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

2024-09-29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精选12篇)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 篇1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主备人:曹庆文审核:王庚文备课时间:2013年5月使用时间:年级:姓名: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导学案

<2>这“仙湖”何时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它消逝的深层原一.学习目标 :

因又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重难点 :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

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三、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

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

①处填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

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四.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

色。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罗布泊消逝带来了哪些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五、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

信?

3.文章运有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并简要评析。

六、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主备人:曹庆文审核:王庚文备课时间:2013年5月使用时间:年级:姓名: 人们诉说什么?

_____________,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地都需要拯救。

七.当堂训练:

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

生,树木茁壮。)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

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

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

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

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

3.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

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

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排序:________________

4、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的学后反思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 篇2

一、报告文学是科普类文章吗

八年级学生在以往的语文学习和阅读活动中对报告文学相对接触较少, 在语文教材中是第一次遇到, 比较陌生。另据调查, 许多语文教师在把握这一文体时显得底气不足, 甚至不能梳理清楚报告文学与科普文章的区别, 竟然把《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归入科普类文章这个“大筐”, 只是意识到不能把报告文学等同于一般科普文章 (说明文) 的教学, 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其“文学性”而已。[2]究其原因, 源头在于我们的语文教材竟然也是莫名其妙地认为这么一篇文体特征明显的报告文学是“科学文艺作品”这个庞大家庭中的一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 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获取主要信息”, 报告文学正是对应于“写实作品”而与“虚构作品”相对举, 和“新闻”作品也有交叉重合之处, 只是关于“写实作品”“新闻”的具体目标内容, 课标在“目标内容”中却是语焉不详。

在教材方面,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围绕“关注自然, 保护自然”这一主题内容选编了五篇文体样式截然不同的作品, 分别是随笔《敬畏自然》、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科普类文章《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小说《喂———出来》。这些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教材单元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 树立环保意识”。显然, 教材编撰者试图引导我们关注文本不同的表现形式, 引导教材使用者着眼于从文体样式切入选择与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发现每一篇、某个类文本在表达同类主题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在教材内容教学化即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没有呈现出相应具体的教学内容, 甚至背离了初衷。比如:我们需要知道某篇课文所代表的“不同的形式”是什么, 如何辨别这些“不同的形式”, 从而依据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阅读取向, 运用相应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具体到《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 我们仅仅知道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学习的起点, 我们还需要学会按照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相应的阅读活动, 即把“报告文学”当报告文学来读。

我们再来看《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课后研讨与练习设计”的四个活动:

一、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当今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二、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有的是直抒胸臆, 有的是引用数据, 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 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三、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 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四、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 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 呼吁人们行动起来, 制止生态恶化。

第一个活动设计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训练概括、归纳能力;第二个活动抓住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 提示引导学生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第三个活动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 要求学生在没有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 凭借想象“虚构”或者编造自己脑海中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样子;第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四个练习活动在凸显课文文体意识方面显然不够具体, 即活动设计过于抽象简单化, 缺乏针对性, 甚至出现了目标与内容的背离。尽管我们说高明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教师口中无术语, 心中有知识”, 但“潜藏式”的活动设计归根结蒂还须是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报告文学的叙述性特征不适合采取“概括”“归纳”等适用于科普类文章的理解性阅读的阅读方式方法, 报告文学的“写实”和科普类文章的“真实”所指也并不相同, 感受报告文学“报告”中特有的“关注”“呼告”“唤起”“忧患”等意识以及冲击力、震撼性不是简单地找出“直抒胸臆”和“引用数据”的句子并体会之, 报告文学的“跨文体”特征也不能抽象化地等同于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而引导学生在没有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 凭借想象“虚构”或者编造自己脑海中的罗布泊的样子, 这已经和报告文学的“写实”即“非虚构”品格背道而驰了。

二、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

报告文学是有着独立文体品格的文本样式。报告文学中的“报告”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体现其文体特征的关键, 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是其区别于其他实用文体并最终脱离新闻母体独立门户的标志。从其发展历史来看, 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关键在于“报告”, 也就是说, 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 其次才是“文学”, 而不是其相反。什么是报告?报告是通过调查可以证实的, 所以叫报告, 所以报告文学要坚守“写实”即“非虚构”的文体规范, 因此有人质疑文本中“罗布泊, 向‘西’还是向‘东’”[3]就是解读、学习这篇文章时一个有语文教学价值意义的问题, 是可以教也应该教的内容, 而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考察讨论《陈太丘与友期》中“日中不至, 太丘舍去”之“日中”到底是否科学, 以此判断友人是否迟到, 却是不适宜于文本体式特征的学习内容。

但报告文学的“写实”并不等同于科普文章的“真实”:前者的“写实”是为了显示“真实”的力量, 其美学追求主要是冲击与震撼;后者的“真实”是为了体现科学的精神、科学的魅力, 其美学追求主要是探索与发现。在遵循同一个“真实”的文体规范之下, 二者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 这也正是不能把报告文学归入科普类文章的主要原因。另外, 报告文学的“写实”也和一般文学性散文的“写实”有所不同, 后者的“写实”更倾向于作者主体在“写实”中所灌注的情绪情感, 倾向于个性与分享, 因此我们也不能以一般散文的姿态来教读报告文学。

我们知道, 由于要恪守“写实”的规范要求, 所以“报告”的核心主要不应该在于“谁在报告”“向谁报告”, 而是在于“报告了什么”以及“怎样报告”, 具体到报告文学也是如此。“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所以, 报告文学的教学可以不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作者写作的详细背景资料也可以忽略不计, 其教学重点是要理解文本中的事实信息, 即“报告了什么”, 而理解文中事实信息即“报告了什么”并不简单地等于知道或获取文中的事实信息, 知道一个事实信息与理解这个事实信息是有一定联系但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写了罗布泊从有到无、从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沙漠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 事实上文章的标题也已经既形象又非常明确地透露给了我们这些信息, 同时报告文学的实用文“报告”属性也决定了该文没有晦涩难懂、微言大义之处。八年级的学生从课文中读懂并获取这些事实信息是根本不需要教的, 或者说即使学生不学习这篇课文, 也是可能或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电视广播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等途径获取这些信息的, 所以从适合文本体式特征这一角度来考察,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个活动设计 (见上文) , 是学生已经会的、已经懂的, 可我们还要去教, 这样的状况需要认真反思。

三、报告文学是在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报告”

报告文学需要教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要探讨报告文学教什么, 需要从报告文学这一具体的体式特征出发, 要从其“报告了什么”来看, 而最终还是要归结于“怎样报告”。概括地说, 报告文学是在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报告”, 所以有人称之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 是指其内容“写实”“非虚构”;“文学”, 是指其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而且“更多地体现为读者的一种阅读感受”[4]。也就是说, 读写报告文学, 我们要看其“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 要看报告者在坚守“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前提下以文学的手段跨越文体局限把事实的真相表述给我们, 要看报告文学所追求的震撼冲击效果, 最终要达到理解“报告者的意识”。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母体, “写实”即“非虚构”是其一直以来恪守的文体规范, 以真实撼动人性、以事实警醒社会是报告文学的写作诉求, 客观真实地报告是报告者主体的自觉选择, 由此形成了报告文学独特的文体品格, 也是其文体独特“力度”之所在。这具体体现为引用历史文献、注重田野调查、记录人物对话以口述或转述为主、描述人物心理或肖像行为大多通过现场直击, 不作任意主观想象虚构, 避免使用众多形容词等写作手法。

报告文学与小说以及散文等文体比较相似, 有时候甚至难以区分, 事实也的确如此, 这是因为除了“需要排除虚构、想象、夸张、变形、荒诞等艺术个性元素”[5]之外, 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但它们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在小说里, 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 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夏衍在谈到自己创作《包身工》时说:“调查结束之后, 我反而觉得小说还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将他们的生活情况如实地报道出来, 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 我将当时我能够调查到的材料, 力求真实, 不带虚构和夸张地写成了《包身工》, 那就是一篇报告文学。”夏衍的这段话颇耐人寻味, 它凸显了报告文学与小说文体的差异, 也让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作为一种“写实”叙事性文体, 报告文学的“跨文体”特征比较明显, 突出体现在其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的精巧设计以及叙述语言极其丰富与个性化。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旁观者外视角、受限制的第一人称见证人内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在报告文学作者的笔下可以自由变换使用, 诗化语言、小说化语言、新闻加政论式语言、电影分镜头式语言等叙事性话语, 独具特色的旁白、抒发、揭示、解析、衔接等非叙事性话语, 使得报告文学的表达异彩纷呈, 极具个性化。比如《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的叙述穿插使用小说化语言、诗化语言、新闻加政论式语言等叙事性话语, 表述生动, 富于变化, 文中多处旁白、抒发、揭示、解析等非叙事性话语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文章标题, 命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选择“消逝”而非文中使用的“消亡”“消失”, 标题的痛惜、警示的感情色彩使得“报告者的意识”跃然纸上。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的作者是怎样把事实的真相一步步地推送到我们面前。

文章前半部分的8~14 自然段, 叙述者以“更多不是一个主观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而是一个冷静客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4]的身份打开了一个无限开阔的视野, 像一个无所不知的“报告者”或者说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展示一样, 平和的叙述背后为我们呈现出极具画面感的诸多片断。在一开始的1~3 自然段, 作者开门见山地说出了事件的主角———罗布泊, 从罗布泊的现在———“神秘”“荒凉”开始讲起, “有个”“闯入”“为人所知”“失踪”“遇难”“没有”“不见”, 叙述姿态朴素明晰, 笔调引人入胜, 颇具悬念性, 符合听众的心理习惯, 读者读起来也觉得轻松。然后自第4 自然段的“可是……”, 作者笔锋一转, 带领我们回到罗布泊的过去 (4~8 自然段) , 通过巧妙地间接描述史书文献而不是直接引用, 使得我们与历史上的张骞、斯文·赫定一起, 置身于美如仙湖的罗布泊, 文本在“写实”中开始呈现出生动的气象。接下来的9~14 自然段, 作者解说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和过程, 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 “水从哪里来?……”的设问句式, 引人注意, 启发人们思考, 四个“盲目”的排比句式更是强化了报告的震撼冲击效果。

文章的后半部分更加凸显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 报告者不再是也不能是事件开始以来的“冷静客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不再满足于自己“讲解员”的身份限制, 他已经自觉地意识到这样的表述缺少腾挪跌宕, 听众也已经感到封闭呆板, 甚至有读者还会质疑报告者所讲述事件的真实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本形式的一个较大变换。“金秋十月, 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勒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作者转换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表明他要主观参与事件, 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 要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进行直接描述和发表议论了。“我”“我们”作为见证人同时又是叙述者, “更多是一个主观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进入到事件和场景之中, 讲述亲历或转述见闻, 作者目之所及即行文所到之处, 情不自禁直抒胸臆, 忧患意识溢于言表。至此, 读者的情感意识与叙述者即“报告者的意识”达到高度一致, 读者主体与文本客体之间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对话。

摘要:语文教学要有基本适当的文本体式意识, 不仅要“明体”, 更要“辨体”。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报告”。读写报告文学, 我们要看其“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 要看报告者在坚守“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前提下以文学的手段跨越文体局限把事实的真相表述给我们, 要看报告文学所追求的震撼冲击效果, 最终要达到理解“报告者的意识”。

关键词:《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报告文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43.

[2]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47, 104-129.

[3]高洪江.向“西”还是向“东”——《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质疑[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7) :35.

[4]郭志云.论《包身工》的报告文学特征[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2 (3) :32-3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的原因。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检查预习

生字词检查。

3.讲读课文

(1)介绍罗布泊。罗布泊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的罗布泊,曾经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记载,看看罗布泊的前身。)

(2)请看4~8段,请3个同学分别来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找出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想像它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马可波罗游历罗布泊时是30年代,到了70年代,就完全消失了。罗布泊在以惊人的速度在消逝。)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呢?请从文中找一找原因。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从罗布泊的消逝,你得到哪些启示,我们该吸取哪些教训呢?

(解释四盲,可持续性发展)

(4)读一读人类的盲目行为,体会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这出悲剧上演了,这样的悲剧是否已经停止上演?)

(5)生介绍青海湖,月牙泉。

(看着罗布泊的消逝,作者有着怎样的心情呢?)

(6)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齐读下列句子。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看图片,请学生说说如何救救青海湖,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干涸、吞噬、裸露、浑然一体、近在咫尺、沧海桑田”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描绘的罗布泊今昔不同的情景。

3.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中的数据,对比概括罗布泊今昔不同的情景。2.小组合作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通过分析句子,掌握课文所用的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描绘了罗布泊今昔怎样的情景,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难点

1.归纳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罗布泊的资料)

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罗布泊的信息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找两个同学回答)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PPT展示绿洲图片),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的戈壁滩,树木都枯死了(PPT展示沙漠,干枯树木的图片)。看到了罗布泊现在荒芜的惨状,看到它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大家内心中会问,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作者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罗布泊的,看看我们从中能否找到心中疑问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出声阅读全文,勾画、圈点出你不认识的字词和读不准字音的字。和煦(xù):温暖。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近在咫尺(zhǐ):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者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也指微小,仿佛对方就在眼前。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严谨。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找学生谈一下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阅读课文1—9段,概括作者描绘的罗布泊今昔怎样的情景。

(找出文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读一读,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

明确:今日的罗布泊关键字:沙漠、神秘

过去的罗布泊关键字:绿洲、仙湖

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衬托或者突出强调了罗布泊如今的惨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0—14段,小组合作,在文中画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直接原因: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②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彻底破坏。(四个盲目)

根本原因: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扩张。(写板书)谁才是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人类,自讨苦吃)

3.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对造成悲剧的人们感到遗憾,也进行了谴责。请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这些情感的句子,读一读并品析。(提示:从修辞和内容等方面品析)(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接抒发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4)对比

集中表示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发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5)拟人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在声明垂危之时发出呼救之声。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假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假如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6)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4.罗布泊已然成为了一个悲剧,与此同时还有那些悲剧在上演?

(找一位同学阅读课文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②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四)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并没有终止,如何才能让这样的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例如: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板书设计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仙湖

直接原因

沙漠

过去

今日

绿洲

神秘

根本原因

人为破坏

保护环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5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1、对比手法;2、拟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

由于自身的原因,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学生太多,不能给学生精确的引导,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6

消逝的仙湖

执教者

吕频

2014.12.2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4)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同学关注生态问题。【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测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默读、朗读课文,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师生分别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作者强烈的有忧患意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相互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延伸想象,拓展思维,树立环保意识。

一、导入新课

罗布泊曾经是个美丽的仙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小组交流)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 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默读课文 搜集整理信息(出示问题,学生边读边思考)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茫茫沙漠

极端天气

毫无生机

令人恐怖)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牛马成群

绿林环绕

河流清澈

令人神往)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修堤改道

盲目开采)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青海湖

月牙泉)

5)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只图眼前利益,盲目开发;不顾长远整体利益,不保护生态平衡,没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三、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品读课文,朗读打动自己或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2、“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3、“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三个救救,构成排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四、作业

1、罗布泊的明天会怎样?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让罗布泊重现往日的生机?你能不能就罗布泊提出几条有效的补救措施?

2、写几条环保寄语 板书: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 篇7

焦作八中

赵改芳

一、概述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需用课时为一课时,45分钟。

2、本文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由昔日非常美丽的湖泊变成今日的荒漠。由罗布泊的今昔对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人类家园。

3、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班为普通班,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机械,对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需要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景导入法(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中感知课文,筛选信息)。

3、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设计特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从课文出发,依托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第二课堂。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本节课是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的。

2、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

3、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展示今昔罗布泊不同情境的图片,在强烈的对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第二阶段: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和所提问题答案,理清文章思

第三阶段:重点研读,合作探究。画出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思考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第四阶段:品味语言,揣摩情感。通过品味重点语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五阶段: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让学生思考罗布泊能否重现往日的生机,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七、教学评价

成功之处:

1、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本教学设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2、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借助优美的ppt图片和教师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让学生快速阅读,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画出文中介绍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浏览,找到关键词句,培养其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4、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和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和句子的品读来探究、感知和领会。

5、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对环保的思考,对时事的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有待改进之处:

给学生讨论交流时间可稍加延长;对优美语言品析时,如果加上学生动情的诵读,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总结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8

课堂中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在品味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时,充分给予学生赏读的时间,从真实性、形象性、政论性三方面做了较好的研读。以形象性为重点,从词句的情感色彩、准确性、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较多的探讨和品读,收到较好效果。

其次,融入了较多的图片,比如今昔罗布泊各五幅图,不死的胡杨准备了五幅,还展示了塔里木河的水系图,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视觉冲击较强,心灵感受也比较强烈。

本节课给学生以理性的认识:环保问题不再是口头上的呼喊,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不仅仅为自己这一辈,更是为了后代子孙。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9

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主要注重的是体会平实、精炼的语言和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首先我带领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让同学们思考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接下来是对文章的局部探究。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分析完文章内容,我带领同学们反观这篇课文。微观上,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拟人手法和排比手法,让感受形象性。文章还列举数据,使得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宏观上本文的体裁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本本则把这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本文的立意深刻,强调了地球和家是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在解读本文的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篇10

授课教

师:郑艳爽

教学目标:

1、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认识引人入胜、强烈对比、寓抒情、议论于说明之中的写作特点;

2、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认识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将来生活的影响并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认识到环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并制止环境破坏者的行为。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一幅即将消失沙漠化的古城图片

2、一则关于沙尘暴的新闻

说明此时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今天我们要跟着作者去罗布泊看看,看看现在那里是怎样的情况。

二、读课文,分析文章

1、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作者的感情倾向怎样?

2、①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今、昔的样子,并在文中划出描写语段②归纳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和时间

③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说作者引用这些数据意在说明什么?

4、作者为什么写到青海湖和月牙泉?

5、人类急功近利、过度开采资源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胡杨林的悲剧。悲剧仅限于此吗?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罗布泊、胡杨林、青海湖、月牙泉么?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7、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

8、齐读一首小诗,仙湖,我们盼你回家

三、课后作业:

记得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

请节约用水,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 篇11

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曾经的它,绿林环绕,一片苍茫的碧绿点缀着荒芜的边疆;曾经的它,流水落花,一片清澈纯净滋润了两岸的牛马;曾经的它,雁排长空,虎啸深山,一片秀丽清爽成为了动物的天堂。而现在,塔里木河的改道,两岸人口的.激增和“四盲”的施行,犹如一把把亮堂堂的匕首,狠狠地刺向罗布泊的心脏,终于,罗布泊的血液流干了,僵死在广袤的大西北。那胡杨林露出狰狞的面容,如木乃伊般伫立在漫天的黄沙中,又如一幅幅恐怖骷髅伸开阴深的魔爪。那就是罗布泊对人类似火燃烧的愤怒,那就是人类残忍的见证。

然而不仅仅是罗布泊,清秀的青海湖正在渐渐消瘦,温柔的月牙泉正徘徊在生死边缘。而这一切都是贪婪凶残的人类造成的,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人类就是那个万死难辞其咎的凶手!

罗布泊的消逝让我看到了很多很多,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它只有一个,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它,那等待它的将是残忍的死亡啊!

当人类把一道道野味摆上餐桌;当人类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滥砍森林;当人类为了一时方便把垃圾随意乱丢,人类呀!你可曾想到过地球只有一个。据有关预测,2150年,全球将由于日渐严重的“温室效应"而越来越热,许多岛国将被大海淹没,到时,两极冰川融化,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不复存在,而生态系统将因为大量动植物的灭绝而彻底崩溃。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如果人类再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影片《后天》中的场景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一上演,而地球上的所有河流也将会变成一个又一个罗布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如果它受到任何破坏,我们人类也不会好过。我们必须明白, 人类和地球血脉相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它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再沉溺于眼前的利益中,“保护环境,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为了不让世界上的河流再重演罗布泊的悲剧,为了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美丽与希冀。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2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联系现实,思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过去和现在,归纳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曲《天堂》导入,回味歌声中的境界: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清清的湖水,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还有那美丽的姑娘......这的确是天堂,可是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在地球上,这样一个个美如天堂的地方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布泊。

二、解析标题

仔细品读标题,你能从标题中读出什么?为什么作者用了“消逝”而不用“消失”呢?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字词

2、速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女生完成)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

(3)找出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愿望?

明确:

(1)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2)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3)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一是20世纪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对仙湖消逝的痛惜之情,作者的强烈愿望:拯救生态环境。

3、结合课文,联系现实,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的例子。

四、细读课文文学赏析

1、曾经美丽的仙湖就这样消逝了,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就这样变成了令人恐怖的绿洲,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请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和批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阅读注释一,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呢?那报告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体裁是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的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

五、拓展延伸抚昔思今

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吸取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而现在我们的家乡平潭正处于开发中,大家就平潭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何担忧与提议呢?

六、结束语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用来毁灭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爱我家园,不要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泪!

七、作业布置

1、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推荐阅读:

罗布泊重要教学过程doc06-07

生死罗布泊观后感600字06-20

上一篇:换一个角度看投资下一篇:食堂卫生检查通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