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实录

2024-08-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0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实录 篇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分享

学生浏览熟悉网页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前让大家通过网页中的“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很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学习,我们就可以对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课题,有没有同学能从中发现这首诗有哪些特点?

生1:是在描写雪天场景的。

师:哦,也就是“咏雪”,对吧?

生2:我从“送”“归”两个字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好,你真敏锐。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融合了“咏雪”、“送别”两个主题的边塞诗。

从初一至今,大家学过不少“咏雪”或“送别”的诗,能否举例说说你所学过的“咏雪”、“送别”诗中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高适的《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己比喻为渔翁,表现出一种独立寒江的傲慢。

师:傲慢这个词用得不够好,我想把它换成清高自诩是不是更贴切些呢?

生3:李白的《赠汪伦》,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深挚的友情。

师:两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宽广、深厚啊!

还有同学举例的吗?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沁园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师:…… 很好!

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希望大家能用心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是如何歌咏白雪,如何抒写朋友间的送别的。

二、内容理解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小了,看来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课文吧。

岑参作为唐代最突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打开书再读课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把文中有关奇情奇景的描写找出来,并用短语“ 奇 ”加以概括。我想提请大家注意,这里的“奇”既有奇特又有特别的意思。例如某某人奇高,前面是名词,表明对象,后面用形容词补充说明。现在就请大家抓紧时间开始,看看哪位同学找得多,找得快,概括得准确、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圈点勾画,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我们就进行交流,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展现自己的才华。

生1: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我看出了雪的威力奇大。

师:怎么卡出来的,请解释一下。

生1:雪把红旗冻得动不了了,所以说雪的威力奇大。

师:的确如此,按常理,红旗是随风飘扬的,可这里红旗却凝结不动,可见雪的威力之大。她很细心,概括得好,发现得妙。

生2:从“胡天八月即飞雪”看出胡天奇冷。

师:八月是什么季节?

生:夏季。

师:在许多地方,八月还是烈日炎炎,可胡天已是雪花纷飞了,可见其天气的寒冷,八月飞雪,的确很奇特。

生3:从“瀚海阑千百丈冰”看出瀚海奇阔。

师:是啊,不单是阔,还是一派冰封千里的浩瀚景象呢。

生4:从“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出梨花其繁。

师:梨花?

生:是雪花!

师:写雪花的什么?作者把雪花比喻成梨花是一番怎样的风貌?

生:有百草丰茂的感觉。

师:百草丰茂往往在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用花团锦簇的梨花来比喻压枝欲低的梨花,写出了雪花的什么特点?想想该怎么概括?

生4:雪花奇美。

师:笑,你很聪明,反映得很快嘛。

生5:作者想象奇丰富。

师:何以见得?

生6:把雪花想象成梨花。

师:是啊!作者把雪花想象成梨花,就使阴冷的天空突然增加了亮色,寒冷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盎然的春天瞬间绽放枝头。想象何其丰富、神气。

生7:胡天奇冷。

师:解释一下。

生7: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以看出。

师:这一句是互文见义。大家知道什么是“互文”吗?就是一个句子拆分为两个,翻译时把它还原成一个句子。这里的将军、都户应放在一起来翻译。即“将军都户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这一句的确写出了边塞天气的严冷。过去是“一生能掰五雕弧”的将士,现在是“角弓不得控”,过去是“金甲夜不脱”,现在是“铁衣冷难着”,可见天气冷到了如此地步。

生8:“愁云惨淡万里凝”看出愁云奇多。

师:“凝”怎么理解?

生:凝结,凝重

师:可见云很厚重。那云与雪有什么关系?

生:雪压得云很低。

师:雪凝结得又厚又密,云便更显得凝重了。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这个景象——“彤云奇密”。

师:以上诗句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能见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这就是作者讴歌的飞雪的`精神,这就是作者对雪的赞美。同学们对“奇”的分析多集中在前面的内容,有没有人从后面的四句读出什么?

生1:从“去时雪满天山路”可见雪奇多。

师:胡天上下一白,都笼罩在茫茫的白雪中,雪真的又多又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设计及反思

2.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方案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方案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案例

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分享

7.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反思范文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考教案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教案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何为意境? 简言之,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达到主观 (意) 与客观 (境) 的审美统一, 现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下简称为《白雪歌》为例, 进行赏析阅读。

《白雪歌》是一首边塞诗 , 也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 这是一首咏叹边塞奇异的雪景, 表现送友惜别深情的歌行体诗作。诗歌前十句咏白雪, 后八句述别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飞雪 , 风卷草折, 声声入耳, 历历在目。内地还是秋高气爽, 边地已是鹅毛飘飘, 劲风颲颲, 南来诗人的惊异之情不言而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 , 诗人因地制宜, 随物赋形, 信手撷取了边塞常见的冬雪压枝之意象, 发挥奇特的想象, 以大写意手法, 将朔方冬雪比作南国春花, 比喻新颖贴切。这冬雪压枝的奇景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 描摹出了塞外风光的壮美俊丽特色, 给予人无限新奇之感。使塞外严寒透露出融融春意,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真可谓“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颇富浪漫色彩。这是盛唐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盛唐之音的充分透射。正因为这样, 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描绘成春天遍野的梨花, 萧瑟的冬日才会幻化成一片温馨的春光, 审美对象 (满树雪花) 的壮美俊丽与审美主体 (诗人自己) 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度融合, 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毕竟是异域送客东归, 对在内地很少见到这样的雪景, 又对遍野梨花习以为常的关中诗人来说, 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故乡生活的眷顾, 咏颂雪景中寄托着诗人送客东归而引起的对家乡故土和家中亲人的思念, 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诗奇体峻, 意亦造奇”。殷璠的评价可谓一言中的。

“散入珠帘湿罗幕 , 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 湿”从细处着笔, 体物入微, 场景也由帐外移到了帐内, 风吹雪落, 冷寒潜袭。“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的高度不平等之下, 将军、都护身穿狐裘, 夜拥锦衾尚且冷得“角弓不得控”, “铁衣冷难着”, 那翘首盼望征袍的广大士兵, 他们身受的酷寒自然不言而喻。这从侧面写出边塞雪野的酷寒, 但这还不止表现自然威力的美和伟大,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反衬人们在与自然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中, 最终征服和掌握其所表现出的伟大力量, 在卫国战争中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从而反映出盛唐时代中华民族的雄大魄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赏阅雪景的美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 : 浩瀚的沙漠浓云密布, 冰天雪地。放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给人一种苍凉厚重的感觉。夸张的笔墨, 互文的手法, “愁”、“惨”又语带双关, 既点明了送别的环境, 又使我们体味到了离愁别绪。“天犹如此, 人何以堪”?

正是在这阴云密布、寒入肌骨的氛围中响起了音乐声, 诗歌自然由咏雪转向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置办酒宴, 饯别归客, 自然少不了音乐。“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举, 而不谈音乐本身, 借代手法告诉读者, 入目的全是胡器, 入耳的尽是胡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于离别之外另有一番滋味, “越鸟巢南, 狐死首丘”, 更何况诗人是一个家中还有老母妻儿的活生生的人。描写音乐堪称武侠小说中的“重、拙、大”之至高境界。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至辕门 , 时已黄昏, 看到的除了矗立在军营中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外, 就全是飘飘扬扬的大雪和白茫茫的一片雪漠, 给人一种清冷死寂的感觉。唯一能给人带来一丝亮色、一点暖意的, 就是那冰天雪地中的一面红旗, 但它却在吹折白草的劲风中硬硬地垂落着丝毫也不能翻动。可想而知, 旗帜上的冰凌是何等厚重, 塞外的天气是何等酷寒。雪中之红更构成凄美的情调。朋友却要在这样的冰雪天地中连夜赶路, “长路关山何时尽”, 朋友能平安到家吗? 绵绵情思正如那茫茫白雪一样, 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诗人毕竟是豪放不羁、意气勃发的盛唐人的杰出代表, 他以盛唐人特有的豪壮气概, 在冰天雪地的离愁别绪中寄激情和热烈于玉砌世界一点红中, 在凄冷境界中加入了一点暖意, 使送别的愁苦中蕴含一丝喜悦, 真可谓妙手回春。

“轮台东门送君去 , 去时雪满天山路”, 尽管依依难舍 , 但“送君千里 , 终需一别”, 然而大雪封山 , 朋友旅途会顺利吗 ? 惜别中暗含着对朋友的隐忧和关照之情, 不言情而情深义重。

“峰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辽阔的背景中峰回路转, 朋友已消失在视线之外, 而诗人仍然呆呆地凝望着面前留下的一串串马蹄印, 若有所思, 若有所失。他在想些什么呢? 有可能是为朋友“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担忧, 也有可能是为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漂泊无定、归期未卜而感慨, 也许是为送别友人后“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惆怅, 也许是念叨着家中“母老家贫子幼”的艰辛, 还有可能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瘠苦。悠悠情思正如那一头乱发一样, “剪不断, 理还乱”这句与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 此诗咏雪中送别, 感怀中咏雪, 把塞外的雪景描绘得壮美俊丽, 同时抒发了因送友进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 苍茫边塞雪野雄浑的背景又使诗作不失旷达和豪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盛唐边塞诗选.西北师大胡大浚主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 出示)

即飞雪(jí) 散入珠帘(sàn) 锦衾(qīn)薄(bó) 冷难着(zhuó) 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三)学习活动二:畅想

1.师:下面我们把视线转向注释,各读各的。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强调“裘”和“衾”都是形声字,上下结构,下面都是“衣”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强调此句互文见义)

2.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鼓励学生调动五官,深入体会,让描述更丰富一些。)

示例:

读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雪还在“簌簌”下着,帐篷外,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只见那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好像戍边的战士坚守着岗位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有两个活动:疏义——正面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描述画面——侧面解读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充分想象,打开学生的思维,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活动三:细品

1.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大家猜猜是哪两句?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师生共同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白之妙

(教师讲析)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的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通过马蹄的印痕,传达了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留白”。

留白,雅称“余玉”,是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使抒情更加含蓄深沉。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我们欣赏诗词,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意境,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之妙

师: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呢?

妙在时空的突破——雪花是冬天的景象,梨花是春天的景物,两者在时间上距离较远;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有距离,这样连接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妙在心灵的发现——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

妙在浪漫的色彩——梨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颇具浪漫色彩。

妙在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妙在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品析,是诗歌教学的着力之处。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了两个千古名句,并通过一定的背景介绍,感受诗人昂扬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在朗读中结束,留下回味的空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岑参及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 )代的(“ ”)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释题:

3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岑参( ) 散入( ) 狐裘( ) 锦衾薄( )

瀚海( ) 阑干( ) 羌笛( ) 风掣红旗( )

(二)课内探究: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分层?

2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3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1)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4重点语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5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三)拓展延伸

积累其他送别的古诗名句

(四)训练检测

1、你最喜欢哪两句?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雪上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和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6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 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军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 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 “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军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图,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图画。具体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篇7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阵语》)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的《春雪》)和“洛阳梨花落如雪”(萧子显《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篇9

这时候我忽然想起哪些,可又马上忘掉。

天宝十三年。

刺骨的严寒把我在追忆中共盈拽了出去,不过是胡天八月,满山遍野一片低迷的景色,过了一会儿,便纷扬叶落,但是一盏茶的时间,世间,已经是一片茫茫。

寒风刺骨,漫天飞雪,大将两手冻的拉不开弓,都护的神虎冰凉无法甲胄,战土们的披风斗篷在严寒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轿车冻硬了连风都没法牵引带。

此刻的长安城内,恰逢牡丹花开的季节,我好像还能想像出熙熙攘攘的热闹的街头巷尾。在干净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是永远不变的天空,在长安城里犹豫不决,飘在美丽的万紫千红之中。

凶猛的白驹上武的儿子穿着沉重的乔,英气逼人,热星的眼睛注视着乌云的萧条,注视着聚集了很长时间的天空巨蛋,心情好像很悠闲。

我明白有一个南方以南的国都牡丹花年年绽放,因此绯色的浓烟年年冉冉升起。

我还在北方地区往北想念长安,昼夜想念长安。

武子打算回北京,去哪个四季温暖的百花群的长安城?他将见到,长安的八月是怎样藏匿在一片灿烂的嫣红中,热情儿磅礴。眼圈略微潮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1、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大意;

2、能够把握住“雪”和“送”分析诗歌,描绘出诗歌的画面,赏析诗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中难点: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2、赏析诗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体味过李白送友人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不舍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些许惆怅……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是一别经年。“送别”便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重温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板书课题)学生翻看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二、解题:

请同学找出题目中读出的信息

明确:下雪的季节,送别,人物,歌行体

三、古诗默写:

1、考察学生的课前古诗背诵情况,明确易读错的重点字音如:散san衾qin薄bo掣che

2、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颜色粉笔在黑板上进行默写,一人前前10句,一人写后8句。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进行默写,能写出多少写多少。

3、学生纠正黑板上默写的错误,并对写错的字结合诗歌意思进行解释。

四、古诗学习:

1、这首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分为两个部分内容,能找出来吗?(雪、送)

2、找出哪些句子以写“雪”为主,哪些句子围绕写“送”?

明确:“愁云惨淡万里凝”之前是写雪,后面是写送。(前10句写雪景,后8句写送别)

3、诗人是具体怎样描写雪景的?又是如何来写送别的?

户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景图

室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送别气氛: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临别饯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送别图

临行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分别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诗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描绘,100字左右。

教师明确画面描述的要点和方法:找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色彩词,按一定的顺序用优美的语言组织起来。

约5分钟后,请同学读自己所写的文字,并进行点评。

明确:瀚海是沙漠而非大海,愁云并不是实指的云

5、诗中有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进行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写出了什么景象。

6、这是一首边塞诗,从哪里能够看出来,还能看出什么特点?

明确:胡琴琵琶与羌笛,还可以看出色彩,红旗,白雪

7、诗歌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饱含情感的朗读进行体味。

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作业布置:

上一篇:中国美容院行业分析下一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 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