‛:一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烟草专卖制度。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不动摇,认真宣传好烟草专卖制度,加深社会对烟草专卖制度的认知和理解。二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烟草行业的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姜成康局长和国家局党组一班人带领全行业创造了‚三大辉煌‛。要站在行业的角度,多报道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卷烟工业发展、支持烟农和零售客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三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烟草行业的先进典型。行业涌现出的大批先进典型,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行业先进典型,激励人心、鼓舞士气,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国家局办公室、发展计划司、经济运行司负责人随同调研。

例文二有两大亮点,一是第一段第一句就点出调研的最重要内容“要做到两个‘认真执行’和三个‘理直气壮’,为行业改革发展顺利推进营造更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就凌局长对报社提出的两个“认真执行”、三个“理直气壮”进行深入表述。这是凌局长第一次系统地对行业媒体新闻宣传工作提出要求,这不仅对报社做好行业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行业各单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宣传、大力宣传也指明了方向,所以全篇612字,这一部分的表述就有357字。8月8日,凌局长在云南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又讲到宣传工作要做到这两个“认真执行”、三个“理直气壮”,可见在这篇报道中的深入表述很值得肯定。

对其他局领导调研活动的报道我们可以看一下例文三。例文三:

何泽华在天津烟草调研

本报天津讯(津烟办)6月6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何泽华在天津烟草调研。

何泽华深入市场走访了多家卷烟零售客户,考察了天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物流中心,详细了解了零售客户经营状况和物流中心运营情况,并听取了天津市局(公司)的工作汇报。

何泽华表示,天津市局(公司)各项工作措施抓住了关键,确保了今年以来卷烟经营和物流运营的稳中求进。他对下一步天津市局(公司)调整市场状态、努力优化结构、抓好网建基础等工作提出了要求。

中国卷烟销售公司、中烟商务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随同调研。在报道中对领导的讲话、要求不再进行详细报道,只是列出了基本的调研内容和总体评价等。

(二)关于行业会议新闻报道

会议新闻在新闻宣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把国家局党组有关行业发展相关政策和最新精神,直接传达给行业广大员工的最有效方式,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会议报道,以更好地发挥会议的指导性,让行业员工更好地领会会议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

表面上看,会议消息写起来不难——格式较为固定,较多采用领导讲话、引用会议材料,采访上不用额外花很多功夫。但正因如此,会议消息也就更难写。一方面是难创新难出彩,可读性有待提高。会议消息的重要功能是准确传递最有价值的政策信息,做到“上情下达”。但会议固有的召开程式、文件材料格式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议消息报道的创新,难以出彩。另一方面是会议信息量大、重要信息多,会议材料引用难以做到准确取舍,既要做到内容简洁凝练,又要做到信息传递全面、准确,不失偏颇。这就要

写会议消息要尽量避免过长。有记者曾作过调查,长篇大论的会议消息,没有看完或根本不看的被调查者约占7成;但简短的会议消息,看完的或基本看完的约占7成。可见,会议消息简短才是读者所喜欢的写作方法。要讲实话、讲短话、讲有用的话。

国家局对会议报道字数最基本的要求是“全行业综合性会议报道篇幅控制在2500字以内,国家局领导出席的全行业专业性会议,以及现场会、中心组学习等,报道篇幅控制在1600字以内”。

写会议消息要忌空。作为会议,难免要讲“道理”,但会议消息不能写成议论文,写成空洞的理论文章,要言之有物,观点明确,主题鲜明。例文四:

凌成兴在2013年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上强调

守住一条红线 提高三个水平努力打牢基础

赵润田致辞 何泽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报诸城讯(记者孙浩)7月4日至5日,2013年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在山东诸城召开。会议总结了上半年全国烟叶生产情况,交流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经验,安排部署了烟叶生产收购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致辞,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凌成兴在讲话中指出,烟叶工作事关行业发展的大局、事关广大烟农增收致富的大局、事关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一个制度,狠抓三件大事”,要把烟叶生产摆在“三件大事”的首位。

凌成兴高度评价了诸城烟叶生产的宝贵经验。他指出,诸城烟叶生产“领导抓得好、工作思路新、政策力度大、干部作风实”这四条宝贵经验,值得全行业学习。

凌成兴充分肯定了全行业烟叶生产工作的显著成就:一是不断提高烟叶种植水平,为行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二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烟叶生产计划,为维护烟草专卖制度创造了良好环境。

对于当前烟叶工作,凌成兴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局关于烟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守住一条红线、提高三个水平,即守住5000万担烟叶收购计划这条红线,不断提高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烟叶质量技术水平,努力打牢卷烟工业“第一车间”的建设基础,努求对会议的召开背景、主旨精神、文件实质、重点要求,特别是对会议的着重点等领会深刻、把握到位。力打牢广大烟农增收致富和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严格按照合同计划组织收购,严格落实烟叶收购价格和补贴政策,严格执行烟叶收购纪律。

赵润田在致辞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介绍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何泽华在讲话中总结了今年上半年烟叶工作取得的新进展。他强调,要认真学习山东经验,继续抓好如何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诸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体现了山东烟叶生产的整体工作水平,展现了行业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最新成果,代表了目前行业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最高水平,值得全国各烟区学习借鉴。结合山东经验与启示,要紧紧抓住当前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三个重点:持之以恒,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创新,继续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着力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培育;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何泽华强调,要积极探索实施烟叶精益生产,持续提升现代烟草农业水平。当前烟叶工作要切实抓好

中国烟叶公司总经理赵振山作了题为《严控总量 优化结构 全面提升原料保障能力》的报告。山东潍坊市局(公司)、云南省局(公司)、贵州省局(公司)、湖南湘西州局(公司)、广东省局(公司)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人员参观了诸城烟叶家庭农场、烟农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化烟站,并就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进行了讨论。

国家局、总公司机关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全国部分烟草工商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例文四中,凌局长讲话部分并不太长,但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从烟叶工作的重要性到诸城经验,从对行业烟叶工作现状的评价到做好当前行业工作的要求,层层推进,很有说服力、指导力。

写会议消息要避免事无巨细。对新闻事实进行要点式的交代,是消息写作方法的基本要求,不能事无巨细,通通写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使读者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对新闻素材一定要有所选择,一定要注意新闻素材的典型性,即使是会议内容、领导讲话,也都要有所选择。在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上,凌局长、何局长的讲话其实都很长,内容很丰富,但在报道中并没有把每一部分都表述条理清楚,能让行业员工在看到这一报道后第一时间掌握会议精髓,进而指导做好自身工作。

(三)关于行业时政新闻的图片摄影报道

做好领导调研和会议报道,除了写好消息外,还有个重要环节,就是图片。

对会议图片来说,相对还好处理些,因为会议用图往往只采用一张会场图片。会场图片拍摄时,主要是注意主席台领导表情、动作,注意会场人员不要有察看手机、交头接耳、抽烟等现象。图片画面干净整洁,尽量不要出现绿植、横幅、烟灰缸等。如: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今年在诸城召开现场会,就是要回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何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叶收购管理、优化结构、散叶收购、烟叶生产后期管理等工作,确保全年烟叶生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总结出来,只是围绕烟叶生产工作的先进经验和下一步的要求进行了选择性报道,这样报道起来重点突出,这张会场图片就兼顾了各位领导的动作、表情,抓住了拍摄时机。

相对会议图片来说,调研图片则要难拍很多,注意的事情也更多。

第一,基本构成要素中尽量不遗漏主要领导。国家局领导到各地调研用图原则上是工商企业各一张,以国家局领导为拍摄中心,兼顾地方工商企业负责人。如只选择一张图片,尽量工商企业负责人都在图片中。

上图就很好地照顾到了政府领导、国家局领导和地方烟草企业负责人。

第二,多用中、近景,光线自然,注意画面的整洁生动。切忌采用仰、俯拍摄手法,多拍摄领导和烟农、零售客户等亲切交流的镜头。

第三,不要拍领导前呼后拥的场面,尽量避免过多随同人员出现在同一图片中,图片背景不要出现车辆、摄像机、大量工作人员等。

上图抓拍凌局长与烟农亲切交谈的场景,画面温馨、亲民,随同人员出现在图片中的少,画面整洁生动。

抓拍何局长与零售客户交谈的场景,随同调研人员少,都在认真倾听。

从三个“一”看新闻写作

□ 李冰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在一些单位采访时,常有通讯员对我讲,自己不是没有激情,也不是没有爱好,但是经常会有这种苦恼:每天总是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工作,碰不到什么大事,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新闻。我深知,在基层单位,作为一名通讯员,写稿着实不易,既受到工作环境和岗位的限制,也缺乏相应的写作基本功训练,有这样的苦恼也就在所难免了。

实事求是地说,基于行业宣传报道的特色,我们不可能像社会媒体那样有机会围绕一些大事、要事、突发事件做文章;相反,我们身边更多的是一项项难得有变化的工作和一位位默默工作的同事。其实,并不是只有大事才是新闻,除了开会和表彰,日常工作中的不少人和事都可以作为新闻素材,比如工作中的新举措、服务客户的新点子、某项工作的新进展,都可以写成新闻;就新闻体裁来说,可以根据新闻素材的特点写成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体裁的稿件。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新闻呢?

首先,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角度,就是文章的立意。同样一个会议、同样一桩事件,不同的通讯员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关键看你如何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

举个例子来说,今年年初,国家局下达通知,要求严控烟叶规模,在坚守5000万担烟叶收购计划红线上出实效。各产烟区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控制规模的措施。那么怎么报道好烟叶产区控规模的举措呢?为了不面面俱到,在山东烟区采访时,记者注意到,控规模的关键举措形象地表现在烟叶种植的两头——“片头”是定好“苗子”,“片尾”是管好“叶子”。于是,记者便将这篇报道从“苗子”和“叶子”两个角度进行了组织:

山东:定好“苗子”控规模 管好“叶子”求质量

本报济南讯(记者李冰)记者日前来到山东省临沂市蒙阴联众烟农专业合作社,门口崭新的烟叶生产宣传栏引人注目,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冷不得、热不得,扎扎实实才要得‛、‚种烟规模控得好,烟叶就像一块宝;盲目种植不牢靠,烟叶准是一堆草‛。

‚今年,根据统一安排,种烟面积都进行调减了。‛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喜说,‚烟叶用途单一,产量过剩会造成‘烟贱伤农’。过去俺吃过这方面的亏,因此不能盲目发展规模,对这点能理解。‛

按照今年的计划,张玉喜的种烟面积由30亩调减为20亩。对此,像张玉喜一样,大多数烟农都表示理解。

烟农的理解源自山东烟区对烟叶生产工作的早部署、早落实。2012年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和201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召开后,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立即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坚决执行国家局确立的5000万担收购红线,把控制规模摆在烟叶工作首要位臵,从‚苗子‛和‚叶子‛两个关键环节入手,确保上级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在‚苗子‛方面,山东省局(公司)严把育苗关……

在‚叶子‛方面,山东省局(公司)把控制单产和优化结构摆上重要位臵……

因此说,要想找到一个新颖的报道角度,需要通讯员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只有平时多读一些好的新闻作品,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并通过采访中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才能从别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中抓到“活鱼”。其实,“活鱼”就在我们身边,关键看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

其次,制作一个醒目的标题。一般来说,同样的新闻内容,能不能吸引读者,关键看标题是不是吸引人。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这也是对一条好新闻的基本要求。怎么使标题有新意、有个性?我认为,不论是消息也好、通讯也好,都要尽量做到标出“事实”、标出“首例”、标出“卖点”、标出“悬念”、标出“反差”、标出“动感”、标出“情感”。只有当读者从标题中看出你文章的与众不同时,才有兴趣读下去。以下是在报纸上刊发的部分文章的标题,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

(主标题)

黄土地上奏响大合唱

——来自山东省烟叶主产区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小标题)

用上‚土地保姆‛当上‚甩手掌柜‛

‚一条龙‛服务让烟农实现轻松种烟

(小标题)

铁牛不‚赋闲‛大棚变‚菜园‛

‚两条腿‛走路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小标题)

套上‚紧箍咒‛算好‚明白账‛

‚三会制‛管理确保民主规范运行

案例二

(引题)

开会‚打包‛、‚掐表‛,下基层‚身入‛、‚心入‛,练内功走进‚军校‛,山东潍坊市局(公司)转作风力求——

(主标题)

踏石有印落地有声

(小标题)

转会风 开会‚打包‛发言‚掐表‛

(小标题)

下基层 腿勤‚身入‛脑勤‚心入‛

(小标题)

练内功走进‚军校‛‚回炉‛深造

案例三

(评论标题)

“鸭子戏水”与“鸬鹚捕鱼”

“照镜子”与“梳辫子”

不看“盆景”走向“森林”

第三,拟定一个精彩的开头。这里重点说说通讯的开头。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该做到开启全篇就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涉及报道的通讯体裁无外乎工作通讯(综述之类)、事件通讯(包括特写、现场短新闻)和人物通讯(先进模范人物、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和精英人物、凡人奇事与奇事凡人)几种。不管是哪一种通讯的开头,总的来说应该是力求新颖别致、不拘一格,让读者一看到开头部分就产生一种要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请看下面几例:

(1)工作通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山东省局(公司)实施零售客户致富工程的探索

(二)》

说起卖烟来,山东菏泽市成武县零售客户陈守国的眼里泛起了泪花。双腿残疾、家境贫困的陈守国没有想到,烟草部门的好心人不仅给他送来了帮扶基金和轮椅,还经常陪他聊天解闷、帮他打扫店面,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说起卖烟来,青岛市李沧区零售客户毕勇强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资金紧缺、融资困难的毕勇强没有想到,烟草部门帮他申请办理了贷记卡,不仅资金周转不再犯难,而且50多天免除利息,实现了卷烟经营的‚零成本‛。

说起卖烟来,潍坊市高新区零售客户潘黎平竖起了大拇指。不爱算账、不擅理财的潘黎平没有想到,烟草部门给安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简直就是一个‚大管家‛。有了它,鼠标一点,轻松订烟;条码一扫,简单卖烟;报表一查,明白赚钱。

零售客户‚没想到‛的背后,是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想到了‛的一揽子服务计划,是山东省局(公司)实施的零售客户致富工程。

‚实施零售客户致富工程,就是要让广大零售客户通过合法经营尽快富起来,走出一条烟草企业与零售客户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山东省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孙公准表示,致富工程是一项旨在为零售客户谋福祉、让零售客户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必须长期实施,永不竣工。

(2)事件通讯:《一组数字和一段插话——全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工作会议随记》

孙公准局长在今年全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字引人注目:2011年,烟农户均种烟收入6.7万元,零售客户户均赢利20426元。

数字放在时空的坐标里更能体现其价值。

从纵向上看,2011年烟农户均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3.2万元,零售客户户均赢利同比增长了44.3%,特别是困难零售客户户均增长了56.2%。从横向上看,山东烟农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多3万元,山东卷烟零售毛利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过去的一年,是烟农和零售客户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聆听孙公准局长在会上穿插的即席讲话,有一段阐述令人印象深刻:‚要正确处理‘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特别是要做好‘雪中送炭’工作,加大对困难零售客户的帮扶力度。这是我们必须尽好的社会责任。‛

插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更能彰显其意义。

2011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2012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上。孙公准局长讲‚特别是要做好‘雪中送炭’工作‛,让我们看到了为民尽责、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精神境界。

简单的一组数字、简洁的一段插话,寓意十分丰富、深刻,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形象地体现出同烟农、零售客户‚发展同向、工作同心、服务同步、利益同体‛的理念。

(3)人物通讯:《鲍家父子》

莒县北部有一个植烟面积上千亩的生态村——南店村。

南店村里有一对名气响当当的父子——鲍家父子。

之所以名气响当当,用村民的话说,父子俩的种烟故事就是一部南店村的种烟简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心生好奇,决定去拜访一下。

老鲍,名叫鲍丰元,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小鲍,名叫鲍建成,是一位‚80后‛的新烟农。

虽说是父子,两人的脾气性格却大不同。

老鲍,是个慢性子,走起路来不慌不忙,说起话来慢条斯理。

小鲍,是个急脾气,走路说话风风火火,今天能办的事绝不等明天。不仅是脾气性格,父子俩的穿着打扮也各异。

老鲍,身着一件崭新的白衬衣,衬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显得很斯文。

小鲍,戴着一顶鸭舌帽,穿着一条大裤衩,脚上是一双旧拖鞋,有些不修边幅。

虽说脾气性格、穿着打扮大不相同,但父子俩有一个相同的身份——烟农。

当然,要写好新闻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善于运用细节。不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细节描写得当,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可信性、可读性。实践证明,对场面、新闻人物的描摹,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原现场逼真感,提升新闻价值。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一句话,采访和写作是“技术”活儿,来不得走马观花,来不得丁点儿浮躁。写文章就像做人,只有精彩地做人,才能精彩地作文。

善于挖掘会议报道的“富矿”

□ 张百厚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会议是权威信息发布的重要窗口,是各类信息汇聚的中转站,正因如此,也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但我们在如何有效挖掘这座“富矿”,捧出令人耳目一新、读有所获的新闻作品这个问题上常常感到无处下手,或者找不到突破口。

从客观条件上分析,首先是会议的节奏是程序性的,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信息是分散的、庞杂的,很难捕捉新闻闪光点,易落入常规、俗套。其次,会议的采访条件有限,因为会议本身正在进行中,没有更多时间深入采访,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导致无米下锅。

从主观条件分析,则首先是我们被动参会的思维在作怪,会前“功课”做得不够,没做相关背景、素材的搜集,不了解、不掌握会议的前因后果,报道时就很容易被会议流程牵着走,吃不透会议精神,写出的报道类同简报、会议纪要,枯燥无味。其次,是我们缺乏敏锐的新闻观察力,不能准确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抓不到焦点和热点,使报道浮于表面,淡而无味。再次,是我们欠缺综合分析、梳理、归纳的能力,难以选择最佳的角度裁剪、组合、提炼会议内容,使报道形式单

一、内容可读性差。

那么,如何才能结合行业的具体实际,使会议报道出新、出彩,结合我和我的同事们参加行业会议报道的经历,我总结了几点会议报道的体会,愿与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同仁共勉。

第一,要增强新闻的鉴别力、敏锐性,善捉新鲜“活鱼”。

记得是2007年2月,在国家局党校召开的全国烟草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姜成康局长在讲话中间突然停住,拿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原副经理殷成章写给国家局党组的一封拜年信,当场读了这封信,并对信中内容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解读,使会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鲜活素材,当即做了详细记录。在成稿中,结合纪检会议精神,我以《一封特殊的来信》为题,把殷老信中提出的“知足就是幸福”的观点,与姜局长告诫领导干部要做到知足常乐、奋进有为的要求进行了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篇小通讯,较为生动地展示了整个事件的原委。结合参会和之前采访殷老的体会,我又配写了简短的采访感言。报社王向杰总编辑看到稿件后,又执笔配发了《知足就是幸福》的短评,深刻阐发此事的意义。最后的报道,以三篇短小精悍的稿件组合出击,既报道了会议精神,又突出了会议的重点和亮点,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这个事例,我体会到,在日常的会议报道中,这样的生动事例虽不多见,但只要留心观察各类会议上出现的各类动态,就能捕捉到类似的生动素材。因此,在报道会议时,一方面要努力培养敏锐的眼光,积极主动地掌握更多的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多角度论证,结合会议精神,进行精细化加工、包装,后期就一定能出报道精品。

第二,主题先行,及早动手策划,新闻作品才能更具深度和厚度。

报道会议时,我们可采取“主题先行”的策略,有效克服会议采访时间短、素材少等不利因素。也就是说,在进入报道会议之前,我们就要把报道思路和题目基本上确定下来,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看看说明的报道主题还缺少什么资料,根据报道的内容和主题需要,确定在会议上采访者的名单——例如什么人最了解你所要报道的内容,什么人对你报道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什么人最愿意发表这方面的意见等等。

当我们正式报道会议时,就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你想要了解的问题,拿到你想要拿的第一手资料。后期的采写,把采访到的东西充实进你的报道,形成有深度的稿件就可事半功倍。

这方面,我的同事鞠训科就非常注重研究和实践。2012年6月,全国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座谈会召开之前,他找相关部门搜集了关于合作社建设的大量信息,然后和同事们多次讨论如何做好本次会议的深度报道,最终形成了《走近烟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专题策划,确定了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虽然会期仅有一天半时间,鞠训科却利用会议午休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了对采访对象的访谈,后期形成五篇高质量的稿件,全面反映了合作社建设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中国烟叶公司领导的肯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主题先行”的方法,适宜于开掘会议报道的深度。它可以在事先思考中解决深度和材料的问题,又可以在现场采访中准确获取所需。我们在报道中,不妨一试。第三,聚点带面,统筹兼顾,跳出会议报会议。

报道会议的时候切忌拔高,如果会议内容不足以支撑深度报道,不要生拉硬拽。可以采取聚点带面、统筹兼顾的方法,跳出会议报会议。操作中,我们可撷取会议闪光点,寻找与其相关的素材,从全局的视角对某项工作进行概括综述。

去年4月份,我参加报道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举办的首届“京烟首善”青年辩论赛,可以说,选手表现精彩,活动组织高效,可选取的点很多,但放在全行业层面,单独报道这场辩论赛又稍显单薄,难以反映出北京烟草团建工作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在采访和写作中,我以辩论赛辩手精彩的对话作引子,引出整个北京团建的主题——一个园地、一个平台,用心培育、绚丽绽放,使青春在事业中闪光,理想在奋斗中飞扬。稿件主体就顺利地容纳了北京团建的发展现状、过程、活动品牌建设,使报道直接跳出会议。最后,以辩论赛最佳赛手心声为文章收尾,做到首尾、点面相呼应,全方位地反映了北京烟草团建的风貌。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做好会议报道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增强创造力,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扎实有力的探索,深耕实践,方能不断成长进步。

文章天成妙手得

谈两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启发

□ 王保兴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陆游有句名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话什么意思?我想,稍有些文学常识的人,都能给出个解释来。但恕我愚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知其“意”而不悟其“理”。

算下来,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年限也不算短了。工作以来,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也写出过大大小小很多组报道,但始终感觉文章的确不是说写就能写出、想写就能写好的。

那何以“本天成”,又怎样“偶得之”呢?

幡然顿悟,是两次不期而遇的采访。

2006年,我随报社领导赴河南采访网建工作。在南阳,当地领导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顺带提了一下他们的卷烟市场管理,认为还不错。那时,一心扑在“大事”上的我,对此并未上心。

但带队领导听后,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安排我亲自到市场上去走一走,体验一下,“如果能写成一篇报道最好”。

说实话,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对不能参与“大报道”,而采访这些“小新闻”,心里多少有些不快,但还是“带着情绪”去了。

那天,南阳下着雨,尽管是六月天,空气中还是有些凉意。我坐着南阳城区直属分局专卖稽查二中队的执法车,匆匆去“赶”正在市场上检查的二中队队长杨德根。一条街道又一条街道,接连几个地方都扑了空——每次都是他前脚刚走,我们紧随而至。好不容易,在一家商店前,把他“逮”个正着。

接下来,工作认真的杨德根,一边带我走市场,一边给我讲“故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他并不避讳。渐渐地,我不快的心情被他们的故事所冲淡,尤其是亲眼目睹了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和与客户保持的亲密关系后,我被深深打动。

他们的言谈举止表现了身为烟草执法者的认真负责,也表现了身为市场维护者的热情服务,他们帮客户扫地、擦柜台、倒垃圾、摆烟柜„„热情大方、周到细致。客户尊重并信任他们,积极配合、嘘寒问暖„„

这些细节,我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那个时期,有不少地方,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常常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矛盾冲突时常发生,甚至发展成恶性循环。而在南阳,柔性执法反而显现出一种特别的效果。

我灵机一动,这不是个很好的新闻点吗?

因为有感而发,采访归来,我很快就写成了一篇见闻式通讯。我以杨德根的一件事起头,加上了解到的他们执法需要“二证”——工作证和执法证,他们随身携带的服务三样“法宝”——拖把、笤帚、抹布,以及他们的“四情服务”理念,文章四部分就成型了,全文以现场观察为线索,一气呵成。

说来也巧,在南阳时,我还观看了他们执法队员的操练,“一二三四„„”嘹亮的口号给我印象深刻,这不正好契合了四个标题?一段佳话、二证齐备、三件法宝、四情服务。于是,我将标题定名为《一二三四像首歌》,稿件最后这样写道:离开南阳的前一个早晨,记者观看了城区分局专卖稽查队员的训练。步伐铿锵有力,队伍整齐划一,统一的红色工作服仿佛是一面面鲜红的旗帜,“一、二、三、四„„”嘹亮震耳的口号声回荡在空中,宛如一首动听的歌。

这篇不经意的小稿件,被总编处理成了头条。刊发后,竟意外获得许多惊喜,有领导打电话肯定,有读者反馈好评,而且还让我获得了不少“奖状”,其中包括山东省新闻奖。

回头想想,真是感激那位带队领导,要不是他的安排,我可能就与这次机遇擦肩而过了。

原以为大课题才能体现一个记者的价值,其实这种小体裁、小题材,更显功力。大学时,老师曾讲,新闻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报道。你写或不写,他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可否说就是“本天成”?只不过,“偶得之”需要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记者特殊的视角,当然这里面“机遇”的成分也很大。而“偶得之”了,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彩,根本上来说还要求记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文字功底,还要有创作技巧、写作灵感,暂且叫做“妙手”吧。

另一次采访,发生于2007年。

我去湖北采访农村卷烟市场,十堰市局(公司)一位领导告诉我,他们有一个最偏远的市场部,工作干得不错,只是太远,不太方便去。

一般而言,领导认为不错的地方,工作肯定有亮点。我提出要去看看。这位领导面露难色,说实在是太远了,路上很辛苦。我不记得当时怎么想的了,反正一根筋就是要去,大有新闻理想主义者的风范。

在我的坚持下,终于成行。路上,我才明白为什么这位领导要阻止我。的确太难走了,山路弯弯曲曲,车子拐来拐去,让很少晕车的我都吐了好几次。

走了整整一天,我们终于到达那个叫做“三界市场部”的地方。之所以叫“三界市场部”,是因为它处在竹山、竹溪、房县三县交界。这三个县地处大巴山和巫山山脉交错之地,与四川巫溪和神农架接壤,有山高路险、地域广阔和零售客户分散的特点。

群山环抱中,很不起眼的一座二层小楼。一个市场部主任、一个客户经理、一个送货员、一个司机,四个人组成了这个中国烟草机构设置中最小的单元。

采访不太顺利,几个人不善言谈,问一句答一句,绝不多说半句话。这让我很是头疼,不禁有些后悔来这里。假如采访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是浪费了来回两天的时间啊。

我们围坐在市场部的小院里,沉默。有时候,这种沉默真的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凝滞的空气,反而能让人产生倾诉的欲望。

“有时候想想,这工作也真不好干。”客户经理余志艳开腔了。

抓住这个机会,我紧接着问了一句:“女孩子做客户经理,而且是在大山里,能吃得消吗?”

这种带有激将意味的话,往往能够在采访中起到作用。余志艳开始向我讲述她的故事,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采访下来,没想到的是,4个人的故事竟让我忍不住眼睛湿润,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录了好几页。

回到报社已经是几天后的事情了,当时的感动已经慢慢沉淀为内心的一种情感——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在中国烟草版图的角角落落不知有多少,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书写着“责任和担当”,践行着“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

这些故事,在我的“大稿子”里不可能都用到,但我实在不愿意让这些“可爱的人”就此消失在我的记忆里,我一定要为他们留下一点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很微弱很不足道。

一个个小故事,顺着我情感的河道,倾泻而下。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写作快感,下笔千言、酣畅淋漓。最后,我竟写出了一篇四不像的东西,兼有散文和新闻的特点,取名《那山 那路 那人》。

好像了却一桩心事一般,感觉浑身轻松,即使这稿子不能发,也没有关系了。

几天后,报道出来了,头条,不仅配了压题图,王向杰总编辑还专门为报道配了篇评论《胡值春的手》。

这源于文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细节:送货车缓缓驶进白茫茫的大山。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车子在陡峭的山路上蹒跚前行。每遇上坡,车轮不停地打滑,这时,胡值春就下车用铁锹把积雪铲开。有时铲开雪,下面还有厚厚的一层冰,她就搬来石头砸开冰凌,然后到附近山上找来树枝铺在车轮下„„胡值春的手被冻得通红,有好几处被石头和树枝划破,流出血来。当她把货交到零售客户手里时,一位老大娘一把攥住她的双手,揣进了自己的怀里。胡值春说,那一刻她哭了,“不是因为疼,也不是因为苦,而是我感到了温暖,发自内心的温暖。”

稿子又帮我摘了几个荣誉,同时给我很大的启发。

一位新闻界的前辈曾对我说,新闻其实就是讲故事,不会讲故事、不会用细节的记者不会是一名合格的记者。这次我深有体会了。而讲故事和用细节,又恰恰与情感的因素分不开。作为记者,职业的理性和触觉的敏感,都是必要的素质。而这些因素本身又无法独立呈现一种效果,从中起作用的往往是情感。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这个“礼”就是新闻的客观底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这样的论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

回到题目,文章其实不在笔端而在心中、在脑中。将心中、脑中的情感化为笔下的文字,需要记者丰富的知识基础和深入采访、深入挖掘的精品意识,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可能成就一双妙手,“偶得之”就会变得很现实。

这就是我理解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新闻写作的“术”与“道”

《融会在泥土里的火热情怀》采写体会

□ 曹祥金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又是一个“硬骨头”。

今年4月初,一个报道任务让我压力陡增——云南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朱党强打来电话,说他们在马龙县月望乡有一个两万多亩的土地整理工程,已基本完工。工程推进过程中,他们在每个标段都派驻了工作人员,监督工程质量,协助解决困难,做了大量工作。曲靖市局(公司)希望记者以此次土地整理工作为载体,深入报道驻点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感人事迹。

听到这个报道要求,我陷入了沉思。土地整理工作我并不陌生,也写过相关报道。转变工作作风是时下从中央到地方正大力推进的工作,写起来也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如何将二者相结合,土地整理是载体,转作风是主题,如何既写出这项工作,又能凸显这个主题,二者的侧重该如何安排?其实,说到底就是形式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两者兼顾,既以土地整理为骨架,又让转作风作为灵魂贯穿始终?

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同事王保兴提了一个建议:“你何不尝试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把一个一个发生在土地整理期间的小故事串起来。这些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关联,都凸显一个主题。”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这个建议彻底打开了我的思路。是啊,每个故事的主题是转作风,而内容则是反映土地整理的一个方面,这样不就能很好地结合了吗?

想到这儿,文章的结构框架在脑中迅速形成:就土地整理工作而言,大概可以分成整理前做群众工作、整理中克服困难、整理后显现效果等三个部分。围绕这三个部分,曲靖烟草的驻点工作人员如何深入群众,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呢?比如会不会有群众因不理解而反对这项工作,尤其是那些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把式,在之前的采访中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再比如工程推进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可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是如何克服的?

带着这个框架和设想,我来到曲靖,走进驻点人员和月望乡群众中间,开始进行采访。

采访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挖掘素材的过程。不管你之前准备得多么充分、设想得多么周到,也不管你对这项工作多么熟悉,采访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喜。而这恰恰可能成为整篇文章的亮点。

在曲靖的3天时间里,我走遍了项目所涉及的4个村委会,采访了大部分的驻点工作人员。如前所说,意外不断、惊喜不断。

采访的第一个烟农叫沈皮先,是深沟村村民。与他聊天时,他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前两天刚把牛给卖了,因为路修好了,他准备买辆拖拉机,不需要牛了。这不就是土地整理最好的效果吗?这不就是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最生动的体现吗?卖牛的故事就这样在采访中被构思出来了。

最大的意外当属“一场联欢”这个故事。去赵家庄采访前,我大体拟定了个思路,即着重表现土地整理给这个苗族村落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外在的实体和内在的精神风貌。采访的过程可谓波澜不惊,一切与预想的相差不大。在村里待了一下午,我们开始返程了。

返程中,随同采访的曲靖烟草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整地的时候,这个村搞了个联欢会,还邀请他们几个人参加了呢。”

“联欢会?这样的小插曲多温馨呀。”我的心怦然一动,顿时懊恼不已。这么好的素材采访时为什么我没有挖出来?是不是被之前的思路给束缚死了?第二天,我又来到赵家庄二社,专程为了这个联欢会。

当采访逐渐深入,当我慢慢走进他们中间,所收获的便不再仅仅是作为写作素材的惊喜,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宁可带病完成工作也不当“逃兵”的张六金,为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而“三顾茅庐”的汪德富,“80后”硬汉子高云周„„他们的故事朴实无华,却深深打动着我。几个月过去了,他们的谈笑举止依然历历在目。

头顶烈日、脚踏红土、满面灰尘、一嘴泥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着如潮的思绪,在心中慢慢沉淀。思路如同汹涌澎湃的江水,历经百转千回,终于穿过逼仄的山涧,慢慢沉静下来,逐渐勾勒出一副清晰的轮廓。下面要做的只是用采访素材为这个轮廓描点颜色,让它生动丰满起来。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曾说:“采访之于记者,就像耕地之于农民。农民只有把地耕深耕透,才能保证优良的地力,获得丰收;同理,记者只有深入通透的采访,才有可能成就一篇真实深刻的新闻作品。”

所以我们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采访有多充分和深入,写出的稿子才有多鲜活和充实。

这篇稿子中对马龙的风有一段描述:“漫天风沙中,记者见到了张六金。每说一句话,我们都要对着彼此的耳朵。狂风呼啸着卷起沙子和尘土吹打在脸上,即使用衣袖遮着,也挡不住往嘴里灌。实在有些难以忍受,记者提议,躲到一台暂时休息的挖掘机后避避风。”

这样的描述没有亲临其境的体验,单纯靠所谓的文字技巧是很难办到的。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新闻写作何尝不是这样。

当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其精彩的描写、流畅的行文、感人的故事等。但这些都只是“术”的层面,也就是文字的表现技巧,而真正成就一篇佳作的,却是记者丰厚的积累、精心的前期准备,特别是深入再深入的采访。这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是新闻写作的“道”。

正如张严平所说:“我觉得一名好的记者首先不是文字,而是要采访、感受你的人物内心,文字粗糙一些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有感动。”

我写人物通讯

《以生命写就忠诚》采访报道手记

□ 鞠训科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2010年6月底的一天,我接到采访任务,要去福建报道一名在前几天的抗洪中因公殉职的基层烟站站长。报道就是命令。当天,我找好采访有关器材,准备登上去福建的飞机。

采访前的准备“功课”在按程序进行。接到任务后,我马上联系了福建省局(公司)有关部门,得到了关于这次报道的部分资料。资料显示,这次报道的主人公名叫汤全瑞,是福建三明市泰宁县上青乡烟站的站长。汤全瑞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过硬,深受烟农拥戴。令人惋惜的是,他在6月份的一次暴雨中因公殉职。什么暴雨能让人丧命?汤全瑞是如何抗击洪灾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是首先在我脑海里蹦出来的问题。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当地的情况。当时网络已经有了对那次暴雨的描述,初步判断雨量很大,并且伴随山洪,损失不会小。而此次暴雨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三明市泰宁县,县城当时还处于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四五天左右,直到记者赶到泰宁才恢复正常。)或许是因为受灾严重,大部分媒体做的都是整体上的救灾报道,没有对个人的报道。这意味着我们报社的采访将是头家新闻。为了搞清这次暴雨的成因,我仔细查了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地理环境,搜索了当地媒体对灾情的报道和损失情况。了解了这些,去福建前,我对那次暴雨有了初步了解。

第三天,我登上了去往福建的飞机。飞机上,我拿出前天打印的一叠资料又重新梳理了一遍,之后开始构思报道。首先,这次报道还应该以人物报道为主。其次,由于泰宁是三明市的主要烟区,此次受灾较重,烟草部门下了很大力气抗灾也卓有成效,可从这方面着墨。我还计划采访福建省局在抗灾救灾方面的工作。对于工作报道,凭经验福建省局(公司)会有相关材料,采访报道不会太难。实际上,这方面采访确实很顺利。在到达福州的当天基本完成。另外,为了突出正在发生的抗灾救灾工作,我还设计了一些图片报道的方案。毕竟有图有真相,现场感强,感染力强。这些都在此次报道中顺利完成。

了解了总体情况,重点还是主要稿件即对汤全瑞的报道。近年来,报社对各级领导个人的报道较少,但对基层人员的报道较多。写像汤全瑞这样的基层员工,如果仅写工作报道好写,但如果把他作为一个先模人物写,就涉及到如何写好人物的深层次的东西。这就要考虑怎么写和平年代的先模人物,如何刻画身边的平凡英雄?平实。这是我对人物通讯的一种追求。一篇人物通讯应该像一场电影或者一场舞台剧,记者所要做的就是将人物故事描述出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所用手法最好是白描。艺术加工、思想拔高、提炼思想„„我认为如今的舆论环境下,这些手法一是不符合真实情况,二是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基于这样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曾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在突发洪灾的生死考验面前,这位基层烟草人,用宝贵的生命写就对国家、对群众、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具体的采访工作真的要感谢福建省局(公司)办公室的刘国良和福建海峡烟草杂志的同行。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一份宝贵材料。这份材料中包括汤全瑞的生平简介、发生不幸前一天和当天的行程等等。这些资料非常翔实,也非常专业。这份资料的风格我十分喜欢,正是那种纯粹的白描式记录,没有过多评论,没有过分渲染,平实、感人、贴切。我将自己从网络搜集的资料和福建省局(公司)提供的资料对照,梳理了几个采访要点。这些采访要点,包括汤全瑞发生不幸前一天和当天的行程、平时的工作情况、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工作主要业绩等。因为当时一起采访的还有中国烟草杂志社、海峡烟草杂志的同行,因此我们就采访思路进行了沟通,大家的思路大体相同。定下来采访计划后,我们就打算按照汤全瑞生命最后一天路线再走一遍,一路采访汤全瑞的领导同事、帮助过的烟农以及他的家人。

思路定下以后,剩下的是“体力劳动”。虽然这些体力劳动不是必要的,但是一起的同行们一致认为要“到现场”。因为现场的感染力是最强的,也最能打动人,在人物报道中也是最好的新闻要素。7月初的福建闷热难耐。一场大雨之后,整个三明市变成了大蒸笼,每个人仿佛是锅里的小笼包。采访中,那里崎岖的山路也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到福建的我,真实体会到当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环境特点。虽然一路辛苦,但采访还算顺利。人员方面,汤全瑞的领导、同事、烟农一一接受了采访,效果也不错。地点上,汤全瑞生前工作过的烟站是关键,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仔细采访;汤全瑞最后走过的路程是焦点,我们一路走一路体会。在他走过的最后一段路上,尽管暴雨已过,但当时暴雨所引发的山洪仍然留下了其肆虐痕迹,汤全瑞所乘汽车也仍在积水中静卧。在当时的环境中,大雨倾盆,浊浪汹涌,一名基层烟站站长心中所想,仍然是地里受灾的和烟农家新烤的烟叶,这让所有人动容。采访中,一些他的同事讲着讲着就哽咽,一些认识他的烟农一谈到汤全瑞的去世就落泪。一路上,边听边看边问,汤全瑞在我脑海中的形象不断丰满。在颠簸的山路上,我确定了报道的主题即基层人员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焦点落在“忠诚”二字上。

外围采访完成后,大家提出要采访汤全瑞的家人。不想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提出采访汤全瑞的家人,确实有报道的需要。一个人最柔软的一面往往呈现给了最亲近的人尤其是家人。汤全瑞工作中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硬汉,不怕苦不怕累,也从没怨言。但从他遗留的几份工作总结和工作笔记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内心柔软、情感丰富的人。在工作笔记中,汤全瑞写到了烟农种烟的汗水、遭受洪水时的眼泪、喜获丰收时的微笑,等等。而人物采访,不能采访到当事人时,家人是必须要采访的对象。汤全瑞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习惯爱好等是人物报道必不可少的新闻要素,这对于报道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报道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物时,采访其家人是一个让人不忍的事情。当时,汤全瑞的家人刚刚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记者的采访无疑是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以前的大多时候,我可能会一再要求,并总是以一句话安慰自己——他们的一时不幸和痛苦能给更多后来人以启示。但是,这一次,考虑到汤全瑞家人的感受,我们最终取消了对他们的采访。不得不说这是此次报道的一个遗憾,也是整篇报道的一个缺陷。

整个采访结束后,我用了三天时间写完了关于汤全瑞的报道,并配发短评。报道《以生命写就忠诚》于2010年7月12日在东方烟草报上刊登。

不深入 不深刻

云南、贵州、河北采访手记

□ 李倩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每一次深入的采访,都能够捕捞新鲜的“活鱼”;每一次深入的采访,都能够补给充足的能量;每一次深入的采访,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时间:2009年7月

地点:云南临沧

采访内容:国际优质烟叶开发

临沧是当时云南烟草新开发的一个烟区,从昆明到临沧,45分钟航程;从临沧机场到完海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2个多小时的车程。这也是我第一次走这样的山路——平均2秒一个弯道,共有几十个弯道。

来到示范区,眼睛看、耳朵听让我对云南烟叶生产和管理的感受更加直观:烟田里的烟叶仿佛用尺子量过、用刀修过一样,横成行、竖成列、一般高;漂浮育苗技术、有机肥、太阳能烤房、蚜茧蜂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确保了这里的烟叶质量。

如果没有来到这个示范区,如果没有亲见这些大山里的“绿色精灵”,我就无法了解这么多关于云南烟叶生产的新面貌、新工艺、新技术,也就无法深刻体会来自津巴布韦烟草协会、津巴布韦烟草研究院、联一国际公司、环球烟叶公司、英美烟草公司的专家们对中国云南烟叶所作出的“very good”的评价。

时间:2010年5月

地点:贵州黔西南

采访内容:工业企业烟叶基地建设

贵州中烟基地科工作人员邹芳芸家住贵阳,可他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泡”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烟叶基地。从贵阳到黔西南,开车要4个半小时,对这条路,邹芳芸再熟悉不过了。一路上,腼腆不语的他只是偶尔会给我介绍车窗外的当地植物和民居,而对于烟叶这个话题,他却侃侃而谈。

聊天中,我得知他刚荣升为爸爸,我表示了对他这次陪我采访的谢意和歉意——他没能在家多陪陪刚出生的孩子,可邹芳芸说:“基地也是我的家,烟叶也是我的孩子。现在是烟叶移栽的关键时期,这几天天气干旱,不知烟叶怎么样了。”言语中充满了关切。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兴仁县雨樟烟叶基地这个邹芳芸的“家”中,他跟当地烟草分公司的烟技员、烟农等“家里人”的关系非常融洽。从邹芳芸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行业基层一线职工身上的那股精气神和正能量:不务虚,重实干!

时间:2013年3月

地点:河北石家庄

采访内容:烟草现代物流建设

3月底,一个早春的清晨,我跟石家庄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的驾驶员王佳乐和送货员崔敏伟一起踏上了前往正定县的送货路。

一路上,和他俩聊天很轻松,他们也给我讲述了很多送货路上的故事。交谈间,送货的苦与累变成了他们口中最简单、最朴实的一句话:“都是应该的!”

在为北白店村国美商店的零售客户田振国送货的时候,费了一点周折。由于村民在盖房子,一些建筑材料堆在路中间,送货车过不去,我便端起相机,跟着崔敏伟和他手里的25条卷烟,步行1.5公里,为田振国送烟。

穿梭在村间的小路中,崔敏伟走得飞快,他说是为了不耽误给下一户客户送烟。等我们回到送货车上,还穿着羽绒服的我用相机记录下崔敏伟正在擦汗的那一刻。

送货路上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与通讯员朋友分享我的这三段采访经历,我想告诉大家:不管是写什么题材、什么体裁的稿件,不深入,不深刻。尽可能地深入到基层去,因为在那里,你会看到最美的风景,会拥有最深的感悟。

佳品深中来

结合《永不飘逝的兰花》谈人物通讯的采写

□ 杨卫中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长篇人物通讯《永不飘逝的兰花》2012年11月1日在《东方烟草报》整版刊发后,有很多读者通过网络和笔者进行了交流。不少读者也提出表扬:文章写得好,自己是流着泪读完的。在笔者看来,这是最大的褒奖。

马兰生前是江苏盐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一名普通员工,2003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任盐城东台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电访员、盐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卷烟营销中心订单部电访员、市场部客户经理。2012年4月3日,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病故。

马兰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迈誓言,她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员工,在许多一线员工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她的影子。“人性的光辉,平实的大爱,特别能感动人的心灵。”如同盐城市局(公司)局长、经理、党组书记张加成所说,马兰之所以能够感动我们,主要是她把平凡演绎成了不平凡,闪现了人性的光辉,彰显了平实的大爱。

回顾《永不飘逝的兰花》的采写过程,笔者认为,深入采访,用心了解、感知被访对象,通过总结讲述马兰生前的真实生动的感人事迹,进而表现出她立足平凡、创造非凡的优秀品质,是这次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谈深入采访之前,笔者想强调一点: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写好稿件的一个重要前提。笔者之前也曾经多次采写过人物通讯,但是为什么不能像《永不飘逝的兰花》一样出彩?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重视的程度不够。马兰被国家局追授“自觉践行行业共同价值观优秀员工”荣誉称号,同时国家局党组又决定在全国烟草行业开展向马兰同志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接受采访任务时,深刻意识到做好马兰同志先进事迹的采写工作,不仅是宣传报道的要求,同时也是政治要求,感到压力很大,也因此在思想上非常重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种,主要是以通讯的形式,通过反映具有新闻价值人物的行为、事迹,表现其精神境界,达到教育启迪他人的作用。实际工作生活中,每年都会有很多优秀员工、先进人物受到表彰,他们身上都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可以成为被宣传的对象。要写好人物通讯,做好身边榜样的宣传工作,离不开对被采访对象的深入了解。

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只听被宣传报道对象本人之言而不寻求他人观点,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准确判定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被宣传报道对象同样如此。只有周围人对被采访者的印象才是最接近真实的人物,他们说出的话也更加客观、准确。当然,一个人的话也不能代表全体,这就要求我们要采访,采访,再采访,寻找并听取更多人的意见,从而归纳总结出被宣传报道对象的“闪光点”。

接到宣传报道任务之后,笔者来到马兰生前工作的地方盐城市,首先采访了马兰的家人和同事,随后采访了她生前服务的零售客户,了解了他们对马兰的印象。虽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马兰在笔者心目中的形象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但笔者没有满足,希望了解到更多人眼中的马兰。

得知盐城市团委组织召开过学习马兰同志的座谈会,笔者决定将目光转向行业外,听一听行业外人士对马兰的印象。马兰有年幼的孩子,笔者便来到盐城市儿童福利院,听该院团委书记颜艳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谈马兰,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兰作为一个母亲的爱与痛;马兰正年轻,在盐城市气象局,笔者听该局职工张薇薇从一个同龄人的角度谈马兰,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兰作为年轻人的喜和乐;马兰为人女,在盐城市物价局,笔者采访该局局长路启龙,他从一个父辈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马兰也是‘高富美’:她的思想境界难道说不够高吗?精神上难道不富有吗?人生难道不美丽吗?

同时,笔者通过马兰生前网络文章的留言,联系到了马兰的同学、表妹以及其生前病友的家属,通过他们,了解到了马兰更多的事情。

追记马兰,不能对其进行面对面采访,那么怎样去了解她自己的所思所想呢?除了听周围人的介绍外,笔者找来了马兰生前留下的各种文字资料,通过查阅她参加演讲比赛的稿件、网络文章甚至是她生前的QQ签名,感知她对工作、对生活、对他人所持的态度,从而找到了大家印象中的马兰和马兰本人的结合点。

为写好《永不飘逝的兰花》这篇人物通讯,笔者采访了近40人,真正了解了马兰其人。深入采访,这是写好马兰的关键所在。

“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清代诗人袁枚在《答蕺园论诗书》中这样写道。他的意思就是说,写诗要有强烈的感情,所谓情能生文,文又生情,这样才能成就不朽诗篇。作诗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有强烈的感情。我们常说要带着感情写文章,就是要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首先感动自己,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来。

近一点,再近一点!

□ 吴清海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世界战地摄影记者的“鼻祖”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场不够近。”这句话不仅为战地摄影记者指引了方向,也对所有记者有启发。

走过三年多的采访之路,我对“不够近”的后果深有体会。“不够近”意味着无法观察新闻现场,无法及时传递新闻事件,无法触摸新闻人物的内心。每次采访,我都力求近一点,再近一点!

(一)走近新闻现场

《打假机动队,强!》,2011年10月11日发表。

采访之前,我对这支队伍的印象由一堆数字组成:一年多时间里破获案件1576宗,捣毁卷烟制假窝点550个„„他们是怎样办案的?如何保证案件的侦破得到群众的配合?我无从知晓。

于是,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参与打假行动,虽然这样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危险体验,才能亲身触摸新闻现场,才有了更真实和震撼的感受。

在行动中,我观察到,他们首先对不理解的群众“耐心解释,得到群众理解。尽量控制好执法现场,做到依法、依规、文明执法”;在侦察初期,队员们“先望,比如,大白天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门框和窗户玻璃上灰尘很厚,但门口的地面上却有很多脚印的房间,一般都有问题。再闻,一般制假窝点的烟味都比较大”;体验他们的艰辛,凌晨2点30分,“登车返回驻地,刚才还精神抖擞、有说有笑的队员们在不足5分钟的时间内纷纷倒头入睡”。

跟机动队一起打假,尽可能地靠近新闻发生的现场,近距离观察新闻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我对机动队的工作有了切身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充满“一线”的气息。假若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座谈,即便采访对象讲得再精彩、描述得再细致,文章也很难出现画面般的感觉,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紧跟新闻步伐

《广东潮州大澳村文化公园向公众开放》,2012年1月5日发表。

这是一则消息,事件发生在2012年1月3日,正值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提前一天,先坐飞机再倒汽车,从济南经广州赶到潮州,抢在开放仪式开始之前到达现场。抢时间,因为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

大澳村曾经卷烟制假泛滥成灾。广东省烟草专卖局认为,唯有大力发展经济,同时提升村民文化水平,才能让大澳村新生。文化公园的开放,意味着大澳村从卷烟打假的重点对象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转变,意味着广东省局的治理策略是正确的。

正因为如此,抢先采写这条消息,尽快向行业其他单位传递广东省局的大澳治理经验,就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紧跟新闻步伐,第一时间掌握新闻事件,这是采访的一项基本要求。当新闻变成旧闻,价值将不复存在。尤其在一些重大活动或在重要节日时发生的新闻,更需要把握时效性。

怎样才能紧跟新闻步伐?要伸长新闻触角,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宣传人员不能在办公室坐等新闻的发生,要与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建立密切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各方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树立“超前意识”,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提前“预知”新闻的发生,针对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新动态、新经验、新探索及时进行报道,有效指导实际工作。

(三)贴近人物内心

《一顿回味无穷的晚餐》,2012年6月28日发表。

这篇文章的采写很具有“偶然性”。当时,我到中烟摩迪(江门)纸业有限公司采访。晚上,邀请了三位优秀的一线员工共进晚餐。刚开始大家都很拘谨,没什么话。吃到中途,互相熟悉后,三位员工打开了话匣子。这顿晚餐由此彻底变成了让我难忘的一次采访。

三位员工的经历各有不同。夏优林从大山中走出,先后干过石材切割、保安,最后在中烟摩迪通过培训,主管消防安全工作;邓永春以前总是满足于做完自己的工作,缺少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但在中烟摩迪需要PK才能外出参加培训的环境中,他变得“大胆”起来;罗锋因为前一份工作中老板不在意自己的主意而炒了老板的“鱿鱼”,在中烟摩迪他发现公司特别喜欢员工提建议,建议不采用公司都要向他解释,这让他“如鱼得水”。

听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我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感受他们内心的波动,随之思绪起伏。比如夏优林,说到由于曾经从事石材切割而患病时,他流下了辛酸的泪水;说到在中烟摩迪找到人生坐标时,他又流下欣喜的泪水。

新闻要求客观,但并不排斥感情。相反,加入感情的文章会更动人。贴近人物的内心,才能在文字中贯注真情实感。凭空臆测人物的内心思想,不仅有违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而且游离于人性之外,容易让人反感。

要贴近人物内心,就要尽量淡化采访的氛围。因为在正式的采访场合,人物的语言与态度往往与日常生活中不同。要在与采访对象不经意的交流中调动自己所有的器官,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心记录真情的流露。

在这次采访中,我一直保持与三位员工自然对话的状态,只是大脑在“拼命”。晚餐结束后,我马上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就形成了这篇文章。

采访:单刀直入与迂回渐进

□ 岳伍东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采访,在笔者看来,就是记者为传播信息而进行的事实采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记者观察、聆听,也包括和几个人座谈、与一个人聊天,等等;采访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进行,但更多的是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

与采访对象当面交流,针对敏感问题,记者需要选择采访方式:是单刀直入,还是迂回渐进?

以下,笔者将根据采访经历及阅读经验来谈谈这两种采访方式。

先说单刀直入。单刀直入就是记者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自己关心的敏感问题,让采访对象回答。

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一些报道中,记者常常会单刀直入,直接向采访对象抛出尖锐问题。比如,非典期间,王志采访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

王志: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很镇定的市长,一个很坚定的市长,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市感染的人数在上升。

王岐山:这个传染病有它一定的规律吧,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刚才说了,谁去预测这个数字,在当前这个条件下,都近乎一种赌博,是危险的,但是说实在的,我们也在分析,并不是没有底数的。

……

王志:您的表态,您的言行都很容易让我想到你在海南说的一段话——我来海南的时候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急,不要急,如果急就比较会出大错。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急啊?

王岐山:所谓不急,在这种事情面前是不可能的,但是,最终是在决策的时候要注意,就是在最后一拍的时候,恐怕要再三提醒自己,不要急。在办事的过程中非急不可,这是什么事啊?!

单刀直入的优点是简洁直接,爆发力、挤压力强,尤其在电视采访中,甚至能诱发戏剧性场景。但是,这种“海盗式”采访也会令采访对象感到不适,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影响采访的深入和客观。在这种情势下,记者就需要根据采访主题、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考虑使用迂回渐进法。

迂回渐进,就是记者避免一见面直奔主题,而是通过预热、迂回等技巧做好铺垫,在适当时机、用适当方式向采访对象发问或提出要求。

2013年7月,笔者到湖北武穴市大金专卖管理所采访“一手抓市场监管,一手抓教育转化”的专卖管理经验。采访中,笔者得知该所所长帅利雄不久前教育转化的零售客户刘辉政很典型:其店里曾查到乱渠道卷烟,帅利雄通过九次走访,终于使刘辉政由最初的推脱不愿见面变为心悦诚服地承诺守法经营。

为获得更多生动的细节,笔者决定与刘辉政谈谈。虽然经过事前沟通,刘辉政愿意接受采访,但一个细节让记者感到采访需要迂回渐进:我们到刘辉政的商店时,未能很快见到刘辉政,而是在超市后边的一间小屋里“找”到了他。

为打消刘辉政的顾虑,和他亲近起来,我们先从他开超市的经历聊起,聊到开店原因、经营商品数量、投资规模、创业经历等,并对他的创业魄力和经营智慧表示了钦佩。

经过这样十几分钟的“闲聊”,刘辉政和我们熟络了,话也多了起来。笔者趁机转入正题——刘老板,听说你刚经营卷烟时还走了弯路?

刘辉政稍一停顿,马上明白记者所指,主动讲起之前自己店里非渠道卷烟的来历,刚开始帅利雄来访时自己的推脱抵触情绪,九次走访中有趣的细节,等等。

这样,笔者顺利地收集到了自己需要的事实和细节,写出了《帅所长九“烦”刘辉政》。

与单刀直入相比,迂回渐进虽然在采访效率上不占优势,但却能避免因贸然出击而与采访对象冲突对立的风险,在平和曲折中获得丰富生动的事实,从而较好地实现采访目标。

基层一线天地宽

□ 董茹涛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著名记者、《经济日报》总编辑安钢一贯倡导记者要有“铁脚板”精神,就是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不畏艰险。他常说,好报道是跑出来的,不管现代化到什么程度,新闻记者的“铁脚板”精神都不能丢。对行业通讯员来说,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同样需要具备“铁脚板”精神。

实践多次证明,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火热生活的最底层,走进烟农、零售客户和一线职工,才能抓到鲜活的素材,才能激发丰富的灵感,才能提炼出深刻的思想,进而采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为深入践行“走转改”,2011年8月,本报开设了“听一线音,贴百姓心”等栏目,刊登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稿件,展示了一线员工的风采,也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新闻佳作,如《镇·村·人》、《虽然旱到了点上,但要救到实处》、《版纳故事》、《鲍家父子》„„这些优秀的新闻报道在行业产生了良好反响。这些充满火热生活创造、质朴情感表达、昂扬精神风貌的新闻作品,描绘出多彩而恢宏的行业发展画卷,也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迈开双腿,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采访,才能真正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了解行业工作和基层一线人员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新闻报道打开视野和思路,积累鲜活而丰富的素材。

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都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根群众、深入生活,把关注点对准基层,把切入点贴近群众,让自己成为行业改革发展的参加者、实践者,又成为火热生活的记录者、歌颂者。要把镜头和笔端对准基层和群众,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工作、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向基层要新闻,向群众要思想,向实践要答案。多思考、多比较、多分析,在基层捕捉和发现新的亮点,在基层挖掘和总结新的典型,在基层发现和总结新的经验。

新闻贵在真实,美在真实,力量在真实。远离基层、脱离群众,只接“天线”、不接“地气”,不去深入实地采访,而是热衷于从材料里拼稿件编新闻,不会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走出互联网,改变“网来网去、文来文去”的工作状态。只要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就有了灵感火花,我们新闻写作就能文思如泉涌,远远胜过坐在办公室内搜肠刮肚、躺在文件堆里东拼西凑、泡在互联网上复制粘贴,新闻报道的文风也才会变得清新朴实、鲜活生动。

通讯写作要有“魅力”

□ 杜振秋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新闻写作中,通讯是文学性新闻体裁的典型。

那么,文学性是什么呢?文学性本质上是文本的一种“魅力”,也就是要“让没意思的事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变得更有意思”,笔者以为,这样朴素地表达文学性的概念是不错的。

所以,写出“魅力”是通讯的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将通讯写得有“魅力”?我们不妨从《小蝌蚪找妈妈》这样一个儿童故事说起。

故事为我们熟知:从金鱼到螃蟹,再到乌龟,甚至鲇鱼,小蝌蚪误认了许多“妈妈”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问题在于,作者写这篇故事为什么要让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这么多波折?

这其中,当然有故事立意的需要。但就叙事技巧而言,有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小蝌蚪一次或两次就找到妈妈,故事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这“魅力”,就是文章的吸引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意思”的地方。

通讯写作同样如此。通讯必涉叙事,叙事要讲“魅力”,“魅力”来自波折。“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不平,既有内容上的选择,又有形式上的要求——这是我们在通讯写作中必须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所谓内容的选择,是指面对着庞杂的外部信息,我们应该采什么和写什么,这是发现“魅力”的问题;所谓形式上的要求,是指筛选完材料之后,如何组织材料进行写作,这是表现“魅力”的问题。

以《浙江省海宁市破获“1·31”假烟网络案纪实》为报道案例。我们首先要发现“魅力”,也就是解决新闻写作点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泛泛地写破案的程序,通过列举参与案件各个部门的动作让读者知道该案侦破的概貌。但这样写,势必导致通讯如“说明书”一般乏味。为了使通讯更具“魅力”,我们抓住了此案侦破的特点——以汇款单为线索,追根溯源,清除网络。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表现“魅力”。围绕案件侦破特点,就像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一样,我们重点突出了海宁市在破获“1·31”假烟网络案过程中所经历的波折。线索如何进入警方的视野?警方又如何根据仅有的线索顺藤摸瓜呈现出整个网络案的结构图?结构图出来了,又该如何围绕孙某这个“结点”锁定网络案的上家和下家?如何使涉假嫌疑资金与涉假犯罪事实得到相互印证?前期工作完成后,又该如何收网——先抓谁、后抓谁,怎么抓,对于网络案牵涉到的其他地区,如何协作工作?其间,还涉及警方与嫌疑人在案件“艰难处”和“小心处”的斗智斗勇,涉及收网时所遇到的“意外”„„

采访中,我们发现“1·31”假烟网络案的侦破过程充满悬念、布满荆棘,而我们的通讯几乎就是这些悬念和荆棘的“铺设”。也正是因为这些“铺设”,通讯才具有了“戏剧性”,文本的“魅力”也才由此而生。

通讯的“魅力”,归根结底,就是文本的吸引力。而文本要写出吸引力,就得抓住事件本身的矛盾,写出波折;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突出个性。

我多么羡慕你们

□ 邢艳燕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面对一些好的题材,笔者虽然到现场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到了写稿时,还是难免感到有心无力,每到此时,就会羡慕起基层通讯员们。

作为行业记者和通讯员,写文章、拍图片的目的,大多是为被采访单位服务,用文字、镜头,最大程度上真实、全面、突出地反映该单位工作措施和效果。所以,如果对文章的要求仅仅是华丽顺畅,那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说羡慕基层通讯员呢?

拿工作通讯来说,笔者认为,好的工作通讯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主题鲜明正确、逻辑环环相扣、理性包裹感性、标题引人好奇。

对一名初来乍到的记者来说,就算被采访单位已经明示自己的主题,记者在根据自己理解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还是免不了“跑偏”。

以前段时间对陕西省某市物流工作进行采访为例。在亲身领略了当地复杂的路况和风土人情之后,感性成分占据了笔者大部分思考。自以为深刻理解了该单位领导提出的重点后,在写稿时,过于依赖感性具体内容对文章可读性做出的贡献,而没有体现出该题材在本单位应有的的分量。

自以为费了一番心思之后的文章能够得到对方单位领导的认可,可惜正好相反。领导对稿子不满意,认为笔者没有抓住重点。

不满意没关系,虚心接受意见,认真修改。这对于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笔者,算是个挑战。没办法,只好求助于该单位一位通讯员。经过她的点拨,笔者收获良多,之前的几点疑惑也随之解开。

稿子得不到被采访单位认可的原因是什么?

在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上,笔者认为,记者与被采访单位之间是容易产生分歧的。这一点看似不太可能,实则不然。这与各单位自身发展情况密切相关。记者想当然地就会站在全国行业的立场来看待一个单位的工作内容,表面上做到了理解和转述,有时候看不到共性中的个性。

还是之前的例子,某市整合物流资源,取消中转站实行全市直配。这在平原地区不算稀奇,记者也早就接触过类似的例子,于是作出判断,认为不应突出模式的转变,而是应该以具体的体验和数字,来体现模式转变过程中,山区线路优化过程以及日常送货的超常难度。

被否定后,又看了一些资料,听了通讯员的解释,笔者才惊觉,模式转变对于秦巴山区的卷烟物流是一个多么重大的概念。就是要突出这一主题,而不是一味地煽情,使得这一主题被一些额外的“装饰”转移了注意力。

另外,在逻辑方面,通讯员在写作时优势很明显。一项工作的开展,如果是本人从头至尾经历过,他在向别人表述时,环环相扣的逻辑自然呈现。记者采访时,虽然也是听别人有逻辑地表述,但采访对象不止一个,每个人的叙事方式不同,最后组织成篇时面临的经常是一堆“碎片”。因为通讯员知道本单位的过去和现在,在写稿时内容更加扎实和真实,来龙去脉介绍得清清楚楚,虽有时不免冗长,但是内容完整,也更能准确凸显主题。

再谈理性与感性的侧重,记者采访别人,接受的信息是讲述者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容易被对方的情绪影响,从而产生一些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本身没有错,它的存在是写好稿子的必要条件。

但是深究下去就会发现,一切令人产生感性认识的工作效果,都要经过实打实的理性工作过程。记者在对读者转述时,假如一味表达感性认识,力度是虚浮的,效果是不真实的。直白的抒情有时不敌理性的描述。只有把被采访单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和细节搞清楚,记录下来,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否则,会留给读者无病呻吟的印象。

综上原因,笔者真正羡慕行业基层单位的通讯员,他们拥有写好报道的无限可能。

笔者现在是驻陕西站的记者,对于亲身经历和“蜻蜓点水”式采访的区别深有体会。长期在一个省驻站,对一项工作开展的背景和过程了如指掌,再对比以前做过的“蜻蜓点水”式采访,亲历后写出的文章厚度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同样的道理,不可否认记者采访的归纳总结对被采访单位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讯员不能因此浪费了自己的大好资源。

与其占有优秀资源让人羡慕,不如把资源利用起来,写好新闻报道,这样更加令人赞叹。

写文章犹如搭积木

□ 张健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前些日子,在家陪女儿搭积木。一纸箱的木质积木,有多种形状——高矮的圆柱体,扁、长、正的立方体,还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等形状;颜色也有多种,红色、白色、黄色、蓝色、粉红色等。纸箱一侧贴着说明图,标明用这些积木可以搭出多种造型,如阿拉伯风格的城堡、中式亭台阁楼、万里长城„„造型漂亮,色彩绚丽。

女儿想自己搭出造型,但年龄太小,不能领会其中要领,一层搭完两块扁立方体,然后又放上一块半圆形积木,再放第三层时,可想而知,“哗啦”一声,倒塌了。女儿重新搭起,仍是如此。几次以后,她便用小手将积木一推,不再玩耍。

收拾完满地的积木,我忽然想到,写文章和搭积木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搭的过程既要搭放整齐、牢固不倒,又要搭配颜色、生动形象。主题要突出、结构要严谨,细节要生动、描写要形象。

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组都如同一块积木。一堆形状各异、毫无规则的积木可以搭出漂亮的建筑物造型,一堆文字经过精妙构思、排列组合,就能行之成文。

用积木搭出一个造型,首先要有想法,就如同写文章先要有一个主题,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理清文章的框架,并根据框架找支撑文章的材料。

如何找到主题呢?我认为,熟悉行业的政策、导向,以及近期的工作重点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明确写作主题。比方说,纵向来讲,以时间为轴,本单位各项工作与去年或者前些年相比,哪些方面成绩显著,哪些工作有创新,哪些事件、人物是典型,这些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横向来说,相比较同级单位,本单位哪些工作走在了前列,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抑或哪个部门成绩优秀、事迹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在写文章之前,需要通盘考虑,进而明确出来的。

怎样搭起框架呢?我的一个体会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围绕文章主题,将你觉得重要的直接要素或间接要素,用笔在笔记本上列出来,做成一个树状图结构。越靠近你想表达主题的要素,就越能体现出主题来,就是越重要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就是你这篇文章要写的主要框架。反之,距离主题越远的就可以用减法去掉,不用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了。

比方说,写一篇行业的典型人物的通讯稿件。对于文章结构,你可以先列出想从哪几个方面写这个人物——工作经历是怎么样的(体现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典型人物的)?家庭生活是怎么样的(体现成绩的取得与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通过同事的话语更客观地体现出典型人物的品质)?取得哪些显著成绩、有哪些好的经验(借这篇文章面向行业宣传典型人物的典型经验)?有哪些难忘的事或者记忆深刻的事?(可以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刻画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等等。通过在纸上列出自己想要在文章中表达的几大部分后,在采访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然于心,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材料、挖掘信息。同时,随着采访的深入,还要留心被采访人的具体反应,对于自己采访前没有考虑到的方面,如果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事迹的话,写作后期可以根据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穿插到文章中。

相比积木中色彩的多样性,我认为,在文章中出彩的往往是一些细节。细节可能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也可能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曲曲折折、跌跌荡荡的“转折点”,也可能是人物经历或者事件发展中的关键节点。通过挖掘这些内容,增添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戏剧性。

对此,我的心得体会是,找对人、找准事。所谓找对人,在采访过程中,只要与文章主题有密切关系的人都要纳入自己的采访对象表中,而且对人的描述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务、性格等。所谓找准事,也是同样的道理,越有冲突性和戏剧性的事例,越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典型性和可塑性。

要挖掘出有意思、有意义、感情丰富的细节,一定要不惜笔墨选准位置,添加到文章中。好的细节,就如同一张精美的照片,在文章中达到传神的效果,能生发出丰富的内涵,让人久久回味。

虽然文章写法有许多种,但我们相信,最好的表现只有一种,只有选准主题、搭好结构、注重细节,才可能使文章经看耐读。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寻找、奋力突破的。

会议照片拍摄心得

□ 孙浩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开会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新闻摄影经常碰到的题材。下面我就如何拍好会议照片,结合工作经验谈下个人的心得体会。

会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会议主题、参加者等;会中脑勤、腿勤,多想多拍;会后及时整理。

首先要拍好会议全景。

拍摄会场全景的时候,时机最好是在会议刚开始。因为一开始参会者精神状态都比较好,而随着会议的进行,很可能出现人走了座位空着、与会者神态疲倦等情况,影响拍摄效果。

用比较高的角度拍摄。因为采用平视角度的话,很可能拍出来的效果是主席台下的与会者重叠在一起,头压着头,粘成一片;而角度高一点,拍出来的主席台和与会者就会像梯田一样整齐有序,透视感更强。

拍好参会领导也很重要。拍好会议全景照片和参会领导照片这两样,会议拍摄任务就完成了大半。

拍好领导,特别是拍好领导讲话的镜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拍摄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我们反映的滞后性和相机快门的滞后性,拍出来的领导常常要么闭眼,要么瘪嘴。

合格的领导讲话照片,应该表情自然,神态自若。领导埋头念稿子的镜头不是好照片。要抓拍领导抬头的时刻,嘴巴不要紧闭着也不要张得太大,微微张开比较适宜。避免在镜头中出现话筒挡脸、眼镜挡住眼睛等情况。可及时调整拍摄角度,必要时请会务人员帮忙调整话筒位置。领导在讲话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抬头停顿的瞬间,这个瞬间就是拍摄的最佳时机。有的善解人意的领导,看到拍摄者举起相机,也会比较配合地抬头停顿一下。通常来讲,一般讲话一头一尾是比较好的拍摄时机,就算是从头到尾埋头念稿子的领导,也会在一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抬下头。如果中间领导有脱稿即席讲话,这个时候往往领导的表情比较生动自然,要注意迅速抓拍。注意不要在台下拍摄时间太长粘着不走,否则会挡住台下视线,还可能会影响领导发言。

拍摄时相机设为连拍,多拍才有挑选的余地。在光线较暗的室内,使用长焦镜头一定要用三脚架保持稳定。快门尽量1/60秒以上,1/100秒以上更好,因为一方面拍摄者可能晃动,更重要的是被拍摄者讲话时动作也不是静止不动的,快门速度慢了就可能图片模糊。光圈能缩小一档最好,如光线不好只能设为最大光圈。感光度尽量小些,感光度高了画质就会变差,一般不要高于3200,越高端的相机可用感光度越高。提高快门速度、缩小光圈和降低感光度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三者矛盾不可调和,确保快门速度为先,因为有噪点的照片也比模糊的照片强,噪点可以后期处理补救一下,人物模糊了后期无法补救。

除了会议全景和领导,还要拍些与会人员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的镜头等等,还可以拍摄各种角度的会场照片,如斜侧面、高角度拍摄的会议现场比正面拍摄的层次和透视感更强,视觉效果更生动。

如何拍好行业新闻图片

□ 江一舟

日期: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网

围绕行业工作,如何才能拍出一幅好的新闻照片,我们也一直处在学习和摸索之中。究竟怎么样才算是好照片?怎样才能拍出好照片?标准是什么?技巧是什么?是设备重要还是技术更重要?是相机拍片子还是电脑做片子?是摆拍丰富内容还是抓拍彰显自然?面对部分同仁的疑惑,我们也是从“一头雾水”中走来,也盼望太阳早点出来驱走迷雾,看清那庐山真面目。

一个行摄者,要想拍出好的作品,无论是工作类、纪实类还是生活类,必须靠自身努力,让眼睛习惯观察,让大脑习惯思考,让手指习惯应变。现将自己工作得失作一点归纳,算是跟行业同仁们作一番探讨和交流。

一、了解你的相机,像战友一样。

进入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摄影人已由最早时期的记录者,逐步演变成一个讲述者,每一幅有价值的作品,都包含有一定的信息量,都是都有故事可言的。所以,拍好图片,首先要像战友一般去了解你的相机。

现在有好多朋友,用着高端机身,配着齐全镜头,但是真正使用起来,作用发挥不到50%,为什么呢?因为不了解相机。曾经前辈们经常开玩笑的一句话,叫做“技术不行装备补”,作为笑谈,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技术不到位,再好的设备也弥补不了。摄影人都见过这样一种人,和老摄影家比器材的优劣,一提谁谁拍的照片好,就说人家的相机怎么高端,镜头多么齐备,言外之意是“我有了高级照相机,照片也能拍得好”。有个例子,2011年5月16日,执行美国航天飞机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的“奋进号”发射升空后,33岁的女乘客斯蒂芬尼·戈登在恰巧经过的航班上空,抓拍到了“奋进号”穿越云层的照片。这张史无前例的照片,只是由一部手机拍摄下来的,画面上还伴有溢出的光晕和玻璃上的脏块,其效果还不如上世纪90年代的胶片。但是就是因为她在恰当的瞬间有了拍照的意识,所以才能留下这弥足珍贵的镜头。

斯蒂芬尼〃戈登拍摄的冲出云层的‚奋进号‛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有一次陪同领导调研,一位市局(公司)的通讯员带着一台公司新购进的尼康D3,由我们两人共同完成拍摄任务。三天下来,我总共拍摄了大约500张照片,有效照片150张左右,这位同事拍摄了2000余张,但真正选择出来能用的照片不到20张。他问我,好机器怎么也不见得好用,还不如手机拍出来效果好?我说,你是还没有熟悉新机器,无论什么场景,全部使用一种模式,光圈一样,测光一样,ISO自动,根本没发挥高端机器的作用。

所以,无论用什么机器拍,首先要具备摄影意识,然后在一定摄影基础上,能够在几秒钟内,针对不同情形,准确无误地调好测光、光圈、对焦、曝光、ISO等参数,保障一张好片子诞生的主要因素就到位了。

二、用大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镜头去丈量,用相机去记录。

人永远比设备重要。初涉摄影时,我的老师就这么讲,相信更多同仁们也会认同。

拍照片的是人,而不是相机。一定要重视思考和观察,行业里有很多摄影大家,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经常看到报社的一些“明星”通讯员,他们在拍摄日常工作的时候,都恰当地把天时、地利、人和融入其中,值得大家学习。

《大山深处的坚守》 涂金周摄

《胡洪波查生产》 雷鸣摄

《丰收的喜悦》 胥远摄

《物流信息化》 祝天猛摄

拍照片的是大脑,而不是电脑。摄影诞生早期,相机、胶片极其简陋和落后,但前辈们却创造出永垂不朽的绝世佳作,就是靠智慧的大脑。当前,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摄影行业的发展可谓如虎添翼,以PS(PhotoShop)为代表的大量后期软件,使得摄影创作今非昔比。但不管技术怎么先进,最终要靠大脑去操作、掌握和创造。还是在完成一次拍摄任务时,我听到两位朋友这样说,“是不是人有点多,这位代表眼睛有点闭,不太合适吧。”“没事,后期PS调一调就好了,还能拉个双眼皮”„„以此看来,是不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对摄影者造成一种惰性影响呢?我始终认为,拍照片的依旧是大脑,电脑永远取代不了,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努力用最原始的影像记录完美。

拍照片的是眼睛,而不是镜头。同理,拍照片相机好坏、镜头优劣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镜头五花八门,再昂贵,对于不会细致观察的摄影者来说,只能是“铁疙瘩”一堆。我在执行摄影任务之前,都会有一个大体方案,会议图片需要哪些场景?工作组图需要哪些场景?新闻纪实需要用什么图片表现?对这些,在任务执行之前,都要有个了解,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体的画面,这样到达现场后,你才能知道拍什么,怎么拍,然后仔细观察,必备的画面不拉下,随机的画面不遗失,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三、将身体“潜下去”,让“作品”浮上来。

从事新闻摄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浮在水上面,你拍不到深入的东西。作为一个摄影者,想拍出一张深入人心的照片,必须深入基层,深入行业基层职工、零售客户和烟农之中,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

有一次,我在某烟区采访,正值盛夏,北方的天气干燥又炎热,陪我一起去的工作人员一直说:“太热了,要不咱们回去吧,还需要什么镜头,我们给报社提供吧。”我笑着说,记者出门就是为了采访到一线的内容,如果照片都由你们来提供,大热天还跑下来受什么罪呀。

还有个例子比较突出。在河南驻站期间,认识了一位老前辈,是原先河南画报的摄影记者,退休后在太行山一住就是近十年。他告诉我,工作的时候太繁忙,没能深入一线,很多珍贵的镜头现在都拍不到了。退休后,老前辈只身行摄太行,从风土人情到大美山色,从环境污染到森林保护,从经济发展到山村变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太行山近十年来的点滴变化。

所以说,通讯员要勤下基层,去弄清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拍摄出满意的新闻照片。不要人下去了,但仅仅是到现场“踩个点”,这样表面上是潜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

四、分门别类,用好相机,拍好新闻。

学会使用相机,学会思考摄影,能够深入一线,就离好作品不远了。下面笔者分门别类地说说拍摄常见摄影题材的注意事项。

1.会议照片。

拍好会议照片,这是摄影宣传工作的基本功。由于行业工作的需要,每年各级各单位都会有各种重要的会议召开,这些会议,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见证,要拍好每个珍贵的镜头。这些镜头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场景:

【主席台照片】要把握住会议开始的前五分钟和后五分钟。前五分钟,主持人开始宣布会议,各位领导会整齐坐好,目视台下的与会代表,能确保每位领导都抬着头,表情达到最好。如果没有把握住,还有一个机会,就是会议结束前的五分钟,主要领导进行总结讲话,预示着会议马上结束,主席台就坐领导都会下意识地抬头挺胸坐好,这时又是一个好的时机。

会议主席台照片

【领导个人照片】个人照片比较难拍,主要是因为,领导念报告时是不抬头的。这就需要在开会之前,尽量拿到领导讲话的讲稿,仔细研读,根据对各项工作的了解,大约判断出领导会在哪个问题上展开讲,脱稿讲,这时候,表情自然,抬头挺胸,是拍好个人照片的最佳时机。

【会议代表】会场会有代表对会议内容进行记录,可以选用长焦镜头捕捉此类画面,在不打搅他们的前提下,表情会更自然。如果遇到会议代表发言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拍摄,一个是面部的正前方远摄,在抬头时抓拍;另一个是从侧面45度角,在人物身高略低于发言席讲案,或始终不抬头时选用。

正面高处俯拍

侧面拍摄

正面拍摄

【会议现场】为避免和主席台照片重复,可大胆使用广角镜头端,从左、右45度角拍摄会场,这样,既能拍出整个会场氛围,又能避免场景重复,不至于拍到一片黑压压的后脑勺。如:

注意事项:(1)尽量选用三脚架拍摄。“铁手功”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在高感光度降噪处理欠佳的机器上,一个稳固的平台能够确保你拍出锐度精细的好照片。(2)尽量不要使用闪光灯。闪光灯的指数越高,拍出的画面越亮,但是对眼睛的刺激更严重,在会场灯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闪光灯。如果会场背景不合适(背景逆光、LED显示屏)情况下,需要使用闪光灯补光时,尽量将闪光灯灯源180度拉直向天花板打,利用反光进行补救。(3)拍摄领导个人,要尽量使用远焦段。远距离拍摄,不要近身拍摄,防止变形,防止打搅领导讲话思路。(4)选用点测光要好于平均测光。会议现场有时候光线复杂,用点测光能够较好地还原真实环境光。

2.调研、观摩照片。

领导调研和现场会观摩图片拍摄任务比较大,画面上需要有主要领导和陪同领导,但同时人数又不宜过多,需要在有效的空间、时间内定格画面,体现瞬间抓拍和构图能力。

【领导调研】领导调研一般会出现这么几个场景:一是看展板。看展板时,摄影者应该站在讲解员身后偏45度位置,这样既能保障领导齐全,又能看到展板内容,恰当时候,可以提示讲解员挪动身体,以免挡住画面。二是看实物。专题类工作调研无非涉及到烟叶、烟机、专卖等方面,这时候,要提前观察好位置,从低角度入镜,可以将前排领导身后的其他人员滤掉,又能保障实物展台细节彰显。三是握手交流。要站在领导前行方向右手边45度,既能完整拍到主要领导面部表情和握手的瞬间画面,又能拍到被握手人侧面表情,避免“后脑勺”入镜。四是座谈照片。座谈照片可以参考会议会场照片,但是要选择中央对称结构,在与会人员全部抬头时拍摄。

低角度入手能将前景覆盖,将不必要的后景滤掉。

观看展板时,可适当提示讲解员移动身位。

【代表观摩】此类照片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可供摄影者施展,可广角近摄,也可长焦远钓,但一定要注意自然交流画面,确保真实。

利用各种镜头组合抓拍不同的观摩场景。

注意事项:(1)拍摄领导调研要选用广角大光圈(F2.8-F5.6),提高快门速度,保证抓拍清晰。(2)外挂闪光灯,时刻准备好运用,遇见逆光、室内拍摄时开启,注意事项依旧是朝天或侧上打光,避免直射。(3)提前赶赴现场,了解现场布置,同讲解员进行沟通,了解重点讲解内容,做好准备。(4)根据不同场景,调好相机。调研观摩会来回穿梭于光线变化较大的区域(室内和室外、制丝车间和卷包车间),要在场景变换时,及时更新相机参数的设置(ISO、曝光补偿、测光方式)(5)尽量全程使用中央点对焦,先对焦再构图,确保主体人员面部清晰。(6)半身照截止到腰胯,全身照要露出脚部,避免“半胸照”、“截肢照”出现。(7)尽量使用高速连拍,宁滥勿缺。

3.行业中心工作照片(工业篇)。

工业以车间场景为主,车间是比较复杂的地方,各种大型机械林立,常规性的题材好拍,但出彩的照片,要在构图和拍摄角度上构思好。

【制丝车间】制丝车间光线较弱,条件允许要配备三脚架,保持照片清晰度。拍摄以传送带为前景的工作照片,要注意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传送带震动效果为虚,员工操作为实);拍摄维修场景,可使用广角镜头,从维修师傅侧正面入镜,确保机械、人物都能出现在画面之中,也可选择远摄,在班组讨论交流时抓住画面。

巧妙利用多重曝光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卷包车间】这里的光线比较明亮,可以适当降低ISO,提高画面锐度。拍摄卷包机组工作照片时,角度不好选择,因为整体的机械大多挡住了操作工的脸庞,需要提前沟通好。可以利用一些道具拍出意想不到效果的构图,比如通过车床上的设备圆孔作为前景,拍摄员工细致工作的场面;可以通过拉丝线的反光,拍摄员工检查设备的场景;可以利用升降机,从高处入镜,拍摄繁忙而有序的大工业场景等等。这些题材较多,可慢慢摸索。

学会利用各种客观条件进行拍摄。

注意事项:(1)备好一部普通的卡片机。车间机械设备比较复杂,有时候庞大的单反不容易靠近进行构图的时候,小小的卡片机会方便得多。(2)恰当使用多次曝光,拍出残影感觉。利用三脚架,锁定构图后,使用二次曝光或多次曝光,对来往的职工进行慢门拍摄,利用复杂光线下的各种反光,能够出现奇妙的效果。

4.行业中心工作照片(商业篇)。

相对于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工作环节多,从农业、流通到专卖、管理等方面,内容丰富。

【烟叶】烟叶场景占据每年新闻类图片的多数,从育苗、移栽、管护到采收、烘烤、收购等,大量的新闻场景可供拍摄。(1)在育苗棚内拍摄的时候,要注意对称效果和三角构图效果。因为育苗棚内各种管梁结构是美术中透视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可以利用背景的线条进行构图,让画面更有视觉效果。(2)移栽的时候,要赶在集中移栽的大场景时拍摄。这时候,可以拍摄多台移栽机同时作业的场景,条件允许的时候,选择从高处进行俯拍,会比平视拍摄效果更佳。(3)大田管理时间较长,也比较炎热,可以在下午5点左右光线较为柔和的时候拍摄,这时候烟叶的颜色不是太重,也不会太干,配合人物面部的反光,让画面色彩比较醇和,如果赶在打顶时节拍摄,要注意抓住打顶一瞬间,烟花蕊中蹦跳出的水花,可令照片更加出色。(4)采收、扎把和挂杆烘烤比较辛苦,要反映出烟农种烟的辛苦,同时要反映新设备运用对减轻农民体力劳动的作用。建议采用长焦抓拍,表现他们最为自然的劳动场景。拍摄这种场景,还可尝试利用各种焦段的镜头,变换各种构图,摸索出自己的风格。(5)收购,要注意两种场景,一种是在外面等待的烟农,这是个收获的时节,一年的忙碌即将结束,有的烟农会很高兴,有的烟农会焦急,要把这种表情拿下。另一个场景,是在执行密码收购的另一侧,烟站工作人员是如何严谨地验级、定级、报价、打包„„可以把两种场景的对比,通过组图表现出来。

上一篇:关于举办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文库下一篇:危险品驾驶押运员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