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2024-10-10

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共12篇)

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篇1

元宵节在农历的元月十五,这天过后很多上班一族都需要投入忙碌的工作当中,正式为新年画上完美的句号。在当天,大家都尽情地吃喝玩乐,或者一家大小吃汤圆,或者去外面猜灯谜,也算非常热闹的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还有一个说法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兴起时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点灯笼、放烟火炮竹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炮仗、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篇2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 漂在锅里, 轻轻一拨打着旋儿, 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 几丝眷念, 花开有声, 落英无语, 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 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 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 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 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 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 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 我是一个善感的人, 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 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 从感性上讲成了过年的句号, 人们的喜悦也将在一天随着爆竹烟花的鸣响、盛开、飘落, 零落成狼藉的碎屑, 最后归于灰飞烟灭·····

年从初一到十五算起, 追溯的远一点, 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 沉醉, 沉沦, 撩拨澎湃着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 当然属年的物象最多, 鞭炮, 年画, 春联, 糖果, 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 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 元宵节一过, 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 红红火火, 热热闹闹, 团团圆圆, 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 岁岁有今朝, 良宵苦短, 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 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 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 节日里你会被宠着, 疼着, 爱着, 念着, 幸福着, 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 难过, 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 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 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 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里看看过年最后的焰火, 嘴里一裹元宵, 此岸的烟花在甜蜜间就变成彼岸的重温和回忆, 人们又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念想的日子······

元宵节啊, 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 编情为经, 织爱为纬, 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 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 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 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 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一锅元宵煮飘摇, 一场团聚, 一世离歌, 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 每一个元宵都有亲人的疼爱, 粘着血缘亲情, 需要用心去咀嚼, 或深或浅, 或甜或淡····

元宵本身就寓意着团圆、圆满。所以我要说, 你快乐, 天天像过年, 你悲伤, 日日像末日。

元宵节的来历 篇3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处暑节气的来历是什么 篇4

最早记录有处暑节气的书籍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后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做了系统的归纳,将二十四节气汇集在一起,编纂成册,做详细的注释,并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为什么要吃鸭子

经过夏天的消耗,终于到了秋天该贴秋膘了。在处暑时节,很多地方都有吃鸭子的习俗,处暑为什么吃鸭子?秋季进补不宜食用肥腻、燥热之物,而对抗干燥的气候,鸭子其实是非常有好处的。民间认为鸭子是“补虚劳的圣药”,处暑鸭的由来也是这样兴起的。

南京有一个***俗,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要是有老人在家的话,多半会炖上个“萝卜老鸭煲”或者来个“红烧鸭块”,并首先端上一碗送给邻居。然后,才是自己全家人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通。此时吃鸭最能:滋阴润燥!鸭肉的营养价值很高,鸭肉中的脂肪含量适中,比鸡肉高,比猪肉低,并较均匀地分布于全身组织中。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和低碳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佳。

鸭子是属于适合处暑之际的润燥食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温不热,清热去火,所以夏秋容易上火的季节,可多吃鸭肉。因此处暑吃鸭子也成为各地的一种风俗了。

处暑节气朋友圈说说

1. 处暑到了请注意:调精神,稳情绪;巧运动,调气血;慎起居,要午睡;勿贪凉,节饮食。记住,要照顾好自己!

2. 处暑到,送你一阵风,吹跑你的郁闷;送你一场雨,畅快你的心情;送你一句关怀,天气凉别感冒,送你一条短信,祝你平安幸福!

3. 处暑到,秋意浓;天转凉,多添衣;强身体,多锻炼;去秋燥,多喝水;好朋友,多联系:处暑到了,好好照顾身体。祝处暑快乐!

4.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弹指一挥间,时间流转,处暑悄然而至。远方的你,是否已感到我那久久的祝福,愿你处暑时节,快乐数不胜数。

5. 处暑天气让人恼,心平气和祝福到,祝你家庭不闹,老婆乖巧,事业生活两不扰,钞票爱情双双捞,脸上常常挂着笑,出门总遇招财猫,处暑幸福,处处欢笑!

6. 处暑到来天转凉,昼热夜凉气候换,起居作息应调整,早睡早起精神爽,暑气消退气温降,防燥少辛多增酸,早喝盐水晚蜜汤,润肺养肺身体棒,祝处暑快乐。

7. 处暑时节,好运相伴一切,祝你买彩中大奖,祝你天冷添衣裳,祝你单身变二人,祝你单眼变成双眼皮。祝你事业生活两不误,工作生龙活虎。呵呵那还不美死你。

8. 处暑节气到来,微风变得清凉,强雨基本收场,丰收喜悦在望,祝你事业辉煌,前途早现光亮,愿你生活安康,全家如意吉祥,处暑快乐!

9. 处暑到了,愿你与快乐多处,开心的笑声不断;愿你与幸运多处,事业生活都美满;愿你与健康多处,身体棒棒幸福常驻。祝处暑安康快乐!

10. 处暑来到天渐凉,早晚添衣防冷寒。中午睡眠要充足,空气流通开门窗。晚上关门防胃寒,防止感冒把疾传。早起运动进食补,愿君处暑抱健康。

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篇5

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

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听了老牛的话,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唯一一件东西。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七夕节别称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紫色情人节: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种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着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处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节了。

七夕怎么过才浪漫

七夕情人节参加七夕情侣活动

大部分一些地方广场在七夕都会举办情侣活动,不知道干嘛的情侣可以报名参加,活动很多,都是见证爱情的,希望情侣们可以玩得开心并接受大家的祝福。

七夕情人节去游乐园欢乐

对于爱玩的情侣,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女孩,带着她一同前往游乐园吧,看她玩耍时的欢乐幸福,这情人节也是过得很开心的,游乐园里玩的设施多,可以花上一整天时间,不怕无聊闲着了,这其中必玩的摩天轮,听说情侣同坐摩天轮到最顶端,一路牵手下来,会一辈子在一起不分离。还有就是鬼屋了,可以大大满足你那大男人的保护欲了吧。

七夕情人节应该有老式的玫瑰烛光晚餐看电影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篇6

时间: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1、起源 (1)节气

说到清明节的来历,不得不提二十四节气。清明节的名称与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用作现代话将就是:春分过后的半个月,盛行清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这也得出清明的来历在汉代就有了。

(2)介之推的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还有个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3)与寒食节相结合

其实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节的来历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主要体现在禁火冷食等习俗上。后来清明节和寒食节相融合,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

七夕情人节来历是什么 篇7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七夕节源于“牵牛婺女”星宿崇拜与原始信仰,“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

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各地习俗

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若穿好的,就称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

七夕节别称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紫色情人节: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种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着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处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节了。

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篇8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八月节,的中秋节是:209月8日。

关于“中秋节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节风俗由来是什么 篇9

天帝的女儿的心地很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百姓们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当时的人类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以后,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然后就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的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内心非常的开心。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

正月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月26日,星期五,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来历 篇10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名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耍,出游嬉闹。

唐宋清明,元宵节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到了汉明永定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法,命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法的尊敬。”

这就是元宵节的来源。我喜欢元宵节。

更多元宵节的热门文章推荐:

1.元宵节的简介和来历

2.元宵节的来历800字

3.元宵节的来历50字

4.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5.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点彩灯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作文 篇11

汉武帝时期,长安城里有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叫元宵,她自幼丧父,和母亲以及两个妹妹相依为命。因为元宵长相俊俏,十几岁时就被选进宫里做了宫女。

有一年冬天,长安城雪花纷飞,元宵站在御花园的一口深井旁想念家人,哭了起来。哭声被宫里的大臣听到了。他想出一条帮助元宵见到家人的妙计。

过了几天,宫里的大臣子,小臣子收到了一封神秘信函,信上说:“长安有难,十六天火,火焚帝城。”那位聪明的大臣对汉武帝说:“火神爱吃汤圆,可令全城臣民于正月十五做好汤圆供奉他,求他高抬贵手。制作大红灯笼悬挂各处,并于正月十六的晚上燃放烟花,届时满城红光,可以骗过火神。让宫里的娘娘和臣等出宫观花灯,以免去灾难,保皇宫平安”

因为元宵的汤圆做得好太好了,所以汉武帝下令,供奉火神的汤圆就由元宵做了。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篇12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1913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为“汤圆”,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下在烧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卢氏杂说》里的“油炸追子”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

吃元宵的象征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上一篇:妈妈的煎饼优秀作文下一篇:下派帮扶重点建设项目效益分析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