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美丽的邂逅(通用12篇)
作文美丽的邂逅 篇1
有一种相遇,只发生在举足抬眸间,只需短短的一瞥,便让时光冻结,岁月止步,便在我心里种下永恒的温暖和感动。
秋风已至,席卷了这座城。树叶青黄暗换,随风飘离枝头,留自己在路上黯然神伤。不知不觉,风已带有了冬的寒冷气息,总是喋喋不休地缠绕在我身边,嘲笑我瑟瑟发抖的身体。
我站在公交车站,翘首以盼车的到来。当它终于出现在视线里,我不由得长长吁了一口气。上了车,我在一位老奶奶身旁站定。看上去老奶奶年纪并不算大,白发中还夹杂着黑色的的发丝,她带着一顶青色小帽,面色红润,正微笑着看窗外的风景。停止了对她的打量,我开始享受车内的暖风,它驱走了我身上的寒意,让我感受到一丝温暖。与暖意格格不入的是我寒冷的指尖,指尖上还残留着寒风的气息,我用力地搓手,想把冷气驱逐出去。
突然,一只略显苍老的手握住了我的手。我惊异地看向手的主人,却是那位老奶奶,她正笑意盈盈地注视着我。她问:“你这孩子的手怎么这么凉,车里这么暖和,难道你还冷吗?”我看着她那双慈爱的眼睛,此时,她眼中流露出的是满满的关爱。我猛然就想起了外婆,心中倏然一暖。我轻声道:“不是的,我的指尖常年冰凉,已经习惯了。”她露出一副了解的神情,拍拍我的手,像外婆一般叮嘱我:“要多吃饭,不要挑食,挑食哪会有好身体啊……”老奶奶对我说了很多关怀的话,那时那刻,我眼中盛满了她的慈爱,感受着从她指尖传递过来的温暖,心中对她充满了浓浓的感激之情。
告别老奶奶,我下了车。此时我已经浑然不觉秋风的凛冽了,因为心中装满了她传递给我的爱的温度。谁又会想到,陌生人给你的温暖会支持你度过一季的萧索呢!
我把这次邂逅装在心底,让她成为温暖我一生的美好回忆。
作文美丽的邂逅 篇2
(一) 拓展阅读的概念
拓展阅读, 就是以文本为中心, 拓展阅读相关的作品。可以从节选的文本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部作品;从文本拓展到与文本内容相似或者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文本拓展到阅读作者的其余作品;从文本中所写的一个人物、一种景物、一个事件、一种细节、一种写法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拓展到阅读有关的作品。
(二) 拓展阅读的作用
1. 拓展阅读可以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
拓展阅读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 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中, 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 拓展阅读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激发创意
拓展阅读通过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涌现创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进而走出文本, 运用文本。
3. 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人生
活到老, 学到老, 当阅读成为习惯, 当阅读成为享受, 学生的阅读人生会更精彩。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 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体会中华汉字的美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这一目标的达成, 与语文教师的引领与推动分不开。不管是课内的拓展阅读, 还是推荐的课外拓展阅读, 都需要教师不断创设阅读情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们在广泛的阅读中生成智慧, 引发思考, 开阔视野, 用文字浸润生命, 用文字传承美好。
二、“语用”的概念及意义
(一) “语用”的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 我们所说的“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 它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运用能力。
(二) 重视“语用”的意义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在处理教材时, 教师不但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把握文本的内容, 体会情感, 而且要十分关注语言的形式、表达的方法。因为只有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 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与“语用”的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着眼于课堂、着眼于教科书的做法, 提倡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这个开放, 既指思想上的开放, 也指教学内容适度合理的拓展。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需求, 对文本进行延伸性和拓展性的阅读, 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拓展阅读, 比如, 相关文本的补充、相似文本的比较、节选文本其他内容的介绍、相关信息的链接等, 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
正如崔峦老师所言:“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分内职责。用教科书教阅读, 有不小的改革空间, 但毕竟是有限的, 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考, 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主动提出困惑和问题。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正如尼采所说:“谁要学习飞翔, 必须要学习站立、奔跑、跳跃和舞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定要靠学生亲力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
四、拓展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
听、说、读、写都属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范畴, 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学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拓展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 听, 提高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良好的倾听习惯, 专注的倾听品质, 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倾听带给学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纯粹的阅读文字。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文本内容, 以听的形式进行恰当的拓展阅读, 也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1.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外国名篇名著”单元, 本组课文包括两篇外国短篇小说, 两部外国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只介绍了梗概和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我在教学这两篇课文前, 调查了已经阅读过原著的学生有哪些, 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作品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 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课堂上, 学生们有的围绕《鲁滨孙漂流记》交流了鲁滨孙遇险岛上的经过, 包括建房定居的过程、养牧种植、救“星期五”的经历;有的围绕《汤姆·索亚历险记》交流了汤姆·索亚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的经过, 到岛上当“海盗”的经过, 到鬼屋寻宝的经过等。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 听后, 他们更加关注人物的命运, 不仅在课内认真听, 课间积极交流, 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拓展阅读原著, 写好阅读感悟。
2. 以积累语言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第一则《学弈》出自《孟子·告子》,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 强调了“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学完全文后, 我请学生们配乐欣赏了孟子的名言“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等名言, 在优雅的乐曲声中, 认真倾听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我又顺势给他们补充讲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 下课时, 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些拓展的孟子名言。
第二则《两小儿辩日》一方面表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圣人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本学期的必读书目《论语》, 我拓展出示了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等, 我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给学生们听, 学生们自觉跟读, 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名言。
3. 以巩固知识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是介绍民风民俗, 每篇课文的作者均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介绍。例如, 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为了巩固并让学生习得这些不同的说明方法, 在学完全文之后, 我拓展设计了一个听的练习。
我给学生们朗读了《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个片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高28米, 面积2 380多平方米, 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 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 装饰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琐窗, 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 色彩鲜明, 雄伟壮丽。”以及《话说琥珀》中的一个片段:“有一颗琥珀, 仅有2.8厘米宽, 里面含有62只昆虫, 分属6目14科, 堪称‘琥珀昆虫园’。”让学生们分别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们在紧张的听和思考过程中, 巩固了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二) 说, 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
说, 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在课堂教学中, “说”有各种形式, 比如常态的问答、口语交际、交流搜集的资料等。我们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使用是否准确、生动、鲜明、流畅、严谨、有条理。
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 开展拓展阅读, 进行说的训练, 比如, 讲故事、介绍作者、介绍作品等。在说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 突出重点说;对比原文说, 说出理解, 说出感悟。
1. 以“说”代“读”, 促进理解
有些课文浅显易懂, 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讲读, 可以结合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阅读同类型文章, 出示几个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促进理解。
比如, 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桃花心木》之后, 学生们习得了“借物喻人”这一种表达方法, 懂得了课文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时我拓展出示作者林清玄的另一篇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 让学生们在自主浏览的基础上说一说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这篇文章也是运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 借百合花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来比喻人。说明白了, 也就代表读懂了, 不需要再一次又一次地读。
再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顶碗少年》这篇课文通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说明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的道理。在学生感悟道理的基础上, 我拓展出示了另一篇同类型的文章《“成”与“功”》, 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说一说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很快就明白了文章说明了“成功来自于艰苦的奋斗”这个道理, 用了4个事例:王羲之和洗砚池的故事、滴水穿石的事例、李时珍遍尝百草写《本草纲目》的事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的故事。说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一个人的说, 会引发其他同学更多的思考, 最终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
2. 以“说”代“写”, 说写结合
虽然说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是“写”, 但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以“说”代“写”, 说写结合,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匆匆》这篇课文, 文笔优美, 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以及自己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人生态度。
课文中可以仿写的点很多, 比如:“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个排比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
再比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这个比喻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
在结尾我还设计了拓展阅读《明日歌》,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学习的感受。
后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节奏, 我将后面两个写的环节调整为口头说一说, 同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时间流逝的匆匆, 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3. 以“说”代“练”, 减少负担
新课标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倡多读、多写、多积累。确实, 采用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简单可行的语言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切不可顾此失彼, 要掌握好练习的质与量, 适当的时候, 我们可以以“说”代“练”, 减少学生的负担。
比如,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关于“人生感悟”的课文后, 我拓展阅读了选读课文《养花》, 设计了八道练习题。
笔者最初的想法是选读课文以练代讲, 节约时间。后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练习设计量过大, 因为虽然是以练习为主, 但是必要的阅读、梳理、交流还是不可缺的。所以我根据课堂教学实情, 将第1~5题全部改为口头说一说的形式。虽然没有通过书面作业形式实际检测到每名学生是否真的掌握, 但通过请更多人“说一说”的形式, 还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参与讨论、交流, 掌握了知识。有些动作快的学生还能主动在书本上做笔记, 进行知识的积累。
(三) 读, 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
朗读, 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有了语音, 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 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 适当拓展阅读, 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的实践,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积累, 在读中提升。
1. 以读促背, 夯实基础
“腹有诗书气自华”, 13岁以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阶段, 积累背诵几百首中华经典诗文, 可以丰富词汇, 提升语感, 感知篇章结构的妙处。
例如,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 虽然书本上只出示了十首古诗词, 但是我们可以以点辐射、拓展阅读, 进而积累更多的诗词。
可以是同一类型的其他诗词, 比如《鸟鸣涧》是一首山水诗, 我们可以拓展朗读、背诵积累其他的山水诗, 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等;《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其他的送别诗,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等;《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其他咏物诗, 如《墨梅》《咏柳》《竹石》《咏鹅》等。
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其他诗词, 比如《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王维的其他诗词, 如《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积累杜甫的其他诗词, 如《绝句》《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等。
2. 以读代讲, 促进理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声调的美妙, 而且能使学生领略文章的用字、句法、章法等方面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读, 促进语言的感悟、理解。
比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 如何感受老舍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 太多的讲解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所以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去读, 去体会。在读中, 学生从“到年底, 蒜泡得色如翡翠, 醋也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天一擦黑, 鞭炮响起来, 便有了过年的味道。”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从“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处处张灯结彩,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红火而美丽。”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通俗明白的特点;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幽默诙谐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另外两篇写春节的文章片段: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 在对比阅读中, 使学生懂得了:同样的题材, 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今后的习作中, 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写法, 写得与众不同, 写得别具一格。
3. 以读促写, 实现迁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写作基于阅读,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只有“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读写结合, 读写贯通, 以读促写。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 比如字词的巧妙选用、标点的特殊使用、句子的独特表达、语段的独特结构、篇章的独特布局等, 我们要深入文本, 反复阅读, 探寻语言形式方面的奥秘。在此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 开展写的练习, 实现写法的迁移。
比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北京的春节》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 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 从“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等几个不同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的喜庆、热闹的特点。其中“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灯的数量多、品种多。学生们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找到这个段落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从不同方面表现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排比句等修辞手法。
在此基础上, 我又拓展出示了写节日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等, 让学生们读一读, 体会在写节日时我们还可以融入相应的古诗词, 可以为作文增加一份独特的韵味。
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 学生们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描写一个节日的习俗特点”就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了。
(四) 写, 运用语言最直接的途径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所以, 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篇章结构等的学习, 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 开展写的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就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很丰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们要敢于取舍, 少一些分析, 给写以必要的时间。写的过程是大脑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 是运用语言最直接的方法, 这个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迁移。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各种形式的拓展阅读, 来进行写的练习。
1. 仿写, 学习习作的起点
所有的创作都始于模仿。当然仿写只是起点, 不是终点, 仿写只是方法, 不是目标。结合文章特点的迁移性仿写, 有助于学生习得典型的写法。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中表达形式的印象, 我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小木船》的一些句段, 进一步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 (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突出中心, 使抒发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强化) , 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特点) , 倒叙手法的作用 (可以突出当时的情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 突出难忘之情) 。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一个仿写练习, 写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尝试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虽然是作为周记来布置, 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完成, 初步学习运用了以上语言表达形式。
2. 续写, 文本理解的深化
续写是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对原文所进行的一个拓展延伸, 一般要求符合原文的主题。续写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凡卡》,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的信的内容, 并以回忆的方式插叙了他在乡村的生活, 表现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课文结尾写道:“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 就戴上帽子, 连破皮袄都没披, 只穿着衬衫, 跑到街上了……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我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 写一写凡卡寄出信以后的命运。在学生动笔之前, 我拓展出示了:“凡卡写于1886年, 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 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 他们深受剥削, 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的爷爷在三个月前已经去世了。”
资料的拓展补进,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以及迎接凡卡的将是一个多么凄惨的命运。在此基础上, 学生进行了续写的练习, 他们大部分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和拓展的资料从挨打、挨饿、挨冻、孤独无助等方面表现凡卡的悲惨命运。
3. 补写, 由薄变厚的艺术
许多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运用了“留白”的艺术, 在文章中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主题, 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抓住“空白”, 进行补充、拓展, 从而实现习得语言, 内化表达方法。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 进行合理的想象。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顶碗少年》, 讲到顶碗少年两次失误后“呆呆地站着, 脸上全是汗珠, 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此时的顶碗少年信心顿失, 勇气锐减。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 手捧着新碗, 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在这里我设计了补写的练习: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主题, 我拓展出示了几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来自拼搏”等, 学生大部分能够结合上下文以及提供的名言进行合理的想象, 并尝试做补写的练习。在写的过程中, 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宽容和鼓励能给予别人力量”, 感悟到“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 不怕挫折, 敢于拼搏”, 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五、思考
新课标强调要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从教学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策略实施到课堂结构等, 都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 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合理的变化。要更加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变“理解内容”为“研究写法”;要更加注重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 变“分析推理”为“言语实践”;要发挥教材“例子”的功能, 变“学习课文”为“学习阅读”。
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都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引起关注的。课堂上,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 应成为言语实践的过程, 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条件为学生言语实践提供各种机会和载体。而适度的拓展阅读, 可以强化教学主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是学生思维的一种扩张。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 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本身, 要尽可能地拓展延伸, 以课内带课外, 以一点带全面, 开阔视野,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有效的拓展阅读, 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 内容不在于多广, 不在于多深, 在于适度, 在于恰到好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我们在对课文进行拓展时, 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 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否则, 再精彩的拓展, 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 没有拓展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忽略文本的人文价值, 要牢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崔峦.落实年段学习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 .
[2]李作芳.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7) .
命题作文“邂逅美丽”写作指导 篇3
邂逅美丽,如同荒漠遇见甘泉;邂逅美丽,恰似清风拂过山岗;邂逅美丽,胜过人间任何的盛宴……
请以“邂逅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解读文题。邂逅,应该是无意的、偶然的一场相遇,应该是没有事先邀约过的一场相遇,应该是大自然的纯净美丽与人性的真善美的相互辉映。美丽,可以是自然的事物,可以是人身上显现出来的光彩,亦可以是领略到的人生憬悟,总之,“美丽”不仅是外在的美丽,更可贵的是颇具魅力的内在美。
美是直观的视觉感受,如蓬蓬勃勃的花苞,如掠过面颊的清风,如肆意飘洒的麦香;更是生活中的浓得化不开的两手交握的温情,清新自然的笑靥,饱含无限关爱之情的师恩,开门一刹那守候的至爱亲情;亦是心灵后花园中瞬间爆芽的思绪的种子,精神的张力,情感的绽放。这一切,都在那不经意的邂逅之时,春暖花开!
升华领悟。上帝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眸,唯有用它发现美,才能真正让心灵深处的另一双眼睛,打量这个纷繁的世界。“一花一叶一世界”,唯有倾心,才会在平常的日子中,一经邂逅,自会真切地观察并感受到生活的美丽。而有时,无意识的、偶然的悦纳美好,才是真正惊心动魂的美:山野之中邂逅的,是不受城市污染的干净纯洁的美丽;精神王国邂逅的,是万千哲人思维沉淀结晶的美丽;人生领域邂逅的,是历经风霜雨雪的沉着坚定;青春世界邂逅的,是散发活力的五彩缤纷。这些人生的宝贵财富,是经历过后的馈赠,更是生命之珠经受磨砺之后的慧光!
邂逅美丽
◎金麟
悠悠阳光,徐徐清风,碧然流水,自由白鸽,还有那安宁的人们,那是与你的一次邂逅,宛若梦境一般的美丽。
夏天,在水城。我和家人缓缓走过又一个拱桥,惊讶地看到了一个广场。说是广场,倒不如说是给匆匆浏览名胜的游客们小憩的驿站。我寻了一个位置坐下,只觉得身心都放松了,终于得以停下时刻紧绷的神经。
就是在这时,遇见独一无二的你。
广场的座位朝向流水,有当地小船停靠在岸边,船夫们大多静静地看着报纸,直到有游客走到身旁才慢慢地放下,懒洋洋地站起身。此时正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候,不那么炙热的阳光流转着她的明媚,暖意满怀。白鸽在空地上来回踱步,伸长了脖子好奇地打量。它们不像别的地方的鸽子那样认生,丝毫不惧怕人类的样子,甚至会突然飞到你身旁,啄走食物然后再心虚地快速扑腾着翅膀飞走。它们是那样的纯白,似乎能够与身后的白云融为一体,那样的悠闲自在,是我从未见过的一种风景。
这安定闲适的气氛,与游客的嘈杂之声形成鲜明对比。坐在广场上的人们大多是当地人,他们有的像船夫一样捧着报纸,细细品读,嘴里还不住念叨着什么,像僧人一般气定神闲。也不乏有同伴坐在这里相互交谈,他们大多靠在一起轻声细语,好像是怕影响了旁人。流水匆匆又匆匆,却怎么也带不走这里的温情。时光也默默放慢了脚步,是因为这里的悠闲吗?
我轻轻地离开,轻轻地踏足在每一块斑驳的石阶上,这份古老与破旧,在人们的精心维护下,也成了精致的美丽。人们悠闲自在、互相照拂的情景震撼了我,涤荡了我的心。那一瞬间,我感到水城那纯净无尘之水在我的心田静静流过。那一瞬间,我只愿这汪碧水永远是安定安宁的。
邂逅美丽
◎程果
人,总是在绝望的深渊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题记
合上《我与地坛》的书扉,沉浸在大气磅礴的生命之美当中,流下几滴滚烫的泪水。
荒芜却美丽的地坛
就在那个万念俱灰、空虚寂寞、冰冷绝望的下午,他坐着轮椅,一路都思考着如何死去,不经意间,跨进了那个等待他许久、蹉跎了几百年的园子。这场邂逅,是上天冥冥之中的注定。那个废弃的古园,一面蚀坏了浮华的雕饰,一面剥落了朱红的油漆,往日的繁华如烟云般散尽,九曲回廊间,只留下一点破败而伤感的古迹,如一场残缺的梦,杳无人迹。然而,青青油油的小草却在砖缝内潜滋暗长,那几棵茂盛的古树在无人的世界里更加活泼,一树白色的小花如满天的星星,明亮姣好,暗香浮动在整个园子里,长风沛雨之中,冰凉的雨点溅到草木上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蝴蝶从被阳光映得斑驳的白墙那头,飞到亭子上的老藤萝上。这样一派充盈着生命气息的美景,恍若一个完美的梦境。自然的伟力,生命的芬芳,缘于一场无意识的邂逅。那个下午,这场美丽打动了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忽而残废了双腿的青年,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有我轮椅的轨迹的地方就有我的母亲。”
记不得已是多少次,她在天快黑的时候,瞪着一双焦距失常的眼睛,去那个废弃的园子里,小心翼翼地寻找她那个因命运而失望的儿子。蓝得澄澈的天空,被灼得如火的晚霞畅快淋漓地蘸红,昏黄的光线明明灭灭地在傍晚清凉的空气中浮动,“吱呀”一声,她费力地推开沉重的木门,踏上染着苔痕的旧石阶,走向身旁那根繁密的古树。树叶青青,虬枝向着四面八方伸展,空荡荡的树下,只有一只松鼠落荒而逃。“奇怪,他上次还在的呀。”自言自语中转过身,向着下一个古楼走去,佝偻着背影低下去,在地上仔细辨认车轮的痕迹。阳光下,仍然没有那个孤独的身影,她担心极了,大喊大呼,惊飞了一群乌鸦。远远望去,她的身影是那么渺小无助,但,支撑着她不被绝望的潮水所湮灭的,是那个至高无上的母爱。蓦然回首,邂逅那个母亲,她的眼神里,有跨越了千山万水、千刀万刃也永不磨灭的坚强与美丽。人世间,最伟大的是母爱,最美丽的是母亲!
憔悴而不屈的生命
多少次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次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次笑着,而饱含泪滴。
你是轮椅上的巨人,古园中的圣人,我们所敬仰的人。
在青春的季节里,你应在开满山花的美丽人生中奔跑,尽情享受着长风沛雨,然而,命运偏是这么无情,这么冷不防便夺走了你奔走的自由。坐在轮椅上,你哭泣,你嚎啕,你大笑,你绝望,一切的一切,都崩塌了,灰暗了。
然而,想到死,无数遍地想到死后,竟对生的这个世界,多了些好奇和留恋。
为了母亲,为了地坛,也许活着,也不是什么坏事。
在生与死之间的痛苦折磨中,你不经意拿起笔,从此,许多个日日夜夜中的热泪与鲜血,流淌在白纸之上,从不停息。你疯狂地写,写,写,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你还想继续活着,证明病魔没那么可怕,证明,生命是不屈的,坚不可摧。
无声,热烈,美丽的鲜花,在心头开放。
这才是生命啊!
在书扉间,我轻轻叩问,低头辗转,无意之中,邂逅着这场美丽的生命交响曲。
“要是有什么我没有说,地坛,你别以为我是忘了,有些事,不能说,不能想,但又不能忘……”
几千万字之中,我邂逅了一个人生命之中最美丽的时刻。有自然的生机之美,母爱的伟大之美,生命的拼搏之美。
邂逅一个高尚的灵魂,给我留下的,是震撼,是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处于逆境之中,但揩干眼泪,回想起生命之中的美丽与爱,你会变得坚不可摧。怒放的生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品读《我与地坛》,邂逅美丽。
邂逅秋天的美丽作文 篇4
“来看一看,尝一尝唉,热气腾腾的锅盖面“卖面大叔的叫唤声带我回到了千年前,我看见了三国时期的三雄争霸,军队从西津渡口上岸,势不可挡;我看见了宋朝,唐朝,明朝,清朝大街上的人群,女子们穿着自己制作却充满江南独特风采的手工衣裙,带着玉镯的纤纤细手抚弄着自己的青丝,一举一动都是江南大家闺秀的样子;孩童们手中握着一串最爱的冰糖葫芦,一边娇小的身躯穿梭在人与人之间的小缝中,一边又伸长了脖子努力看向路边小摊,希望发现些新奇的小玩意。
微风抚过,吹乱了我的发丝,挡在了眼前。伸手撩走那几缕头发,眼前如电影般的场景已消逝不见。
一扭头,却见一位老婆婆在用双棒缠绕着如蜜汁般的绕绕糖,那熟悉的香味向我涌来,悄悄地窜进鼻子里,让我全身的每一个角落都为之一震。“妈妈,我要吃绕绕糖。”回忆像默片播放着,一个三岁大的小女孩为要吃糖,在缠着母亲。母亲莞尔一笑,抱起小女孩,向那卖糖人走去。我接过老婆婆手里的竹棒,分开来,缓缓绕着,突然意识到,那个因为力气太小而绕不到糖,总是喊母亲帮忙的小女孩长大了。轻轻抿上一口,味道还是那么熟悉,那么温暖。
带着最喜欢却是最难得的绕绕糖,没走上几步就看见一户人家,外墙上的爬山虎红了,爬满了整个院墙,红得像火,红得富有生机。想伸手摸它,可当我的手距离它只有几厘米时,风来了,这次风拉起了爬山虎的手,向我靠近。冰冰凉凉的感觉,只一闪而过,风很小气,只让我和爬山虎小小地握了一下手,但我还是很满足。
西津渡改变了我对秋天的看法,原来秋天不光是凄美的,还是充满回忆的,温暖的,充满生机的。
美丽的邂逅作文700字 篇5
我右手拿着伞,左手放进口袋了保暖。天气渐渐暗下来,仿佛有一双巨手正在用黑布把明亮的天空遮住。
看着这淅淅沥沥的雨,我不禁担心起来。因为已经快六点了,家里人一定会担心的。想着想着,我走路的速度不禁快了起来,没想到这淘气的雨滴,也走得快了起来了。
看着在雨滴里奔跑的行人,我孤单地走着。走啊,走啊。
呼,呼。寒风吹在我比较百褶的脸上,犹如用玫瑰的刺,扎在我的脸上,令我吃痛。
唉,终于到家楼下了。可是当我刚走到门口的时候,却看见了一位驮着背,很矮。身上穿着比较薄的衣服,推着垃圾车。慢慢地在雨里,安静的走着。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一颤。默默地站在原地看着那沧桑的身影在我眼前,走过。越来越远,我快速跟上她,每一个脚步都是从内心的请求而走出。我把伞全部倾向她那瘦小的身上,任雨滴拍打在我的身上。
这时,那位老奶奶感觉到我在她的旁边。用十分低沉而和蔼的声音对我说:妹子,给我打伞啊。
我用比较害羞地语气对老奶奶说:嗯。
就这样慢慢地雨停了,而温暖却在我的身边从未离开每一次的邂逅都是命运的开始,经过却是最美的,结局却是最迷人的。不管是他,还是她,你我的相遇总是抹不掉的过去,未来。
高一语文 美丽的邂逅作文素材 篇6
7月是个耐人寻味的日子
华灯初上 在人行道上 情人手牵着手 领悟着情人节带来的欢笑 在这酷热而兼并着疯狂的月份
我学着忍耐 学着开心 学着在新时代奋发图强 8月是个不失凉爽的日子 当我听着曾佚可的狮子座时
想起了那天高气爽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也许只有自己经历过。
痛过。哭过。苦过。失败过。
人生的长帆才能飞扬起航。。
9月,我们肩并着肩,漫步在花前月下,仰望着天空
发现世界其实真的很美好,如果
给我一次从来的机会
我会说 I LOVE YOU 10月,回首,我们在相聚,在这迷人的时刻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已渐渐爱上你
在,历史性的这一刻
我们 将会继续
用心
爱心
作文美丽的邂逅 篇7
一、沿对角线折叠
例1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 = 8cm,把矩形纸片沿对角线AB折叠,点B落在点E处,AE交DC与点F,若AF =25/4cm,则AG的长为( )
A. 4cmB. 5cmC. 6cmD. 7cm
点评: 沿对角线折叠,对角线就是对称轴,根据折叠的性质找等量关系.
二、使对角顶点重合
例2矩形纸片ABCD中,AD = 4cm,AB= 10cm,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 = DE =_____ .
解析: 设DE = xcm根据折叠知: BE = DE= xcm,∴AE = AB - BE = ( 10 - x) cm,又AD= 4cm,∠A = 90°.
在Rt△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DE2= AD2+ AE2即: x2= 42+ ( 10- x)2,∴x = 5. 8. 故填5. 8cm.
点评: 沿折痕EF折叠,点B与点D重合,折痕EF是对称轴,得到BE = DE.
三、使一角顶点落在长边上
例3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的点B'处,点A落在点A'处.
( 1) 求证: B'E = BF;
( 2) 设AE = a,AB = b,BF = c试猜想a,b,c之间的一种关系,并给予证明.
解析: ( 1) 证明: 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EB'∥BF,∴∠1 = ∠2,
由折叠知: ∠1 = ∠3,B'F = BF.
∴∠2 = ∠3,B'E = B'F,∴B'E = BF.
( 2) 猜想: a,b,c之间的一种关系为a2+ b2= c2.
由( 1) 知: B'E = BF = c,∴ BE = B'E = c.
∵∠A = 90°在Rt△AB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E2+ AB2= BE2即:a2+ b2= c2.
点评: 根据折叠的性质,找数量关系. 应用勾股定理.
四、使一角顶点落在对角线上
例4如图所示,矩形纸片ABCD中,AB= 4,AD = 3,折叠纸片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折痕为DG,则AD的长为( )
A. 1 B.4/3C.3/2D. 2
美丽的邂逅 篇8
那是一群柔弱娇小的女子,带着一脸精致的妆容,穿着一身火辣辣的金色,顶着一头黑水银般的秀发,手上戴的是逼射人眼的金指套。
她们的神情沉稳而安定,裙上镶嵌的亮片,也仿佛从来没有闪耀出光芒。
可是,瞧——
鼓的声音响了起来,金属亮片随着起伏的音乐闪耀起来,仿佛和尚的诵经声,一会儿如“大江东去,浪淘尽”,一会儿如潺潺流水击在石头上的“噼啪”声,又如同串铃在叮当作响……
她们用力挥动纤细而又强健的手臂,如千万只大鸟,在扑扇着它们的羽翼。十几个小女子,此刻仿佛十几只婀娜的、刚毅的、玲珑的金凤凰,闪耀在你的眼前。
花飞蝶舞般,是缤纷柔美的身姿;明媚太阳般,是不断逼射人眼的金色;彩绸飞旋般,是伸展灵活的双臂;晨星闪烁般,是透着万般光芒的眼眸。
宽广的舞台上,爆发出一场多么震撼人心、激情四射的舞蹈啊——千手观音!
这舞蹈使人在万分困倦下睡意全消,让冰冻的气氛立刻腾出热气,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一振。
她们旋转着,奔突着,闪烁着。仿佛要把天地搅为一团,又仿佛霹雳般疾驰在天边,旋风般转瞬即至撼天动地。
她们舞动着,莫非是要抖去一切杂念,抖去一切束缚吗?是让生命尽情地在这里爆发吗?
感受着千手观音,那不羁与狂热的生命激情,让我的心灵为之动容。
她们就是这样一群女子,上天没收了她们倾听与诉说的权利,但她们的生命并没有为此而失去精彩,想来,我就是在那一次短暂的邂逅中品味到了生命的精彩。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一中‖指导教师:武子千
看过“千手观音”舞蹈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极致视觉冲击带来的震撼之美,而舞者们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动容,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汗水凝聚,无数遍手语练习……凝结成了这个精彩的舞蹈,坚持的力量让生命之美升华璀璨。
小作者将对舞蹈的赞叹和感动融入了字里行间,从视觉到听觉,从色彩到声音,从比喻到排比,纵情描绘,辞藻绚烂,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舞步都犹如在读者眼前绽放,华彩纷呈,美轮美奂。是的,舞者们说不出听不见,但她们却用身心演绎出生命的动人旋律,“那不羁与狂热的生命激情”,让小作者的这次邂逅不单对美折服,更发出了对生命力量的祝福与礼赞。
【适用文题】难忘的画面;心灵之声;遇见生命的美好……(小风)
邂逅美丽作文 篇9
因为是一个慢热的人,一般第一次认识对方,我说话会很客气很拘谨,一般也不多话。对于清风,可以说不是陌生人吧,毕竟,我们说过,彼此是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文字最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折射。但是,早就有清风的扣了,只是一直没有加为好友,因为觉得,说不定,清风,只是对我的文字有好感,对自己的做人做事并没有好感呢,就给彼此留一份神秘吧!
但是,昨天,我开始发现,自己是错的!能够多一个朋友,总是好的!在心中,也开始为清风挪出了一个位置!说真的,so happy! 又收获了一份友谊,又多交了一个新朋友!好久没有交新朋友了!
昨天,发说说,然后清风看我的文章也知道我的烦恼,说了很多在理的话,尤其是她拍照片过来说心情不好吃一颗糖之类的话,那个时候真的,暖!因为糖,于我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东西!第一印象这种东西很可怕!只要和这种东西的第一印象是美好的,以后就会对这种东西产生好感,而第一印象是不好的,以后,也很难再好感!就是这样的,糖果,就是这样!
美丽邂逅作文 篇10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踏上寻春的路。走在番禺莲花山公园的小路前行,我边走边唱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时的歌谣。路很宽,两旁原光秃秃的绿化树,现长得生机勃勃、嫩嫩的树牙似乎以从寒冬的萧杀中苏醒过来,格外清新。
这时,不远处传来“哗哗”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我循声来到一条小瀑布,清澈的溪水撞击着岩石,迸发出漂亮的水花,似乎在向世界宣扬着它的活力。春天真的来了,湿润的岩石边长了许多茂密的枊树,柳枝千丝万缕,长出了小小的嫩芽儿,微风拂过,翩翩起舞,像是个小女孩在跳舞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时不时还向我“招手”。枊树下小草争先恐后的破土而出,还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虽然花很小,但淡蓝色的花瓣似乎渗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光彩,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在这个时节传递着春的气息。
走过小瀑布,视野忽然开阔起来,大片大片的桃花园里,桃花林中一朵朵花正在竞相开放,美不胜收。开满了鲜艳的桃花,好像大家都不肯“相让”,有红的、白的、紫的,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地上绿青青的草地,显的持别精神抖抖。桃树上欢快跳跃的小鸟,配上明媚和煦的阳光和温柔的春风,正在春风中尽情地舒展着身姿。
美丽的邂逅 智慧的感召 篇11
在该书的首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开篇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不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啊,我也一直困惑:难道对这些学生就只有一个办法——放弃吗?作者马上给出了一个答案:“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容易理解,也是我所认同的。“脑力劳动的领域”这个新颖的词吸引我继续看下去。教育家为了让我们看懂,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他首先作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让刚入学的7岁儿童去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一样。同样的道理,在脑力劳动的领域,孩子们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我们也应该细致地了解他们在每一个阶段能做到什么程度,研究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接下来,他用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数据来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还将自己在听课过程中做的精细的研究作为事实论证。不用往下看,开篇之作已经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捧着书,像捧着一颗价值连城的珍宝,我细细读着,慢慢品着。我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地引领着,一路前行。很多时候,我把书轻轻合上,静静地让思绪流淌,流淌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世界各地都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位睿智的教育家用伟大的理想构筑起自己的教育之路;流淌到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学生嬉戏过的铺满金黄的树叶、闪着粼粼波光的小河边;流淌到他们枕着大地、披着星星感受日月交替,四季变换的营房旁。
我又钻进书中,站在他们的校园里,看着一群幸福的孩子们坐在那所用植物藤蔓搭成的“绿色教室”里,随着教育家舒缓而磁性的讲解进行“环球旅行”。他们时而欢呼雀跃,时而屏息凝视,时而娓娓而述,时而舌剑唇枪,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场面啊!
我想走近他们,却又怕惊扰了他们。于是,我又来到教育家的书房。那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啊!四面的书架上全是书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看哪,书桌上还摆放着主人没来得及合上的笔记呢!右上角厚厚的一摞应该是他的教育日记吧?32年的时间,没有间断地记日记,这是一种怎样超人的毅力啊!在那里面,记录着有关每一个入学儿童的知识面和给人的初步印象;在那里面,记录着学生家里藏有哪些书籍,家长的教育程度如何,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花费多少时间;在那里面,记录着关于后进儿童在课堂内外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和作者对某一问题的思考⋯⋯
掩卷沉思,教育家给了我许多新的启示。
曾几何时,我妄自菲薄地认为,自己的起点是师范学校,不如那些高学历的同学、朋友,总感觉和他们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距。他们在大城市的写字楼里工作,待遇优厚,而我,年年日日哄着一些无知的孩童过日子。我固执地认为,除了考上大学,其它的都是失败。因此,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都受到我片面思想的影响,他们唯分数是从,看问题也同样狭隘。再来看看教育家吧。他在小学工作了两年,考上了师范学院后,本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但是,他却回到了深爱的小学教育这片热土,与孩子们共同生活,一起成长。孩子们何其幸运啊!有着这样一位导师的陪伴。他给自己的生命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当了校长后,他没有懈怠,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开心地与全体教师一起实现自己的教育信念,通过每一位教师影响全校的学生。从担任校长工作开始,他利用三年的时间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生物和历史。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教学大纲的变化,了解和补充新知识。他还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专门做各种研究。这样的校长,这样的精神,怎能不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崇拜和敬仰?
我也曾读过各种书籍来充实自己,我也曾做过很多所谓的研究,我也曾信誓旦旦地立下志向。很多时候,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便沾沾自喜起来,思想上有些浮躁,行为上有些松懈。和教育家的相逢,让我忽然感觉自己滑稽得可笑,渺小得可怜。
读书的过程中,我竟会情不自禁地心悸、脸红起来。我时时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正好是教育家所列举的反面事例中一些教师的做法,特别是在辅导学困生这个问题上。班里有一个学生,入学初期就表现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有障碍等倾向。课堂提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等来他一串不连贯的词汇。和其家长交流后,我才发现,家长对他的情况十分了解,并且认为,他的孩子就是一个先天智障的儿童。“老师,他在幼儿园时就这样。”“孩子有这样的进步,我们已经相当满意了。”听了他们的话,我竟然如释重负:退一步讲,即使我教不好他,也不是我的错,是因为他的先天条件不够好。我在课堂上关注过他,在课余时间关心过他,单独辅导过他,他也有很大的进步。我曾经很得意于自己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更沉醉在家长对我的认可和赞誉中。
我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走进教育家的书中,寻找真理所在。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节中,教育家说,我们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是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教育家在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彼嘉时,他没有只帮他补课,让他学会几道数学题或多认识几个字,多考几分,而是引导孩子每天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他头脑里惊奇和赞叹的情感。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忍受着他的教育对象迟迟“不开窍”的局面,用极大的耐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终于等到了孩子“豁然开朗”的时刻。对教育者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成功啊!对被教育者来说,又是何等幸运!甚至读过书后的我也觉得自己焕然一新了。
再次翻看这本伴我近60个日日夜夜的书,我发现,书里留下了许多折痕,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反复体会仍然觉得需要回味的地方,不忍合上,便折起了书角。旁边笔记本上留下的那一行行字迹,如一串串清晰、快乐的足迹,它们默默地告诉我,有它相伴走过的路有多幸福。偶然的邂逅,让幸运的我得到这么多智慧的感召。也许文字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忘,但教育家的思想将引领我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宽更广;也许今天的激情会渐渐平息,但在路上,我会把激情变成理智的脚踏实地,让我和我的人生随之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莱阳市实验小学
山东烟台 265200)
作文美丽的邂逅 篇12
第一次教学:静态设计我让学生在模具上拨弄时钟
《认识整时》是人教版一年级的数学课程,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并学会认识整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理解时针与分针转动的规律,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记得去年执教这节课时, 我特地用“时钟”谜语激兴导入:“我有个好朋友, 会跑没有腿, 会响没有嘴, 它会告诉我, 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 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然后按照我的预定教学设计:“猜谜语”、“找朋友”、“小明的一天”把时钟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探究学习,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认识时间, 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认识钟面和整时”这一环节中, 我通过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拿出钟面模型, 看一看、指一指、说一说、认一认, 拨一拨, 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 安排学生“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 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的环节, 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课堂兴致盎然。
整堂课下来, 环环相扣, 感觉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不觉得哪里有不妥之处。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 观课老师一致认为这节课讲得很好, 我也有点飘飘然。最后杜老师和我交流时首先问我两个问题:1.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时钟是模型吗?2.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是静止的吗?接着杜老师在肯定我课堂上成功之处外, 指出我这节课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静态课堂设计”。
我认真反思, 这节课我从一个静止的钟面引入, 围绕着一个固定的模型教学。看上去一节热热闹闹的数学课, 其实是机械、静态、程式化的。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注重情境性思维, 但在实际课堂中, 我们往往忽略了情境性。生活中的钟面是动态的, 而在我的教学中, 钟面是静止的。如何将钟面的动态性引入这节课堂呢?我开始重新思考。
第二次教学:动态思维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时钟.
前不久, 我又要执教这节课, 为了将我的课堂由静态设计走向动态生成, 我不再设计“猜谜语”这一环节, 而是直接和学生进行“开火车数字接龙”游戏:学生顺序报数, 5个5个相加, 12个学生就加到60, 然后又循环训练。这样利用游戏方式动态地渗入钟面上的12个大格, 每大格有5小格, 一共有60小格的教学。虽然偶而有学生回答慢一点或者说错, 但这不要紧, 关键是他们都在积极思考, 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在“认识钟面和整时”环节时, 我不再出示静止的钟面模型, 而是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快速转动的分针和时针, 让学生明白时间是不断地变化, 具象感知了钟表是运动的, 懂得了整时只是一天中的某一瞬间, 明白了时刻意义,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铺垫。最后我又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时钟, 看看时针、分针、秒针转动的大致规律。学生很认真观察, 课堂上秒针分针滴答滴答, 虽然这时课堂非常寂静, 但我从学生凝视关注的不同神态中感觉到了求知探究的欲望。
这节课的观课议课过程中, 我也交流了我的看法:静态钟面会让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我家里的钟面, 是在不停的走动着, 而不是时针指着数字几, 分针永远指着12呢?动态钟面, 让学生懂得时间是运动的, 整时其实是一个瞬间, 分针时针都在运动, 分针走得快, 时针走得慢。在动态的观察中, 学生很快能区分出时针分针, 这比让学生背记时针、分针的特征更能加深印象, 课堂效果更好。杜老师给予了这节课充分的肯定和褒扬, 指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 教学本质就是教思维。思维训练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 同时能对下一个问题的生成要有留白和思考, 思维训练不是句号的结束, 而应该是问号的开始。
一堂课如果有了好的教育活动设计, 才能让师生有好的教学感悟, 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思想或教学观念, 这就是自主生长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抓手。杜老师又对我提出新的要求, 这节课能否在教学设计上更独特, 在课堂展示上更加开放, 更加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进一步促进师生, 课堂, 教材的共同生长, 我又陷入深深的思考。
第三次教学:独特共生, 我让学生在操场上扮演时钟
小学低年级学生个性较强, 喜欢表现。我突然想到如果让学生扮演时钟, 活动更独特, 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和同事在操场上画了1个直径5米的圆圈, 分成12大格, 每个大格旁按顺序放一张标有数字1-12的纸片, 然后将同年级另外一个班学生引到操场上, 我按照“说—看—演—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演时钟的环节, 选择12名学生站在圆圈大格位置上手里拿着有数字的纸片, 面向圆心站立。一位学生在圆圈外扮演分针, 一位学生在圆心处扮演时针, 要求时针学生伸出左手, 指着圆圈边的学生转动, 口里要说:“我是时针, 从1转到3”。这时分针学生边绕圆圈顺时针跑边说:“我是分针, 跑2圈”, 说对跑对的学生才能休息, 由场外学生替换参与, 为了减轻分针学生体力, 要求时针学生每次转动不能超过3大格。出乎意外, 这次教学活动设计深得学生的喜爱, 学生们边运动、边思考、边呼喊、边改正, 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我成了场外的指导者, 参与者, 合作者, 这节课活动气氛高涨, 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个体的经验是不同的, 学生习得知识的感悟也是不同的, 传统静态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个体认识的普通僵化, 缺乏生命活力, 缺乏起码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主生长课堂强调师生的独特个体经验, 关注师生不同的教育感悟, 激发师生不断地创新探索, 展示课堂高效共生的新思想。不仅如此, 这次活动还带动了全校学生参加, 每天课余总有学生在圆圈周围演练, 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 特地又在在校园的东南边空地上画了两个时钟, 供全校学生课余游戏。
三次《认识整时》课堂教学, 三次小小的反思和改进, 凸显了自主生长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让教学时空从传统封闭的单一走向开放互动的多元, 让学习内容从静态的提供转变为动态的展现, 让教学方式从偏重复制讲授切换到注重发现探究, 每一次课堂改进都充满生长的气息。
【作文美丽的邂逅】推荐阅读:
穿越千年的美丽“邂逅”11-19
美丽邂逅10-19
绘本与美术课的美丽邂逅07-28
美丽的梨园作文07-06
美丽的渔寮作文08-27
美丽日照的作文08-30
美丽的早晨作文05-15
美丽的梦想作文05-27
美丽的误会作文06-01
美丽的峨眉作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