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诗词鉴赏

2024-06-19

陈与义诗词鉴赏(精选5篇)

陈与义诗词鉴赏 篇1

陈与义诗词鉴赏

诗人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七律《登岳阳楼》之

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雄阔豪壮,慷慨悲凉。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五言律诗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境,观察细密,造语工致。方回(元代文学家)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他重意境,擅白描,显然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亦擅词作,有清婉秀丽之风。宋胡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有《四部丛刊》本,并附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目录

1.雨(潇潇十日雨)2.观江涨(涨江临眺足销忧)

3.次韵乐文卿北园(故园归计堕虚空)4.以事走郊外示友(二十九年知已非)5.观雨(山客龙钟不解耕)6.寻诗两绝句(楚酒困人三日醉)7.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8.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9.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

10.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岳阳壮观天下传)11.道中寒食(斗粟淹吾驾)12.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13.归洛道中(洛阳城边风起沙)1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15.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16.竹(高枝已约风为友)17.中牟道中(杨柳招人不待媒)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江涨 陈与义

涨江临眺足销忧,倚杖江边地欲浮。叠浪并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鼋鼍①杂怒争新穴,鸥鹭惊飞失故洲。可②为一官妨快意,眼中唯觉欠扁舟。

【注】①鼋鼍(tuó):鼋鱼和扬子鳄。②可:怎能。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怎样的景象?第三联对表现这一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筒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波浪滔天、气势雄浑的景象。波浪好像要把大地漂浮起来,重重叠叠翻滚着似乎要把太阳一并裹去,两岸的津渡也好像被江流卷到了空中。(3分)第三联描写旧穴被卷走的鼋鼍争建新穴,沙洲淹没后栖息其上的鸥鹭四散飞去,从侧面烘托江涨时波浪之大。(3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观看江涨时愉悦畅快的心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归隐的愿望。(3分)江涨时雄浑壮阔的景象让作者忘记了官场带给自己的忧愁,于是发出怎能为做官而使心情不畅的感慨并为眼前没有扁舟使自己归隐而遗憾。(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乐文卿北园

陈与义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1.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个家徒四壁,虽思念家园而漂泊在外,同时内心痛苦又感叹岁月流逝的诗人形象。(“家徒四壁”“思念家园”“漂泊在外”“内心痛苦”“感叹岁月流逝”每点1分)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3分)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种种心中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4分)“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1分),是作者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1分)。“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1分),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或: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1分)。2.(4分)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

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②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艳丽,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天河尽意明。1.请从比喻的角度理解并赏析首联(5分)

2.诗中不着一个“喜”字,而喜悦之情蕴于写景叙事之中,请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江面清”和 “小滩横”为比喻,“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而是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晴明之色(2分);“小滩横”三字也不是写水中沙滩,而是承接“江面清”的又一比喻,一抹微云如同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2分)。首联的两个比喻紧紧承接,前后照应,点明诗题中的“晴”字(1分)。

2.写景:颔联中墙头那一“犹湿”羽毛的鹊清脆叫声,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表面上是写鹊迫不及待的报晴之心,实则流露的是人在急雨初晴时的喜悦之情(2分);

叙事:颈联中写出诗人要尽情享受雨后带来的凉快,想痛快睡一觉,但因为太兴奋喜悦,就想“急搜奇句”将新晴的喜悦告诉每个人,一个“急”字,雨晴之喜油然可见(2分);

尾联两句虽仍是叙事,但事中有景,景中含情,诗人推想雨后的夜晚应是最佳境界(“绝胜”),即使无人共赏,也要独自卧看天河里灿烂的星光。“尽意”二字显得兴致勃勃,饱含着耐人寻味的欢悦情绪(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1.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古诗人用这意象表达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参考答案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有学者盛称“乾坤”一联“学杜而得其骨”,意思是为家国之忧而心碎,而头白,正是杜甫诗歌与陈与义诗歌共具的思想特色。结合这首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

参考答案 1.(3分)A 2.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共4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10分)思想特色: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2分)(意近即可)

11.阅读下面一首是十首十首,回答问题。

道中寒食 陈与义①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①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2.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6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

2..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进京待选途中。

1.起句中的“飞”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结合“飞花”两句说说“飞”字好在何处。(4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赏析。(4分)参考答案

1.“飞花”的“飞”字描绘出暮春时节两岸落英缤纷,花飞花舞的生动景象;(2分)又是穿行于花林榆堤的行船上的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表现了诗人进京待选途中的畅快得意之情。(2分)

2.后两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答“正衬”“以动衬动”,但答“反衬”不给分)的表现手法。如果没有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但解释了这种手法是如何具体运用的,也可)(2分)“卧看”两句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漫天云不动”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相照应。(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归洛道中 陈与义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2.“牛羊既饱各知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杨柳影”“芜菁花”“牛羊”以及所感受到的“几倾毂”,(2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及对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3分)2.这一句诗写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是途中所见,(2分)也是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2分)又承上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3.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4.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5.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阕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

②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词人备觉伤感。

③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词人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6.愉悦,欢畅;悲慨,惆怅。(一点1分)7.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馀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点出两种手法各1分,能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各1分)参考译文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牡丹 陈与义①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②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①陈与义(1090~1138),洛阳人。本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当时诗人寓居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②伊洛,即洛阳境内的伊水和洛水。

1.本诗点明诗人身世的词语是。

2.下列与本诗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诗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龙钟客(客)(l分)2.A 3.示例:本诗写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开放,联想到故园风物,兴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l分);但又深感自己衰老,对国事已无能为力,表达了家国破碎、故土难回的无望与悲苦之情(2分)。(分析合理即可)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 陈与义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1.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最喜欢在什么时候赏竹?此时之竹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致?

2.这样的景致为什么特别值得赏玩? 参考答案

1.“月夜”。月移影动,疏影婆娑,珊珊可爱。

2.竹影婆娑,弄姿窗前,景象生动,格外招人喜爱,月色朦胧,更能催生人们的联想和想像。(能从实和虚两面答就算对)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中牟道中 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愉悦、兴奋

2.同意。首句写微风中,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好像有所猜疑,远远飞走。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用运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像,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

陈与义诗词鉴赏 篇2

(宋)陈与义(宋)陈与义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简析】

陈与义 (1090 ~ 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 ( 今属河南 ) 人。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给事中、 翰林学士 等职。 绍兴七年 (1137) 春正月,官拜参知政事。次年三月,以病请退,知湖州 ( 今属浙江 ),冬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就创作实绩而言, 也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以“靖康之难”为界, 其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诗歌题材多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多闲情逸致,流连光景之作,虽也出现 “忧饥寒”、“忧冷语”、“忧网罗”等字眼,有不满现实的感慨,但毕竟只是忧虑个人的得失。南渡之后,经历了亡国剧痛,亲尝了流亡之苦,于兵荒马乱之中,体会到了杜甫诗歌的精神所在,对杜诗产生了心心相印的感受。他后期的作品不仅学习了杜甫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精神, 同时也效法杜诗苍凉沉郁、 慷慨悲凉的风格。

《萤火》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以萤火虫孤高刚强的性格自比,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哪怕这光是十分微弱的,也要竭力为人服务,不以自己发光的稀薄和鄙陋而自卑。但是家国沦落,报国无门,徒然迁徙流落,动荡不安,连这一点微光和热力也无法发挥出来,于是诗人发出“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的感叹。此诗的大意是:飞蛾虽然翩翩飞翔去扑向灯火,自取灭亡,被烹死于灯油中,谁也无法赎它的罪救它的命。我赞赏萤火虫不自欺欺人,在草丛中自己发光当照不求他物的品质。 萤火虫虽小,却曾使马退避, 还被人制成“萤火虫”的药方,给人治病,并载入《本草纲目》,还曾辉映灯火,荣登君子的厅堂。萤火虫不害怕明亮的月光反衬出它发光的鄙陋,只害怕风雨交加时,无法把它的微光放射出来。

此诗体物 入微 , 描写生动。写实在景物常见的境况与情感,却格调高远, 深为感人。诗人从自我内心出发,将自己高洁的志向与品格通过萤火虫这一对象表达出来,自然流露,毫不雕琢。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萤火虫,赋予萤火虫以人的品格:光明磊落,洁身自爱, 发出自己的光,不求他物且不辞鄙陋,心甘情愿为人服务,只害怕外在环境迫使它不能为人服务……短短几句诗,已将萤火虫的高洁品格跃然纸上,将诗歌的境界拓展开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还采用衬托的手法,以飞蛾自己不能发光, 只有扑向灯火,结果自取灭亡,反衬萤火虫的性格和作用,表明诗人的价值取向和他高洁的胸怀。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作者以他流离避乱的身世和忧国忧民的心事与萤火虫面对的暴风骤雨相比照,心中无限凄惶,无力挽乾坤,国破家亡,连自己的这一点微薄之力也使不上,只能徒然伤感啊!

[ 名句欣赏 ]

这首诗的结尾句“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试理解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

陈与义诗词鉴赏 篇3

人到中年,故乡却遥不可及,回家的思念只能在梦境中出现,那种情景让人总想用文字表达,那种思绪便化作一首首词作迸发。

当年近半百的陈与义静坐在青墩镇僧舍前的阁楼上,看一轮明月悄悄从树梢爬出,故乡洛阳的一草一木都生灵活现地展现在他脑海,半生的颠沛流离都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政和三年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政和七年,拜参知政事,成为南宋的一员重臣。

陈与义年轻时便才华横溢,用自己的文采赢得了文坛对他的尊重。

陈与义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曾祖陈希亮,官至太常卿。陈与义的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官,其外祖父张友正还是名显一时的书法家。陈与义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志。24岁时,他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29岁那年,他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以文采打动了徽宗皇帝。君臣俩人相见恨晚,不到两年时间,陈与义的地位快速提升,相继出任秘书省著作左郎、司勋员外郎、符宝郎等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那是一段甜蜜的青春岁月。因受皇帝赏识而名震一时的陈与义,只要把自己的作品一念,大家立马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谁也不敢在文辞方面和他较量。达官贵人争相与他交往,频频邀请他参加歌舞宴会,通宵达旦地饮酒作欢。浪漫闲适的生活,欢快愉悦的心情,让陈与义的日子逍遥自在,“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风致嫣然、婉约清丽的诗文,便是陈与义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洛阳那段舒适的日子,也长久停留在陈与义的记忆中,成为他在苦难时刻反复咀嚼的果实,他后来词作《虞美人》:“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便是用享誉天下的洛阳牡丹,来寄托对往昔的回忆。

诗言志,词言情。当靖康之耻发生,安然闲适的生活被轰然击破,陈与义的人生彻底拐了一个大弯。他和无数的难民一样,携带家眷,四处躲避,开始了颠簸艰苦的流亡生涯。奔波中的陈与义开始用词作抒写自己的惆怅,挥洒自己的情感。

渡江以后,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作为读书人的陈与义贫困潦倒,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但是,这一趟长途跋涉却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路上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悲世情怀。这既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他的文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

建炎三年,陈与义流寓到了湖南、湖北一带。时值端午佳节,他做了一首《临江仙》,凭吊屈原,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词人在端午节怀旧伤时,通过吊念屈原来感怀时光的流逝,既感时伤老,又喟叹国势,深沉执著,感人至深。尤其是“满帘风”一笔,更显出词人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经过三年多的跋涉,陈与义终于在绍兴元年抵达临安,被宋高宗赵构任命为礼部侍郎,后还升任副宰相等职。在此期间,陈与义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他曾上疏奏请察举人才,搜访元祐党籍及元符上书人名录,以便朝廷优予褒恤,为南宋王朝的稳定和发展付出了努力。

陈与义性格稳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经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和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大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他指正迷津。陈与义赞成出兵,收复中原故地,当他看出高宗无意北伐,深感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到湖州做了一个知府,寓居湖州青墩无住庵。

退居湖州后,欲有所作为而无所施,陈与义以诗词打发时光,所写诗词或凭吊怀古,或怀念故乡洛阳,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如《浣溪沙·离杭日》(梁仲谋惠酒,极清而美。七月十二日晚卧小阁,已而月上,独酌数杯):“送了栖鸦复暮钟,栏干生影曲屏东。臣看孤鹤驾天风。起舞一尊明月下,秋空如水酒如空。谪仙已去谁与同?”全词充溢着幽独情怀和孤洁禅意,栖鸦、暮钟、栏干、曲屏、孤鹤以及来无影去无踪的天风,是词人精心织入的物象;秋空、酒空、水如空,万事皆空,只有深沉的迷茫与幽静。

君恩未报,国势维艰,陈与义只能发出老迈蹉跎之叹,这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虞美人》(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个“空”字与 “长恨”相呼应,表达了词人无限怅憾的心情。此词节奏明快,格调轻松,在豪放中透露出沉郁之感。

面对山河破碎,历经世事沧桑,陈与义的词作透着悲怆,浸着凄楚,如《忆秦娥》:“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当陈与义独自泛舟明山脚下,在淅沥的雨声中静听遐思,白发孤客,面对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水,怀念古人,一腔愁绪,万千感慨。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很为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与苏东坡相似。清朝陈廷焯曾赞扬陈与义“笔意超旷,逼近大苏。”陈与义的词风虽似东坡,却非刻意而为。他早年对作词不感兴趣,擅长做诗,是著名的“江西诗派”诗人,但与苏门弟子黄庭坚、陈师道等人长期交往。同时,他的家族与苏轼有世交之谊,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是苏轼任凤翔通判的顶头上司,对青年苏轼颇为严厉,苏轼平生不喜“行状墓碑”,却在陈希亮去世后,撰写了墓志铭《陈公弼传》,给陈希亮以溢美之词。陈希亮的儿子陈慥,与苏轼更是莫逆之交,曾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给与苏轼诸多帮助。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陈与义晚年作词,很自然地走了苏轼的路子。

陈与义流传下来的词作收于《无住词》中,数量有限,质量却属上乘,为宋代词坛中之珍品,陈与义也是南渡词人中不可忽视的词家。《无住词》以他退居后所住的无住庵命名,追求一种清净自然的风格和卓尔不群的艺术趣味。陈与义的词和他的诗走着约略相近的路数,遒劲豪迈,挥洒飘逸,自然而然,一派神行,以简约劲健之笔,扫除繁缛之气,以雄浑明快之势,取代纤弱无力,充溢着空靈爽健之势,流露出幽远清新之内质。

当故乡成为远方,当人成为天涯过客,陈与义,这位出生于洛阳的热血男儿,用他那极富感染力的词篇,为后来的忠臣志士照亮了漫漫的爱国长路,就如他流传千古的词作《临江仙》所渲染的那种思绪: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责任编辑 王海珍

陈与义——《临江仙》 篇4

【作者】:陈与义——《临江仙》

【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皮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注释】:

洛中:今洛阳。

午桥:在洛阳东南。

“此身”句:言自己虽幸存,但想起世事的变迁,仍不免心惊内跳,感慨不已。

新晴:雨后初晴,月夜清明。

“古今”二句:古往今来的是非成败,都已化作夜晚渔夫的歌声。

【赏析】:

陈与义《归洛道中》阅读答案 篇5

归洛道中

陈与义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牛羊既饱各知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杨柳影”“芜菁花”“牛羊”以及所感受到的“几倾毂”,(2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及对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3分)

上一篇: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下一篇:学习贵在坚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