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寓言

2024-09-19

小学寓言(共12篇)

小学寓言 篇1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寓言故事, 在讲授这些文章时, 我们要充分挖掘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相矛盾》是五年级上册的一个成语故事, 也可以算作一则寓言;《螳螂捕蝉》是六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之所以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研究, 一是因为二者体裁相似;二是这两则寓言都传达了重要的人生哲理;三是二者可以采用相似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解析如何做好这两则寓言的讲授和寓意的挖掘。

一、《自相矛盾》教学实例及策略

多媒体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在讲授生动形象、有趣味的内容时, 建议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不但能更生动地表达故事内容,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加深印象。

首先,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体裁。其次, 由教师带领学生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把其中容易读错的字词纠正过来, 讲授新词和释义。然后让同桌二人互读, 互相指出错误并进行更正。此步骤进行完之后, 学生对故事梗概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初步的理解。

这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这则小故事的动画视频, 生动形象地将故事演示一遍。此时,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进行抢答。问题一:什么是矛和盾?在文中有没有比喻义?如果有是什么?问题二: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 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问题三:在实际生活中, 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问题四:你对故事中的楚国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问题五:从楚国人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以上五个问题的设置是递进关系, 一步一步接近故事所揭示的人生道理。每个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对他们的答案多加引导, 肯定其答案中正确的部分, 不要轻易进行否定, 以免打击他们的思考积极性和思维创新。

二、《螳螂捕蝉》教学实例及策略

《螳螂捕蝉》是一篇典型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很容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挖掘故事蕴含的道理, 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关系, 认清“眼前利益”与“潜在祸患”之间的取舍关系。

笔者认为, 该寓言的教学流程可与上文《自相矛盾》大同小异。首先是通读课文, 读通读顺, 用多媒体播放故事视频导入故事,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人物关系, 再次是感知和复述故事梗概。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所说的“眼前利益”是什么?“潜在祸患”又是指什么?由“少年→黄雀→蝉→螳螂”这样一个关系揭示出“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的关系, 进而提炼出这样一个人生道理, 即“潜在祸患→目前行动→眼前利益”。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蝉、螳螂、黄雀来讲, 各自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在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心理活动?他们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又如何去避免隐藏的祸患呢?在理清上述问题之后, 学生们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 这时教师可组织一个趣味游戏来加深他们的印象, 在欢笑和轻松的氛围中, 寓言故事的真意也深入到了每一位同学心中。

综上所述, 在寓言教学过程中, 一是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参上所提供的寓意做好基本的授课工作;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和表现寓意, 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寓言 篇2

他跑进船舱,对自己的孩子说:

“太热了,让我替你把外衣脱掉!”

他把孩子的外衣脱了,也只让他穿一件单衣。

船夫又划了一程,浑身热得淌汗,他索性把自己仅穿的一件单衣也脱掉了。

“呵,太热了!太热了!”他又走进船舱,把孩子的衣服也脱得精光。

小议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 篇3

寓言是运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们带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蕴涵着深刻道理,虽然短小生动,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需合理运用。笔者针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道德审视进行重点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教学建议,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道德审视

寓言是一种和诗歌、散文不同的文学体验,通过故事寄寓道理。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知识,提升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其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借助寓言故事的生动形象,或人物的活灵活现,让学生知道寓言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运用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寓言进行道德教育。

一、品味寓言,感知形象

寓言故事中的语言风格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特殊魅力,语言概括性与简洁性较强。寓言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多中,包括比喻、夸张、象征和拟人等,生动形象的揭示出深刻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寓言故事,往往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借助比喻塑造出很多角色。小学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品味寓言内容,角色的思想方法、行为、语言等,感知角色形象,发掘故事中的道德因素,并提炼出来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例如,在《揠苗助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同学们,谁能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他们会回答到:揠苗助长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的意思,希望禾苗能够快速成长。教师提出质疑:这位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呢?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着急?经过逐步分析、层层递进,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发生过程,即为:巴望禾苗快长——拔高禾苗——禾苗枯死。然后,以此为基础,教师要求学生着重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农夫,从他的行为和思想着手感知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在道德审视方面,引导学生要按照规律办事,养成自觉遵循规律、不急于求成的道德品质。

二、揭示寓意,启发学生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寓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通过揭示寓意启发学生,并从道德角度熏陶他们,使其明白事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语言的故事情节、人物动物形象着手揭示寓意;或者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让学生对寓言内容进行中心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探究寓意;也可以从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寓意,毕竟寓意故事存在着一定的虚拟性。

比如,在学习《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指导: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读出鹬生气的语气;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让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可采用男女生对话读或分角色读;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并说一句话。之后,教师可让两名学生做动作,将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体会“互不相让”。如此,教师引领学生揭示寓意: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在道德审视方面,使其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寓言大多采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作者拿小比大、谈古论今、借物喻人。但是小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寓言的讽喻对象并非局限于艺术形象自身,难以脱离感性思维和直观形象,仅仅停留在特殊或个别事物的理解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寓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将其与现实生活的人物性格进行比较,在现实生活寻找到类似情形,强化德育效果。

例如,在《狐狸和葡萄》教学实践中,教师先组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葡萄图片,配上一只直流口水的狐狸。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将寓言故事编创为课本剧,要求他们表演出来,使其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重点分析“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句话,难道葡萄真的不好吃吗?当然不是。学生在学习完这篇寓言之后,教师应引领他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哪种要面子、虚荣心强、害怕别人笑话的人;以及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承认自己无能,表里不一。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教导学生不能死要面子,要敢于正视和认清自己。

【结 语】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着重发掘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发挥寓言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研究寓言的寓意和道理,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全力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友凤.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毛小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4

一、循文而悟理, 寓意的自然抵达

【现象描述】寓言教学是“言”“意”兼得的过程, 二者理应相互促进, 和谐统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偏颇, 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有的教师盲目执着于对寓意的深挖细究, 穷追猛打, 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把寓言教学等同于说理教育, 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揠苗助长》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下同) 时, 初读环节就直奔主题, 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反复启发下, 几个学生答出“农夫太着急了”这个结论。显然, 这个答案仍停留在内容层面, 与教师准备好的“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个板书不符, 故而继续追问“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于是学生面面相觑, 课堂一片沉默。

【对策解读】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 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这个经典譬喻隐含的意思是:寓言故事, “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上例中的教师就犯了把“身体”与“灵魂”相割裂的错误。文本还未深读, 词句还未品味, 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都尚未具体感受之时, 突兀地空谈道理, 其理解往往是肤浅、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寓言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但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是丰满传神、栩栩如生的。教学寓言, 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 以文本为依托, 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上,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品读揣摩, 展开想象, 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 待到故事了然于胸,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抵达寓意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适当而有效, 文本的合理拓展

【现象描述】作为寓言故事, 大多短小精悍, 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 进行适度的拓展来丰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 有的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 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 给原本简洁清晰的教学任务盲目加码。这样不仅无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固有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盲目扩展, 甚至挖掘到“春秋时期, 吴国政局与各邻国关系”这样的深度, 逐一剖析。表面看教师引经据典, 文化味浓郁, 可实际上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当、使用的时机是否合宜, 都值得反思。

【对策解读】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 既要关注年段要求, 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 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 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教学内容过于艰涩, 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同样以《螳螂捕蝉》为例, 了解吴国的实际处境是理解侍从喻谏成功的一个难点, 此时的拓展成为了必要。那么如何呈现拓展内容, 使之更有效?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以吴国为中心的列国环视图, 学生就能清晰地看懂吴国当时所处的环境:一旦它贸然出兵, 虎视眈眈的邻国对吴国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插图与简笔画, 这样的拓展, 简洁高效, 谁为螳螂, 谁为鸣蝉, 谁为黄雀,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目了然。当然, 课堂实践时, 最好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 抓住“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 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句品读, 再相机出示简笔画。这样一来, 言意兼得, 语文味会更浓郁, 效果也自然更好。

三、新鲜而有趣, 教法的推陈出新

【现象描述】寓言大多有亲切可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情节, 与儿童有天然的联系, 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寓言教学就应当紧扣这一文本特点, 念好“趣”字诀,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 我们不少教师, 眼里有“寓”有“言”, 偏偏缺失了“趣”。不管教材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 (单篇寓言) , 还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组合 (二则或三则) ;无论是初学者的简单文章 (如《狼和小羊》) , 还是高年段的复杂文章 (如《螳螂捕蝉》) , 只要是寓言课, 就只走一个流程:出示课题, 质疑问难, 疏通文脉, 总结寓意。这种不关注教学对象, 不体现文本特点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 枯燥单调, 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生这样学寓言, 既留不下形象, 也留不下语言, 更留不下情感, 而教学效果自然是既无趣也无语 (语文) 。

【对策解读】语文教学要达成语言教学的目标, 教法上就必须推陈出新, 把激发兴趣作为重点策略。那么, 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年段和教材特点来组合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流程, 让寓言教学新鲜而有趣呢?

以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则寓言《狼和小羊》 (二年级上册) 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它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的特点, 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 通过自由练读, 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明白“找碴儿”“倒流”“背地里”“争辩”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学生关注提示语, 体会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读懂人物, 最后以伊索的点评来揭示中心, 初步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学文后尝试续编故事:对付凶恶残酷的坏人, 该用什么办法脱离险境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自然能在互相启发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收获满堂的惊喜。此法可以总结为“还权法”, 亦即把表演权、拓展权授予学生, 而学生则自然会“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啦!

随着年级的上升, 在教学系列寓言 (如《寓言二则》《寓言三则》) 时, 我们可以用“教—扶—放”的方式展开教学, 把“还权法”扩大化。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 然后提炼出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学第二则、第三则寓言, 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找准兴趣点, 挖掘价值点, 吃透重难点, 让寓言教学得法得趣, 情趣盎然。

四、“多元”与“一元”, 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

【现象描述】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论述, 不加省察地对学生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 采取一味迁就、盲目认同的态度, 这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以寓言《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 有学生认为, 课文中的破水罐虽然有裂缝, 但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 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 缺点也是优点, 破水罐比好水罐强———他忘了水罐的首要任务不是浇花而是装水。另有教师执教此文时, 盲目抬高破水罐的谦虚, 贬斥好水罐的骄傲, 把好水罐摆在了破水罐的对立面。像这样的“多元”, 偏离了文本自身的言语环境, 违背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是一种盲目的多元、片面的解读, 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对策解读】珍视多元解读, 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不容忽视的是, 教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 更加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之时,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 发挥主导作用。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品读, 体会挑水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达到对文章寓意的正确感悟: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本文的寓意, 我们鼓励多元解读:作为好水罐, 它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破水罐能在挑水工的启发下找回自信, 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 也值得肯定;而挑水工别具一双慧眼, 充满友善之心, 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我们能用这种积极向上、开放宽容的心态来解读寓意, 所有符合人性之美、道德之义的解读都是值得珍视的。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多元”或者片面局限于“一元”, 走非此即彼形而上的偏执之路。

小学语文寓言素材 篇5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美国纽约举行。

路易斯·弗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就在最后一场决赛开始不久,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于是挥杆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俯身准备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了回来。

在观众的笑声中,他再一次扬起手赶走了苍蝇。他的情绪已经被这只讨厌的小动物破坏了,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它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对,等他一回到球台,苍蝇就又飞落到主球上,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

路易斯·弗克斯的心境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不幸球杆碰动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因此他失去了一轮机会。

路易斯·弗克斯方寸大乱,接着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约翰·迪瑞则愈战愈勇,一步步赶上并超过了他,最后夺走了冠军金牌。

第二天清早,人们在河里发现了路易斯.弗克斯的尸体,他因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而投河自杀了!一只小小的苍蝇,竟然击倒了所向无敌的世界冠军!这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

其实,路易斯.弗克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那就是:击自己的球,不要理睬苍蝇。当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还站得住吗?

老虎自恃是森林之王,有一天觅食时遇到了一只飞来飞去的牛虻,老虎生气地喝道:“不要在我眼皮下打扰我,否则我就吃掉你!”

“嘻嘻,只要你够得着就来吃呀。”牛虻一面嘲笑老虎,一面飞到老虎鼻子上吸血。

老虎用爪子来抓,牛虻又飞到虎背上钻进虎皮中吸血。老虎恼怒地用钢鞭一样的尾巴驱赶牛虻,但牛虻不断地转移位置,不停地狠狠叮咬。

老虎躺在地上打滚妄图压死牛虻,牛虻立刻飞走了。但没过一会儿,它又回到老虎的鼻尖上。就这样,一只老虎在和牛虻的搏斗中,活活累死了。

老虎其实没有必要去在乎一只牛虻,它的烦恼和灾难不是因为牛虻,而是因为它自己。

寓意: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德育价值 篇6

一、寓言教学对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寓言故事,在短小精炼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学生可以从中理解骄傲和谦逊的差别;在《狐狸和乌鸦》中,学生可以从两只动物的對话中,理解什么是狡猾,什么是虚荣。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处于关键期,在道德品质养成中,鼓励小学生从认知自我中加强德育的思考。寓言教学作为一种说理方式,能够在趣味故事中传递深刻的为人处事的道理,特别是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相适应,不教条、不刻板,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善小学生对道德知识、道德判断能力,良性迁移。

寓意是寓言故事的本质道理,从故事到寓意,再到儿童的思维空间,寓言故事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思维观念和态度,也从儿童的理解、反思中促进了儿童精神自我的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寓言的解读,在德育养成上,要从多元理解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想法中思考问题。如在《狐狸和乌鸦》中,乌鸦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讽刺人,如某人的声音很难听,就说是“乌鸦嗓子”,对于乌鸦,在传统习俗里认为是不祥的征兆。而在寓言中,乌鸦作为“虚荣”的代表,因为听信了狐狸的“赞美之词”而将嘴里的肉丢掉了。我们在德育渗透中,对于乌鸦本身的形象,无须让学生以“认同”或“排斥”地看待,而是要从寓言故事所折射的道理上,让学生从中感悟理性的思维。课堂教育是开放的,对于寓言故事的多元化理解,也是德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从寓言教学中一味地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反而不利于德育价值的重建,因此在应用中要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从《鹬蚌相争》中感悟德育价值

《鹬蚌相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寓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语文”作为主旨,忽视了寓言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鹬蚌相争》的故事有没有?很多学生都陷入沉默。然而,如果我们从本文的讲解中,以慢节奏去体味故事的道理,并从生活中来联系,将会发现,寓言的德育价值是深刻的。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问道:在《鹬蚌相争》中,谁最傻?他们傻在哪里?很多学生回答“鹬和蚌”;老师再问,如果没有第三个人的话,鹬和蚌还傻吗?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第三人,鹬和蚌相互让一步,也就不会有事了。”还有学生说:“鹬和蚌傻在谁也不放过对方。”老师:同学们,对于鹬和蚌,之所以谁也不放过谁,最终导致了结局是不是很惨?生活中,谁能举一个现实例子,来验证“鹬和蚌”的故事呢?有学生举出一个例子:两个同学在争吵,一个同学拿了对方的笔,不还给另一个同学,最后两个同学争吵起来,都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这个故事很好,如果有一位同学提前做出让步,那他们还会争吵吗?”学生:“不会。”老师:“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一些小利益而发生争执,如果我们谁也不谦让,那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同学们,你们从‘鹬蚌相争的故事中,学到了那些收获?”学生:“从这个寓言中,我们理解到,当双方发生利益争执时,如果两个人互不相让,不仅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在本节课程中,教师并未拘泥于故事本身,而是从故事中来引入生活中的现象,从鹬蚌相争的问题来启示学生重新审视自我,从寓言的意义中揭示生活中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为了一点小事,如果一味地争执,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招致更大的损失。本节课程从寓言故事的分析,再到故事引申出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探讨和思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来对照自我,再加上教师的点评,从“矛盾”的产生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学生从寓言教学中感悟到谦让、和谐的深刻意义。

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生动趣味的故事中往往折射出德育的内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分析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来渗透德育思想,启发和影响学生理性思维。教师在课堂构建上,要从寓言故事中挖掘道德要素,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成对德育思想的价值重构。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道德反思 篇7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学生喜爱的素材,对于寓言故事的教学要进行寓意的理解性教学,教师要进行适合的引导,使学生在寓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寓言与生活相连接的过程中,寻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寓言特性相契合的内容,进行自我道德观的反思与审视,引导学生生成良好的道德智慧,获得道德思考的加强与思维的扩张。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参考文献

[1]李亚.“儿童故事”的教育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寓言,传统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新课程不断的深化改革, 传统寓言逐渐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寓言教学不仅对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寓言教学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寓言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 传统寓言往往有着其深刻的寓意, 无论是对学生的思想还是语文学习, 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就其实质而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传统寓言教学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 对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上册中《狼和小羊》的教学中, 通过对狼的残忍本性进行讲述, 并向学生传达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 坏人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因此, 一旦遇到更强大的敌人, 就要勇敢地面对, 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这样有助于学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展现生活中积极健康的一面。

2. 有助于学生在平凡中寻找真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上册的《狐狸和乌鸦》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内容的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眼光进行分辨。并对简单事物背后的隐藏意义进行归纳整理, 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闪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金子, 动听的语言并不一定是好话。

3. 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般而言, 任何一篇传统寓言都有着其独特的潜在意蕴, 而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深层次上的意蕴进行挖掘, 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寓言教学, 通过一种拟人手法将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拓展, 并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 同时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并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就要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寓言故事, 对场景进行创设,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引导学生挖掘传统寓言的形象

对学生进行引导, 将传统寓言中的形象进行挖掘, 一方面将传统寓言中的形象语言进行讲解, 在《狼和小羊》的教学中, 教师就引导学生找出对狼和羊的形象词语, 进而概括说明。同时也要正确地把握寓言故事中的精辟语言和单纯生动的情节, 借助于有声有色的朗读, 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传统语言。

3. 帮助学生探索传统寓言的寓意

一般而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传统寓言的教学, 仅仅实现对传统寓言形象的教学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出传统寓言的实际寓意,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对传统寓言的寓意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探索, 并将其寓言的实际寓意和生活相联系, 并对现实中的人和事物的某些现象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及时地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 并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 进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寓言的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传统寓言的教学, 更要联系实际生活, 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和寓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并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 要做好情境的创设,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挖掘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和寓意,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并为以后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做好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学。

参考文献

[1]顾春莲.让学生从寓言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以《乌鸦喝水》为例谈小学语文引导式教学[J].考试周刊, 2014 (50) :49

小学寓言 篇9

关键词:数字故事,寓言教学,设计研究

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信息量大、容易获得,所以能够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具有语境,并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就显得极其重要,这就是故事感[1]。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一般是以文字表述,比较单一,不够具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手段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影视等方式表征信息,能把故事讲得有形有声有色。

寓言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是根据事实或者改编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改编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如果用单纯的语言叙述讲授寓言类课程,就显得单调而空洞。而数字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将感情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的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2]所以,对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类教学的契合关系

(一)数字数字故事的内涵

“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它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故事呈现方式多样,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并且承载信息量更大[3]。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契合关系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些特点与寓言教学是相契合的。

1.数字故事的教学内容故事化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又可称为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问题的研究,是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和主观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4]。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中对角色的描绘并不形象,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5],寓言本身具有故事性,符合数字故事教学内容的特点。

2.数字故事的表征方式可视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只用黑板和粉笔来表达寓言的内容,比较单调,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寓意。把寓言设计成数字故事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图、文、声、像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实施情景教学;数字故事的视觉化表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6],对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数字故事还能够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传递的信息量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数字故事的内涵具有教育意义

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教育意义。寓言用故事寄寓道理,语言简洁明了,极具概括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字故事用于寓言教学,将寓言内容丰富化,使寓言故事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生动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教育意义。

4.数字故事的形式数字化

数字故事体现的就是将文字和故事转化成数字媒体,是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率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多媒体素养。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来源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更多的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寓言教学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7]。

二、支持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数字故事设计

(一)数字故事内容的设计

数字故事的主题必须能清晰地反映出制作者的想法,且与教学内容贴合。寓言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哲理寓言、劝诫寓言、讽刺寓言和诙谐寓言。教师应根据寓言的类型设计不同的数字故事内容。

1.哲理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哲理寓言,在简洁的语言中,透露着极大的智慧,我们要透过表面看本质,在设计时就要侧重寓意的表达。但寓意一般比较隐晦,在设计数字故事内容时最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寓意就不难理解了。比如:《塞翁失马》,在数字故事的结尾处加入一些例子的图片或者视频,如贫困的家境造就坚毅的性格,最终获得成功;再比如:《庖丁解牛》,在故事中就可以呈现拉面师傅“穿针引线”的精彩画面等等。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鲜活的例子,因此,哲理寓言的教学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劝诫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劝诫寓言是通过故事来传达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人必要的劝导、规诫和警示,以免重蹈覆辙。在设计劝诫寓言时,要侧重表达寓言中事物造成的后果,可以用切合情境的背景音乐或者丰富的配音呈现这些后果,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躬自省。比如:《讳疾忌医》,可以用数字故事形象地表现蔡桓公的语气、病痛变化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可收拾的结果,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形象,快速理解寓意。

3.讽刺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讽刺寓言暴露和揭示了病态的世态和人心,讽刺的力度比直接批评更大,有的比较含蓄,旁敲侧击;有的非常犀利,直指实质,所以讽刺寓言类的数字故事应注重演绎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等。比如:《掩耳盗铃》,可以用丰富的动画展现出偷铃人的丑陋行径,让学生通过故事描述寓言中偷铃人的神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4.诙谐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诙谐寓言是笑话和寓言的结合体,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比单纯的笑话意义更加深刻,能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领略到寓言故事的深意,在诙谐寓言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在《黔驴技穷》中,可以把驴子和老虎相互试探的过程配上轻松搞笑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笑中理解寓意。

(二)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

好的故事内容+新颖的表征形式=好的数字故事,所以,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也很重要。笔者对于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1.创新式设计

普通的数字故事都是具象的,虽然容易理解,但是不够新颖。根据故事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数字故事进行创新改造,把一些文字可以翻译成图片、图标、图示等,比如:“水果”用一个色彩丰富的概念图代替,能更好地呈现故事内容;用逼真的图片取代模拟的图片,故事更具说服力;平淡型图片替换成创意型图片,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趣味型图片代替普通型图片,使故事变得生动活泼。当然,和谐的背景音乐和生动的讲解是创新式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扮演式设计

数字故事通常都是利用软件制作,而真实的场景才最容易引起共鸣,所以,教师设计制作数字故事时,可以尝试人物扮演的方法。课下预先录制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真实人物的表达能把故事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数字故事内容起到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录制,让学生根据数字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数字故事可以作为生成性材料被保存下来,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3.整合式设计

在进行数字故事设计时,可以将现有的素材嵌到数字故事中,比如电影片段、动画片段等。契合数字故事内容的部分都可以适当地用于数字故事的设计,使数字故事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三)基于教学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数字故事的设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以讲授教学的教学环节为例,数字故事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导入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利用数字故事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课程,快速地跟上学习的节奏。在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充分展示寓言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事物的特征,抓住学生的眼球,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到故事中来。这里的数字故事可能不是寓言故事的全部,也许是寓言故事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片段。比如:在《狐狸和乌鸦》的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如表1)。

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学生思维随之进入积极状态[8]。

2.讲授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讲授环节是整个课堂中的重要部分,讲解寓言时,一般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对寓言进行整体感知,为理解重点句子及寓意做好铺垫。学生对于图声像俱全的数字故事更容易理解,所以,在讲授环节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把整个寓言作为故事内容进行设计,可以用前面讲过的不同的表征形式来设计,经过可视化的方法把寓言表达出来。比如:在《亡羊补牢》的教学中,可以把寓言做成动画的形式,在讲授寓言时,播放数字故事,以其丰富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寓言有初步印象,在教师对重点句子和寓意进行点拨时可以结合数字故事中的情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

3.拓展延伸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9]。所以,在寓言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教师容易直接将寓意揭示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利用数字故事呈现故事寓意并使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寓意,感悟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比如:在教学《蝉和狐狸》时,可以在课前找一些表演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扮演寓言中的“狐狸”和“蝉”,将生活中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演绎出来,录制成数字故事,在寓言讲完之后,让学生来看看这些“蝉先生”是怎样拒绝“狐狸”的诱惑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把生活实际与寓言的寓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明白道理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三、结论

小学寓言 篇10

一、解读:让文化在文本中落地

寓言教学要深入浅出, 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要正确而精准地把握教材所蕴含的道理。寓言故事耐人寻味, 有着多元寓意, 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 从多方面多角度, 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

初读《螳螂捕蝉》一文, 一个智慧的少年, 一个固执的吴王, 一个深远的故事, 一段传奇的历史跃然纸上。灵动的文字平实的文学, 丰厚的文化, 如何去读懂平民的生存、帝皇的生活, 激活学生飞扬的生命?

(一) 整体感知:读懂一篇文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 利用寓言故事使棘手的问题得到解决, 使我们感受到寓言的力量。讲述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 劝阻吴王, 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通文采用对话, 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 脉络分明, 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 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 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 一线贯通,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凸显主题:认识一个智

《螳螂捕蝉》一文, 故事集中, 人物并不复杂, 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 形象丰满。吴王这一角色, 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面对此情此景, 该当何去何从?当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 一位少年来了, 他携着智慧与胆识来了。智慧来自胸有成竹, 胆识源于忧国爱民。

智慧在于巧识天时。文中有言:次日清晨, 操弓游于后院。何故选择次日清晨呢?当有一番深意, 少年选择时间之巧, 实乃深思熟虑之果也。

智慧在于明知地利。少年何以选择后花园?因后花园是吴王养心之地, 散步之境, 无朝廷之上的肃穆, 无书斋里头之压抑, 少年深谙此理, 其劝说成功, 理所当然, 此相对比, 少年之智, 已占上风。

智慧在于把握人和。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 不能令人信服, 而少年则创设情境, 通过故事晓以利害, 说者虽不露声色, 听者却步步入局, 待时机成熟, 权衡利害, 道理不言自明。此中一切, 少年无一涉及国家大事, 却让吴王自悟自得, 既维护吴王之尊严, 又达到劝谏之目的, 这就是智劝, 是曲劝, 是巧劝, 是妙劝, 是语言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三) 丰厚文本:走近一段史

读诗使人巧慧, 读史使人明智。读毕此文不禁神游千里。中国帝王统治千年, 权术之心, 绵延万载。文中所说:攻打楚国, 后果不堪设想。假若真正设想:战争祸起, 遭殃的是谁呢?是那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 高唱着: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是那守居一线的将士, 低吟着: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那流离失所的战争难民, 倾述着: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自古帝王一发怒, 天下白骨堆成山呀。为了一份皇帝的尊严, 为了一个权力的竞争, 难道我们的百姓折腾的还不够吗?幸哉, 吴王终究恍然大悟, 平息了一场战争, 实乃帝王之福, 百姓之福, 国家之福。

二、定点:让思维在矛盾中碰撞

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 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寓言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 这决定于寓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以, 在组织寓言教学时, 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因其寓言故事结构简单, 智慧的迸发往往还需要一些催化媒, 教师可以强化矛盾冲突, 对话交流催生智慧。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一段, 并想想我读懂了什么?

生: (潜心阅读, 反馈交流)

生1:我读懂了吴王决意攻打楚国, 并不听大臣劝告。

生2:我知道吴王如果攻打楚国, 其他诸侯国将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你怎么理解“乘虚而入”这个词呢?

生3:乘吴国虚弱时, 进攻他。

师:不堪设想呢?

生:后果不敢想象。

师:是呀, 不敢设想, 那就让我们设想下:吴王如果攻打楚国, 将是什么样的后果呢?遭殃的是谁?

生5:如果攻打, 吴国必将灭亡。

生6:国家灭亡, 遭殃的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生7:遭殃的是, 无家可归的人民

生8:遭殃的是坚守前线的将士,

生9:遭殃的是无依无靠的儿童、老人

师:是呀, 同学们这些后果, 吴王想到了吗?没有, 可他依然……

生:齐读:可是吴王固执的说:“谁敢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

师: (指名练读这句话。) 这可是一道死命令。同学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死”字呢?

(课件出示)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 怎么办呢?

生:第一个’“死”表示没有生命, 第二个是不能改变, 无法调和。

师:这是一塘死水, 这是一条死胡同呢?

生: (思考) 死水表示不能流动,

生:死胡同, 是说没有别的出路。

师: (小结) 这就是汉字的奥妙,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意思, 只有潜心会文, 才有所得。

同学们, 吴王的决意实施了吗?请大家默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 (板书) 恍然大悟。这个词你们怎么理解?

生: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形容突然醒悟。

反思:这一片段教学, 教师就巧妙抓住吴王前后不同的态度,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进行设疑, 从而激发矛盾, 进一步去阅读文本。教师在整体设计上就巧妙立一个点, 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教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拉线:让形象在理解中丰满

寓言的特色在于它不是《一千零一夜》的长篇故事, 而是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 精炼叙述加上生动对话, 使我们用最少时间领悟人生道理。而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 揭示寓意。因此应充分关注语言知形象, 关注动作知形象。

片段二:

师:这个故事和这位少年是分不开的, 同学们请再次读读课文, 你们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呢?

生:足智多谋的人。

生:有勇有谋的人。

师:所有这些词语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并不为过。不过要让人家信服, 必须要摆事实, 讲道理。下面就请同学找出有关句子, 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听了大臣们的议论, 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 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 不允许别人来劝阻, 他还要去劝说, 说明他真有勇气。

生: (读) “第二天清晨, 他拿着一只弹弓,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 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 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 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 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师:你有理有据, 同学们, 少年毫不介意, 那么他到底介意的是什么呢?

生: (思考) :他介意的是能否遇到吴王。

生2:他介意的是自己的劝说能否有效。

生3:他介意的是吴国的百姓、国家的安危。

师 (设置情境, 三次导读) :

1、好一个少年。难怪第一天清晨, 雾气弥漫, 天刚拂晓, 他———

2、第一天过去了, 第二天, 天色朦胧, 他依然———

3、第三天, 他又一次早早地———

生:他终于遇到吴王。

师:这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呀。这就是他的智慧与胆识。智慧在于他选择的地点。

生:选择早上, 这是人一天心情最好的时候, 即使讲错了, 吴王也不会责怪。

师: (小结板书) :明天时。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3:这位少年侍奉吴王多年, 对吴王的非常熟悉, 才能达到他的目的。

(读)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 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 问:‘什么事啊?’”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 好像很悠闲的样子, 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 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 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这叫“不露声色”, 沉住气!

生:我觉得他很有计谋, 很有方法。他说“我没有打着鸟, 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 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 肯定人人都想听, 吴王当然也不例外。

师:同学们, 经过大家探究, 一个智慧的少年跃然纸上了。让我们再次读读最后一段想必大家定会有收获的。

生: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 吴王明白了什么呢?用示意图表示。 (出示课件:诸侯国吴王楚国)

师:这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生: (齐读) :它们一心都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没顾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师:是呀, 吴王想到了什么?

生:他可能想到:要保住国家的安宁, 只有不发动战争。

生:不要侵犯别人, 才能长治久安。

师:这就是:帝王之福, 国家之福、百姓之福。来让我们再读读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画圆:让思想在文字中升华

寓言, 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它们都是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 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 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另一方面寓言这种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 又为学生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契机。如何引导学生层层剥去“外衣”, 让真理见诸于世呢?

片段三:

师:一个故事, 一份情怀。此时此刻, 作为吴王次日上朝, 怎样对大臣说呢?大臣、老百姓、将士听到这个消息, 又会怎么说呢?有什么反应呢?

课件出示:

1、假如你是吴王, 第二天上朝, 会对大臣说什么?

2、假如你是大臣, 第二天上朝, 听到这个消息, 心里会想什么?说什么?

3、假如你是老百姓, 听到这个消息, 心里会想什么?说什么?有什么表现?

4、假如你是士兵, 听到这个消息, 心里会想什么?说什么?

请大家任选一个角色写一段话。

生: (思考、动笔、交流)

生:内容交流省略)

师:掌声就是最好的嘉奖。一切无需多说。读诗使人巧慧, 读史使人明智。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百姓、为了国家而忠言逆耳, 屈死生命呀。

反思:教例虽然对有些缺少这种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 但可以肯定, 它注重学生多向、逆向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其收获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

几多解读, 几多思考, 留待课堂, 却无法承受之重。应承载着文字的份量出发, 秉承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引领学生将文本读薄, 将文本背后的文字读厚。厚积方能薄发, 高瞻才能远瞩, 那么我们的课堂, 将是高山流水, 余意未了。语文本无物, 率性方为真, 大气细雕琢, 典雅回自然。当是我等的追求, 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摘要: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 借助于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浅显的文字, 效果十分显著。

小学寓言 篇11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好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在一个学生的生活中其实是占了很多比重的,每一位学生每一天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度过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学生道德观念、是非、真假的最好教育。在学生长达十几年的求学阶段,小学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处于小学阶段中的学生,他们有的可能被家长溺爱,在家庭中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在学校中面对教师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乖巧听话。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自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自身素质要达到为人师表的程度,教书育人关系到的是一个国家的前景与命运。讲台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平时教师要注意充实自己,扩展自己的视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新课改中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教师就成为指导辅助的角色。作为指导辅助的角色,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做一个灯塔式人物才有可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给学生指出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教师要转换思路做灯塔式人物

新课改后,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力量,而是退居二线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时候教师的素质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教书方面,更重要的体现在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等素质方面。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大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用适当的方式,因材施教慢慢引导,激发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我们教师在新时代的新标准下要培养的是新型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学习的乐趣,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小学语文中的寓言课文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还没有被禁锢的思维,要多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为将来的创造型人才埋下伏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寓言故事的时候发现问题,并且在课上可以提出来,然后在课上大家一起讨论。在讨论学生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不是一日养成的,是平时里一点一滴日积月累逐渐养成的。

三、把课堂中的正确观念引入生活灵活运用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后,就要启发学生进行生活的实践,联系生活。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寓言故事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与文学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在课堂中学到尊老爱幼的美德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说得头头是道,中华美德可以倒背如流,古今中外传颂千年的佳话可以列举很多,但是在生活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霸王,那么教育还有意义吗?我们教师教导学生寓言故事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学生可以走出学校、进入生活后可以具有良好的品质,优秀的人格吗?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能学以致用那么就完全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刻意加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平时教师可以对应一些寓言的内容来进行一些恰当的家庭互动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教给他们的道理。

比如说,教师在讲《孔融让梨》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作为小学生的孔融,面对长辈的时候是该吃大梨呢?还是该吃小梨?那么可以把这个讨论的答案留到课下,让学生带着疑问放学回到加后再跟家长讨论,问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会把学习与家长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也会更加深刻,家长也可以从侧面来了解自己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们小学语文中加入寓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因为学生好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埋下正直的种子,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道德品质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小学寓言 篇12

学生:我读过《伊索寓言》。

贾老师:那是古希腊的作品。

学生:我读过《克雷洛夫寓言》。

贾老师:很好!那是俄国的作品。别光说外国的啊, 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经常通过寓言阐明道理。时至今日,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呢。谁能从小学课本里举几个中国古代寓言作品的例子说说?

学生:《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守株待兔》……

贾老师:记性真好。读了这么多寓言作品, 大家知道什么是寓言吗?谁能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

学生:我觉得寓言就是一个故事, 里面往往包含着一点道理。

贾老师:是的。请看课件———

[课件呈现]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

贾老师:寓言的定义清楚了, 大家能否说说, 寓言作品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从我读过的不少寓言作品看, 它们的篇幅一般都不太长。

贾老师:嗯。还有吗?

学生:我发现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人, 也有动植物, 甚至还有神仙鬼怪之类的。

贾老师:你很会思考。谁再接着补充?

学生:寓言作品中, 经常使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贾老师:大家总结得不错。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故事中, 借此喻彼, 借小喻大, 借古喻今, 语言简洁锋利,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学生:老师, 像《古代寓言二则》这样的课文, 我们该如何去阅读学习呢?

贾老师:对于像《古代寓言二则》这样的古代经典寓言作品, 我们不妨采用下述“三步曲”进行阅读学习。第一步:感知“言”, 听作者说事。

学生:“感知‘言’”怎么理解啊?

贾老师:“故事+寓意”是寓言的一般行文模式, 我们可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从其记叙部分 (即“言”部分) 切入, 借助注释, 把相关文字大意搞清楚, 然后,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所讲述之事表达出来。在概括事情之时, 要力求把作者所说事情的要素交代清楚, 过程陈述明白。

学生:哦。那第二步呢?

贾老师:第二步, 把握“寓”, 挖寄托之意。

学生: (俏皮地) 愿闻其详。

贾老师:我们可捕捉寓言中议论性的语句 (即“寓”部分) , 对寓言中的故事进行“多角度提炼”———展开发散思维, 由故事中的人、事、物等某一点出发, 展开发散思维, 力求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理性的提升。

学生: (点头) 有道理!

贾老师:第三步:读出“我”, 汲有益养料。

学生:什么叫“读出‘我’”?

贾老师:阅读的最高境界, 是读出自我, 进行创造性阅读。对于古代先贤的这类短小精悍的寓言作品, 作为现代人, 我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要能以全新的眼光去进行审视, 联系实际, 努力读出自我。

学生:这三步确实不错, 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古代寓言二则》, 一定能读出“真味”。

贾老师:事实上, 无论什么寓言, 中国的, 外国的, 古代的, 现代的, 采用上述方法阅读, 一定会获益匪浅。

上一篇:诗词名句下一篇:综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