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看投资

2024-09-29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共13篇)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 篇1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谈中学生与父母交往中思维方式的调整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由于这一时期自我意识的高涨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伴随着比较强烈的反抗意识,与家长的沟通往往出现问题。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一位母亲发出的与孩子沟通的困惑,表达了母亲的难言与无奈。中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校园困惑。

逆反期既然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我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自我,换一个角度去看父母,让感恩和爱贯穿学生的成长历程,从而达到与父母沟通的良性循环的目的。

换个角度看父母 我曾接待过一个初三女生,她觉得父亲太狠毒了,以至于现在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以下是她介绍的家庭背景:

她的父亲是本地人,母亲是浙江人。父亲在和母亲结合前曾有过一次婚姻,因为前妻生了女儿而离婚,但父亲对母亲隐瞒了这些事,只说是家里太穷,所以没人愿意跟他过日子,母亲觉得

只要人好就行,别的都无关紧要。而这应该和母亲的身世有关系,她的外公是国民党军官,外婆是地主家小姐,所以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很大冲击,母亲只想找一个真心对自己好的人过日子,所以选择了父亲。

但她的出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阴影,父亲一直让母亲马上再生个儿子,母亲坚持要等女儿十二岁以后再生。之后不久父亲在外面就有了女人,在她四五个月时父母离婚,奶奶看她不哭闹,留下她自己抚养,但在四五个月时,奶奶喂她吃硬食物,导致她肠穿孔,有生命危险,父亲不得已打电话告诉母亲,之后就跟着母亲生活,直到上学时,父亲再三要求到这儿来,说这儿的教学质量好,她坚持让母亲跟着,于是母女俩(还有外婆)就回到了赣榆。

这时的父亲早已再婚,生了儿子,一直不曾付她的抚养费,即使找到他的单位领导,领导出面为她们调解,父亲还是没有尽这义务。

她说父亲冷血,自私,父亲常常说她笨死了。不过她已经习惯了没有父爱的生活。妈妈让他不要恨父亲,要做出样子给他看,她兼有浙江人和北方人的特点,一定是极聪明的,母亲还说浙江人是中国的优太人,她一定会争气的。

以下是交流内容:

师:这些事情早就发生了,为什么最近会有这样强烈的疑问呢?

生:因为他从没有对我好过。师:有没有可能是他不会表达?

生:不是,他对他的儿子很疼爱,他骨子里是重男轻女的。师:那好象也说不上狠毒呀?

生:是这样,我在初二的时候,他竟然把他后来这个老婆的侄女转到和我同一个班,我看到那女人带着侄女进班,一下子吃惊得站起来了,后来虽然没说什么,但一看到她就难受。不只如此,后来他竟然又把那女人的另一个侄女转过来,还是同一个班。

师:看来这件事对你的影响很大,你怎么想这件事呢? 生:我觉得一定是他要专门让我难过才这么做的,就为的是刺激我。(此前的她一直比较平静,说这话时明显激动起来,语气也很愤慨)

师:那你当时进这个班时你父亲关心过吗? 生:是他找关系让我进这个班的。师:这个班的任课老师中有他的朋友吗?

生:不是,他和教育局的局长是朋友,于是就挑了这个班,听说这个班配备的老师最好。

师:哦,我明白了。你看,我是这样理解的,他觉得这个班最好,所以就把自己的亲人都放在这个班了,只是没有顾及到你的感受,你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吗?

生:(若有所思)哦?(沉默几分钟,表情缓和)师:他好象不是个细腻的人,不会关心人。生:他是冷血的人。

师:我想给你提个建议,首先这件事情你可以看开了吧?(生点头)那就把它放开,不再想它(生点头);还有你的父母亲的事情也尽量先放下,毕竟现在你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处理它,现在和母亲一起过日子,有这样的母爱陪伴也是很幸福的,对吧?

生:是的,(脸上出现笑意)我很爱妈妈,妈妈也爱我,她总是教育我凡事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我很崇拜她呢。

师:你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她很伟大,所以你也要坚强。生:我没问题,妈妈说过,灾难往往也是生活给我们的磨炼,也是一笔财富。她从小就让我养成没心没肺的性格,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磨难。

师:你如此阳光,如此坚强,让我很放心,那就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努力吧!

生:没问题!

在这位女生身上,父亲造成的伤害显而易见,我尝试让她回忆和父亲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想从中找到父爱的证明,可她只能想到一个镜头,就是她很小的时候父亲曾经骑自行车带她出去玩过一次,到现在想起来还很快乐。我很心疼这孩子,只有设法分解眼前的伤害,尽量找到他父亲给他的爱的证明,让她在几乎没有父爱的阴霾中看到一线光明,然后用母爱给她增强力量。当她确信父亲并非刻意伤害她,反而还关注她的学业时,她明显轻松快乐起来。该女生性格外向,乐观直爽,她是笑着走出咨询室的。

几天后,这位女生的妈妈打电话给我,先是表示感谢,然后请我再次帮忙,说有个同学想追她女儿。我找到这位女生,问起这事,她很爽快地承认,说已经解决了。前几天对方传来一纸条,昨天她当面向对方说:“不要迷恋姐,姐只是个传说。”我听后不觉莞尔。

学会换位思考 这个案例中的当事人还是上面那位女生。她第二次到咨询室找我,说这次是因为和妈妈发生了冲突。其实原因很简单,她用的梳子断了好多齿了,妈妈早就说要买,连续忘了好几次了,现在梳子的齿了了无几了。昨晚又问妈妈这事,妈妈竟然又说忘了,于是一时火起,就对妈妈发作了,说妈妈言而无信。妈妈很伤心,说家里家外一个人,全靠自己撑着,为了她没再结婚,天天辛苦在外奔波挣钱,一件事没做好就被全部否定了。她还是嘴硬说,并没否定妈妈功劳,但这件事妈妈就是做错了。妈妈很生气,一直没再理她,她心里也很难过,觉得不该惹妈妈生气,可又觉得自己委屈,就一直僵着。

我让她和妈妈换个位臵再看这件事情,她想了一会儿,说妈妈很不容易,被爸爸伤害得那么深,但为了自己还是回到这个地方了,她知道妈妈很爱自己,一个人为生活打拚很难。我启发她,你爱妈妈吗?心疼她吗?她毫不犹豫地点头,而且说她很敬佩妈妈,她长大后也要做妈妈那样乐观坚强的人。

然后问我,要主动向妈妈道歉吗?我微笑着看她,她马上下了决心,说今晚就和妈妈和好。

结束时,我引导她,苦难也是一种财富,这样的生活虽然有点苦,但因为有这样的妈妈相伴,有这样的母爱相伴,你一定会成为勇敢而优秀的人,她很信任地看着我点头。然后我说,在以

后的人生旅程中,希望你和母亲还有外婆永远这样相牵相伴,风雨同舟,她眼睛湿润,很肯定地说,一定会的!

学会反思自己 很多学生向我倾诉说,家长不信任自己,尤其是母亲,往往会偷看日记,偷翻书包,偷听电话,不许自己出去玩,感觉一点自由都没有,还常常被训贼一样的数落……然后很渴望地看着我,希望我能想办法帮他们对付父母。

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初三(11)班的三位女同学到心理咨询室,其中一位女生很爽快地谈了她要咨询的问题,就是妈妈会翻她书包,然后拿着以为是证据的东西去质问她,她很苦恼。以下是交流内容:

生:妈妈最近对我盯得太紧,总是翻我的书包

师:她原先不这样,对吗?

生:是的。

师:那是什么原因使她发生了改变,你知道吗?

生:有一次,她看到我包里的像情书一样的东西了,其实不是情书,我解释也没用。

师:那是你们同学拿来玩的,你妈妈不理解,是吧?

生:是的。还有一次我同学送了一条围巾给我,她看见了。

师:平时有没有事情瞒着她,有的可能是没必要瞒她的。

生:有的。(生若有所思)

师:这样的事多不多呀?

生:比较多。(眼里有疑问)

师:首先你怎样理解妈妈翻你书包这件事呢?

生:她是关心我,怕我谈恋爱。

师:很好,这是她对你爱的表现,你很懂事。只是不愿意她这么不尊重你,是吧?

生:是的,我向她说过好多次,要她别翻我书包,可是没用,我很郁闷。

师:其实你郁闷的是不被尊重,还有不被信任,是吗?

生:是呀。

师:老师建议你,以后坦诚地对待妈妈,把平时的事情多向她说说,让她放心,她就不会这样盯你了,好不好?

生:没问题。

师:感觉你是一个坦率乐观的人,这很好。和父母之间其他方面的交流还顺畅吗?

生:是的,其他方面没问题的。

师:那你们的沟通很好,目前的事只要你主动一点,应该不难解决。

生:好的。(很开心地和老师道别)

其实,孩子不被信任的问题是直接影响亲子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也确实有父母处理不合适的问题。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只能接触到孩子,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来尝试解决这类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

现在的家庭孩子都很少,父母把一腔心血和满腹和爱都给了

孩子,照顾唯恐不周,呵护唯恐不够,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到了中学的逆反期,亲子之间的沟通往往不顺。所以有必要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爱。让孩子在爱的温暖中成长,同时学会以爱和感恩回报父母。

单位:赣榆县实验中学

姓名:何宜芳

联系电话:***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 篇2

一个周日的晚上, 我发现班长情绪低落, 坐在位置上无精打采, 便叫出来问原因。原来上午天气不错, 班内的几名男生在操场的草坪上或躺或坐着玩, 班长趴在草坪上。突然班内的一个男孩子大李向他们跑过来, 到他们几个人跟前什么也不说, 照着班长就是一脚, 班长很生气, 问大李为什么踢他, 大李倒是振振有词地质问班长为什么躺到这里挡他的路, 并骂骂咧咧地要求班长给他道歉, 班长不想事态扩大, 便不再说什么。到了晚上, 我发现了班长的异常, 他才肯说。我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矛盾, 班长摇了摇头, 说如果大李记恨他也许是因为他常常在工作中批评大李。

听了事件的经过, 我真是很生气, 真想揪住大李狠狠地批一顿, 但是当时只能是强压怒火, 让班长放心我一定会妥善处理此事。

大李是一个来自信阳的孩子, 父亲在公安局工作, 没有和其接触过, 母亲是一位教师, 经过多次电话交流, 发现其母亲个人素质很高, 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却经常不交作业, 上课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呼呼大睡, 甚至顶撞老师;站到你的面前从来不会立正, 既使是晃动的稍息也坚持不了两分钟便要换脚换腿;天天早操踏着铃声到场甚至铃声响了也不能到场;晚上在宿舍就寝时常常是磨磨蹭蹭最后一个上床, 不洗脚, 坐在床上抠臭脚丫子;在餐厅常常抢饭……所以当我听到这件事情时, 真的是非常生气。

由于晚自习我要辅导, 所以我就让他先写写事件的经过及他的认识。下了晚自习我又约他在办公室谈谈本次事件。当我看到他写的东西时, 真是百感交加, 字又乱又差, 别字错字满篇都是, 语句不通顺, 最最要命的是只有三行半。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向对方道歉的话语, 有的只是不再犯错误, 再犯错误由老师处罚。我哭笑不得, 跟他说了很多, 但他根本就没有悔改之意。我看了看时间也不早了, 就和他边往宿舍走边谈论这件事, 他是铁了心不准备向对方承认错误, 我是越说越恼火, 到了宿舍楼下, 我终于忍无可忍, 拨通了他母亲的电话, 把他所有的问题都向他母亲说了一遍。他母亲听了之后说了很多话, 但我觉得有一句话对我震动最大, 那就是他母亲说的第一句话:“王老师, 我觉得这孩子简直就是无赖……”大李也和他母亲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 我在一边看着他和他母亲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根本不像是在听, 而像是一种应付。我在一旁想着他母亲的话———“无赖”, 谁不爱自己的孩子, 谁会愿意这样说自己的孩子呢?也许他的母亲也是无奈, 为了使我对她的孩子态度好一些。可是在这件事中我做什么呢?告状。希望他母亲怎样呢?批他一顿, 使他改变。可结果是什么呢?他依然如故, 对他母亲的话也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会不会达到我的预期目的呢?肯定不会。

这个孩子真的是无赖吗?我看着她们母子在通话, 我想也许是我的举动太欠考虑, 这样不仅不会有助于学生改正错误, 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升级, 让学生和我的期望越来越远, 让他的母亲也越来越对老师对孩子失望。于是, 等他们母子通完电话, 我接过了电话, 郑重地向他母亲道歉说我刚才不够冷静, 其实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 我也许该换一种眼光看孩子……他的母亲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又和我说了很多很多。

第二天在办公室, 我趁没人时对大李说:“老师相信在你的心中你已经认识到错误, 只是自己不好意思说出来, 你在以后肯定会改的, 是吗?”他点了点头, 我又说:“你今天的举动让老师很高兴, 说明你对自己也很有信心, 今后你一定会和同学相处好的。”他又点了点头, 看起来有点兴奋, 我接着说:“那么老师希望你能在和同学们相处好的同时, 再为班级做点事好吗?“他一听兴奋地问我:“老师你说, 我一定能做到。”“你坐在教室的最前面, 把前面的卫生管理好, 一是卫生工具摆放整齐, 二是不允许有垃圾, 三是监督谁总是不讲卫生往前面扔垃圾, 好不好呀?”他一口答应。刚开始几天, 我隔一会儿去看看, 发现前面干净就表扬他;有时候不干净, 我一看, 他就赶紧收拾, 我也表扬他。过了些日子, 我又对他提出要求, 能不能上课时坚持不说话, 刚开始他坐在位置上不能安静, 但他一有进步我就夸他, 慢慢地, 他变得越来越好了。

换一个角度看“增收” 篇3

由“超常”到“超速”,再到“超高速”,事实上折射了人们在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问题上的一种迷茫。迷茫的背后,是对“增收”原因的苦苦求解。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就当前的情势论,与其一味地追寻“增收”原因并被动地回应各种质疑,倒不如换一个角度,主动出击,聚焦更为重要、更加紧迫的问题:如此的“增收”,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迄今为止,对于“增收”的经济社会效应,在主流媒体上经常见到的论述,多是从“增收”的用场上来归结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国库中的资金充裕了,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这在各方面的民生欠账颇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显著,亟待政府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账、“填平”差距的背景下,无疑是件“利好”的事情。照此推论,“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但是,“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既定的GDP盘子内,财政收入的规模大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规模就小了。财政收入的增速快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慢了。财政收入占的份额多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占的份额就少了。从此增彼减、此快彼慢、此多彼少的关系链条上考虑问题,不仅多少令我们对资源配置格局呈现的“体制复归”势头萌生忧心之感,而且对当前面临的诸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储蓄率偏高、国内消费率偏低等方面的矛盾有了新的体会。

事情还有复杂之处。每年的财政“增收”可以区分为两部分,除了已经纳入预算的、并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所谓计划内的增收之外,还有一块数额颇大的、处于预算框架之外的所谓计划外的增收——“超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增收,对于政府而言,“超收”是一笔可灵活调动的机动财力,或者是突破了人民代表大会预算授权的控制而形成的意外之财。亦不同于预算法治健全国度的处理方法,在我国现行的预算约束机制下,“超收”的动用和决策基本在行政系统内部完成,并不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批视野。即便在形式上实行所谓向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通报制度,通常的情形也是,先支用后通报,或者边支用边通报。于是,每年形成的“超收”,几乎都会不打折扣地转化为当年的“超支”——游离于预算框架之外的政府支出。在“超收”与“超支”之间,几乎是一列高度相关的“直通车”。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持续十几年之久的“超收”与“超支”之间的关系格局延续下来,在政府部门眼中,“超收”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经常性收入”项目。有超收正常,没超收反而不正常,“超收”已经趋向于常态化。不仅如此,在多做好事、多出政绩的驱使下,在有些地方,人们对于“超收”的态度也走了样:由被动的接受“超收”的结果演化为主动的追求“超收”的目标,以至于超收有了“计划内超收”和“计划外超收”之别。由此演化下来,不仅每年动辄几千亿元的“超收”滚滚而来,而且因“超收”而生、游离于预算之外的财政收支规模也越来越大。

再进一步,在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和财政预算制度的不规范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并且循着“增收”→“增支”、“超收”→“超支”的关系链,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在过去13年间已经获得了迅速扩张。作为一种自然的结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4年的12%上升至2006年的19.73%。若在加上有利于财政预算之外的其他政府支出项目,那么,在2006年,整个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越30%。联想到1978年的这一比重数字为30.8%,可以发现,我国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呈现了某种“体制复归”格局。而且往前看,这种势头有着越来越猛烈的迹象。

单从用场上看是“利好”,将用场和归宿两个方面的线索联系起来则未必全是“利好”。继续拓宽视野,又可发现更多的相关因素及其导致的相关影响。其间的分析转换过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对类似财政“增收”这样的宏观变量的分析,一定要上升至宏观层面。只有站在关乎政府、企业和居民全局利益的高度,从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有可能得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也才有可能拥有统揽全局的洞察力。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作文600字 篇4

有一只蝴蝶飞入窗户,它很想出去,就拼命往高飞,飞到最顶端,它猛地向前飞,结果撞上了玻璃,后果可想而知。这只蝴蝶为什么不往下飞呢?其实,离它不过几厘米的窗户还开着,它却始终往上飞。这只蝴蝶也不知道它为什么飞不出去?

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如果这只蝴蝶在上方找不到出口,它飞下来就可以飞出去了,但它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撞高处的.玻璃,结果把生命都搭上去了。就像树上有红润甜美、香气扑鼻的大苹果,你很想吃到,你会踮起脚想拿到这个苹果。如果差那么一点点,你会蹦跳,直到精疲力尽,还是没拿到。其实你只要搬把梯子来,爬上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这红得像太阳般,香味如鲜花般的大苹果。拿不到,只因为你没有换种思路。还有许多人因为钻牛角尖而以失败告终的。如果那只蝴蝶不是一直在上方撞玻璃,而是直接往下面飞,它可能现在在生机勃勃的树林间嬉戏吧!只因为它一直执着于上方的玻璃。

我再来讲一个故事吧!在一张桌子上,有一个小巧玲珑,精致可爱的小盒子,这个小盒子特别引人注目,桌子旁聚满了人,他们都在对这个小盒子称赞不已。突然,有一个人问:“这盒子里会有什么呢?”这句话让人们好奇起来,七嘴八舌地纷纷议论起来。这时,一个自称工程师的人挤了进来,说:“我来看看这个盒子,这个盒子里肯定有机关,好歹我也是一个工程师啊!”他一番摆弄,还是没有把这个盒子打开,然后垂头丧气地走了。其实那个盒子,根本没有什么机关,一打就开,只是那个工程师执意认为小盒子有什么机关之类的东西。

换一个角度 篇5

从这一个追求的角度看人生,是很积极、乐观的。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珍惜生命,让我真切地感到生命是很脆弱的。脆弱到不堪一击。

以前,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成绩也不错,但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在老师、家长的压力下,她终于承受不住了,就这样,她自杀了。

“唉!”这是多少人的叹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一个拥有青春、岁月,梦想的少女竟走上了这条路。无数人的心酸、后悔,无数人的恐惧、害怕,无数人的彻夜难眠,无数人的心痛,无数人的~~~~

一颗心心的流逝,让我们洞彻于苍茫的星空,叩问人间之无常。

你我的人生呢?

正在享受青春的我们正在以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来拼凑一个我们心中完美的梦。即使明明知道前方有艰难困苦,但我们仍然不会头的向前走着,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向前冲,才能完成我们心中最美的梦。

世界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好,电脑、游戏、小吃、美味、亲情、爱情、友情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这些而放弃工作,不能因为这些而放弃整个世界,我们只能恨人生太短暂,而不能认为它是永恒的。

换一个角度思考作文 篇6

不一会儿,饭就端上来了,唔,真香!我仔细看了看饭,啊!饭呀菜啊都被炒出了细细的油,里外散发着一种诱人的香气,哎!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大大赞美了厨师们惊人的手艺,妈妈却在一旁发牢骚:“真是!什么东西嘛!牛肉那么少!”我问道:“老妈,你看看多么经典的咖喱饭,这么香,你发什么牢骚呢!”老妈振振有词地说;“你要知道,我花钱不是买这饭的,而是买牛肉的!”听了这话我平静的说:“牛肉是有的,只是少了,生意人多少有些吝啬,这样多就够了,换一个角度去想想或许会更好。”妈妈听了我的话呆了一会儿,又说道:“唉,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我抬头看了看妈妈,她的脸上写着的分明是不屑,我摇摇头:“是,现在人是非常坏,为了金钱和利益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但是,你不可以从这些人的角度去看那些好人。”妈妈不再说什么,只是看着那些在店中不停忙碌的店员,笑了:“他们真是卖力,不停地工作。”我也笑了:“是啊!他们是美好的,世上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只不过,需要换一个角度看看!”

妈妈点点头微笑着重复我的话:“世上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只不过,需要换一个角度看看!”我也点点头,我好开心,虽说只不过只有几句话,几次微笑,可就是这些让我更加确信——换一个角度看是正确的!

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篇7

妈妈准备晚上和两个朋友聚一聚,想带小鸿一起去。

爸爸有点担心,提醒妈妈说:“你忘了上次的情景吗?”

妈妈那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小女孩很容易玩到一起,而小鸿却跟她们都玩不起来。

上次妈妈聚会时,小女孩小萌就很生气地跑来向小鸿妈妈告状:“阿姨,小鸿吐我口水!”

小萌妈妈对小萌说:“没事的,有什么问题你们商量着解决。”

小鸿妈妈看了小鸿一眼,小鸿低着头,不敢接触妈妈的眼神。

回到家后,妈妈找了一个时间,蹲下来握着小鸿的手,问小鸿:“今天小萌说你吐她口水,可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

“我在玩小车,她们俩来逗我玩。小萌过来推我一下,然后就跑,我当然要追啊,结果我一追,她们就跑得更快,我停下来,她们又会来推我,推完又跑,边跑边笑,我很生气,才吐她们口水的。"

“你觉得用吐口水的方式,她们就不会再恶作剧了吗?

“是的,我还想抓到她们,让她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

“但是你说你越追她们,她们越笑,反而觉得很好玩?”

“嗯!所以看她们笑,我就更生气了!”

“你想一想,是不是只有让她们觉得不好玩,她们才会停止恶作剧?”

小鸿没说话。

妈妈继续柔声问:“你再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她们觉得不好玩?”

小鸿愣了一下,说:“我可以跟她们说,‘我不理你们了,你们这样没意思,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玩!’”

“你还可以告诉她们你的感受。”妈妈启发道。

“嗯。我这么说:‘我在玩的时候,你突然推我一下,我觉得很不舒服,你们再这样子我就不跟你们玩了!’”

“嗯,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妈妈知道你很生气,被人恶作剧,当然都会很生气。不过吐口水终究是不文明的行为,下次你可以表达出来,就不容易引起冲突了。”

小鸿点点头。

上次的事情妈妈当然都记得,听了爸爸的话,妈妈不由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对小鸿说:“小鸿,今晚我们又要和阿姨们一起吃饭。小萌和小雨也会去。你说她们总不和你玩,是吗?”

“是,我带变形金刚和小车去,她们一点也不感兴趣。”

“你注意到她们喜欢什么?”

“噢,她们好像聊起过小魔仙、佩佩猪和维尼熊什么的。”

“维尼熊?你最近不是也在看维尼熊吗?可以带书过去啊!你还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可以分享的?”

“有两本图书馆借的维尼熊故事书,还有刚买的蓝鲸的彩色图书,里面的图可大了。”

晚上聚会时,三个孩子玩得很好,小鸿带来的维尼熊故事吸引了两个小女孩,蓝鲸的大图也让她们很震撼。

阿姨们觉得很惊讶:今天小朋友们怎么都这么乖?!

(感谢琛宇妈妈为本期内容提供背景故事。)

【积极教养分析】

1.父母的倾听和共情能让孩子的内心想法得以真实表达。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大人往往不在“现场”,谁是谁非自然很难判断,不妨事后提供机会让孩子陈述事情发生的前后经过,听一听故事的“这一面”和“另一面”,用客观的倾听姿态和温暖的共情表态鼓励孩子表达出当时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而非简单地指责孩子的不良行为。

故事中小鸿妈妈回家后询问并倾听孩子的讲述,也理解和接纳了孩子在事件中的种种感受,孩子自然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也会更愿意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2.父母要依据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意图来引导。

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之后的“成人介入”的过程中,有不少家长急于劝解和教育,会擅自加入“善意意图”的解读,比如小鸿被捉弄的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其实她们只是想和你玩,不是真的要推你”之类的话,两个小女孩和小鸿闹着玩,到底是善意的接近还是带有捉弄意味的戏弄,单从描述很难判断,但从小鸿当时的感受和反应(“是的,我还想抓到她们,让她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来看,显然他已经很愤怒。捉弄方(小萌)也许并无主观恶意,只图有趣好玩,却未必体会到被捉弄方(小鸿)的苦恼和愤怒。这时候大人如果勉强解读小萌推人是善意的“想跟你玩”并把这种解读不负责任地强塞给孩子,效果自然不佳,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没有体会自己当时的感受,后续谈话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

3.让孩子思考如何表达能改变冲突过程,打破惯常的冲突升级模式,而非仅仅因为结果对孩子惩戒,对孩子有更大的促进。

不少父母遇到其他孩子来投诉自己家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会聚焦在惩戒孩子的行为上。小鸿“吐口水”的行为显然虽然不妥,却是过程演变带来的结果,而非起因。要提高孩子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的沟通协商能力,才能从源头来防止,不然即便在惩戒之下不“吐口水”了,下次起争执时也还可能动手脚或是骂粗话。

教养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父母实际上替代了孩子思考,孩子下次遇到类似情境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在上面的故事里,小鸿和两个女孩之间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因为性别关系,女孩子们玩在一起,而小鸿无法融入;二是两个女孩子捉弄小鸿(推了他一下),引发了冲突升级的行为链:小鸿被推(捉弄)——生气去追但没追上,停下来——对方觉得好玩又来捉弄他——小鸿更生气去追——……——吐口水。小鸿置身事内,想追追不上,愈发恼怒,反而让对方觉得“更好玩”,于是引发新一轮的捉弄,而小鸿自己也更加气愤。小鸿妈妈让他跳出“角色”来思考:“你再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她们觉得不好玩?”

这样,让孩子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角色外来探查对方的意图,从而终止或减弱了冲突升级的固有模式。

觉察并打破冲突中的固定模式,也适用于家庭内部重复出现问题模式时的解决。例如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很犟,“你要听我的!”“我偏不!”亲子之间总是出现这样的对峙,互不相让,父母此时如果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则可能突破原先对峙的僵局。

4.预先设想并提前做准备为改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故事中,小鸿总是和小萌她们玩不到一起,小鸿妈妈就提醒小鸿关注“她们喜欢什么”,找到兴趣的共同点,带合适的东西去分享,就打破了原来小鸿无法融入这个小集体的固有模式。儿童的友谊虽然并非等同于物质交换,但有彼此感兴趣的物品可以分享,的确增加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契机,也减少了因无聊而引发矛盾冲突的可能性。

预先设想并提前准备还可以帮家长赢得时间,比如说有些父母因为女儿起床后选择衣服耽误时间而不断催促,闹得彼此不愉快,如果在前一个晚上就让孩子自己选择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并放在床头边,就可以避免冲突。

换一个角度作文650字 篇8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玩了个游戏,叫“换一个角度”,当一串串数使我们困惑不已时,老师运用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语句:“存在即合理。”一分钟、两分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6+18=24(小时),24小时就是一天!”蒋蔓琪激动地喊道。这题给解决了,同学们恍然大悟,有的叫道“oma!”,有的瞪大了眼睛,说:“这样也可以?太坑了点吧!”还有的甚至尖叫起来,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接二连三地举起手,4+3=7(天)=1星期;1+1=2(斤)=1公斤;5+7=12(月)=1年……太有趣了!都讲完了,可有个同学还在举手,老师请了她,她说:“我创造一个数列:3+5=7。难题又来了,这该怎么办?她笑眯眯地走上台,解说道:”3=三,5=五,三有3画,五有4画,所以,3+5=7。它蹦蹦跳跳的下了台。

她刚下台,同学们就纷纷举起手,有位同学还创造了“香蕉原理”,原来是这样的:林马雅说5+7=1的理解,5个生肖加7个生肖=1个轮回。那位同学不知是为了搞笑,还是真的没听清,说了一句让我们捧腹大笑的话:“5根香蕉加7根=1串香蕉?”这就是“香蕉原理”的创造者。

我也是其中一个,只不过是最后一个,我刚说出5+0=6时,全班同学都皱起了眉毛,我不禁偷笑道:“呵呵,难倒了吧!”老师郑重地说:“安静!唯伊,你来解释一下。”我清了清嗓子,故意卖关子地问道:“为什么呢?”我微笑了一下,继续说道,“因为把0补在5下面,就像这样‘6’”同学们不满地议论道“这也算,太贱了!”

哲理故事:换一个角度寻找快乐 篇9

崔永元不知从何说起,一声叹息,

鞠萍问:“你以前上班骑自行车吧?”

崔永元说:“骑,刮沙尘暴都骑。”

“挣的钱也没有现在多吧?”鞠萍又问。

“那当然。”崔永元回答说。

鞠萍听后笑了,一脸的

小学生作文大全

鞠萍几句话,说得崔永元一切烦恼皆除,一身轻松。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兰说:“一个聪明人,如果他是忧郁的,总会找出足够的使自己忧郁的原因;如果他是快乐的,也会找到足够的快乐的原因。”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一些烦心事时,还应像鞠萍开导崔永元那样,让他换一个角度去寻快乐。

韦尔奇:换一个角度看待“赢” 篇10

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的杰克·韦尔奇在卸任通用电气CEO后依然是全球关注的焦点。2005年,他的著作《赢》在美国上市仅1周即跃居亚马逊经管类排行榜第一名,中文版销售至今已逾50万册。

《赢》出版后,与读者的持续交流促使韦尔奇进一步深入分析其过去提出的观点,探索《赢》没有谈及的有关企业经营、事业发展的新问题,于是有了这本《赢的答案》——韦尔奇从大量读者来信里精选了74个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问题,一一作答,写成此书。

《赢的答案》全书按照讨论主题划分为6个部分:全球竞争、领导力、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事业、私营企业以及输与赢,作者围绕这些主题或从宏观角度洞悉全球竞争态势,揭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原因,条分缕析欧洲的兴衰成败;或解析管理精髓,将自己的企业经营之道倾囊相授;或具体而微,向渴望事业成功的人士亲授锦囊妙计,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出谋划策;或站在哲学高度辩证探讨输与赢的命题,这些论述集自己丰富生活和工作经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精到的表达能力于一体,点到之处无不切中要害,发人深省。

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无心插柳,正文一开始就以回答关于中国的3个问题发轫,这凸显了新兴经济体中国巨大的吸引力和魅力,无疑也引发了我阅读的冲动。

韦尔奇在回答第1个问题“怎样对付中国……和其他竞争对手”时,提出“在当今全球市场的竞争环境下,创新是最可靠、最有效的竞争手段”。虽然这是针对一位英国读者提出的答案,但却切中了中国企业的要害。回溯中国彩电和手机的发展史,缺乏创新的教训让我们刻骨铭心。曾几何时,国产彩电和手机厂商凭借低价和渠道优势在市场上纵横驰骋,风光无限;遗憾的是,由于急功近利,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核心技术,国内厂商终于在已经逐渐熟悉中国市场规则,挟技术和专利利器攻城拔寨的洋品牌的强大攻势下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创新这块短板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不知我们的企业家能否知耻而后勇,励精图治,让国人真正地扬眉吐气地再“赢”一次呢?

在回答美国读者“是什么让女性远离高管职位”这个问题时,韦尔奇抛弃了人云亦云的性别歧视论,独辟蹊径,先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先天存在的男女性别差异,然后总结道“只要职业升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每日的工作时间和对工作的投入,只要母亲想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女性的事业之路总比男性多@劣势,多一些曲折”。他既同情女性在平衡工作和生活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无奈,而在另一个方面,他又展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的母亲依然无怨无悔”,揭示了“选择”的意义,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就会有得失,兼顾家庭和事业,这就是某些职业女性无悔的选择,所以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分一个是非曲直,搞出个所以然来。也许,各取所需,亦是一种“赢”的境界。韦尔奇的这番阐述虽属一家之言,所用篇幅不多,但在严谨理性的分析下,跳跃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所以读来人理而又动情。

在此书中,有着“全球第一CEO”美誉的韦尔奇不但以自己宽广的视野、丰富的人生和职业阅历、坦率睿智的人格彰显了一个管理大师的风范,同时也体现了一位深谙辩证三味的智者风度。

辩证思想在这本书中俯拾皆是,特别是在“关于赢与输”部分,他通过8个主题对赢与输作了精彩阐述。印度班加罗尔的一位读者问,“有关赢的这些话题让我不由得想到,这个世界存在失败者的位置吗?取得成功的毕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那么那些没有取得成功的人怎么办?难道他们都自杀吗?”韦尔奇回答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赢,它指的是制订个人目标并成功实现这个目标,并且(同样重要的是)享受实现成功的整个过程。”印度读者对赢的理解显然失于偏颇。他缩小了赢的外延,仅仅从经济角度考量这个概念,而韦尔奇更注重赢的过程,而非结果。其实赢和输是相对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您思考的角度不同,衡量的标准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韦尔奇在书中讲述了哈佛医学院一名毕业生的经历,他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往来奔忙于波士顿城乡之间,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医疗救助。如果从传统角度,按照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这个人是不务正业,一无是处,他输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他的生活却充满乐趣,人们尊敬爱戴他,以结识他为荣,他便又是赢家。所以,输与赢仅仅是一种心态,认定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向目标迈进,纵然历经风雨,也能享受到成长、追求理想的快乐,这难道不是一种赢吗?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 篇11

如果你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异彩纷呈。

如果你看到两个人在吵架,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不好的,可如果你进一步去了解一下他们吵架的原因,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或许在为做好某一件事而争论,或许在为制止其中一人做错事而在吵架。这么做,难道不对吗?

如果你受到周围朋友、长辈的批评,你肯定会不开心,觉得他们不喜欢你了。可是当你冷静下来后,你就会发现,正是因为他们喜欢你,才会不希望你做错事,才会批评你,希望你改正错误,当你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你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你一定讨厌厚脸皮的人吧,但有时厚脸皮只是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有很多科学家在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发表新的言论时,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嘲笑,反对,没有人相信他们是对的。可正是他们的不放弃,厚脸皮,坚持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的实验,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正是有了他们的厚脸皮,我们的世界才会不断的发展、进步。

你一定认为一个酒鬼不可能取得成功,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是一个酒鬼,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说明李白非常喜爱喝酒,喝酒后才思敏捷。他就是一个文化水平高的酒鬼而已。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能从单一方面去评价,而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换角度思考作文 篇12

我很高兴,因为我现在懂得了换角度思考。

以前,我经常因为受不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训话,而烦恼生气,还总跟她们过不去。

记得一次,我因没有戴红领巾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话。因为老师在前几天已开始强调我们要带红领巾,结果我 昨天,今天仍然没有戴,当然又被叫去训话,当时,我憋气极了,明明就是一条红领巾嘛,何必又挨一顿训呢?因为气愤没有换角度从老师方面去体会,结果,我继续不戴红领巾,偏偏跟老师过不去。

现在可不同了,因为陈老师每天布置的语文作业是读后记,所以用心看了很多的书。不断地从中得到启发。在写读后记需要多角度的去思考,如:在写有关于观察能力有关的“感”时,要想到许多不同角度的思路,一个角度可以举例自己观察能力如何;一个角度可写别人的观察能力怎样,对比一下自己,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举例古至今的名人……之后再选定觉得好写的思路来写。

因为总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写读后记,所以也启发让我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上。如:每一次跟妈妈索要一件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的跟妈妈说:“我要那件东西。”然后妈妈不给,就吵了起来,弄的两败惧伤。而是换个角度,跟妈妈说:“妈妈,如果我下次测验达到90分以上,你就当作奖励,给我买这件东西好吗?”这样一来,妈妈又不会拒绝,既不会弄的两败俱伤,而且也达到了目标后有礼物可拿!!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 篇13

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破江湖传言。下了车,都晚上9点了,加上雾霾,整个人都不好了。一辆出租驶来,赶紧探进脑问人家:是不是黑车?

司机被我的“愚昧”笑抽了。告诉我如何辨别黑车,真要遇到黑车怎么办,热情得就像第二天的早餐:胡辣汤。

当然,我来河南的目的不是胡辣汤,而是参加一个“家庭重塑”心理工作坊。话说,去上课的路上我大嚼手抓饼,与一个默默啃包子的眼镜男一同进了电梯。上起课来才知道,他就是工作坊的老师杨明磊,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咨商研究所副教授、台湾身形微语言技术第一人!——惊恐!如此德高望重之人也吃路边摊的包子么?!

更“惊恐”的是杨老师用极其平缓的语气、用自己深刻的技术打破了一个个“偏见”。比如,以前开编辑会,一说到“内心的小孩”,大家伙恨不能抱头痛哭,老觉得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父母争吵人生好不幸啊,我呸!以后谁再这么叽歪我就跟谁急!因为——

杨老师郑重地告诉我们:“内心小孩”不仅有创伤和阴影,还有本真和圣灵。一个脆弱孩子常常用凶悍展现自己;一个生气的爸爸,其实是在表达对孩子的担心;你完全可以对一个讨好你的孩子说声“你真是辛苦了”;对一个唠叨抱怨的妈妈,这样安慰她更有效:在所有的一切还没变好以前,你打算为自己做点什么,以便你好过一点?

……还有很多,很多。归结一点就是:阴影的背后,是阳光!换个角度想一些钻牛角尖的问题,就能让自己舒服些。

在家庭重塑课上,一开始,每个人都在控诉自己的父母,从泪眼婆娑到嚎啕大哭甚至捶胸顿足。涉及隐私我不能说,就讲一个常见的吧:有学员抱怨父亲总是要求他成为技术尖端,他觉得特累,因为老爸在他们县城就是某个项目的NO.1,一辈子不求人全凭技术树立声望。老师分析说:一辈子不求人,说明没有可以帮到他的金钱、权势以及朋友,他其实非常孤独;他希望你也成为像他一样的技术人才,是他觉得这是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最好的方式,这也是他想要靠近你的方式……多好的解释,多温暖。

是啊!怎么就一味地怨,就没想过这背后的爱?虽然说“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孩”,但也不能倚小卖小一辈子吧?老师还说:每个人都在背着包袱行走,但包袱里装的不都是“坏”东西,还有梦想跟温柔,热情跟希望。而且,包袱可以时不时地放下、整理一下,这样,再背起来可能就没那么沉重。当然了,如何放下、如何整理,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觉察。

总之,老师四两拨千斤,一句话让你泪水泛滥,又一句话让你茅塞顿开。大家都像敬神一样拥抱他、与他合影。疲惫的他一一满足之后说:我不能让谁彻底改变,我可能只给一个起点,一种思考以及一种转变的开始。看了听了,回去之后要细细想,不是靠你的笔记,而是你的心,只有体悟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说得真好!就像大家订“最家长”这份杂志,肯定是带着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我们给出一个办法就解决了;有些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我们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用心体悟同样能得到成长;一份杂志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如何做父母,想要360度的转变,每天转一度,360天也能转过来。不要放弃!

上一篇:交互式白板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