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理论

2024-08-20

寓言理论(精选2篇)

寓言理论 篇1

摘要:在电影普遍追求娱乐化的商业氛围中, 观众对《杀生》的关注点很容易集中在所谓的“荒诞喜剧”上, 从而忽略了导演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本文试图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建立二元对立的关系, 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方式, 解读影片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杀生》,符号矩阵,二元对立,深层内涵

德里达认为哲学是一种以各种状态出现的二元对立为逻辑基础的形而上学, 而作为商业意味浓厚氛围下的电影, 更是借助于这种尖锐的二元对立来展现矛盾冲突, 将纷繁复杂的世界以象征性的符号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期形成一种价值观的折射。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影视作品是其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深度表达, 创作者根据自身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按照所塑形象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通过蒙太奇手段对各种艺术元素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安排。因而分析此类艺术作品时, 应采纳结构主义及其发展者的观点, 即在整体系统中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中把握作品的意义。格雷马斯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的矛盾与对立的命题, 形成了著名的符号矩阵理论。本文试图从符号矩阵中二元对立视野的角度入手, 对管虎带有预言色彩的影片《杀生》的整个故事结构, 以及具有象征性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理解影片深层结构的基础上, 把握导演暗含在“荒诞悬疑喜剧”表象下的深刻思考。

一、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 (1917—1993年) 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 “符号矩阵”是他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扩充发展而来的一种符号分析模式, 他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简单的二元对立, 扩充为四元, 使得叙事分析的实现更为完善。[1]格雷马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语言学家索绪尔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研究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所能接触到的“意义”, 产生于“语义素”单位之间的对立, 也就是说, “语义素”本身并不能产生“意义”并为人所领会, 而是“语义素”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对立的相互作用才产生出了所谓的“意义”。[2]因此, 从这个角度出发, 当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意义时, 把握其中相互对立元素之间的关系便显得至关重要。一般来说, 对立在实际情况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实体与实体的对立面、实体与对实体的否定。具体情况如下:假设其中一项元素为x, 则反x为它的对立面, 非x与x之间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 非反x则为反x的矛盾方, 如下图所示:

故事的缘起得益于x与反x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了新的因素即非x与非反x, 整个剧情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完成。结构主义语义学认为:只有两者有了联系比较才会产生意义, 即意义只存在于二元对立中。

二、剧情设计与人物安排

众所周知,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以及自身情感价值的一种折射, 因而影片都带有导演所特有的风格与特质。作为第六代导演的管虎与同时代的其他导演一样, 放弃了支撑第五代导演的宏观选题, 如:乡土民俗、远古神话、历史反思等, 转向碎片叙事、朦胧写意以及宣泄情绪等表现要素。通常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以精神世界的逻辑过程和不常规的各种后现代主义的结构安排, 营造出一种碎片化、模糊性, 甚至是无意义的氛围与表象, 实则是将个体的生命呐喊与情感宣泄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管虎的作品总是在不拘常理的非线性叙事中, 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黑色幽默, 让观众在云雾缭绕之后大彻大悟。影片《杀生》一如之前的《斗牛》, 导演从不同的人物、时空、想法等角度为切入点, 将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 以黑色幽默的影像风格, 采用罗生门式的叙事手法一一呈现出来。

霍尔曾在其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中提出作为第一阶段的节目制作, 即影视话语“意义”的生成环节, 是创作者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材料的选择与加工, 将自身价值观以及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呈现出来的有效载体, 亦可简而言之为“事件必须在影视话语的视听范围之内符号化”。影片《杀生》改编之陈铁军的中篇小说《设计死亡》, 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西南一隅, 大山深处一个有着神秘祭祀传统的异族部落, 一群人在这个名叫长寿镇的古寨, 如何集体谋杀了一个特立独行、“不合规矩”的人的故事。全片围绕“设计死亡”这条主线, 展开诡异剧情的整合, 以外来医生的视角将迷一般的陷阱层层剥开。

三、矩阵下的人物关系

《杀生》中的牛结实这一人物是整部影片的中心, 所有奇诡的剧情都围绕其展开, 并且导演赋予了他极大的象征意味, 换言之, 牛结实这个看似荒诞不羁的市井泼皮却是影片的灵魂人物, 毫无疑问, 他应为矩阵中的x。与之对应, 镇中几位希望赶走牛结实的代表以及在设计死亡中处于领袖地位的牛医生为反x, 他们迫切地希望牛结实永远消失, 是以元素x的对立面出现的。而那群墨守成规、迂腐之极的村民则作为非x的身份出现, 外来医生、马寡妇、小孩以及傻子他们随着剧情的发展成为非反x的面貌出现。至此, 影片符号矩阵的人物关系应如下图所示:

由图中人物的分布关系可知, 语义矩阵中的四个语义素之间分为三种关系:x与反x、非反x与非x为对立关系;x与非x、反x与非反x为矛盾关系;x与非反x、反x与非x为蕴含关系。

四、意义的分析

影视作品是被符号化了的产物, 导演将自身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暗含在这些符号之中, 以期通过观众对所选取素材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分析, 将意义释放出来, 以便领悟导演的深刻用意。管虎导演的作品向来以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而被人所熟知, 他对当今社会的现状有着无法言喻的忧思感, 在不能期望所有艺术作品都能饱含人性眼光的审视时, 只能独善其身, 尽力做到自我反省。而《杀生》是继《斗牛》之后的又一佳作, 采用自我反省式的警世预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一) 外来与本土

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就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 旧中国西南部的一隅, 几个年轻人将捆绑在麻袋里的牛结实棒打一顿之后, 将其扔下, 接着交代牛结实是一个外来人路过此地留下的孩子。因为他的种种恶行, 如:给病重的百岁老人喝酒、在房顶偷窥夫妻房事、无视规矩明抢寡妇、欺负弱小等, 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 破坏宁静、违背传统、挑战规则, 毫无疑问引起公愤, 大家迫切地欲除之而后快, 这便是外来与本土的对立。在这个架空的时代与地方, 人们貌似出不去亦进不来, 传统被奉为圣旨般地遵守着, 大家的生活一成不变、僵死而守旧。在这样一种严肃的氛围下, 牛结实不守规矩的生活状态自然是令人无比厌恶的, 大家极力排斥这种新鲜元素的加入。这跟如今我们的某些措施是相类似的, 在保护本土文化的旗号下, 我们拒绝接受外来文化, 殊不知,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在全球化的竞争下保留一席之位, 而不是一味地闭关锁国, 这只会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二) 革新与守旧

影片《杀生》在故事背景处理的手法上, 与之前的《斗牛》相类似:同样是没有明确的时代地域特征, 几乎与世隔绝的民国小镇, 运用带有舞台构图特征的拍摄手法进行环境的呈现等。牛结实这一极具象征意味的人物, 在整个故事里言谈举止都异常夸张, 导演其实是将反体制、反传统的思想, 借助具有符号代表性的人物以夸张荒诞的方式演绎出来。这种个体角色对于同样被符号化了的小镇群体而言是异己的存在, 这样一个貌似令人厌恶的泼皮无赖, 在如此封闭、守旧、充满诡异气息的小镇上, 众多异于常人的行为实则是对旧有的传统体制与权威不动声色地进行着挑战。从宏观视角来看, 牛结实无疑代表了质疑传统的革新者, 浑身上下散发出肆无忌惮的张扬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 但终因父爱的柔软与温情, 选择向体制妥协。也许他的异举曾给死守规矩的教条主义者们一次心灵的洗礼 (牛结实死亡的地方在影片最后布满了鲜花) , 但终究敌不过传承已久的传统规则, 就像影片巧妙安排的两场葬礼仪式一样, 一切都没有改变, 仍旧是没有个性的、集体无身份的群像, 苍白空洞的灵魂。牛结实的举动虽然改变不了墨守陈规的长寿镇的村民们, 却派生出了新的革新者:外来医生如他一般骑着自行车在镇上横冲直撞, 马寡妇带着他的孩子在阳光的沐浴下向着前方远去, 这都是革命的继承者。正如外来医生在片中的台词一样, “我一个外人, 其实跟他一样, 就把我当做牛结实吧”, “你们没有杀死他”。

所有的制度都需要革新, 需要与时俱进, 如果守着旧有的传统体制只会导致整个集体的毁灭。导演刻意在结尾处安排了小镇顶上的巨石在失去支撑的情况下轰然倒塌,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反省式的预言。

(三) 个性与群像

《杀生》实则讲述的是一群人如何众口铄金、三人成虎, 对异己者实施改变、镇压甚至是设计死亡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便在喧闹混乱的碎片化的镜头下, 以外来医生对牛结实的死亡充满疑问的视角为切入点, 审视了这个封闭固执的小镇呈现出的一种无法言喻的神秘与压抑。在此种视角的带领下, 影片还原了牛结实的成长经历, 将个体质疑、对抗整个群体的宿命悲剧感以充满黑色幽默的荒诞手法隐喻出来。尽管导演对群像的刻画仍然幽默且荒诞, 但不论个体私下表现如何, 在集体面前他们仍然坚定不移地肯定、维护、执行着众多传承已久的规章制度, 如:不顾老人的意愿, 努力争取出现最长寿的人, 并以此为荣, 甚至是违背人性令年轻的寡妇进行陪葬等。这些怪诞的、不合理的行为却在群体的行为下被合理化, 甚至成为不可逾越的制度。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牛结实的举动便显得异常不合情理, 因而群起而攻之, 在牛医生的带领下, 大家完成了一场集体式的谋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场谋杀是团结的, 甚至是带有牺牲的 (镇长因此而丧命) , 因而这场对野性的驯服, 对不合理的行为或者说罪恶的惩治与教诲, 更像是一场宗教式的救赎。虽然这场集体参与和策划的谋杀因其计划的精细缜密, 实施的众口铄金, 虚伪的堂而皇之而取得胜利, 但外来医生的一句“您看事情会不会是这样的”, 将这个与集体格格不入的牛结实的看似惹是生非的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认可。

其实在现实社会,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用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评点和孤立他人, 为了获得集体的认同而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 甚至对那些异议者总是欲除之而后快。我们都忘了,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义的, 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对错之分, 理应包容、接纳与自身不同的价值观, 避免成为扼杀异己的凶手。

(四) 自我意识与社会氛围

在牛医生精心策划的带领下, 村民别样的态度与目光以及各项诡异事件的发生给牛结实营造出一种自我怀疑的氛围, 他在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里逐渐迈入陷阱, 这便是“心由境生”。尽管之初他也怀疑过大家的行为, 但终在三人成虎的缘由下走向既定的结局。若所有人的观念相同, 便不会有矛盾冲突, 继而也不会产生戏剧性。个人因集体所营造的环境得了心病, 并被死亡, 这是个人妥协于集体的表现, 导演的立意不仅在于展现个人意识是如何被集体扼杀的, 更在于个人是如何在社会舆论的压迫下, 探寻事件的真相。外来医生对牛结实的死亡百思不得其解, 只能用类似于剥洋葱般的方式解开层层迷雾, 尽管整个大坏境是拒绝与抵制, 但仍旧会有小孩和傻子为其提供帮助, 这是导演暗含在其中的美好愿望。最终以外来医生的胜利而告终:在镇长临死之际为牛结实正了名, 帮助寡妇与孩子离开这个人心阴郁的小镇。其实导演并非是完全采用黑白二元对立的方式进行阐述, 这个世界原本的面貌就是多义的, 所以影片建构的是多种意义解读的空间:众人在牛结实被逼无奈、诚心道歉离开村子时, 这个之前作为对立面存在的群体又表现出了不忍, 甚至带有后悔的迹象。驱赶与扼杀的是他们, 怜悯与反思的亦是他们, 这便是众生相。

综上所述, 影片《杀生》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色彩, 以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为风格, 采用多角度、多线索即罗生门式的叙述模式, 以符号矩阵的二元对立为结构, 在极具象征色彩且高度符号化了的人物身上不露痕迹地隐藏了导演诸多有关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是一部具有自我反省意识的预言故事。

参考文献

[1] .雅克·奥蒙, 米歇尔·马利.当代电影分析[M].吴佩慈,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 .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

[3] .熊畅.试以格雷马斯矩阵分析电影<色戒>[J].山东文学, 2010 (4) .

寓言理论 篇2

学生:我读过《伊索寓言》。

贾老师:那是古希腊的作品。

学生:我读过《克雷洛夫寓言》。

贾老师:很好!那是俄国的作品。别光说外国的啊, 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经常通过寓言阐明道理。时至今日,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呢。谁能从小学课本里举几个中国古代寓言作品的例子说说?

学生:《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守株待兔》……

贾老师:记性真好。读了这么多寓言作品, 大家知道什么是寓言吗?谁能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

学生:我觉得寓言就是一个故事, 里面往往包含着一点道理。

贾老师:是的。请看课件———

[课件呈现]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

贾老师:寓言的定义清楚了, 大家能否说说, 寓言作品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从我读过的不少寓言作品看, 它们的篇幅一般都不太长。

贾老师:嗯。还有吗?

学生:我发现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人, 也有动植物, 甚至还有神仙鬼怪之类的。

贾老师:你很会思考。谁再接着补充?

学生:寓言作品中, 经常使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贾老师:大家总结得不错。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故事中, 借此喻彼, 借小喻大, 借古喻今, 语言简洁锋利,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学生:老师, 像《古代寓言二则》这样的课文, 我们该如何去阅读学习呢?

贾老师:对于像《古代寓言二则》这样的古代经典寓言作品, 我们不妨采用下述“三步曲”进行阅读学习。第一步:感知“言”, 听作者说事。

学生:“感知‘言’”怎么理解啊?

贾老师:“故事+寓意”是寓言的一般行文模式, 我们可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从其记叙部分 (即“言”部分) 切入, 借助注释, 把相关文字大意搞清楚, 然后,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所讲述之事表达出来。在概括事情之时, 要力求把作者所说事情的要素交代清楚, 过程陈述明白。

学生:哦。那第二步呢?

贾老师:第二步, 把握“寓”, 挖寄托之意。

学生: (俏皮地) 愿闻其详。

贾老师:我们可捕捉寓言中议论性的语句 (即“寓”部分) , 对寓言中的故事进行“多角度提炼”———展开发散思维, 由故事中的人、事、物等某一点出发, 展开发散思维, 力求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理性的提升。

学生: (点头) 有道理!

贾老师:第三步:读出“我”, 汲有益养料。

学生:什么叫“读出‘我’”?

贾老师:阅读的最高境界, 是读出自我, 进行创造性阅读。对于古代先贤的这类短小精悍的寓言作品, 作为现代人, 我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要能以全新的眼光去进行审视, 联系实际, 努力读出自我。

学生:这三步确实不错, 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古代寓言二则》, 一定能读出“真味”。

贾老师:事实上, 无论什么寓言, 中国的, 外国的, 古代的, 现代的, 采用上述方法阅读, 一定会获益匪浅。

上一篇:TS-01下一篇:门诊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