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杂想

2024-08-09

青春杂想(精选4篇)

杂想的碎语 篇1

诺,你看,这就是我,一个富于幻想、喜欢好吃的、听到自己欢喜的事会一刻不停的念叨、肥肥又爱美的小姑娘。哦对了,不能这样说,在年龄上,我已是大闺女了,心思去却停留在幼稚的小女孩的阶段,仍然不改“遇到好事欣喜若狂,好事落空伤心的想要自杀”的毛病。记得我曾经无数次的被老爸敲脑袋:“不长记性!”,也无数次的让老妈恨铁不成钢:“你呀你,啥时候才能长大!”所不同的是,小时候,一根棒棒糖就是我的安慰:吮吸着甜蜜的糖汁,时不时用舌头舔舔一圈一圈的糖果……自己一个人便能打发和棒棒糖一样甜蜜的时间,多么欢喜!蜜味让我忘了世界,只记得嘴里有一个带给我快乐的棒棒糖;长大了,单一的棒棒糖不再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寻要更美好的东西。幻想,我可以在美妙的幻想中获得愉快,现实世界有太多的残酷,思想被禁锢,上课要想老师所想,下课你的伙伴需要你,怎么办?于是,我找到了幻想。你看过《绿山墙安妮》吗?安妮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在幻想里虚构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伯爵夫人。我可没有那么夸张,我喜欢我所想。某一个寂静的.夜,闭上眼睛,打开窗户,任习习微风吹拂纱帘,躺在床上,亦或倚坐沙发,把身体舒展开,陷入幻想的境界。我是一个心地善良、生活朴素又勤劳的农家女;我是一位生活在名门、生活雍容但却不失善的本性的公主……在幻想的世界,思想任意驰骋,没有老师的喋喋不休,没有好友的纠缠,有的只是无忧无虑,有的只是自由自在。

杂想,无厘头的想法。一会儿扯到东,一会儿扯到西,天南海北,方方面面,天上地下,都被包罗在内。你准备想什么?学习?玩乐?吃喝拉撒睡,只要是你的生活有所顾及,就一定可以被想象到。不过,杂想是不能讲给大人们听的,他们已经成人,儿时的记忆力他们远去,大人不能理解这种心情,他们不懂孩子的心。大人的世界被工作充斥,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想杂想。

是不是,大人们都不会理解孩子的心,对吗?是的,也可以说不是,大部分都是这样,但也有例外。人尽皆知的杨红樱,你能说他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五、三班的坏小子》、《坏小子和漂亮老师》、为全国小姑娘写的《女生日记》,以及给男孩子们的《男生日记》……许许多多为孩子们写的小说备受欢迎,她对孩子的心情可真是理解的彻透。你读过《愿望树下的呼唤》了吧,作者是谁,伍美珍,一个致力于儿童文学的作家,她写出了“为青少年看的言情小说”,她理解孩子的心,所以她知道什么适合青少年,读者孩子才会接纳她。

杂想作文300字 篇2

六年的时间就像窗外的天气,下着小雨。看起来绵长,像是永远断不了一样。可如果时间到了,该结束了,雨还是会停。等它再下起来时,便又是另一翻了。这六年还像门外的雾,一直给人混沌、模糊、一直看不到头的错觉。但阳光一射过来,雾就散了,像它的到来一样让人手足无措。下一个雾天,又如刚开始般令人手足无措。

班中的同学就是一群登山伙伴,途中会开玩笑、捉弄人,也会相互扶持、共同发力。登顶后,望着辉煌的落日,每个人心中都会升腾起一片骄傲:那是我们的`成就!

按老师的话说,人生里有几个六年?有几个能让我们收获到硕果的六年?以往我可能理解不了,可现在,我才知道我们是如何奢侈地挥洒时间。到今天,我们宝贵的相处时间即将结束了,虽今后还能再相聚,但那时,我们肯定都同现在不一样了。

半个月的时间供我们相处,半个月的时间供我们学习。短短的时间里,希望我们还能不给自己留遗憾,一起发奋,一起努力。

杂想为题的散文 篇3

最近总是很容易就沉迷于一些事物中,当然并不是不好的事物,是很美的事物,无论物或人,昆曲也好,秋白也好,他们总是美好的,许多人不懂我 ,以为我太孤僻了,那只是个性使然,我是改变不来的,也是别人模仿不来的,我有我的喜好,我的鄙弃,这也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有时候人会很孤独,但那并不可拍,只怕是在错误的路上走着,只要是自己认为是对的路上,就算是孤单的,那也是清醒的,那也是应该的。信仰、灵魂这是许多人没有的,这也是许多人追求的,我也在探寻的。我倒是愿意承认是有灵魂的,这样就有所寄托了。上半年读罢史铁生先生的散文《病隙碎笔》,便觉得得世间是有灵魂的,灵魂是由肉体创造的,但是肉体的消亡并不代表灵魂的消亡,灵魂虽异于物质组成的肉体,但也是心念存在的.。虽然清醒的活着,清醒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是孤独的,但这也是要坚持走下去的。秋白已矣,灵魂风骨尚存,世间的万物又有多少说得清说不清了,不过要坚持自我、坚守本心罢了。对他的敬仰于对别人的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虽然其心之善也,然终究不可同日而语矣。莫谓我思迁善变,不过他确实令我敬仰,原谅我这能容这个词,其他词只能是亵渎唯独他的感情,这是单纯的真挚的、不夹杂私心的,单单只是敬仰,无风花雪月。他的生命、事业、信仰、文学、精神,容我在漫漫岁月里慢慢品评,时光仍在,不慢不忧。近来更爱江苏了,爱苏州、常州、南京,无论如何今生是一定会去的,那里他们的气息还浓,他们的身影还在。

等待之余的杂想散文 篇4

简单是美。无论美学家们对美做了多少种规定,至少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不但生活,灵魂也是如此。记得好像是科克托讲过的一句话,他说,画家总是在画布上涂了过多的颜色,音乐家总是在乐谱上写了过多的音符。写的真好!

当然,让我现在来说清楚什么是简单,恐怕也决非三言两语的事。不过是当废话说,我认为它至少应该是包含“少”这个意思。不论什么东西,两相比较,大概都是那个少一些的为好。记得一位朋友问我,你认为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也许看的多了,就像一个女人买了一柜子漂亮衣服,真要出门,反而不知选哪一件。想了半天才回答:我认为电影是对话越少,情节越少,人物越少的越好。像巴拉捷诺夫的《石榴的颜色》,这几方面都少的几近于零,只剩下了图像与声音,使人耳目一新,所以很难再被人超越。听说贾曼生命末期拍《蓝》,连图像都没有了,一个多小时的幕布上只剩下了一片的蓝色,表达了他对艾滋病、对死亡的感受。想想也让人心仪。不知今生是否还能看到,就是看不到也谈不上什么遗憾。

人生一世,一个人总不能把想要的都得到,都占住。看过德波尔拍的一部电影,叫什么忘了,画面非黑非白,没有任何图像,偶尔闪烁出几句对话,也简单得够味。但由于可能他毕竟是思想家,感觉生涩,不太艺术。讲到这方面,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凯奇的钢琴曲3′45″。除了开放琴盖的声音,再无其他的动静,真是大音希声。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寂静,是人生多么美好的一种境界!

过去读陶渊明,知道他弹的是无弦之琴,一直认为是中国人之至境。现在看来,今天最先进的`美国人已经接近中国人几千年前所达到的那种境界。讲起这些东西,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再举个例子:德莱叶和布列松拍的《圣女贞德》都可以说是世界名片。如果说贞德在受难前,内心经历了一百种情感变化,那么德莱叶是用了一百种表情来表现它,而布列松是不要任何表情。非要我取舍,我更喜欢布列松。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本来就不需要讲什么道理,特别是对艺术,只有一个喜欢不喜欢的的问题,你喜欢就看看,不喜欢就免谈。

我不过是说我喜欢简单的东西,既包括艺术,也包括生活,甚至穿衣戴帽这样的小事。可能是出于身上出油,脏又懒得洗,一生穿的衣服几乎只有黑、蓝二色,自以为很美。其实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像杜尚把小便器挂上艺术殿堂,把艺术还原成了生活自身。让人可以去感受生活本来的艺术之美,简直达到了禅宗的不二法门。但像他毕其一生的大作《溺水、照明瓦斯、瀑布》,就感觉太复杂,不喜欢。而像萨蒂,他希望把音乐变成餐桌旁的一把椅子。要求听众在他音乐的时候,随意谈笑走动,真生活。他的《玄妙曲》一首不过分把种,听了上百遍,仍感玄妙不已。像这些简单的艺术家,其高低优劣决非个人所能定论。但我认为他们至少是最看重观众的人,把艺术主权交还给了观众。让你去想:这家伙为什么这样搞?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生活?因为大家平日里太忙碌了,就是放个长假,也成了黄金周,与钱挂上了钩,没时间去想一下这些问题。

上一篇:七年级政治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下一篇:政治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