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有高低之分-随笔

2024-06-25

人没有高低之分-随笔(共2篇)

人没有高低之分-随笔 篇1

人没有高低之分-随笔1000字

职场上,我们可以说人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说人有低级和高级之分,那就太过分了。

人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因为人人平等。现在的社会已然不是封建时代的社会,过去的重男轻女现象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而男尊女卑的现象已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们称乞丐为要饭的,但是如今我们称乞丐就为乞丐。这体现了我们对人人平等的尊重,也是我们高尚品德的体现。

我喜欢去各地旅游,在各地去领会不同的文化。就在去年我去了一个景区。里面的人有很多,虽然天气很热,但是人群却不打烊啊。足足排队等了一个小时,我们才终于进到了景区里面去观赏。在观赏过程中,除了我们是戴口罩进去的,还有一个老人是没有戴口罩的。因为疫情防控比较严谨,需要戴上口罩才能够进入到景区里面去,因为老人本身没有戴口罩,再加上他也不想回去拿口罩,所以就在景区的门口里面准备和大伙一起进去。没有戴口罩自然是进不去的。所以相关人员就问大伙谁有口罩,将多余的口罩给这位老人戴。因为我的口袋中有一个口罩,所以,我想把自己的口罩借给这位老人,但是在我之前就有一个人主动把口罩借给老人了。可是他给老人口罩的过程中十分的.令人气愤。

给老人口罩的是一名中年男子,没有和别人一起来。他将嘴上的口罩拿下来之后寄给老人,然后自己把口袋中的口罩拿起来戴上去。他对老人说:“老头,以后没有口罩,别到处乱跑,万一你死在外面了怎么办呢?为自己的子代着想一下能不能啊!”当时我听到这个人说这话之后,内心无比的气愤,但又不想惹事,所以我就没有敢站出来。这很明显的就是对老人的歧视。还将自己戴过了的口罩送给老人戴。老人接过口罩之后,将口罩扔在地上踩了两脚。然后回过头走了……

人老了难道就不中用了吗?像人年轻的时候立下了汗马血功,难道到老了就没有人值得尊敬了吗?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员,每个人都为社会做出过贡献,都值得每个人去尊敬。互相尊敬对方,不在乎年龄的大小。人更不能够分等级分的等级,证明人类社会便从此回到了封建时代。人类社会是开放透明的,不是处处充满歧视的。美国白色人种的人民总体地位要高于黑色人种的人民,可怕的是,这不是玩笑,而是事实。像这种充满歧视的社会是令人感到可耻生气的。世界人民都需要团结起来,消除各种歧视。因为歧视的存在会造成人类的不团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懂得尊敬他人。坚决维护人人平等的社会性质和人文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坚决反对各种种族歧视和年龄歧视,做一个遵守道德的好公民。

人并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人只有大小年龄之分。

人没有高低之分-随笔 篇2

尽管天气很热,林英虎先生依然西装革履一丝不苟,他的领带扎得很紧。谈话持续了十多分钟后,这位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多年的长者,才开始很有礼貌地询问我们,他是否可以把西装外套脱掉。尽管汉语口语并不特别流利,但他坚持用汉语。“在中国,我喜欢用汉语。”他解释说,这让他感到自豪。

将在华韩国人联系起来

林英虎决定来中国工作和生活时候,他还是韩国某出口贸易保险公司首尔江南区的社长,在中韩贸易和经济往来飞速增长的岁月,他在工作中经常和中国打交道,但他实际上很早就对中国文化极感兴趣。

“在我来中国工作前的那几年,韩中之间的贸易就已经很频繁,数量也很庞大,那时候中韩建交还不到十年,但两国在经济方面往来的发展速度,令人感到兴奋,这也使很多韩国人对中国有了更大的期望。”

2002年7月31号,林英虎来到北京,开始了他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这一阶段我了解到,在韩国有很多人,对中国有着很大的梦想,中国首先地理上很大,几千年来两国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很多韩国人认为来中国有好的机遇和收获。这不光是地理上距离比较近。”

“虽然我最初是以工作的身份来中国的,但我决定来中国,主要还是因为对中华文化比较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从1999年就开始学习汉语,来到中国的最初三年,我也一直在学习汉语,我很希望自己在中国工作和学习的时候用汉语跟朋友们交流。”林英虎解释说。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来中国工作的韩国人越来越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韩国人也因此成为在华工作居住人口最多的外国人。据韩国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华的韩国侨民中,居住在北京的就有10多万人,青岛有7万人以上,上海超过5万人口。目前保守估计,大约有30万到40万韩国人长期居住在中国,这其中还不包括短期居住者。而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各种类型的投资,据统计已经达到三万多家。这些企业几乎都有大量的韩国人参与公司管理以及业务和技术方面的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在华韩国人会覆盖了中国有韩国人工作聚居的57个城市。从大的区域来说,在华韩国人会有六个联合会,山东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中部地区等六个分会,六个分会的会长都是在华韩国人会的副会长。这些协会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韩国人更好地在中国工作、生活和学习,并且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和工作生活上的互助。“光有关汉语和中国制度文化方面的学习活动,我们就组织过上百课时,并且一直在延续。”林英虎说。

对他个人而言,几乎中国每一处的传统文化内容,都使他感到兴奋。“中国的很多地方都相当好,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很感兴趣,尤其喜欢剪纸和皮影。在工作的过程中,西安、成都这些文化名城,我也都去过,而且一定会走遍古玩市场,我自己一直在收集这些艺术品。各地传统的建筑之类,我都会细心研究,一点点地了解,一遍又一遍地品味。我在河北考察的时候,河北的朋友给我介绍那边的剪纸,非常漂亮。中国的剪纸文化很细腻。韩国的剪纸传统也很久,在这方面,我会把很具有韩国特色的剪纸艺术家介绍过来,与中国的行家一起交流,相互借鉴。”

中国很值得期待

“我很高兴亲眼看着中国成了G2国家,中国飞速发展的这十年,我恰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亲眼目睹中国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我的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有这样的经历和参与,我感到很荣幸。”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林英虎在韩国出口保险公司退休后没回到韩国,而是定居在北京韩国人聚居的望京。“这样,我在韩国人会就成了全职了,我就能够继续在北京工作。

在华韩国人会的工作,让林英虎几乎跑遍了中国57个有韩国人会的城市,负责组织协调这些分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2012年是中韩交流20年。目前,韩国国际品牌的大型企业几乎都在中国有投资。其中在中国发展最好的、中国雇佣员工最多的韩国企业是三星公司,现代汽车等很多企业也都雇员很多。韩国在华投资的企业,在中国大量雇工是必然的,而在华韩国企业中,韩国雇员大部分都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如何相处,都需要大量的相互学习和实践。

林英虎注意到,在最近几年,很多韩国人都在争取到中国工作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外派来中国的岗位竞争很激烈,这与上世纪90年代形成反差,那时候大家都愿意去美国和欧洲。“现在派出到中国工作,要经过层层的筛选,最终由高层决定,反正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派来。”

在各个地方和企业的韩国人会,为了帮助韩国人在中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日常活动比较多的内容,依然是由协会组织的学习中国的法律,制度,习惯,文化生活的内容。“如果韩国的企业活动在中国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会及时地沟通,联系政府或有关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还有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在之间的亲密互动等等,都是我们协会的工作内容。”林英虎说。

在访谈过程中,林英虎提到最多的词语,就是沟通。他认为,作为这样一个侨民协会,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真诚交流和沟通,释放出最大的善意,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此,他们组织了大量两国民众更之间的联谊交流活动。他总结自己的体会时说,“其实我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民族和肤色,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谦虚、友好、相互尊重,而不能傲慢,彼此真诚相待。”

正是由于这些真诚、善意的出发点,在华韩国人会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经常性地组织慈善活动。“慈善和募捐是我们的长期工作,我们也做了一些成绩,比如,韩国现代汽车得到给我们四万个募捐箱,这些募捐箱被分发在韩国各地,以及中国韩国人聚居的地方,向韩国人募捐,募捐得到的资金,用来帮助中国边远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生活。这些活动,我们都是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的。”林英虎说。

“我们做这些,是怀着一份感恩的心。中国为在华韩国人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在望京居住这么多年,目睹了周围巨大的变化,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望京韩国人很多,所以附近街道办事处都新设立了外国人服务站,帮助做一些登记签证之类,比如居住证、驾驶证等等,办理这些手续都很方便。不光是这些,其他各方面的配套服务,也都提高很快,在中国的韩国人很感谢这些服务。”

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和尊重

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与韩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在文化习惯方面有很多接近性,但如果仔细去观察研究,就会发现差异依然明显存在的。“其实都一样,比如中国人去韩国、日本、美国生活,都会因为一些因为文化、制度、生活习惯差异而带来的麻烦,毕竟各自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所以既然要在中国生活,就应该积极学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习惯。”林英虎说。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使一些麻烦凸显出来,但另一方面,两国民众越来越多的相处与相互了解,也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适应变得更容易了。

“入乡随俗,相互尊重和认可很重要。文化差异,没有错对之分。”林英虎强调说,“不能说你不接受和认可,对方就是错的,所以首先必须有一个耐心认识、观察和理解的过程,比如你生活在望京,就比较容易了解韩国人。比如在首尔中国人聚居的地方,韩国人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习惯。”

误会和冲突总是难免存在。对于林英虎和在华韩国人会来说,两国民众间出现误会和冲突,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努力沟通和化解矛盾。2008年奥运会前不久,韩国出现了一些引起中国人反感的言行,引起中国年轻人的强烈反弹,两国青年之间开始相互激烈地批评。“后来我们了解到,这其实只是一部分人的言行,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韩国人,媒体的报道和渲染让事情更麻烦。当时我就在北京,我深刻感受到这种行为很不好,相信在北京的韩国人,和在首尔的中国人,都有类似这样的感受。”林英虎说。

“这次事件发生后,韩国的《中央日报》采访了我。我认为这中间误会太多,媒体报道的表面现象,并不是真的判断。后来我也在《韩国人会报》写了一些我的个人看法和意见。两国国民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误会?也许这些事情对一般人不太重要,但对于与中国人一起生活的韩国人很重要,同样对与企业工作的中韩雇员们也很重要,所以我到处征集他们的意见,很他们一起讨论研究。”在韩国的《中央日报》上,林英虎呼吁民众多多去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林英虎给韩国政府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在这封信里,林英虎详细地回顾和总结了自己在中国长期工作生活的感受和经验,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作为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我有义务去这样做。我们这些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韩国,周围的中国人看着我们生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中国社会都在看着我们,他们怎么看待我们?为什么这样看?有什么问题我们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学习、解决,有些问题要多沟通解释。我一直最想说的是,我们不是故意要让你生气。”林英虎说。

为了让这些误解越来越少,林英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增进两国民众的真诚交流沟通上。他呼吁韩国人面对误会要耐心说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上一篇:孙杨,加油的作文下一篇:中式风格 宁静淡然的传统美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