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

2024-06-21

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共15篇)

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 篇1

九○后,温馨而艰辛的童年

——《童年》读后感

岁月的年轮从十九世纪迈入到二十一世纪,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充满了愚昧、暴力、丑恶、物质极度匮乏发展到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

九○后们生逢其时,婴儿时喝的是母乳或高级进口奶粉,幼儿期吃着个种营养品,穿着美丽时尚,满大街都是王子和公主,个个笑容灿烂。他们生活在富足和温馨的环境中。

九○后们生不逢时,他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又承受着极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接受胎教;入学后,学科越来越多,习题越做越难,课余时间越来越少,高尔基先生的童年如果是在现在,他是否还会成为伟大的作家

唉,九○后的童年温馨而艰辛……

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

这本书中有许多丑陋的形象,比如说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还有因为母亲的嫁装打得不可开交的两个舅舅。然而就在这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阳光的人物,比如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的外祖母是这本书中最光辉的形象;还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正因为有这些人物,所以文章读起来才不会感到太沉重;正因为有这些人物,才是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阿廖沙,保留着正直、善良的种子,并逐渐长成为坚强、勇敢、善良和充满爱心的人。

这本书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是美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的对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从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开来过了之后,外祖父靠放高利贷获取收入,而外祖母和“我”靠自己的劳动得到收入;外祖母的收入没有外祖父多,但买的菜却比外祖父的好;就连煮一壶茶叶,外祖父都要一片一片地数茶叶的数量。但面对外祖父的这些行为,我很厌恶,而外祖母只觉得好笑,只是认为外祖父老了,糊涂了。这把外祖父的贪婪吝啬,和外祖母的宽厚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从一个儿童的视角,使原本非常悲惨的环境反而透出了淡淡的天真无邪。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困苦命运的巨大力量。

我很幸运,我没有生活在那时的社会,那样的家庭,我身边的亲人都像“外祖母”一样。看完书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就是阿廖沙,我能不能像他那样,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正直、善良、包容能让我们人类社会变得

安定、温暖。

我们都应当争做“外祖母”式的人。

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 篇2

一、考虑家长立场

从教育目的而言,家长和教师始终是同盟军,永远有合作的基础。对家长来说,有一种天然保护孩子的本能。在小张的手机被没收后,家长提出索要的理由近乎牵强,因为学习和手机之间根本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何况手机被没收的原因是因为打游戏。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家长提出此种要求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是否是学生小张的恳求,让小张的妈妈无所适从?家长是否担心老师翻看小张的手机,造成对小张的不良印象;是否担心由于手机被老师没收,不便于联系,而担心小张的安全?是否看见小张手机被没收之后的消极情绪?)只有充分考虑家长立场,针对家长的顾忌对症下药,才能与家长进一步沟通协调。

二、达成教育共识

事情发生后,闵老师与小张进行了谈话,将学生说得“心服口服”,并且约定期末考试之后可以拿走手机,然后电话通知了小张家长。似乎如果没有出现小张妈妈索要手机的事情,教育目的就达成了。问题出在小张妈妈的身上吗?小张是个玩心较重、自控力较差、能言善辩的学生,一次说教是否能使小张心服口服呢?在处理事件过程中,能不能把自己曾三令五申不许打游戏作为没收手机的依据呢?毕竟手机属于个人财产。小张的父亲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是否就意味着小张的父亲完全赞同老师的做法呢?家长和教师达成的教育共识是实现教育有效性的保障。

笔者认为,针对这一情况,闵老师不应“先斩后奏”(先没收手机再告知家长),而应首先与家长联系,就小张在校使用手机打游戏的情况与家长交换意见,明确学校使用手机的规定,同时了解小张在家打游戏的情况,将小张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相信,经过这样的沟通,一定会打消家长的顾虑,进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小张已是一名高中生,对自修课上不能使用手机打游戏,恐怕能讲出很多理由,那为什么还会出现相应的行为表现呢?是否玩手机只是小张的问题呢?闵老师曾描述“临近期末,部分学生行为有点涣散,尽管我在教室里三令五申不允许玩游戏,但玩手机的人数还是有所增长”。因此,在对小张的教育上,不必过多讲述不能在自修课打游戏的道理,而是要让他承担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相应责任,同时也要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在班级讨论我们应如何面对期末考试、制定复习方案、合理减压,而不是沉溺于手机游戏之中。

三、运用民主管理

回顾整个案例,笔者认为出现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的情况,源于我们对手机管理缺乏民主合理的管理程序。

一是应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手机管理的必要性和出发点。明确手机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应与学生、家长充分协商讨论,尊重他们的想法,体现管理的民主性。手机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是学校管理者单方的事情,也不是通过强制或命令可以简单实现的。民主合理的程序能有效减少学校管理者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

三是制定手机管理制度,对手机使用有明确的规定和细致的说明,方便操作与执行。比如,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必须关机(或静音);在课堂上学生不能使用手机做与学业无关的事情,否则手机要交由专人暂时保管,并通知家长一星期后取回,而且学生一个学期之内不能再带手机进入学校;等等。学校通过手机管理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避免潜在的问题,养成手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 篇3

对家长进行培训

家长、教师协会开展专题讲座和系列讲座,针对初一到高三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育重点,约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家长进行了不同主题的培训。每学期,我们还为家长购买家教方面的图书,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这些活动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能力,也为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进一步参与学校的管理从理念和观念上开阔了视野。

全体家长进校园

组织全体家长观摩学生活动、参观校园,感受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我们请家长们观看学生跑操,参观学生宿舍的内务整理,观看班级文化。随着学生引导员的介绍和学生的自我讲解,家长不时发出赞许和满意的声音。尤其是在室内外的文化宣传栏找到自己孩子在榜上的名字或照片时,家长的骄傲和喜悦更是溢于言表。

家长代表轮流进校园

在我校,每天都有家长进校园一天活动。家长们上午走进课堂听课,参加课间操或者周一的升旗,和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生活;中午和学生一起在学校食堂用餐,同时参与学校走读生外出校门管理的值班;下午察看宿舍内务的整理,观察学生下午上课的状态,观摩下午的课间操。我们特别为每一位家长代表制作了精美的代表证,出入校门免登记,食堂就餐凭证免费。

学校在每个年级都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家长、教师协会办公室。办公室里提供了家长阅读的图书,配备了电脑,放置了各班导师制的名册,还有年级单亲、留守、离异、特殊学生的台帐,目的是让家长们也关注这些学生的成长。家长们了解自己的孩子身边还有这样一些同学,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有了更多的内容。同时,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家长能够理性、宽容地对待这些特殊学生。

通过一天的家校互动,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理解了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同时也对学校教育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上做出的努力表示了深深的感谢。

请家长参加重要活动

学校邀请家长共同参加重大节日、教育日活动和升旗仪式,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如周一升旗仪式邀请家长进行国旗下讲话;邀请家长参加初、高三年级的青春仪式和18岁成人仪式活动。每年艺术节展演,我们都邀请家长、教师协会代表到现场和学生共同参与,与教师、学生们一起演节目。很多家长都是在活动中才发现孩子有那么多他们不知道的才艺。我校聘请北京大学帮跃公司心连心教练团来我校为高一年级学生举办了题目为“相信你,因为相信爱——生命手拉手,成长心连心”互助活动,也邀请高一年级全体家长参加。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老师、家长、学生增进了相互沟通和理解,尤其是学生理解了父母的艰辛、老师的奉献、社会的关注,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

通过共同参与活动,融洽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家长在实践中也受到了教育,提升了教育的品质和内涵。

为家长提供服务

我校在家校共建中发挥“学生成长记录袋”“班级网站”的作用,使家长进校园能够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在校、在家的各种表现与行为。同时利用“家校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这样的互动栏目,学校和班主任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一些家教方面的文章,家长阅读后可以回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家长的疑惑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家长的感受可以在这里进行传递。有了这样的平台,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了。

评选“美丽家长”

《童年》读后感受和启示400字 篇4

高尔基在成为文学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之前他的生活是痛苦的。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无数次磨砺才有所成就。

《童年》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在他很小的时候,高尔基就得不到父爱,母亲因外祖父常打外祖母,而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他很自卑,失去了自尊。大人和孩子们都瞧不起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走向了人间。

中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5

童年读后感1

也许,当我们被人群淹没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大,但如果我们在书的世界中反观这个世界,你却又觉得它很渺小。那些你从来没想过的事,在书中,却是最常见的。可以说,书就是这么神奇。而在这儿,我为大家推荐一本书——《童年》。

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根据自己幼年的经历所撰写的。大概内容就是描述主人公阿列克谢来到外祖父家发生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即将步入流浪的环境。

因为父亲早已去世了,母亲便改嫁了,可谁曾想,他的那位继父后来却因为赌博而败光了家产,每次喝完酒也总是要对他的母亲进行殴打。很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又因病去世了,而那之后的几年中,外祖母的双目也失明了。外祖父也疯了,整天在街上打架。可面对这样悲惨的命运,阿列克谢没有痛哭流涕,只是平静地面对着上帝对他的命运进行残酷的安排。最后,以外祖父那苍老又犹如洪钟般的声音结束了阿列克谢他的童年生活,“喂,阿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的脖子上不能老挂着,你到外面去找点事做,混碗饭吃吧……”于是,他便外出谋生去了。

看过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惊异于那样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孩,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时候,居然没有大吵大闹。在拿起刀子的那一刻,他没有退缩,只是为了让继父不再踢打他的母亲。可我,却没有这样的勇气,只会怯懦地逃避,更不要提保护母亲了。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成长的启发,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失去亲人,面临诸多困难时,不要唯唯诺诺地躲开,要学会解决。而本书也批判了以前那些自以为高贵的名门望族,要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要论,也得按品德高低来分,而不是出生的背景。

童年读后感2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童年读后感3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陈寿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今天,我在高尔基的《童年》中畅游了一番。

这本书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年幼丧父,跟随母亲与外祖父一起投靠外祖父。暴力的外祖父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每次打阿廖沙都如同一个凶神恶煞的魔鬼。阿廖沙还有两个冷血自私的舅舅,他们常常为分家产的事情大打出手。他虽然没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却有一个慈祥的外祖母。外祖母性情温和,百般呵护着阿廖沙。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对阿廖沙的文学生涯有了很大的帮助。最后,他的母亲去世了,阿廖沙也走向了社会。

这本书从而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落伍,当初的沙皇专制制度是多么不公平。看完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反省。如今,我们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根本无法相比。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将我们捧在手中生怕掉了,含在嘴里生怕化了,对我们的照顾用无微不至形容都不足为过。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黑暗的,他没有一个好的家庭,他幼年丧父,十一岁丧母。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和两个只顾自己利益的舅舅。虽然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却总是嫌这嫌那,一看到别的同学有新奇的玩具就要父母掏血汗钱买。十一岁的高尔基以已独自闯荡社会,而我们却还依赖着父母,挑三拣四。甚至连廉价的东西都不要,只想用昂贵的东西与他人攀比。我们有父母爱着,有家人疼着,却觉得这份爱本来就属于我们,我们必须拥有的。在苦水中长大的高尔基没有样式繁多的玩具,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但他却不向命运妥协,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文学盛典。

看完这本书,我不再抱怨自己的不幸福,比起高尔基他有的我都有,他没有的我也有,我只没有他的那种努力。所以,我要以高尔基为榜样,不懈的努力才能追逐梦想。

童年读后感4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说的是高尔基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开他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高尔基和妈妈居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里很贫穷,所以他只能穿着母亲的皮鞋和外祖母的外套。就是这样的穿着不整齐的衣服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嘲笑,高尔基心里非常的不开心,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我真想回到高尔基的童年里,帮助他走出这被别人嘲笑的地方。

高尔基在在班上被很多人嫌弃,旁人都在嘲笑排挤他,但他就把这些嘲笑和讽刺当作是一种鼓励自己学习的动力,于是高尔基非常刻苦勤奋,努力的学习,最后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此同学们愿意友好的和他相处在一起。

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之下,我的童年吃的是自己喜爱的食物,衣柜都是漂亮的新衣服,生活得如此美好,可我还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还要惹父母生气,不好好认真学习,还最不懂的节约,每次看到新的东西旧的就不要了,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真是惭愧。如果我也去过高尔基那时候的童年生活,学会多吃苦耐劳,体验一下他的生活经历,这样我就会懂得要节约不浪费,会懂得生活的艰苦,就会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与幸福!

通过阅读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他小时候的艰苦生活有多么的不开心,每天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会受到这么的折磨。而我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如果还不好好学习,那真是浪费时间的天大错误,我要好好把握现在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童年读后感5

高尔基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新纪元,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赡的遗产。我从《童年》之中获得了一番不小的收获。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文中主要讲述了“我”在童年学生过一场大病,当“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去世了,不得已,我和母亲去了外祖父家去生活,过起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年轻时则是当地染坊行会的老板,经营着一间很大的染坊,风光无限,但是之后外祖父的两个儿子--米哈伊尔舅舅,雅科夫舅舅为了争夺外祖父的财产,而把家中弄了个鸡犬不宁。在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某些人物身上的凶残自私、悭吝贪婪让“我”震撼不已,“我”目睹了人间的残酷与丑陋,只有外祖母,她是“我”童年的朋友,天使,她和蔼可亲,对“我”疼爱,关怀,给“我”讲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我”上了一段学,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候外祖父以无力抚养我,“我”便走向了人间,开始自谋生路。

毫无疑问,高尔基的《童年》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揭示了方方面面的事理,文章看似简单,但是却从“我”的童年中展现出了19世纪中下叶俄国社会风貌及民风民俗,真实地再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百姓野蛮,愚昧,污秽,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俄国人民新生命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也描写出了人生中的美好品质。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本书中用小孩的眼光,完美地诠释了真善美,反映了人类美好朴实的本质,文中的“我”最好的朋友便是外祖母,正是她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使得我即使是在那么黑暗的童年下生活,但是依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真善美使得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加美好,文明,进步,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便是它们。真善美人人都会具备,可能是一件大事感动,也有可能是一件小课温暖,它们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努力去搜寻,就一定能够发现。身边的人以及自己身上的真善美。

其实,真善美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年龄的人身上发现,同学之间也很好地诠释了。记得一节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比赛赛跑,跑了没一会儿我就满头大汗,没劲了,眼看就要放弃,我的同学都来鼓励我。我突然有了力量,一起坚持到最后。

真善美,美好品质。

三年级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6

这本《童年》讲了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高尔基出生在黑暗浑浊的社会里,还拥有一个十分暴力的外祖父,和两个经常惹事的酒鬼舅舅,生活十分艰苦。幸好他还有一个爱他的外祖母,经常给他讲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可他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却依然十分坚强;敢挑战外祖父,不在鞭子的暴打下屈服;懂事能干,能自食其力,靠捡破烂养活自己……

其中,我最喜欢阿廖沙和那三位“少爷”的关系。一开始,他们一起玩游戏,可后来,他们似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互相抱怨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在他们的对话中,我明白了当时生活的不易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高尔基的童年如此艰苦,但他却十分坚强。和他比起来,我童年时的困难又算什么呢?遇见不会的数学题,家长来想;在漆黑的夜晚,不敢一个人睡,家长来陪……而高尔基呢?每天都有人打他,欺负他,骂他,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走下去,最终获得了成功。

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方便整群抽取浙江省温州市3所小学的一~三年级全体小学生,对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发放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1 362份,回收有效问卷均1 057份,回收率为77.60%。家长文化程度指父母的最高文化水平。其中学生年龄为(8.32±0.89)岁,男生570名,女生487名;一年级学生321名,二年级407名,三年级329名。

1.2 方法

采用自编儿童用眼卫生调查表(家长卷和儿童卷),于2013年9月份调查学生和家长的基本情况和用眼卫生相关知识、来源和行为。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在学校教师的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儿童卷由调查员逐一读题并解释,当场回收并进行核对纠错,家长卷由学生带回次日回收,错误或答案不明确的问卷由调查员逐一电话确认。儿童卷中除了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班级),还包括学生用眼卫生相关知识、知识获取途径和用眼相关行为。家长卷中包含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视力情况。用眼卫生相关知识中有14道判断题,包括近视表现、近视治疗和用眼习惯对近视影响的判断;另有4道关于正确用眼习惯的选择题,此外还有知识获取途径、学生的用眼卫生相关行为。知识题的评分标准如下:答对1题记1分,答错或不答则为0分,满分为14分;计算14题最后相加的总分,并将总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家长对眼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

1.3 统计方法

使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平行双份录入,并进行核对纠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家长文化程度和眼保健知识得分比较

在本次参与调查的1 057个家庭中,家长文化程度高中以下、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的家庭分别为87人(8.0%)、233人(22.0%)和737人(70.0%),以大学及以上的家庭为主,家庭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虽然父母的眼保健知识得分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而增加(F=58.16,P<0.01),但总体均值较低。见表1。

2.2 家长用眼卫生知识状况得分比较

父母对判断题的得分较高,近视表现、近视治疗和用眼习惯对近视影响的得分均值分别为(79.09±29.24)(70.83±26.54)和(91.69±15.53)分,且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对具体的正确用眼习惯选择的得分却很低,其得分均值只有(28.93±21.46),不同文化程度家庭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家长眼保健行为比较

50%以上的家长能够经常发现并纠正孩子不良的用眼习惯。对于近视的孩子,58.96%的父母表示带孩子进行验光检查的频率为2次/年。孩子佩戴的眼镜的验配地点多为医院眼科(78.89%)。但仍有50%以上的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屈光状态。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部分数据信息有缺失。

2.4 眼保健知识获取途径

低年级小学生眼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以家人教育为主(35.7%),16.4%来自于教师教育,医生护士的教育则占10.0%。父母眼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同样多样性,大部分来自于媒体(35.8%来自于报纸、杂志,27.0%来自电视、广播),卫生局、医院和网络分别占16.4%和13.0%。

3 讨论

本研究中发现,温州地区低年级小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较高,70.0%的家庭父母最高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而高中以下只占8.0%,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对知识的接收更为容易,同时也体现出该地区低年级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父母对眼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令人担忧,眼保健知识得分均值只有61.11分,提示在父母眼保健教育这一块有缺失。在对知识条目的分析中发现,父母对14道判断题的选择正确率较高,包括近视的表现、近视治疗和用眼习惯对近视影响的判断,得分均值均在70分以上。而在4道关于正确用眼习惯的选择题中,得分均值(28.93)较低,表明父母对眼保健知识的了解不深入。学龄期儿童的用眼习惯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阅读距离小于25 cm[9]、持续用眼超过1 h[1]则易引起近视的发生发展。正是由于家长本身不了解正确的用眼习惯,所以无法给予孩子指导和干预,给近视的防治增加了难度。

有研究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学生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且低年龄学生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大于高年龄学生[10,11]。在对沈阳市[12]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调查中发现,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且父母对儿童视力保健的知晓程度较好,但对学龄前视力不良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儿童的眼保健行为和视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年级、性别等,父母对于儿童的良好行为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父母的眼保健行为如验光检查、配镜选择等对预防和控制儿童近视进展有着关键的作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父母能够经常发现并纠正孩子不良的用眼习惯,但并不清楚具体的正确用眼行为。虽然58.96%的父母表示孩子进行验光检查的频率为6个月一次,且眼镜的验配地点多在医院眼科。有54.73%的父母不知晓自己孩子的屈光状态。说明家长的眼保健意识不足,对孩子的眼卫生关注不够,家长的眼保健行为仍待改善,张世伟等[13,14]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低年级小学生还未具备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眼部状况和做出正确眼保健行为的能力,此阶段的儿童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仍需依赖父母,因此父母的眼保健知识和行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眼部状况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正改善孩子的眼卫生和及时预防、控制近视。

本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眼保健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家人教育(35.7%)。此阶段的儿童读写习惯和生活方式刚刚开始形成,父母正确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尤为重要,而不良的用眼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15]。调查中发现父母获得眼保健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报纸、杂志(35.8%)和电视、广播(27.0%),而卫生局和医院则只有16.4%,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16]。处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便捷,但也出现了信息接收不全、不深入的问题,父母对健康信息的了解一知半解。徐颖杰等[17]在对上海2所小学的家长开展的健康教育跟踪模式的研究中发现,在对父母进行集中宣教与一对一教育指导后,干预组的知识、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干预能够提高家长眼保健行为得分。

因此,做好低年级小学生的眼卫生保健,首先要加强对父母的健康教育,真正引起父母的重视,针对父母获取健康信息的来源,加大各种媒体的传播力度,加深传播内容的深度,且应和医院联合起来开展深入、有效、持久的健康教育,真正改善儿童的眼卫生状况。

摘要:目的 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眼保健知识获取途径及其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眼保健知识、行为情况,探讨低年级学生的眼保健教育方向。方法 共调查1 057名来自温州市3所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填写自编儿童用眼卫生调查表(家长卷和儿童卷),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眼卫生相关知识及行为。结果 小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高(高中以下占8.0%,高中占22.0%,大学及以上占70.0%),眼保健知识得分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家长近视表现、近视治疗和用眼习惯对近视影响的得分均值分别为(79.09±29.24)(70.83±26.54)和(91.69±15.53)分,且随着家长文化程度提高而增加(P值均<0.01),对具体正确用眼习惯的选择得分均值只有(28.93±21.46)分。59.51%的家长能够经常发现并纠正孩子不良的用眼习惯;对于近视的孩子,58.96%的家长带孩子进行验光检查的频率为2次/年;学生眼镜的验配地点多为医院眼科(78.89%);54.73%的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屈光状态。低年级小学生眼保健知识的获取以家人教育为主(35.7%),父母则大部分来自媒体(35.8%来自报纸、杂志,27.0%来自电视、广播)。结论 低年级小学生的眼保健行为与家长的干预有高度相关性,对低年级学生的眼保健教育需从家长入手。

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 篇8

当天的升旗过程令全体师生倍感温暖。六(1)班全体孩子动情地朗诵了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很多孩子被感动得哭了;为全校老师献上了一支鲜花,送花的时候,老师们鼻子发酸,很多老师说接受了一次特别的教育。

通过班主任的讲述,我才知晓更多“升旗”背后的故事。

整个升旗活动都是由孩子们自己策划的,诗歌朗诵、献花都是孩子们的主意。

诗歌是孩子们自己写的。他们开始找了一首诗,全班朗诵,发现没有感情,于是着手自己写诗。为了写这首诗,班长发动全班孩子撰写、筛选、修改,请教同年级“写作高手”及语文老师,六易其稿而成。孩子们集体而写的诗歌,有了情感加温,朗诵起来自然真切、动人,所以能感染现场的许多人。

鲜花是孩子们自己挣钱买的。最初很多孩子准备掏零花钱买花,但经过商议,集体决定用班级“义卖”挣的钱买花更合适。虽然只能为每位老师献一支花,但意义深刻。

献花过程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孩子们商议:给教师献花,不能简单地赠送,要借这次机会,叙述与老师之间动人的故事瞬间,表达真诚的祝福,创造情感纽带,让“送花行动”具有教育意义。因此,献花的过程令很多教师“倍受教育”。

“老师,我以前不喜欢数学,自从您教了我们一周的数学课以后,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慢慢地就喜欢上数学课了!我的成绩也进步很大。谢谢您,老师……”这位只是帮助同事代了几节课的老师感叹,“真没想到我在孩子心中有这样的分量”。

“老师,虽然我还不认识您,但自从看到您第一眼起,我就感觉您很温柔,很有耐心,您一定是一位好老师。”这位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事后哽咽地说:“我没想到能得到孩子这样的鼓励,我一定要努力做个好老师。”

一次升旗,引领学生尊师重教的同时,也激荡起教师内心反省的涟漪,砥砺他们的心灵。孩子们纯真的情愫,可以让成人世故的心灵经受洗礼,促进老师不断反思、改进、完善日常的教育行为。

教学相长。学生资源,也可以用来教育教师。

因此,升旗仪式上,可以让孩子拥抱自己喜欢的老师;因此,大课间集合,让老师们也列队站在中央,让孩子们向老师看齐;因此,教师办公室的卫生可以让孩子来检查评价;因此,当孩子不小心冒犯了某位老师,动员孩子主动向老师道歉,电话或书信说明缘由……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9

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高尔基的外祖母。女儿用自己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着周围的人,女儿用爱包裹着高尔基,使人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光辉,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冲动。外祖母还非常信仰上帝,就是忠诚的基督教徒,从不杀生。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接受生活的困境,即使要面对黑暗的社会。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儿对父亲诉说女儿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女儿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问题永远也解不完。女儿的父亲就是厨师,他把女儿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水,然后把他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三个锅里分别放入胡萝卜,鸡蛋和咖啡粉。大约二十分钟后,把胡萝卜放入第一个碗,鸡蛋放入第二个碗,咖啡倒入杯子里。他让女儿靠近些并用手拿胡萝卜,女儿说胡萝卜软了;他又让女儿把鸡蛋打开,女儿看到的就是熟的的鸡蛋。最后,他让女儿啜饮咖啡,品尝到咖啡的香浓,女儿笑了,女儿知道,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就是强壮的,但进了开水后,它软了。鸡蛋原来就是易碎的,但经开水一煮,虽然外壳看似从前,内心却早已经变的坚强。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与水融为一体,并改变了水,在它达到华氏212度的高温时让它散发出最佳香味,水最烫时,它的味道最好,在情况最糟糕时会变的坚强并使周围的情况变好。

“生活的逆境,使庸者变得卑琐,使强者变得坚韧聪慧”。这句话来概括《童年》再好不过了。

四年级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10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描写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

高尔基年幼时,爸爸因病去世,高尔基就被带到姥爷家生活,在姥爷家,姥爷吝啬、贪婪、专横、残暴,高尔基感觉不到快乐,屋子里整天弥漫着恐惧的气氛,也只有姥姥能带给他一丝欢乐,让他感觉到亲切和温暖。在姥爷卖出房子后,高尔基结识了他的第一位好朋友——“好事情”,他是一个有着个人抱负但是却不被他人理解的小伙子。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好事情”就被姥爷赶出家门。

一天,高尔基的妈妈回来了,同时还带来了高尔基的继父,妈妈将高尔基带到新家。可是在新家中,高尔基同样也没有感觉幸福,妈妈的脾气也越来越差,让高尔基更受不了的是继父经常殴打妈妈,他忍无可忍,又回到了姥爷家。但没过多久,妈妈因病去世,字埋葬了妈妈几天以后,姥爷对他说:“阿列克谢,你可不是奖章,老把你挂在脖子上我可受不了!去,去,走吧,到人间去吧……”于是,高尔基走入了人间。

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 篇11

关键词:尽早沟通;达成共识;事半功倍

高一建班之初,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应尽快和学生及家长良好沟通,达成共识。这样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事半功倍。班主任也可以尽快抽身出来搞好个人教学工作。就好比和泥做雕塑,如果不能把素材围在包围圈内,一旦有缺口,泥水横流,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就更谈不上做出什么优秀作品了。笔者就着几轮高中班主任的经验作出小结,列举了高一建班应与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的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教育理念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的教育理念能否贯彻,能否尽早实施,将在高中三年影响深远。因此,高一建班之初就应该清晰、明确、及时地跟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笔者第一轮班主任任期内,很多时候都在摸索,在学习,在模仿,往往感到彷徨,因为在班级管理上总感觉力不从心,随时会有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应接不暇,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一轮下来回头总结发现,其实是因为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孩子和几十个家庭,大家各有差异,如果在一开始没有统一的理念和方向,任由发展,等出现问题再寻求对策自然就会手忙脚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笔者第二轮任期虽然是高二中途去接任,但是接任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跟学生和家长双方多次磨合沟通达成共识,虽然一开始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后面的教育教学开始虽然稍晚,但是胜在顺利,事半功倍,尤其到了高三,学生不论是规范性还是学习积极性均达到较好程度,高考最终也顺利取得了优异成绩。

笔者几轮高中下来,在高一秉持的班级管理理念:

·播种信念收获行动

·播种行动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1)对高中三年有整体规划,不浪费生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2)对人生有梦想——做目标明确的人;(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纪律就是战斗力。

二、明确学校规定,班级规定

结合班主任教育理念,高一在入学教育期间就应该明确的一定是学校及班级管理规定。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得到规范性的管理和训练,让其懂理、明理、守理,知道约束其实就是保护,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开展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在学校安排的入学教育期间,学校会安排校规校纪的学习,班主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其中一些切身相关的规定要充分强调,例如考勤管理、仪容仪表、处分规定等,这样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轻易是不会触碰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规范性会越来越好。高一建班之初还要明确补充的是班级自身的管理规定,一定要细化到方方面,做到每个环节有法可依,奖惩有理有据,这样可以极大的提升班主任的威信。

笔者一般会完善或补充如下班级管理规定(部分):

在校时间要求篇

1、早上:

(1)7:20为常规进教室时间,其他集体活动原则提前10分钟。迟到同学考勤记录,出现三次及以上迟到情况者取消本学期期末评优资格。(考勤包括一切集体活动)

(2)课间操时间:教室只能留有一名劳动委员及一名保洁同学,任何人如有特殊情况须向班主任请假,身体不适者需到校医室就诊不得在教室逗留。课间操一旦发现未经请假缺席者计入考勤。

2、下午:

(1)2:25为常规进教室时间,迟到同学考勤记录。

(2)原则上第四节课后班长需确认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不需要交代事宜或留堂之后才能放学。全体同学将座椅放到桌下。(常务组长及相关班委负责监督检查)

(3)值日生完成当天卫生工作。

强调:1、班长、体育委员各司其职组织好每天两操。任何人不得影响班级两操得分。2、特别提出每天早上的早餐问题。3、新课改学生在校时间不足三年者将不发放高中毕业证书。每天班长应做好考勤记录,任何人请假得家长亲自跟班主任联系,达到休假一天以上者(包括一天)返校后需补交医院看诊证明,否则视为无故缺旷课。

三、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很多家庭,很多家长都忙于生计,经常觉得把学生送到学校就算尽了家长责任,经常听到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就拜托您和学校了……”。甚至有些学生高中三年和家长的接触机会本就微乎其微,更谈不上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负担加重,使得本就不负重压的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经常就演变成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苦口婆心,但是收效甚微。因此,笔者几轮高中下来,每每建班之初都会多渠道的跟家长沟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推荐家长阅读,学习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尤其是父亲的教育责任心,尽快的明确学校和家庭在学生高中教育中的职责。班主任只有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支持,才能抽身出来更好地观察学生,调整教育方式,尽快推进自身学科上的教学研究。以下是最近一轮新高一,笔者写给家长的一些话:“有这样一个比喻,老师好比医生,父母好比护士,医生开药后,护士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永远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假如没有良好、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相配合,再好的教师、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导致学校教育事倍功半。

品德教育为首要。

(1)诚信——处分、真实才能了解问题

(2)感恩——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3)责任心

(4)勤奋——成才的关键

(5)宽容——与人相处

(6)谦虚——尤其考上三中的孩子

以上这些不是光靠说教,家长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家长双方,尤其父亲。家庭教育与家长文化程度,职业背景没有必然联系。孩子的教育拼的的确是父母的人生功底——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四、提醒高一就要着手准备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对于学生的建议:1、关注三年的高考动向,熟悉高考政策,收集三年的高考试题关注变化。2、关注热门高校和热点专业,结合自身早定目标。3、重视高一开始的学业水平考试,为高三的各种机会打下基础。4、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各项工作,从中锻炼能力,积累资本。5、任何处分都有可能让你高中三年的努力化为乌有,谨言慎行。6、补习尽量集中在高一和高二。7、尽快办理二代身份证。

(二)对于家长的建议:1、从高一开始协助孩子规划人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从高一开始关注高考、高校、热点专业。3、三年长期、动态、及时地关注孩子的各方面变化。4、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外部环境。5、关注高考加分政策。

经常在高一听见学生说离高考还很远;家长见证孩子经历了中考后也觉得高一应该让孩子喘口气;包括有些老师和班主任也觉得要慢慢来……笔者却认为,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高一我会尽可能地跟学生和家长沟通到位,这样操作了几届下来感觉比较得心应手,在此跟大家分享同勉。

参考文献:

童年读后感 学生和家长 篇12

每每看完一本书,或多或少都能从中找到一些与自己类似的地方,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活在童话世界和童年时代。书中的主人公爱玛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从小在修道院里学习,热衷并沉迷于童话小说。一生追求浪漫主义的爱情,希望半路杀出一个公爵或子爵,这思想跟我们十七八岁时差不多,那时正值花季,有谁不梦想自己的伴侣将是一位帅气威猛又有绅士风度,才华横溢又有富有的王子呢?于是,她满怀憧憬的嫁给了小镇上的夏尔?包法利,爱玛即被称为包法利夫人。她以为他能给她想要的生活,她也以为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哪知才短短的几天她就觉得一切都枯燥无味。整天对着一堵亘古不变的围墙。特别是丈夫,身材短小,性格又那么的木讷,反应迟钝,安详自若,毫无壮志雄心,还整天不修边幅。她不知道她呆在这一堆粗俗的人当中有什么意义,除了鄙夷和痛恨夏尔,她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她把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罪于夏尔,因为不需要出去劳动,就越发使得她有时间思索。她时常回忆小时候童话般的生活,并把自己扔进了童话故事里,她想,如果没有夏尔,她的生活会不会另有一番情景,是不是也会遇上一位骑士或子爵。天天想,夜夜想,哪有不得病的时候?特别是意外的受了叶侯爵家的一次邀请,走进了上流社会的阵地又被活生生的打回原地,一次次的期待换来一次次可悲的失望外,这病便生到她心里,得了神经质,读后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活在童话世界和童年时代》。老实善良的夏尔只能放弃才刚站稳脚步的多斯特,迁徙到永维寺。永维寺,一个市镇,一个新的环境,新的起点。爱玛相信,在不同的地方,事物就会一不同的发展,虽然过去的生活是那么的糟糕,但未来的这一段一定会好一些的。熟不知,一个人的种种行为永远是受自己的大脑控制,就连环境也可以自己创造。不过确实,她在这里遇到了她生命中不一般的两个男人。一位是实习生白面书生,莱昂。一位是情场骗子鲁道尔夫。莱昂胆小怯懦,没相处多久就主动离开去了另一座城市。鲁尔道夫在想着怎么得到她的同时也在想着得到后要怎么甩掉她。唯独我们这位可爱可笑的夫人,不知是单纯还是愚蠢,永远分不清理想与现实。既相信鲁会带着她私奔,直到鲁的一封离别信,驾着马车从她家窗前驶过,她才摊倒在这,无法接受这突如的谎言与欺骗,幻想的破灭。可小说就是小说,莱昂的再次出现让她精神焕发,欲望又重新燃烧了起来。于是偷偷幽会,住旅馆,买东西。无止境地向商人借高利贷。爱情没有收获,梦想没有实现,倒让这商人钻了空子。最后数目高达八千法郎,期限已到,还不清债务就得变卖家产。前后开口向两位情人求助,无一人帮忙。出于无奈,去找公正人,哪知也是色狼一只,爱玛这时终于说出了一句话:我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不想出卖自己。最后服毒自杀。鲁在庄园里安详的睡着,以后不会有人纠缠了。莱昂在城里也睡得很熟,以后不怕有人说闲话了。可怜的夏尔,一直把她捧手心里,到死的那一刻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不公。而主人公爱玛一生追求幻想,活在童话世界和童年时代,又怎么能摆脱命运的安排,不走向自我毁灭呢?

学生《童年》优秀读后感400字 篇13

这本书是伟大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悲惨。文章开头就写了作者父亲的死亡,他和外祖母一起离开了这座城市。接着,他来到了外祖母的家乡“尼日尼”,并在这里度过了7年并不快乐的童年。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外祖母,因为她很善良,她眼中的上帝永远是善良的。她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不忘上帝,她对狗,鸭和鸡······也常常提起上帝。下面是关于她的一段故事:

酒馆的老板娘养了一只娇生惯养的猫,又馋又懒。有一次,这只猫从花园里拖回一只鸟,外祖母看见了,硬是从它嘴里把鸟夺了回来。还骂道:“你这只下流的恶棍,难道不怕上帝来惩罚你吗?”

别人听了都笑她傻,可她自己总是会不以为然地说上好几句。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到心酸。作者不到十岁时就父母双亡,从到外祖母家乡“尼日尼”起,只有善良的外祖母一个人关爱他。正因如此,作者提前懂得了人间的冷暖,成长成为一个很独立的少年。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800字 篇14

阎楼中心小学 李新鹏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地看花瓶,就笑着问我:“你干嘛呢?”“看金鱼呀!”我回答道。妈妈一听,说道:“啊?不会吧!你把金鱼放在花瓶里了。不行,这花瓶一会儿姥姥还要拿走呢。”我二话没说,把花瓶抱进房间,就是不让她们拿走。最后,妈妈拿我没辙,只好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事实,姥姥听了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400字 篇15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童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痛苦、悲惨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对比阿廖沙的悲惨童年,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是多么地幸福、快乐。我们生在新世纪,长在红旗下,过着富裕的生活,享受着良好的义务教育!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先辈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努力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共产党,新中国就成立不了,改革开放就不会成功,到现在我们也许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以此来回报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上一篇:表白情书:Love Of My Life(我生命中的爱)下一篇: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