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读后感400字

2024-09-13

芦花荡读后感400字(共10篇)

芦花荡读后感400字 篇1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1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来去自如地穿梭在其中。他让日本鬼子感到了胆寒,让抗日战士感到了快乐。

但有一天,他因为过于的自信和自尊,在接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回苇塘里休息的时候,一时大意让其中的一个叫大菱的女孩子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扫中了,受了伤,他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此次任务而感到内疚、自责。他发誓要让鬼子们血债血还,同时还要二菱去看,给他作证。

二菱亲眼目睹了老头子英雄般的行为,她想着这位老同志在昨天所说的话可不是放的空炮,自己还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呢。别看他这么大把年纪了,还真是个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着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的样子,而且他还足智多谋。

原来他在船头放了一大堆又肥又大的莲蓬,自己还在有滋有味的剥着莲蓬吃,是为了引起鬼子们的注意,鬼子们哪里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他驾船的本领可真就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圈圈呢。鬼子在水里被驾船的老头子弄的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怎么有一股一股血从水里冒了上来呢?老同志还没有动手啊,鬼子怎么就怎么哗哗的流血了呢?一定是水里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点子。

原来他有他的本事,可以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们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能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地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去,让她知道这位老英雄的故事,让她安心养伤,早日康复,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2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中获得启示。

于是,我读了《芦花荡》这篇战争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老爷爷护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队。途中,大菱被日本鬼子的枪打伤了,老爷爷很伤心,他对这两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爷爷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报仇,他打了胜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这个老爷爷是一位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尊与自信;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上这些写法更加形象的写出了老爷爷对敌人的痛恨。

在充满诗请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爷爷,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军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看看老爷爷,想想我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想要放弃。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烦地说:“到了没有啊?那么久。”又走了一会儿,我说:“怎么那么远?不爬了!不爬了!”看了这篇故事后,我感到十分惭愧。有时候,我放学回家,看到一条小狗,虽然很可爱,但我被吓得心惊肉跳,心里一点都不安宁,一直“怦怦”地跳着。但《芦花荡》里的老爷爷面对敌人时很自信,并不怕敌人。而我在面对一条小狗都怕得腿脚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爷爷,当我面对敌人时我会怎么样呢?是投降,还是鼓起勇气跟敌人对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会毅然决然地跟敌人对抗。

我要向老爷爷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3

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将十几个日本兵引到芦花荡去,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兵全部歼灭。

看完后,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平凡在只是个运物载人的老船夫;但他伟大在诚实守信,有勇有谋。

他先把新鲜的莲蓬放在船头,借此来引诱那些在河里游泳的日本兵。日本兵看到新鲜的莲蓬,立即朝老人那里游过来。紧接着,老人假装很慌张,赶紧撑着船向前划去。可是船突然就停滞不前,原来到了大铁钩的埋伏区。要是那些日本兵再注意一下水里有没有障碍物的话,或许也就不会被活活淹死。可是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快些吃到这清爽香甜的莲子。所以,这些日本兵最后全都吊在大铁钩上。这时,老人“唰”将竹篙举起来,“啪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头上。不一会儿,那些日本兵全部死了。老人在完成了他对女孩的承诺之后,也满心欢喜的回去了。

这位划船的老人利用日本兵爱吃莲子,但却又不常吃的弱点,击败了他们,为那个受伤的女孩儿报了仇。这位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他没有名字,是个无名的英雄!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4

在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芦花荡》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很长,但却充满诗情画意,在那种抗日战争的年代里,讲述了一个老英雄的自信和自尊。

夜晚,在那神经崩紧,阴森黑暗的大苇塘里,总会有一个勇敢的老头在淀里撑着小船来去自如,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他看来都是一切保险,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工作的自信。但是由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也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子的途中,但是由于老头子的大意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了,由于这个女孩受伤了,这使老头子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老头子说:“一路上是多么的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直射穿我的心,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老头子觉得这件事让他在俩个小姑娘中丢尽了面子,于是,愤怒的说:“今天他们打伤了你,别怕,等到明天,我会让他们十个人受伤,流血。”于是,那一天早晨,老头子早早地划着船,在小鬼子经常出入的地方划来划去,正巧那天小鬼子们也在水中游泳,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鬼子们忽然看见了老头子,于是,便冲老老子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看了一眼,理都不理,于是,便又划起了他的船,这时,小鬼子感到非常生气,便追了上去,没一会儿的功夫,小鬼子追上了老头子,正准备爬上船的时候,忽然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了,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咬了一口,原来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接着,小鬼子们都被这锋利地钩子钩住了,这时,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他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老头子终于报了一口恶气,心里觉得爽快极了,便撑船回去了。老头子用这次英勇的行为,挺来了自己丢失的颜面,也让日本兵尝到了苦头。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1.芦花荡读后感

2.《芦花荡》教案

3.芦花荡教案

4.《芦花荡》课文原文

5.关于《芦花荡》读后感

6.芦花荡读后感600字

7.芦花荡读后感400字

8.《芦花荡》读后感650字

9.《芦花荡》读后感600字

芦花荡读后感 篇2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护送两个小女孩儿回区队,没曾想,一个大点的女孩儿竟“挂了花”,待他们安全了,老人竟然不想护送他们了,原因竟是:他原先夸下了海口说,他觉不会让一个人“挂花”,而这次竟然出了意外。经过女孩儿的劝说,他决定护送女孩儿到区队,并告诉女孩儿必须要为她报仇,让另一个女孩儿去观看。

这天清早,他来到了淀子里,摘了些新鲜的莲蓬去“引诱”鬼子,他像和鬼子捉迷藏,不一会儿,鬼子们的大腿肚子上便挂了几个钩子,再也不能动弹了。

芦花荡读后感 篇3

《芦花荡》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一个平凡却肩负着运送粮草等重任的撑船老头,在运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基地去时,不料被一向看守在那儿的敌人发现了。大女孩大菱挂了花,自尊心强的老头于是许下诺言——必须会狠狠地惩罚敌人。第二天,聪明机智的老头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点,巧施妙计,让日本鬼子见了阎王。

八年抗战带给我们中国人太多的悲苦和伤痛,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那场战争的理解是血腥和痛苦的。而《芦花荡》一文,让我们更多地看到:战争中乐观坚强的中国人,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运用智慧和本事,以弱胜强,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我们厌恶战争,于是文人就用喜剧来解读杯具,孙犁的《芦花荡》和战争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

芦花荡教案 篇4

一、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一小题抓住一句话,展开想像和联想,领会句子的含义。第二小题抓住老头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体分析。此题有阅读训练,有口语训练,有内容研讨,有想像、联想训练。

1、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本题引导学生品读两个片段,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像。

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本题学习景物描写。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摘抄一遍,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芦花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2)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2.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重点、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3.把握写法:体会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法、学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2.品读法。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设计(2)请大家看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音频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áng)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一梭机枪(suō)趴(pā)

吆喝(yāo he)

蹿(cuān)仄歪(zè)

飒(sà)转弯抹角(mò)扒(bā)

辨析词义: 编算 寒噤 挂花 蹿 仄歪 张皇失措 央告 转弯抹角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3.分析结构:

(1)介绍环境和老头子性格。(2)写老头子英雄事迹。4.分析: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不怕……”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吴召儿》

蛮子大伯的胆子可大了!常常钻到敌人的据点里去搞粮食。有一回碰上一个班伪军开饭,他砰砰打了两枪,把伪军骗到一边去,装上那锅饭就背回来了,还是大米饭呢!可他还不满意,骂骂咧咧地说:“那些龟孙,偏偏吃的羊肉汤,也没得办法背回来!” ——《馋虫馋猫和蛮子大伯》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传奇: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5.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明确: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四、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五、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2.赏析小说中人物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第三课时

六、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七、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八、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十、教学后记

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附:板书设计

芦花荡——美情节 传奇色彩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芦花荡》教案 篇6

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 王 亮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故事内容,培养爱国情感。

2、朗读小说的精彩语言,分析人物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点:赏语言,品形象 教学准备:学生学案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主题曲《八路军拉大栓》配上白洋淀优美图片。检查课前准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古有北地西湖,现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白洋淀水域辽阔、风光旖旎,在这片美丽的水乡,正义的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看,这是谁?(出示小兵张嘎的图片)机智勇敢的嘎子有着一身的水把式,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同样,也是在这片白洋淀里还活跃着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老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芦花荡》,去认识这位老英雄。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预习得怎样?好,请同学们拿起红笔对照大屏幕内容,同桌互相纠错、改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易写错的字:寒噤()

蹿

()

仄歪()

泅()

....易读错的字:提防()

竹篙()..疟子()剥

削()

..疟 疟疾()剥莲蓬()剥

..

2、文学常识。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著有

,该集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内容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一带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生活的情景,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芦花荡》与

为“姊妹篇”。语言简练质朴、清新明净。

(2)小说的三要素是:

、、全对的同学请举手?从预习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或:你觉得哪些内容得特别强调一下,保证下次不错?错了的同学加油哦!)

三、整体感知,走近故事

同学们已经读了文中的故事,小说主要人物是?还有谁?(老头子、大菱、二菱)如果以二菱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你会流畅地复述故事吗?请同学跳读课文,作好复述的准备。

提示:故事背景

地点

人物

外貌

主要工作

接到的任务

护送人姓名

护送过程(洗脸

探照灯

挂花

打退堂鼓)

有了复仇的计划

第二天天气

鬼子们的活动

老头子的巧妙布阵

痛打鬼子 在学生复述故事的时候,教师随机引导故事情节:(护送、复仇)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二位同学的复述把我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场景,同学们很会读书,但老师更期待的是有没有一个同学从文中读出问题来呢?(为什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他为什么半路上要把女孩子扔在淀里?)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正是人物形象的一部分,冒昧地问你一下: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全班同学的意见如何?老师这节课就教给大家一个本领: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段以及抓住重点的字词,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老头子为什么这么自信、自尊?他还是一位怎样性格的老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结合具体语句点评分析。

2、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组长调控好,让每位同学都精彩起来,之后向全班同学展现你们的智慧和魅力!

3、汇报交流。

好,我们来汇报交流人物的性格,先来看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吧?首先我们让支持“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同学分析一下!注意一定要抓住人物描写的手段及重点字词。

(1)自信自尊。

学生可能会找到下列内容:

a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两个“什么”和“一......切”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

b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语言描写一方面体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孩子的喜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自信的特点)

c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一个“俊”字体现了老头子的慈祥、自....信)

d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语言描写体现了他过于自信的特点)e “她挂花了!”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f学生汇报第39—43段。(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头子内心的复杂及强烈的自尊心)g汇报第47段。(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非常自责、非常懊悔的心情,从而体现了他的自尊)

那认为老头子自信自尊“不过”的同学该如何分析呢?

(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在当时战争的岁月里,两个孩子就如惊恐的鸟儿,老人不想让她们担心,老人对这两个孩子非常喜爱,所以才这样说的,之所以如此自尊是因为对孩子的责任感)教师随时点拨: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自信当中透出的慈爱呢?

是啊,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非常精彩,展示了我们二中人的魅力。确实,老人非常自信,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关爱孩子的基础上的;他确实很自尊,但这种自尊是建立在对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之上的。为了进一步体会这种自尊,这种责任感,我们来看

第47段,朗读引导:哪一句让你的感受最为强烈?(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老脸呀!)哪位同学读一读,读出老人的无地自容?谁能更愧疚,更自责地读这一句?

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偶有失误,他就痛苦得如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我们一齐来读,读出老头子的懊悔和伤心。

(2)智勇双全。

除了自信自尊,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勇敢、机智)哪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的智慧和谋略?

a“张皇失措”(理解张皇失措的意思,体会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很机智,演技很高)b“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一个“才”字可以看出老头子善于引诱敌人,有着很.高的表演才能)

c“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d“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动作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架船的本领高超,引得鬼子团团转)

e第55段“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动作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悠闲的神...........情,看出他的勇敢)

老头子手无寸铁就能把敌人周旋于股掌之间,这足以看出他的智慧,有人说经典作品就在于它能够使每个读过它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有那些人物形象是越琢磨越有味道。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表演,找另一位同学朗读老头子智斗鬼子的过程。

教师评价:我们的同学可以去当舞台演员和配音演员了。掌声鼓励!那老头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性格特点?(有柔情,有热血)

(3)爱憎分明。

a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b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了孩子)

c“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动作描写表明老头子意想不到,因怜爱而惊奇)

d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动作描写表明老头子迫不及待地救....孩子,体现了他的关爱)

教师小结:多么俊的孩子呀!可是孩子受伤了。多么美的芦花荡啊!可是被鬼子占领了。你说恨不恨。“恨”哪个地方表现得最为突出呢?

e“敲打顽固的老玉米”(恨).教师顺势引导:好我们一起齐读61、62痛打日寇的两段,大家看,哪些字我们应该重读?(“砸”、“狠狠地”、“敲”)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愤怒)让我们一齐体会痛打日寇的酣

畅场面!集体朗读。

4、引入环境描写

当老头子凭着自己的一身绝技痛打鬼子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心情的?

(学生读第62段,写了他高兴的心情,从“鲜嫩”“展开的”“紫色的”“迎风飘撒”几个词语可以看出,由此可见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场景气氛。)出示投影,朗读指导。

其实文中有不少语句写得富有诗情画意,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你能找到这样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可能会找到:

a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环境描写写出了抗日军民的乐观豪情)

b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景物描写烘托了“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狠狠地”、“钻”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与敌人斗争渲染气氛)

c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失落的心情)d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景物描写衬托出老头子对敌时的悠闲,显示了老头子的自信)

战争在孙犁笔下,已褪去了它那狰狞的面目,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原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是突出抗战军民的乐观精神。

5、假如你就是苇叶下面的女孩子,看到了单身痛打群寇的场面,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学生围绕“英雄”、“内疚”等说都可)

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你看文中的老头子一脚的泥土气,一身的鱼腥味,他没有响亮的名字,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抗日英雄的代表,他自信自尊、勇敢机智、爱憎分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形象愈渐鲜明,他毫无疑问是我们效仿的英雄!

五、拓展延伸(时间允许的话)

平日你读过或看过哪些反映抗战英雄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小兵张嘎》《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或央视正在热播的《平原游击队》等)

六、课堂小结

芦花荡(教案) 篇7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预设: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全班进行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

《芦花荡》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从《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可以看到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可以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从文体上说,选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让学生学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惊心动魄,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二、说教法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在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明确提出对文体方面的要求。当然,作家并不一定在道德素质上高于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能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总是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追求,给读者以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作品的内涵,体味其中深长的意蕴,而不只是让学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重点是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简明、针对性强。如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第一单元就记叙文的特点提出要求,即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至于随后提出对默读的要求,则是由于《芦花荡》篇幅较长,教学中要经常使用默读这一手段。这一环节放在第一课时,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手段,包括一个范读录音、PPT封面设计成连环画的形式,以提高学习兴趣。各节之间有超级链接,可单独使用,还是一个整体。

1、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尤其是对于特点非常突出的小说教学,就更使学生发挥的天地。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大于其它体裁的文章。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另外还要对越读小说地方法作理论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地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

⑴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⑵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⑶充分理解爱国主义地含义。

(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三、说学法

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1、在分析人物时,安排了自由辩论。自选正方反方。主人公是(否)是一个英雄。

2、复习小说情节采取讲故事的活动。

3、在讲小说语言特点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并发现语言的诗意。

4、朗读试验。对小说诗意的语言进一步品味。

5、诗歌再创作:

⑴假如我是一只飞鸟。

《芦花荡》教案设计 篇9

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流程图

①芦 花 荡

孙犁

②发生

③发展

④高潮

⑤语言 抗日的热情

⑥动作 爱憎分明

⑦心理 自信和自尊

⑧外貌 智勇双全

⑩技法

a反差对比

b反衬

c引发联想,让读者顿悟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在上节可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情节,找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理顺文章脉络。

② 在交代了老头子的身份和业绩后,课文写出了本故事的发生:老头子载两个女孩回芦花荡。

③ 在经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大女孩负伤,老头子的自尊受到挫伤

④ 为给女孩报仇,老头子智斗鬼子。

⑤ 分小组,学生找出课文中老头子的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抗日的热情)

不怕,洗一洗吧 (自信和自尊)

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自信和自尊)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等到明天你们看吧(爱憎分明)

⑥ 找到老头子的动作,然后请几个同学表演,在表演中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⑦ 心理描写重点突出老头子自尊自信和受到挫伤后的心理反差。

⑧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关于老头子的外貌,重点突出他的老来,这样的年纪,本该安享晚年,可他却战斗在抗日的第一线,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体现了他的英雄性格。

⑨ 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进而感受到民族解放大业还有千千万万个象老头子这样的中国人。

《芦花荡》 11 篇10

二《芦花荡》.教案  ssslll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上一篇:学校执行力建设年汇报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