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寓言两则

2024-07-30

动物寓言两则(精选3篇)

动物寓言两则 篇1

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选编《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两则寓言。这两则寓言均以生动的事例阐明某一道理。《纪昌学射》告诉人们无论学什么技艺, 都要从练习这门技术的基本功入手;《扁鹊治病》则警示人们:自身有病 (或缺点错误) ,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或批评) , 不能讳疾忌医,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相关词句, 体会人物的想法,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 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 都要“练好基本功”以及“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或批评) , 及时医治自身的疾病 (或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 ”的道理。

3.在合作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 发表见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师:请说出一则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以及你从中懂得的道理。

师 (小结) :“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是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 看看这两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先学第一则 (“则”相当于“篇”) 《纪昌学射》。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勾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多读几遍; (3)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纪昌学射、妻子、虱子、针刺、绑住、聚精会神、百发百中。

指名读, 小组读, 全班齐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读文, 理解内容

1.齐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1) 指名答问。

(2) 理解“能手”和“请教”的意思, 并用“能手”说一句话。

2.学习第2~4自然段。

(1) 自读第2~4自然段, 边读边勾画出飞卫对纪昌说的话和纪昌练眼力的句子, 并认真读一读, 加以体会。

(2) 朗读并理解句子。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开始练习的时候, 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 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

(1) 对于这段话, 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质疑。)

(2) 梳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主要疑问是:飞卫为什么不先教纪昌开弓放箭, 要先让他练眼力?

(3) 合作学习, 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万丈高楼平地起, 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 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为学习射箭打基础。)

(4) 指导朗读。 (要读出诚恳、肯定、告诫的语气。)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他用一根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这句话写出了纪昌苦练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教师要重点抓住“躺在”、“睁大”、“注视”、“站在”、“聚精会神”、“盯”这些描写纪昌神态、动作的词语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表现纪昌的认真和谦虚。)

●“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这两句话以夸张的手法, 写出了纪昌苦练眼力取得非凡成绩, 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夸张的语气。)

过渡:纪昌这样苦练眼力基本功, 也会像他的老师一样成为射箭能手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这个自然段, 你知道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百发百中”的意思。

讨论:纪昌后来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除了基本功扎实外, 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纪昌有学习技艺的恒心和毅力, 有名师的指导。)

四、联系生活, 感悟道理

1.师:学了这则寓言, 你懂得了什么?

(学习任何一项本领, 绝不是简单的事, 不仅要练好基本功, 还要有刻苦认真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学射箭如此, 学习其他技能也要苦练基本功, 要有毅力。你能举例谈谈吗? (如:游戏、骑车、使用电脑……)

3.请你用“要想掌握……就要……”的句式写几句话。 (学生练笔。)

4.学生交流。 (预设:要想掌握射箭本领, 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 就要先练身体的平衡能力;要想掌握画画本领, 就要先练素描、着色的技巧……)

五、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生字, 指名读生字。

2.分析难写字, 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昌”不能写成“冒”;“妻”上部分的一竖不能与下部分的“女”连起来 (笔画共8画) ;“刺”左半部是“朿”, 不是“束”。

3.教师范写, 学生书空。

4.学生抄写生字。 (每个生字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回忆学法, 引入课题

1.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纪昌学射》这则寓言, 同学们知道了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纪昌学射》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梳理总结并板书。)

学习方法: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深入读文, 理解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想法) ;联系生活, 感悟道理。

2.这节课我们采用刚才归纳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扁鹊是一个人的名字, 关于扁鹊, 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扁鹊。)

师: (课件出示)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 名越人, 齐国渤海莫 (今河北任丘) 人, 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 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 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 用于平民百姓, 周游列国, 到各地行医, 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 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 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扁鹊, 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出示的资料, 我们知道了扁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神医, 就是这位神医扁鹊, 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被人们广泛流传。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 边读课文边勾画本课的生字、新词, 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肠”、“烫”、“汤”的读音, 都是后鼻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相机正音。

4.指名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读文, 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扁鹊每次见蔡桓公时, 说了些什么?蔡桓公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体会人物各自的想法。

2.指名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在课文里,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 他们相互说的内容依次是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交流以后, 教师应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引导学生说说他们每次对话时, 各自会想些什么。)

3.学生联系上下文交流各自从句子中体会到的人物想法。

4.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进一步体会其含义。

过渡:同学们, 蔡桓公每次都没有听取扁鹊的意见, 结果怎么样?

5.朗读第6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 学到这里, 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 学习这则寓言,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提出你的疑问, 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四、提出问题, 发表看法

1.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疑问: (1)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 为什么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 (2) 明明知道蔡桓公不相信, 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2.小组讨论, 探究以上问题。

3.全班交流。

师 (小结) :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 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德才一次又一次提醒蔡桓公尽早治病。当扁鹊知道蔡桓公的病已经是晚期, 自己已经无法治疗时, 为了自身的安全, 就跑到秦国去了。

此时此刻, 你想对蔡桓公说点什么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争取回答问题。)

五、联系生活, 感悟道理

1.本来只是皮肤的小病, 怎么蔡桓公会死了呢?

(不尊重医生的劝告, 讳疾忌医, 蔡桓公延误了治病的时机, 最终丧失了生命。)

2.在生活中, 你遇到过类似蔡桓公的人吗?请举例说说。

3.学习了这则寓言, 你受到什么启发?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患有疾病, 要听取医生的劝诫, 及时治疗;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 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及时改正, 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六、总结升华

同学们, 学习了《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 我们知道了学习、做事、做人的一些道理, 同时也体会到, 寓言这种体裁, 虽然篇幅短小, 但寓意深刻, 发人深省。老师建议大家在课外多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动物寓言两则 篇2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两翼目标:

主题阅读《叶公好龙》《杞人忧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古今对译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通过课件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2、介绍作者。

《韩 非 子》是收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起弟子的作品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出示自学导航:

(1)小组内两人一组对读原文和大意,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同学听。(2)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本小组内每个同学对下列字词是否能正确理解。

鬻 誉 曰 吾 莫 陷 或 弗 者(3)小组长汇报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问。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誉——夸耀 陷——穿透 莫能陷 —— 无不陷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代词,指我的盾。)

(助词,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助词,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助词,的)(助词,的)

3、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古今翻译课文。

4、通读全文:思考;(1)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2)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 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4)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5、读读背背演演

观察插图中各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展开合理的想象演一演。表演要求:(1)小组合作,分配角色;

(2)揣摩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变化,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3)文言文、白话文的形式自主选择。

四、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道理: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互相抵触。

五、导入两翼教材

主题阅读《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六、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试默写《自相矛盾》。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2、预习《画蛇添足》。

八、板书设计: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 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 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二、出示自学导航,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古今对译逐句理解全文。

(六)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道理: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当堂训练

1、写出红色字的意思。

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2)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3)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六、课外拓展

自由阅读课文《杞人忧天》,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大意以及给自己的启示。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4、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画好思维导图。

八、板书设计:

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倒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道理: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教案 寓言两则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自()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办事

道理:

上一篇:精益质量管理下一篇:工程施工现代园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