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寓言教学设计

2024-08-11

小学寓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寓言教学设计 篇1

一、《自相矛盾》教学实例及策略

多媒体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在讲授生动形象、有趣味的内容时, 建议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不但能更生动地表达故事内容,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加深印象。

首先,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体裁。其次, 由教师带领学生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把其中容易读错的字词纠正过来, 讲授新词和释义。然后让同桌二人互读, 互相指出错误并进行更正。此步骤进行完之后, 学生对故事梗概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初步的理解。

这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这则小故事的动画视频, 生动形象地将故事演示一遍。此时,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进行抢答。问题一:什么是矛和盾?在文中有没有比喻义?如果有是什么?问题二: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 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问题三:在实际生活中, 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问题四:你对故事中的楚国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问题五:从楚国人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以上五个问题的设置是递进关系, 一步一步接近故事所揭示的人生道理。每个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对他们的答案多加引导, 肯定其答案中正确的部分, 不要轻易进行否定, 以免打击他们的思考积极性和思维创新。

二、《螳螂捕蝉》教学实例及策略

《螳螂捕蝉》是一篇典型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很容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挖掘故事蕴含的道理, 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关系, 认清“眼前利益”与“潜在祸患”之间的取舍关系。

笔者认为, 该寓言的教学流程可与上文《自相矛盾》大同小异。首先是通读课文, 读通读顺, 用多媒体播放故事视频导入故事,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人物关系, 再次是感知和复述故事梗概。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所说的“眼前利益”是什么?“潜在祸患”又是指什么?由“少年→黄雀→蝉→螳螂”这样一个关系揭示出“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的关系, 进而提炼出这样一个人生道理, 即“潜在祸患→目前行动→眼前利益”。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蝉、螳螂、黄雀来讲, 各自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在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心理活动?他们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又如何去避免隐藏的祸患呢?在理清上述问题之后, 学生们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 这时教师可组织一个趣味游戏来加深他们的印象, 在欢笑和轻松的氛围中, 寓言故事的真意也深入到了每一位同学心中。

刍议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寓言教学;特征;教育意义;教学策略

一、寓言故事的特征

寓言具有假托故事情节寄寓哲理的艺术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寓言故事必须服务于寓意,因为寓意是寓言的核心与灵魂。从内容层面而言,寓言具有下列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语言幽默犀利,具有寓意于言的讽刺性与教训性。因为作者写作寓言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阐明哲理,给读者传递某些人生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其二,故事情节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连类比物的比喻性。从形式层面而言,寓言具有下列基本特征:从语言方面而言,具有简洁精练、高度概括与表现力等艺术特点;从形式方面而言,具有结构严谨、篇幅精悍短小的艺术特征,是叙事类文学艺术作品中结构最严谨、篇幅最简短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二、寓言的教育意义

1、有助于想象空间的拓展。目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多采用拟人的修辞格来叙述故事情节。如此,有利于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创作出趣味横生的小作文。

教学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时,我曾有意问道:“同学们,小动物们真的会跟人一样说话吗?”如此,一方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拟人修辞格,另一方面激發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课文教学完毕之后,我又向学生提问:“如果请同学们也写一篇寓言故事,同学们会安排哪些小动物跟人一样说话呢?”有的学生答“小猫”,有的学生答“小狗”或者“小鸡”等。经过上述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浓厚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探索事物本质。教学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时,学生大都能够由此了解到乌鸦的愚蠢与狐狸的狡猾,不过这只是课文中的表层意向。于是,我在课堂上有意如此问道:“狐狸为何能够达到卑鄙的目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终于明白了蕴含于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狐狸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是因为乌鸦被狐狸赞扬时,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从而导致衔在嘴里的肉被狐狸骗去。之后,我对课文进行点拨:当坏人赞美你时,必须思考隐藏在坏人赞美背后的东西,否则就会像乌鸦一样上当受骗,由此引导学生将这则寓言的寓意引申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目的在于告诫学生:不要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而应该冷静深刻地分析与思考问题,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有助于思想教育。教学寓言《拔苗助长》时,我引导学生先通读课文,而后我提问道:“秧苗看起来长高了,可是这样做会给秧苗造成怎样的后果?”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道:“秧苗会死掉。”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会死掉?”如此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深层次的思考,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样做违反了秧苗的生长规律。”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可见,寓言故事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一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均结构完整、篇幅短小精悍,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富于变化的故事情节,语言也非常简洁通俗,易于学生朗读,深受小学生喜爱。那些寓言故事均是通过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动物小故事形象深刻地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并在其中蕴涵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哲理。它们就像慈爱睿智的长者一样,用语重心长的语言告诉同学们很多人生的哲理。鉴于小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但是感性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也不强,无法准确理解与揭示寓言的深刻寓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准确提取寓言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感知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篇3

一、揭示寓意,引导学生明理

(一)从情节结局中揭示寓意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寓言是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最终的结局让我们了解了小壁虎向小燕子、金鱼、黄牛借尾巴不成功的事情,而最终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性。让学生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别人的再好自己也利用不了的深刻含义。

(二)从关键词句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对课文的思想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像《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通过对叶公的衣饰、装饰上龙图案的描写和他见到真龙后的惧怕神态、滑稽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好龙。这个故事告诉小学生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不能虚伪做作。

(三)从哲学层面引导、揭示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明白野兔撞死在树旁这一现象纯属偶然,如果把它看成一种发生率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有活活饿死的份儿了。再如《矛和盾》中,矛的无比锋利和盾无比的坚固,假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只有自相矛盾了。

(四)从联系现实中去揭示寓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技巧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联系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意义。

二、分析寓言现象,引导学生质疑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教师们可以在教学时就寓言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分析,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怀疑精神是极其有价值的思维素质,是在小学培养中就应该灌输的思维模式,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即使是名人大家的著作,也有其松懈漏洞之处,亦或是这些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描写,正是作家的独到之处。

如《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蚊子发出的声音是细小的嗡嗡声,怎么可以说是“吹喇叭”呢?这样比喻太不恰当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有机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我声情并茂地给他们朗读起来,慢慢观察他们的表情变化,然后总结发言:蚊子战前“吹”,显示出勇往直前、坚定果敢的心态;战后“吹”,表现出不屑一顾、得意忘形的心态。学生们都会意地点了点头。

三、形象化寓言,引导学生表现自我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于肢体表达。让他们表演寓言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激发儿童智慧之花,打开思维闸门,快乐地学习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大多贴近生活,语言通俗,要理解、读懂它们的字面意思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让小学生深刻了解其中的思想深意。如果通过表演小品的形式来体会寓言的思想和意境,有时则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表演小品能够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又能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实确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给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扬长避短,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一边读寓言,一边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发展儿童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寓言教学中适时适量地使用画画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工作、动脑想象,将枯燥无味的文字转换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小学寓言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牧童和狼》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2、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hóu

long

咙 huāng

huǎng 谎

guàn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

三、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

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4、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

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交流

5、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6)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7、从故事中理解寓意。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四、延伸阅读,指导写字:

1、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小学作文寓言素材 篇5

一天早上,小熊拿着水桶,扛着鱼竿出来钓鱼。火辣辣的太阳照这大地一移转眼小熊就掉到了一桶鱼,天也黑了。小熊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小熊想:“这么多鱼,几天都吃不完。”小熊想到了一个办法小熊赶紧就跑到了家门口的树7上。

一天过去了,小猫来找小熊玩。小猫跑到小熊看到了鱼树就哧溜一下子停下了,他想:“如果我也种一颗那该多好呀!”于是小猫摘了一根竹竿赶忙跑会家,种到家门口,把竹竿插到地里,拿了把椅子坐到那里,给小树苗浇水。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道德反思 篇6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学生喜爱的素材,对于寓言故事的教学要进行寓意的理解性教学,教师要进行适合的引导,使学生在寓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寓言与生活相连接的过程中,寻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寓言特性相契合的内容,进行自我道德观的反思与审视,引导学生生成良好的道德智慧,获得道德思考的加强与思维的扩张。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参考文献

[1]李亚.“儿童故事”的教育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

寓言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且深厚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寓言在现代以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哲理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入选了各类中小学语文课本,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的启迪小学生心智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作用

(一)寓言有助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

从文学角度上來说,寓言为小学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口。它以生动活泼、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引领小学生来到一个奇幻的新世界,让小学生与文学开始建立起美妙的联系。寓言作为服务于小学生的精神结构、文化产品,是适宜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文学作品,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魅力一直感染着小学生,能吸引他们主动阅读感悟。让他们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学习到新的字词知识、语言规则,体会到文学作品之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打下巧实基础。

(二)寓言有助于小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寓言中的世界是社会的缩影,小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接触到社会的维形,了解到基础的社会规范,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习得简单的社会交往技巧。而后通过与其他小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的互动,小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即由寓言到现实,再通过现实生活中接受到的反馈信息,纠正或深化自己的已有知识,反作用到自己对寓言的理解上,即又由现实到寓言。这样的循环关系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可能重复多次,直到小学生能快速高效的将寓言中获取的知识转到成现实生活中能运用的技能。

(三)寓言有助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

道德教育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存在,良好的道德教育简单的来说即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样,受到当时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的制约,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每一篇都带有一种人生哲理或一个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是毋须赞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本身带有一种或机智,或诙谐的幽馱感,如《守株待兔》里的宋人傻傻地守着树桩,“非常耐心”地等着第二只兔子来撞死。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在读者看来违背常理,在宋人本身来说又是合情合理的"傻人”举动让人一方面认识到该则寓言的寓意及所包含的道德教训,一方面又让读者觉得滑稽,带来可笑甚至可爱的让人心情愉悦的感受。

二、寓言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根据笔者实习经验与相关文献反映,我国小学寓言教学近期己取得了不少进步,如在现代中国,教师们通过自己各项研究的理解与感悟,在各个小学教室中建立起了图书角,更有能力的学校建立起了校内图书馆提供各式各样的寓言书给孩子们阅读。而也有学校针对课外阅读,专口巧设了寓言阅读课,由老师或挑选寓言故事进巧朗读,而后巧展集体讨论。有时是每个学生自己带一本书去学校自主阅读,享受读书良好的氛围熏陶。偶尔老师还会让学生自主推荐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明原因,介绍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寓言故事,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巧了自己的想象力,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了自我教育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开始更加注重寓言的教育影响,开发出各种新式教学措施,结合音乐与图画更好的进行寓言教学。

但是笔者同时也发现,小学的寓言教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1.寓言教学与其他课文教学并未区分开来。尽管教师们能理解寓言与其他课文的区别,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大多数教师依旧以其他课文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寓言教学,而不是根据寓言本身的特性,因材施教。这在很大程度了损害了寓言的审美意趣,甚至降低了学生对寓言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深刻挖掘寓言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解读寓言,将寓言的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结合到一起更好地进行寓言教学。

2.寓言教学虽方式多样,但大多流于形式。综合课程的提出让寓言成为了小学语文综合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以此为蓝本推出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教学活动很少落实到细节,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公开课教学或打出"创新"旗号,小学生在其中的收益极其有限。笔者认为送种教学方式可取,而部分教师"功利"和敷衍的态度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建议

(一)选择合理的教学法

通过对学生喜爱的寓言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进行寓言教学时采用的方法的调查,不难看出大部分师生都倾向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与学。这从侧面反映了“角色扮演法”在寓言教学中使用的合理性,一方面,寓言学习的第一步正是通过寓言的情节、语言来对寓言中所刻画的典型形象产生清晰的理解。但“寓言言简意赅,它的语言特色在拥要的记事写人,可是欠缺描述铺垫、场景刻画、气氛营造、人物内心的交战等都付诸阙如,本质上不利于让儿童对故事获得立体、形象的思考。”而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寓言的扩写、续写来弥补,可在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形象,如采用扩写的方式,对习作能力略弱的儿童对寓言扩写、续写需要花较长的时间,获得的实际效果可能不如教师预期,而“角色扮演法”则可以直接、立体、形象的在短时间内再现与塑造寓言中的情节、形象。

(二)教师要对文章全盘把握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革新观念,具有时代视野,更好的把握文章意图,这祥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读,跳出字词句段,整体来看文章。如《去年的树》一文中就提到了环保的概念,这与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进理念不谋而合。文中的小鸟,可能也会是未来的人类,只能对着燃尽的火柴歌唱,再也见不到树的枝繁叶茂。因此,教师应做到;(1)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考察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2)多角度赏析课文。《去年的树》一文中,虽然主旨是保护环境。但是从友谊的角度去欣赏,对小鸟送种信守诺言的可贵品质,也要加以赞许。让学生能发散思维,同样的文章,看出不同的感想。(3)综合把握,有轻有重。即便寓言能传达很多的教育意义,但是教师还是要能抓住其中的主要部分,有重点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莱辛.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上一篇:汉字规范书写比赛方案下一篇:员工宿舍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